zyx1948981
zyx1948981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14,621
关注贴吧数: 3
请浙江吧友释疑 看到一个资料:浙江金华方言里有个“丼”字,义为“塘中掘深坎,贮水以备旱者曰丼”,《道光金华县志》里有此记载。 我想请金衢地区的吧友给此“丼”注一下读音,是读“井”音,还是“耽”音?
我们吴语区还有哪几个地方有“罚”读古音bah的残留? 罚,並母字,其声母当是b,古读bat。《广韵》记音为“房越切”。由于“房”母很早就出现由b演变成v,故“罚”的声母也早由b变成v。但在我地口语里还有b声母的残留。体现在单用词里,如:罚我,罚渠,罚某人,都读如:拔我,拔渠,拔某人。
六月廿四祭灶节 今朝是农历六月廿四,苏州旧俗为祭灶节。我地从苏俗,今日家家户户要祭灶。 我地祭灶,有三大特点,不说大家不一定知道。 1、我地祭灶不用荤腥,全用素品,称为素供,这是从了佛系斋法,以佛待神。供品分三类:糕团糖果类,水果类,茶食类。因为是佛系祭法,所以祭祀时要有放了茶叶的茶盅和茶食。焚化元宝纸马时同时焚化纸莲花。 2、受供者为灶神夫妇。有趣的是我地信奉的是有二位夫人的灶神,所以祭灶时要摆三副盅筷,所备的供品也要逢三,如三档糕团、三只苹果、三块茶干、三朵莲花等等。 3、相传灶神伉俪都是左撇子,所以三双筷子都要放在酒盅的左边。
白豸山,怎么读? 苏州有座白豸山。这个“豸”,《广韵》“池尔切”,我地读如“住”。各地有不同读法的吗?
上船=下船?“从岸上到船上”,我地既可叫“上船”,也可叫“下 上船=下船? “从岸上到船上”,我地既可叫“上船”,也可叫“下船”。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现象?
流行性传染病,我地方言叫“时疫”,也可叫“时症”。 流行性传染病,我地方言叫“时疫”,也可叫“时症”。
今天是腊月廿四,选贴一篇《清嘉录》里【廿四夜送灶】文,请各吧友仔细读一下吧。希望能解除一些人的误解。
“长”在常熟口语里的两个常用释义 长,算是最常见的一个汉字了,它在现代汉语里的两个读音和两类字义小学生都可以说出来。但它在我们口语里常用的两个释义,恐怕连一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知晓。 1、在应该正常消耗的钱物中挤出部分来叫“长”,读如“长短”之“长”。如,“买畀爸爸的这双皮鞋,是丹丹从每月五百块的伙食费里长出来的。”又如,“老板让他负责开伙仓,每趟都要长两钿,一年下来,竟然长着万把块。” 2、同“剩”,读如方言“仪仗队”的“仗”。如“篮里的橘子,你们各人两只,拿长得我来(拿)”。 “长”的以上两个字义,自古就有。《广韵》“长,直亮切,多也”,《集韵》“长,直亮切,一曰餘”。“餘”即“剩余”也。
八卦里八个卦名的读音 昨天看到一个八卦卦名纳八音的帖子,查了下古字书记录的八个卦名的读音,摘录了出来,想回帖,结果那帖子给删了。也算我花功夫给整理出来了,弃掉可惜,就作为新帖发表了吧! 乾:《广韵》“一曰易卦,渠焉切”阳平; 兑:《广韵》“卦名,杜外切”阳去; 离:《正字通》“卦名,邻其切,音梨”即《广韵》“吕支切”阳平; 附丽即附离,这里的丽离同音,读阳去,见《广韵》“郎计切”; 震:《字汇》“之慎切,又卦名”即《广韵》“章刃切”读阴去; 巽:《广韵》“苏困切,卦名”读阴去; 坎:《广韵》“苦感切”《字汇》“苦感切,又卦名”读阴上; 艮:《广韵》“古恨切,卦名也”读阴去; 坤:《广韵》“苦昆切”《集韵》“枯昆切,易之卦也”读阴平。
啥情况? 今朝又碰着一个帖子,大概内容是“太仓那里妻子叫娘子,丈夫叫小官人”的,我想回帖,结果那帖子寻弗着了。
“拖”在口语里的三个读音。1、thou,用力牵拉使移动叫拖。 “拖”在口语里的三个读音。 1、thou,用力牵拉使移动叫拖。这读音最常用。 2、tha,如拖鼻涕,拖舌头,拖尾巴,裤带拖出来了。 3、da,用手把物体移动叫拖。这音义见《集韵》“待可切,引也。”
大奤奤 我地说人脸大叫“dou phoe phoe”,正字应是“大奤奤”。如“个小细娘面孔大奤奤能蛮福气相个。” 奤,在我们吴语区常用读phoh,作“虚胖”义。但在“大奤奤”里读如“潘”,这音义见《集韵》“奤,普伴切,面大”。 “大奤奤”不仅形容脸盘大,还引申作形容其他人、物在同类中的较大者。如“俚个学生写两个字大奤奤能蛮惹看个。”
我地本无此鸟,约三年前在我地初现,估计也就几对。此鸟体型如麻 我地本无此鸟,约三年前在我地初现,估计也就几对。 此鸟体型如麻雀,比白头略大,通体黑色,唯双翅上杂有几根白飞羽。 此鸟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鸣叫。它有两种叫声,一种如乌鸦叫,嗄——嗄——,叫声嘶哑,令人厌恶;另一种则如莺啼,清脆响亮、悦耳动人。 向富阳兄请教@cjsycj 请知晓其名字的吧友赐教!
内、内兴、内家 我地 技术熟练叫内,内兴;如“让渠得三家头比一比,看看啥人最内就留啥人。” 技术熟练的人叫内家。如“三家头比下来,渠才是老内家。” 此内,即内行之内也。
据说它是湖州特产。在我地它叫麦饭瓜。
海青和moe(衤曼) 前几天,我曾在一个关于汉服的帖子里问过楼主,“旧时我们吴地称传统的汉服叫什么?”楼主没答出来。本应该写个答帖,看到那帖越来越地域味,我也就没再去写了。 现在我开个帖来说说标题上的两种衣服吧。
发个截图帖,纪念一下! 到今朝为止,我的经验值挣到了29999,截个图,发个帖,留个纪念,因为明朝就是15级了。
方言里的三言讨字头俗语 看见有吧友写了一个三言讨字头的俗语,想起方言里此类词语有好几个,有的还属常用,有的已经非常冷僻。下面写几个畀大家看看。
“头脑”在方言里的特殊词义 在方言里,“头脑”可作“零碎物品”义,它跟物名组合成词,表达为“……等物品”。有两种构词方法: 一跟总名结合,组成“××头脑”结构,如“衣裳头脑”、“家生头脑”、“油盐头脑”等; 二跟单名结合,组成“×头×脑”结构,如“布头布脑”、“种头种脑”、“甏头甏脑”。
今日立春 今日立春,我地口语叫逢春。旧有俗语,逢春落雨到清明。今日整个日里虽阳光明媚,但气温很低,屋面地上的积雪、河里的冰面几乎未动。如若俗谚有准,那今年清明前定是晴多雨少的了。 今天是西历2018年2月4日,农历鸡年(丁酉)十二月十九日。而去年的立春是西历2017年2月3日,农历鸡年(丁酉)正月初七。两个立春同时发生在一个农历年里,这种现象,我地叫“两春夹一冬”,有俗谚:“两春夹一冬,呒被暖烘烘”。不过腊月里的三场大雪,连续二十来天的极度低温,绝非呒被暖烘烘的感觉。可见俗谚也并非事事灵验,时时准信的啊。
家酿老白酒——十月白 立冬前后,正是家酿老白酒的最佳时节,因这时正好在农历十月,故这时酿出的老白酒被称为十月白。 今年我一时兴起,也做了五十斤米的十月白。酿制过程里拍了几幅照,下面我按老白酒酿制步骤,把它们贴出来与吧友们一起分享。
前日九月一号,学生开学的日脚。网浪一组常熟东乡一位上小班的小朋友全副武装去上学的照片,瞬间红遍常熟。下面截几张畀大家看看,你们有这风俗吗?
我家的木樨花到今朝才盛开,比两年整整晏开勒半个月。
我地的“束”读成choh 勒苏州闲话吧吧务发的2000年苏州斜塘拆迁的视频里,黑男的母亲说她正在汏的物事叫“束腰、围身”。这个“束”老人家读作“choh ”。 这字我地也读choh ,如束裤子、束裤衣带、束围身、束腰(我地专指戴孝用的白布条)、束白(举行丧事)等都读成choh 。 看吴音小字典,没有哪个地方的“束”读choh 音,现实里却并非如此。不知还有哪些地方“束”也读choh ?
这个鲇鱼的近亲你们叫啥名?
国庆日去相关景区孛相了一趟,拍下了这张照片。猜猜看,这幢建筑在哪里?
鲇鱼,我地读ngae ngei 台风鲇鱼来袭,想起这“鲇”字的读音。鲇鱼,我地叫ngae ngei。似乎鲇字读ngae,音同颜色之颜。
“呼吁”的方言读音 呼吁一词,虽然口语不用,然而大家都晓得它的词义和读音。不过这词旧时方言读hu yah,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我第一次听到hu yah,还是读小学时听校长讲的。当时我以为他讲的是“呼约”,后来才晓得是“呼吁”。 查字书,“吁”不能读yah,它的繁体字“籲”也没有yah音。不过另外有个字“籥+頁”则有二读:俞戍切;以灼切。现代读音,俞戍切为yu;以灼切为yah。 看来,旧时方言里的hu yah,当是“呼籥頁”。只是这“籥頁”字和籲相近,因此被混为一字,一淘被简化为“吁”了,它的读音则被抹去了。
“槑”读“丹”音?现在的电视节目啊! 孙子正在看浙江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在放到艺人张丹峰时,右侧的字幕上赫然出现“槑峰”字样。难道这字有了新读音?
昨日夜饭吃这个——韭菜饺。上图 昨日夜饭吃这个——韭菜饺。 上图是等着下镬的生饺,下图是吃剩的几个韭菜饺。
本地谚联一组 ★斑鸠教鹁鸪 斑鸠和鹁鸪为同类之鸟,其本领、能耐相差无几。人们常以此俗语来喻指教者无能,学者无益。 此俗语也可组成歇后语:斑鸠教鹁鸪——大家差弗多。 ★丫头管阿妈 我地本有歇后语“丫头管丫头——有天呒日头”,喻指太无公理。但口语里常讲作丫头管阿妈,概因平常富家所用下人为丫头阿妈多兼用者之故。
我地俗语:田乱讲和悬天讲 “讲”在口语里常用,带“讲”的方言俗语也不少,但末字为“讲”的俗语却不多见。我想着两个:田乱讲和悬天讲。 田乱讲,我地常用词语。词义一目了然,田间劳作时的瞎讲八讲。 悬天讲,我地老辈里常讲。词义是海阔天野,不着边际的乱吹。有趣的是,当年有不少人用它时,后边还要加“吕纯阳”三字。开头我很不解,后来才悟出,他们用谐音手法,把悬天讲谐音为“袁天罡”,这样就很自然地带出他的老对手“吕纯阳”来了。
这是什么鬼? 最近我电脑里经常出现图中的鬼脸,似乎电脑管家也奈何不了它。这究竟是何方神圣,如何送走它?请高人指点。
我地使用的一组表示“看”的字 我地表示“看”的词语很多,除了大路货的看、望外,还有张,睃,瞟,“目表”(见下图),瞡等几个字。 张,我地一般用于几个特殊的节日探望,如张端阳、张八月半、张舍姆。平时口语里“让我看看”也可说“让我张张”。 睃,我地读sou。奇怪的是,古字书上居然找不到这个读音。旧时我地探视病人叫睃,其他场合里很少使用。如今极少有人使用了。 瞟,我地读phiau。斜视叫瞟。有情人间抛媚眼叫瞟。深情的探望叫瞟。如我地有民间故事叫“白龙瞟娘”。 “目表”,我地读piau。这实际是个无锡方言字,我地也有很多人使用。 瞡,我地读kue。我地有瞡见、眼瞡四方等词。
表示“夹住”之意的ge——拑 在我地,虾蟹蟛蜞用螯足钳人叫ge,用中指弯成钩状,借助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背形成钳势,可把水中的黄鳝钳住,我地也叫ge,安装金属脚手架用的扣件我地叫ge头。上面的三个ge,是同一字——拑。 拑,《集韵》“极范切,脅持也。”
几个表示歪斜不正的phi 1、“卑页”《玉篇》“匹米切,倾首也,不正也。” 本义为“头歪斜”。如: “谢谢你把头phi过点,让我看一看窗口浪写个啥字。” 也可表示其他物体的歪斜不正。如: “虎丘塔向西北角phi过得弗少。” “一场台风,拿个棵大树吹phi得过去。”
我帮铁树剃光头 旧年年底里的那场霸王级冷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吧?我个盆栽花木,不管是室外的还是进屋的,几乎损失近半。就是那几棵大铁树,叶子也全部被冰枯了。
大家都来寻寻看 下图是从《何典》里随意截取的一版内容。大家寻寻看,里边有多少俗语、熟语你们还在使用?
写一句本地方言,字字正字,大家阿看得懂? 今朝下昼头,孙子勒学堂里拿螺蛳骨别尳脱哉。
木器散了叫seh 木桶木盆的箍掉了,或者散开了,我地叫soh或者seh。这soh/eh当是下字: 看这字结构,应首指陶瓷瓦器,但在我地已很少如此用了。
寒潮,寒流,发冷信 前几天的一场降温,让我们亲身领教了霸王级寒潮的威力。 寒潮,也叫寒流,气象部门还称之为冷空气南下。口语里一般不这样讲,我地叫发冷信,书写时也可写作发冷讯,但写作发冷性就值得商榷了。 根据传统习惯,从每年的重阳时节的重阳信起,到来年的清明时节的麦秀寒止,每一个降温过程都称为发冷信。当然清明后出现的降温过程,你说它是发冷信也未尝不可。
今朝,小外甥送我一本《一六年臺歷》,翻開一看,每頁月份牌上居然都是外甥的生活照片,32張照片記錄了他十二年裡的成長歷程。 現在的年輕人會孛相,拿銅鈿弗當銅鈿用,居然想出實梗個念頭。弗過仔細一想,俚個創意確實蠻好。外甥今年(乙未年)是本命年,再過半年就小學畢業了。用一本臺歷記錄他十二年成長的過程,既是一個回顧,又是一個總結, 確是有一些意義呢。
眼鋒搭眼風 看了z君的“眼花”帖子,想起相關的兩個詞語,“眼鋒”搭“眼風”。這兩個詞語我地同音,因此書寫時很容易寫錯。 眼鋒,我地作眼力義。射擊、投射命中率高叫眼鋒準,眼鋒好。及時助人叫有眼鋒。 眼風,作目光義。用眼光示意對方叫丟眼風,搭異性眉目傳情也叫丟眼風,如果雙方眉來眼去,那就叫對眼風了。
我地“匡、框、眶”的另一讀音 匡(名詞)、框、眶三字,我地舊時讀chiaon,分別組詞有“墳羅匡”、“門框檔”、“眼眶骨”。看字書,三字都讀“去王切”,可見讀chiaon是古音。 不過看《吳音字典》,蘇滬錫常都衹收了khuaon一個讀音,未收這讀音。
旧时夫读mi和vi? 今朝翻看十九世纪中叶出版的《上海口语语法》,看见“夫”的上海话读音注为“mi”和“vi”。这读音现在还有吗?
我养了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台湾苏铁 瞎卵斗,家里居然养着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台湾苏铁。
【俯瞰】高架公路诞生记 从2013年年初开始,常熟北三环高架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这年九月,我家搬进了三环路南侧的小区里。新家在12楼,北窗下就是高架工地,高架路的建造过程一览无遗。于是我隔三差五地拍了些照片。 如今工程已接近尾声,电脑里的照片也累积了几百张。突然想着,写个帖子,把能体现高架建造过程里的重要环节的一些照片,选出几十张贴在帖子里,大家一定欢喜。 于是,发了此帖。
擀面我地叫tu/o面,当为打面 旧时民间用擀面杖手工制作面条,北方人叫擀面,或叫打面。我们吴地也有不少地方叫打面,据说诸暨打面还得到了明洪武的赏识。 我地手工擀面也叫打面,不过口语却不读tan 面,而读tu/o面。《洪武正韵》“打,都瓦切。”依这切音,按北音读ta,按我地方言则读tu/o。 不知其他地方阿有tu/o面俚个说法?
又到家酿美酒时 随夜快,一个孛萄种植园主送来了50斤不成串的孛萄。赶紧搭老婆两家头把它们汏过晾开,整整一匾两筛子
佂伀其事 年轻时常听到老辈们用“cen kon其事”来表示对某件事十分重视,一直以为他们把“郑重其事”读错了。近日看《吴下方言考》,胡氏收有“佂伀”一词,下注曰:“音征公。案:佂伀,往来奔走声。吴中谓往来数数不宁暇曰佂伀。”我想,为处理某事而往来奔走不宁暇,不就是郑重其事的表现吗?老辈们所讲cen kon其事非郑重其事的错读,而是另一个词汇“佂伀其事”。
看《施斌聊斋》 正勒俚看《施斌聊斋》施斌演唱评弹《玉蜻蜓》唱段《世间哪个没娘亲》
“跪榴莲”有哪些同义词? 刚刚浏览新闻,学着一个新词汇,“跪榴莲”。请大家说说,类似意思还有哪些说法。
我地俗语:七颠八倒,六月廿三斋灶 今朝是阴历六月廿三,宅基浪有几家吃过夜饭就摆放香烛供品举行斋灶仪式了。这让我想起我地一句俗语 :七颠八倒,六月廿三斋灶。意思是昏了头,把要紧的事情搞错了或搞砸了。 大概只有我俚常熟有六月廿四斋灶的习俗,历来都是当日斋祀,不能改期,故有上述俗语来形容昏头之人。 不过今日我地进行斋灶之人家,倒并非昏头,而是他们认为今天是黄道吉日,于是让灶王爷提前享受民间香火了。
胞还可以读phau 在我地,凡猪羊猫狗等众牲生产,只要一胎生了两只以上,就会称最先出生的为头phau,接着生出的为二phau。 看《说文》“胞,儿生裹也。从肉从包。匹交切。”原来,头phau二phau就是头胞二胞也。
今朝个《吴音小字典》朆上班? 想查几个字个读音,打开《吴音小字典》输入文字再点击后一看,文字显示栏栏、拼音显示栏显示的侪是大鐾搞。
世界上真的有穿越 刚从一个帖子里看到几条神回复,这几条回复穿越到四十五年前去了,有图为证:
我地的“受累” 看见有人翻出了关于“受累”的坟帖,说说我地“受累”这词。 看辞书,“受累”有两个义项:受到牵连;受到劳累。 我地的“受累”常常用于受牵连,使用范围较广。如:家里缺得一顶伞,一到落雨天就受累哉。三环路浪造高架,路况极差,来往车辆真真受足累。
掸檐尘 今朝腊月十八,我地好多人家都进行了大扫除。家庭大扫除,我地也叫掸檐尘,还叫掸悬尘。 我地有俗语:十七十八,越掸越发。故今天是掸檐尘的好日子。本以为这风俗源自苏州,但一翻《清嘉录》,苏俗的掸檐尘竟然在腊月廿四以后。再看常州,则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俗语。倒是无锡,搭我地风俗完全一致。 原来我地的腊月掸檐尘习俗从了无锡。
一组我地俗语 随意想了一组跟穿戴有关的我地俗语,畀大家看看: 戴只绿帽子:暗指妻子在外偷情。 戴个虎面面:虎面面即虎脸,面具也。喻因个人或家庭丑事而无脸见人。 着件湿布衫:比喻惹上了难于摆脱的麻烦事。 反着皮襔:暗喻犹如众牲。皮襔为用皮草作裌里的丝棉袄,反着后皮毛外露似动物。 缲裤脚管:隐指跟有老有少的寡妇结婚的男子。 裤衣带浪打个结:长作“千万不能忘记”的叮嘱语。 鞋子朆着着,鞋样落得去:比喻事未做成反而露出了痕迹。
“ya dei me ke”,是哪四字? 我地有个词语叫“ya dei me ke”,表示时间。 考考恁笃,是哪四个字?哪些地方也在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