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理想国度
穿越在理想国度
关注数: 35
粉丝数: 292
发帖数: 28,968
关注贴吧数: 35
佳爱琉应该就是飞鸟井 因为其他井里面都有已经死亡的佳爱琉,唯独飞鸟井的井里面没有。因为还没有死。
局长的工作应该是处理杀人魔防止核心秘密泄露吧 制造杀人魔的J.W目前只有两个怀疑对象。已经死亡的白驹二四男和飞鸟井。一开始我偏向飞鸟井,但是第十一话,开洞做梦梦到J.W邀请的时候。那个场所就是那家精神研究医院。并且是J.W和飞鸟井两个人。应该不是飞鸟井精神分裂。 白驹二四男是J.W可能性更大。他的身体应该被拿去陷害百贵了,那身J.W的衣服应该也是他的。但他的思想粒子一直留在井里面。
井的最大用处是啥? 仅仅只是为了破案的工具?这未免太大材小用了 我觉得井最大的用处是为死者提供一个去所。 因为肉体死亡,思想粒子可以留在井中,前提是解决各种悖论问题。比如“时间” 。两个不断时间段的人进去,如果相遇会矛盾导致世界崩溃。还有就是记忆,如果现实记忆都带进去,有可能导致井不稳定产生风暴。 如果有一个完整的井的话,那么人快死了或者得了绝症都可以投入井中继续生活的。
佳爱琉应该没死 局长应该是帮凶。主谋是飞鸟井。 周一到周七,分别代表一个杀人魔去梦境杀害飞鸟。应该只是诱导下的实验素材。普通情感的思想粒子无法收集。必须是杀意。 这些杀人魔是被飞鸟诱导的梦中杀了自己,从而感知或者收集杀意的“工具”,没用了就通过局长处理掉,也就是所谓通过警察破案抓捕。 但有个人是拒绝的,那就是洞哥。洞哥不敢兴趣,一开始只是想给自己开个洞而已。那么必然需要一个人补充。这个人就是主角,秋人!那么秋人会成为杀人魔吗?很明显不会,但可以诱导。这就是她女儿被杀的原因,这样她就有可能成为杀人魔。原本应该是这么打算的。不然为什么单挑莫名其妙杀人秋人女儿?就算单挑想找人杀,也不可能刚好是秋人女儿吧?他哪知道地址的?两个人根本不认识。单挑应该是受到蛊惑,被J.W给了秋人家地址。杀了秋人女儿。所以解释通为什么那天,秋人找到单挑枪杀的时候,飞鸟刚好在地下室。如果秋人不来,飞鸟岂不是妥妥死了?很明显飞鸟不会死。都是安排好的。 其实飞鸟一直在井里面,以佳爱琉视角在观察。所以后面估计会诈尸吧。
飞鸟井应该就是J.W 有人说是秋人,但时间对不上,也没有动机。秋人原本一家幸福美满,女儿因为被单挑杀人,才枪杀了单挑,成了杀人犯。而且那时候的单挑就已经受到J.W的诱导了。
你们看过“西部世界”这部美剧吗? 讲机器人如何觉醒“自我”意识的
问你们一点问题 最好有经典依据的来回答
能量哥去哪了? 有没有知道的?
我一直尝试理解“入定” 看过很多关于禅定的文章,不管哪个宗派的都看过点 但都没有一个框架或者详细的理论支持 大致意思就是“如此,如此做...然后就是入定” 对于入定的体验描述相反很少,基本不会提及 总体很难让人信服
如果一个人一生所有念头拼凑在一起? 那会是什么感觉
问你们一个问题,我觉得你们都回答不了 种子是本有还是后天熏习出来的?
学佛多数的通病就是“好为人师” 觉得自己懂了,觉得自己悟了
心究竟有多大? 三界从心生,如幻变万物。心就有这么大。但以前我只是觉得可能是这么回事。但对于这个道理体会几乎为零。后来才慢慢有了几分体会。
要解决生死,你要处理的问题很多 首先看到好吃的,你能不能忍的住?忍不住就等于你被生死抓的死死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因素就够了。别说其他贪念。满足身体需求,你就得需要这个身体,你不会亏待它,但身体会衰老会死亡。产生留恋必然随着身体的生灭而生灭。也许你知道是假象,但你离不开,最终还是随着微妙念各自投胎去。再去受生,再死亡。如此循环。一者痴迷,不知本性,所以随着迷惑而行,所以要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能不能忍受种种贪欲的诱惑又是一道考验。 你现在饿了很多天,突然面前一顿美食,你能不吃吗?你也知道都是假的,实则无生死,美食也是假的,饿和饱都是假象,但还是会乖乖就烦,饿了很多天可以饱餐一顿,这种需求心比什么佛法都实际好像,假的!但你能不就范吗?能不被饿和温饱这种需求所欺骗所引导?想想这么一个因素都如此难离开它,构建你身体的需求还有很多很多,更别提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上的种种需求。你们能远离几个。这些都是形成生死的业因。放的下吗?修行可以很简单也难如登天,你们自己想想。否则学佛很容易蹉跎一生!
这个问题不知道吧里人有没有合理解释的 现在一切境界,所见所闻,皆是妄心动或者造业所现。按理来说,你远离一切,妄心不动,应该看不到任何差别境界了,为何还遍布一切,无所不知?
动心真的是妄想? 不动心就不是妄想了?
修行一开始用意识心的,但真的究竟吗 你念佛还是修什么法门,对我们来说都是意识心念给自己听的 但结合现实,比如昏沉,一到点昏昏欲睡,意识心受影响了,实在提不起劲了 我们常说观照,其实对我们来说当前只有意识心去观照 但意识心受太对因素影响了 生病了,精神就不好了 更别说意识终究会断的 那个时候我们拿什么观照念佛呢?
什么是不生不灭又能生万法呢 ?
以前学佛到无法解释的地步 我就搬点唯识的东西,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看似解决了疑问,实际上只是抛给自己一个相对能接受的回答,实际上不达真相
看到可乐就说“我在看到”是大脑给的假 那把可乐拿走,大脑不就不说假话了吗
这种说法不严谨 见性不生不灭。有迷人问喝酒醉了断片,见性在哪。此毛没明白断片是意识反应的断片,不是见性断了片。楞严经中,佛陀让撞钟,问众,闻否。声起,阿难一众回答:闻。钟声陨落,佛再问:闻否。阿难等回答:不闻。佛斥阿难:钟声起,你们说闻,钟声消亡,你们说不闻。你们(心)就是这样子,随声尘相而生灭。你们可以听闻到声和听闻不到声,这个听闻声的闻性可是一直没发生过生灭(断片)变化。进一步指出阿难等众亡失见性,随尘相生灭,枉受生死轮溺。这闻性即见性,在声为听闻性,在色为见色性,在嗅为味闻性..@巴山马洛
因缘不是自性?
你们谈因缘和合又谈自身是种假象 这算不算种虚无主义?
之前问过知和不知的问题 我自己谈谈自己看法
很多吧友觉的自己已经解悟了 或者说已经弄明白佛法大致了 我只问一个问题
劝君直取 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明心 客观来讲就是明自己的心 因为你开悟不能代替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明心是要明而不是找,明是根除迷惑你的因,你心又不会丢,只是看不透说不清而已,所以要明 要明之前先要让自己静下 所以是先要静心
这篇关于禅定的文章不错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整,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 第三个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修行说简单,但越简单恰恰最困难 元音老人言“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如何由一入多 不相碍
明心见性是智慧之见 非眼非耳
外界山河大地从何而来? 有人说业力,有人说心
用业来解释问题看上去确实挺糊弄人的 但没办法,讲的太细实在不会
来果禅师这段还是满启发人的 那么,自己的工夫已经有得用,你还肯放手?当然一直向前用去,用的时间久了,你不是要歇一下子吗?不由你歇下来,还是‘念佛是谁’,要想放,放不掉;不要你去找它,它自己会念念不歇的追究,放也放不下来,提也不要提,工夫是一点不会间断;有心也是用,无心也是用,完全不要你有心。能可以有这样的工夫,才算你到无心用的时候。这一种无心,以何为验呢?就在我们日用中,工夫恰当时间,还有心去行、坐吗?就如打抽解上架房去,正去的时候,跑起路来还有工夫,未揭盖子还有工夫;拉裤子没有工夫了!坐下来儱而侗之,一齐下去了!你还晓得吗?若要知道儱而侗之下去,你是甚么东西?‘知道的!’你这一知,还许你是无心吗?无心,不许知道的。何以呢?‘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倘若揭盖子你知道有‘念佛是谁’,这样就是有心。倘若揭盖子不知道盖子,‘念佛是谁’有的没有的也不晓得,这就无心。这么一说,你们到又不知是有心好,无心好。何以呢?有心,还知道‘念佛是谁’;无心,连‘念佛是谁’也不知道。但是,这种有心、无心从何为铁证呢?要从你们心行上找出一个铁证来,大家容易明了。如:你们从各人自己心里提起一个‘念佛是谁’来,这一提,工夫永远现前,不要再提;或三十年、二十年都是这一个,不曾有第二个。用久了,要想放下来歇一下子吗?放下来,要问你放在甚么地方?还找得到吗?若要放下来,不知放在甚么地方,没有了;想再提,提起来,又有了,这就是有心。有心,是甚么工夫?放下来没有,就是灭了;提起来又有,就是生起来了;再放下,又灭了;原来就是一个生、灭心,一向直说有心,就是生、灭心。若无心用呢?就要你‘念佛是谁’这一提,十年、二十年没有第二个‘念佛是谁’;要想放下来歇一下子,放下来还没有离这个‘念佛是谁’,歇下来还是这个‘念佛是谁’。说:再提起来,同不要提,现成的;放与不放,歇与不歇,概在这个‘念佛是谁’上,可以说是无心。无心以后的事,慢慢与你们讲。
你们尝试用佛法解释下我的问题 我由做梦想到一些问题
自性如何具备一切的? 比如大和小是相对,轻重也是,冷暖也是
你的问题还是大德来回答你 关于自性是否显现的问题 问。若无所起。云何显现。 答。无起即起。起即无起。非起不起。是不思议起。
看了EDG几年比赛是最气人的 毫无进步
嘿嘿,EDG 我不喷,我觉得这是该有的水平
这段问答要做到太难了 问。一切境界。因心分别。若有分别。即属无明。故云。无心分别。一切法正。有心分别。一切法邪。诸佛如来。已断无明。无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名一切种智。 答。以法无自体故。即分别无分别。以体不碍缘故。无分别即分别。如起信论云。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 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行。 故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体喻心。光喻于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法时。是自照耳。故论文甚分明。 然论中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释云。心真实故。则是诸法之性。佛心离想。体一心原。离妄想故。名心真实。体一心故。为诸法性。是则佛心为诸妄法之体。一切妄法皆是佛一心相。相现于自体。自体照其相。如是了知。有何为难。故能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是谓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之由也。钞云。以内迷真理。识外见尘故。于如量之境。不能随顺种种知也。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不能如实知也。是知心海波停。万像齐鉴。澄潭浪起。诸境皆昏。
自性,真如,佛性是有相还是无相? 就这一个问题就能印证你们当下水平(只限制在理的理解)
说楞严经是伪经的太逗了 你们承认自己比得上永明延寿禅师不?镜宗录不少引用楞严经的话
用镜宗录回答下你各类问题 你有个问题是,我们在谁的心里?
看了月溪法师的论述,网上有说是邪师 我一开始看觉得他说的东西确实偏颇,但自己想想发现我们错了,他说的挺对的
月溪法师的观点 从古至今还未曾有过任何一位哲学家走到“绝对”的门口,他们只注意那些相对的事物,如:是非、善恶、过去、未来、生长、毁灭、权力、生命等等......,结果没有一种失望不被沉没在相对的大海中,依佛眼中(注十七)观察,那些人真是愚笨得太可怜了。思想感觉的效果,不过是“开眼的梦”(注十八)中一种颠倒的评判。由于他们的昏迷和错误的认知,使得全人类都落进悲惨的命运。 因为哭和了是相对不能分离的,所以人民的脸上可能出现欢乐的毫光,也可能涂上忧愁悲惨的黑云。又由于苦乐两字总是连接在一起,所以谁要想得到最高的安乐,就一定要准备忍受最高的痛苦。反过来说,已经承受过最大的痛苦,就可能感受到最大的安乐,因为安乐和痛苦是相对的,没有痛苦,安乐也不能成立了。 其实,苦乐都是一念无明的化身,而一念无明又藏在无始无明的窝臼里。那就是“阿赖耶识”(注十九)深奥秘密的仓库。当一念无明走出这秘密的门口时,立刻变成喜怒哀乐各各不同的感情,并渗入你的心智来支配你,那时你就变成一个傀儡了。 如果你不愿意做一个傀儡,就应该利用“般若智”来参“话头”,紧紧跟住一念无明的踪迹,找到一念无明的隐身窝臼,并跟着立刻把它破毁,当下无始无明的布幕立刻被拉开,控制傀儡的丝线就被割断,自性的本来面目突然出现,那时,一切喜怒哀乐都变成绝对的佛性。一切都由绝对自身的本能来作主,以前被无明支配的人现在立刻解脱,一切都归于绝对真实。
度幻111这个人是真的有点干货的 你们要多留意他的话
禅宗这个调调不适合我 我给你说一件事,你就知道开悟或者想开悟的在弄些啥
这三首禅师随你们解 我是来求法的,谁能解释的让我如何醍醐灌顶,不管你们开悟没开悟,能另外受到启发,都是善知识。 憨山的诗 流水本无声,明月原非色。 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 傅大士的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文益禅师的诗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非缘,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你们说离这离那的,我不懂 请问你一直说离,是谁在离?有离者算离吗?
佛菩萨存在的意义为何? 你们知道吗?
楞严经佛基本否定了阿难的一切认知 最开始阿难就像找到这个妙明真心的所在处。但都没一一否定。 现在看来理由很简单,提“处”即罪过啊
很好的见分解释 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之一。见分即指诸识的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换个方式说见分即心识的缘虑作用,亦即主观的认识主体。心识生起,自其自体变现相、见二分,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不过此见分与相分,都是识体之所变现,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
昨晚思考见性和眼识之间究竟有没有区别 又看了一遍楞严经中佛和阿难的问答,因为文殊菩萨的一句话,似有所感。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方能进入那道门
和你们深入讨论五识和意识 主要依据《瑜伽师地论》
镜子和物 相之所成是镜子具备的功能还是物的?
我思考了这么久,不能说已悟 但有几点大家都会有的误区可以说说,防止掉进去一辈子出不来,还以为自己得道了
人的意识有没有参与存在的物质 存在是像我们看到听到这样的? 我先确立存在,那么存在有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样式?
三细识 转自《心赋注》
问你们一个佛法 经文不是常说用由相显吗? 那么无相用是失还是不失? 愣严经说见性不失,见黑也是见,那么不见黑不见白,黑白的观念也没了,没有眼,更没有光,请问见性失不失。相彻底灭了,用还有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