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理想国度 穿越在理想国度
关注数: 35 粉丝数: 292 发帖数: 28,968 关注贴吧数: 35
这篇关于禅定的文章不错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整,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 第三个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来果禅师这段还是满启发人的 那么,自己的工夫已经有得用,你还肯放手?当然一直向前用去,用的时间久了,你不是要歇一下子吗?不由你歇下来,还是‘念佛是谁’,要想放,放不掉;不要你去找它,它自己会念念不歇的追究,放也放不下来,提也不要提,工夫是一点不会间断;有心也是用,无心也是用,完全不要你有心。能可以有这样的工夫,才算你到无心用的时候。这一种无心,以何为验呢?就在我们日用中,工夫恰当时间,还有心去行、坐吗?就如打抽解上架房去,正去的时候,跑起路来还有工夫,未揭盖子还有工夫;拉裤子没有工夫了!坐下来儱而侗之,一齐下去了!你还晓得吗?若要知道儱而侗之下去,你是甚么东西?‘知道的!’你这一知,还许你是无心吗?无心,不许知道的。何以呢?‘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倘若揭盖子你知道有‘念佛是谁’,这样就是有心。倘若揭盖子不知道盖子,‘念佛是谁’有的没有的也不晓得,这就无心。这么一说,你们到又不知是有心好,无心好。何以呢?有心,还知道‘念佛是谁’;无心,连‘念佛是谁’也不知道。但是,这种有心、无心从何为铁证呢?要从你们心行上找出一个铁证来,大家容易明了。如:你们从各人自己心里提起一个‘念佛是谁’来,这一提,工夫永远现前,不要再提;或三十年、二十年都是这一个,不曾有第二个。用久了,要想放下来歇一下子吗?放下来,要问你放在甚么地方?还找得到吗?若要放下来,不知放在甚么地方,没有了;想再提,提起来,又有了,这就是有心。有心,是甚么工夫?放下来没有,就是灭了;提起来又有,就是生起来了;再放下,又灭了;原来就是一个生、灭心,一向直说有心,就是生、灭心。若无心用呢?就要你‘念佛是谁’这一提,十年、二十年没有第二个‘念佛是谁’;要想放下来歇一下子,放下来还没有离这个‘念佛是谁’,歇下来还是这个‘念佛是谁’。说:再提起来,同不要提,现成的;放与不放,歇与不歇,概在这个‘念佛是谁’上,可以说是无心。无心以后的事,慢慢与你们讲。
这段问答要做到太难了 问。一切境界。因心分别。若有分别。即属无明。故云。无心分别。一切法正。有心分别。一切法邪。诸佛如来。已断无明。无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名一切种智。 答。以法无自体故。即分别无分别。以体不碍缘故。无分别即分别。如起信论云。自体显照故。名为觉者。 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行。 故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体喻心。光喻于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法时。是自照耳。故论文甚分明。 然论中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释云。心真实故。则是诸法之性。佛心离想。体一心原。离妄想故。名心真实。体一心故。为诸法性。是则佛心为诸妄法之体。一切妄法皆是佛一心相。相现于自体。自体照其相。如是了知。有何为难。故能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是谓无所见故无所不见之由也。钞云。以内迷真理。识外见尘故。于如量之境。不能随顺种种知也。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不能如实知也。是知心海波停。万像齐鉴。澄潭浪起。诸境皆昏。
月溪法师的观点 从古至今还未曾有过任何一位哲学家走到“绝对”的门口,他们只注意那些相对的事物,如:是非、善恶、过去、未来、生长、毁灭、权力、生命等等......,结果没有一种失望不被沉没在相对的大海中,依佛眼中(注十七)观察,那些人真是愚笨得太可怜了。思想感觉的效果,不过是“开眼的梦”(注十八)中一种颠倒的评判。由于他们的昏迷和错误的认知,使得全人类都落进悲惨的命运。 因为哭和了是相对不能分离的,所以人民的脸上可能出现欢乐的毫光,也可能涂上忧愁悲惨的黑云。又由于苦乐两字总是连接在一起,所以谁要想得到最高的安乐,就一定要准备忍受最高的痛苦。反过来说,已经承受过最大的痛苦,就可能感受到最大的安乐,因为安乐和痛苦是相对的,没有痛苦,安乐也不能成立了。 其实,苦乐都是一念无明的化身,而一念无明又藏在无始无明的窝臼里。那就是“阿赖耶识”(注十九)深奥秘密的仓库。当一念无明走出这秘密的门口时,立刻变成喜怒哀乐各各不同的感情,并渗入你的心智来支配你,那时你就变成一个傀儡了。 如果你不愿意做一个傀儡,就应该利用“般若智”来参“话头”,紧紧跟住一念无明的踪迹,找到一念无明的隐身窝臼,并跟着立刻把它破毁,当下无始无明的布幕立刻被拉开,控制傀儡的丝线就被割断,自性的本来面目突然出现,那时,一切喜怒哀乐都变成绝对的佛性。一切都由绝对自身的本能来作主,以前被无明支配的人现在立刻解脱,一切都归于绝对真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