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居士
梅溪居士
关注数: 2
粉丝数: 31
发帖数: 2,616
关注贴吧数: 5
客家话的南方方言色彩浓厚,并非小撮广南、闽南人士所能想象! 梅县话“s”、“c”、“z”声母后面没有“h”。这种现象非常特别,梅县话可谓是客家方言里面这种声母最典型的代表区,连惠阳音都有“h”。梅县音“s”、“c”、“z”声母后面没有“h”的情况,使梅县音比其它客家话更具有“南派方言”的特色。那些不了解梅县话的人,奉劝真的不要胡乱攻击梅县话为“北方话”。拜托你们对梅县话加深了解再来说话。
梅州地区成国家级金改创新区 近日国务院批准我市成立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据悉, 这还是中国首个以农村金改为主题的金改创新试验区。
大埔觉得要团结各地客家, 必需先与河源联手 我是大埔人, 我深切地体会到, 要达到全国各省各地的客家团结的目标, 首先要梅州和河源两个辖区全体市民要联手。只有梅、河两市先联合了, 才能进一步考虑其它地区。因为梅、河两市地理上相连, 而且都位于粤东非沿海地带。由于都不沿海, 所以民性更相近、相同。两市又都是客家纯度最高的地级市, 在全国, 市区以通行客家话为主流的地级市, 也就只有梅州和河源两市了。尤其是, 两市都属广东省、粤东山区, 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 -同乡! !
祝愿在p、t、k后面加 h那种拼音能够变得更易被人接受 本吧某位吧主说,那种拼音是【大家都懂的】,应该尽量用那种拼音。不过,据我观察,那种拼音却不为被大多数人所适应。在此,我谨祝贵方所提倡的那种所谓【大家都懂的】的拼音,能够真正变成大家都懂,而且能够为一般没有学过“客拼”的客家同胞所接受。
粤西白话,不知道,是说“mao dei” 把知道说成 di ,一般被认为是客家话特色,不靠近客家地区的地方较少见。广西南宁白话,表示还没有、尚未的词是 mang,也跟梅州客家话一样
“外吊”表示感叹,你们是否也有类似说法? 本字是“我屌”。但在这个词里面,“我”变成了去声,读 ngài。“屌”也加重了语调,读 diào
【重贴】警惕“复、覆、腹”丢失入声的趋势!! 在普通话中,‘复’、‘覆’、‘腹’同音,声调都是去声(第四声);‘辐’、‘幅’同音,声调都是阳平(第二声)。但是有一些年轻人把这几个字都读成 fu 去声(第四声),我感觉真是悲剧!!以下谈谈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 复: fuk(正确读音应有两个调) ———升调入声:复员、恢复、报复、复明、复职、往复 ———降调入声:重复、复数、答复、反复、复制、复印 覆:fuk(降调入声) 腹:buk(降调入声)(注意声母是“b”,不是“f”)
我这边女儿叫做“女doi”,不叫“妹” 我知道不少地方的客家话女儿叫“妹”, 但是我这边“妹”就是妹妹的意思,妹妹不需要加“老”字就可以表示。 女儿就叫“ niui doi”,不能叫“妹”
事实上部分地区的客家话完好地保留了[mv]这个声母 百科里面说:古汉语中以[mv]为声母的字,客家话却音变为[v],而这也成为客家话的特色。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事实上五华、丰顺部分地方的客家话,就完好地保留了[mv]这个声母。比如“舞”字,在五华话里面要读[mvu],“文”字读[mvun],而不是[vu]和[vun]。虽然可能大多数地方的客家话确实如其所说的[mv]变成了[v],但是因为客家话里面又存在有没有发生那种音变的,所以严格来讲,[v]还不说上是客家话的特色。相比之下,广州话倒是没有很好地保留[mv]这个声母,他们大都演变成了[m]而丢失了[v]。比如“舞”它读 mou,“文”它读 man。……只要[mv]这个声母还在某些地方的客家话中存在,至少就不能说全部客家话都丢失了[mv]这个声母。
据说惠州府城蟑螂也说蜞蛭(ki tsat)? 真的吗? 如果是,“又”跟丰顺话相同。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隔这么远竟然那么多词汇完全相同。还有据说惠州府城话花生也说“地豆”,当然花生说地豆,我倒不觉得奇怪,因为据说潮汕话也是这样说。
惠州、嘉应共有的服饰文化———苏公笠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韩公帕苏公笠》:“ 惠州、嘉应 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
倒是没想到优雅大师怎么突然会说这句话…… 原贴来自 由【惠州つ客家仔】提出的话题贴《惠州。属于什么?》,位置在〖客家吧〗
请鉴定:这种文化是否属于东江流域的惠州地区
粤东语没有标准口音 说过50遍了,还是有人记不住。粤东语以粤台片的各地方音为代表,但没有标准口音。还是有人说什么拿惠阳口音,或者梅县口音作为标准,就是要消灭他们那个乡镇的口音。没人说过粤东语有标准口音,他故意要说粤东语有标准口音,实际就是为了推普或者推白服务的,明显是故意那样说的。虽然隐藏的很深,但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重申一下:粤东语是一个语群,没有标准口音。它本身是一个语群,以粤台片的各地方音为代表。只有代表,没有标准。但它应该以惠阳口音为典型。这个典型没有作为标准的资格。说它是典型,只是因为它是粤东语群之中,较突出,能够作为“代表中的代表”的口音。而粤东语群恰恰不应该拿客家语系的总代表———梅县口音为代表。因为梅县口音具有了“一部分”界于赣南区、粤东区、长汀区等口音的特点,属于客家系各支的总代表。把它说成是粤东区的代表,是矮化了它的代表意义。所以粤东语恰恰不应该以梅县口音为代表。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梅县口音的总特点偏向于粤东语,也可视为粤东语群的一个分支。
祝各位吧友端午节快乐! RT
潮汕人想当永远的粤东人,就让给他们吧~ 我们客家人才不想当什么粤东人!!!最好是分深圳、惠州、河源、梅州成立客家省,让潮汕成为广东的飞地,永远当他们的粤东人
东江客家话歌曲深入香港演唱会(粤东方音的代表)
来自河洛,传世三十,历年七百 清末程乡县诗人黄遵宪,对嘉应建州之初的情况有过这样的描述:“此客人者,来自河洛,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这段描述记录在黄遵完的《梅水诗传·序》里面。 嘉应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立。乃划惠州府之长乐、兴宁两县,潮州府之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建置,称“嘉应五属”。 即是说,到了清雍正十一年嘉应州建立之初的时候,客家人在程乡、平远、镇平、兴宁、长乐等县域居住的时间,已经超过700年,已经超过30代人了。而今天我常常听到粤西涯话人,还有其它地方的客家人,都说自己的祖辈在岭南定居只不过二十几代,远远未达到三十代。相比之下,我们粤东山区(梅州地区)的居民,不少家族,在这粤东山区这片土地上的定居,早在清朝中前期,已经超过三十代了。
客家人要继承先辈的‘务实拓新’和‘返客为主’的精神 返客为主,是客家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身为客家子弟,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都应该继承和宏扬‘返客为主’的精神。 要记住,我们是‘返客为主’,而不是‘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的是某些对客家族群带着不友好态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自己不需要‘反客为主’,要的是‘返客为主’。 我们虽然名称上“被”称为客家族群,但事实上,我们的先民(客家先民)在岭南的定居时间,绝对不会比广府民系、河洛民系更晚。甚至还比广府民系在岭南的定居时间更早!也就是说,我们是‘返客为主’,即要‘返客’,又要‘为主’。要‘返客’,因为我们的先民的确是中原南迁的汉族移民;要‘为主’,就是因为我们的先民已经在岭南定居接近两千年了,我们已经成为岭南的主人。岭南本无汉族、无汉语,自唐末五代之乱南迁的广府族群、广州话竟可霸占“粤”的名号,自诩土著。我们当然更有必要恢复岭南原居民的身份,亦即:返客为主!
【清明】这首唐诗用粤东语读押韵,用广州话读 不押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唐·杜牧;这首诗用广州话读不押韵,用粤东客家话读押韵。
【清明】这首唐诗用粤东客家话读 押韵,用广州话读 不押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唐·杜牧;这首诗用广州话读不押韵,用粤东客家话读押韵。
汉语活化石本色:非工作场合,跟外地人也要掺讲客家话 说什么年轻人在广州,就要跟广州的老年人讲广州话,这话听了不爽。那几位广州的老年人,来到梅州的时候,也不跟我们讲客家话。为什么我去到广州,就要跟他们讲广州话?另外,普通话同样不是我们梅州地区的本地话,我也很反感在梅州听到会讲客家话的人,去讲普通话。我不拒绝跟外地人讲普通话,但是很反感对普通话过度依赖的心理。如果客家人完全不跟外地人讲自己的语言,那外地人哪有机会学到客家人的语言,那不就同样是拿普通话取代自己的客家话吗? “客家人”这个名称本来就不是以地域命名的,所以我们去到哪里,都应该坚持自己的语言,如果不坚持自己的语言,丢失了客家话,哪还有客家人?“入乡随俗”这话有些道理,但是用在客家人身上,就不太行得通。因为客家人随身带着的,正是“客家话”这枚“活化石”(见凤凰卫视《本色客家人》节目)。在工作场合,我的普通话非常标准;但在私底下,即使跟外地人交朋友,我也还是会掺讲客家话。这才是客家话(族群)的活化石“本色”!
期待有人能够引领此吧,可惜一直未出现 继续旁观,继续期待
一个真正崇拜罗香林的人,应该明白其学说核心在团结 广东的学人前辈,辛勤于学术研究,其目的在于终结中华民族的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其目的是希望粤东山区之民及其文化,能为世人所认可;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弘扬粤东山区人民的优秀传统,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岭南甚至是中华的人民更好地融合。 而不在于制造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民系〗,让民系与民系之间越发陷入永无休止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粤东两位学者,不约而同以家乡、民族的团结为其学术之目的。而现在有一些自我标榜是【热爱客家,崇拜罗香林】的人,故意歪曲罗香林学术之目的,过度强调〖客家民系是罗香林制造出来的〗。表面上故意抬高罗香林的某项学术结论,似乎把罗香林捧得高高在上;实际上严重地侮辱了罗香林的学术,侮辱了前辈的人格、宗旨,歪曲了其学说之真正要义。 今日我们谈爱乡、爱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谈民系亦是为着乡邦。从来不仅仅为着私利。地方思想是要有,因为那是热爱家乡的表现,但是地方思想过度膨胀,盖过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那则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在当今世代,提及罗香林的学术贡献之时,凡是过度强调〖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而又故意忽略罗香林为促进乡邦团结,而所作的辛苦努力(和贡献)的人,实际上都是:【完全没有体会罗香林的文章要义】。其实质用心、目的是要歪曲罗香林的学术成果的现实意义;其实际用心,是要把罗香林的苦心研究,变成一堆废纸,把罗香林侮辱成一个狭隘的〖民系主义者〗。天下正义人民迟早能够看清楚(认清)那些人的丑恶嘴脸!那些人思想狭隘、行径卑劣、用心险恶,令人不齿,必将为天下正义人士所唾骂! (只针对故意过度强调、故意过度抬高〖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的小人。不针对无辜受到小人的误导的纯朴人民)
一个真正崇拜罗香林的人,应该明白其学说核心在团结 广东的学人前辈,辛勤于学术研究,其目的在于终结中华民族的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其目的是希望粤东山区之民及其文化,能为世人所认可;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弘扬粤东山区人民的优秀传统,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岭南甚至是中华的人民更好地融合。 而不在于制造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民系〗,让民系与民系之间越发陷入永无休止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我粤东诸位学者,不约而同以家乡、民族的团结为其学术之目的。而现在有一些自我标榜是【热爱客家,崇拜罗香林】的人,故意歪曲罗香林学术之目的,过度强调〖客家民系是罗香林制造出来的〗。表面上故意抬高罗香林的某项学术结论,似乎把罗香林捧得高高在上;实际上严重地侮辱了罗香林的学术,侮辱了前辈的人格、宗旨,歪曲了其学说之真正要义。 今日我们谈爱乡、爱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谈民系亦是为着乡邦。从来不仅仅为着私利。地方思想是要有,因为那是热爱家乡的表现,但是地方思想过度膨胀,盖过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那则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在当今世代,提及罗香林的学术贡献之时,凡是过度强调〖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而又故意忽略罗香林为促进乡邦团结,而所作的辛苦努力(和贡献)的人,实际上都是:【完全没有体会罗香林的文章要义】。其实质用心、目的是要歪曲罗香林的学术成果的现实意义;其实际用心,是要把罗香林的苦心研究,变成一堆废纸,把罗香林侮辱成一个狭隘的〖民系主义者〗。天下正义人民迟早能够看清楚(认清)那些人的丑恶嘴脸!那些人思想狭隘、行径卑劣、用心险恶,令人不齿,必将为天下正义人士所唾骂! (只针对故意过度强调、故意过度抬高〖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的小人。不针对无辜受到小人的误导的纯朴人民)
一个真正崇拜罗香林的人,应该明白其学说核心在团结 广东的学人前辈,辛勤于学术研究,其目的在于终结中华民族的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其目的是希望粤东山区之民及其文化,能为世人所认可;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弘扬粤东山区人民的优秀传统,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岭南甚至是中华的人民更好地融合。 而不在于制造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民系〗,让民系与民系之间越发陷入永无休止的互相诽谤、攻击、鄙贬。粤东两位学者,不约而同以家乡、民族的团结为其学术之目的。而现在有一些自我标榜是【热爱客家,崇拜罗香林】的人,故意歪曲罗香林学术之目的,过度强调〖客家民系是罗香林制造出来的〗。表面上故意抬高罗香林的某项学术结论,似乎把罗香林捧得高高在上;实际上严重地侮辱了罗香林的学术,侮辱了前辈的人格、宗旨,歪曲了其学说之真正要义。 今日我们谈爱乡、爱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谈民系亦是为着乡邦。从来不仅仅为着私利。地方思想是要有,因为那是热爱家乡的表现,但是地方思想过度膨胀,盖过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那则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在当今世代,提及罗香林的学术贡献之时,凡是过度强调〖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而又故意忽略罗香林为促进乡邦团结,而所作的辛苦努力(和贡献)的人,实际上都是:【完全没有体会罗香林的文章要义】。其实质用心、目的是要歪曲罗香林的学术成果的现实意义;其实际用心,是要把罗香林的苦心研究,变成一堆废纸,把罗香林侮辱成一个狭隘的〖民系主义者〗。天下正义人民迟早能够看清楚(认清)那些人的丑恶嘴脸!那些人思想狭隘、行径卑劣、用心险恶,令人不齿,必将为天下正义人士所唾骂! (只针对故意过度强调、故意过度抬高〖罗香林创造了民系学说〗的小人。不针对无辜受到小人的误导的纯朴人民)
〖粤〗考——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现代有同名书籍和电视节目。 【粤 亏也。审愼之词者。从亏从宷。《周书》曰:『粤三日丁亥』。王伐切。】 寀 cǎi ㄘㄞˇ 官:“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 亏,其正体字为;亏,左边为一个虎皮一个佳,亏就是:披着美丽外衣而不受天地肯定的好处。右边为两横一折,两横表示天和地,一折表示否定,即天地给以否定,不符合规律、道德。 丂,苦浩切《说文》,『苦』意。本义:久经岁月磨难。古同『于』。 【粤,曰也。又,于也。《尔雅》】
〖广音〗主要是指客家话,不是广州话 雍正年《广东通志》记录:“古称鴃舌者为南蛮,瑶岐诸种也。自秦以中土人与赵佗风俗已变。东晋、南宋,衣冠望族向南而趋,占籍各郡。于是言语不同省会,音柔而直,歌声清婉可听。惟东新各邑,平韵多作去声。” 据某些惠州籍学者的研究,认为:【这段记录清初时东新各邑也就是惠州等地的方言情况,已经是明显不同于省会音(即广府粤语),而“平韵多作去声”,比较侧重是对客家话的记录。】且不论那些惠州籍学者没有对〖东新各邑〗四个斗大的字加以理解,就冲动地下定论说〖东新各邑,也就是惠州〗,是多么的愚昧。那个先搁住,待会儿再谈。 先看看原文中描写的【音柔且直】,又说〖不同省会〗,这个描写的是客家话,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包括惠州那几位蹩脚的学者,也不可能对此有何异议了。
惠莞宝客家世居当地,禁海迁入山,开禁回迁 惠阳、东莞、宝安一带客家人早在唐朝已经在当地定居。不仅符合从中原迁来的概念,而且符合【讲客家话的客家人】的概念!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九七《广州府部•东莞县》云:“邑本晋郡,永嘉之际(公元311年),中州人士避地岭表,多止兹士。”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其裔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 据《惠州市志•人口》(第439页)载:唐末,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大量南迁,今惠州市境容纳了大量北方移民,即为“客户”,祯州 [按 惠州的前称] 4县 [按 即归善(即今惠阳)、博罗、海丰、河源 ] 原籍6115户、客籍2224户(《太平寰宇记》)。
中原汉语与岭南輋语的互动(论畲客关系) 客家先民与畲族人民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共同生活四五百年,在这一时期,应该说,有矛盾、有斗争,但更多的是在同自然、同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共同合作,产生文化上互动、共生,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共生也包括语言上的互动、共生。
〖客家后裔〗与我们相关的概念(系列)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客家学者〗认为: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假如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或者自己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会讲客家话的客家后辈。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假如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
【粤东语】了解我们的族群(系列) 客家方言粤台片包括:程乡小片、兴宁小片、紫五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汀南小片、潮漳小片、海陆小片、艾话小片等。以梅县话为代表口音。
【水源音】了解我们的族群(系列) 客家方言粤中片(河源片),以河源市口音为代表。实际分布区位于广东东北部。
【汀州腔】了解我们的族群(系列) 客家方言闽西片(汀北片),以长汀县口音为代表。旧汀州属南部上杭、永定、武平(大部分)与汀北片口音差异较大,与粤东梅县话更为相似。
无聊发多几个贴子玩玩 居然要发贴数?真尴尬!
【粤东地理】(Z)浈水,韶关的东江 浈水是浈江的别名,别名东河、东江。古称保水、横浦。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溪湾,流经广东省南雄、始兴、曲江等县,于韶关市区沙洲尾纳武江水,长212公里。宋蒋之奇《浈水》:“城东浈水碧渊洄,杨仆楼船向北来”。名称来源于唐嗣圣元年(684)南雄县境曾设浈昌县。 源于梅岭大人寨的浈水,南流至今湖口镇下陂山,与源于江西信丰爬栏寨的昌水汇合,西流至县城,又与源于百顺帽子峰的凌江汇合而成浈江,南注韶关汇武水为北江。浈江在南雄境内流域面积为1756平方公里,河床宽40-80米。 浈水-简介 浈水源出广东南雄县大庾岭南麓,西至曲江县会武水,(即溱水)南流为北江,汉元鼎五年,讨南越,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入浈水,即此,按《水经注》,东溪水,出始兴东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与涟水合,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西迳始兴县南,入曲江县,又西流于北江,《寰宇记》“浈水源从虔州信丰县分流,西合大庾岭长冈水,入浈阳县界,至韶州,合始兴乐昌水入海,”是水经注之东,即寰宇记之浈水也,方舆纪要、水道提纲、清会典图、广州府志、及高要梁术臣之广东全图,亦以出南雄至曲江者为浈水,今多从之,考《汉书地理志浈阳县注》,应劭曰,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秦,《水经注》“浈水出南海龙川县西,经浈阳南,右注溱水”。清一统志承其说,谓“浈水发源惠州龙川县,经连平、翁源至英德县东南入溱水,”又谓“溱水先经曲江县东,然后南经浈阳县西,又西历浈出峡而后浈水注之,”则所谓浈水,当在曲江之南,今英德县境,连平县志有银梅铺水,西南至利波铺曰罗江水,西入英德县界,清一统志谓银梅水西流入江,即为沆水,今图有罗江水,出连平县之西、翁源县之东,即银梅水,西流为翁江,至英德县入北江,连平,汉龙川地,英德,即浈阳地,北江,即古溱水下流,与应劭及道元所谓之浈水,地望相合,似古之浈水,即今罗江,而非寰宇记所谓浈水。
恢复〖粤东语〗之名,是巩固潮、广、客等族群的团结的契机! 粤东语是客家方言粤台片的旧称,不是新造的名词。岭南三大族群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广府是个地域名称、潮汕是个地域名称,客家是个方言名称。恢复〖粤东语〗之名称,有助于传承我们与潮汕族群传统的和睦关系。 恢复〖粤东语〗之名称,首要的意义在于:定居在此的居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回归客观。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民,不是活在理论中的历史事物。我们要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我们需要看清眼前自己要走的路。同时我们所坚守的这块土地,有着数以万计的迁出居民,这里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为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我们必须坚守这块土地。 恢复〖粤东语〗之名称,重要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巩固和传承,我们与闽、粤、赣其它方言族群的传统友好关系;【尤其更重要的是能够巩固 与潮汕族群的传统友好关系】。只有这样,就算到了万里之外,仍会记住故乡各族群的和睦关系。因为我们的故乡在华南,而不是在其它地方,所以我们不可能抛弃故乡的亲人。就算到了外地,我们仍惦记着故乡在岭南。
祝贺粤台片恢复〖粤东语〗之名称!【巩固潮、广、客团结的契机】 粤东语是客家方言粤台片的旧称,不是新造的名词。岭南三大族群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广府是个地域名称、潮汕是个地域名称,客家是个方言名称。恢复〖粤东语〗之名称,有助于传承我们与潮汕族群传统的和睦关系。 恢复〖粤东语〗之名称,首要的意义在于:定居在此的居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回归客观,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民,不是活在理论中的历史事物。我们要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我们需要看清眼前自己要走的路。同时我们所坚守的这块土地,有着数以万计的迁出居民,这里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为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我们必须坚守这块土地。 恢复〖粤东语〗之名称,重要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巩固和传承,我们与闽、粤、赣其它方言族群的传统友好关系;【尤其更重要的是能够巩固潮汕族群的传统友好关系】。只有这样,就算到了万里之外,仍会记住故乡各族群的和睦关系。因为我们的故乡在华南,而不是在其它地方,所以我们不可能抛弃故乡的亲人。就算到了外地,我们仍惦记着故乡在岭南。
埔寨的火龙,黄金的迎灯(也该申请国家级,不能让它没落呀) 说到元宵节,顺便说一下。我这里元宵节是没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的,汤圆一般都是冬至节吃的。还有,我们这里每年一到元宵节,就要举办庙会迎灯节,迎灯节都是穿汉服的(这几年汉服兴起,但一直没流行起来。可是黄金每年都元宵节都有汉服巡游)。特别强调一下,不是“大戏服”哦,真的是很接近古装的那种汉服。 还要纸马舞、竹马舞、挑花篮、鲤鱼游、单人船(一个人穿着船一样的服装,手里拿着桨)、单人马(穿着马头服装,手里牵着缰绳)、舞狮舞龙,还有剪纸艺术、农民绘画、戏剧表演(三角戏),等等,内容太多说不完。还有一到元宵节,地方小吃也很多,比如有柱叶粄、浮油酥、油煎堆、珍珠粄、糍粑、乌粄、甜竹粄等。 七月七还有巧节,七月半又是上演大戏的节日(七月半为什么要演大戏?那是因为大戏这种东西,本来就是祭典鬼神的,这本来就是大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初作用)。本地戏班演的大戏是用客家话演唱。 很可惜的是这种迎灯节也有式微的苗头。现在一年比一年简化了,再过几年恐怕只剩下迎灯节其名,而完全没有“其实”了。梅州不应该过分重视市区,应该考虑一下礼失求诸野,振兴一下丰顺的节日文化。文化梅州、文化梅州,不仅要弘扬过去存在的文化活动,更应该开发,和从外地吸收一些本地不曾存在的,但有着中华传统节日气氛的文化活动。谈文化梅州就应该有这种野心,如果连自己本地存在的优良传统都丢弃,又不知吸收外地的优良传统,那提文化梅州还有什么意义?又或者文化梅州本来就只是指梅县?
今天才知道过去汤坑人把‘粪’叫做‘坷’ 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今天才是第一次听说。爷爷说,过去汤坑人把‘屎’叫做‘kēi’(与‘溪’同音)。比如鸡屎,就叫做‘鸡溪’;拉屎叫做‘屙溪’。真有意思,拉屎跟英语‘OK’一样的读音。 这个读音考证起来,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潮州话里,把污垢叫做‘坷’,读音是‘gǒi’(上声/第三声)。比如身上的汗渍,就叫做‘垢坷’(gāo gǒi)。也就是说,污垢之物可称谓‘坷(gǒi)’。潮州话的‘gǒi’与汤坑话里面的‘kēi’(屎义)应该是同字。比如,我们说鼻屎、耳屎、目屎,虽然并非消化器官分泌物,但同样叫‘屎’。现在能叫做‘屎’的,过去叫做‘坷’(音同‘溪’),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往下套:鸡屎叫‘鸡溪’、拉屎叫‘屙溪’、厕所叫‘溪缸’、屁股叫‘溪郁( kē vǔt)’……。但是肚子(肚屎)不能叫‘肚溪’,只能叫‘肚拔(du pat)’。比如肚子饿,就叫做‘肚拔匮(du pat kue)’。
客家电影阿妹的拍摄,突显了客语影视人才缺乏 客家电影《阿妹》的拍摄,突显了客语影视人才缺乏。其实这是各大方言目前共有的问题。潮声卫视在香港开播了半年多了,在他们那里同样的问题也一时间突显出来。没有讲那种方言的演艺人员,也就不可能拍摄一些高素质的方言影视作品。像潮声卫视这样的电视台,只是一个平台。在还没有这个平台之前,人们期待这个平台的出现,然而一旦有了这个平台之后,“要如何让它存续发展”,就立即突显出来,成为首要问题。 人才缺乏,解决方法说起来无非就是开办高素质的“影视人才培训学校”,你不可能去等人才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是自己去培养、去探索出一条好路子。一部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什么必要元素呢?演员、剧本和制作人员、技术人员等。这些要素,都应该从一所专业的“客家影视人才培训学校”中去寻找。
丰顺本地话的特殊性(本贴为借鉴贴) 看: 丰顺本地话——看(虽然也有其它说法,但说“看”确实比较多) 掩盖: 丰顺本地话——揞(em)(这说法在丰顺绝对是有滴,而且非常常用) 漱口: 丰顺本地话——汤嘴 偏袒: 丰顺本地话——同 害羞: 丰顺本地话——笑歪(后面这两种说法在丰顺基本见不过:怕羞、畏羞) 擦: 丰顺本地话——拭(tsut)、cun(这个cun虽然音近,不过丰顺没有这么说的) 双手来回擦: 丰顺本地话——挼(no) 用开水烫: 丰顺本地话——漉(luk)(难以想象用开水烫可以说成“滚”,真没听过) 节省: 丰顺本地话——俭(kiam) 男孩: 丰顺本地话——小男孩一般说“细阿tei” 。孻(lai)应该是儿子的意思。此外“细伙(sei fo)”也是男孩的意思。 ----(普通话无此说法):——其实普通话里应该是“厉害” 丰顺本地话——架势、岛啈(岛啈也是厉害的意思) 动作不灵活、做事莽撞: 丰顺本地话—— 不济(bu ji)(哺吱,这个冒似文言的词汇,在丰顺土话中竟然是常用的说法哦) 小水洼: 丰顺本地话——坑 气味: 丰顺本地话—— 味 泡茶: 丰顺本地话——冲茶(丰顺完全不说“焗茶”) 喜欢: 丰顺本地话——瑞意、种意 想: 丰顺本地话——虑(nut)(丰顺土话只说“虑”) 睡觉: 丰顺本地话——睡、敛(nim)、睡目 盖住: 丰顺本地话—— kep(那个主流的“盖”字,在我们这里实在很少用) 唧唧歪歪: 丰顺本地话——呢呢喏喏 给: 丰顺客家话——攽(bun) 置於火上烤: 丰顺本地话—— kong(您不知道客家人把“烤面包”叫做“kong包”吗?) 主流客家话—— 炙、焙 动: 丰顺本地话——郁(nuk)(原来nuk这个音,是写成“郁”吗,我一直都不知道它的写法啊) 点头: 丰顺本地话——噏头(这说法是有的哦) 跺脚: 丰顺本地话——抌脚(dem giok,dem读上声) 挑选: 丰顺本地话——铎(tok) 猜测: 丰顺本地话——揣(ton)(丰顺话几乎不用“猜”字,因为“猜”在丰顺话里面是“慢”的意思,是用来形容人的速度的字) 坐牢: 丰顺本地话——坐监(最常用的还是坐监。坐牢很少用,坐更堂完全没听过) 对: 丰顺本地话——啱、对、着(三种说法都有,潮州话本身也有“啱”字) 便宜: 丰顺本地话——被(梅县有个笑话说,丰顺人卖东西“有被有妻”。丰顺话把便宜说成“被”,把货物质量佳,说成“妻”) 矮小: 丰顺本地话—— 姑妞(gu niu)、倒嗟(当然矮小也是有的,不过确实没听过说 ngan的) 有空: 丰顺本地话——有闲(反义词是“无闲”。此外得闲的说法也是有的,不过确实比较少用) 家公: 丰顺客家话——家官、大人公(家官倒是有,大人公没听说过) 什么: 丰顺客家话——袜介(mak gaai) 我: 丰顺本地话——我(ngoai / ngo)(ngo是当然有的,书面说法不仅有,而且非常常用) 晚上: 丰顺本地话——夜晡头(ja bu teu) 争辩: 丰顺本地话——拗 主流客家话——争、辩、嘈(您列举的主流客家话的这些说法在丰顺话根本不存在)
据说擂茶是客家代表文化,不过恰恰客都无擂茶 著名的客家擂茶在“客都”反而是见不着的,在梅县、大埔、丰顺都没有,靠近大埔的福建省永定县也没有。恰恰在客都周边才有分布。比如在揭西普宁、河源地区、海陆丰、闽西、赣南、韶关,甚至广西,还有惠州地区也有。只是恰恰在客都没有!
客家菜属于岭南菜系~~~ 客家菜属于粤菜系,准确地说,全中国的客家菜,都属于粤菜系。不能说:福建的客家菜属于闽菜系、江西的客家菜属于赣菜系。全中国的客家菜,都属于粤菜系。客家菜的代表是指“东江菜”,现在全国各地打着“客家菜”招牌卖的,大多数都是东江菜。东江菜等于客家菜,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东江菜属于粤菜系。 创造东江菜的人,不是讲“槎江话”的人,而是客家人!讲槎江话(惠州惠城)的人,不能来冒领客家人的荣誉!事实上,盐焗鸡是客家人发明的菜色,如果槎江人要把自己独立出客家文化之外,当然可以再去发明“槎江鸡”。长乐酿豆腐是客家人发明的菜色,不是槎江人发明的菜色,不过槎江人也有槎江酿豆腐(在博罗县,就有一种菜色,叫做本地酿豆腐)。 首先要确认客家菜属于岭南菜系,其次要确认东江菜等于客家菜,而不等于槎江菜(所谓的惠州本地菜其实尚未成形,只不过是东江菜的一个分支)。 最后再谈一下各地客家菜: 各地客家菜,不等于东江菜,也没有资格代表“客家菜”,但仍可以使用“客家菜”这个名称。比如闽西客家菜、赣南客家菜、巴蜀客家菜等。人们一般说到客家菜,并不会想到闽西客家菜、赣南客家菜、巴蜀客家菜等,而只会想到东江客家菜。必须说明的是,各地客家人吃的菜色,并不完全具备“特征”。比如说,巴蜀客家人吃的菜,几乎除了少数保留岭南特征之外,多数都是“川菜系”所有的特征,这样一来,他们的菜色,只不过是来源于“川菜系”,而不能独立为“客家菜”,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巴蜀客家菜。~~~~ 因此,所谓的巴蜀客家菜,其实就是川菜,只不过是客家人吃了,而已。当然不能把巴蜀客家菜,说成是属于川菜系的客家菜,而只能说是那些客家人喜欢吃川菜,而已。 总之,“客家菜”这个名称,在大部分情况下,会特指广东省的客家菜,因为它更具有独特性。其它地区的客家特色食品,在闽、川、赣相关民系的食品里面,不存在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归类为客家食品,但也只能附庸在“岭南菜系”之下了。
【吴商】苏州人对“吴川商人”怎么看待? 据说,现在的“吴商”是提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的商人,过去一般叫做“吴川商人”,今天突然改变“吴商”。苏州人怎么看待? 或许,你们会觉得无所谓??
中国第五个生态文化保护区成立!(——客家) 中国新闻网消息: 记者昨日从梅州市获悉,“世界客都”梅州又增添一带“客”字的“金字招牌”———国家文化部近日批准梅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梅州市对历史悠久、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以建好“实验区”力推创建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据介绍,“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包括整个梅州市8个县市区,保护对象有4个,分别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验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验区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实验区内各级自然保护区。 除广东梅州外,目前已提出加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城市包括:福建省的三明市、龙岩市,江西省的吉安市、赣州市,以及广东省的河源市、惠州市、韶关市。政府将以客家文化在当地的重要实物存在为依据,认真考虑这些城市是否加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能不会允许客家文化在当地不成主流的城市,加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但会考虑到相应地区部分县份的客家文化存在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
欢迎大埔汉剧团来丰顺展演! 六十年前,汉剧团来过我们丰顺,时隔六十年,汉剧终于再一次来到丰顺的土地上展演! 这次出演的是大埔县汉剧团,听说现在的汉剧,全部唱念都使用普通话了,记得六十年前,演汉剧的都是客家人,所以常常会唱出客家话来。 不知道现在这样唱普通话,到底是不是汉剧的进步?不过听人家说,汉剧就应该是唱普通话的,普通话一直是它发展的正轨。六十年前,唱汉剧会带有客家话,是因为当时的演员普通话水平不够,唱错了。 还行吧~~~~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当然还是希望他们能多一点用客家话,但是唱什么语言,那是附带问题,关键是来了,他们来了! 时间:2010年4月22日, 城市:丰顺汤坑, 地点:“西外”戏台!
寻找广东最美的地方 最近,《南方都市报》承办了“寻找广东最美的地方”的活动全省所以城市(除梅州)都有上榜的“美的地方”
敬州(南汉):梅县、平远、蕉岭 第一阶段(秦至西晋)----------------揭阳(秦朝):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龙川(秦朝):兴宁、五华海阳(西汉):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第二阶段(东晋至隋以前)----------------义招(东晋):大埔、丰顺兴宁(东晋):兴宁、五华程乡(南齐):梅县、平远、蕉岭第三阶段(隋至唐)---------------潮州(隋朝):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循州(隋朝):兴宁、五华万川(隋朝):大埔、丰顺程乡(南齐):梅县、平远、蕉岭兴宁(东晋):兴宁、五华第四阶段(五代十国)---------------敬州(南汉):梅县、平远、蕉岭潮州(隋朝):大埔、丰顺齐昌府(南汉):兴宁、五华、龙川第五阶段(北宋至元朝)---------------梅州(北宋):梅县、平远、蕉岭海阳(西汉):大埔、丰顺循州(北宋):兴宁、五华长乐(北宋):五华第五阶段(明朝至清雍正以前)---------------程乡(明朝):梅县平远(明朝):平远镇平(明朝):蕉岭大埔(明朝):大埔兴宁(北宋):兴宁长乐(北宋):五华海阳(明朝)、揭阳(北宋):丰顺第五阶段(清朝雍正后至民国)---------------嘉应(清朝雍正后):梅县、平远、蕉岭、兴宁、五华潮州(隋朝):大埔、丰顺丰顺(清朝乾隆后):丰顺第六阶段(民国时期)----------------梅县(1914年):梅县五华(1914年):五华蕉岭(1914年):蕉岭第六阶段(1949--1988)----------------梅县地区或兴梅地区(1949年后):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兴宁、五华第七阶段(1988年至今)---------------梅州(地区)市(1988年后):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兴宁、五华
客家也好、梅州也好,我无所谓!! ~~~~客家没有什么不好的,其实海外客家裔还是很在乎客家裔的身份(包括台湾、香港)~~~~梅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梅州是中国人地区里面,华侨最多的不沿海城市~~~~客家人自己知道祖先是唐宋年间从北方中原迁到江西、福建一带慢慢形成的,客家人在南方各省--包括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西、福建、广西、海南以及广东都有分布,以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为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四川的客家人叫做“土广东人(Tu-gong-dung)”、台湾的客家人通常直接叫客家,但也有叫“新民”的~~~~目前的梅州地区的土地里面有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祖籍地、有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何如章的出生地、有岭南敬州派国画大师林凤眠的家乡、倍受争议的广州花都客家王---太平天国的建立者洪秀全也是祖籍梅州~~~~我一不小心就做了一个外国领袖和国父的同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