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清净天 何处清净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1,931 关注贴吧数: 4
真情的沉沦 再复制一下当年的文章,为了敖鸾,真是写了不少 敖鸾小姐出生于地仙界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其父被玉皇大帝任命管理四大海域中的一块,鉴于地仙界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形式,敖鸾的父亲在政治上只能采取墙头草的策略,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逆来顺受,对强权不敢有丝毫的抗争.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却培育出敖鸾这样一个让人尊敬的女性.她性情真挚,敢爱敢恨,不畏强权,勇于抗争.曾经先后两次抗拒过强加在自己头上婚姻;对残害过自己姐妹的欢喜佛的弟子,她深恶痛绝,毅然拔剑相向;要知道那些人都代表着地位权力远远高于她的势力啊!对自己的表哥,尽管不在一个阵营,却是关心呵护,保全亲人的性命。当她在地仙界第一次遇见了那个年轻的缁衣道人时,一丝的爱意从此牵绊终身,明明知道双方不能结合,但依然无怨无悔。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仰望星空时,梦想中的爱情温暖着她的心灵。两人相隔数年再次重逢,他已经位高权重,“我是叫你帝君呢还是师兄?”话里带了一丝迷恋,一丝惆怅,无限的遐想。终于灾祸来临了,她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旋涡,自己的命运控制在了别人的手里,这是她一生追求奋斗要摆脱的目标啊!她要被送上那万恶的封神榜了,从此成为行尸走肉,成为只能依靠别人生存的提线木偶,成为别人奴役的对象。当她的灵魂飘向命中注定的地方时,她是否会想起自己那怯懦的父亲;是否会想起自己那明哲保身的师傅;是否会想起自己那些一起玩耍的同伴好友;是否会想起与那年轻的道人的初遇;是否会想起自己一生追求的爱情;是否会盼望着自己的爱人架着五色云彩来拯救自己。当她重生在封神榜中时,她是否还会记得自己前生的梦想;当她再见到自己梦中的爱人时,两人是什么样的心情?是执手相看泪眼,还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愿她的离开更哀婉一点,更凄美一点,佛本的世界太复杂,太惟利是图,只有她是这个世界里唯一令人感叹的,令人悲伤的......纪念敖鸾小姐
来段史料,浅谈五德始终说 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安25年,魏主曹丕称尊号.蜀中传言汉帝见害,先主发丧制服,时有许靖,糜竺,诸葛亮等上言曰:"前有黄龙见于武阳赤水,又前关羽围襄樊,二男子献玉玺.此皆祥瑞,大王合当受天子之位."先主遂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诸葛亮返,与妻黄氏语,黄氏默然良久曰:"陛下何其急耶!公何其蹉跎耶!"亮问其故.曰:"闻魏主曹丕称逆号,言熹平五年,黄龙见谯.不及五十年,当有王者兴.今于蜀地复见黄龙,天下黄龙何其多也!既见于彼,复见于此乎?"亮笑曰:"此托词以行事,天下大势,非儿女子所尽知也."黄氏流涕曰:"不然,借祥瑞以图大事固无不可.然汉为火德,魏代汉为土德,见黄龙犹可.我今继汉统,复为火德,再见黄龙.又火生土,此非不吉之兆乎?他日必祸于土乱.公为丞相,决死为国,此土乱必见于身.妾为公泣耳.陛下称尊号之心久矣,于武阳见黄龙于去年,又云关羽献玉玺于河底.然关羽毁败,此非陛下心不在荆州而在武担乎?故云陛下之心何急,君何其蹉跎!"亮闻言不语.   蜀汉后主十二年,亮围司马懿于上方谷,以火攻之.忽天象大变,土地振动,山谷崩坏,旋即暴雨如注,火势尽熄.司马氏乘山体崩坏处走.亮于雨中良久无语.   其年八月.亮疾甚,乃做七星灯禳寿,然又传余震,熄灭主灯.亮叹曰:"悔不听吾妻之言."遗言曰:"魏能灭汉,然必有人灭之.灭魏者当得天下."   又大呼:"先主虽误臣,臣终不负陛下!"崩,时年五十四.
来段史料,浅谈五德始终说 以前写的,在钱吧发一个.露怯别骂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安25年,魏主曹丕称尊号.蜀中传言汉帝见害,先主发丧制服,时有许靖,糜竺,诸葛亮等上言曰:"前有黄龙见于武阳赤水,又前关羽围襄樊,二男子献玉玺.此皆祥瑞,大王合当受天子之位."先主遂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诸葛亮返,与妻黄氏语,黄氏默然良久曰:"陛下何其急耶!公何其蹉跎耶!"亮问其故.曰:"闻魏主曹丕称逆号,言熹平五年,黄龙见谯.不及五十年,当有王者兴.今于蜀地复见黄龙,天下黄龙何其多也!既见于彼,复见于此乎?"亮笑曰:"此托词以行事,天下大势,非儿女子所尽知也."黄氏流涕曰:"不然,借祥瑞以图大事固无不可.然汉为火德,魏代汉为土德,见黄龙犹可.我今继汉统,复为火德,再见黄龙.又火生土,此非不吉之兆乎?他日必祸于土乱.公为丞相,决死为国,此土乱必见于身.妾为公泣耳.陛下称尊号之心久矣,于武阳见黄龙于去年,又云关羽献玉玺于河底.然关羽毁败,此非陛下心不在荆州而在武担乎?故云陛下之心何急,君何其蹉跎!"亮闻言不语.  蜀汉后主十二年,亮围司马懿于上方谷,以火攻之.忽天象大变,土地振动,山谷崩坏,旋即暴雨如注,火势尽熄.司马氏乘山体崩坏处走.亮于雨中良久无语.  其年八月.亮疾甚,乃做七星灯禳寿,然又传余震,熄灭主灯.亮叹曰:"悔不听吾妻之言."遗言曰:"魏能灭汉,然必有人灭之.灭魏者当得天下."  又大呼:"先主虽误臣,臣终不负陛下!"崩,时年五十四. 
易先生的诸子百家 易先生的诸子百家讲到现在,所谓龙已画就,只差点睛了.很显然,点睛之笔都在最后的第六部.但我想可以发表点评论了,不到之处大家指正     诸子百家与品三国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我母亲她老人家来说吧,听品三国时津津有味,听诸子时昏昏欲睡.问其原由,答曰无聊.无聊的原因大概是学术性较强,不如三国那么耳熟能详吧.这也正符合了贴吧里的情况,想当年品三国播出时,人声鼎沸,鄙人可是亲身经历,到如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好帖子.学术的普及何其难哉!     听了易先生的诸子百家,不由得与以前于丹女士的论语和庄子有比较.鄙人才疏学浅,于先秦诸子无什么研究,不敢说其中对错.只是对两人风格有一定兴趣.     易直率,于隐晦.易先生让人佩服的是敢讲"利害",且不否认人与人间的利害得失.于女士则张口清风,闭口明月,向往庄子神游,崇尚孔子礼义.遵守君子不言利的原则     易实际,于虚妄.于女士讲论语是告诉你怎么做人,于是听来都是做人的大道理.易先生讲诸子是告诉你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于是你就会听到对诸子思想根源的分析     易重政治,于重心理.不用多说,易先生应该去DANG校教书,于女士应该做心理辅导     比较完易与于的不同,再来感慨一下易先生.易先生是百家讲坛中最早最多宣扬人权的专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不要小瞧这点,那么多专家就会讲帝王将相,哪个象易先生一样敢于直言.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易先生的原因之一吧.喜欢的原因之二就是易先生不装,能够从人的利害关系着手,往往能作出更准确地判断.这有点象冯小刚的电影,不装.套用网络上盛行的一句话"莫装*,装*遭雷劈"     想来易先生在之后的百家讲坛中会告诉我们拯救这个社会的良方.那是什么呢?是平等?是法治?我们拭目以待......
易先生的诸子百家 易先生的诸子百家讲到现在,所谓龙已画就,只差点睛了.很显然,点睛之笔都在最后的第六部.但我想可以发表点评论了,不到之处大家指正     诸子百家与品三国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我母亲她老人家来说吧,听品三国时津津有味,听诸子时昏昏欲睡.问其原由,答曰无聊.无聊的原因大概是学术性较强,不如三国那么耳熟能详吧.这也正符合了贴吧里的情况,想当年品三国播出时,人声鼎沸,鄙人可是亲身经历,到如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好帖子.学术的普及何其难哉!     听了易先生的诸子百家,不由得与以前于丹女士的论语和庄子有比较.鄙人才疏学浅,于先秦诸子无什么研究,不敢说其中对错.只是对两人风格有一定兴趣.     易直率,于隐晦.易先生让人佩服的是敢讲"利害",且不否认人与人间的利害得失.于女士则张口清风,闭口明月,向往庄子神游,崇尚孔子礼义.遵守君子不言利的原则     易实际,于虚妄.于女士讲论语是告诉你怎么做人,于是听来都是做人的大道理.易先生讲诸子是告诉你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于是你就会听到对诸子思想根源的分析     易重政治,于重心理.不用多说,易先生应该去DANG校教书,于女士应该做心理辅导     比较完易与于的不同,再来感慨一下易先生.易先生是百家讲坛中最早最多宣扬人权的专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不要小瞧这点,那么多专家就会讲帝王将相,哪个象易先生一样敢于直言.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易先生的原因之一吧.喜欢的原因之二就是易先生不装,能够从人的利害关系着手,往往能作出更准确地判断.这有点象冯小刚的电影,不装.套用网络上盛行的一句话"莫装*,装*遭雷劈"     想来易先生在之后的百家讲坛中会告诉我们拯救这个社会的良方.那是什么呢?是平等?是法治?我们拭目以待......
鲍鹏山"新说"林冲    近日听了鲍鹏山先生的评说林冲系列,心中五味杂陈.块垒郁积于胸.我从小看水浒,付出感情最深的就是林冲:雪夜上梁山,那漫天的大雪掩盖不了苦闷激愤的心情,真是今夜好大雪!    京剧表演大师李少春先生创作并演出的野猪林,在那个时代感染了多少观众.一句"八十棍打得我鲜血淋"唱出了满腔悲愤,一段"大雪飘"唱出多少英雄落寞.我是一个京剧爱好者,一直认为无人出李先生其右者,就是因为这出野猪林感人至深.    可这个感觉被破坏了,鲍先生从水浒的字里行间来分析林冲的性格.让我心中一惊,继而一凉.那满腔悲愤变成了一身无奈.人生之悲哀莫过于此!    冷静下来分析鲍先生所讲,他说得对吗?我无奈地发现,他没说错.林冲不敢对高衙内动手,是惧于权势;长亭别妻是保护自身之举.等等.鲍先生用南方口音潇潇洒洒地把林冲懦弱甚至有点卑鄙的性格揭露地彻彻底底.真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需要这种评点吗?我们观众需要这种声音吗?我想我不需要!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鲍先生能用这种平静甚至冷酷的语调来分析林冲呢?这里的关键我想是立场不同,也就是说鲍先生阅读小说的立场与我不同.首先我本人就是个普通人,我惧怕权势,在权力面前我是懦弱而胆怯的.但就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我更同情那些与我可能命运相同的人物的命运;我不希望看到林冲的悲惨下场,其实是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落到与林冲相同的下场.我羡慕英雄,为快意恩仇而赞叹;我更同情弱者,因为那是我的写照.现在鲍先生用冷酷的语调来剖析林冲,其实就是来剖析我自己.我想这就是越听越发感到寒冷的原因了.     而鲍先生是站在书上来评论的,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评论者的立场上,他通过分析来剖析普通人的劣根性,感情在他那里是不需要的.其动机不可谓不好,目的不可谓不纯.可能是过于好,过于纯,所谓过犹不及......     百家讲坛上不乏针砭时弊,直指人心的专家,对人性的探讨也颇多.但没有一个让我如此绝望寒冷.究其原因,那是讲帝王将相.我们普通人没有认同感.而林冲不同,他是水浒一百零八个人中最让大家有认同感的人,因为他身上具有太多普通人的特点.大家对他是同情是惋惜是出自内心的认同.     鲍先生,您的观点我可以认同,您的内心出发点我了解,但能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一点隐秘之地,让我这样的普通人偶尔生活在麻木之中......     今夜没有大雪,但我的心仿佛林冲一样寒冷.借用李先生的唱词"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尽凋残......"
鲍鹏山"新说"林冲感悟    近日听了鲍鹏山先生的评说林冲系列,心中五味杂陈.块垒郁积于胸.我从小看水浒,付出感情最深的就是林冲:雪夜上梁山,那漫天的大雪掩盖不了苦闷激愤的心情,真是今夜好大雪!    京剧表演大师李少春先生创作并演出的野猪林,在那个时代感染了多少观众.一句"八十棍打得我鲜血淋"唱出了满腔悲愤,一段"大雪飘"唱出多少英雄落寞.我是一个京剧爱好者,一直认为无人出李先生其右者,就是因为这出野猪林感人至深.    可这个感觉被破坏了,鲍先生从水浒的字里行间来分析林冲的性格.让我心中一惊,继而一凉.那满腔悲愤变成了一身无奈.人生之悲哀莫过于此!    冷静下来分析鲍先生所讲,他说得对吗?我无奈地发现,他没说错.林冲不敢对高衙内动手,是惧于权势;长亭别妻是保护自身之举.等等.鲍先生用南方口音潇潇洒洒地把林冲懦弱甚至有点卑鄙的性格揭露地彻彻底底.真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需要这种评点吗?我们观众需要这种声音吗?我想我不需要!     为什么鲍先生能用这种平静甚至冷酷的语调来分析林冲呢?这里的关键我想是立场不同,也就是说鲍先生阅读小说的立场与我不同.首先我本人就是个普通人,我惧怕权势,在权力面前我是懦弱而胆怯的.但就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我更同情那些与我可能命运相同的人物的命运;我不希望看到林冲的悲惨下场,其实是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落到与林冲相同的下场.我羡慕英雄,为快意恩仇而赞叹;我更同情弱者,因为那是我的写照.现在鲍先生用冷酷的语调来剖析林冲,其实就是来剖析我自己.我想这就是越听越发感到寒冷的原因了.     而鲍先生是站在书上来评论的,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评论者的立场上,他通过分析来剖析普通人的劣根性,感情在他那里是不需要的.其动机不可谓不好,目的不可谓不纯.可能是过于好,过于纯,所谓过犹不及......     百家讲坛上不乏针砭时弊,直指人心的专家,对人性的探讨也颇多.但没有一个让我如此绝望寒冷.究其原因,那是讲帝王将相.我们普通人没有认同感.而林冲不同,他是水浒一百零八个人中最让大家有认同感的人,因为他身上具有太多普通人的特点.大家对他是同情是惋惜是出自内心的认同.     鲍先生,您的观点我可以认同,您的内心出发点我了解,但能不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一点隐秘之地,让我这样的普通人偶尔生活在麻木之中......     今夜没有大雪,但我的心仿佛林冲一样寒冷.借用李先生的唱词"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尽凋残......"
隆中对的失误 易先生已经非常抬高了诸葛亮,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不满呢?要我说隆中对就有巨大失误,这个由诸葛亮提出,被后人誉为未出隆中,先定三分的战略构想在形势上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荆州的地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占领荆州,益州,然后内修政治,外结孙权.待天下有变,再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分兵,会师于洛.那请问此时孙权在干什么?如果占领了荆益,还有可能外结孙权吗?荆州对于孙权就相当与汉中对于刘备的益州,孙权怎么能放心把国家的上游交给别人控制?这里还有个问题,有人认为形势比人强,就是说如果刘备占领了荆益,并发展壮大到孙权不敢窥伺的程度的话,隆中对就有可能成功了.但请问荆州是离益州近呢?还是离扬州近?还是离北边的襄樊近?明显这对刘备来讲是块飞地,怎么才能把两地真正的连接起来并做到互通有无,互为掎角呢?我想对刘备而言,在刚刚听到隆中对时应该是极兴奋的,所以他才说了与孔明如鱼得水的关系,但在后来与孙权集团借取荆州的过程中,刘备发现了荆州并不好占.要想在曹魏孙权的窥视下发展荆州谈何容易.而且围绕荆州问题与孙权产生的矛盾是影响隆中对战略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庞统的"跨有荆益,不如保有凉益"的战略构想,刘备也是同意的.这与刘备后来让诸葛亮负责后勤是有关系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不在卓越的政治眼光,当初的隆中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对诸葛亮而言,后世过分地夸大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但请设想,一个27岁还在家里种地读书的年轻人,从未给某个政权做过工作,不可能有实际政治经验,所想的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构想,而没有经过实践.世界上本不该存在这样的人,只是我们后人的虚词而已.
易先生应该讲水浒吗? 水浒这部书到底在说什么呢?首先它绝不是什么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请看水浒108将,请注意他们中有谁是衣食无着,由于困苦不堪而走上反对朝廷的道路上的呢?没有!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没造反之前都是有酒有肉地生活着.再看书里的几个主要人物:晁盖是个员外,家中有钱有粮;宋江是个押司,朝廷小官;吴用是个教书先生;林冲是个中低级军官;武松是个都头;鲁达是个提辖.再看看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晁盖抢了生辰纲---强盗行径;宋江杀了阎婆惜---杀人犯;吴用参与谋划抢劫---晁盖的共犯,教唆犯;林冲---这是最悲惨的人物,是水浒中很少的逼上梁山的人物;武松杀了嫂子;鲁达误伤流氓.水浒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咎由自取,更别提书里面描写的胡乱杀人比比皆是,最明显的例子象武松夜走蜈蚣岭,血溅鸳鸯楼的一回,大家数数武二杀了多少无辜之人,更别提108将中不乏更恶毒的,有卖人肉包子的,有开黑店的,有以专门杀人为乐的.更有小旋风柴进这样的人物,因为官场中的势力倾轧而被陷害的,但别忘了他属于高层人物,手里有太祖的铁券丹书啊!大家喜欢看水浒实际上是个人内心不满的一种宣泄,但这种宣泄不容于社会时,就变成有危害的行为了.但我们普通人都向往成为梁山好汉,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讲水浒还要讲得好是一件很难的事.个人不建议易先生讲.
转贴 圆圆曲 作者: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由穆桂英想到秦良玉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穆桂英,但当你听到下面这一段戏文后有什么感想"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当你看到穆桂英50岁挂帅出征又能联想起什么?当你看到穆桂英挂帅前丈夫杨宗保为国牺牲又能想到什么?这不正是在说女将军秦良玉吗?除了秦的丈夫是被宦官害死之外都若合符节.但穆桂英在历史上是否存在都存疑,那描写她的故事从哪取材得来的呢?要我看明显是取自于秦良玉将军,梅兰芳先生创造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时恐怕借鉴了秦将军的事迹。其实与秦将军有关的人物很多,比如看到她的部队“白杆兵”又能想到什么?“白杆兵又叫白杆长枪兵,枪头有钩,枪尾有环,适合山地作战。这可能还没有什么印象,那再想想曹操的话,“关西兵善长矛”,没错,就是马超!据传说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乃马超之后(此处个人存疑,马超临死给刘备上表:“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明明没后代了嘛!顶多是马岱的后代)。而更吸引人的是最近有历史学家考证马超部队所谓善长矛,很可能是与西汉时流落到甘肃一带的一支古罗马军团有关。从古罗马到古中国,西汉到东汉再到明末,女将军身上又披上了一道神秘的光环。其实还有吸引人的地方,据明史记载,马千乘“庾死于狱”,按理说女将军应该痛恨阉宦,痛恨明朝,但她之后义无返顾地帮助明朝皇帝,抵抗清兵,镇压叛乱。她是怎么想的呢?现在史料已经无考了,我们只知道她是个英雄,或者说英雌更合适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涌现出了无数为后人牢记的名字。这其中有袁崇豢,李自成,史可法,皇太极,努尔哈赤,多尔衮这样性格突出的英雄,也有温体仁这样的小人,更多的是象祖大寿,吴三桂这样的普通人(我把吴三桂定义为性格上的弱者,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而作为唯一的女性,秦良玉的品质足以让大多数男子惭愧,她是个英雄,是个性格上的强者。她虽然没有袁崇焕那种天下人皆曰不可而独为之的少有品德,但她秉性忠贞义烈,愧杀须眉男儿。写到最后,回荡在我耳边的就是梅兰芳先生的优美激越的唱腔:“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岂能让他人......”
自明本志述(一) 我叫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我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做过东汉的太尉,但由于我爸爸的爸爸(其实是养父啦)是个太监,所以周围那些读书人很歧视我们家,从小就有人说我是什么"鼹鼠之后",我当时就奇怪啊!我爸是个人啊,怎么成鼹鼠了呢?长大一点才明白,那是骂我呢!所以我从小就立志作点事业出来让大家看看! 根据1800年后某位名人的说法,不调皮的孩子长大可能没出息.我从小还是很调皮的,我骗过我爸爸;抢过新娘子.不过我们那个时代男孩子独立的很早,人家刘晔13岁就宰过人了,我干的事算什么?不过周围的人认为我从小很狡猾,加上我的出身不好,所以都瞧不起我.哼!谁用你们瞧得起了?他们没看到的地方是我不停地读书,读大量的书,有位伟人说过:读书使人进步.我就在鄙视与读书间度过了我的少年生活. 我长大了,到了应该干点什么的时候了.不过我们那时特注意名声,年轻人没名声是无法干大事业的,当时一个叫许邵的家伙就专门负责品评人物,还起个名字叫什么"月旦评",要我看就是扯淡,不过还得找他去评评啊!结果他老人家不知从哪听说过我是"鼹鼠之后",拒不做评!不过在我使出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后,他终于说了我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当时差点没笑晕过去.你这些都是从哪看出来的?我现在狗屁不是,连官都没做过你就能看出这么多?估计老头子是看在我的钱和软磨硬泡地态度上胡乱说的吧!不过有了个评语就够了,我华丽滴转身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本回结束,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
自明本志述(一) 我叫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我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做过东汉的太尉,但由于我爸爸的爸爸(其实是养父啦)是个太监,所以周围那些读书人很歧视我们家,从小就有人说我是什么"鼹鼠之后",我当时就奇怪啊!我爸是个人啊,怎么成鼹鼠了呢?长大一点才明白,那是骂我呢!所以我从小就立志作点事业出来让大家看看!根据1800年后某位名人的说法,不调皮的孩子长大可能没出息.我从小还是很调皮的,我骗过我爸爸;抢过新娘子.不过我们那个时代男孩子独立的很早,人家刘晔13岁就宰过人了,我干的事算什么?不过周围的人认为我从小很狡猾,加上我的出身不好,所以都瞧不起我.哼!谁用你们瞧得起了?他们没看到的地方是我不停地读书,读大量的书,有位伟人说过:读书使人进步.我就在鄙视与读书间度过了我的少年生活.我长大了,到了应该干点什么的时候了.不过我们那时特注意名声,年轻人没名声是无法干大事业的,当时一个叫许邵的家伙就专门负责品评人物,还起个名字叫什么"月旦评",要我看就是扯淡,不过还得找他去评评啊!结果他老人家不知从哪听说过我是"鼹鼠之后",拒不做评!不过在我使出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后,他终于说了我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当时差点没笑晕过去.你这些都是从哪看出来的?我现在狗屁不是,连官都没做过你就能看出这么多?估计老头子是看在我的钱和软磨硬泡地态度上胡乱说的吧!不过有了个评语就够了,我华丽滴转身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本回结束,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
转贴蔡文姬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不顾邈冥冥,肝脾为腐烂。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囤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缴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着皆嘘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历。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后汉书记载蔡琰归汉后,被曹操指与董祀为妻.后董祀犯罪当死,文姬蓬头裸足见曹操为夫求情,曹操为难令已发出,文姬道"大王虎骑千纵,何惜一马".曹操怜悯,遂追回董祀免死. 按蔡琰一生颠沛,嫁人三次.这首悲愤诗感伤汉末百姓之苦,被掠胡地之惨,无奈弃子回归之痛.读来令人断肠!
转贴蔡文姬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不顾邈冥冥,肝脾为腐烂。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囤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缴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着皆嘘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历。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马超的为人 小时侯看三国演义,看到曹操潼关战马超,割须弃袍,真是好不痛快!再看许褚裸衣战马超,不分胜负,后来马超军队放箭,许褚身被数箭,描写得太生动了.最妙的是毛宗岗的批注:谁叫汝裸衣?看完真是哈哈大笑,我对"锦马超"产生了极大的好感长大后看了三国志,才发现那些好玩的事大部分是假的,由对马超的好感逐渐变成了疑惑,所有的疑惑是从一句话来的,三国志马超传里有一句,说张鲁投降了曹操后,曹操把抓到的马超的儿子交给张鲁处理,张鲁手杀之.这说明双方一定有解不开的仇恨,但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马超哪得罪了张鲁,反而是张鲁的部将要害马超,才使得他投奔刘备,如果马超没有反叛张鲁,张鲁至于生那么大的气吗?再回头纵观马超传,我看到了一个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马超.马超的父亲马腾被调入京,全家家属也全在首都,马超独掌大权.但曹操让钟YAO西出向张鲁的一个命令,就使得马超勾结韩隧等10部皆反,把自己的亲人推入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处境,尽管这可能是曹操的一个计谋,但马超如此的冷酷无情实在是让人胆寒.后来当张鲁想要将女儿嫁给马超时,有人曾劝张鲁"马超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还能爱你的女儿吗?当马超投降刘备后,刘备对他的态度是表面尊敬,内里防范,职位给得高,最后做到骠骑将军,封县侯,领凉州牧,可惜没一个有实权.所以马超自己"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马超最后郁郁而终,实在是性格上的一个悲剧总观马超一生,首先他是具有军事才能的,曹操曾感叹:"马儿不死,我无葬身之地",但为什么他的才能不被君主们所用呢?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所谓豺狼之性,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为哪个君主卖力呢?古时讲究忠孝,不孝即不忠,又有哪个君主会看重这样一个不孝不忠之人呢?真是性格决定命运.有诗评马超:渭水桥边现英豪曹公割须气更骄潼关东望八百里不见家人头颅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