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风1
飘逸的风趣
关注数: 235
粉丝数: 424
发帖数: 6,299
关注贴吧数: 32
问一个美国3d的问题。有谁知道吗? 我在ai软件使用时知道美国3d游戏,50美分一注。单式奖金600美元。组六100美元。组三200美元。我感到疑惑。如果我买2倍组六,则120美元。一倍组三45美元。我花费165美元,收获200美元这里是我哪里误解了?你们知道吗?
福339期直六244注 018 023 026 029 032 036 045 054 056 058 062 063 064 074 076 078 081 085 092 124 128 129 136 142 152 156 158 163 164 174 178 180 182 185 192 214 215 219 230 236 254 256 258 260 263 264 274 285 291 302 308 316 318 320 329 342 352 356 358 360 361 362 364 365 367 368 370 374 376 380 381 385 390 392 405 406 407 412 416 417 421 425 426 427 432 436 437 450 452 456 457 458 460 461 462 465 467 471 472 473 475 476 478 485 486 487 504 506 508 512 516 521 526 532 536 538 540 542 546 547 548 560 561 562 563 564 567 569 574 576 578 581 582 586 587 589 596 602 603 605 608 609 615 618 619 625 629 631 632 635 637 638 640 642 643 645 647 648 650 651 652 653 654 657 658 659 673 674 675 685 689 690 691 692 695 698 703 704 706 718 730 736 742 743 746 748 754 756 758 760 764 785 801 803 805 806 807 809 810 812 816 817 819 825 829 830 835 836 845 846 847 850 852 853 854 856 857 860 861 863 864 865 869 870 871 874 890 891 892 895 896 902 903 906 908 912 916 918 921 926 930 932 956 960 961 962 965 981 982 986
今天要出组三吗? 12期组六了!
明天打组三 十期组六了
有没有便宜的? 100以下的给我介绍一下
有没有河南的,认识一下 去年认识一个在郑州的朋友,做成了生意。现在还想他。
烟吸完了。 怎么办?
论价值及其二重性 在西经的通俗理解中,价值是人类对能够满足需求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或物品的认识和评价。从哲学层面上讲,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益性影响的评估。即:当事物a对事物b有有益性影响'时,就是a于物b有价值评价。 社会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们通过创造,交换劳动商品时,而对获得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能量和保护财富免受损失所耗费劳动能量的计量评价。 价值的本质是人类在劳动交换时,为平等交换而度量商品的客观衡器。商品来自于人类劳动,是人类耗费了劳动能量和时间创造了商品。那么,由劳动量为基准,度量商品劳动交换量的平等评估就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包含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的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注意!这里的谓项是劳动时间,不是劳动。这一点对理解价值概念非常重要! 由于价值是a对于b的有益性“影响的评估,所以不论是a还是b的变化都会引起总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价值具有历史多变性和相对客观的复杂性。即当劳动量付出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劳动生产效率怎样提高,总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但总劳动价值不变,这是价值恒定定律。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量的消耗。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经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能量,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是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 从任意时间点来看,价值是定值。所以价值可以测量、评估;从劳动力中的劳动强度上推断,价值的度量衡是劳动时间或劳动能量。所以马克思定义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耗费量。 价值本身是需求满足的意识评估经济单位,商品价值是人们交换和生产商品时劳动能量的计量。是比较,交换商品劳动量大小多少的标准和衡器。 如果价值是自己劳动创造用于自身满足,则价值量的测定要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和相关成本。他们应该是等价的,即如果产品低于劳动能量和发展成本,我们就
西经是否认为未交换前没有价值? 在我的知识里,西经是认为交换才产生了价值。在未交换前是不存在价值的。但有蠢货认为西经没说过这话,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我很怀疑他的价值论是否出自西经,或者西经真的认为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
西经是否认为未交换前,不存在价值。 在我的知识里,西经是认为交换才产生了价值。在未交换前是不存在价值的。但有蠢货认为西经没说过这话,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我很怀疑他的价值论是否出自西经,或者西经真的认为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
西经认为价值在未交换前存在价值吗? 在我的知识里,西经是认为交换才产生了价值。在未交换前是不存在价值的。但有蠢货认为西经没说过这话,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我很怀疑他的价值论是否出自西经,或者西经真的认为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 我请广大西经爱好者发言,证明一下是否西经认为价值在未交换前是存在的。西经是否认为交换产生了价值。 如果西经论者不敢发言,我只好认同你们默认西经是承认价值是未交换前产生的。
在哪里还能批到便宜烟?我们这里很贵了 疫情接束了,但在北方,在河南还是买不到便宜烟。烟价又要涨了。
足彩发一贴。 从今天开始,每日一贴,彩友们看看准不准 9月2日,002,2,3球
用计划经济进行财富分配的数学模型 我有一个经济数据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可能是我牵涉到的用劳动价值进行财富分配的方案和设想。 如一个县城有十个乡,一个乡有十个村,一个村有一百户,一户6口人。则一村600人,一乡6000人。一县6万农业人口,再加一万非农业人口。 如果设想农业人口每人十亩地,每亩一千斤粮食。则农民一年收入为一万元。再每人养1头猪,出200斤肉以自食。假设猪肉批发价10元/斤,则农民年收入1.2万元。(包括老人孩子,实际每家庭6口,年收入为7.2万元);每月收入为1000元。 其实全国用不着那么多种粮的,即使在一个县,也需要有人产盐,有人打鱼,有人开矿等。或者需要养猪专业户来满足城市人口农业需求。但我觉得这都是非城镇居民经济计划。我暂归于农业人口,便于统计。 然后是县城人口我设定为一万到1.2万。人口只能设定那么多,再多就不是县城人口,而是市级人口。也会让财富分配摊薄,不属于经济最优解。 具体分配就是县城首先将农业收成加工成初级财富。如面粉,白酒,酒精,白纸,白糖,铁矿石等一系列初级生产生活资料。 我们设定农业收成的劳动价值为每人1000元/月,吃饭自足消耗为400元,剩下的只能用600元通过交换来满足生活需求。即用剩下的7亩地7000元来平均每月生活开支。不足部分可以养鸡养兔解决。 县城收入就是将每月每人600元的劳动价值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加价20/%,留下自身县城需要的初级产品,剩下的全部卖给市级人口。 具体来说,就是将6万人×600元×20%=720万元作为农业加工费作为县城人口劳动价值一部分来最后进行财富分配。 如果我们将农业人口每人收入1000元/月做为普遍劳动价值,则一县一万人的总劳动价值为1000万元。具体到每个家庭就是月收入6000元。老人即以他退休前的最高工资一半领取退休金如1000元左右。两个老人2000,两个年轻夫妻领2000×2=4000。设县城老人孩子为5000人不参加工作。1500人为公务人口,3500为工人群体劳动加工。即3500人要创造出1000万/月的加工费用作为全体工资一部分。 不要以为我说的劳动价值很低。其实每个人的吃饭需求和农民一样,只需400元就能满足。即包括每月40斤面粉,15斤肉,30个鸡蛋,15斤花生油,10斤糖,60斤菜等必须营养。这可以大致知道每个农民只用3亩田和养一头猪即可解决。 具体就是农民用一亩种菜,产量1000斤,每天两斤菜。半亩种粮食,如小麦和稻,亩产1000斤,半亩500斤,也够农民一年所需,再种半亩糖,半亩棉等就够他生活需求。剩下7亩地也照此比例种植,一个农民可养两个城市人,天下无饥馑矣。设一亩地麦1000斤劳动价值为1000元,棉花一亩地产量500斤为1000元。则农民十亩为1000元。县城人用540元可以买到农民450元的农业需求。 前面说到一县的实际收入为10000人×1000元/月=一千万元/月,农业加工收入720万元/月。剩下的则靠城市的工业产品收取营业税或营业费用收取。具体就是将农业产品收到的市里农业收入3600×20%=720万元+3600=4320万元。我们可买进4千万元的城市工业产品进行售卖,加价10%,则可以收取400万元作为县城总收入一部分来发放。则县城人口无论老人孩子都可得到约1100元/人的生活工资。 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农业人口的收入为600×6万人=3600万/月,加上县城人口非农业消费价值10000人×600元=600万元/月,合计消费4200万元产品。我们只需要买进4200万-4200万×10%=4200-420=3780万元的货,加价即可满足全县农业人口和工人,公务人口,老人孩子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买进3780元的工业产品,卖出4320万元的农业产品,差价为540元/月。这用做给县城全体平均发540元每人的工资,让他们消费买进农价值450元的农业产品加价20%的贸易平衡正好合适。 县城有每人540的农业消费收入,有600元每人的工业收入,每个人都是平等收入,没有贫富差距。这就是我认为的计划经济下的财富分配方案。 你们看,我所设想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差错吗?
用计划经济进行财富分配的数学模型 我有一个经济数据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可能是我牵涉到的用劳动价值进行财富分配的方案和设想。 如一个县城有十个乡,一个乡有十个村,一个村有一百户,一户6口人。则一村600人,一乡6000人。一县6万农业人口,再加一万非农业人口。 如果设想农业人口每人十亩地,每亩一千斤粮食。则农民一年收入为一万元。再每人养1头猪,出200斤肉以自食。假设猪肉批发价10元/斤,则农民年收入1.2万元。(包括老人孩子,实际每家庭6口,年收入为7.2万元);每月收入为1000元。 其实全国用不着那么多种粮的,即使在一个县,也需要有人产盐,有人打鱼,有人开矿等。或者需要养猪专业户来满足城市人口农业需求。但我觉得这都是非城镇居民经济计划。我暂归于农业人口,便于统计。 然后是县城人口我设定为一万到1.2万。人口只能设定那么多,再多就不是县城人口,而是市级人口。也会让财富分配摊薄,不属于经济最优解。 具体分配就是县城首先将农业收成加工成初级财富。如面粉,白酒,酒精,白纸,白糖,铁矿石等一系列初级生产生活资料。 我们设定农业收成的劳动价值为每人1000元/月,吃饭自足消耗为400元,剩下的只能用600元通过交换来满足生活需求。即用剩下的7亩地7000元来平均每月生活开支。不足部分可以养鸡养兔解决。 县城收入就是将每月每人600元的劳动价值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加价20/%,留下自身县城需要的初级产品,剩下的全部卖给市级人口。 具体来说,就是将6万人×600元×20%=720万元作为农业加工费作为县城人口劳动价值一部分来最后进行财富分配。 如果我们将农业人口每人收入1000元/月做为普遍劳动价值,则一县一万人的总劳动价值为1000万元。具体到每个家庭就是月收入6000元。老人即以他退休前的最高工资一半领取退休金如1000元左右。两个老人2000,两个年轻夫妻领2000×2=4000。设县城老人孩子为5000人不参加工作。1500人为公务人口,3500为工人群体劳动加工。即3500人要创造出1000万/月的加工费用作为全体工资一部分。 不要以为我说的劳动价值很低。其实每个人的吃饭需求和农民一样,只需400元就能满足。即包括每月40斤面粉,15斤肉,30个鸡蛋,15斤花生油,10斤糖,60斤菜等必须营养。这可以大致知道每个农民只用3亩田和养一头猪即可解决。 具体就是农民用一亩种菜,产量1000斤,每天两斤菜。半亩种粮食,如小麦和稻,亩产1000斤,半亩500斤,也够农民一年所需,再种半亩糖,半亩棉等就够他生活需求。剩下7亩地也照此比例种植,一个农民可养两个城市人,天下无饥馑矣。设一亩地麦1000斤劳动价值为1000元,棉花一亩地产量500斤为1000元。则农民十亩为1000元。县城人用540元可以买到农民450元的农业需求。 前面说到一县的实际收入为10000人×1000元/月=一千万元/月,农业加工收入720万元/月。剩下的则靠城市的工业产品收取营业税或营业费用收取。具体就是将农业产品收到的市里农业收入3600×20%=720万元+3600=4320万元。我们可买进4千万元的城市工业产品进行售卖,加价10%,则可以收取400万元作为县城总收入一部分来发放。则县城人口无论老人孩子都可得到约1100元/人的生活工资。 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农业人口的收入为600×6万人=3600万/月,加上县城人口非农业消费价值10000人×600元=600万元/月,合计消费4200万元产品。我们只需要买进4200万-4200万×10%=4200-420=3780万元的货,加价即可满足全县农业人口和工人,公务人口,老人孩子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买进3780元的工业产品,卖出4320万元的农业产品,差价为540元/月。这用做给县城全体平均发540元每人的工资,让他们消费买进农价值450元的农业产品加价20%的贸易平衡正好合适。 县城有每人540的农业消费收入,有600元每人的工业收入,每个人都是平等收入,没有贫富差距。这就是我认为的计划经济下的财富分配方案。 你们看,我所设想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差错吗?
用计划经济进行财富分配的数学模型 我有一个经济数据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可能是我牵涉到的用劳动价值进行财富分配的方案和设想。 如一个县城有十个乡,一个乡有十个村,一个村有一百户,一户6口人。则一村600人,一乡6000人。一县6万农业人口,再加一万非农业人口。 如果设想农业人口每人十亩地,每亩一千斤粮食。则农民一年收入为一万元。再每人养1头猪,出200斤肉以自食。假设猪肉批发价10元/斤,则农民年收入1.2万元。(包括老人孩子,实际每家庭6口,年收入为7.2万元);每月收入为1000元。 其实全国用不着那么多种粮的,即使在一个县,也需要有人产盐,有人打鱼,有人开矿等。或者需要养猪专业户来满足城市人口农业需求。但我觉得这都是非城镇居民经济计划。我暂归于农业人口,便于统计。 然后是县城人口我设定为一万到1.2万。人口只能设定那么多,再多就不是县城人口,而是市级人口。也会让财富分配摊薄,不属于经济最优解。 具体分配就是县城首先将农业收成加工成初级财富。如面粉,白酒,酒精,白纸,白糖,铁矿石等一系列初级生产生活资料。 我们设定农业收成的劳动价值为每人1000元/月,吃饭自足消耗为400元,剩下的只能用600元通过交换来满足生活需求。即用剩下的7亩地7000元来平均每月生活开支。不足部分可以养鸡养兔解决。 县城收入就是将每月每人600元的劳动价值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加价20/%,留下自身县城需要的初级产品,剩下的全部卖给市级人口。 具体来说,就是将6万人×600元×20%=720万元作为农业加工费作为县城人口劳动价值一部分来最后进行财富分配。 如果我们将农业人口每人收入1000元/月做为普遍劳动价值,则一县一万人的总劳动价值为1000万元。具体到每个家庭就是月收入6000元。老人即以他退休前的最高工资一半领取退休金如1000元左右。两个老人2000,两个年轻夫妻领2000×2=4000。设县城老人孩子为5000人不参加工作。1500人为公务人口,3500为工人群体劳动加工。即3500人要创造出1000万/月的加工费用作为全体工资一部分。 不要以为我说的劳动价值很低。其实每个人的吃饭需求和农民一样,只需400元就能满足。即包括每月40斤面粉,15斤肉,30个鸡蛋,15斤花生油,10斤糖,60斤菜等必须营养。这可以大致知道每个农民只用3亩田和养一头猪即可解决。 具体就是农民用一亩种菜,产量1000斤,每天两斤菜。半亩种粮食,如小麦和稻,亩产1000斤,半亩500斤,也够农民一年所需,再种半亩糖,半亩棉等就够他生活需求。剩下7亩地也照此比例种植,一个农民可养两个城市人,天下无饥馑矣。设一亩地麦1000斤劳动价值为1000元,棉花一亩地产量500斤为1000元。则农民十亩为1000元。县城人用540元可以买到农民450元的农业需求。 前面说到一县的实际收入为10000人×1000元/月=一千万元/月,农业加工收入720万元/月。剩下的则靠城市的工业产品收取营业税或营业费用收取。具体就是将农业产品收到的市里农业收入3600×20%=720万元+3600=4320万元。我们可买进4千万元的城市工业产品进行售卖,加价10%,则可以收取400万元作为县城总收入一部分来发放。则县城人口无论老人孩子都可得到约1100元/人的生活工资。 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农业人口的收入为600×6万人=3600万/月,加上县城人口非农业消费价值10000人×600元=600万元/月,合计消费4200万元产品。我们只需要买进4200万-4200万×10%=4200-420=3780万元的货,加价即可满足全县农业人口和工人,公务人口,老人孩子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买进3780元的工业产品,卖出4320万元的农业产品,差价为540元/月。这用做给县城全体平均发540元每人的工资,让他们消费买进农价值450元的农业产品加价20%的贸易平衡正好合适。 县城有每人540的农业消费收入,有600元每人的工业收入,每个人都是平等收入,没有贫富差距。这就是我认为的计划经济下的财富分配方案。 你们看,我所设想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差错吗?
用计划经济进行财富分配的数学模型 我有一个经济数据问题需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可能是我牵涉到的用劳动价值进行财富分配的方案和设想。 如一个县城有十个乡,一个乡有十个村,一个村有一百户,一户6口人。则一村600人,一乡6000人。一县6万农业人口,再加一万非农业人口。 如果设想农业人口每人十亩地,每亩一千斤粮食。则农民一年收入为一万元。再每人养1头猪,出200斤肉以自食。假设猪肉批发价10元/斤,则农民年收入1.2万元。(包括老人孩子,实际每家庭6口,年收入为7.2万元);每月收入为1000元。 其实全国用不着那么多种粮的,即使在一个县,也需要有人产盐,有人打鱼,有人开矿等。或者需要养猪专业户来满足城市人口农业需求。但我觉得这都是非城镇居民经济计划。我暂归于农业人口,便于统计。 然后是县城人口我设定为一万到1.2万。人口只能设定那么多,再多就不是县城人口,而是市级人口。也会让财富分配摊薄,不属于经济最优解。 具体分配就是县城首先将农业收成加工成初级财富。如面粉,白酒,酒精,白纸,白糖,铁矿石等一系列初级生产生活资料。 我们设定农业收成的劳动价值为每人1000元/月,吃饭自足消耗为400元,剩下的只能用600元通过交换来满足生活需求。即用剩下的7亩地7000元来平均每月生活开支。不足部分可以养鸡养兔解决。 县城收入就是将每月每人600元的劳动价值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加价20/%,留下自身县城需要的初级产品,剩下的全部卖给市级人口。 具体来说,就是将6万人×600元×20%=720万元作为农业加工费作为县城人口劳动价值一部分来最后进行财富分配。 如果我们将农业人口每人收入1000元/月做为普遍劳动价值,则一县一万人的总劳动价值为1000万元。具体到每个家庭就是月收入6000元。老人即以他退休前的最高工资一半领取退休金如1000元左右。两个老人2000,两个年轻夫妻领2000×2=4000。设县城老人孩子为5000人不参加工作。1500人为公务人口,3500为工人群体劳动加工。即3500人要创造出1000万/月的加工费用作为全体工资一部分。 不要以为我说的劳动价值很低。其实每个人的吃饭需求和农民一样,只需400元就能满足。即包括每月40斤面粉,15斤肉,30个鸡蛋,15斤花生油,10斤糖,60斤菜等必须营养。这可以大致知道每个农民只用3亩田和养一头猪即可解决。 具体就是农民用一亩种菜,产量1000斤,每天两斤菜。半亩种粮食,如小麦和稻,亩产1000斤,半亩500斤,也够农民一年所需,再种半亩糖,半亩棉等就够他生活需求。剩下7亩地也照此比例种植,一个农民可养两个城市人,天下无饥馑矣。设一亩地麦1000斤劳动价值为1000元,棉花一亩地产量500斤为1000元。则农民十亩为1000元。县城人用540元可以买到农民450元的农业需求。 前面说到一县的实际收入为10000人×1000元/月=一千万元/月,农业加工收入720万元/月。剩下的则靠城市的工业产品收取营业税或营业费用收取。具体就是将农业产品收到的市里农业收入3600×20%=720万元+3600=4320万元。我们可买进4千万元的城市工业产品进行售卖,加价10%,则可以收取400万元作为县城总收入一部分来发放。则县城人口无论老人孩子都可得到约1100元/人的生活工资。 从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农业人口的收入为600×6万人=3600万/月,加上县城人口非农业消费价值10000人×600元=600万元/月,合计消费4200万元产品。我们只需要买进4200万-4200万×10%=4200-420=3780万元的货,加价即可满足全县农业人口和工人,公务人口,老人孩子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买进3780元的工业产品,卖出4320万元的农业产品,差价为540元/月。这用做给县城全体平均发540元每人的工资,让他们消费买进农价值450元的农业产品加价20%的贸易平衡正好合适。 县城有每人540的农业消费收入,有600元每人的工业收入,每个人都是平等收入,没有贫富差距。这就是我认为的计划经济下的财富分配方案。 你们看,我所设想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差错吗?
如果我是福海 如果我是福海,当刘方子找来同妓时,自己会顺从。但不会当兵。 当自己老婆被拐跑后找自己认错时,自己会手拿斧子大吓一声,然后笑他的熊样子。然后罚酒三杯。割袍断义。 当上司要求自己抓捕刘子方时,先推脱,后要求升职。最后将财宝救刘子方。也会在赵二不养刘子方时,接家休养。并将自己新婚老婆认识刘子方。并笑说有本事还拐跑。 当刘子方爆吴先生而升官,自己会上门挖苦,并讥笑他鼠目寸光当心,以后遭报应。并且看望吴先生,借刘子方钱去搭救。 后来也会因生活困难找刘方子,只求上司看在老员工面上调换工作。调不成不埋怨。调成了,坐东摆一桌。先敬酒,后领情,但不同流合污。 遇到大太太问小二地址。绝不说六国饭店。就说他说在为朋友办事。但不知何事,不知哪里。 赵二被抓,先是求放跑,自己担责任一块跑。后找一个类似手代替。真砍手了,就自己养着。不让他出去闯。 吴先生回来后求给赵二找个工作。最后当日本人打来时,吴先生要跑不带自己时,就连夜逃跑。带着赵二和媳妇孩子。
如果我是福海 如果我是福海,当刘方子找来同妓时,自己会顺从。但不会当兵。 当自己老婆被拐跑后找自己认错时,自己会手拿斧子大吓一声,然后笑他的熊样子。然后罚酒三杯。割袍断义。 当上司要求自己抓捕刘子方时,先推脱,后要求升职。最后将财宝救刘子方。也会在赵二不养刘子方时,接家休养。并将自己新婚老婆认识刘子方。并笑说有本事还拐跑。 当刘子方爆吴先生而升官,自己会上门挖苦,并讥笑他鼠目寸光当心,以后遭报应。并且看望吴先生,借刘子方钱去搭救。 后来也会因生活困难找刘方子,只求上司看在老员工面上调换工作。调不成不埋怨。调成了,坐东摆一桌。先敬酒,后领情,但不同流合污。 遇到大太太问小二地址。绝不说六国饭店。就说他说在为朋友办事。但不知何事,不知哪里。 赵二被抓,先是求放跑,自己担责任一块跑。后找一个类似手代替。真砍手了,就自己养着。不让他出去闯。 吴先生回来后求给赵二找个工作。最后当日本人打来时,吴先生要跑不带自己时,就连夜逃跑。带着赵二和媳妇孩子。
二次元的贴子,我帮他发的。你们评价一下
对曹国奇先生研究的经济规律异议和修改。 闻得曹国奇先生十余年来对于经济规律颇有所得。余敬佩之余彻夜拜读。但对于有关规律内容细节不敢苟同。现将自己异见修改其规律。以使同道者商榷是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关于领袖存在的社会规律异议 1,群体是否需要领袖,与是否群居习惯关系不大,群居选举领袖是因为外部自然环境和同类间安全竞争风险造成的需求体现。 2,群体是否需要领袖,是群体中个人经济劳动能力参差不同造成的经济需求的集中体现。 领袖可根据群体劳动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以使劳动者共同财富量大于个体财富量。如果个体财富量量与合作劳动量和财富量差异不大,则合作消失,领袖不再。如剩女不婚,生产队解散。 3,群体领袖制其实是私有制度的保护形式之一。是保护和创造私有财富和共同利益的组织形式。是领袖具有威权性的暴力机关。但这种组织的暴力权威性是群体人共同或一部分人所赋予的权利。一旦领袖不能保护或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则领袖权利则可更换或消失。如满清的八王联席制度。 4,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轻重程度是由统治阶级生产力与生产人数有关,一般来说,生产力高,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非劳动人数越少,参与劳动的剥削程度越低。 二,关于价值三定律的异议 1,价值恒定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劳动生产效率怎样提高,总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但总劳动价值不变,这是价值恒定定律。如外卖员和富士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当然,需求增加,价格增长也是客观事实。但价格不是价值。 如果减少劳动量,增加资源和科技投入,则商品劳动价值一定很少,体现在生产价格上的反映就是成本减少,商品数量和使用价值增加。如果风调雨顺用少量的劳动量,使商品增加,那么价值便低,成本变低。需求不变时则价格变低。例子可看多打了三五斗文。 价值劳动量的测量与劳动者生产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果生活环境恶掠,衣食休息程度不一等,则奴隶劳动量与包身工劳动量相同。当然,由于科技投入较多,也可以创造更多商品量。但如果一样的耕地方式,则劳动价值相同。 2,价值决定规律 劳动价值量是劳动必要时间与单位时间的劳动能量付出量的乘积计累。 马克思的价值量本应该依照这个公式求算,如果马克思认为每个劳动量付出差别不大,那么用劳动时间积累来测量劳动价值宏观来说是成立的。劳动量不能只靠靠劳动必要时间测量是对的,他需要考虑劳动量付出是否平均化和劳动效率平均化。如果说明这一点,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测量是客观的,成立的。 说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是虚无之物,并无真实参考物是不客观的,你可以参考不同机器人的电压强度和电流付出就可看出其中细节。当然,人的劳动量付出可用宏观的满足其生活的刚需用品量多少来衡定。相信资本主义末期,科技阶级会找出办法的。现在用生产成本计量就是一个简便的方法。因为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提现。 3,价值分配规律 在劳动量付出相同的情况下,群体分配到个人的财富数量与群体内劳动人数增加而增加,与群体内非经济劳动人数增加而减少。 为什么中国劳动工资水平低于美国水平,是因为在同样的劳动价值下,由于投入的劳动科技水平和劳动资源不同造成的,当然还有非劳动力人口增加,剩余价值分配减少的缘故造成的。如果是同样的劳动力人口和科技水平,则劳工资相同。但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增加,工人工资水平应该高于五年前,十年前的工资水平。 三,关于价格互动规律的异议: 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商品的劳动价值降低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应该增加。但由于相关零件商品劳动价值不变但需求增加导致零件价格上涨,且上涨总量等于降低总量,群体的工资因零件价格上涨而上涨。则群体工资增加值应为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分配所导致。 如果部门劳动价值量降低,但需求量降低或如竞争所致的剩余价值不变,则相关的零件虽然增加,但总剩余价值不会变化,相关零件工人工资不会增加。否则,部门将没有剩余价值可言,不会生产采购零件再生产或降低购买价格。这是资本互轧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会随上游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增加而慢慢不断上涨。比如农业、手工业、教育业、印刷业、建筑业。当然这也是由于上游企业竞争增加导致的。如果上游企业为垄断企业,则下游企业工资不变。 2,在生产效率和需求量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群体人数多的工资分配水平要高于劳动群体低的工资分配水平。也和当地非劳动人群参与分配比例有关。如果非劳动参与人数过高,对于劳工人数多的地区不一定高于劳动人数低的工资水平。如瑞士的工资水平和美国工资水平。 3)同样的劳务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群体高,在经济落后群体低。比如美国与中国的差别,北京与武汉的差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别。这是由于劳动科技投入导致的劳动效率和商品需求量有关。 4如果群体人数不变,经济劳动效率不断增加,需求量增加则劳工资增加,物价不变。例子可看疫情以前的美国工资。否则请看疫情下的美国物价。 2、价格上涨规律:由于价值恒定定律的限定,随商品品质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恶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量(价值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会使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也因此不断上涨。 四,价格差别规律: 由于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群体的发展速度不一,由于先进企业和规模企业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密集程度不一,且平均律的作用一定有时间过程,所以每种商品和群体的价格与其平均价格有所偏离,偏高或偏低。两种商品或者两群体间的偏离程度的差值存在价格差异。这是因群体间科技信息交换成本不同导致的结果。 价格差在不同生产条件部门、不同素质人群、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和国家间广泛存在。没有价格差异是偶尔,有价格差异是常态。但随着劳动环境改变和劳动技术提高而慢慢缩小差距。但不会完全消失。 由于不同商品价格间不可比较大小,所以价格差是表示同样商品间的市场价值差异,且用偏离率这个概念进行数学描述。数学分析表示有些地方为平行式价格差,差值将恒定在一个常数上;有些地方为剪刀式价格差,差值会不断变大。这是由于优势企业垄断和竞争导致的马太效应结果。 在意识形态上,平均机制的力量与竞争机制的力量是相互对抗的,凡二者力量不相等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价格差。价格差异规律既是保证系统活力上升的规律,也是摧毁系统和谐,竞争垄断的规律。我们要慎重利用这个规律,平衡两者的机制力量。 五价格替代规律: 不管商品当初的生产价格或购买价格如何,当它重新返回流通领域售出时,其价格与在正在流通的同类商品的价格相等或替代。 这也是商品货币价值增值贬值的一种现象。可以解释生产资料折旧和商品折旧还有股票,期货、古玩、集邮等储藏商品在现有流通市场的价格规律。 如厂房用了20年,现企业倒闭,我们会发现其厂房将按照现在的房价估算残值,残值远大于其当年的造价;相反,该企业的电子设备尽管还能使用,但是残值为0(同名电子设备在市场为废品、垃圾。这是因为在这时的商品市场中,由于供需发生变化和科技竞争导致的结果。如同类的电子商品更新和超越了以前的商品功效和质量。则过去的商品没有市场需求,没有价格可言。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会发现不管是通胀还是紧缩,,群体的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既没有蒸发也没有增加。只是由于商品价格替代规律致使一部分人睡觉赚了一笔,一部分人睡觉亏了一笔,且二者相等。很多人认为通胀导致财富蒸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睡觉亏钱这一面。通胀和紧缩只是改变财富分配关系。 六)通胀紧缩不均匀规律: 由于货币发行和流通时的渠道不可能在系统中均匀分布,所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系统中是存在非均匀现象的。 如果衡定单位空间内的货币量为货币密度,单位空间内的商品量为商品密度,那么商品在某地方的价格实际是由当地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决定。这样我们便能抛开“其他不变”这些过渡性假设,更直接地考察商品量、货币量、价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此时我们会发现货币入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总是高于其它地方,从而通胀率更高,商品价格偏高更多,卖方受益更大;货币出口处货币与商品的密度比其它地方小,从而紧缩率总是高于其它地方,商品价格偏低更多,卖方吃亏更多。这就是信贷政策要扶持哪儿就哪儿提高哪儿贷款量,减少还款量的原因。我国房地产一直在享受这种优惠待遇,所以……。 有人多得就有人少得。离货币入口和出口较远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反向运动,其价格在全国性通胀中反而降低,或者在全国性紧缩中反而上涨。如90年代的上海国债价格和贵州贷款利率。 七,纸币交换受益规律: 由于纸币的劳动价值远远低于纸币的交换价值,而交换是以国家信用来交换其面值的劳动价值。当国家信用降低或消失,当货币交换量高于商品价值量时,货币发行交换方会因此收益,而货币承受方会因此受损。 这个受损方人可以是群体中任何一个消费者,比如商人、灾民、贫民,甚至公务员等等。受损的过程是递进的,递增的。损失的一方就是因商品劳动价值换到的货币面值无法再次流通或商品贬值造成的。如果流通量增加可转移本国劳动价值量减少。美国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大发其财的。因为美国的货币流通锚定了中东石油商品量。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建立真正的世界货币,前提是按照一种规则将新增加的纸币通过交换商品量发行到各个国家。 注:这里的纸币发行不是指商行借贷行为。商行借贷行为受“有借有还”规则的制约,不能真的发行货币流通量,只是增加流货币周转价值。但发行方可通过增加信贷量来发行货币量。 除第六条未做修改,其他阐述均与作者不同。请曹国奇先生及同行鉴赏,评判。
价值最大化的结果是要趋向于价值补偿等于代价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价值是指对我们有益和收获到的经济的计量。通常来说,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物品和使用价值。当我们用经济角度评价时,我们就觉得有价值。但我要严谨的说,凡是交换到的价值物品其价值都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在我看来是指价值的交换。就是供需双方依据各自的劳动产品,因满足各自需求而交换。那么这两种交换物品便各自有了自己的交换价值。当然,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使用货币作为商品的媒介进行间接交换比直接交换更方便快捷,可以判别买方和卖方,也更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分工专业化。至于货币的贬值是另一经济效应,我们暂缓不提,我可以用价格作为交换价值。 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交换,那是否只有交换的物品才有价值呢?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劳动。虽然我们知道商品中存在着没有劳动的商品,这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满足了人类需求,因权利关系而具有了私人所有权,然后因需求而交换。但这些商品毕竟不是商品的大多数。大多数的商品还是需要劳动才能创造商品,通过交换满足需求。否则我们人类社会不会有劳动有分工。大家守株待兔,岂不美哉? 但我们做不到,至少几百年做不到。我们依然需要劳动创造商品来满足需求。 那么劳动创造商品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通过人类智力和体力等能量的手段来实现将资源变为使用价值满足需求的功效。我们也需要将功效物品平等的交换和测量,以使我们各自的劳动耗费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样才能持之以久,才能发展壮大!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劳动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是因为智力和体力能量的付出创造出了商品。商品是有价值的,那么劳动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劳动创造价值。 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我们就需要将劳动的能量付出条件作为价值的参考物来计量。那么价值就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的这样的定义描述是非常客观和唯物主义了。这里的价值就是指商品中有人类劳动的商品价值。我认为商品价值就是人类的劳动价值。 这里我们谈到两种价值。一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一个是商品的劳动价值。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否是商品的劳动价值呢?理论上商品的劳动价值应该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在供需交换中,由于人类的自私性和信息技术的不对称性,供给数量往往不等于需求数量。或者供方认为的有效需求交换价值其实要大于实际生产的劳动价值。即价格大于劳动价值。那么交换价值不是劳动价值也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换价值中的价格才会有竞争压力下慢慢降落到价值内。这时我们可以说,价格回归价值。这时也是价值也是商品价值。 劳动价值是以劳动的付出凝结为价值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那么,劳动付出的能量计量应该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由于劳动的凝结和劳动量的付出都是抽象劳动的描述,在实际社会中,用付出的劳动生活成本来具体代表劳动量也是客观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只好用电能量。可惜人不是机器人,不用电,只需要劳动生活成本,才能生产,再生产。 我知道有人想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价值物来确定价值的存在。但如果双方的劳动量不能测量和比较,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存在物做比较,怎么肯定是平等的交换,怎么知道别人的价值物是多少?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不知你的,我不知我的,又怎么知道我的价值是你的价值?能平等吗?如你卖苹果,我卖梨。都卖2元一斤,如果我们成本不一样,我们交换价值一斤换一斤,你们认为这平等吗?时间长了,那势必就会出现贫富差距。 因此,虽然我知道理论上商品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但在商品经济的现实,劳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差异就形成了剩余价值。他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却由于交换价值的不平等性而交换取走了一部分劳动价值。这里我称作劳动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是既具有质量属性和劳动能量的客观存在形式,也具有供需满足妥协的主观需求意识评估。可以这么说,商品价值的质是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价值的量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主观价值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即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爱情恒久远,钻石伴流传。价格偏离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商品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和对于有效需求的竞价式筛选。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相互交换的劳动成本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价值 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使用边际价值变小,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交换价值增大,价格升高。 商品的本质是商品拥有者劳动的交换,但由于供需双方评估价值的不同,和交易信息的不同,双方的交换价值也有所不同,双方的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相对交换。由于生产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优势很多,生产者得到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就成为社会各阶层追求其剩余价值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品贸易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向其他国家顷销和剥削剩余价值的重要工具。 企业生产的主观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产品收入,利润是收入创造的,没有收入上量的保障,利润是无从谈起的。二是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支出,在利润增加的同时,成本和费用的支出的越少,利润就越大。 如果我们将经济中的商品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我们就要将劳动的付出劳动价值看作劳动生活成本。虽然马克思认为的劳动价值是交换后的商品价值。是包括剩余价值的交换价值。但交换价值在无法确定双方劳动价值或劳动生活成本相等时,其剩余价值是不相等的。因此,只有将劳动生活成本作为劳动价值整体劳动代价来平等衡量时,无论需求市场千变万化,其中的劳动量付出相等,那么商品的劳动价值都是相等的。这样才不会因需求变化而交换产生贫富差距。我知道这不符合人性自私的习惯,不符合资本家生产商品的意图。但这符合经济学平等交换的原理,符合人类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观。 当劳动双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同质时,如果是商A与商品B之间的必要劳动时间之比AL/BL=2,那么,A的价值就是B的2倍,这个是符合社会无差异价值的。所以,总劳动量T=AT+BT+CT+......=AL+BL+cL.......。这就是说总劳动的代价与补偿不变,但满足社会的需求量从Ad→Ad+Bd→Ad+Bd+cd.......。从而社会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这个也是意味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到后面越进化了。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发展与进步其表征就是在一定的人力劳动量T与物力资源q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的规模是否扩展了,如果是没有,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真正代价低耗散补偿高秩序的文明先进的社会! 虽然人类崇尚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在经济生产销售中,由于供方和需求的有限性,剩余价值总是因竞争和满足使剩余价值趋向于边际价值递减规律。边际价值递减是边际交换价值递减。西方经济学称之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递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当然价格也降为了最低。 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要想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产际成本等于商品价格。即劳动生活生产成本等于商品交换价值时,厂商的最大收益才能保证。厂商的最大收益在劳动生产生活成本中得到了保证,客观上社会的综合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这个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繁荣了。 这个立论符合了人类劳动最终的目标。就是一方面在实现同一单位的使用价值量增加时时,使未来的劳动力和时间耗费递减,一减再减以至于接近为零(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这可以最大化剪除剩余价值的剥削,使经济社会更加理性而客观。 因此,在现代商品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在科学技术信息日趋透明化的今天,交换价值的补偿将趋向于劳动价值,趋向于劳动生活成本。这是经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规律和内容!
没有劳动br价值的资源br交换价值,其实是对劳动br价值的分b 没有劳动br价值的资源br交换价值,其实是对劳动br价值的分br配和使用<br> 很多人认为人类劳动生活的需求中存在着没有劳动价值的资源和交换,认为资源也是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源也具有价值。只要人类需求的物质和商品都存在内含交换价值。劳动价值便是可有可无的不必要的存在。<br> 在论述劳动价值是否存在必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要承认一个存在的现实。那就是大部分人类需求的商品都来源于人类辛勤劳动创造的结果,而不是守株待兔,缘木求鱼。<br> 因此,我们可以将满足需求的目标和条件,做为人类需求的商品和价值。即我们可以将商品作为价值物,将满足价值条件的劳动做为价值衡量的衡器和标准。如果我们将需求的满足度做为价值的唯一目标,由于商品的功效不同,偏好不同,我们之间的价值标准也会因需求不同而标准不一,这里,我们将根据供需不同的变化而变化的交换称为市场价值或交换价值。那么,交换价值是否是价值交换的唯一且正确的交换方式呢?我可以讲一个例子。<br> 假如在一个岛上住着三个人,A,B,C。A是种水稻3亩,每亩收400斤,这400斤足够让一人一年生活。B种棉花三亩。每亩200斤,也足够一人一年穿衣御寒。C是掌握着一条河流。无论其他二人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需要经过C的同意才能放水。三人经过协商,达成如下协议。<br> 一,A,B二人必须每年拿出一年一亩收成来供给A生活之用。<br> 二,c必须大量供水给A,B二人生活和农业用水。<br> 这样协议达成几年后都相安无事,三人都觉得自己对其他人都很有价值,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A和B虽然看到C不用劳动却能衣食无忧,很是反感,但碍于水源控制,自己也没伤筋动骨,所以也没说什么。<br> 但好景不长,天降大旱,田地歉收。A和B的农田收成只够两人生活。即A少收了400斤水稻,B少收了200斤棉花。C闻听后大怒,对二人说,必须按以前协议足量供给自己米棉,否则自己断水供给。<br> 俗话说,一天不吃饭还能活,一天不喝水真要渴死。AB二人大恐,私下紧急商议,他们觉得没有C他们每人以后还可以多一份米棉,以备不时之需。C掌握水源,,纯属权利管辖,没有劳动价值。如果没有他,水照样流,他们两个照样可以畅通用水。<br>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们干br掉了C,解除了水源的封锁,A和B互相交换了一亩的收成,自己还有一亩收成。加上不需要劳动供给的水源,他们两个人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br> 从这段经济博弈中我们看到<br> 一,AB二人从事的劳动收获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是必须经过人类劳动才能获得的,否则没有。<br> 二,C掌管的水源是C权力所得,不需要劳动也能获得,是地球自然产物,不需要劳动能量,是一种资源。他有交换价值,但没有劳动价值。<br> 三,C从来都觉得自己的水源也很有价值,但没觉得自己的价值可有可无。他觉得水的交换价值甚至比米棉的劳动价值还重要。他自己不想劳动,所以没有想取代AB某一个,以致于到自己被干掉。<br> 四,没有劳动br价值的资源交br换其实是对劳br动价br值的分br配和使用。如果c自己不掌握水源,自己耕田然后交换,即使发生旱收,自己也可以通过交换让自己衣食无忧。他以前的交换,其实是用有需求的交换价br值来交换其他有需求的劳br动价值。他的交换价值来自于其他劳动价值的分br配和使用。一旦有需求的劳动价值受到影响,没有劳动价值的交换br物也无法交换成为价值。<br> 五,一切有交换价值br资源的交换价br值其实是他自身开发所需要消耗的劳动量br劳动价值br。没有劳动价值的交换价br值其实是全br体公民的共br享权br利。是国家br掌br握的权br利交br换价值。
印度吧说印度的文章太少了 在疫情横行的印度里,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如何防治疫情的?还有在印度的吧友吗? 我们可以谈谈如何让疫情常驻印度?我觉得比打仗强多了!
效用就是需求效应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都需要在社会中使用消费他人的劳动商品。但由于各人习惯经验和天赋心理不同。对于同一件商品,他们对于商品功效的使用也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这也是需求市场中交换价值主观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基于个人需求主观性推出了偏好和效用的概念,以更好的解释消费者消费行为心理,以使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价值最大。对于效用我认为就是需求满足的效应<br> 一 偏好<br> 经济学的很多术语所包含的道理其实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一些常用的语言中,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体现了经济学中偏好的含义。他具有喜欢和爱好的含义。<br>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是用选择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目标。经济学家用偏好(preference)这个概念来定义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所谓偏好,就是个人对满足目的手段的评价。给定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直接服务于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也就成为人们选择行为的目的。因此,经济学家讲的“偏好”,也泛指后一类目的;所谓“满足偏好”,就是满足这样的目的:对某种物品或行为的喜爱或厌恶意图。<br> 人们偏好某一个东西,就是指它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欲望。偏好本身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有人偏好钱,有人偏好权力。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人一个人追求幸福,另一个人不追求幸福。两人都是在追求幸福,但是对第一个人而言,金钱手段在满足他幸福目的方面的需求满足感受更好。<br>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选择。<br> 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组合称为商品束,商品束可以是多种商品,也可以是两种商品。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主观是因为它是个人对于事物使用效果的的评价,只表示某个人认为一物优于另一物;相对是因为一个人的主观偏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br> 经济学中的偏好关系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非对称性与传递性。所谓非对称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就不能同时又认为B优于A;所谓传递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而物品B优于物品C,那么物品A肯定优于物品C。<br> 在经济学中,偏好是对一种货物、事件或项目的喜好,其程度高于对一种或多种其他货物等的喜好。每个人在一生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时间的函数。虽然一个人一生的偏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时间本身并不是一个人需求偏好结构改变的实际决定因素。 改变一个人需求偏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br> A .原有的习惯<br> 偏好结构的改变具有路径依赖性,是长久的习惯作用下的产物,新的效用偏好结构要受到原有习惯冲击力的影响。<br> B .身体条件的变化<br> C .工作环境的变化<br> 一个人在一生中,很少只从事一个行业,更换行业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更换五六种行业。不同的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环境和模式,相应的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br> D 社会环境影响<br>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潮流、主流文化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br> 一个广州人,如果到哈尔滨去定居,其消费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求,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城市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和潮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偏好结构。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为人们改变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行为基础。<br> 二 效用或需求效应<br> 西经中的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中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 从消费者行为中理解,是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的心理满足程度及效应。<br> 效应本身是指由某种原因或因素与结果构成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科学现象。<br> 需求效应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中需求与价格的理论基础。除此还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br> 首先,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的需求满足来自于消费者偏好。当这种偏好的市场需求量增多时,偏好的需求量便成为需求现象中的一种效应。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需求效应并不是商品属性功能的增高,而是偏好所致。<br> 例如,食品可以满足人们充饥和营养的欲望;但由于某一种食品满足某一群人偏好需求。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效应就大。根据需求原理,我们容易看出,需求量增大,其价格增高。若这偏好人群转移,则需求减少,价格降低。<br> 又如电影药神故事中,同样一种药,功能相同,都对病人帮助很大。但我们买不起,就到国外买。那是国内药效用小,国外效用大吗?<br> 个人的需求效应也是如此。当个人对某一商品中的款式或某一属性具有偏好时,其选择序数就会上升或购买。<br> 效应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评价,没有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准,效应随偏好而变化,随时间地点不同也发生变化。如一元钱,对于穷者效应就大,对于富人则是九牛一毛。<br> 在西经济学者看来,同一个物品对不同人而言,是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使用效果,他们称之谓效用,然后根据需求量的增多,称其量为价值。其实需求量增加有很多因素。有时收入和便宜也是需求增多的原因,也是需求偏好的一个因素。如果偏好需求效应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属性,那么偏好低价也是商品内在属性。主观对主观,谁能说服谁呢?<br> 举例来说,物品的功能会因时因地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效应。如果一个人现在身处沙漠之中,身上没有带水,并且估计再走上十天十夜也不会找到水源。这时有另一个人拿着一瓶水出现在他面前,他愿意花多少钱去把它买下来?答案是:他会愿意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交换!为什么?因为这瓶水的偏好需求效应很高,高得等同于生命的价值!等他回来时,因供应充足,他再不会高价购买了。难道这是商品内在属性吗?这实在就是需求效应和需求公理嘛!<br> 需求效应大,价格不一定上升。在供给充分,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需求效应的价格还会回归于劳动价值的波动。 需求效应可以作序数比较而非基数衡量,那是因为效用(需求效应)是主观的,无法进行数量比较。如货比三家,你选中了一家,舍弃了两家,你知道那两家的功能量多少?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既然不同,怎么能同等交换呢?<br 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需求效应最大化。效应不同于物品本身的功效,功效产生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应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感受,是主观的。某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应因人而异,效应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没有客观标准。<br>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鱼在水中畅游是苦不堪言,还是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只能由鱼自己感受到。这形象地说明了效应的主观性。<br>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对效应的评价也不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多吃多拿,自己不喜欢的则避而远之,这就是偏好。<br> 偏好与效应的关联就在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偏好程度,对某个事物偏好程度大,它的效应就大,反之亦然。<br> 第一,效应的主观性。需求效应是对欲望的满足程度,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应的大小既没有客观标准,也没有伦理学含义,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应是不同的。<br> 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有很大的需求效应,而对不吸烟者来说是毫无效应,甚至是有负效应的。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应也是不同的。<br> 例如,同一件棉衣,在冬天或寒冷地区给人带来的效应很大,在夏天或热带地区也许只能带来负效用。<br> 另外,效应还具有递减性和再生性。<br> 例如,连续消费面包,第一块感觉较好,效用大,第二块感觉一般,效应一般,表现为效应递减。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消费面包,则对面包的感觉又会恢复到第一块那样较好的感觉。这就说明效应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br> 第二,效应与物品本身的功效不同。<br> 效应来源于使用的效果,但不同于使用功效。使用功效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功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如老话是衣挡寒,你硬要夏天穿,效应感受肯定不好。<br> 例如,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都具有尼古丁危害性,但效应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所以,香烟对吸烟者来讲是有调节情绪效应的,但对于不吸烟者来说是没有效应的。<br> 第三,效应是不含伦理学判断的。只要能满足人们某种偏好欲望的物品就有效应,而这种欲望偏好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则不在效应评价范围之内。例如,毒品能满足吸毒者吸毒的欲望偏好,它就有效应,而不能因为毒品对吸毒者身体的损害,以及对社会的危害就否定其效应的客观存在。<br> 第四,效应比较序数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人们通过消费活动获得了欲望的满足,则为正效应;若感到痛苦或不适,则为负效应。例如,在亲朋喜庆相聚的宴会上,适当喝点酒既可增强热闹气氛,又可满足喝酒者的欲望,具有正效用;可是,一旦饮酒过量,既破坏了喜庆气氛,又会伤及身体,带来身心痛苦,则为负效应。<br> 三 效应序数论<br>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br> 序数效应论的基本观点是:<br> 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效应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br> 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应。如果他认为消费一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应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br> 假定条件<br> 序数效应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br> A 、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br>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br>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而供应商供应不满足需求。 关于消费理论的需求效应即效用的概念讲完了,可能有人认为我说的和以前的需求公理的原理差不多。多此一举。<br> 确实,因为消费者理论是试图把需求公律作为理论推导出来,为此它又出两个定理(比较定理和传递性定理),再加上一个叫“效用”的概念,再出一套等优曲线的分析,最后通过价格变动画出价格扩展路径,推出一条需求曲线。然后学下去大家就知道,由于存在着吉芬物品的困扰,这条需求曲线并不能确保一定可以向右下方倾斜,于是又得再补加一个否决吉芬物品存在的假设…总之如果消费者理论的解释能力要跟作为公理的需求定律一样强,它必须弄一大堆新东西出来,复杂无比。<br> 根据科学方法论中的“奥克姆剃刀”原理,不同的理论如果同样的解释力,内容越简单的越优,胜。因此需求公理胜于消费者理论!此外,消费者理论所深深依赖的需求效应即效用概念、等优曲线都是意图之物,使用时必须先设法将之化为以事实来代替,这也大大地增加了理论应用的复杂性,造成重重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套套逻辑的错误之中。(这是经济学解释张五常说的。效用是主观意图,不是客观事实。)<br> 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需求定律的解释力其实比消费者理论更强。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需求公理的最后部分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对需求定律中的“价值”变量作广泛的阐释,理解为“成本”的话就也可以解释生产商的行为,而更进一步理解为“局限条件”的话,需求定律实际上可以解释一切经
社会经济学概论 我准备写一本经济学书,是用马克思理论阐述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常识。 你们看看目录写的行不行。前面的也有写出来的。如果大家对某一篇感兴趣,我可以贴出来。大家提提意见。
商品的功效属性 一 功效的概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商品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其中对于使用价值的解释是物的可使用性,可满足人类社会性需求。但对于其概念名称我深觉不妥。使用价值这个名称自出道以来很多人与价值相混淆。有说商品价值即使用价值,有说商品使用价值即效用的。曲解混淆马克思理论,不能使马克思理论通俗易懂,名词概念是一问题。 资本论是秉持马克思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阐述商品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可使用性是指商品在流通交换领域中具有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评价。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功能范围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这个概念内容我认为符合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中药中的功效理论。众所周知,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功能范围和施治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这是客观公认的。同理,人类劳动的大多商品也具有功效的属性。即商品自身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质量,并对使用效果产生满足序数的效应。简单来说,商品的功效就是商品的功能效果极其效应。 二 商品功效的原理 商品的功能首先来自世界万物资源的属性。其特有的属性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等方法改变物品内质,改变物资属性。从而使物资通过劳动创造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商品。但如果人类劳动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功效是客观的内在的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功效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状态和使用人不同需求而产生效果的。药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用途和方法。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功效可根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功效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如临床发现,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消炎解热,还可以外用皮肤病,冠心病等。这说明,商品的功效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方法。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功效。 三 商品功效的意义 商品的功效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功效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可使用功效的东西,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功效的物质承载者,功效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 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和市场需求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功效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给的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能称为商品。但没有交换的可使用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改变商品属性的能力,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这也是劳动没有满足需求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变化大小的评估,而不是商品内在的功能和效果的评价。 我们知道功效是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属性。但资源是对于人类长期的繁衍生活满足是有限的;因此当某些商品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人类的有私天性为使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它,满足自己,在经济领域中就会出现加价购买,即经济学中的需求原理现象。请注意,效用理论总是在需求不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用效用增大这种虚幻的心理来解释价值增大,当供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效用消失。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即功效。虽然我们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我们还要看到,劳动在生产商品功效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本身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属性之上时,商品才能生产出一定的功效或创造出新的功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 因此,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功效和劳动价值。 四 商品功效的质和量 商品的功效是商品自身内在的客观属性。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是由商品的质和量所构成的。所以消费者关心的商品质量问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功效的问题。 商品功效的质是指商品内在的属性和内容,即商品的构成原料,制作方式,单位计量等。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我们会关注商品的质和量,也就是关注商品的功能和效果,他可以对商品使用产生满意是否的评价。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也蕴含在商品的质当中。 商品价值的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需求而变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确具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不同人的使用,也会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需求序数。如同一本书,有人是做学习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装饰用的,咖啡茶点,本来是解渴充饥用的,我们却常用作聚会交流平台。不同的使用功效,就会产生不同的交换价值。这只是说明功效的评估是人类对商品属性和用途的客观评估;效用评估是人类需求稀缺性评估和对自身需求序数的评估。 复杂劳动价值常常大于简单劳动价值,精神需求价值也常常大于物质使用价值。这就解释了钻石看似没有水使用大,女人确喜欢购买佩戴她。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它是需求效应的评估,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观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换。因此,市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也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而交换价值的历史性也就由商品的稀缺性所决定。如文物,历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导致他贵不可言。 商品交换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信息透明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质量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需求量增大,价格升高。
第一节需求效应和消费者选择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都需要在社会中使用消费他人的劳动商品。但由于各人习惯经验和天赋心理不同。对于同一件商品,他们对于商品功效的使用也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这也是需求市场中交换价值主观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基于个人需求主观性推出了偏好和效用的概念,以更好的解释消费者消费行为心理,以使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价值最大。对于效用我认为就是需求满足的效应 一 偏好 经济学的很多术语所包含的道理其实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一些常用的语言中,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体现了经济学中偏好的含义。他具有喜欢和爱好的含义。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是用选择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目标。经济学家用偏好(preference)这个概念来定义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所谓偏好,就是个人对满足目的手段的评价。给定人的最终目的是幸福,直接服务于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也就成为人们选择行为的目的。因此,经济学家讲的“偏好”,也泛指后一类目的;所谓“满足偏好”,就是满足这样的目的:对某种物品或行为的喜爱或厌恶倾向。 人们偏好某一个东西,就是指它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欲望。偏好本身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有人偏好钱,有人偏好权力。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人一个人追求幸福,另一个人不追求幸福。两人都是在追求幸福,但是对第一个人而言,金钱手段在满足他幸福目的方面的需求满足感受更好。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选择。 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组合称为商品束,商品束可以是多种商品,也可以是两种商品。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主观是因为它是个人对于事物使用效果的的评价,只表示某个人认为一物优于另一物;相对是因为一个人的主观偏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经济学中的偏好关系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非对称性与传递性。所谓非对称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就不能同时又认为B优于A;所谓传递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而物品B优于物品C,那么物品A肯定优于物品C。 在经济学中,偏好是对一种货物、事件或项目的喜好,其程度高于对一种或多种其他货物等的喜好。每个人在一生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时间的函数。虽然一个人一生的偏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时间本身并不是一个人需求偏好结构改变的实际决定因素。 改变一个人需求偏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 A .原有的习惯 偏好结构的改变具有路径依赖性,是长久的习惯作用下的产物,新的效用偏好结构要受到原有习惯冲击力的影响。 B .身体条件的变化 C .工作环境的变化 一个人在一生中,很少只从事一个行业,更换行业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更换五六种行业。不同的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环境和模式,相应的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 D 社会环境影响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潮流、主流文化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 一个广州人,如果到哈尔滨去定居,其消费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求,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城市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和潮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偏好结构。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为人们改变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行为基础。 二 效用或需求效应 西经中的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中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 从消费者行为中理解,是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的心理满足程度或效应。 首先,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的需求满足来自于消费者偏好。当这种偏好的市场需求量增多时,偏好的需求量便成为需求现象中的一种效应。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需求效应并不是商品属性功能的增高,尔是偏好所致。 例如,食品可以满足人们充饥和营养的欲望;但由于某一种食品满足某一群人偏好需求。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效应就大。根据需求原理,我们容易看出,需求增大,其价格增高。若这偏好人群转移,则需求减少,价格降低。 个人的需求效应也是如此。当个人对某一商品中的款式或某一属性具有偏好时,其选择序数就会上升或购买。 效应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评价,没有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准,效应随偏好而变化,随时间地点不同也发生变化。如一元钱,对于穷者效应就大,对于富人则是九牛一毛。 在西经济学者看来,同一个物品对不同人而言,是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使用效果,他们称之谓效用,然后根据需求量的增多,称其量为价值。其实需求量增加有很多因素。有时收入和便宜也是需求增多的原因,也是需求偏好的一个因素。如果偏好需求效应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属性,那么偏好低价也是商品内在属性。主观对主观,谁能说服谁呢? 举例来说,物品的功能会因时因地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效应。如果一个人现在身处沙漠之中,身上没有带水,并且估计再走上十天十夜也不会找到水源。这时有另一个人拿着一瓶水出现在他面前,他愿意花多少钱去把它买下来?答案是:他会愿意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交换!为什么?因为这瓶水的偏好需求效应很高,高得等同于生命的价值!等他回来时,因供应充足,他再不会高价购买了。难道这是商品内在属性吗?这实在就是需求效应和需求公理嘛! 需求效应可以作序数比较而非基数衡量,那是因为效用(需求效应)是主观的,无法进行数量比较。如货比三家,你选中了一家,舍弃了两家,你知道那两家的功能量多少?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既然不同,怎么能同等交换呢?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本来是形容极端的自私,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毛对要拔的那个人来说,他认为其需求满足序数就是很高,只要他不愿意跟天下人的利益(需求)交换,你不能强迫他,不能以天下人对这一毛的需求满足序数大于这一个人的满足序数值而要求他非拔不可。所以就出现了价格这种大于价值的交换方式。 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需求效应最大化。效应不同于物品本身的功效,功效产生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应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感受,是主观的。某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应因人而异,效应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没有客观标准。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鱼在水中畅游是苦不堪言,还是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只能由鱼自己感受到。这形象地说明了效应的主观性。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对效应的评价也不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多吃多拿,自己不喜欢的则避而远之,这就是偏好。 偏好与效应的关联就在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偏好程度,对某个事物偏好程度大,它的效应就大,反之亦然。 第一,效应的主观性。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应的大小既没有客观标准,也没有伦理学含义,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应是不同的。 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有很大的需求效应,而对不吸烟者来说是毫无效用,甚至是有负效应的。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应也是不同的。 例如,同一件棉衣,在冬天或寒冷地区给人带来的效应很大,在夏天或热带地区也许只能带来负效用。 另外,效应还具有递减性和再生性。 例如,连续消费面包,第一块感觉较好,效用大,第二块感觉一般,效应一般,表现为效应递减。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消费面包,则对面包的感觉又会恢复到第一块那样较好的感觉。这就说明效应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第二,效应与物品本身的功效不同。 效应来源于使用的效果,但不同于使用功效。使用功效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功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如老话是衣挡寒,你硬要夏天穿,效应感受肯定不好。 例如,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都具有尼古丁危害性,但效应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所以,香烟对吸烟者来讲是有调节情绪效应的,但对于不吸烟者来说是没有效应的。 第三,效应是不含伦理学判断的。只要能满足人们某种偏好欲望的物品就有效应,而这种欲望偏好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则不在效应评价范围之内。例如,毒品能满足吸毒者吸毒的欲望偏好,它就有效应,而不能因为毒品对吸毒者身体的损害,以及对社会的危害就否定其效应的客观存在。 第四,效应比较序数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人们通过消费活动获得了欲望的满足,则为正效应;若感到痛苦或不适,则为负效应。例如,在亲朋喜庆相聚的宴会上,适当喝点酒既可增强热闹气氛,又可满足喝酒者的欲望,具有正效用;可是,一旦饮酒过量,既破坏了喜庆气氛,又会伤及身体,带来身心痛苦,则为负效应。 三 序数效用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序数效应论的基本观点是: 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效应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应。如果他认为消费一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应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假定条件 序数效应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A 、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而供应商供应不满足需求。 关于消费理论的需求效应即效用的概念讲完了,可能有人认为我说的和以前的需求公理的原理差不多。多此一举。 确实,因为消费者理论是试图把需求公律作为理论推导出来,为此它又出两个定理(比较定理和传递性定理),再加上一个叫“效用”的概念,再出一套等优曲线的分析,最后通过价格变动画出价格扩展路径,推出一条需求曲线。然后学下去大家就知道,由于存在着吉芬物品的困扰,这条需求曲线并不能确保一定可以向右下方倾斜,于是又得再补加一个否决吉芬物品存在的假设…总之如果消费者理论的解释能力要跟作为公理的需求定律一样强,它必须弄一大堆新东西出来,复杂无比。 根据科学方法论中的“奥克姆剃刀”原理,不同的理论如果同样的解释力,内容越简单的越优,胜。因此需求公理胜于消费者理论!此外,消费者理论所深深依赖的需求效应即效用概念、等优曲线都是意图之物,使用时必须先设法将之化为以事实来代替,这也大大地增加了理论应用的复杂性,造成重重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套套逻辑的错误之中。(这是经济学解释张五常说的。效用是主观意图,不是客观事实。) 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需求定律的解释力其实比消费者理论更强。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需求公理的最后部分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对需求定律中的“价值”变量作广泛的阐释,理解为“成本”的话就也可以解释生产商的行为,而更进一步理解为“局限条件”的话,需求定律实际上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学所要解释的现象! 事实上,对于实际工作者而言,消费者理论可以完全不学,也对后面的学习毫无影响。但为什么我还是要说呢?这是因为这理论的内在逻辑性很强,学习它有助于锻炼一下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这一讲的内容大家别用它来解释现实基本现象,实际上它是解释不了的!那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所谓解释,其实几乎都是套套逻辑,大家就拿它来做一场逻辑训练的游戏好了。 这类似于我们提到过鸡兔同笼”的题目,现实中人们是用方程这种容易得多的方法来解这类题目的,小学生要用算术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只是为了训练小孩的思维能力,而不是教他们真的用这种复杂、笨拙的方式解决现实中的类似问题。同样的道理,解释真实世界现象时,大家使用需求公理就行,这公理是最简单实用的经济学规律。
商品的功效理论 一 商品功效的概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商品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其中对于使用价值的解释是物的可使用性,可满足人类社会性需求。但对于其概念名称我深觉不妥。使用价值这个名称自出道以来很多人与价值相混淆。有说商品价值即使用价值,有说商品使用价值即效用的。曲解混淆马克思理论,不能使马克思理论通俗易懂,名词概念是一问题。 资本论是秉持马克思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阐述商品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可使用性是指商品在流通交换领域中具有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评价。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功能范围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这个概念内容我认为符合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中药中的功效理论。众所周知,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功能范围和施治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这是客观公认的。同理,人类劳动的大多商品也具有功效的属性。即商品自身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质量,并对使用效果产生满足序数的效应。简单来说,商品的功效就是商品的功能效果极其效应。 二 商品功效的原理 商品的功能首先来自世界万物资源的属性。其特有的属性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等方法改变物品内质,改变物资属性。从而使物资通过劳动创造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商品。但如果人类劳动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功效是客观的内在的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功效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状态和使用人不同需求而产生效果的。药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用途和方法。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功效可根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功效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如临床发现,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消炎解热,还可以外用皮肤病,冠心病等。这说明,商品的功效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方法。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功效。 三 商品功效的意义 商品的功效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功效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可使用功效的东西,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功效的物质承载者,功效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和市场需求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功效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是衡量需求量比例的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能称为商品。但没有交换的可使用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改变商品属性的能力,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这也是劳动没有满足需求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变化大小的评估,是商品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基础上的需求效应,而不是商品内在的功能和效果的评价。 我们知道功效是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属性。但资源是对于人类长期的繁衍生活满足是有限的;因此当某些商品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人类的有私天性为使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它,满足自己,在经济领域中就会出现加价购买,即经济学中的需求原理现象。请注意,效用理论总是在需求不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用效用增大这种虚幻的心理来解释价值增大,当供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效用消失。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即功效。虽然我们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我们还要看到,劳动在生产商品功效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本身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属性之上时,商品才能生产出一定的功效或创造出新的功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 因此,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功效和劳动价值。 四 商品功效的质和量 商品的功效是商品自身内在的客观属性。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是由商品的质和量所构成的。所以消费者关心的商品质量问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功效的问题。 商品功效的质是指商品内在的属性和内容,即商品的构成原料,制作方式,单位计量等。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我们会关注商品的质和量,也就是关注商品的功能和效果,他可以对商品使用产生满意是否的评价。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也蕴含在商品的质当中。 商品价值的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需求而变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确具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不同人的使用,也会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需求序数。如同一本书,有人是做学习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装饰用的,咖啡茶点,本来是解渴充饥用的,我们却常用作聚会交流平台。不同的使用功效,就会产生不同的交换价值。这只是说明功效的评估是人类对商品属性和用途的客观评估;效用评估是人类需求稀缺性评估和对自身需求序数的评估。 复杂劳动价值常常大于简单劳动价值,精神需求价值也常常大于物质使用价值。这就解释了钻石看似没有水使用大,女人确喜欢购买佩戴她。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它是需求效应的评估,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观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换。因此,市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也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而交换价值的历史性也就由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如文物,历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导致他贵不可言。 商品交换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信息透明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质量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需求量增加,价格升高。 社会经济学微观概论
商品的功效理论 一 商品功效的概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商品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其中对于使用价值的解释是物的可使用性,可满足人类社会性需求。但对于其概念名称我深觉不妥。使用价值这个名称自出道以来很多人与价值相混淆。有说商品价值即使用价值,有说商品使用价值即效用的。曲解混淆马克思理论,不能使马克思理论通俗易懂,名词概念是一问题。 资本论是秉持马克思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阐述商品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可使用性是指商品在流通交换领域中具有可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评价。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功能范围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这个概念内容我认为符合马克思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中药中的功效理论。众所周知,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功能范围和施治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这是客观公认的。同理,人类劳动的大多商品也具有功效的属性。即商品自身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质量,并对使用效果产生满足序数的效应。简单来说,商品的功效就是商品的功能效果极其效应。 二 商品功效的原理 商品的功能首先来自世界万物资源的属性。其特有的属性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等方法改变物品内质,改变物资属性。从而使物资通过劳动创造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商品。但如果人类劳动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功效是客观的内在的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功效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状态和使用人不同需求而产生效果的。药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用途和方法。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功效可根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功效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如临床发现,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消炎解热,还可以外用皮肤病,冠心病等。这说明,商品的功效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方法。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功效。 三 商品功效的意义 商品的功效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功效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可使用功效的东西,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功效的物质承载者,功效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和市场需求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功效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给的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能称为商品。但没有交换的可使用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改变商品属性的能力,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这也是劳动没有满足需求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变化大小的评估,而不是商品内在的功能和效果的评价。 我们知道功效是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属性。但资源是对于人类长期的繁衍生活满足是有限的;因此当某些商品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人类的有私天性为使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它,满足自己,在经济领域中就会出现加价购买,即经济学中的需求原理现象。请注意,效用理论总是在需求不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用效用增大这种虚幻的心理来解释价值增大,当供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效用消失。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即功效。虽然我们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我们还要看到,劳动在生产商品功效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本身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属性之上时,商品才能生产出一定的功效或创造出新的功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 因此,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功效和劳动价值。 四 商品功效的质和量 商品的功效是商品自身内在的客观属性。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内在属性是由商品的质和量所构成的。所以消费者关心的商品质量问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功效的问题。 商品功效的质是指商品内在的属性和内容,即商品的构成原料,制作方式,单位计量等。在消费某一商品时,我们会关注商品的质和量,也就是关注商品的功能和效果,他可以对商品使用产生满意是否的评价。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也蕴含在商品的质当中。 商品价值的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需求而变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确具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不同人的使用,也会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需求序数。如同一本书,有人是做学习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装饰用的,咖啡茶点,本来是解渴充饥用的,我们却常用作聚会交流平台。不同的使用功效,就会产生不同的交换价值。这只是说明功效的评估是人类对商品属性和用途的客观评估;效用评估是人类需求稀缺性评估和对自身需求序数的评估。 复杂劳动价值常常大于简单劳动价值,精神需求价值也常常大于物质使用价值。这就解释了钻石看似没有水使用大,女人确喜欢购买佩戴她。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它是需求效应的评估,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观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换。因此,市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也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而交换价值的历史性也就由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如文物,历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导致他贵不可言。 商品交换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时供需的变化。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信息透明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商品价值。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质量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需求量增大,价格升高。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虽然不是由 马克思最早提出,但是马克思的 资本论一书使劳动价值理论成为了现代 科学的经济理论。其核心的标志是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由于有了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统一, 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理论便随之统一起来,人类的经济认识从盲目转为科学。但由于马克思理论毕竟是150年前的经济理论,他也需要继承和创新。 一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人类对能够满足需求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行为或物品的认识和评价。 在经济社会中,价值是人类在满足需求中产生的,在商品交换中衡量凝结于单位商品中必要劳动能量多少的一种经济标准。 价值是某一行为或物品对人类具有影响状态的评估价。也是人类自身对于需求满足程度或目的的评估。这是从哲学层面上讲。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益性影响的评价。即:当行为a对行为b有有益性影响'时,就是a于物b有正价值评价。因为价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响的评价,所以不论是a还是b的变化都会引起总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价值具有历史多变性和相对客观的唯物性。即价值是具有客观和主观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的双重属性。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商品的创造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劳动是商品交换前存在的必要劳动能量耗费,而需求是随不同市场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将能够满足需求的人类劳动认为是客观的存在的劳动价值。将满足需求的市场交换认识为主观的市场价值。他们是价值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量的消耗。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经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能量,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是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劳动能量相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能量才表现为抽象的的价值评价,成为商品功效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 从任意时间点来看,价值是定值。所以价值可以测量、评估;从劳动力中的生产效率推断,价值的度量衡是劳动时间或劳动能量。所以马克思定义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本身是需求满足的意识评估经济单位,商品价值是人们交换和生产商品时意识评估。是比较,交换商品劳动量大小多少的标准和衡器。 如果价值是自己劳动创造用于自身满足,则价值量的测定要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和相关成本。他们应该是等价的,即如果产品低于劳动能量和发展成本,我们就不会长期劳动创造。因此,商品价值首先是人类劳动的价值。 如我们所知道的卖炭翁,长年烧炭南山中,卖炭所得无非是口中食物身上衣,没有过多的剩余价值供他提高生活质量和加大资本投入。我们认定他的劳动交换只有劳动价值,没有剩余价值。他的劳动只能生存,不能发展,是值得同情的。 二 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人类创造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培育的综合评价。 价值本身是人们对需求满足和事情有益影响的意识评价。这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他是指商品在可以满足人类需求时在交换中对双方劳动能量的客观评估。即价值量的评估是需要客观标准的度量衡来测量。劳动价值就是测量劳动商品价值的标准和衡器。而劳动价值其实所表达的是劳动效率,而非单指时间。具体就是单位时间所耗费的劳动量。尤如物理学中速度表达的单位时间所运动的路程一样。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到价值本质。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多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劳动效率所耗费的的物质能量,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能量。因此,决定价值量多少并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他也包含了劳动时间中所消耗能量多少的实质。 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生存,不求发展。 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由于人类是自私而又聪慧的生物,固定劳动能量的货币价值容易在生产中的一部分人因先天劳动禀赋和体力优势下损伤劳动积极性,我们就用劳动效率来制订劳动价值。这是容易核算的劳动价值存在。劳动价值就是现实劳动生产中劳动效率的客观描述。 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时打鱼,如果他们消耗的劳动时间相同,但打到的鱼数不同。甲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00斤鱼,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80斤鱼,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30斤鱼则劳动价值各有不同。即先算平均劳动价值,后算个人劳动价值。即鱼的价值=3/(100+80+130)=0.0097工/斤。甲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00 ×0.0097=0.97工,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80 × 0.0097=0.77工,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30 × 0.0097=1.26工。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于成本概念的描述。即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是劳动中必要的货币表现形式。溯本求源,成本就是劳动价值另一种物化表现形式。叫法不同而已,没有劳动价值就没有商品成本。 劳动首先创造了使用价值或功效,使商品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和满足,具有价值的哲学意义。 劳动在交换中用自己劳动量凝结的商品换取别人的劳动产量,使社会总财富增加而不是你有我无的零和博弈。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劳动下的财富满足需求的意识评价就是价值。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创新和能量的制造能够满足人类财富量增加的客观表现,是人类共同幸福,共建文明的唯一源泉和基础。只有生产力才是人类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效率是评估生产力的主要标准,它是指在固定生产资料投入和同样的时间内,实际生产物品价值与投入价值的百分比。如果投入与生产效率低于百分之百,则视为亏埙,入不敷出。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一般来说,一国的生产率水平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之间有正相关系,生产率越高,该国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三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阐述劳动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的基础经济理论。 劳动价值论内容只有两点 1,劳动是需要耗费劳动时间和能量的经济行为。 2 劳动价值是具有劳动力和劳动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双重性质。 人类生活本来具有诸多需求,也具有诸多满足需求的各种行为。如继承,馈赠,拾捡,战争,盗窃,劳动等等。都是存在于人类获取需求财富的行为中。但实践证明,只有劳动才是创造生产需求财富的唯一源泉,其它活动都是你有我无的零和博弈,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活动。只有劳动和劳动交换才是获取满足需求的必要手段。 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行为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交换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在于通过彼此的商品交换来实现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如果交换没有实现结果的互利,实现利益增值,那么这种交易在客观上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会长久的。一切交换活动都以获取某种价值或利益为其基本志趣。 是相对自愿平等的主观行为活动。胁迫的交换意味着掠夺 ,无知的交换意味着剥削。交换的互利性之所以成为交换正义的内容,是因为一旦交换后果没有互利性甚至是负利益,那么就会丧失人们的交换信心和打击人们的交换热情,而如此的结果就是交换行为的减少、交换程度弱化,就会降低交易本身的效率,从而根本上影响到社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但由于人类对复杂交换的无知判断,交换中的不平等现象大量存在。长期以往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因此,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阐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我们承认劳动创造商品功效实体,满足需求的具体描述。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唯物的经济论段。 劳动本身是人类耗费体力和脑力能量条件下创造生产需求财富的经济行为。他包括生产,交换,服务等方式。 这种方式和技术并不是人类与生就来,天然存在的。他需要人类通过实践,学习,甚至失败教训中领悟出的经济行为。守株待兔和不劳而获都是不长久,不理性的行为方式。人类耗费的体力和脑力能量需要在满足需求中得到良性循环。需要在交换中用客观的劳动量来衡量交换中的财富需求。而经济行为中的生产,交换和服务都在满足需求的交换中付出了真实的劳动能量,都在劳动中创造增加价值量。因此,商品中的劳动价值不只是生产中的劳动价值,也包括交换及服务的商品劳动价值。客观来说,商品结束交易前的所有劳动耗费都会构成商品的劳动价值来源。这样,才能激发人类劳动积极性,才能使劳动价值成为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只有在市场交换中转化为全社会必要劳动能量的才是真实的商品交换价值。 最后总结,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和体力劳动决定了商品的效能和使用性;劳动的属性,劳动效率和劳动关系决定了商品价值的量化和权重。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凸显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渗透性要素分散到各个生产力实体要素之中,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财富创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的运用,劳动内涵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已初步形成了,从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一般的重复性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创新性劳动为主,形成相互促进和谐一体的发展关系。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降低劳动必要时间,推动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具体劳动与自然界一同提供和创造财富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主义劳动价值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改善民生,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资源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岁月里,我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发现和创造了许多对人类发展帮助有用的物质。如水,煤,土地,矿产,牛马等等……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资源。 1 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中发现或创造出的,一切可被人类所利用可发展性的物质性总称。资源是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来源,也是经济要素原料,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地球。这些物质,能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由于科学知识能力的限制,人类运用资源发展文明的技术缓慢而又低级。据考证,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不少于八千年,过着穿兽皮住山洞的生活。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秦朝统一之时,中国大约用了三四千年。这时期人类随着能力和信息知识的增加,已经从草屋窝棚过渡到木屋宫殿。我们的饮食文化也由烤肉野果转入到农耕畜牧的文明之中。后又经过了两千年由封建社会終于迎来了现代社会文明。这一切说明人类只有善于使用资源,创造资源,才能使人类文明发展蓬勃向上。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 资源的分类 经济学中我们把资源分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A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中原有的,在人类 存在之前就有的可被人类需求利用的客观存在物质形态。 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动物、矿藏等。 B 社会资源就是人类自身社会创造加工出来的可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动力能源……等等。 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资源的使用价值在于创造节省劳动能量和提高劳动效率。一块地皮本不含有劳动价值,但他在人类劳动能力中创造出更多的的劳动能量价值,因在资源选择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就赋予了资源商品的市场价值。如一块熟地和生地的价值比较,如果他比后者确实节约劳动能量或创造更多物质能量,那么前者的价值要高于后者价值。只要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效率,一块地皮也能够上亿市值,就是因为他比别的地方提高了劳动效率,即创造的价值比别的地方高的多。如果没有,就不会购买和掠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人类需求不断增加,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渐渐成为稀缺资源。从这个客观认识世界中,我们才认识到地球的物质是有限的,可人类能使用的资源需求是无限的。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安排资源配置,用有限稀缺的资源创造出不稀缺的有用物资。 3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物质--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文明是相附相成的。人类社会中的人力资源其核心就是科技创造力。人类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科技创造,学会利用了材料资源到能量资源的转换再到信息资源转换,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如我们用资源劳动创造出设备工具和原料,然后用社备原料生产出我们需要的商品和原料。再经精加工变成电视和手机。 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掌握,历来都是源自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认识和自身社会生产关系来确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代人在开始社会生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 资源与财富的区别是资源是虽被人类所认识和发现,但未经过劳动创造,或虽经过劳动粗加工,但不能马上使用的物质和能源。而财富却是有使用价值可以马上使用的物品。如煤矿资源未经开发不能使用,地产,机器和技术确是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原料,劳动将原料转变为财富。从原理中可以看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源泉。 资源属性是任何物质天然具备的功效属性。他与财富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劳动和劳动价值。任何物质和资源都具有各种功效的属性。但如果物质具备人所需求的功效,如产生劳动能量,节省劳动时间等功效则可以按照人类自利的意愿来作为商品来交换。这对交换双方都是利好的事情。资源的可使用属性赋予了资源商品市场价值的属性。 交易是人类发展出来的节省劳动时间的和劳动能量的经济方式之一,资源的交易实质也是资源属性能够产生多少能量价值或节省多少劳动能量来确定的。如果我们知道开发某项资源的市场价值低于我们开发资源的劳动量,我们是不会开发的。这就出现了经济交换中的劳动价值和市场价值。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是人类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经济劳动下的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是现代商品交换的重要因素。 现今的社会是科技信息一体化的经济社会,以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代价和恶果。如果不会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我们还会因资源的稀缺而限制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 如果人类对资源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与自然协调发展,将会出现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这是违背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初衷的。 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让稀缺的资源变成不再稀缺的物质财富。 社会经济学微观概论
论资源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岁月里,我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发现和创造了许多对人类发展帮助很大的物质。如水,煤,土地,矿石,设备,牛马等等……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资源。 1 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中发现或创造出的,一切可被人类所利用可发展性的物质性总称。也是原料,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地球。这些物质,能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由于科学知识能力的限制,人类运用资源发展文明的技术缓慢而又低级。据考证,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不少于八千年,过着穿兽皮住山洞的生活。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秦朝统一之时,中国大约用了三四千年。这时期人类随着能力和信息知识的增加,已经从草屋窝棚过渡到木屋宫殿。我们的饮食文化也由烤肉野果转入到农耕畜牧的文明之中。后又经过了两千年由封建社会終于迎来了现代社会文明。这一切说明人类只有善于使用资源,创造资源,才能使人类文明发展蓬勃向上。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 资源的分类 经济学中我们把资源分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A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中原有的,在人类 存在之前就有的物质资源。 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动物、矿藏等。 B 社会资源就是人类自身社会创造加工出来的可为人类所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动力能源……等等。 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资源的使用价值在于创造节省劳动能量和提高劳动效率。一块地皮本不含有劳动价值,但他在人类劳动能力中创造出更多的的劳动能量价值,因在资源选择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就赋予了资源商品的市场价值。如一块熟地和生地的价值比较,如果他比后者确实节约劳动能量或创造更多物质能量,那么前者的价值要高于后者价值。只要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效率,一块地皮也能够上亿市值,就是因为他比别的地方提高了劳动效率,即创造的价值比别的地方高的多。如果没有,就不会购买和掠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人类需求不断增加,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渐渐成为稀缺资源。从这个客观认识世界中,我们才认识到地球的物质是有限的,可人类能使用的资源需求是无限的。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安排资源配置,用有限稀缺的资源创造出不稀缺的有用物资。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区分层次的,物质--能源--信息是现实世界三项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文明是相附相成的。人类社会中的人力资源其核心就是科技创造力。人类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科技创造,学会利用了材料资源到能量资源的转换再到信息资源转换,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 资源与财富的区别是资源是虽被人类所认识和发现,但未经过劳动创造,或虽经过劳动粗加工,但不能马上使用的物质和能源。而财富却是有使用价值可以马上使用的物品。如煤矿资源未经开发不能使用,地产,机器和技术确是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原料,劳动将原料转变为财富。从比原理中可以看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源泉。 资源属性是任何物质天然具备的功效属性。他与财富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劳动和劳动价值。任何物质和资源都具有各种功效的属性。但如果物质具备人所需求的功效,如产生劳动能量,节省劳动时间等功效则可以按照人类自利的意愿来作为商品来交换。这对交换双方都是利好的事情。资源的可使用属性赋予了资源商品市场价值的属性。 交易是人类发展出来的节省劳动时间的和劳动能量的经济方式之一,资源的交易实质也是资源属性能够产生多少能量价值或节省多少劳动能量来确定的。如果我们知道开发某项资源的市场价值低于我们开发资源的劳动量,我们是不会开发的。这就出现了经济交换中的劳动价值和市场价值。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是人类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经济劳动下的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是现代商品交换的重要因素。 现今的社会是科技信息一体化的经济社会,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代价和恶果。如果不会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我们还会因资源的稀缺而限制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 如果人类对资源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与自然协调发展,将会出现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这是违背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初衷的。 世界的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让稀缺的资源变成不再稀缺的物质财富。
在狗眼里,人是否是神的存在。 在我的认知中,人类现在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日行千里。而狗还要为一日三餐日夜奔波,一旦有病,听天由命。但面对人类的挑衅,他们还是敢发起攻击。我在想,如果我们面对的是非常发达外星文明,或神,我们敢发起攻击吗?我们会臣服吗?
经济及经济学学概念 第一节 经济学概念及发展史 经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环境中,为改善和提高人类自身生活幸福目的,获取和保护财富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及评判。 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和改善自身社会环境中,发展出许多行为活动方式。总结出来有四种。他们是经济行为活动,生理生活行为活动,社会规范行为活动,和精神思维行为活动。如教育和造反都是社会规范行为活动。思考,回忆,想象属于思维活动行为。 他们相附相成,都在为人类自身发展而活动。 经济活动是劳动与消费的行为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也是人类获取和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来源和方法。有两个基本的事实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有限稀缺的资源和无穷的欲望。人类是以满足生活各类需求为目标,以经济资源为手段,遵循经济价值规律而上下运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依据自身经验利益来判断,如不经济,很经济实惠等术语来对经济行为作出选择决策和评价。他包括节约物质资料,节省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产出等依据来最大满足需求和收益。 一 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是人类在长期经济活动行为中发现和研究出的有规律之科学。 人类要学习的科学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机械制造,天文地理。一类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它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法律等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经济价值规律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法律艺术,政治历史军事等等学科。另外一类是思维科学,如哲学,数学,心理,智能科学等。它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 社会科学中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行为科学,是从人类社会整体上研究劳动创造财富和经济价值规律、现象的科学。经济学是从消费者、厂商、政府等多个角度研究如何用有限稀缺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我们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幸福为目标,揭示经济规律,为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和方法。 经济学研究范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即局部和整体的统一。其方法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找出不足和方法,理论提出新思想的理论。 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及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社会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学中,只有理论经济学与实践经济学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优化。经济实践中往往没有最大化,只有选择最优化,因为人的价值需求是不同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只能选择最优,不能选择最大。 微观经济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则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目的,是提高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人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深刻,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就越大,自由度也就越高,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由于人类研究经济规律所持立场和角度不同,经济学可分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每一种社会制度都会根据自身社会科技生产力发展出适合和保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 经济学是人类在经济行为活动中研究人类创造财富运作财富的行为科学。我们应该遵循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规律,遵循物质创造财富的自然规律,遵循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合理的规范人类经济行为和财富分配,这样才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文明。 社会经济学概论
承包个快递驿站,想招一下想干活的人。活不重,也不闲着。比在工 承包个快递驿站,想招一下想干活的人。 活不重,也不闲着。比在工厂干舒服。也就收发快递。只要不带吃奶孩子,男女都能干。要是这种活都干不了,那说明咱中国工人不要怨天尤人了。懒蛋一个,饿死不亏! 顺便看看我是怎样赚取剩余价值的。
本人承包个快递驿站,想招一下想干活的人。活不重,也不闲着。比 本人承包个快递驿站,想招一下想干活的人。 活不重,也不闲着。比在工厂干舒服。也就收发快递。只要不带吃奶孩子,男女都能干。要是这种活都干不了,那咱中国工人不要怨天尤人了。懒蛋一个,饿死不亏! 顺便看看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
从社区团购想到计划经济 提起社区团购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几 从社区团购想到计划经济 提起社区团购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几年社区团购可以说是十分的活跃。很多线下门店个群主微商都加入了社区团购,这个市场涌入大量的商家诸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兴盛优选等。对于电商企业进入零售农业的定单模式,人民日报曾点有过评论道,不要只盯老百姓菜篮子中的几捆白菜和几斤肉,要将资金放到能提高科技生产力的科技产品上。国家确实是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来衡量这种由资本创建的新零售模式,并担心其垄断后的后果。但站在经济角度看看资本,也不能高看他们为人民福利做出什么无私的贡献。私人资本是要讲利润回报的,企业的资金不能停滞,他要找到下一个经济风口。,以资本扩大。社区团购风险不大,这个风口,将是众多资本瞄准的目标,你不做,迟早会有人弄。因为他能更好的使消费者享受便利购物,。又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物美价廉的要求。他们为什么不做呢?那么今天社区团购的现状如何?是否会一直“火”下去,社区团购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团购,英文名是Group purchase,意思是团体购物,指认识或不认识的消费者联合起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价格的一种购物方式。根据薄利多销的原理,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消费者自行组团、专业团购网站、商家组织团购等形式,提升用户与商家的议价能力,并极大程度地获得商品让利,引起消费者和相关市场关注,成为一种营销模式。 有了客户基础就意味着有了订单,那么通过什么途径让顾客可以同时下单消费且自己对订单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光靠个人是很繁琐的,这时候社区团购平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选择一个社区团购平台能够让你省去很多琐事,你只需要把商品放到平台上,分享链接到群内让客户自行下单,平台会对订单进行整合处理等,这些都可以系统、有条理地进行。 如果这种营销方式成为主流,那么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电子平台提前下单,菜农和生产商不用考虑销售是否对路和产大于求的情况。他可以安心的专业种植或做收购工作。没有订单的工农产品则可以不做或放弃。而消费者则安心的在家里等待货品到来的消息,然后是领货。如果质量不满意则退货。而经营者也不需要荒废精力四处找货源和消费者。他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我觉得这体现了在科技背景下社会分工和劳动的重新分配和定义。当然,要是社区团购能够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垄断和财富再分配才不会有争议。 另外,平台大数据下的个人需求差异和品种数量和社会总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将会指导企业按需生产,保质保量,可以节省企业营销的费用和精力。专业分工,防治滞销。并指导工人做好岗位转型,分流失业人群都有所裨益。 在我看来,新零售模式的变革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也势必会侵夺小商小畈的劳动岗位,也夺走了他们曾以为傲的定价权。但请想想我们曾经呼吁的农民不挣钱,消费者嫌价贵的原因就知道了。还有以前也有手工劳动者与机器竞争而争议的故事。这些都随着科技和历史的发展已成过去式了。 从这种营销模式我想到了计划经济的需求时代。那时由于物资缺乏,为保证国民每人需求不至缺失,每人只能按照最低需求而凭票供应。国家有心指导企业生产和需求规划,确因信息科技的落后而只能凭经验生产和销售。后市场经济时代,也由于缺乏需求大数据指导而产不对销,形成经济危机。现在如果用零售定单模式来指导生产,则产销对路,减少交换环节费用,消费价格相对下降等一系列优点凸显。这也是我以前所构想的新计划经济。 新计划经济最好是由国家政府领导,由国家农业部门,资本家和社区领导分别掌握产销和平台的经济关系。杜绝垄断和欺诈,反对强买强卖和恶意竞争。我相信那就是我想要的计划经济。
需求公理新论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和稀 需求公理新论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和稀缺。正如几何学科那样,在公设(基本假设)之上导出的是公理(axiom)。经济学的公理只有一条,那就是需求公理 。 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反向变化。即价格相对市场价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相对市场价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关于这条需求曲线,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引起需求量变动,不是需求量引起价格变动。也就是说,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价格画在纵轴上,需求量画在横轴上,与数学里的自变量都画在横轴上、因变量都画在纵轴上的情况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当年马歇尔画出需求曲线时就是这样把作为自变量的价格画在纵轴上、作为因变量的需求量却画在横轴上,其后的经济学家跟着他这样画,再也没有改过来,于是就成了个习惯。 然而作为宏观的经济学原理来说,西方的经济学需求原理定义未必严谨,市场验证,未比准确。众所周之,价格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需求,或者创新的产品迎合了人类一部分需求。如果需求不存在,价格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西经的需求定理中,需求是因变量,价格是自变量。而我们明明知道了,价格是因需求而产生的,应该价格是因变量,需求是自变量。价格是随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这么浅显的道为什么理就不能改过来呢?可见,西经也存在权威效应,不敢质疑。 另外,西经需求定理中的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也存在疑问。因为从经济学原理中看,如果需求下降,必定带来价格下降,需求怎么会一定上升吗?这不是逻辑悖论吗?可能有人说在微观的局部市场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样,那还能推出需求公理吗?他不过是需求公理下的微观定理。 假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每天需求曲线不变,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曲线上会有不同的价格,即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每天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是不同的。 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假设市场出现的是上升趋势,则说明对应的需求量是很多的的;假设市场上出现的是下降趋势,则说明对应的需求量是少的。也就是说高价格的形成是因为需求量多造成的,低价格的形成是因为需求量少而形成的。价格并不是需求量确定的原因,价格是需求量确定的结果 因此,如果成交价格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那么一定是需求曲线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成交价格较低时需求量较大的需求曲线,价格较高时需求量较少的需求曲线,就是向左移动了的需求曲线;反之则是向右移动了的需求曲线。 所以,当成交价格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时,当你看见价格低时需求量多、价格高时需求量少,实际上这里的需求量根本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需求量。 那么,在宏观的经济学中,需求公理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说在假设存在人类自私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需求量增长上升时则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时,则价格下降。 这样的需求公理才浅显易懂,逻辑正确。如反过来,价格上升,需求量不一定下降,如吉芬商品和炫耀奢侈品。同样如此,价格下降,也不一定需求上升,如股票因业绩不好,一路狂跌,成为废纸也有可能。 正确的需求公理说明了决定企业获得剩余价值的首要因素是市场上对其产品的需求和不完全满足需求量,即需求和竞争决定价值的理论。不论企业的生产过程如何高效,也不论其财务经理、人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多么精明能干,除非其产品已有需求或能创造出一批适应需求的新产品,否则无论价格如何降低,产品的需求量是不会升高的,也不会挽回破产的命运。正确的需求定理才会指导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味的降低价格,刺激需求,最后得到的肯定是产品过剩,经济危机。 如果我们用数学公式来分析和表达正确的需求公理,那么所谓的需求,其实就是不同需求量与不同价格之积总和的货币量。或者说是不同需求量下的价格总和预算。这可以用需求曲线和函数表达。 设Q是需求量,p为价格,m是需求总价值。则 M=PQ 如果将需求公理中的其它因素不变表达为Em <1(需求弹性),那么Em=Ep*EQ,dQ/dP <0 即需求总价值格随需求上升而上升,随需求下降而下降。在价格下降,需求即使上升,但未来需求总价值不变。 如许多市场的结束时间,顾客明显减少了,许多商品价格打折售卖。但需求总量并不会很多,并且很多商户因为剩的太多而拉走不卖了。也就是说,市场的高峰期不会出现在市场的尾期,伴随着尾市价格的降低,市场的成交量在减少,需求总价值并不会增加很多。 在正确的需求公理中,由于人类的需求是和自己的收入,偏好和供给量等一切不确定因素组成,总需求价值是由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组成,总需求市场价值等于不同需求下的价格产生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劳动价值之和(成本+利润)。因此,当价格在微观条件下任意调整时,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变化时,并不会使需求总价值上升。只有需求上升引起的价格上升,社会中的需求总价值才会真正上升。这就是需求公理指导市场的真正意义。 原需求定理可以反映微观经济结构中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但对特殊商品则例外。典型的特殊商品有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和投机性商品。 ①炫耀性商品是指用来显示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如贵重首饰、高档手表、豪华型轿车等,这类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有炫耀的作用。但在新需求公理面前他依然可以解释。因为单纯价格的上升,并不意味着购买奢侈商品的需求下降。只要此类商品依然能够满足此类需求者炫耀心理,那么价格上升,需求量不变。 ②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这是因为马铃薯的价格上升,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而同时又不存在更廉价的可供替代的必需品,致使马铃薯的需求量大增。 ③投机性商品如股票、债券、黄金、邮票等,原需求公理说投机性商品容易受人们心理预期影响大,需求呈不规则变化。而新需求公理依然能够解释他。即只要有人觉得有需求,存在剩余价值空间,则价格上升;没有需求,没有剩余价值空间,则价格自然下降。 需求量这个变量是对人们的客观需求的描述,是不同价格下的购买量总和。严格来说,原需求定律的内容应该是:当存在市场竞争和其他相关条件因素时,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倾向于少买,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倾向于多买。商品功效范围增加时,需求增加。商品功效范围减少时,需求减少。 在微观经济实践中,人们的(心理上的)倾向是有没有表现为真正的购买量,那还要看一些局限条件的具体情况(如有没有价格管制、数量管制)现实中的需求量都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制约下的需求量。 愿意接受较低价格的供给方,也一定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但愿意接受较高价格的供给方,则未必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用价格来求证需求量,是证明在这种价格下的需求量。他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部的需求量。因为在这种价格下的需求量所计算的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生产商目前的最大利益。他是建立在商品满足需求,需求量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满足需求,则微观经济中的需求定理不能适用。如现在降价卖诺基亚手机试试?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宏观经济结构中,影响需求因素的除了价格,只有资源稀缺和人类自私经济人的假设为条件的。至于替代因素和收入偏好等因素都是微观经济结构的条件。他是宏观经济结构下的微观变化和描述。 现代的经济学应该是有劳动经济行为下的经济学。即在劳动创造价值,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商品满足需求决定价值的经济学。在这种资源稀缺下的经济学规律首先是需求和需求量是在各种价格下的不同需求量组成,这也是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偏好组成的群体。当商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时,价格所呈现出的需求量是某一价格之上群体的需求量。由于资源稀缺,当社会需求增加时,价格一定会上升。当社会需求减少时,价格一定会减少。这才是宏观经济中的需求公理。
社会经济学需求公理新论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 社会经济学需求公理新论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和稀缺。正如几何学科那样,在公设(基本假设)之上导出的是公理(axiom)。经济学的公理只有一条,那就是需求公理 。 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定理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反向变化。即价格相对市场价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相对市场价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关于这条需求曲线,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引起需求量变动,不是需求量引起价格变动。也就是说,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价格画在纵轴上,需求量画在横轴上,与数学里的自变量都画在横轴上、因变量都画在纵轴上的情况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当年马歇尔画出需求曲线时就是这样把作为自变量的价格画在纵轴上、作为因变量的需求量却画在横轴上,其后的经济学家跟着他这样画,再也没有改过来,于是就成了个习惯。 然而作为宏观的经济学原理来说,西方的经济学需求原理定义未必严谨,市场验证,未比准确。众所周之,价格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需求,或者创新的产品迎合了人类一部分需求。如果需求不存在,价格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西经的需求定理中,需求是因变量,价格是自变量。而我们明明知道了,价格是因需求而产生的,应该价格是因变量,需求是自变量。价格是随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这么浅显的道为什么理就不能改过来呢?可见,西经也存在权威效应,不敢质疑。 另外,西经需求定理中的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也存在疑问。因为从经济学原理中看,如果需求下降,必定带来价格下降,需求怎么会一定上升吗?这不是逻辑悖论吗?可能有人说在微观的局部市场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这样,那还能推出需求公理吗?他不过是需求公理下的微观定理。 假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每天需求曲线不变,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曲线上会有不同的价格,即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每天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是不同的。 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假设市场出现的是上升趋势,则说明对应的需求量是很多的的;假设市场上出现的是下降趋势,则说明对应的需求量是少的。也就是说高价格的形成是因为需求量多造成的,低价格的形成是因为需求量少而形成的。价格并不是需求量确定的原因,价格是需求量确定的结果。 因此,如果成交价格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那么一定是需求曲线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成交价格较低时需求量较大的需求曲线,价格较高时需求量较少的需求曲线,就是向左移动了的需求曲线;反之则是向右移动了的需求曲线。 所以,当成交价格沿着不变的需求曲线移动时,当你看见价格低时需求量多、价格高时需求量少,实际上这里的需求量根本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需求量。 那么,在宏观的经济学中,需求公理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说在假设存在人类自私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需求量增长上升时则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时,则价格下降。 这样的需求公理才浅显易懂,逻辑正确。如反过来,价格上升,需求量不一定下降,如吉芬商品和炫耀奢侈品。同样如此,价格下降,也不一定需求上升,如股票因业绩不好,一路狂跌,成为废纸也有可能。 正确的需求公理说明了决定企业获得剩余价值的首要因素是市场上对其产品的需求和不完全满足需求量,即需求和竞争决定价值的理论。不论企业的生产过程如何高效,也不论其财务经理、人事经理等管理人员多么精明能干,除非其产品已有需求或能创造出一批适应需求的新产品,否则无论价格如何降低,产品的需求量是不会升高的,也不会挽回破产的命运。正确的需求定理才会指导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味的降低价格,刺激需求,最后得到的肯定是产品过剩,经济危机。 如果我们用数学公式来分析和表达正确的需求公理,那么所谓的需求,其实就是不同需求量与不同价格之积总和的货币量。或者说是不同需求量下的价格总和预算。这可以用需求曲线和函数表达。 设Q是需求量,p为价格,m是需求总价值。则 M=PQ 如果将需求公理中的其它因素不变表达为Em <1(需求弹性),那么Em=Ep*EQ,dQ/dP <0 即需求总价值格随需求上升而上升,随需求下降而下降。在价格下降,需求即使上升,但未来需求总价值不变。 如许多市场的结束时间,顾客明显减少了,许多商品价格打折售卖。但需求总量并不会很多,并且很多商户因为剩的太多而拉走不卖了。也就是说,市场的高峰期不会出现在市场的尾期,伴随着尾市价格的降低,市场的成交量在减少,需求总价值并不会增加很多。 在正确的需求公理中,由于人类的需求是和自己的收入,偏好和供给量等一切不确定因素组成,总需求价值是由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组成,总需求市场价值等于不同需求下的价格产生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劳动价值之和(成本+利润)。因此,当价格在微观条件下任意调整时,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变化时,并不会使需求总价值上升。只有需求上升引起的价格上升,社会中的需求总价值才会真正上升。这就是需求公理指导市场的真正意义。 原需求定理可以反映微观经济结构中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但对特殊商品则例外。典型的特殊商品有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和投机性商品。 ①炫耀性商品是指用来显示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如贵重首饰、高档手表、豪华型轿车等,这类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有炫耀的作用。但在新需求公理面前他依然可以解释。因为单纯价格的上升,并不意味着购买奢侈商品的需求下降。只要此类商品依然能够满足此类需求者炫耀心理,那么价格上升,需求量不变。 ②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这是因为马铃薯的价格上升,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而同时又不存在更廉价的可供替代的必需品,致使马铃薯的需求量大增。 ③投机性商品如股票、债券、黄金、邮票等,原需求公理说投机性商品容易受人们心理预期影响大,需求呈不规则变化。而新需求公理依然能够解释他。即只要有人觉得有需求,存在剩余价值空间,则价格上升;没有需求,没有剩余价值空间,则价格自然下降。 需求量这个变量是对人们的客观需求的描述,是不同价格下的购买量总和。严格来说,原需求定律的内容应该是:当存在市场竞争和其他相关条件因素时,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倾向于少买,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倾向于多买。商品功效范围增加时,需求增加。商品功效范围减少时,需求减少。 在微观经济实践中,人们的(心理上的)倾向是有没有表现为真正的购买量,那还要看一些局限条件的具体情况(如有没有价格管制、数量管制)现实中的需求量都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制约下的需求量。 愿意接受较低价格的供给方,也一定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但愿意接受较高价格的供给方,则未必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用价格来求证需求量,是证明在这种价格下的需求量。他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部的需求量。因为在这种价格下的需求量所计算的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生产商目前的最大利益。他是建立在商品满足需求,需求量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满足需求,则微观经济中的需求定理不能适用。如现在降价卖诺基亚手机试试?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宏观经济结构中,影响需求因素的除了价格,只有资源稀缺和人类自私经济人的假设为条件的。至于替代因素和收入偏好等因素都是微观经济结构的条件。他是宏观经济结构下的微观变化和描述。 现代的经济学应该是有劳动经济行为下的经济学。即在劳动创造价值,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商品满足需求决定价值的经济学。在这种资源稀缺下的经济学规律首先是需求和需求量是在各种价格下的不同需求量组成,这也是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偏好组成的群体。当商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时,价格所呈现出的需求量是某一价格之上群体的需求量。由于资源稀缺,当社会需求增加时,价格一定会上升。当社会需求减少时,价格一定会减少。这才是宏观经济中的需求公理。
接个摊位,可惜一个人干不下来本人这几天在西安接个摊位。摊主是 接个摊位,可惜一个人干不下来 本人这几天在西安接个摊位。摊主是因为有工作了不想摆摊。我这几天看了几天,都是营业额在600元左右。他是干关中手擀面的。中午生意好的很。我也学了几天。但真要接摊恐怕一个人不行。本人光棍一个,叫的朋友都不想辞工创业。我情愿自己出资,请一个帮忙抄面的。我现在再和老板干几天。真不行,就放弃了。找个一个人的生意。
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 随 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经济领域和生活当中。西方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和繁荣昌盛,必须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富国强兵。于是商品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有标志性产物,现代的社会也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 一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凝结了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了交换需求而生产出来的有标准质量的,具有私人所有权的产品及服务。 商品出自于物质和劳动,也可以出自科学技术和思维。如娱乐产品,教育产品等……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是产品虽然可能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他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交换过程,不能使用和满足。如工厂和农作物,如大量生产,超过市场需求或未满足市场需求,则只能成为劳动产品。如果卖到集市商店,或让别人转卖,自己能够换取相应报酬,则产品转化为商品。 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创造的商品,是为了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满足社会需求。而没有交换价值的产品虽然没有价值,但他依然具有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这种使用价值未满足社会需求。 在自然世界中,大量存在未经人类劳动创造,而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的有价值物品。如石油,黄金,钻石。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如因需求而大量交换,那么它们就是商品。以前有则新闻,四川有户农家,突然发现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条鱼,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与井水相通,致使鱼儿能不断涌入井水中。这是物理学家的解释,而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断卖鱼致富了。进入了流通领域的鱼儿就是商品。 所以可以这么说,可以交换,具有所有权的物质和劳动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换产生于商品私有权的归属,没有私有权,便没有交易,不产生交换价值。 二 商品的二属性 商品是能交换的可使用物品。商品的可使用属性来自于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和特性,也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的性质和状态,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种能量和特性经人类劳动和意识创造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和目的时,商品也被赋予了某种功能和用途,我们称之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因满足彼此使用需求而交换时,商品也需要有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我们称为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构成了商品的二属性。 A 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因具备某种性能和状态能够满足需求目的的功能、用途和效果。 如中药的功效。其特有的功效不以人类好恶而改变,人类只能不断发现其功能,性质和使用范围。人类可以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内质,从而改变功效。但不改变内质,功效是不会改变的。这充分说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客观的内在物质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称谓功效,以便与价值分开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和状态所决定的;物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发展而来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特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劳动创造,可满足多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使用用途。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使用价值可据意识发现商品特性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并因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功能和用途。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使用价值或功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载者,使用价值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和市场需求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给的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能称为商品。但没有交换的可使用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操纵能量的属性,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有益于人类自身,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这也是劳动没有满足需求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大小的评估,而不是使用功能和用途的评价。 我们知道功效是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属性。但资源是对于人类长期的繁衍生活满足是有限的;因此当某些商品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人类的有私天性会促使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它,满足自己。在经济领域中就会出现加价购买,即经济学中需求原理现象。请注意,效用理论总是在需求不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用效用增大这种虚幻的心理来解释价值增大,当供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效用消失。这是不是一种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但它也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因此,具体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三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人类对能够满足需求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或物品的认识和评价。 商品的价值是人们为了商品交换而对获得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能量和物质能量所耗费和所获得的经济意识评价。 价值是某一事物对人类具有影响状态的评估,也是人类自身对于需求满足程度或目的的评估。从哲学层面上讲,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益性影响的评估。即:当事物a对事物b有有益性影响'时,就是a于物b有价值评价。 因为价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响的评估,所以不论是a还是b的变化都会引起总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价值具有历史多变性和相对客观的复杂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量的消耗。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经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能量,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是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 从任意时间点来看,价值是定值。所以价值可以测量、评估;从劳动力中的生产效率推断,价值的度量衡是劳动时间或劳动能量。所以马克思定义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本身是需求满足的意识评估经济单位,商品价值是人们交换和生产商品时意识评估。是比较,交换商品劳动量大小多少的标准和衡器。 如果价值是自己劳动创造用于自身满足,则价值量的测定要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和相关成本。他们应该是等价的,即如果产品低于劳动能量和发展成本,我们就不会长期劳动创造。因此,商品价值首先是人类劳动的价值。 A 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人类创造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的抽象评估。 价值本身是人们对需求满足和事情有益影响的意识评价。但商品交换时价值量的评估是需要客观标准的度量衡来测量。劳动价值就是测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和衡器。而劳动价值其实所表达的是劳动效率,而非单指时间。具体就是单位时间所耗费的劳动量。尤如物理学中速度表达的单位时间所运动的路程一样。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到价值本质。 在现代经济思想中,劳动价值观念渐渐淡薄,但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价值之。中,不可忽视。。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有利可图,就能生存发展。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或多或少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劳动效率所耗费的的物质能量,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量。因此,决定价值量多少并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他也包含了劳动时间中所消耗能量多少的实质。 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时打鱼,如果他们消耗的劳动时间相同,但打到的鱼数不同。甲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00斤鱼,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80斤鱼,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30斤鱼则劳动价值各有不同。即先算平均劳动价值,后算个人劳动价值。即鱼的价值=3/(100+80+130)=0.0097工/斤。甲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00 ×0.0097=0.97工,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80 × 0.0097=0.77工,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30 × 0.0097=1.26工。 B 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进入市场与其它商品货币交换时因供需变化而产生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交换货币的多少,即商品的市场价值,商品的价格。 交换价值是市场交换的产物。劳动价值是劳动量形成的过程,也是需求满足的形成过程。如果劳动产品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时,则商品劳动量形成商品价值。如果劳动产品未满足需求剩余时则劳动产品形成价格,即产品满足市场后,市场仍有空余。有需求剩余的产品价值我们称为市场价值,即为价格。市场价值与价值的差价我们称谓剩余价值。,他是因市场存在需求剩余而存在的。商品的剩余价值不在于加班加点,而在于市场需求剩余量的多少。市场需求剩余多,供给少,则剩余价值就大。 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在货币经济的商品社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而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或节省劳动剩余价值而交换。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交换,生产商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剩余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意识消失而消失。如同速度是度量物质运动快慢的标准衡器,价值也应该是商品交换时的标准衡器。否则商品价值无法交换,也无法计算。计算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价值量,我们要看劳动价值,而对于商品交换给双方带来的价值量,我们则要看市场价值即给双方节约和增加的劳动量!如地下的油田,煤矿等,并没有蕴含人类劳动量,但由于自身的能量和特性可以产生动力,节约人类劳动量,因此交换的价值量以能节约的劳动量为最大价值量。以蕴含的人类劳动量为最小价值量!这就解释了如果土地能够使需求者节约和增加大量劳动时间和劳动量,那就按最大市场价值售卖出,寸土寸金;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则土地无人问津。如果商品是人生产的产品,无人问津则生产商会亏负劳动量,不再生产。
看看韩国农业,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这样做?
论精神需求及价值 一 论精神需求及价值 一 精神需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观点,人类的需求是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的过程来逐层增加实现的。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高级需求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求。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求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自我实现的需求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和精神的需求。当然,高级需求的满足并不是绝对建立在低级需求的全部满足。事实上也无法全部满足。在人的高级需求产生以前,低级需求只要部分的满足也可以考虑高级的需求。例如,为实现理想信仰,不惜牺牲生命,不考虑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在我看来,所谓高级需求就是精神需求。他是指,满足人类心理和情感,思维活动的追求和快乐。如人的自尊、情感上的娱乐和思维上自我成就的满足等需求。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需求就是更高层次的高级需求。 精神需求是人类生活特有的和不可缺少的客观需求。就像吃饭那样,如果一个人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他对菜式和摆盘肯定没什么要求,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不过如果你上了小康,走上了中产,那么吃就不单单是要饱,还要要有品味美觉、体验服务等精神需求。 精神是描述有智生物人类特别是人类的内在意识现象的一种名词,从古老用语“灵”到古典用语“精神”,再到启蒙时代笛卡尔用语意识,再到现代用语“心理” 。人们对有智动物的心理意识的认识是逐渐去神秘化的过程,对心理意识的认知科学家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一般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他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信仰等生命体征和自我意识。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在反应客观事物的时候对事物描述和分析时的功能活动。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复杂活动,人类的行为包括人类的精神思维行为。人类的素质,性格,环境生活的经历或者是教育因素等等都参与并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他是人类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具体的活动来进行反应的,他是支配了我们生理活动的一种综合现象,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表现中产生了逻辑,情感、思维、记忆,创造等行为意识活动。 精神思维行为的创造意味着我们具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主要包括: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荣誉需求、倾诉需求、认同需求、艺术娱乐需求等,也包括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和幸福,这是最高精神的需求。 满足了精神需求,实现了人生幸福的一个目标,我们称之为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人类幸福的最高幸福标准。是一种依附于人的意志和偏好,随社会主流利益而判断的意识评价。 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另外,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能够引导我们做符合社会内在规律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精神需求只有在客观的条件环境下才能逐步实现,不依据客观环境的精神需求无疑是水中捞月,鏡中之花。如要实现,只有充分发展人类的劳动价值,如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力,才能逐步满足精神需求。 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可以说他们是无限的增长。如你怎么解释为什么奢侈品这么贵,而仿造的奢侈品的价格会便宜几十甚至几百倍?为什么明星随手签个字也能卖几万?律师和医生的薪酬这么高? 这就说到了人类精神需求中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由于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还需要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产生了情感需求。崇拜,羡慕,思念等人类情感中的意识表达,使我们会为一些名人,名星等留下的作品和商业行为愿意交换出我们的劳动财富富,并因市场需求增加而增加。这在西方经济学中解释为效用,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解释为精神需求及价值。 二 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与商品价值一样,都是以劳动能量为条件,以获得情感,知识,技能,信息等来满足生活需求为因果的统一劳动价值体系。他是人类用脑力付出劳动能量的精神成果及附属产品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行为及评价。 精神价值也可以通过产品的提供使顾客产生愉悦,快乐等积极情感,从而使顾客觉得从产品中获得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我们可以将情感价值依附于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中,以期价值增值。一般将此价值链的运用过程称为服务领域。 精神价值与服务价值一样,都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精神价值的需求和存在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价值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用西方经济学资本创造价值的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在古代,没有资本,只有劳动。没有商品,却还有精神价值。巫医治病,牧师布施,教育解惑,圣人传道等无一不是劳动价值中精神价值的一部分。 虽然精神情感的本质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但精神价值与劳动价值一样,需要劳动能量付出和消耗。劳动量的付出和需求的满足,证明了劳动价值的合理性和交换平等性。因此辩证的,唯物的看待精神与价值,主观和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精神思维理论的基本问题。透过变幻莫测的精神思维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劳动价值理论及思想。
反哲学之否定针对莲叶风有关反哲学的论点,我逐一说明一下,以对 反哲学之否定 针对莲叶风有关反哲学的论点,我逐一说明一下,以对某些人作一科普宣传。 现代科学可分为三大领域。其分别为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思维精神领域。 自然科学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具体可分为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医疗卫生,等领域。自然物质世界是超前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出来的,并以自己的规律而发展变化。人类只有客观认知研究并掌握其规律,才能根据方法和能力来改变其功效,为人类造福。 社会科学是人类对于自身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现象,事情;经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和解释。最后寻找方法,思路的科学。大致可分为,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经济管理,历史教育等社会领域。由于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约束和规范性不同,他具有很强的主观认知性。即随着人类认知的利益立场随时可以改变。如儒家对于道德,礼教和处人的方法随着时代和制度的改变,他也做出新的解释或抛弃不用。这也是人类行为理论中对于规范教育的时代性研究总结。 现代科学还有一类科学领域就是智能思维科学。他是人类用智能思维的方式对整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物质,还是人类社会,他都要评价出客观的内在规律,并为找出规律而寻求掌握方法和思路的科学。 如为了研究自然科学,思维科学,我们研究出了数学,为了研究社会科学,我们研究出了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这都为我们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寻找出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思路。我们称这种寻找认知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思路统称为智能思维科学。他可以为我们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和思想。 哲学是人类认知整个世界内在本质和发展关系,并做出评价世界,提出根本性解决方法和思想的科学。 在现代科学中,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 在中国思维科学发展中,也有中国式的哲学思维。如王阳明的心学,阳明(王守仁)先生曾说:“天地之心”“吾心之良知即天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这一理想的实现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亲民”.即圣人致其良知,发明天理,确立万物一体的信念——明明德;圣人将其明德施及百姓,使之也明其明德——亲民.按照儒家传统的由内向外,由己及人的过程,将自己的仁推及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终使己大彻大悟,并与万物融为一体.人人如此,就可形成理想社会. 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这一理想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他对当时,统治者腐败、倾轧,农民不断反抗,社会秩序紊乱的不满.但他的这一理想没有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特点的因素.既无法实现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从现代哲学理念上分析,他这是主观的唯心主义,既无法客观描述现实,也不能有效改变现实。 还有程朱的理学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灭人欲存天理成为他们礼教世人,明理见性的儒家思想。 朱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存人性基本的欲望,灭除人性过度贪婪的欲望。即要量力而行。 程朱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是客观的认知世界和自己。但对于改变世界的方法确是克己复礼,提高道德标准,不能知行合一。客观上是不能改变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论。因此,程朱理派虽然能客观的认知世界,却是一种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西方哲学中可以看的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他的都是唯心主义流派。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哲学。 真正具有科学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在中国古代也有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周易》中阐述了大亦有大,小亦有小,其奥妙无边际,就是说明了世界的万物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是无穷的,这一辩证思想也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中得到了升华,在科学上得到了应征,大到宇宙之无际,小到中子之无限。《周易》中提出了“不易”和“变易”以及“简易”,阴阳相生相克,源源不绝,不断演化推进,产生新事物!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中的:旧事物的演变,出现了新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发展的理论相符合。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既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他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人无私假设论证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人无私假设论证 经济学是研究人在社会中如何行为的科学。从这个定义上说人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和建设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经济学原理中曾经说过,要研究经济学首先就要对人作一个人性假设判断,以便更好的解释经济规律和现像,做出正确的预测和选择。这个人性假设西方经济学就是理性人自私假设。而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理性人也可以是无私的。 1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概念 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像概述。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理性的发展,使得经济选择最优。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性是自私的。马克思经济学却可以认为,人性可以是无私的。因为天下没有永恒的天性,只有更合乎发展的理性。就好象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宣扬的天授神权,你们说是正确的吗?无论天性有私和无私,只有在理性的判断下才产生分工和合作,无私共赢的结果。而无理性的判断下,才产生自私。 经济学中,所谓自私就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妨碍他人利益需求和侵占他人利益需求的行为之评价。 人类是在混沌无序的自然环境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滋养天性,成为天性。理性的成长才是人发展的天性,自私和无私正是理性成长的结果和判断。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任何完全绝对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现代实际生活中也不存在完全合乎理性的自私和无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只是在有条件理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自私和无私的天性。即没有绝对的理性人自私和无私。在现代实际生活中,理性人可以有条件的存在着,即在具部的个体的并普遍存在着每一领域中发展壮大,否则就不会有差异的家庭,公司和国家存在和发展。因此,也存在着理性人无私的人性假设。 提倡自私永恒的西方资产阶级一面谴责着道德的坠落追求法律的完美;一面却说人类的天性自私无法更改,用私有制的方式来保护自私,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虚伪和愚蠢。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都爱用自私来代表天性,以证明他们的统治合理而永恒。只有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才能让我们知道,没有恒古不变的人性,只有不断变化的理性。随着社会文明和社会制度的提高,也会带来人类理性发展的提高。他才是人类真正的天性。 2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特征 A 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B 有理性地选择。它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经济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会感情生活中选择有精神生活需求的规范价值判断, 也会从物质生活需求中,选择有物质利益的实证价值判断, 。他们是有条件的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C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无论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其目的都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因此,理性的天性并不是自私的天性,随着理性的发展,人类存在着包蓄和共赢。没有理性的无私,就没有经济的互补和分工。 D 传递性的共享原则。 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生产资源和信息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之所以作出这种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为前提,提出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或决策的理论基础。 3 理性人的无私假设的行为 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A ,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B ,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C ,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D ,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4 马克思 经济学对理性人无私假设概念的理解 A 信息是完全的,共享的。即当事人和其他人都可以接收与其偏好和目标相关的信息。信息等级是相同的。 B 信息收集成本是可接受的,成本是同样的。 C 当事人是能确知所有相关信息的价值以及用处。并会对竞争者博弈做出正确判断和方法。 D ,信息处理是及时、完全和准确的。 5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意义 第一 具有无私人理性假设判断,可以更深刻理解认识价值规律和经济政策。因为理性无私的立场可以更容易更客观的发现经济规律,并做出公正的经济政策。虽然理性的客观是有条件的,但也是现有条件下明智的选择。如果经济假设是自私的,那么自私的立场下,各有各的选择。只有理性人无私的立场下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利益,才能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如果让主张道德人和复杂人的人来分析刑事案件,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破不了案。因为失去了对作案动机的考察,只能凭空想象。可是没有理性人无私的人性假设,法庭却百分百无法做出合理公正的判决。因为现代的刑事诉讼需要以理性的刑事证据和证言来作为被告人有罪无罪的司法判断,而不是对作案动机的的人性作为判断。因此,从自私人,复杂人向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转化,是现代经济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排除人类有私论的学说,他反对的是自私论。即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妨碍和侵占别人利益的行为。我们提倡理性人无私的理念可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学中价值和平等交换反对剥削的经济范式。这是科学的,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经济假设论证。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人无私假设论证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人无私假设论证 经济学是研究人在社会中如何行为的科学。从这个定义上说人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和建设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经济学原理中曾经说过,要研究经济学首先就要对人作一个人性假设判断,以便更好的解释经济规律和现像,做出正确的预测和选择。这个人性假设西方经济学就是理性人自私假设。而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理性人也可以是无私的。 1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概念 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像概述。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理性的发展,使得经济选择最优。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性是自私的。马克思经济学却可以认为,人性可以是无私的。因为天下没有永恒的天性,只有更合乎发展的理性。正是在理性的判断下产生分工和合作,无私共赢的结果。而无理性的判断下,才产生自私。 经济学中,所谓自私就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妨碍他人利益需求和侵占他人利益需求的行为之评价。 人类是在混沌无序的自然环境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滋养天性,成为天性。理性的成长才是人发展的天性,自私和无私正是理性成长的结果和判断。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任何完全绝对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现代实际生活中也不存在完全合乎理性的自私和无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只是在有条件理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自私和无私的天性。即没有绝对的理性人自私和无私。在现代实际生活中,理性人可以有条件的存在着,即在具部的个体的并普遍存在着每一领域中发展壮大,否则就不会有差异的家庭,公司和国家存在和发展。因此,也存在着理性人无私的人性假设。 提倡自私永恒的西方资产阶级一面谴责着道德的坠落追求法律的完美;一面却说人类的天性自私无法更改,用私有制的方式来保护自私,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虚伪和愚蠢。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都爱用自私来代表天性,以证明他们的统治合理而永恒。只有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才能让我们知道,没有恒古不变的人性,只有不断变化的理性。随着社会文明和社会制度的提高,也会带来人类理性发展的提高。他才是人类真正的天性。 2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特征 A 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B 有理性地选择。它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经济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会感情生活中选择有精神生活需求的规范价值判断, 也会从物质生活需求中,选择有物质利益的实证价值判断, 。他们是有条件的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C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无论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其目的都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因此,理性的天性并不是自私的天性,随着理性的发展,人类存在着包蓄和共赢。没有理性的无私,就没有经济的互补和分工。 D 传递性的共享原则。 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生产资源和信息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之所以作出这种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为前提,提出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或决策的理论基础。 3 理性人的无私假设的行为 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A ,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B ,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C ,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D ,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4 马克思 经济学对理性人无私假设概念的理解 A 信息是完全的,共享的。即当事人和其他人都可以接收与其偏好和目标相关的信息。信息等级是相同的。 B 信息收集成本是可接受的,成本是同样的。 C 当事人是能确知所有相关信息的价值以及用处。并会对竞争者博弈做出正确判断和方法。 D ,信息处理是及时、完全和准确的。 5 理性人无私假设的意义 第一 具有无私人理性假设判断,可以更深刻理解认识价值规律和经济政策。因为理性无私的立场可以更容易更客观的发现经济规律,并做出公正的经济政策。虽然理性的客观是有条件的,但也是现有条件下明智的选择。如果经济假设是自私的,那么自私的立场下,各有各的选择。只有理性人无私的立场下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利益,才能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如果让主张道德人和复杂人的人来分析刑事案件,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破不了案。因为失去了对作案动机的考察,只能凭空想象。可是没有理性人无私的人性假设,法庭却百分百无法做出合理公正的判决。因为现代的刑事诉讼需要以理性的刑事证据和证言来作为被告人有罪无罪的司法判断,而不是对作案动机的的人性作为判断。因此,从自私人,复杂人向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转化,是现代经济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排除人具有有条件自私的可能。我们提倡理性人无私的理念可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学中价值和平等交换的经济范式。这是科学的,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理性经济假设论证。
贫困的本质和出路目录第一章 贫穷的概念和划分第二章 贫困的危 贫困的本质和出路 目录 第一章 贫穷的概念和划分 第二章 贫困的危害性 第三章 贫困的本质和成因 第四章 贫困的解决与出路 第一章 贫穷的概念和划分 贫穷就是因生产资料或劳动能力的缺失造成自身生活发展受到限制,低于国家贫富标准线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汉语中,贫穷两字可以分开解释的. 贫指的是没有资源,没有钱的意思. 穷困即意指的是没有发展出路的意思 贫困相对于富足,类似于贫穷。因生活资料缺乏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也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缺乏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的一种社会现象。贫穷不再是简单的‘缺钱’,而是一种不理想的生活方式。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一 标准线 贫困首先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贫困相对于富足,可以有一个人为划定的标准,这就是贫困线。 世界银行4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中国自2009年提高了扶贫标准,但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按当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有2.54亿人口每天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中国青年报》4月9日) 虽然我们的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依据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人均1.25美元/天),相差近一半。 一个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过低的贫困标准,势必让大量事实上的贫困者被排斥在贫困认定之外,得不到公共财政应有的救援和扶助。以当前我国物价消费水平及各种社会保障状况而论,“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明显过低。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而国际贫困标准一般“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据此,即便在我国农村,与“国际接轨”的贫困标准至少应是“人均年收入2300元”,高出1196元几乎一倍。 同时,贫困标准单一地依赖收入标准,忽略了支出标准。如果基本生活保障的成本过高、支出压力过大,即便收入看似不低,也难免贫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如果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贫困指标,全国城市贫困人口为1470万人;但如换成人均支出指标,则贫困人口总数立即增至3710万人”。(《财经时报》2007年2月10日)考虑到我国社保福利制度仍不健全——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由生活支出压力带来的贫困,无疑尤其突出 2010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指出,受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由于物价上升压力比“十一五”大,中国的扶贫标准可能还要上调。 二贫困的划分 贫困是对于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和自身评价。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标准划分,也同样不知道贫困。 在社会学中,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当然,相对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来说,理论上的定义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诸多的分歧和争议。其实,贫困如同世界上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样,过于细致的标准的确立可能确实是困难的,但这不能妨碍一些最基本判断的成立。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贫穷可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相对贫困和决对贫困,个人贫困和社会贫困。 1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 物质贫困是一种明显的主要的贫困现象。即谓生存物质缺乏,丧失生活发展机会的经济现象。 英国的汤森在他的《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一书中是这样界定贫困的:“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这样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精神贫困是指因精神信仰和文化思维的缺失或偏离社会发展需要而造成的决策发展失误的结果和现象。 贫困对于人类而言可能处于三种状态,物质贫困但精神不贫困,物质不贫困但精神贫困或物质和精神皆贫困。 精神贫困也是对理想信念淡化、工作不思进取、生活情趣不高等现象的一种比喻。 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没有目标和追求,没有技术和知识,表现就是浑浑噩噩,对万事没有兴趣和激情,因为没有目标和寄托,所以做事也不存在什么努力。不能正确看待形势,消极悲观,随波逐流;有的放弃理想追求,不是奋发有为、锐意创新,而是因循守旧、贪图安逸,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忘记了做人的宗旨和自身责任,私心杂念作祟,争名于朝,逐利于市,斤斤计较,欲壑难填;更有甚者,丧失尊严,不顾名节,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蜕化变质,腐化堕落。 精神贫穷包括空虚、萎靡、憔悴、抑郁、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缺少信心等。 还有心理上表现的贫困。即抗压能力弱,遇事软弱无能,逃避现实,或曲解社会对自身造成的误解,反应过激不理智的行为等等。 菜根谭》有言,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贫穷的人家要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的女儿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雅。有才之君子,怎能一遇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受到冷落,就自暴自弃呢! 其实,贫与富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无论家贫还是家富都应该保持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人的气质与品性是超然于物质条件之外的存在,人生在世,要学会做物质的主人,不应向物质低头而沦为它的奴隶。即使穷得只剩一间茅舍,但如果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能保持愉快的精神,培养出清雅的气象。虽然身在贫穷人家,每日穿着不过粗布衣裳,每日吃食不过粗茶淡饭,但只要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有一分高雅的气质。只有沦为物质奴隶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的一切不如意皆因家贫所致,整日怨天尤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因为牢骚满腹,失去了包容奋进的心态,所以终其一生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纠结于外在物质的贫困而造成了内心的贫瘠,殊不知一个真正具有知识才学的人是不会因为贫穷而身心俱疲的。一个因为贫困而荒废德业造成事业失衡的人,既不能从高处看待贫困的问题,也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更不能理解那些善于忍受贫困、坚守德行的人。越是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贫困的生活越是如影随形,这就是内心贫瘠的表现和荒废德业的结果。 人不愉快的心理永远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心理情绪与精神是同步的,你心里觉得你快乐,你就会快乐,人世间的美好与感动都是靠自己心绪所创造的,不感动就不会产生对生活的激情,激情是激活生命生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幸福是精神世界的的丰盈和内心的坦荡,是感恩,所谓感恩,就是感谢他人给与我们的恩情,又用自己的爱心回馈他人或社会。懂得感恩,就会得到最高荣誉的幸福的回报。 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幸福,在追求的路上可以获得无尽的快乐。追求财富也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容易产生贪婪的行为。高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利己的,在很大程度上,没法与不认可的人分享,太过,容易迷失自我。 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和信仰做导向,既没有理想也没有信仰,对追求的目标就模糊。生活中有一个奔向的目标,人才有奔头、有劲头。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信仰,茫无目的,我们不知所之,精神必有压抑。行动中没有向导犹如闯进深山老林,进退危谷,生命无保障精神必遭祸殃。信仰的力量无穷,有了信仰我们就有了指路灯,而榜样是理想和信仰的一个支托点,追求或超过榜样乃是精神的跨越。 物质的贫穷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奋斗去摆脱。而精神的贫穷在短时间内无药可治,精神贫穷是最为可悲的,一但背在身上,就真正成了负担,更是看不见的耻辱。 人的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三顿不过斤半,躺下不过两米长一米宽,活不了一百年,折腾他一千年。无论富贵还是清贫,精神健康才是最真实的富有。 2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相对贫困则是相对于正常的生活水平而言,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全国中等水平的一半,我们就可以说他或他们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自我相对的贫穷是自我的欲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有而欲用不能用,或欲用而不有。 如一个人有千万财富时,欲求亿万,辛苦追求,求之不得,自我认为贫穷。 如一个人有丰衣足食,欲买一物品,倾家荡产,不可得,自我认为贫穷。 等等不可尽言。总之欲求得不到满足叫贫穷。绝对意义上的贫困与相对意义上的贫困之间的区别,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对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包括它的成因、特征和社会后果
论劳动的二重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马克思将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 论劳动的二重性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马克思将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归为劳动的二重性。并且总结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他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什么是具体劳动呢?具体劳动就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行为。具体劳动是可以看的见的具体的做事行为。 什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其实就是运用抽象思维的一种脑力劳动。是通过思考劳动的本质和关系,为完成劳动目的而产生的劳动方法和艺术。如数学和哲学,决策与核算。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运用抽象思维的无差别的人类思维劳动。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即体力或脑力的消耗。 马克思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可以缩短劳动量和劳动时间。如经营和管理。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这是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将价值(形式)从众多发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来,作为抽象劳动社会内容的表达,作为一个规定总体,是为了重点显示范畴生产的整体性特征。这里主要是弄清楚“内容的逻辑”和“形式的逻辑”的关系:从商品生产方式的整体发展中来,回到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里我有对抽象劳动有些疑惑,也对抽象劳动深入思考了一些。有些疑问需要商榷一下。 抽象劳动可以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但劳动的二重性只能是抽象劳动中显示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说抽象劳动范围有点广,不太具体。如学数学哲学都需要抽象思维,他们是否能决定劳动的价值?他用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都不比画画的少,律师的少?怎么就没有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挣钱少?马克思是不是将抽象劳动中关于劳动的本质再详细说明一下,是不是更为严谨一些? 首先抽象劳动是人类用抽象思维进行创造财富,节约财富的劳动行为方式。但人类思维的方式不止一种,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可用于劳动,都可创造财富,节约财富。如律师辩护工作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展开服务工作的,他们带来了使用价值,自身也有相应的回报。抽象劳动中经营和管理自有其使用价值,但其价值为何各有不同?但如何衡量价值,如果单纯说是抽象劳动,恐怕是正确的费话。我分析了一下,从本质上讲,只有生产力和和生产关系才能决定劳动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方式分为很多种类,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唯独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视为劳动的属性。这是不是有些疑惑和偏颇点吧!誠然,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但商品还分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呢。范围不应是属性,怎么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就不是劳动的属性呢?说脑力劳动也决定商品的价值也没错啊!劳动的过程含有劳动的属性是不是详细的完整的再次揭示一下? 人类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分工,也产生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叫劳动关系。劳动的能力产生了劳动力,劳动力的衡量标准是劳动效率。劳动的属性包括劳动关系,是因为劳动的分工和交换产生了劳动关系。就像商品产生了价值,劳动就一定会产生劳动关系。这是密不可分的。如蚁群和蜂群,他们自有他们的劳动关系,也产生了劳动力即劳动效率。如果没有劳动关系,他们之间怎么衡量价值?交换价值?那么劳动的属性是不是应该是抽象思维中对于劳动的关系作一重点阐述,即劳动关系可以决定价值判断的因素? 劳动关系也叫生产关系。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他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历史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恩格斯言简意赅地指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过程:“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具体表现: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当然,消费系人类特有)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可以决定价值,是现代经济学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而逐渐认识的。商品的价值随着交换主体的劳动关系的不同被交换主体当作支配产品的权利和提供产品的义务来运用。 如我们知道了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运用思维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即体力或脑力的消耗。那为什么同样是经营和管理,同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在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岗位使用价值不同,拿到的工资也不同?这里面难道没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因素? 何为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是人类运用各类专业劳动的方式,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衡量标准是劳动效率,不同产品交换虽然生产力各有不同,但因生产力有相同的衡量标准劳动效率,那么当各不相同的产品交换时就可以按照相同的劳动效率来交换。这就解释了资本论所说的按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商品的价值原理。 一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或者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同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成同等的工作量,都表明其劳动效率越高。反之,劳动效率越低。这种产出的成果,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也可以换算为价值形态。如效率越多,生产越多,市场总价值便越多,相应的单位产品价值越便宜,消费者更容易购买。 最后总结,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和体力劳动决定了商品的效能和使用性;劳动的属性,劳动效率和劳动关系才决定商品价值的量化和权重。
论劳动的二重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马克思将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 论劳动的二重性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马克思将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归为劳动的二重性。并且总结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他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什么是具体劳动呢?具体劳动就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行为。具体劳动是可以看的见的具体的做事行为。 什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其实就是运用抽象思维的一种脑力劳动。是通过思考劳动的本质和关系,为完成劳动目的而产生的劳动方法和艺术。如数学和哲学,决策与核算。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运用抽象思维的无差别的人类思维劳动。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即体力或脑力的消耗。 马克思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可以缩短劳动量和劳动时间。如经营和管理。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这是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将价值(形式)从众多发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来,作为抽象劳动社会内容的表达,作为一个规定总体,是为了重点显示范畴生产的整体性特征。这里主要是弄清楚“内容的逻辑”和“形式的逻辑”的关系:从商品生产方式的整体发展中来,回到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里我有对抽象劳动有些疑惑,也对抽象劳动深入思考了一些。有些疑问需要商榷一下。 抽象劳动可以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但劳动的二重性只能是抽象劳动中显示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说抽象劳动范围有点广,不太具体。如学数学哲学都需要抽象思维,他们是否能决定劳动的价值?他用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都不比画画的少,律师的少?怎么就没有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挣钱多?马克思是不是将抽象劳动中关于劳动的本质再详细说明一下,是不是更为严谨一些? 首先抽象劳动是人类用抽象思维进行创造财富,节约财富的劳动行为方式。但人类思维的方式不止一种,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可用于劳动,都可创造财富,节约财富。如律师辩护工作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来展开服务工作的,他们带来了使用价值,自身也有相应的回报。抽象劳动中经营和管理自有其使用价值,但其价值为何各有不同?但如何衡量价值,如果单纯说是抽象劳动,恐怕是正确的费话。我分析了一下,从本质上讲,只有生产力和和生产关系才能决定劳动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方式分为很多种类,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唯独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视为劳动的属性。这是不是有些疑惑和偏颇点吧!誠然,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但商品还分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呢。范围不应是属性,怎么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就不是劳动的属性呢?说脑力劳动也决定商品的价值也没错啊!劳动的过程含有劳动的属性是不是详细的完整的再次揭示一下? 人类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分工,也产生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叫劳动关系。劳动的能力产生了劳动力,劳动力的衡量标准是劳动效率。劳动的属性包括劳动关系,是因为劳动的分工和交换产生了劳动关系。就像商品产生了价值,劳动就一定会产生劳动关系。这是密不可分的。如蚁群和蜂群,他们自有他们的劳动关系,也产生了劳动力即劳动效率。如果没有劳动关系,他们之间怎么衡量价值?交换价值?那么劳动的属性是不是应该是抽象思维中对于劳动的关系作一重点阐述,即劳动关系可以决定价值判断的因素? 劳动关系也叫生产关系。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他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历史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恩格斯言简意赅地指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过程:“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具体表现: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当然,消费系人类特有)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可以决定价值,是现代经济学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而逐渐认识的。商品的价值随着交换主体的劳动关系的不同被交换主体当作支配产品的权利和提供产品的义务来运用。 如我们知道了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运用思维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即体力或脑力的消耗。那为什么同样是经营和管理,同样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在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岗位使用价值不同,拿到的工资也不同?这里面难道没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因素? 何为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是人类运用各类专业劳动的方式,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衡量标准是劳动效率,不同产品交换虽然生产力各有不同,但因生产力有相同的衡量标准劳动效率,那么当各不相同的产品交换时就可以按照相同的劳动效率来交换。这就解释了资本论所说的按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商品的价值原理。 一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或者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同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成同等的工作量,都表明其劳动效率越高。反之,劳动效率越低。这种产出的成果,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也可以换算为价值形态。如效率越多,生产越多,市场总价值便越多,相应的单位产品价值越便宜,消费者更容易购买。 最后总结,劳动的方式,具体劳动和体力劳动决定了商品的效能和使用性;劳动的属性,劳动效率和劳动关系才决定商品价值的量化和权重。
由计划经济说起看到尼奥小乖的文章,本来想回复,但文章太长,只 由计划经济说起 看到尼奥小乖的文章,本来想回复,但文章太长,只有另起一文来说明。向尼奥致歉! 我曾经写过一穿越文。关于在明末或南宋在台湾岛进行计划经济的工作。假如台湾岛迁移民众200万人左右。先计算粮食需求量500斤,菜1000斤。肉300斤。还有油,棉花等等。计算得出人均3亩地,农民劳动剩余一亩用来满足非农业人口和出口。即农民人均4亩地,全家6口人24亩,养猪4头。假设粮1元一斤,肉5元一斤,农民人均收入250元每月。 全省农业人员175万,包括医生,教师和村长等5人一村,乡县加倍。城市工人3万,有30个工种,如盐,玻璃,味精,煤,油,金银铜铁锡等可满足500万人需求,有一半出口。3万工人等于十万工人家属,还有十万公务员及家属,包括教师,医生,环卫,商店,饭店等工作人员即家属。剩下五万是战士及家属。 最后结论分析,价值是需求的满足,是衡量劳动创造经济财富的有效衡器。价值高,说明生产力和劳动效率高。另外劳动产品如果超过需求,则劳动产品不是经济财富。 另外工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远大于农民,原因多方面。一是农民创造财富能力受限于资源条件本身,即生物生长的缓慢性。农民要想多创造财富,需要资源的扩大。其次才是科技的投入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劳动量。 工人财富的创造来源于资本的规模集约化管理,然后是科技的投入。理论上讲,科技投入越多,工人生产力越强,创造财富越多。科技人员多,工人人数减少,相应的社会服务人员需要增多。 经济财富的再分配是政治经济学,是政府规范行为的一种。政府统治国家目的是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因此要求政府部门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和民享问题。力求贫富差距减少,平等发展致富。 在我的乌托邦里,农民收入少,就让农民在农闲时期参加基础建设,增加收入。如让男性农民去修路,盖房,水利,运输服务等工作,使男性农民收入增加到300元。工人最低收入为400元,每年递增10元,有退休工资和医保。县令和经理工资翻倍。 剩余价值财富的的整体再分配取决于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效率。工人剩余价值如被资本家持有,用于个人奢侈品花销,无助于整体发展,甚至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问题。因此资源应归于国家,国家对于资本家垄断性生产应采取经济竞争的方式制止垄断性高价。还要有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高的商人收入。其实质就是让剩余价值流入收入少的地区,减少贫富差距。这样可以减少统治对立,减少统治警力成本。 经济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如果经济中的环节如交换影。影响了部分人民的收入和幸福,政府有责任调节和加强贫困人口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问题。如当地资源少,就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居住人口,增加资源配置,如农民北方地收入少,就一人配配十亩。地少,人就迁移到东北甚至大草原。 计划经济的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要高于周边国家或地区投入程度。如果科技水平低于周边国家,会让有能力创造财富的科技人才和商业人才见异思迁,财富倒流。虽然可以采取行政措施,但属于扬汤止沸,恶性循环。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财富使用财富的行为科学。我们应该遵循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规律,遵循物质创造财富的自然规律,遵循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律合理的规范人类经济行为和财富分配,这样才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文明。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经济领域和生活当中。西方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和繁荣昌盛,必须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和霸权梦想。于是商品就成为资本主义有标志性产物,现代的社会也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 一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凝结了人类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为了交换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有标准质量的,也是满足使用需求的产品及服务。 商品出自于产品和劳动,也可以出自服务劳动和精神产品。如娱乐产品,教育产品。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是产品虽然可能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他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交换过程,只是自己使用和消费。如过去时代,田园生长的瓜果蔬菜,机杼劳作的布帛鞋袜,如果自己使用,自给自足,那只是劳动产品。如果卖到集市商店,或让别人转卖,自己换取相应报酬,则产品转化为商品。 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创造的商品,是为了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和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因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是由市场交换的评估而决定的。而没有交换价值的物质虽然还有使用价值,但他不会成为商品。 在自然世界中,也有未经人类劳动创造,而发现的有价值物品。如石油,黄金,钻石。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因稀缺而大量交换。那么它们就是商品。以前有则新闻,四川有户农家,突然发现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条鱼,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与井水相通,致使鱼儿能不断涌入井水中。这是物理学家的解释,而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断卖鱼致富了。进入了流通领域的鱼儿就是商品。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可以交换,具有所有权的物质和劳动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换产生于商品私有权的归属,没有私有权,便没有交易,不产生交换价值。 二 商品的二属性 商品是能交换的可使用物品,商品的可使用属性来自于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和特性,也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的性质和状态,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种这种能量和特性经人类劳动和意识创造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和目的时,商品也就赋予了某种功能和用途,我们称之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因满足彼此需求而交换时,商品也需要有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衡量彼此劳动量的衡器,我们称为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必不可少的属性,我们称之为商品的二属性。 A 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因具备某种属性和状态能够满足需求、目的的功能和用途。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状态所决定的;物品如此,商品亦如此。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属性和状态,经人类意识发现和和劳动创造,可满足某种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如根据水的功能和状态,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温和保鲜;同样是牛,我们根据牛的力气和可驯服性,我们让他耕田、拉车;根据牛的肉质产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说来,人类是根据商品的某种性质和状态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来赋予商品某种使用功能,也可以根据人类需求来寻找和发展商品新的使用用途。如我们需要像鸟一样飞的高速物质带着我们远航,于是我们根据物质性质创造了飞机。这说明使用价值可据意识发现商品属性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商品具有客观属性和状态而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功能和用途。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观存在,他不会消失,只是需求消失变化了。比如毒药我们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药没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的可使用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载者,使用价值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虽然同一种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但内在的创造商品的劳动量并没有变化。如同样一件器皿,可以当尿壶,可以当饭碗,也可以当祭品。他内在创造他的劳动量和属性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用途,方法,改变的是改变用途以后的创造劳动量,即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市场价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却是主观的。但市场价值不是价值,是价格,是衡量需求和供给的劳动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内在的劳动创造的劳动量!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说过,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思维分析)形成商品的价值。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认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交换,不能称为商品。但没有使用功效的产品不能说没有价值,没有交换的可使用产品更不能说没有价值。因为他们都耗费了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于劳动具有一定的意识局限和能量的属性,如果商品客观上并不能有益于人类自身,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毒品和毒药。这也是没有遵循经济价值规律的结果。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唤做效用,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对于商品使用价值中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评价。如一杯水,对于普通地方,供给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价值低。但对于垄断的地方和供给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评价高,价值就贵。其实,效用评价的是需求程度大小的评估,而不是使用功能和用途的评价。效用的评价在市场价值中有用,在评估使用价值中不起作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使用价值,但它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虽然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内容,但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需要依靠物质能量和特性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在某种特定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给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因此,具体劳动与物质属性共同构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三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人类对能够满足需求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或物品的主观意识评价。 商品的价值是人们为了商品交换而对商品生产和获取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物质能量的一种意识评估。 价值是某一事物对人类具有影响状态的评估,也是人类自身对于需求满足程度或目的的评估。从哲学层面上讲,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益性影响的评估。即:当事物a对事物b有有益性影响'时,就是a于物b有价 值评价。 因为价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响的评估,所以不论是a还是b的变化都会引起总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价值具有历史多变性和变化规律的复杂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的,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劳动量的消耗。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经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能量,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 从任意时间点来看,价值是定值。所以价值可以测量、评估;从经济学讲,价值的度量衡是劳动时间或劳动能量。所以马克思曾经说,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本身是需求满足的意识评估概念,是人们交换和生产商品时评估价使用功效大小的的标准和衡器。如同物理学中物质运动和速度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绝对属性,,但对于运动的意识评估我们还有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之别。同理,使用价值的评估应该是客观的,绝对的,但对于人类的意识差异我们对于使用价值的认识往往相信主观的。如我们看到的物质是静止的,是相对的运动。使用物品随着使用方法和用途而有不同的效用。这不过是人类意识差异的不同。,产生的不同的需求和需求程度的大小。商品的使用价值根本就存在的,并不因人意识消失而消失。同样,速度是度量物质运动快慢的标准衡器,价值也应该是商品交换时的标准测量衡器。否则商品价值无法交换,也无法计算。 计算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价值量,我们要看劳动价值,而对于商品交换给双方带来的价值,我们也要看市场价值即给双方节约的劳动量!如地下的油田,煤矿等,并没有蕴含人类劳动量,但由于自身的能量和特性可以产生动力,节约人类劳动量,因此交换的价值量以能节约劳动量为最大价值量。以蕴含的人类劳动量为最小价值量! 价值是需求满足的评价。如果价值是自己劳动创造用于自身满足,则价值量的测定要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和相关成本。他们应该是等价的,即低于劳动能量和发展成本,我们就不会长期劳动创造。 另外价值也是交换的产物。交换时的市场价值是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博弈中不断变化,但一般是高于劳动价值的,这是因为需求一方在现在专业分工条件下,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均低于生产者劳动水平,造成消费者估算商品价值量要高于生产者生产价值量。供需双方的劳动交换并不是平等的。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具体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或多或少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所耗费的劳动三要素决定的,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量。因此,决定价值量多少并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他也包含了劳动时间中所消耗能量多少的实质。 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时打鱼,如果他们消耗的劳动时间相同,但打到的鱼数不同。甲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00斤鱼,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80斤鱼,丙平均每个标准日打130斤鱼则劳动价值各有不同。即先算平均劳动价值,后算个人劳动价值。即鱼的价值=3/(100+80+130)=0.0097工/斤。甲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00 ×0.0097=0.97工,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80 × 0.0097=0.77工,丙平均每标准日创造的价值=130 × 0.0097=1.26工。 A 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人类创造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和相关能量成本的意识评估。 价值本身是人们对需求满足和事情有益影响的意识评价。但商品交换时价值量的评估是需要客观标准的度量衡来测量。劳动价值就是测商品价值的标准和衡器。而劳动价值其实所表达的是劳动效率,而非单指时间。即单位时间所耗费的劳动量。尤如物理学中速度表达的单位时间所运动的路程一样。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到价值本质。 在现代经济思想中,劳动价值观念渐渐淡薄,但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价值之。中,不可忽视。。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有利可图,就能生存发展。 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换,劳动产品一旦进入交换便具有了交换价值。劳动者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劳动价值,其决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费用大,供不应求,都会导致交换价值溢出。产品供大于求,则劳动价值卖出。低于劳动价值,无利可图时,商品淘汰。没有人长期作亏本的买卖。 如我们买一个机器人为我们做汽车。机器人每月耗费成本五万只做一个汽车,汽车出厂价五万。这样的机器人对我们来说价值就是五万减五万,没有价值。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机器人价或提高出厂价。 又或者我们现在费力做了一顶轿子,卖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没人使用租不出去。交换价值这顶轿子也无法体现价值,价值很低。这是因为我们创造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无法满足消费者节约劳动量的需求,因此他有使用价值,有劳动价值,但没有市场价值。没有交换出的劳动价值量是负价值量。 总结来说,商品的属性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组成的,商品价值的属性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组成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客观的属性;市场价值和商品的效用是供需双方主观的意识评价。效用增加,市场价值增加,则商品价格变大。,但内在的劳动价值不会增加。交换价值是供需双方依据信息成本和效用评价的不同不断博弈的结果。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以劳动价值为最低基准,根据需求来变化浮动。低于劳动价值,则商品淘汰。商品没有需求,即没有社会交换价值,商品依
猴群实验和人类阶级人类是不是猴子进化而来的,我们还不确定,但 猴群实验和人类阶级 人类是不是猴子进化而来的,我们还不确定,但猴子的群体生活形态却与人类非常相似,包括:财富的分配,等价交换,道德的建立和信仰。简单而粗暴的几个试验,却让人能够浅显的理解人类社会哲学的由来,获益匪浅。 实验来自耶鲁大学,由心理学家劳里桑托斯和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把7只3雄4雌的猴子一起关进笼子里,把一些中间有孔的金属小圆盘当作货币。 起初,猴子们并不认识什么的货币,把这些放进笼子里的小圆盘扔得到处都是,研究人员就拿香蕉和苹果来和猴子手里的货币交换,时间日久,地上再也看不到乱扔的圆盘,它们都被猴子好好地保存着,已经开始认识到货币的好处。 研究人员就开始进一步让它们认识物价。开始是一个圆盘一个香蕉,苹果等价。猴子们换香蕉的最多,毕竟香蕉才是它们爱吃的嘛。后来香蕉变为两个圆盘,苹果还是一个,猴子们这次换的苹果最多,它们也懂得用最少的钱换取最多的食物,虽然有点不合口味也忍了。 下一步让它们进行财富分配,研究人员把大量的圆盘放入到笼子里,让它们去争抢,这种情况肯定是力大威猛者获得最多,其中一只瘦弱的母猴子一个圆盘也没有抢到,它本来抢到几个的,都被其他猴子从手里夺走了。 过了一天,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那只掌握了大量货币的猴子,买来许多的食物自己吃,吃饱后看到那只没东西吃的母猴竟然拿出了一个圆盘给对方,当瘦弱母猴准备去接圆盘的时候,公猴又把手缩了回去,然后开始调戏母猴,母猴为了得到圆盘,竟然没有任何的反抗,与其成就了好事。完事后,母猴拿着“卖身”得来的货币到研究人员那里换取食物。 实验继续进行着,这一次研究人员换了一个方式分配财富。把大量的货币只给了其中那只最强壮的公猴。开始,公猴还在双手捧着货币耀武扬威地向同伴炫耀,由于分配的极大不公平,还没有到一分钟,其它6只猴子竟然联合起来围攻,一对六,最后这只富猴子被打的浑身伤痕累累,落荒而逃,钱也被抢光了,身无分文。其它六只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货币,又开始了货币换食物的太平世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掌握过多的财富而不分享,带来的只有灾难。如果在地球上,某一个国家掌握着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财富,使其它国家陷入贫困,绝对会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像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富裕而不分享,闭关锁国,招致西方的觊觎,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屋内用黄金铺地,房子到处都镶嵌着珍珠玛瑙。”——《马可波罗行记》 我们继续进行实验。这次研究人员改变了思路,把香蕉挂在一个自动喷水的装置下,只要有猴子想去拿香蕉,喷水装置就会开始向所有的猴子喷水。开始,猴子们都不知道什么情况,就一起去抢挂着的香蕉,结果所有的猴子都被淋湿了。又有几只猴子去试了几次,每次都是所有猴子一起被淋湿,于是,猴子们就开始阻止任何猴去碰香蕉。 研究人员就释放了其中一只,换了一只新的猴子A进去,这只新的猴子一看到香蕉就上去抢,结果被其他六只猴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它们认为这样做会害的它们全部淋水,由于阻止及时,这次所有的猴子都没有被淋水。 这次又放出一只老猴子,换了一只新猴子B进去,B看到香蕉又飞快地去拿香蕉,又被所有的猴子扁了一顿,特别是A打的更卖力,A其实并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是一种盲从心理。 随着一只只猴子换走,所有旧猴子都换了一遍,还是保留了不去动香蕉的传统,它们并不清楚是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就会被群起而攻之。这就是道德的起源!浅显易懂。 实验还没有完,我们继续。研究人员开始对实验室开始升温,让笼子里的猴子产生想冲凉的冲动。终于有只猴子A忍受不住酷热,开始四处乱跑,无意中触碰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扁了一顿,但使所有猴子都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只要猴子们觉得热就会有猴子挺身而出,推搡着A去触碰一下香蕉,当然每次触碰都会挨打。猴子们觉得过意不去,平时都对A很友好,以弥补让大家能够享受冲凉,又为了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进行的殴打。 一天,不知哪个缺德猴偷偷把香蕉给吃了,没有了香蕉的触碰,大家都陷入了无处冲凉的尴尬局面。猴子们在烦躁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针对A,A天天被暴打。研究人员把所有除A以外的猴子全都一只只的慢慢换掉,新的猴子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学会殴打A猴子。终于轮到饱经推残的A换掉了,被另一只猴子替代。猴子们失去了发泄的对象,只能任意选择一只互殴。此后,笼子里的猴子不吃不喝,不冲凉,整天就是打架,代表道德的香蕉已经失去,道德已经完全沦丧,没有了道德的社会将是一片混乱。 研究人员对猴子们没日没夜的相互攻击感到事态有点失控了。为了重建道德秩序,他们又开始供应香蕉。一天,正在混战的猴子们发现笼子里又多了一串香蕉,其中一只猴子我们暂以A代替,不顾身上的剧痛,摘下了香蕉。于是久违的甘露出现了,由于酷热,都争先恐后的开始冲凉,香蕉反而变得次要了。 当猴子B、C、D、E发现A在享受淋浴的同时还有美味的香蕉吃,嫉妒心使它们暂时团结起来,共同揍了A一顿,将A吃剩的香蕉夺过来,由于香蕉有限,谁拿到了剩下的香蕉就要面临被围攻的危险。于是研究人员不断放入香蕉,发现只有一个香蕉,谁也不敢独占,也不敢吃,战斗比以前更激烈了。清楚原因之后,他们用木头做了一个假香蕉扔进了笼子。 此时猴子们已经学聪明了,它们知道触摸香蕉可以享淋浴,而试图独占香蕉则会遭到痛扁。于是,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当猴子们有冲凉的需要时,会有一只猴子将香蕉拿起来,而当它发现有遭到攻击的可能时,它会马上放下香蕉逃到一边去。这样,猴子们既能冲凉,又能平静的生活。所有猴子都没有发现那是一个木头做的假香蕉。 这一次研究人员稍微改变了一下喷水装置:一旦有猴子去拿香蕉,水就会马上单独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并把木头香蕉改为真的香蕉,温度改为低温。 然后实验人员又释放了其中的一只猴子,换进去一只孔武有力的新猴子C,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几只猴子也想攻击C。不过他们错估了C的实力,结果反被C海扁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C一边吃着香蕉一边瑟瑟发抖。A、B、D、E虽然没有吃到香蕉,但看到C冷得打哆嗦的样子,纷纷乐的手舞足蹈。 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时候才会被淋到,他命令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A不想被挨揍,只好每天去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猴子觉得有了优越感,越发得乐不可支,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就这样阶级也随着道德起源了。 五只猴子A、B、C、D、E三个阶级在一起快乐地生活了很久,他们精准地定义了三个阶级的存在,即吃香阶级、拿香阶级和无关阶级。由于猴子A在低温下长期地被水淋引发了肺炎,一次他在例行的拿香蕉的事业中病倒了。 研究人员把病猴换成了一只同样孔武有力的猴F,它一进来就直冲香蕉而去,C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他们开始决斗,不幸的是,F最终以微弱的劣势被C首领狂揍了一顿。 第二天,又到了拿香蕉的时候,猴子首领C很无所谓,反正他是吃香蕉的老大,谁去拿香蕉都是一样。真正恐慌的是B、D、E三猴,F它们是干不过了,肯定不能命令F去拿香蕉,只能在它们之中选一个。于是,猴子B、D、E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决胜出拿香阶级,猴子F觉得很好奇,什么叫“拿香阶级”呢? 猴子B、D、E就用猴语向F蛊惑,“拿香阶级”就是猴子界勇敢者的阶级,需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士精神方能得此殊荣。猴子F闻听不禁有些意动,跃跃欲试,最后它成了那个唯一的拿香阶级。再后来,B、D、E三猴陆续被换出局,换来的猴子个个像C一样孔武有力,他们继续大打出手,不过目标不是香蕉,而是那个唯一的拿香阶级,于是信仰也出现了。 实验虽然有点粗陋,但揭示的现象却和人类社会一样一样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强者享有更多更好的资源。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有道德体系的基础上。一旦失去了道德底线,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守护着道德的底线,多点爱心,多点宽容,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从水和钻石的悖论说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水和钻石的悖论早在几十年 从水和钻石的悖论说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水和钻石的悖论早在几十年前就有经济学家作出了圆满的解释,本来要以此反击那些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徒。不过,看了消毒疫情的论据,我又哈哈大笑,他的论据恰恰符合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我还用自找论据来反击吗? 一 消毒对水和钻石悖论的阐述是 钻石的获取难度要大还于水获取的难度,钻石的使用价值也大于水。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钻石的获取难度大于水的获取难度。而水获取难度的成本又小于钻石所以在生活中,钻石价值要大于水价值。 本来我对此言论还是理解的。不过我很想知道你说的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难道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不是劳动价值成本吗?你处心积虑回避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通过劳动价值就能显现出来? 众所周知,马经对价值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也附载于使用价值之中。消毒说钻石获取难度要大于水获取难度,继而钻石价值高于水价值。这恰恰说明劳动决定价值的论断。我想问,钻石的获取难度难道不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吗?劳动价值增大,使用价值加大,其价值也水涨船高,钻石商是要赚取剩余价值的。没有劳动怎么体现钻石的获取难度呢?非洲的“血汗钻石”是不是劳动价值的体现,为什么称为血汗钻石? 二 钻石的使用价值通常大于水的价值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说过,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思维分析)形成商品的价。既然人类的劳动能够创造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怎么推论出劳动不创造价值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钻石与水的使用价值论断,早就有人说的很清楚了。从需求论上说,这是因为在生活满 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 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 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 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 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使用价值是人主观的 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 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使用价值同样是主观的评价。这就是西经的解释,让你解释怎么不伦不类呢? 三疫情说,人类需要使用价值来维持生存,而获取使用价值的难度有所不同。 这充分说明了劳动对于生存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劳动,就没有生活,更没有价值。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衡量了劳动价值的质和量,也是反映出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他们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疫情,你怎么都拿获取难道来说价值呢?你这不是宣传劳动价值论吗? 还有过去发的小孩拾玉,说小孩耗费了机会成本,交换获取了价值,让人啼笑皆非。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是这样解释运用的吗?机会成本是两种需求行为选择取舍,衡量利弊的决策条件。怎么和散步拾玉联系起来。散步是休闲,他拾玉影响散步了吗?说不定心情更好!拾玉不是劳动,守株待兔也可以得到价值。打仗抢劫也能得到价值,这与论点劳动不创造价值相符吗?劳动本来就是人类社会行为活动的一种。思维也能获得价值。,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一种。说小孩拾玉的散步行为能反驳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行为吗?简直是缘木求鱼!最后说到交换,交换不是劳动行为吗? 每一楼都能找出漏洞,每一段都能找出病句。还什么价值是客观的,劳动是使用价值话,。我就不想谈了。我想说的是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是他能反驳的。不要想小孩拾玉那样,不劳而获就能拾到宝贝。是否宝贝是要大家认可的,也需要劳动交换才能满足你的价值需求。 资本论劳动价值内容是马克思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而论述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富强是靠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不是单靠需求想象出来的。人类生产各类消费品的增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富裕繁荣。 人总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位置。只有幻想不劳而获和资本家代言人才宣扬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论调。其目的是压低劳动者权利和获得,为占领经济弈论高地思想主导权的位置,打击资本论中心思想寻找突破口。这是每个学习资本论思想的人需要警惕的和平演变行为。 经常有一些疏于劳动,懒于创造之人对于劳动是天生的狭隘。他们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心态,他们宣扬劳动创造不了价值,既易误导人产生劳动是累赘的想法,这是典型的守株待兔的愚蠢想法。 学习资本论思想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辨证的唯物主义来看待劳动,价值等与人生有关的问题。人生价值在于幸福。幸福人生需要创造。我们每一次成功都是劳动的代价,我们每一种价值都需要努力的奋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人生劳动创造!
从水和钻石的悖论说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水和钻石的悖论早在几十年 从水和钻石的悖论说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水和钻石的悖论早在几十年前就有经济学家作出了圆满的解释,本来要以此反击那些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徒。不过,看了消毒疫情的论据,我又哈哈大笑,他的论据恰恰符合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我还用自找论据来反击吗? 一 消毒对水和钻石悖论的阐述是 钻石的获取难度要大还于水获取的难度,钻石的使用价值也大于水。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使用价值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画品亦如此。 对此,我非常赞同。众所周知,马经对价值的属性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也附载于使用价值之中。消毒说钻石获取难度要大于水获取难度,继而钻石价值高于水价值。这恰恰说明劳动决定价值的论断。我想问,钻石的获取难度难道不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吗?劳动价值增大,使用价值加大,其价值也水涨船高,钻石商是要赚取剩余价值的。没有劳动怎么体现钻石的获取难度呢? 二 钻石的使用价值通常大于水的价值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说过,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思维分析)形成商品的价。既然人类的劳动能够创造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怎么推论出劳动不创造价值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疫情说,人类需要使用价值来维持生存,而获取使用价值的难度有所不同。 这充分说明了劳动对于生存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劳动,就没有生活,更没有价值。使用价值的获取难度衡量了劳动价值的质和量,也是反映出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他们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还有小孩拾玉说小孩耗费了机会成本,交换获取了价值,让人啼笑皆非。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是这样解释运用的吗?机会成本是两种需求行为选择取舍,衡量利弊的决策条件。怎么和散步拾玉联系起来。散步是休闲,他拾玉影响散步了吗?说不定心情更好!拾玉不是劳动,守株待兔也可以得到价值。打仗抢劫也能得到价值,这与论点劳动不创造价值相符吗?劳动本来就是人类社会行为活动的一种。思维也能获得价值。,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一种。说小孩拾玉的散步行为能反驳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行为吗?简直是缘木求鱼!最后说到交换,交换不是劳动行为吗? 每一楼都能找出漏洞,每一段都能找出病句。还什么价值是客观的话。我就不想谈了。我想说的是劳动是否创是否创造价值,不是他能反驳的。不要像小孩拾玉那样,不劳而获就能拾到宝贝。是否宝贝是要大家认可的,也需要劳动交换才能满足你的价值需求。 资本论劳动价值内容是马克思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而论述的。人类社会有文明发展和繁荣富强是靠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不是单靠需求想象出来的。人类生产各类消费品的增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富裕繁荣。 人总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位置。只有幻想不劳而获和资本家代言人才宣扬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论调。其目的是压低劳动者权利和获得,为占领经济弈论高地思想主导权的位置,打击资本论中心思想寻找突破口。这是每个学习资本论思想的人需要警惕的和平演变行为。 经常有一些疏于劳动,懒于创造之人对于劳动是天生的狭隘。他们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心态,他们宣扬劳动创造不了价值,既易误导人产生劳动是累赘的想法,这是典型的守株待兔的愚蠢想法。 资本论吧学习资本论思想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辨证的唯物主义来看待劳动,价值等与人生有关的问题。人生价值在于幸福。幸福人生需要创造。我们每一次成功都是劳动的代价,我们每一种价值都需要勤奋的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人生劳动创造!
.... 劳动论 劳动是 人类创造增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 劳动论 劳动是 人类创造增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活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经济行为活动。 劳动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 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其它自然界生物维持生存的手段是掠夺。随着人类科技识的发展和制度文明的提高,人类逐渐认识到获取财富的最好方法是劳动创造,而不是掠夺。不劳而获得行为不是经济行为,而是社会规范行为。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有许多和劳动有关联的成语故事。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其历经艰难,治疏水患,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经济劳动行为。又如愚公移山,虽然效率堪忧,但精神可嘉,其行为也是劳动节约财富行为。要知道山区的产品运不出来,就是浪费。要想富,先修路。古人也有,只不过是生产力有限。 劳动是人类自觉性的有目的可以复制的经济活动。劳动是一种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是人类为创建美好生活和文明发展目的需求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不能满足需求的劳动不是劳动,可称无效劳动,可以满足需求的经济行为才是劳动。经济学是讲有劳动的经济学。正如孙子兵法只讲述战争取胜之道一样,不创造财富的劳动不属于经济学劳动。 在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里,有许多获取财富的手段。掠夺,剥削,劳动,赐予等都出现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也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只有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改变了人生。其他的都是互相舍弃,互相博弈的结果,是以他人劳动奠定自己幸福的结果。是零和游戏,不是双赢之道。 劳动是人类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下主观意识的行为活动。这种主观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活动,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导致有人失败,有人成功,有人致富,有人破产。但劳动毕竟是经济学中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辉煌无疑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要说,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幸福。 劳动是艰辛的,劳动是努力奋斗的代价。我们说劳动的价值是说,每一份的成功都是其努力付出的结果,每一次需求的满足都是其劳动代价的证明。没有劳动付出,哪有价值的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许我们会失败,但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回报! 劳动并不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单项运用,他是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灵活支配大自然物质的综合行为。古人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充分说明了劳动是物质运用和科技思维的双重运动。 劳动包含生产,交换和服务三个经域。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技思维,他们是生产的三要素,也是劳动的三要素。他们形成了生产力,也就创造了商品,创造了价值。生产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进行物理和化学组合重复创造的行为活动。生活消费品的总量决定了人类的富裕程度,要使人类整体富裕,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生活消费品,加强生产。 生产同样分成两个领域,即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它是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的评判价值是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才是人类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劳动具有的主观意识差异,生产力的正确运用和失败也在提醒着我们生产力也是社会阻力和社会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提高生产力动力发展是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劳动,空谈需求。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幸福,每一次的创造都是一次需求的满足,梦想的实现;每一个的成功都也是需求的指引,劳动的目标。没有需求的劳动是无效劳动,没有劳动的需求是临渊羡鱼,望梅止渴。这都在说明劳动和需求是创造价值的共同因素,二者不可得分割,共生共荣。
劳动论 1 劳动的概念 劳动是 人类创造增加物质财富 劳动论 1 劳动的概念 劳动是 人类创造增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活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增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经济行为活动。 劳动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 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其它自然界生物维持生存的手段是掠夺。随着人类科技识的发展和制度文明的提高,人类逐渐认识到获取财富的最好方法是劳动创造,而不是掠夺。不劳而获得行为不是经济行为,而是社会规范行为。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有许多和劳动有关联的成语故事。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其历经艰难,治疏水患,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经济劳动行为。又如愚公移山,虽然效率堪忧,但精神可嘉,其行为也是劳动节约财富行为。要知道山区的产品运不出来,就是浪费。要想富,先修路。古人也有,只不过是生产力有限。 劳动是人类自觉性的有目的可以复制的经济活动。劳动是一种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是人类为创建美好生活和文明发展目的需求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不能满足需求的劳动不是劳动,可称无效劳动,可以满足需求的经济行为才是劳动。经济学是讲有劳动的经济学。劳动根据人体参与的不同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方式。 在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里,有许多获取财富的手段。掠夺,剥削,劳动,赐予等都出现在人类生活的世界里,也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只有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改变了人生。其他的都是互相舍弃,互相博弈的结果,是以他人劳动奠定自己幸福的结果。是零和游戏,不是双赢之道。 劳动是人类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下主观意识的行为活动。这种主观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活动,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导致有人失败,有人成功,有人致富,有人破产。但劳动毕竟是经济学中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辉煌无疑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要说,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幸福。 劳动是艰辛的,劳动是努力奋斗的代价。我们说劳动的价值是说,每一份的成功都是其努力付出的结果,每一次需求的满足都是其劳动代价的证明。没有劳动付出,哪有价值的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许我们会失败,但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回报! 劳动并不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单项运用,他是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灵活支配大自然物质的综合行为。古人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充分说明了劳动是物质运用和科技思维的双重运动。 劳动包含生产,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技思维,他们是生产的三要素,也是劳动的三要素。他们形成了生产力,也就创造了商品,创造了价值。由于劳动具有的主观意识差异,生产力的正确运用和失败提醒着我们生产力也是社会阻力和社会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提高生产力动力发展是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劳动,空谈需求。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幸福,每一次的创造都是一次需求的满足,梦想的实现;每一个的成功都也是需求的指引,劳动的目标。没有需求的劳动是无效劳动,没有劳动的需求是临渊羡鱼,望梅止渴。这都在说明劳动和需求是创造价值的共同因素,二者不可得分割,共生共荣。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第一节 商品的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经济领域和生活当中。西方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和繁荣昌盛,必须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和霸权梦想。于是商品就成为资本主义有标志性产物,现代的社会也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 一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凝结了人类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为了交换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有标准质量的,也是满足使用需求的产品及服务。 商品出自于产品和劳动,也可以出自服务劳动和精神产品。如娱乐产品,教育产品。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是产品虽然可能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他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交换过程,只是自己使用和消费。如过去时代,田园生长的瓜果蔬菜,机杼劳作的布帛鞋袜,如果自己使用,自给自足,那只是劳动产品。如果卖到集市商店,或让别人转卖,自己换取相应报酬,则产品转化为商品。 值得住意的是,劳动生产创造的商品,是为了创造物质的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这是因为价值是因交换而产生的。没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就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成为商品。 在自然世界中,也有未经人类劳动创造,而发现的有价值物品。如石油,黄金,钻石。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因稀缺而大量交换。那么它们就是商品。以前有则新闻,四川有户农家,突然发现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条鱼,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与井水相通,致使鱼儿能不断涌入井水中。这是物理学家的解释,而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断卖鱼致富了。经入了流通领域的鱼儿就是商品。 所以也可以说,可以交换,具有所有权的物质和劳动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换产生于商品私有权的交换,没有私有权,便没有交易,不产生经济价值。 二 商品的属性价值二重性 商品是可交换的有价值产品,商品也是具有质与量属性的财富物品。我们说,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了劳动能量和时间的组合,也包含着使用和交换的混合。我们重视商品的价值,就是因为价值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二重性。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说过,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思维分析)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商品因具有使用而交换。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所以认定为价值。反之如果商品不能交换自己劳动消耗和发展需求,则商品不具有价值,甚至负价值。由于劳动具有的阻力和动力的属性,商品成为负价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没有遵循经济价值规律的结果。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的劳动。他们的劳动目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都不相同。例如,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衣服是由裁缝的劳动生产的。因此,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的基础。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且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在某种自然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三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混合了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量与时间的凝结。也是人类对自身或社会能够满足需求的或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与物品的肯定主观意识。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的,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力,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也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以各自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这就是价值的本质。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或多或少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时间和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所耗费的劳动三要素决定的,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量。他决定了价值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也包含了供给需求的稀缺性程度的实质。 在现代经济思想中,劳动价值观念渐渐淡薄,但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价值之中,不可忽视。因为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换,劳动产品一旦进入交换便具有了交换价值。劳动者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劳动价值,其决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费用大,供不应求,都会导致交换价值溢出。产品供大于求,则劳动价值卖出。低于劳动价值,无利可图时,商品淘汰。没有人长期作亏本的买卖。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有利可图,就能生存发展。 价值是我们对某种物品和事情能够满足需求欲望和目的程度的评估,也是对其创造所需劳动资源能量和能够交换节约多少劳动资源能量的评估。 如我们买一个机器人为我们做汽车。机器人每月耗费成本五万只做一个汽车,汽车出厂价五万。这样的机器人对我们来说价值就是五万减五万,没有价值。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机器人价或提高出厂价。 又或者我们现在费力做了一顶轿子,卖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没人使用租不出去。交换价值这顶轿子也无法体现价值,价值很低。 总结来说,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综合组成的,交换价值是使用者主观意识的评价,使用价值增大,交换价值也增加,则商品价格变大。交换价值接近劳动价值,则以劳动价值为基准,上下浮动。商品没有需求,即没有使用价值。则依附于使用价值上的劳动价值将没有意义,价值消失。从这意义上讲,劳动和需求共同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劳动的需求是临渊羡鱼,望梅止渴。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本身特有的共通属性,其中商品的质和量,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对商品价值的主观意识评估。 A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欲望需求目的的有用性。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_质和量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如同样是水,需求不同,我们可以用它浇花,洗澡,解渴…… 一般来说,人类是根据需求创造了某种商品。也可以根据商品的某种特性而赋予他新的价值,如(阿斯匹林相距发现可治多种疾病)。这说明使用价值是因需求而产生的,他们有相附相存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交换给他人和社会使用的有价值属性。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载者,使用价值寓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中。由于同一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在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需求中也有不同的交换价值。因此价值也是具有社会性的主观评价,没有社会使用交换价值需求的,就不能称之为价值。 B 商品的质和量 商品的质是人们为更好的使用商品,所运用生产资料种类和手段的一种自然属性划分。如我们所穿的衣服,有的是纯棉的,有的是毛料的,有的是涤纶的。材质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其使用价值也略有不同。衣服如此,食物如此,商品皆如此。商品的质是商品原料的属性和本质构成的。人类通过物品满足了需求,也决定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就是使用价值。。 商品的量是商品 在市场交换中衡定内在本质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由数量和形状等级,范围,规模和结构规定的一种数学数量划分。我们可以称之为价格。如多少吨,多少平方等。 商品的质和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理属性,是商品的内在自然属性。人们购买商品其目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质量问题是决定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人们重视质量问题其实就是重视商品使用价值。 三 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商品价值的质是指商品内在的属性和内容,即商品的质量和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能量成本和机会也蕴含在商品的质当中。商品价值的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使用而变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确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人的使用,也会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同一本书,有人是做学习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装饰用的,咖啡茶点,本来是解渴充饥用的,我们却常用作聚会交流平台。不同的使用价值,就会产生不同的交换价值。而使用价值的评估是人类对商品稀缺性评估和对自身需求序数的评估。 复杂劳动价值常常大于简单劳动价值,精神需求价值也常常大于物质使用价值。这就解释了钻石看似没有水使用大,女人确喜欢购买佩戴她。这是因为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换取精神需求的满足。稀少的总是珍贵的,容颜和尊贵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钻石商宣传的商品理念让我们评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载和满足。使用价值是人主观的评价,要知道我们以前都是喜欢珍珠美玉的。钻石如此,藏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观念的提高而提高的,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换。因此,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也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价值的历史性也就有商品的历史性所决定。如文物,历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导致他贵不可言。 商品价值的量 是指衡定商品价值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格。商品价值的量在交换价值中常常用价格来表述。价格的单位,是由商品的内在性质和不同的社会习俗所决定。交换价值的量即价格多少,是由生产和需求双方评估妥协而产生的。阐述来说,生产商品价值的量(成本),是由生产商平均必要劳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所决定,也就是成本控制和年生产量。但它的交易价值是由双方评估资源稀缺性而定的。如果将价格作j, 单位成本为c, 市场需求为x, 市场供给为g; 则价格j =劳动价值成本我c ✘(需求x /供给g )。简化j =c *x /g 。这就说明了天灾人祸来临之际,食品要比黄金珠宝还要珍贵。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值是既具有质量和劳动的客观存在形式,也具有主观的意识反映的评估。可以这么说,商品价值的质是商品的客观价值,商品价值的量是商品的主观价值。商品的主观价值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爱情恒久远,钻石伴流传。价格偏离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商品的主观价值是商品拥有者与需求者意识评估和妥协的结果。其价值理论主要解释商品劳动交换的。只有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互等、相互交换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在供销两旺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商品的内质价值 越高,其交换价值外在量也高。即价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减少,使用边际价值即效用价值变小,则交换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给,交换价值增大,价格升高。 商品的本质是商品拥有者劳动的交换,但由于供需双方评估价值的不同,和交易信息的不同,双方的交换价值也有所不同,双方的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相对交换。由于生产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优势很多,生产者得到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就成为社会各阶层追求其剩余价值的工具,也是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品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向其他国家顷销和贸易的重要工具。
一 剥削和剥削阶级剥削是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财富 一 剥削和剥削阶级 剥削是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财富和资源的占有或垄断,利用信息、技术,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权利等各种经济优势;减少和剥夺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相关资源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劳动价值和个人财产的经济行为和方式。现指使用[他人] 劳动力而不给予公平的或相当的报酬,是无偿地占有别人劳动或收入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剥削行为主要凭借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和财富商品私人占有制度;剥削和交换占主导地位,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所以整个社会就是一架剥削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机器,剥削无处不在,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 由于人类存在着自私和聪慧的理性,我们所熟知的经济领域如生产、交换和服务等领域经济人群;他们为了获取最大剩余劳动价值以满足自身和相关人群的经济需求;,在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外,他们也或多或少的进行着剥削行为。如产品垄断和价格歧视……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属性。而价值包含劳动价值和市场价值。所谓市场价值就是因市场需求增减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一方面会改善经营策略,增加劳动价值。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市场营销和垄断能力,使商品市场价格提高。所以剥削是广泛的和相互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由于剥削和劳动能力的的不同,确实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平衡,财富集中,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加大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发生。这不单是各人劳动劳动价值的不同,这也是剥削行为相互掺杂造成的结果。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第一节 商品的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经济领域和生活当中。西方认识到要想富国强兵和繁荣昌盛,必须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和霸权梦想。于是商品就成为资本主义有标志性产物,现代的社会也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 一 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凝结了人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为了交换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有标准质量的,可满足使用需求的产品及服务。 商品出自于产品和劳动,也可以出自服务劳动和精神产品。如娱乐产品,教育产品。商品与产品的区别就是产品虽然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他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交换过程,只是自己使用和消费。如过去时代,田园生长的瓜果蔬菜,机杼劳作的布帛鞋袜,如果自己使用,自给自足,那只是劳动产品。如果卖到集市商店,或让别人转卖,自己换取相应报酬,则产品转化为商品。 值得住意的是,劳动生产创造物质,是为了创造物质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就没有价值。不会成为商品。 在自然世界中,也有未经人类劳动创造,而发现的有价值物品。如石油,黄金,钻石。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因稀缺而大量交换。那么它们就是商品。以前有则新闻,四川有户农家,突然发现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条鱼,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与井水相通,致使鱼儿能不断涌入井水中。这是物理学家的解释,而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断卖鱼致富了。经入了流通领域的鱼儿就是商品。所以也可以说,可以交换,具有所有权的物质和劳动都是商品。 二 商品的属性价值二重性 商品是可交换的有价值产品,商品也是具有质与量属性的财富物品。我们说,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了劳动各要素的组合,也包含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混合。我们重视商品的价值,是因为价值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二重性。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中说过,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思维分析)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商品可以交换到我们需要的其他商品,还有剩余。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所以认定为价值。反之如果商品不能交换自己劳动消耗和发展需求,则商品不具有价值,或低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的劳动。他们的劳动目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都不相同。例如,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衣服是由裁缝的劳动生产的。因此,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的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且这种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还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在某种自然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 三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混合了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量与时间的凝结。是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的事情与物品的肯定主观意识。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的,但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无论是铁匠、木匠,还是裁缝,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劳动力,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大脑、肌肉、神经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微小的。抽象劳动是同质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以各自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本质。 在商品经济初基阶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类劳动大量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或多或少渗入了劳动价值的属性。劳动价值包含了人类生产商品而付出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能量。其价值量是由其所耗费的劳动三要素决定的,也混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不是全由劳动时间所衡量的,它包含了生产资料稀缺性程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现代经济思想中,劳动价值观念渐渐淡薄,但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价值之中,不可忽视。因为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换,劳动产品一旦进入交换便具有了交换价值。劳动者的交换价值往往大于劳动价值,其决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费用大,供不应求,都都会导致交换价值溢出。产品供大于求,则劳动价值卖出。低于劳动价值,无利可图时,商品淘汰。没有人长期作亏本的买卖。如代工工厂,饮食小店,薄利多销,竟争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劳动价值,只要有利可图,就能生存发展。 价值是我们对某种物品和事情能够满足需求欲望和目的程度的评估,也是对其创造所需劳动资源能量和能够交换节约多少劳动资源能量的评估。 如我们买一个机器人为我们做汽车。机器人每月耗费成本五万只做一个汽车,汽车出厂价五万。这样的机器人对我们来说价值就是五万减五万,没有价值。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机器人价或提高出厂价。 又或者我们现在费力做了一顶轿子,卖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没人使用租不出去。这顶轿子也无法体现价值,价值很低。 总结来说,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综合组成的,其价值自然是由其中任一属性的最大价值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增大,交换价值也增加,则商品价格变大。交换价值接近劳动价值,则以劳动价值为基准,上下浮动。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本身特有的共通属性,其中商品的质和量,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对商品价值的主观意识评估。 A 使用价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