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风1 飘逸的风趣
关注数: 235 粉丝数: 424 发帖数: 6,299 关注贴吧数: 32
二 交易费用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 二 交易费用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摩擦。同样在经济社会中,也有一种现象。叫作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的活动必有代价。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交易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简称为交易费用。 1 交易费用的概念 交易费用是指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易,由此双方在交易前后所产生的与交易有关的成本和代价统称为交易费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发现很多理性人不理性的现象。如上街买东西,我们也知道到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买东西比到小商店便宜一些,买到有瑕疵的商品有时会息事宁人。又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世界经济危机,当时曾出现过把牛奶倒进河里、把小鸡淹死在水里也不拿去卖掉的荒唐的一幕。表面原因是生产商能获取的价格,甚至不能弥补他们把产品从生产地运到市场上去的费用,于是他们索性把产品就地毁灭,这样损失还更少一些!很多现象都会觉得人做事很不理性或有限理性,但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局限条件,而交易费用就是我们做事有时自认为很理性却实际不理性的原因之一。。就象物理学中有匀速运动行驶,在现实中却因交通安全等原因不能够匀速行驶,只能常期变速运动。对我们行驶的速度我们也只能看平均速度。同样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我们达不到完全理性,但也要学习理性人假设条件下的经济理论,并对交易中产生的阻力和代价有一个清淅的估值。这种成本我们通称为交易费用。 2 交易费用的内容 A 信息搜寻成本 为搜寻合适的商品信息和交易对象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信息成本,是为了获取有关信息而要付出的财富或代价。所谓的无知,其实就是因为存在信息费用。信息费用太高的时候,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无知——这也是理性的。人们获得某项信息,就能得到知道这信息的好处或收益,但人们也要为此付出信息费用,如果信息费用相对于收益来说太高了,那就得不偿失,即获得这信息是不划算的,于是人们就理性地选择不去获得那信息,而是满足于处在无知的状态之中。一个人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得少变成知得多,这其实是信息费用在下降,也就是局限条件对人的约束在减弱。 在经济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中介市场的存在。如劳务中介所.金融担保公司,婚姻介绍所等信息中介所。交易中介按价格提取的佣金就是很典型的直接成本性质的信息费用,因为中介的作用就是协助买卖双方找到对方、达成交易协议,所以他赚取的是信息费用。 B 监督违约成本 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每个人都有违约的可能,每个人的违约成本都不相同。就像有句话说的,每个人都有收买的可能,只不过是收买价格高低不同。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交易对象名誉和财产的抵押估值。当违约成本高于交易利益时,交易对象就不会违约。相反,当违约成本小于或等于交易利益时,交易对象就有很大的违约可能性。 C 社会制度成本 人们在经济行为中为适应和维护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法律道德等在交易中付出的代价和费用。 如在个别地方交易时,需要行贿吃饭回扣等,加大了交易成本。社会制度的存在包括市场,是为了节省经济行为中的交易费用。虽然制度也产生一定的维护运作成本费用。但当社会制度成本过高,如腐败战乱和苛捐杂税等高于等于经济收益时,人们会舍弃原有的市场和制度,寻找建立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所谓制度的变迁。 总结来说,交易费用是因经济人自私假设和经济资源稀缺性而产生的交易摩擦,是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成本和现象。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约束竞争的准则及支撑该准则得以成立的制度,也就有了制度费用。 交易费用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竞争关系的费用,是社会的费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经济学,不可能是真正的经济学!
第三节 需求及需求定理 人作为高等生物,活在这物质世界中 第三节 需求及需求定理 人作为高等生物,活在这物质世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需求和欲望。需求就是 人欲望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看来,人生可分为五种需求。第一种是生存生理需求。人为了生存于世界,需要穿衣,吃饭。需要求医问药。为了活着人们不惜任何代价,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也是古代经常发生的劫掠和杀人的原因。第二种是生活和安全的需求。当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如生活的舒适程度,未来的安全因素等。愚公为什么移山,就是为了长远的考虑。第三种是社会交往和感情的交流。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需要交流和宣泄。人只有在群居和社交中才会进步和成熟。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更细致。第四层次就是尊重和喜爱。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高度评价。。这样就能增强个人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使用价值。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一 消费者需求概念 1 消费者需求 是 在经济领域中,人们感受到的某种物质和精神上的缺乏,而愿意购买和交换的愿望。付之了行动,并满足了需求,我们称为需求量或购买量。 人们进行消费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相应的需求,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是厂商经营活动的起点。 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愿意”是指有购买愿望,“能够”是指有购买能力,因此,需求是购买愿望与支付能力相统一的有效需求。 需求可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某农贸市场五花肉的需求表,如表2.1 所示。 [图片]表2.1 某农贸市场五花肉的日需求表 在平面坐标系中画出表2.10 中的各组数据点,连接各点,即得需求曲线,如图2.2 所示。 .2 需求的内容 需求可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全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总需求。 怎样由个人需求得出市场需求? 答:将同一价格水平上所有个人需求量逐一相加,得出相应的市场需求量;每一价格水平与其对应的市场需求量组合的集合即市场需求。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需求除了可用需求表、需求曲线表达外,还可用需求函数来表达。 1.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商品自身的价格。一般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其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其需求量越大,即商品的需求量与自身价格呈反向变化。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一般而言,收入水平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则对商品的需求减少,即商品的需求与收入及分配平等程度同向变化。 【想一想】 私家车为何在中国越来越多?我国政府为何要废除农业税? (3)消费者偏好。偏好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欢和偏爱。消费者越偏好某种商品,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越大;当偏好减弱时,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人们的偏好可能来自于个人爱好,也可能是由于社会习俗或宗教信仰,如我国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年轻人结婚,中国新娘喜欢红色旗袍,西方新娘偏爱白色婚纱等。 (4)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有两种:其一是互补关系,其二是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两种商品互相补充配合使用共同满足人们的某一需要,具有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互称为互补品,如家用电器与接线板、钢笔与墨水、香烟与打火机等。互补品之间,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互补品价格呈反向变化。替代关系是指两种商品都能独立满足人们的同一种需要,具有替代关系的两种商品互称为替代品,如空调与电扇、面粉与大米、固定电话与手机等。根据商品间可替代的程度不同,替代品可分为完全替代品和部分替代品。替代品之间,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呈同向变化。 【想一想】 猪肉的替代品有哪些?当猪肉涨价时,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案例2.2 汽油价格与小型节能汽车的需求 1973 年,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原油价格上涨了4 倍,最高达到每桶近12 美元;1979 年又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当时原油价格上涨了2 倍,最高达到每桶37 美元。石油是汽油的生产原料,石油危机使得汽油价格大幅上涨,美国汽车销量急剧下降,25 万产业工人失业,福特、克莱斯勒等大汽车公司面临生存危机,汽车业遭受重创,由此陷入萧条。 与此同时,在能源日渐紧缺的20 世纪70 年代,日本汽车厂商的能源危机感使他们在节能方面不断探索,日本小型轿车开始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厂商。1980 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 104 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出口国。 既然公司和住宅之间的距离不可能缩短,人们只好放弃自己的大中型旧车,在购置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节能车,这样每加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于是小型节能汽车的销售持续攀升,而大中型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6)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动。商品的需求与人口数量同向变动。如大城市人口数量多,其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会明显高于小城市,另外,每年新增减的人口也会使商品的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需求的结构,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的比重增加,对药品、保健、陪护服务等的需求增加,而对少儿用品的需求相对减少。 【想一想】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各类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这是为什么? (7)广告规模。一般来说,商品需求随广告规模同向变化。广告是一种促销手段,可影响人们的偏好而使需求发生变化。 (8)政府的经济政策。政府的经济政策会影响需求,如减免个人所得税、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降低利率等政策会刺激消费需求增加;限购限贷、开征房产税和提高利率等政策会减少购房需求。 此外,需求还受一些特殊因素如气候、自然灾害、流行瘟疫及战争等的影响。 2 .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是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诸多影响需求的因素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自身的价格,以P 表示商品自身的价格(price,自变量),Qd表示商品需求数量(quantity of demand,因变量),在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Q(d)=F(p) 在图示分析中,需求函数或需求曲线常用需求英文单词的首字母D 标记。 三、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反向变化。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关于这条需求曲线,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价格引起需求量变动,不是需求量引起价格变动。也就是说,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但从图8-1可见,价格画在纵轴上,需求量画在横轴上,与数学里的自变量都画在横轴上、因变量都画在纵轴上的情况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当年马歇尔画出需求曲线时就是这样把作为自变量的价格画在纵轴上、作为因变量的需求量却画在横轴上,其后的经济学家跟着他这样画,再也没有改过来,于是就成了个习惯。 第二,价格这个变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严格来说它不是人们平时看到的那个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格,而是用其他物品来表示的相对价格(真实价格)。例如一部手机和一瓶水,手机是1 000元,水是1元,这些都是货币价格(名义价格),真实价格是:一部手机是1 000瓶水,一瓶水是1/1 000部手机。在微观经济的世界中是没有货币、物物交换的世界,一种物品的价格都是以其他物品来表示的相对价格。或者可以理解为虽然有货币,但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因此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没有脱节。但货币价值不稳会导致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脱节:如果一部手机的货币价格上升为2 000元,水上升为2元,这时它们的相对价格仍是一部手机相当于1 000瓶水,一瓶水相当于1/1 000部手机,因此其实真实价格没变,只是货币贬值、发生了通胀而已。微观经济理论里因为不研究货币的影响,所以价格都是指相对价格(真实价格)。 第三,需求量这个变量却并非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对人们的意图的描述,与购买量这客观事实不是同一回事! 严格来说,需求定律的内容应该是: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倾向于少买,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倾向于多买。使用价值上升使,需求增加。使用价值减少时,需求减少。 在实际实践中,人们的(心理上的)倾向有没有表现为真正的购买量,那还要看一些局限条件的具体情况(如有没有价格管制、数量管制)。而且,如果需求量也是客观事实,那么需求曲线的两个变量都是事实,用需求定律去解释现象就会变成用事实解释事实了,这是违反科学方法论的要求的。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各种影响因素。需求定理以“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条件,离开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不成立。 2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 需求定律在一开头有一个限定性的条件:其他因素不变。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限定条件呢?因为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其实有很多,不仅仅有价格。例如偏好、收入等也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我比你更喜欢吃苹果,因此同样的价格下我比你更倾向于多买苹果;而即使苹果的价格不变,当收入高了,人们通常会倾向于比以前收入少时多买苹果。但需求定律专注于研究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假设价格以外的、会引起需求量变动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以便把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单独地分离出来。一些经济学文献习惯于把理论(模型)所研究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而把理论不研究,但也会影响到理论之内的因变量的因素称为外生变量。 举例说明吧。街边的小店平时卖的伞是10元一把,有一天突然天降大雨,小店的老板坐地起价,把伞的价格涨到20元,然而那天买伞的人比平时伞是10元时还更多了。这种看似越贵越买况推翻需求定律了吗?当然没有了!是天气这“其他因素”变了!之前定价10元时的需求状况所对应的那条需求曲线,是以一系列特定的其他因素为前提的,其中就包括天气是晴天这个因素。如果天气变成了雨天,其他因素就变了,原来以晴天为前提而画出来的那条需求曲线就不再起作用了。那怎么办呢?要画另一条需求曲线!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应用前提,这些前提也是理论本身的内容之一,怎么能置之不理而还能正确运用理论呢?这好比人们说1+1=2的时候,其实默认了它的前提是十进制,但如果实际上适用的是二进制,这个结论当然会变成错的了。 由此,要注意“需求量”与“需求”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从几何图上看,需求量是指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因此需求量的变化是指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的移动;而需求是指整条需求曲线,因此需求的变化是指从一条需求曲线跳到另一条需求曲线。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怎么会有人犯那么低级的错误啊?有必要这样细致地辨析吗?但现实中犯这种错误的大有人在。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其他因素的变化有时并不是天气从晴朗变成下雨那么容易一眼就看出来的。 第一个例子,是那场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在某著名大学的经济学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发帖人称他亲眼见到成都的一家服装店里,一件衣服本来卖20元时无人问津,后来加价到200元反而生意火爆。这推翻了需求定律吗?当然没有!
第三节 分工和劳动交换 一 分 第三节 分工和劳动交换 一 分工和协作 分工是 是指出于各种价值的需要和目标,人类从事的各种行为和职业劳动。虽各不相同,但也能互相补充。 分工是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人类社会起初只是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出现了自然地产生的了分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分工可划分为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和生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了社会分工。首先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劳动者;后来出现了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独立的手工业者;最后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在这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分离和独立。从这时候起才人类开始形成为真实的分工,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 1 社会分工是按社会统治地位和社会劳动贡献而划分的分工。 社会分工突出地表现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 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分工决定于生产力水平(包括生产工具的类型和特点)和生产关系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分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形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分工处于不发达的较低级的阶段。封建社会农业中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块经营而受到了阻碍,在工业中,各手工行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手工行业之间的分工也是很少的。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的生产领域和生产部门的增加,企业或工厂内部分工的出现,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复杂的分工体系,并把分工扩展到国际范围,出现了国家间的垂直分工和生产分工。 2 生产分工是 人类在对待某一事情和某一工作对其工序的细分和策略。如在工厂某一生产线,可精细分为抽丝,拉线,钻眼,组装等工序。 所谓垂直分工,是指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整个链条上的分工,不同的生产者专业化于特定阶段产品的生产,每一个上游产品都作为下游产品的投入,直到最终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垂直分工: 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 在垂直分工中,除了少数天然原材料的生产外,分工主要是源于专业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的内生比较优势,而不是每个人(或国家)天然的比较优势。即便所有人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同等的效率,一些人专业化于化肥或农具的生产,另一些人专业化于小麦的种植,再有一些人专业化于面粉加工,还有一些人专门制造烤面包机,最后再有人专门从事烤面包的工作,面包的总产量仍然会大大提高,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更多、更好的面包。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垂直分工是全球化的,几乎任何一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都是全球分布的,我们很难找到哪一种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是在一个单一的国家内完成的。正是由于每一个国家都专业化于自己最具比较优势的某个生产环节,生产的全球化才使每个国家受益。 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改进 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它是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历史文明进步和智慧劳动的必然的发展结果。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分工就是生产力。 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有力手段。分工和合作是互为条件的,分工的发展推动着生产过程的统一、联合、协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并不断开辟着新的生产领域。分工发展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条件下,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够有时间专门从事科学、文化的活动,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没有分工,就不会有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分工的目的是更加有效率的合作。 分工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公共权利的不同 ,由于人的自私天性和文化教育不同,使得各自发展和受惠不同,自然也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分裂和对立。这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必然存在的现象。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将逐渐消灭,它也必将归于消灭。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是生产的必要环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决不会被消灭,相反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得到不断发展。
第二节 劳动生产的三大要素 劳动创造财富,依靠三大要素组 第二节 劳动生产的三大要素 劳动创造财富,依靠三大要素组合而成。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条件。 劳动经过实践和科学发展,人类运用各种资料和资源大量创造财富的过程升华为生产。生产是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和各种资料资源大量创造财富的经济劳动过程。生产力是劳动者整体共同通过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转化形成的平均劳动能力。 生产资料是 劳动的手段,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人 把自己的劳动附加在其上,欲求改变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如我们在田园里耕种。田地就是劳动对象,锄头是劳动工具,它们合称生产资料。 动力能 源是能够提供动力能量的资源或物质。这里的能量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能源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 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 (如太阳光热辐射能) ,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可燃矿物及薪材等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2) 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种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如地下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种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如地下热水、地下蒸汽、干热岩体;另一种是地壳内铀、钍等核燃料所蕴藏的原子核能。(3) 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四是劳动者本身和创造的动力,如电和体力。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自然社会的基本要素。同样的道理,,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学技术也是劳动创造财富的三大要素。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劳动者是经济社会的主体,也是三者要素的载荷。科学技术需要人类创造和学习,也可以附载在劳动者身份化为经营和管理理念使工人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这是工人单独自己干是无法比拟的。因此资本家及其管理人员的思维活动行为与工人一样共同创造经济财富。 动力能源是 是一种能量,是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动力,劳动者者本身也提供能量,使物体分解和组装为变化成新的有价值物品。古代我们当牛做马,在田地里耕耘,现代社会我们使用拖拉机日收百亩。因此当劳动者变换成劳动力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动力价值。当然在生产领域老工人由于经验和技术的熟练,他们的生产效率要比新工人高的多,他们付出了科学技术,理所应当的比新工人酬薪多。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无人智能化机器人已渐渐取代了部分简单劳动和脑力劳动,无人工厂和自动化生产线已普遍实施。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意义已不再重要,科技的发展使劳动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慢慢脱离了动力领域。未来的劳动者将是创业和管理人员。
第在章 劳动论 第一节 劳动 的方式和 第在章 劳动论 第一节 劳动 的方式和内容 劳动是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经济行为活动。 劳动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 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其它自然界生物维持生存的手段是掠夺。随着人类科技识的发展和制度文明的提高,人类逐渐认识到获取财富的最好方法是劳动创造,而不是掠夺。不劳而获得行为不是经济行为,而是社会规范行为。 劳动是人类自觉性的有目的可以复制的经济活动。劳动根据人体参与的不同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参与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参与运动为辅的经济活动。 脑力劳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思考、记忆等。 劳动按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劳动可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财富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的价值。 劳动的内容包括生产,交换和服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