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_行者
太极_行者
关注数: 178
粉丝数: 812
发帖数: 43,699
关注贴吧数: 114
灯芦 @灯芦 闭关也太久了吧
无着菩萨的故事 无着菩萨到「鸡爪山」洞,专修弥勒法。 修了三年,未见成绩,心生厌倦而出山,路上遇到一位老妇,欲将铁杵磨成针,菩萨就问道:「这怎能磨成针?」老妇答:「具足坚志力,有志者竟成,虽难仍坚忍,高山亦能摧。」听了这番启发的话,菩萨深感汗颜又回山修行。 再过三年仍无消息,于是倦意复萌而欲出山门,途中遇雨,见雨水竟能滴水穿石,心生惭愧又入山修行。 又经三年仍无动静,再出山时,鸟的羽毛已遍满山谷,深深感叹,再发心四度专研,又经过三年,前后共计十二年之久,仍毫无进展而心灰意冷。 出山时,途中见一只将死的母狗,狗的上半身,已全被蛆虫咬食而腐烂,母狗现出疼痛难忍即将死去的惨状,菩萨生起怜悯的悲心,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虫,又怕虫因此而死,若不除蛆,狗亦将会死。 于是割下自身的肉,用舌头舐取蛆虫,如此虫和狗皆得以存活。再舔时,母狗已不见,只见光明庄严的弥勒菩萨呈在眼前。 菩萨感动又略带抱怨的说:「噫嘻!唯一救怙尊,虽经千苦不获见,何故甘露雪海中,万苦煎熬始降霖。」弥勒菩萨说道:犹如焦芽与败种,天虽降雨不生芽,若无贤善与福德,诸佛虽临有何益。 自始至终我都在你面前,因你有业障阻碍,所以看不见我,现在你生起大悲心,因此业障得以清净,才能见到我,你如果不信,把我背在肩上去市集绕一下,看大众见到我否? 无着于是背着弥勒菩萨前往市集,并请人们证明,问了好多人,“你看到我肩膀上的菩萨么?”大家都奇怪的看他。好久啊,只有一个老妇说:“你肩膀上扛着一只母狗”
世亲造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一卷 (共二十五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缘觉修行与道教之修行 缘觉乃辟支弗.在佛教中属于特殊一类..不属于小乘,大乘佛法.不闻法而自修自悟.属于中乘. 而道教之修行与之类似.道教之祖圣人老子为自觉自悟之修行者.而后世所传之经不是佛之非非法门.为十二因缘之理.道教之仙与菩萨,阿罗汉境界也有所异同.与缘觉境界类似.
我对大小周天的理解 大小周天为命功 小周天完成的标志为气遍全身,内外如一. 小周天完成,大周天修炼即打开.大周天完成的标志,至刚至柔 大周天完成后,进入性功的修炼.所谓明心见性之开始
我对大小周天的观点 大小周天为命功. 通小周天的标志,气遍全身,内外如一. 通大周天的标志为明心见性,进入性功的修炼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起世因本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太极拳吧发了一个帖子 没有一个人顶.帖子就这样报废了
刚柔理论的出现是对武学最大的误导 刚柔一体,有刚就有柔.练刚积柔,明柔暗刚.
内家拳最大误导 刚柔理论的出现.
中国历代高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以武入道之步骤研究 第一步,紧中求松为主,松中求动为辅,化气为主,化神为辅 .易骨为主,易筋为辅,易骨完成为阶段完成之标志.练明劲为主,得一点暗劲.完成之时名入流. 第二步,松中求动为主,动中求静为辅,化神为主,还虚为辅,易筋为主,洗髓为辅,易筋完成为阶段完成之标志,练暗劲为主,得一点化劲,完成之时名一往来. 第三步,静中求定,,练神还虚.洗髓完成为阶段性标志.身体之根本改变,此乃以武入道的阶段,练化劲.完成之时名不来.得禅定境界.天眼开. 第四步,定中得慧,练虚还无,完成之时名阿罗汉.得道境界,慧眼开 第五步,慧后闻道,道法自然,完成之时名菩萨.菩萨境界.法眼开 第五步,得道成佛.如来境界,佛眼开.
刚又看了武学录有感 观目前练五行拳者网友视频,练明劲无声,难道都已经练至暗劲. 如若不是暗劲,那连明劲有声之阶段还没有练成.是否得狠狠的化点气力练呀.
中华武学博大精深 所达境界之高,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刚柔并进.至刚至柔,进而虚之,不动而动,金刚不坏,如如不动.
练神不练身的境界 记得看到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描述:在睡梦中打拳,或则是身体不动.其实已经打了一套拳. 此为虚境.此境界之高非一般武人所达.
齐公博的功夫掠影--童旭东 老师说:"齐公博的手臂象棉裹铁,与人搭手,使对方的手臂酸的受不了,非常的松沉又非常地坚实,他的手往你的身前缓缓一伸,很少有人能够化解的了,挡不住,拨不开,化不掉.感觉象挖土机的铁臂伸过来." 这并非夸张其艺,而是有许多实例的.只不过又要把一些别派的名家扯进来,所以我只好省略不说. 老师说:"齐公博为人厚重,平时看上去就是一个朴实的老农民,谁也无法想象他有什么威势.但他一旦发动真功夫,就动如风雷,使对手无法抵抗.他在国术馆一年多,一些人来找他比试,一般他刚一发动,还没有触到对手,对手就已经认输.这不是瞪眼睛能瞪出来的神气,这是周身全体爆发出来的气势,吴心谷先生形容齐公博的拳是海泻山飞.齐公博动起来确实就是这种气势.他不动的时候,同样有威势.他站那里让对方随便进身,对方一碰到他,对方自己就摔出去一丈多远.这就叫静如山岳.这些是模仿不了的,是功夫上身后的体现." 有一次师兄刘树林让我打个劈拳给他看,我就想象着齐公博的气势去打,果然也有点地动山摇的意思,但被师兄刘树林批评道:"功夫本来没到,又想成名立腕的人就是你这种打法."功夫是骗不了人的,没有下够功夫,怎么模仿也出不来真实的效果. 看着动作简单平淡,可就是难以破解.这才是功夫的作用.用不着怎么弹呀震呀抖呀,这种东西不是说完全没有用,那也是练出来的功夫,多少有些用,但并不是实在的功夫.遇到实在的功夫,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实际上真正伤人的功夫,动作都是平淡自然的.所以练实在的功夫都很枯燥,没有任何讨巧处.真正的技巧也很平实,没有实在的功夫,技巧也发挥不了.舒舒服服地练拳,自然难以改变不了气质.可现在的人不就是图个即舒服又有得到好处吗,那就是练拳锻炼身体的好.在技击上,我定多算半个票友.我二哥是职业.我能教给你们的就是修养身体. 老师讲:总有人说要来练技击,其实现在的人一般练不了技击,练技击,即苦又枯燥.当年的一些所谓的技击名家,他们其实练的都不是技击的功夫.那还是民国初年呢.现在的人一般更受不了这个.舒服地练,还未必能够坚持呢,你们现在练拳主要是锻炼身体,能够知道一点技击的味道就不错了.当年先父在上海时,有个人说齐公博能站三年的三体式,我也站三年.那人本来就练过多年的形意,也打过杭州的擂台,还取得了名次.结果按照先父的要求一站,三个月都坚持不了,人就跑了.说练我们家的拳,如同天天给自己上回大刑.练技击有岁数上的要求,有些功夫,35岁以后,就不能练了.先父讲练拳变化气质,不是仅仅指表面气质,而是骨筋气血髓都要发生改变.先父晚年骨瘦嶙峋,可是身体光滑柔软如同婴儿,手臂伸出来,皮肤光华细密,在皮包骨之间有一层厚厚的膜,与肌肉完全不同.先父的两只手臂象两条游动的鱼一样,这毫不夸张.
佛说普曜经 第二卷(共八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说普曜经 第一卷(共八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诚请各位朋友申请此间吧主 因名额限制,想要再去申请一个金融方面的吧,故需退出此间吧主之职 请朋友:@8手心手背8 @迈克尔·独舞 帮忙申请吧主 .多谢.
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僧伽吒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菩萨璎珞本业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说七佛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劲 发劲练习的首要是能够节节贯穿劲达指稍.在次前提上进而修炼内劲.增加内劲的穿透力 类似表演的发劲练习是能力没有达到劲道的要求而强行逼气催力.首先未必做到节节贯穿,劲散乱震动.容易震伤自己.其次.强行逼气,对大脑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徒弟说的一席话 大凡修行者,不知入手处,如盲摸象。以种种法门为入手,殊不知,此已过站,下不得车了。 动辙问:你有何实修?你可有六通?阳神出否?金丹成否?可否招神摄鬼?可否降雨开晴?可有种种丹诀?可有种种法术? 如此喋喋不休,如同开矿取宝一般! 却不知,矿藏虽丰,人人不缺!背着却是负累! 有了煤矿,想那铁矿,再则金矿.....无有休止。 人有一矿,看似比我丰厚,我则去贪他, 进一步则去骗他哄他,偷他抢他。有则以种种法诱他,以种种事求他。 而当见有真宝,舍其身为人无我者,好似不同于道,则动念引他,以利惑他。不成其事,则造谣谤他,毁他。 元真!你既要入门,当识的那门,当寻的那门! 有门不得其入,当求那钥匙! 譬如远行,当辩南北一般。此为远足根本。 那门又是什么? 元真!老道这里告诉你! 不管你修行做人,惟以信为门! 以诚为匙! 以清为本,以静为根! 诸如吐纳行气,导引参禅,等等都是枝叶,附着于树干之上,靠那树根吸收养分。 如你种那树,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树冠覆盖百亩,如无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伟,终会毁顺损。
个人判断:各派拳术创造的大框架是 五行,八卦结合身体经络运行规律. 先实五行,进而才能虚五行.先实八卦,进而才能无招胜有有招. 五行:木 - 火 - 土 - 金 - 水 五脏:肝 - 心 - 脾 - 肺 - 肾 五行与五脏之间关系为:依次相生、隔一为克 ,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手太阴肺经属金..气通少商,商阳穴 足太阴脾经属土..气通隐白穴 手少阴心经属火..气通少冲 足少阴肾经属水..气沉涌泉. 足厥阴肝经属木..气通大敦
请教太极拳中进退顾盼定具体配合的招式是那些 原以为只是方位改变而已.,现在理解应该和五行配合.
宁可失传,不可滥传
速度和力量是成正比的 这是内家拳修炼的目的.
功夫梦还是功夫粉丝 贴吧是吊丝逆袭的地方
对于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练习功夫难度更大 开腰胯,开肩,形体姿势纠正,脊椎纠正. 每一个基本功都要下苦功夫. 如果本身以前有发育不协调之地方,也需要先纠正才行.
容易被催眠或自我催眠的体质 本身来说是非常好的,这样的体质对练功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催眠的过程中,外界的引导或则自我意识的引导产生的幻觉,反而会使得自己失控.错乱. 对于体质特别的人,如果能够守住自己的意念,保持一念.修行的进步会很快. 如果守不住一念,产生妄念,开始阶段出偏的可能性增大.后果不堪设想.
关注呼吸,不如专著动作忘记呼吸 开始练习动作就专著于呼吸的深,长,匀..也许对身体更不利.长此以往说不定会积累出病变. 节奏从自然中去求.而非刻意为之.
练气和化气 概念大不同. 有很多朋友会把练气和化气搞混了 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练气的目的是为了化神,蓄神.体现出来的是内劲的增加 化气的前提在于练精,体现出来的是骨骼的强壮. 有些时候需要较真,搞混乱了.理论就不顺了.
太极之脚与他拳之脚 本不相同
少林海灯法师 介绍少林海灯法师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18%2Fv_ODQxMjQ2NjM.html&urlrefer=3f5ac8f551c022c84772fc9300a0e7ad
海灯中国功夫士兵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c2NjA2MzMy.html&urlrefer=6b01b0350a8c49b4f2fec7511eb1d216
纵鹤拳的帖子为啥不见了? 太极鸣早上发的,下午没有了.咋回事. 这几个月在学习纵鹤拳.此拳对练习太极拳,内家拳者有很多帮助.现在大多数国内内家拳的已经失去了传承,我觉得目前台湾杨青老师的纵鹤拳还保留正宗.难得的好拳. 我2个多月的体会是.对身体锻炼效果明显.体质增强很快.身体关节处会长骨刀.应证了易骨一说..出手体现了节节贯穿的,内劲路线与太极拳论一致. 好的传承希望传统武术爱好者多研究学习.少走弯路.
神僧悬空漂浮超自然之术 终极魔术超自然之术,.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自然科学常规和...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YwNTcyMTk2.html&urlrefer=7a76d60679fe350a67a209b4421df341
一些朋友的练习感悟 脊椎骨盆有问题站桩会很辛苦 要能震动全身只有筋骨长完全后才能做到 筋骨能够强韧后才能出高速的震动,站桩养筋骨. 站桩要求的是自然,一开始身体条件无法蹲低是正常 ,不能勉强蹲低,腰胯不开,身体必然前倾,要求能往后做.能站多低是身体自然表现出来的,需要时间和坚持. 开始站桩别想着松,筋要有紧的感觉. 借力,借身,借手,借脚,借地,借人.先练借自己的力,后方能借别人的力. 含胸做好,松肩坠肘,用筋吊住整个手臂. 站桩站对了,会长骨刀,身体攻击部位会长尖,脆弱的部位会长圆润. 筋太短,太细,弹性不够,有弹性后再谈放松。 不明紧何以言松,基本要领是为了蓄劲。 听人前要先能听己,站桩身体抖动的时候,是听己的最佳时机。感受抖动是如何产生,如何传递,这是最正确的劲的传递路线 传劲的时候,身上有两处大的转折,跨和肩,是传递过程中损耗最大的地方。 站桩腰要直,腰不直变驼背。
王芗斋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於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於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日久,但见效不着,须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关于太极无手的理解 以前一直不怎么理解.也不懂..这段时间练习纵鹤.有一点新的想法. 我觉得不单单是太极无手,一般的内家拳都是无手的. 这个无手,指的是 基本功而言,至少要做到手上不用力.
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真传权威的成语能够有据可查。从这句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澄甫先生把是不是“动手”视作判断是不是太极拳的一个标准。杨澄甫先生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弄清楚这句成语的含义就可以大致明白了。然而这句成语与其它很多成语一样,其含义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理解清楚。那么,怎么理解这句成语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十一个方面来理解:
山西形意拳老视频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5Nzc4ODg4.html&urlrefer=e60cfb94f1d55a2f834cb8219f306c38
体光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圆寂后的样子
纵鹤拳练习二月体会 二个月有缘认识纵鹤,现在基本上从自己瞎捣腾的太极摸索,进入纵鹤的身体锻炼中.因身体素质本身不是很好,相对来说,我的锻炼不算努力,每天大约1个半小时时间. 下面我的体会仅个人观点,有些也许是错误的,请列位看官明辨. 纵鹤开始练习时围绕着松肩展开,从摇身,水手,游手,站马,都是先松肩开始的.这些基本功的练习难度相对于我来说都很大,摇身还能拉韧带,辅助的可能还能摇松整个身体.开始练习时,摇完身后,几乎不能站立.目前只坚持10分钟.以后慢慢像信看齐. 水手,属于基本功和练劲结合的训练方法.这个难度相当大, 这两个月基本上还处于琢磨阶段.个人体会,先紧着来,一开始如果太过于放松,反而软了.型定不住,双手发飘.手指经常打架.关节处常常能看到瘀青.明劲的阶段没有过,直接进入暗劲是不可能达到的. 游手,是目前练的最少的.听老师们说,这是需要对练才能出效果的 .可能也有明.暗过程. 重点站马,桩功是所有内家拳的核心部分.我虽然坚信桩功练成,其他一切都能水到渠成.但是站马的难度实在太大了.到现在还是只能坚持几分钟.这个桩功的难度远远大于浑圆桩.虽然几分钟,但是已经有骨头,肌肉长出来.相信坚持下去,效果会更大. 纵鹤拳绝对是真宗的内家拳,少有的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对养生,健身,修身,练身效果都非常大.希望能坚持练习,以后有新的进步.
过于低的架子基本上很难做到用意不用力 更可况双重. 也没有相应的桩功可以配合练,我觉得从练法上很难做到内家拳基本要领.
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句概括明确.太极就是动静之机. 动则分阴阳.静则合无极. 合多少,分多少都是功力层次的问题.能合多少,就能分多少.静的层次修炼越高,动的功力就越强.反之,动的层次修炼越高,静的功力就越强. 静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说站着不动就是静.动也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跳个舞蹈就是动. 动的修炼在于意.只要有意就在动.静的修炼在于无念.修成无念真清静. 动静的修炼相辅相成.从杂念到一念到无念.也就是紧中求松,松中求动,动中求静的过程.这也是静的修炼层次过程. 也有人说静中求动.那么这里的静不是真清静,而是初级层次产生的一点静.如前所述,产生多少静,对应也能产生多少动.这里所谓的静过渡到动的过程中,身体基础:松.精神基础:一念. 文字的表述永远是那么苍白.真正的道没有得到任何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证悟.无得无证谓之道.
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句概括明确.太极就是动静之机. 动则分阴阳.静则合无极. 合多少,分多少都是功力层次的问题.能合多少,就能分多少.静的层次修炼越高,动的功力就越强.反之,动的层次修炼越高,静的功力就越强. 静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说站着不动就是静.动也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跳个舞蹈就是动. 动的修炼在于意.只要有意就在动.静的修炼在于无念.修成无念真清静. 动静的修炼相辅相成.从杂念到一念到无念.也就是紧中求松,松中求动,动中求静的过程.这也是静的修炼层次过程. 也有人说静中求动.那么这里的静不是真清静,而是初级层次产生的一点静.如前所述,产生多少静,对应也能产生多少动.这里所谓的静过渡到动的过程中,身体基础:松.精神基础:一念.
内家拳练法之区别 所有习武套路的劲力都如拳论所言,根在脚,形于手 内家拳都讲究松.不用力. 在速度快的练习中,如形意,鹤拳,可以用瞬间传导的办法.练习.也就是说不需要太强的基本功就可以直接练习劲力. 而太极拳则不同.因其慢,基本功不足,劲力传导不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懂劲很难.开始阶段往往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而观今时今日的练法.大多练基本功都抛弃,更不用说要比形意等内家练的更苦了.
为什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就可以打人 太极拳的练习难度很大,因为慢...在速度慢的情况下,要把脚上的劲力传导到手上非常难.需要更加强的基本功. 而形意等内家拳,用快速度练习.使得开始练习就能传导劲力.所以相对来说出功夫快 拍砖有好处
练到没力才能松 rt
松而不懈是练习功夫套路的基础 一切基本功都在这四个字中
太极拳练法的思考 太极拳之难,难在桩功. 我目前的理解还是需要站桩3年.而且是下很大的功夫站桩,如我这般的站法,恐怕10年都难. 如果单单保持棚劲不失,也许苦练半年一年也能开练套路.但是双重之病很难解决.也许练了也解决不了.所以我还是认为苦站三年更加有效果. 入流是基础.谁的基础打的好,第二步进步就快.
苦行 古代很多苦行僧,包括佛道,或者其它宗教的..但是苦行不是饿肚子.辟谷... 入流需苦行..大家都知道都知道,佛祖说的第一个果位..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 在我的理解里面,就是强身健体第一步...和道家所说的练精化气同一个步骤. 真正的功夫也是如此.第一步就是入流,就是练精化气,就是易骨.就是求松. 所谓气遍全身,即为入流.目前我采用的就是站桩的方法.不管采用哪家传统内家拳的功法站桩,都需要难度大的桩功才能产生大的效果.脚上生根才能达到无根
佛诞日普陀山拜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埃德加·凯西十件预言 1,一种新型的医疗方法将会出现---一种基于灵性和身体能量系统的转换疗法; 2,生命的连续性被大众接受成为一种事实; 3,科学和心灵学停止互相争论; 4,一种类似于社会平衡为全球所接受; 5,地貌的戏剧性变化,包括气候的显著改变; 6,国际重心向东方移动,中国内陆占据重要的位置; 7,关于古文明的考古发现将逐渐改变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 8,直觉和灵异能力的使用普遍,许多个体将可以直接与灵性世界联络,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9,太一原则成为人类所有事务的参数:太一之神的概念成为宗教的指导,太一之能量将指导所有科学,人类的整体太一概念成为政治事务的核心; 10,基督再临。
这段时间有练鹤拳 太极拳说实在非常难练,,基本功要求非常高.所以暂时放一放.先练下鹤拳松身,时间上比较短 基本练,站马加水手..站马一边5分钟.水手开始一边30下
禅定的境界 禅定的境界可分为六种,即空定、气定、火定、光定、法身定和大涅盘定。 (1) 空定 禅定的最初境界为空定,没有空定进入不了气定、火定的境界,更不能进入光定、法身定和大涅盘定的高深境界。 空定既是基础,也是进入一切禅定境界之门,为不同禅定境界所依。 空定也可以说是一种清静定,感到很宁静。通过调息的练习,慢慢从五彩缤纷的杂念中解脱,而进入一的境界,然后再把一也慢慢松开,使其消失而入空定的境界。 (2) 气定 气定也可称为融融乐乐定。 气定与单纯的空定不一样,它在空定的基础上修练内气,当内气充足时,气会沿着经脉走,并充满全身上下,身体有微胀的感觉,有轻松的感觉,有暖流流动的感觉,有如痴如醉的感觉等。 在气定中,你的感觉是身体与大自然合一,内气也像与大气化为一体,融融乐乐,舒舒服服,生气勃勃,神气相抱,人们喜欢把此感觉称为天人合一。而单纯的空定就只有感到寂静,感觉有如死灰枯木,缺少了一点生气。 (3) 火定 火定可以称为大乐定。 其大乐的感觉不是气定可比的,火定可以烧尽烦恼,火至顶轮有如长夜消去,烦恼尽除,生命重生。 火定是继气定之后之定,没有充足的内气,就不可能有火产生。火从丹田产生,引其火沿中脉直上至顶轮,然后折回至海底轮,然后又上升至顶轮,如此来回三数次,必能印证四喜四空之大乐境界,烦恼尽除。进一步,在此境界中,观空中脉,然后入于甚深之三摩地火定中,定中会现不可思议境界,但切莫执着。此即为拙火定,也称为拙火瑜伽,属密教无上瑜伽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法。 火的另一个行走的路线是沿督脉而行,至顶轮而把千叶莲花激活,一样的烦恼尽除,大乐境界虽不及行走中脉者,但它却是成就实相法身至为关健的修链路线。 (4) 光定 光定可以说是坚固定,是继火定之后的一个定。 火产生大乐,而光却产生坚固感。入于光定,除了有极轻微的电麻的感觉外,全身的感觉有如盘石般坚固,法乐与火定不一样,是更深一层的修链。 火定主要是拙火,即元阳的运作。 而光则必须靠拙火与菩提心月液,也即元阳与元阴的充分交媾才能产生。 金丹的修链过程,就是由光的产生向著成就实相法身转化的过程。 在链光过程中,实相法身未成,而又随机入于禅定者,即为光定。 (5) 法身定 实相法身修成后,于禅定中,法身即现于虚空中,成真空妙有,法身不断放光惠泽三界众生,无为而为,如大日之光辉。 『法身定』与『光定』的最大不同处在于法身本身像太阳一样会源源不绝地产生光明,其法身之光会无碍地穿越一切有情及无情之物,超越一切时空,遍及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及遍虚空界,所谓百千万亿化身也只是一个比喻,而实际上它是遍一切处,无处不在,而太阳光辉之德虽然伟大,但也只能及于事物的表面,与法身之德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法身定也称作无为而为定,普渡众生,展现无为大爱,一切无为却有所作为。 (6) 大涅盘定 大涅盘定也称为空空定,无无定,为第一义空之定。 中道实相亦化空,实相法身隐去,即入此定。 入于此定,六大皆化空,而入于虚空未生前的最原始之源头,一切无为也无所作为。
都快发不出帖子了.没有新的见解 没有内劲的招熟不是拳经所云的招熟. 练招之前需要全身充气. 全身充气的不二法门---站桩.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