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_行者
太极_行者
关注数: 177
粉丝数: 819
发帖数: 43,719
关注贴吧数: 114
都快发不出帖子了.没有新的见解 没有内劲的招熟不是拳经所云的招熟. 练招之前需要全身充气. 全身充气的不二法门---站桩.
招熟到懂劲 在我看来,招熟之前,还必须站桩,全身充气,跳舞似的招熟和拳劲上的招熟完全是两码事
转贴:1964年武林高手切磋的珍贵视频 文化大革命没发现的珍贵资料,拳击多牛.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0ODQ0OA%3D%3D.html&urlrefer=b2fb478e86d0f6dad47bf4f2b74a3927
寂天菩萨造:入菩萨行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百字明咒 百字明咒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c5NTcwODUy.html&urlrefer=8e2e9e9815cb6198088f828111344d38
南怀瑾先生太极拳 rt 南怀瑾先生 教授 杨式太极拳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0OTQyNzIw.html&urlrefer=cb89a5502c89c64d81917e7d02b17702
前天学了一点纵鹤拳 跟在上海的台湾朋友学了..基本的站马,和甩水手.. 我个人感觉对养身帮助很大..因为不握拳定步练习.所以从练习上来说比形意五行拳简单有效. 值得推荐
过去现在因果经 第四卷(共四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过去现在因果经 第三卷(共四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过去现在因果经 第二卷(共四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过去现在因果经 第一卷(共四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对于任督的一点想法 顺成人,逆成仙 这里的顺逆,也许指的是后天先天。 也就是说用后天气通的,和先天元气通的区别。 大家一直在讨论是任督后十二经络,,还是先通十二经络再任督。 如果按照后天气三花聚顶进入先天的标准看,也许是前者正确 如果按照先天气修炼到三阳聚顶的标准卡,也许是后者正确。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佛本行经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没有一个练对的 这就是太极拳
想不出可以讨论的主题
求:金刚乘咒 因老人念经需要,特求请朋友们帮忙得此咒(网上我暂时没有查到) ,谢谢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天竺那连提耶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第二卷(共十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天竺那连提耶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第一卷(共十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感悟双重 首先感谢 @清静aaaaa 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当行拳时,腰胯膝踝没有松透,造成虚脚起步还在用力,形成虚实双脚都用力的状态,产生双重 太极拳的双重,还是跟用意不用力有关,与八卦等内家拳没有差别.
观音神咒 此神咒又称白衣大士神咒、观音菩萨的白衣神咒。 神咒原文: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怛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 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 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注音: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 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dá zhí duō,ōng。qié là fá duō,qié là fá duō; qié hē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suō pó hē。 tiān luó shén,dì luó shén,rén lí nàn, nàn lí shēn,yí qiè zāi yāng huà wéi chén。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发音注解: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怛(dá答)垤(zhí直)哆(duō多):“垤”今音为(dié迭),这里不读今音。 怛垤哆:有的书中也写作“怛侄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 伽:读(qié茄),有的地方读“斜”。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 般若:读音为(bō波;rě惹),这是专有名词的固定读音。 神咒功德简介: 白衣观音大士,即是身着白衣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亦称“白衣观音”、“大白衣”等。此咒原名为《随愿陀罗尼》,选自《法苑殊林》第六十卷《咒术篇》。诚心读诵此咒,必有感应。读的遍数越多越好,可以消除一切灾殃魔难。 注:观音菩萨的白衣神咒诵咒须知。
再议慢打套路 从练法上来看,应该是练错了
佛教高僧:法藏【643--712】 法藏 (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 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此后,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译经。证圣元年(695)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他奉诏笔受。新译《华严经》,虽较旧译增加了《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藏世界》、《十定》等品,却仍有脱漏。他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并把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在长安补译的《入法界品》阙文补在新译的脱漏处,使现行《华严经》得以完善。圣历一年(699),新译《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深得武后赏识。他还参加翻译了《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佛教高僧:玄奘【602--664】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佛教高僧:法显【334--420】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平阳武阳(今长治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佛教高僧:竺道生【355--434】 竺道生(355-434[1])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后来从鸠摩罗什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 佛性 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涅盘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竺道生是涅盘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盘学三者来发挥其涅盘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盘圣”。
佛教高僧:慧远【334--416】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中国东晋时人,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佛教高僧:鸠摩罗什【344--413】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佛教高僧:释道安312--385 释道安(312年-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之师,是中观般若学在中国的先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鸠摩罗什推崇他是“东方圣人”,在当时有“弥天释道安”的美誉。
佛教高僧:佛图澄 佛图澄的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佛图澄的学说,史无所传,但从他的弟子如释道安、竺法汰等的理论造诣来推测佛图澄的学德,一定是很高超的。
佛教电影《释迦牟尼佛传奇》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佛教电影《释迦牟尼佛传奇》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E1MTczMzE2.html&urlrefer=1d8b62c301a0d0509c2443cb30a41898
太极拳五桩 太极拳五桩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 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 ,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 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 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 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 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 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 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 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 相抗,不偏不倚。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 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 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 天返先天的境界。 一、无极桩 无极桩也称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 1、桩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松直,头微上顶,下颔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微闭。 2、要领: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两腿微屈,敛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坠肘,精神集中,全身放松。 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匀、缓慢、细长。 4、意念:排除杂念,意念专一,使内气充盈,任内气自然周流全身,并达到身体内处的统一。 5、要求:每次静站10—30分钟,每日站1-2次。 6、作用:培养元气,放松身体,稳固身体重心,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心静如水,无物所著,无念所思。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身桩端然恭立,思想松静无为,头颅正直,顶劲虚领,肩井穴下沉,双肩松脱,膻中穴内含,心气下降,横膈膜下沉,束肋合腹,腰部向后撑平而下塌,松胯圆裆,开膝合膑,双脚内旋,涌泉穴虚而含吸地气之感,双脚外侧与肩同宽站立,周身放松合住劲,清浊之气共同浑合至小腹之内,等待阴聚阳震之机。功积力久,渐悟无极桩。待无极桩锻炼纯熟后,内气已较充盈,并有阳震之机,即可进行太极桩的训练。
中国通史-魏晋佛教 鸠摩罗什 中国通史-魏晋佛教 中国通史-魏晋佛教 中国通史 教育频道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Pn16610py3c%2F%3Fbid%3D03%26pid%3D24%26resourceId%3D0_03_05_24&urlrefer=b0aed8a7d552c69748eb20f256574a74
峨嵋十二庄 古谓四通八达的道路曰庄。12庄的创源地为四川省峨眉山。据传为峨眉山高僧白云禅师开派,属峨眉临济宗气功中的12套修持气脉内景功夫练法。祛病强身者可据此锻练文势与小练形法及大练形法;体健者可直接锻练文武两势之大练形法。一可籍此功夫为他人诊治疾患,二可籍此功力御敌制敌。 【十二庄大练形】傅伟中编著的《峨眉十二庄述真》:本书中介绍的练法,偏重于武势大练形法兼具文势大练形法。从架子外象言,包括天地人3部练法,从体之气脉讲,则重在精神,贵在元气,以通人身20部气脉为用。大练形与小练形的关系,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大练形为整体性运动,锻练时气血无处不到,充满周身。小练形则具有其针对性,引气机“单刀直入”,是单练某脏腑及病所的方法。(小练形参见周潜川医师的《气功药饵与救治偏差手术》或者傅伟中著《动静相兼小炼形与峨嵋十八法》) 【十二庄名】 十二庄分别以12个字标名,又可分别称为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宇庄、龙字庄(即游龙庄)、鹤字庄(即鹤翔庄)、风字庄(即旋风庄)、云字庄(即拿云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宇庄、明(冥)字庄。其中间4庄以词冠庄称,前后8庄皆以字冠庄名。十二庄字虽可互为反正(如天地,龙鹤、大小、之心、风云、幽明等)和互相连系(如天龙,地鹤、之风、心云、天大、地小、心幽、云冥等),但是在练功或应用时须按序相联。【十二庄图】 十二庄图,讲动静功修练。其排列顺序是: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明。练功的人手途径,始于道家而归于佛家的四智如来境界。所谓的四智如来,即转识得智。瑜伽行派认为通过特定的修行,使眼耳舌鼻身五识转为摆脱烦恼得“作事智”,意识六识得“观智”,未那识七识得“平等智“,阿赖耶识八识得“境智”。具此四智,即达到佛果。佛果即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亦名“如实”,《大智度论》卷廿四谓:“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即真如(真空),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问一部经书名 有描述正法,像法,末法的时间的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重新思考.是强行助长,还是水到渠成.
记录片:玄奘法师
道德经 为老子所著,传弟子尹喜,创文始派. 道为中国文化上古以来华夏圣人所修行的.自老子著此经后,观者生智,而道派开始衍生. 吾观此经义为了却人间因缘,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 中国古代道教修炼所描述的神,仙,已经达到了佛祖所言的辟支弗的阶段.但相比较于大菩萨境界,还是个自了汉. 据吾悟佛经及道家修炼所传之过程,道家类似于小乘法门4步骤.最后超越阿罗汉之智慧,达到辟支弗境地.或许已经从辟支弗的境界,步入菩萨阶地的修炼.按中国文化所述,入此境地,即成仙也. 佛道一家,万法归宗.吾等勤而行之,行善求大道.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王宗岳太极论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行功论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钢。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最后一段有个版本内容如下,抄录出来给大家对照 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说都练错了
慧能:六祖坛经 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无有差别.
佛教视频:说轮回十二因缘
信道悟武,以武入道.
悟实不悟空
姚秦鸠摩罗什共佛陀耶舍:十住经 第一卷(共六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唐佛陀多罗:圆觉经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气功的乱象分析 从八国联军的入侵,打败了义和团开始,中国拳术就开始受到了西方大炮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入侵.从1900年到1937年之间,中国的功夫拳术进行了最后的挣扎,提炼.进入了最后的辉煌.此后开始没落.国家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接受新的科技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了能更好的接受西方科学,进一步的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进行破四旧,反对迷信的改革.时代需要改变.中国需要苏醒.但是传统之根一直还在. 自从开放于世界后,信仰自由又开始了,不过此时的信仰已经出现了断层,此信仰对普通百姓来说如同是神话虚设一般,高不可及的精神信仰.像是一个符号一般.西方科学的入侵除了把迷信的人们唤醒之外,还切断了人们的修行思维...道家里面,练神还虚的神收到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冲击. 因为得不到证实,所以开始抛弃"神".而普通老百姓科学思维也否定神,但中国的文化有气这个东西存在.中医里面就有,武术里面就有.老百姓还是认同"气"的,所以开始神话"气"的作用.不谈神,只谈气..这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末在进行的事情.编造了一大堆气功类的东西,不断的神话"气"的功效.甚至出现了远程发气的导弹理论.一些人为了骗钱,忽悠到了极致. 内家拳也出现了这样的改变...不能谈神.谈神就是神话了.只能谈气.造成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夸大气的作用..而对于古人来说..气只是个初级的修炼...神才是相对高级的修炼.一个初级的东西是没有强大的功力的.只是初级而已. 太极拳行拳..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申请删贴 俺发的关于钢铁的贴,看来没有啥交流作用.请示能否删除
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 第四卷(共七卷) 南无释迦牟尼本师佛
练出钢铁后,要用来造机器的 太极拳修炼第二步,练气化神 重在蓄神 ,钢铁放在仓库里面没有欣赏价值.造机器才是目的
钢铁是怎样产生的 属于太极拳修炼第一个阶段,练精化气
我认为的太极拳修炼6个步骤 紧中求松,松中求动.动中求静,静中求定,定后得慧,慧后闻道.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功在拳中,行拳就是练功...真是冠冕堂皇,虾扯蛋
松关节就是为了用不上力 没有松,不要谈用意不用力 一层功夫一层松-------这里所指的功夫只是内家拳的基本功. @听雨轩叶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关注气感是没有用的.气是需要转化成动能才有效.如果不进行转化,堵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对身体,精神各方面都不利. 气转换成动能靠的是意,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 最终转化为劲...劲是什么,劲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动能. 对于静止的桩功来说,比如混元桩,气在不停的转化成抵抗手臂重量的动能. 拔背的动能,顶颈的动能.根劲的动能等等. 对于套路行拳来说,这个气在上面所转化成的动能基础上.还增加了改变形体的动能.以气导型. 能做到用意不用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松. 松造成的产生的结果就是用不上力..也就是能做到不用力. 在不用力的基础上,加以用意,就能导出内气,进而催动形体的改变. 如果只关注气感,而忘了用意,就达不到转化成动能的目的..中断了内三合中的前两步,进而停止产生更强大的气.内三合形同虚设. 如果去感受形体改变的过程感觉,感受所谓的气感 ,也就是忘了意. 用意必须专心.这个意只有持续不断.动能才能源源不断的转化..否则就停止了功力的增加. 一点心得 笑纳
“气”字究竟怎么写? “气”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字形有点像“三”字。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气、烟气以及风等。甲骨文中还有“云”、“风”等记载。在甲骨文中,有巫师通过巫术仪式请求刮风、止风、降雨、止雨的记载。风也是一种气。在殷人看来,四方的风代表着神秘的力量。风是有灵的,气也是有灵的。《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气为风、云、雾等自然界的气体存在物。《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吕氏春秋·音律》:“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淮南子·天文训》:“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论病,提到“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后来“气”字至少四种写法: “气”—— “气”指精良的粟米,引申为物之精华,即“精气”。这就是《管子·内业》说的:“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另外这个“气”字还可以用作动词,如《说文解字》:“气,馈客之刍米也。从米,气声。”是“饩”的本字,表示赠送谷物。 “”(“气”下加一“火”字) “炁”——指人在平心静气、无思无虑状态下氤氲和合的真气境界。 “炁”下四点代表火,火意味着燥动,又代表心,“无火”则表示平静、安祥。这是古代炼养家所造之“气”。这种“气”就是生命的元气。 “気”——日本用简体汉字。 ——摘自张其成著《易学与中医》
东晋罽宾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 第一卷(共60卷) 小乘 第一卷 中阿含经(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七法品第一(有十经)(初一日诵) 善法、昼度树,城、水、木积喻, 善人往、世福,七日、车、漏尽。 七法品善法经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谓不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如是比丘为不知法。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谓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善知法也。 “云何比丘为知义耶?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为知义也。若有比丘不知义者,谓不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如是比丘为不知义。若有比丘善知义者,谓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善知义也。 “云何比丘为知时耶?谓比丘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为知时也。若有比丘不知时者,谓不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如是比丘为不知时。若有比丘善知时者,谓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善知时也。 “云何比丘为知节耶?谓比丘知节,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为知节也。若有比丘不知节者,谓不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如是比丘为不知节。若有比丘善知节者,谓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善知节也。 “云何比丘为知己耶?谓比丘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为知己也。若有比丘不知己者,谓不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为不知己。若有比丘善知己者,谓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善知己也。
十八部论 小乘 十八部论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第十五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盘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世。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密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文殊师利。如地水火风虚空。是一切众生所住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及大乘。是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诃僧只(此言大众老小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唯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盘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后摩诃僧只出七部。于此百岁内出一部名执一语言(所执与僧只同故言一也)。于百岁内从执一语言部。复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称赞辞也)。于百岁内从出世间语言。出一部。名高拘梨部(是出律主姓也)。于百岁内从高拘梨出一部。名多闻(出律主有多闻智也)。于百岁内从多闻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处也)。于百岁内从只底舸出一部。名东山(亦律主所居处也)。于百岁内从东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处)。此谓从摩诃僧只部。出于七部及本僧只。是为八部。于百岁内从体毗履部。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律主执三世有故一切所语言也)。于百岁内。从一切语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行处也)。于百岁内从雪山出一部。名犊子(律主姓也)。于百岁内从犊子。出一部。名法胜(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法胜出一部。名贤(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贤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贵(律主为通人所重也)。于百岁内从一切所贵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处也)。于百岁内从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弃(律主初生母弃之井。父追寻之。虽坠不夭。故云不弃也。又名能射)。于百岁内从大不可弃出一部。名法护(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法护出一部。名迦叶比(律主姓也)。于百岁内从迦叶比出一部。名修妒路句(律主执修妒路义也)。此谓大毗履部出十一部。及体毗履成十二部。 佛说此只夜。 摩诃僧只部分别出有七 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罗什法师集正觉涅盘后 始满百余岁于兹异论兴 正法渐衰灭各各生异见 建立于别众危崄甚可畏 应生厌离心今于修多罗 观察佛正教依于真谛说 求于坚固义犹如砂砾中 求得真金宝我从先胜闻 如来人中日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精品)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 最终转化为劲...劲是什么,劲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动能.从静止的桩功里面体现在抵抗重力的动能,从运动的行拳看,此动能直接带动了形体的改变. 此三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松. 松产生的结果就是用不上力..也就是能做到不用力. 在不用力的基础上,加以用意,就能导出内气,进而催动形体的改变. 关于气感的问题! 也就所谓的在气则滞.. 只用用意带出来的气才能转化为动能. 1,如果只关注气感,而忘了用意,就达不到转化成动能的目的.. 2,如果只关注气感,而忘了用意,也就是中断了内三合中的前两步,进而停止产生更强大的气.
气是需要转换成动能的 这个转换靠的是意.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现在打多人都否定太极拳里面所谓"气"这个东西. 其实是他们没有练内三合.或则可以说是不懂内三合 只练外三合,只是技术末流而已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