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濯我足 清溪濯我足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581 发帖数: 88,186 关注贴吧数: 31
【R】个人读后感归纳 看完胡安·鲁尔福《燃烧的原野》(约8万字),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品以创新的手法,描写了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农民的生活境况。读着那些难以名状其风格的语言,会感觉像在听一种咒语,又像听到了空谷足音,总之有点诡异。作者不想跟读者交代太多,很多情节需要读者去充分进行“脑补”。之前读过的《佩德罗·巴拉莫》,故事情节更加支离破碎,需要的“脑补”更多,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所以,胡安·鲁尔福这两本书,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形成一种高度风格化的写作。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品,要求读者运用“脑补”与作者一起完成作品。 胡安·鲁尔福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语句,却营造出具有严酷感、梦游感、疏离感、消融感、幽深感、冷峻感的墨西哥。 严酷感,主要来自作者对墨西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看了那些描写,你会感到彻底的绝望。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生活环境如此严酷,缺乏法制、秩序与管理的墨西哥,混乱、悲惨、无望,尤其是农民,似乎丧失了一切,包括一部分人性,他们的生活不存在美好和希望的成分。他们游走在冷漠与狂躁的两极间,像人又像鬼魅。 说它具有梦游感、疏离感,是因为作品的情节很单纯,枯瘦简劲、善于留白的语言又营造出一种虚无的氛围,看不到丰富的肌理,似真又非真,读者好像在一片空茫的世界中跟循着作者的路线默然埋头走路。 说它具有消融感,是因为一些作品,虚化了情节交待,相关的一切主要在(甚至仅仅在)对话之中点到为止,需要读者留心捕捉故事情节关键点,宛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在《地震的那一天》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全篇就是两个人的对话,所有的内容(对话者的身份、主要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在引号里面的对话中,引号之外再无一点交代,人物的对话完了,“证据链”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成型并到此结束。 而幽深感,则体现在作者要求读者进行“脑补”的部分,按照作者提供的情节去设想、补足其他情节,有可能会想得很深,而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冷峻感的由来,是因为文章的交代总是很简略,而简短的语言总是显得冷峻;还有那些形象化的语言,如《卢维纳》一文中所形容的“卢维纳就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在那里吹着的风搅动着这种忧伤,却永远不能把它带走”, “一个个日子,开始又结束。然后就是夜晚。只有白天和夜晚,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死是一种希望。”这样的描述天然冷峻,能把人的心冻结。 如果不是胡安·鲁尔福具有的特殊语言能力和情节编排方式,我想这些短小的故事很快就会被遗忘,但事实恰恰相反。而这样的经典、这样的写作方式仿佛命定不可以量产,不可以模仿,包括他自己。所以《燃烧的原野》和《佩德罗·巴拉莫》这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是胡安·鲁尔福所有的遗产了——所有人都可以很方便瞻仰的遗产。
【H】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5月17日,用两天多一点时间读完了黑塞246页的《荒原狼》。书看多了,阅读速度果然有显著提升。所谓的《出版者序》(其实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号称“荒原狼”的哈里的形象)之后,从《哈里哈勒尔自传》开篇一直到“我”得到一本“荒原狼小册子”(重点是小册子的内容),都堪称作者的心灵自白和精神传记;“荒原狼小册子”内容很复杂,重点是揭示了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其内心的世界观与现实世界的斗争以及所谓“荒原狼”的特征;之后,哈里哈勒尔的行为和思想简直就是一个狂人,几乎要达到自我毁灭的境地。直到他来到一家小酒馆,遇到美丽的姑娘赫尔米娜,对他进行世俗生活的诱导,小说的风格一下子从内心独白式转到了常规的小说模式。哈里在这段时期,在赫尔米娜的引导下享受到了迷乱的世俗欢乐和肉欲。赫尔米娜,这个女人既像是他世俗享乐生活的引路人,有时也像是他的精神导师,但又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最后,哈里进入魔剧院,每进入一道自己选择的门后看到的光怪陆离的场景,是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其内涵意义就令人有点疑惑了,不过也应该看作是作者内心与现实冲突的一个个隐喻。最后,哈里在魔剧院用一把刀的映像杀死了赫尔米娜的映像,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他不懂得游戏人生吧!回到现实中后,哈里醒悟到:“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万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也就是说,哈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与生活的和解。哈里这种人、他的某些想法,敢说在社会上是存在着的,他的反社会、反世俗、反时代的一些看似偏激的话语还是值得深思的,有其深刻性。那些“神圣的彼岸、永恒价值的世界、神圣的本体的世界”或许还是值得追寻的,不过前提是不能毁坏自己和别人的人生。在本书中,歌德作为智者的引导、莫扎特作为神圣和永恒的象征,时而穿插进来,也许意味着作者对于文学和音乐对人性的救赎的企望。合上书,感到《荒原狼》是一本有点深度的书,适合再次阅读。
【Z】个人读后感归纳 读罢《只想静下来》这本书,心里不禁很感慨——原来,静心不仅意味着一种智慧的心态(包含了现代心理学、佛教、禅宗、东方哲学等的研究成果),还是一种善待和解放自己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打碎造成生命苦痛的旧思维模式),更是一种人生必要的修习(各种各样的冥想练习,帮助大脑带来长久持续的有益改变)。 本书一直强调的是消除人类精神上的不快乐、无价值感、有毒的羞愧、缺失感等负面情绪。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如书中所说,充满了随意的“叙述性”(本书中的“叙述性”都是指负面性的描述或定义),如果这种“叙述性”是针对自己,就容易让恶意的“叙述”绑架了自己的思维,引发自寻烦恼、庸人自扰还浑然不觉;如果这种“叙述性”是针对别人,那么别人就成为不可原谅的对象。这样一来,生活中的和平和快乐从何而来?这本书一再提示我们,要远离这种基于“叙述性的自我”的心理定势。 对一般人而言,《只想静下来》是一本有点深度的书,这本书只有208页,但思想的容量和密度非常大,书中有着一些玄妙的、稍令人有点费解的东西,需要调动读者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去尽力揣摩。虽有一定难度,但读着读着,就会读进去,并且越读越慢,因为会伴随着种种思考。书中有许多一般人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观点——读到某些语句时,内心会有所悟地感叹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想!”无形中,思维被明显地拓展了,好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有点神秘的、宁定的空间。“一种常见的无价值意识,主要是由自责、自我意识以及怨恨构成的。这些精神习惯起源于你惯有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一旦等你辨识出这只是自我构造的思维活动,你才能从自己创造的意识限制中慢慢解放出来。”当我读到这样的语句时,好像心灵的一扇窗子被打开了,获得了崭新的视野,有了新的启示。书中这样饱含哲理与心理学意味的论述比比皆是,让人很像是在聆听一位心灵导师的淳淳教诲。尤其是当你回头再去看那些已经阅读过的篇章,你会发现,那些和缓而充满关怀的语句更加深入人心,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知灼见、至理名言。 要想真正静心,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很重要,但还不够,还得借助“冥想”等独特的练习手段。本书介绍了“呼吸式冥想”、“身体扫描”、“注解式冥想”、“自怜式冥想”、“仁慈式冥想”、“调和式冥想”等修习方式,帮助人们见证、观察、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形成自我意识的,更好地识别造成我们生命中苦痛的思维模式,不再任由思维将你卷入痛苦之中,宽容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爱自己也爱众生。冥想修习是本书最玄妙的部分,真正的妙处可能只有真正投入修习之中的人才能感觉到。我曾经按照书上的要求做过两次,每次几分钟,每次都有一点特殊的感受,试想,如果能找到一位得力的导师来指导我们的修习,那该是怎样的幸事啊! 静心很重要,因为“生命如此短暂和神圣,为什么要背负这些负担?愿你开启调和的心门”;“对我们而言,没有什么工作比调理好我们的身体内部情绪和心境更为崇高、更为重要。你治愈了自己就等同于治愈了整个世界。”
【C】个人读后感归纳 一册《此去经年,谁许我一世繁华》在手,心里不禁跃跃然,这是我第一次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因此,对我而言,胡博士的文章都是新文章。熟悉而又陌生、长期以来作为鲁迅的对立面的胡适,因着这本书,活过来了。 一路看下来,觉得胡适对当时那个社会起到的主要是启蒙、传播、引导、消除痼见的作用。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这么一个人起来不停地说话,是多么重要。 自由、民主,对胡适而言,是至为重要、需要普及到每位民众的观念。《自由主义》就是一篇条理非常清楚的政论文,探究了东方(主要是中国)与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与差别,总结归纳出自由主义最宝贵的四个意义:自由、民主、容忍(容忍反对党)、和平的渐进改革。在今天看来,还是振聋发聩。反观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由于政治因素,我们与这些基本观念隔绝得太久了,以至于看到胡适的这些论点,还觉得很新鲜。进而想到,某些最基本的社会理念,本不应该被长期放逐。 关于自由与容忍的关联,在看胡适的文章《容忍与自由》之前,我极少看到有人论述这样的主题,有的多是“统一思想”的训导、“绝不饶恕”的绝决。很少有人像胡适这样想过:自由事关宏旨,而容忍则是它的基础。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教育就是“听话”——位尊者的话具有绝对真理的意义,只允许主流思想一枝独大,不能允许个人看法唧唧歪歪;缺乏理解、宽容的排他型性格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见怪不怪的怪相的形成,其实就是源于我们这个社会从上至下从来没有形成“宽容文化”,什么都要较真,什么都要争个输赢高下甚至你死我活。中国人在不宽容的环境中,活得很累很辛苦!本文把容忍对于自由之重要性论述得很充分,倡导一种宽容异己的新风,因其实属难得,所有尤为可贵。如果胡适的倡导能为大众信服且遵行,国家政事、社会发展、人际交往该少了多少纠纷、芥蒂啊!对于一个文明社会,宽容至为重要。谨记胡适之的话:“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本书收录胡适先生诗文59篇,政论性文章数量上还是偏少,但已经可看出胡适的基本社会主张。这对于匡正当政者认识、提高社会与个人度量,不无裨益。 除此之外,本书收录的文章有追忆故人之作,如《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订婚》,讲述了父母超乎寻常、宛如天注定的忘年婚姻;《追悼志摩》表达了对徐志摩“单纯的理想主义”的理解,对其从不曾完全绝望、怨恨的态度的赞赏,对徐志摩的猝然离去的哀叹。这些文章,不煽情却情真意切。 还有游记若干篇。胡适的游记重纪实和考证,少有一般文人的抒情、吟咏,这从《南游杂记 广西》、《平绥路旅行小记》可看出。 《慈幼的问题》、《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等时评,则意在批评积习、针砭时弊、匡正视听、引导思想和行动。 胡适的演讲稿,主题单纯,实例丰富,寓意生动,循循善诱,颇能打动人,如《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大学的生活》、《大宇宙中谈博爱》等。 另有哲学思辨性的文章,引人好学、善于思考人生,如《不朽——我的宗教》、《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我的信仰》等。 胡适的白话诗,显浅易懂,直抒胸臆,别具一格,其中《希望》一诗被谱曲后改为歌曲《兰花草》,传唱至今。 读罢此书,对胡适的文章风格与内涵有了较深的了解。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胡适是多么急切地希望自己的思想成果能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可是整个看下来,还是觉得胡适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古老的中国,很多方面积重难返,胡适在近一个世纪前非议过的一些社会现象,现在仍然根深蒂固或者改头换面地存在着,想改变谈何容易!不过,作为一代大家,他的文章体现出的思想含金量、温文儒雅的风范、包涵容忍的度量,还是令人感念和追思。
读书的人不为生活掉眼泪 我们是读书人,虽然我们会为了某些书中的情节而落泪,但我们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是不值得为它多掉眼泪的。 阅读大师的文学著作,总是能得到一种接受洗礼的感觉。纵然大师的书写的多是“负能量”的东西,纵然这些不全然是世界的真实面目,但那里面总是有着奇妙的美、辽阔的心灵世界、重构的神奇世界……越是进行阅读,你会发现世界的维度就越多,而你所观察、理解世界的维度越多,内心世界就越是丰富、活跃、包容,世界对于你而言就总是具有新的意味。这几乎是一个秘密:在别人心里越来越单调乏味、已经厌倦的世界,你却可以随时从中领略到、发掘出数不胜数的新景观。也许这只是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的问题,但不进行阅读的人确乎是永远找不到这个“角度”的,至关重要的角度。有时候,这个角度几乎能关乎生死!经历长久的阅读,我确信,所有美好的书籍,那其中的字字句句,都不是无缘无故呈现在纸张上的,那是一些精魂的化身,必定会作用于一些善于阅读的精魂。字字句句,永生的精魂,它们有着难以言说的柔韧力量。 也许这就是书籍给与我们的力量:书籍影响了我们的性格。世事也如书籍,看得多了,对很多事也就淡然、释然了,书籍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感触和接受。说到底,是阅读使我们的品性改变了,阅读使我们的心地更加柔软,使我们面对生活更有勇气。对生活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不相信你还会动辄为了生活中的一点什么事而掉眼泪。 生活不相信眼泪,而阅读,为我们屏蔽了许多无谓的眼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