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濯我足
清溪濯我足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581
发帖数: 88,186
关注贴吧数: 31
有个朋友说他买了一块镇宅之宝,我说100%假的!他不信,大家说呢
《蝉时雨》读后感 书影
【大贴】本人2018年读后感,后附2016-2017年读后感 熟悉我的网友都知道,2016、2017年对我而言不堪回首,2018过得还可以。无论何种境地,读书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每读一本书都写读后感仍然坚持了下来。这些读后感长短不一,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贻笑大方,发出来是纪念自己的阅读时光,也激励大家多读好书。希望2019是个吉利的年份,善良的人都有好报! 下面就开始了——
西双版纳、洱海、丽江……倾情奉献云南的花花
从腾冲带回的火山灰,可以用来养花吗?
【P】个人读后感归纳 重温了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译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字数未标)。这次重温比几年前看得似乎更认真。胡安鲁尔福的文字依然跟《燃烧的原野》一样,如梦呓,如耳语,配合小说神秘、肃穆、绝望的氛围,给人带来难以形容的阅读感受。很想分析出为什么胡安鲁尔福的文字会有这样的特质,但几乎不可能,也许隐藏在文字背后影响文字的东西常人无法看到。于是,就只能沉浸在这些貌似简简单单的词句中……这样的文字真不能多,所以上帝只给了胡安鲁尔福两本书的发挥空间。 (2018年第11本书)
看图说话,说说你最近的生活
父亲节,为了一个桃子,跟父亲闹翻了 去父母家吃饭,饭后,母亲指着桌子上摆着的4个桃子对我说:“这几天的桃子更成熟了,好吃。你吃一个嘛。” 因为才吃完饭,有点腹胀,我翻检着几个桃子,考虑吃不吃。 父亲发话了:“好的被你挑了吃了,人家吃啥?!” 不由得怒上心头,觉得这个父亲一点人格都没有,回敬道:“什么好的坏的,你买的时候咋不全部买好的啊?我不吃你的要的不嘛!你怎么一点父爱都没有呢?” ……又争吵了几句,我甩门而去。 离去前,我扔下一句话:“我把这个事情发在网上,看看网友更多地谴责谁。” 一时觉得,这种父亲,是否还存在都已经不重要。
兵力有增加吗? 求真相
有什么地方景色优美但是人真的很少很少啊?最好只有几个人! 这样的地方,本来是世外桃源,名气传出去就被人类占领了,我不要这样的景点! 有什么地方景色优美、值得一游但是人真的很少很少啊?最好只有几个人!
买书的赠品,你最欣赏的晒出来 我看这个包包特别好,质量和颜色搭配都不错,而且我也很喜欢赫塔米勒的作品!
孙中山150周年金银币好像涨价了 这是我买的,拍了两张,金币最难拍了,角度不同,看起来感觉也不同。
好多地方停水停一天了,来给水厂差评 简直无厘头
来说说好久不看XXX的书,觉得自己都快不行了? 对我来说,最近应该是王安忆。好久没听王阿姨念叨,我快不行了。习惯了,想看了,但好久没看了,再这么下去,无法忍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晒书】10月收到的译林社赠书 谢谢译林社!谢谢@林小译
世界六大投资银币,值得入手否? 浦发卖2980
领略文字与思想的交互感应、相互激发、缠绵起舞 ——《斯万之恋》读后感
【读后感】《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第一部《贡布雷》读后感 书影
当一个作家将生活原来的样子写出来,小说就无处不洋溢着 余华说,“当一个作家将生活原来的样子写出来,小说就无处不洋溢着象征。”这话怎么理解?怎么证明?
【读书小结】2016年二季度读的书和读后感 2016年流年不利,尤其是二季度发生了很多严重影响读书的事情,其中陷入集资诈骗案损失十几万是一个灾难性事件。人生受到重创,生活格局改变,要操心和忙碌的事更多了,所以读书进度大受影响。还好在我的心态一直比较平稳,所以还是见缝插针读了几本书,在此做一个小结。
本周末(4月23-24日)去洛阳,牡丹花开的怎么样? 重庆人,远道而来,不希望花期已过
【读后感】莱辛《第五个孩子》读后感~~ 书影!
【读后感】莱辛《第五个孩子》读后感 书影。
敢问这是牡丹花的幼芽吗? 撒了几颗种子
【读后感】怀尔德《我们的小镇》读后感 版本图
【读后感】怀尔德《我们的小镇》读后感 书影
可怜啊,精华只有这么一点点 你们猜我做的什么
铜钱草长得乱七八糟的,怎么办?
2016年,我想去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求推荐! 就是那些几乎完全没有被开发的、极大保留了旧貌的地方,不必太古老,沧桑就好!
“作家中的作家”?为什么呢? 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为数不多的大师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为什么呢? 以下答案均来自网络
译林出版社赠书展示 第一次是这个!纪念!
近两年译林出版社开展赠书活动以来,所得赠书大展示! 真不好意思,一不留神得了这么多了!
我在做酵素,请等我3个月 说的是要发酵至少3个月才能用,可以洗油烟啊什么的,比化学的好多了
【晒赠书】今年的第一批赠书! 三本文学名著,加两本特制莎士比亚悦读本!谢谢@林小译
【读后感】阿摩司奥兹《一样的海》读后感 书影图
【读后感】阿摩司奥兹《一样的海》读后感 书影
【大贴】2013—2015整整三年121篇约82000字的读后感都在这里了 算起来,平均每年读了40本书,不算多也不算少!读后感平均每年写27300多字,可是写得很认真,而且是吧里坚持的最好,算是一个个人品牌吧! 工作太忙,余暇不多,能有这点点成绩实属不易。2015年开始又有很多业余时间用于游泳(冬天也在坚持),看书的时间更少了,不过读书已经成为习惯,有空就在看,读后感也在坚持写,目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为读书生涯留下一点点纪念。 为我加油吧!书香中国,有我有你也有他,大家一起来读好书、买好书、藏好书,同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好了,开始发贴。(2013年开始发布读后感时,没留下书影,当时没想那么多,从2014年开始才有了书影。)
《中华读书报》评出2015年十大好书~ 相关书单列一下,喜欢的可以加购书单: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群山之巅》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晚明大变局》 《阎明复回忆录》 《一个市民的自白》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如雷贯耳,至今未买的书及其原因 1.《汤姆叔叔的小屋》,木心说那不是艺术,所以。。。 2.《牛氓》,据说是被中国人吹出来的名著,所以。。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据说也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在世界文坛没有名分,还有人说是一本坏书,所以。。。 是我太挑剔,还是太谨慎?
【R】个人读后感归纳 看完胡安·鲁尔福《燃烧的原野》(约8万字),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品以创新的手法,描写了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农民的生活境况。读着那些难以名状其风格的语言,会感觉像在听一种咒语,又像听到了空谷足音,总之有点诡异。作者不想跟读者交代太多,很多情节需要读者去充分进行“脑补”。之前读过的《佩德罗·巴拉莫》,故事情节更加支离破碎,需要的“脑补”更多,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所以,胡安·鲁尔福这两本书,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形成一种高度风格化的写作。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品,要求读者运用“脑补”与作者一起完成作品。 胡安·鲁尔福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语句,却营造出具有严酷感、梦游感、疏离感、消融感、幽深感、冷峻感的墨西哥。 严酷感,主要来自作者对墨西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看了那些描写,你会感到彻底的绝望。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生活环境如此严酷,缺乏法制、秩序与管理的墨西哥,混乱、悲惨、无望,尤其是农民,似乎丧失了一切,包括一部分人性,他们的生活不存在美好和希望的成分。他们游走在冷漠与狂躁的两极间,像人又像鬼魅。 说它具有梦游感、疏离感,是因为作品的情节很单纯,枯瘦简劲、善于留白的语言又营造出一种虚无的氛围,看不到丰富的肌理,似真又非真,读者好像在一片空茫的世界中跟循着作者的路线默然埋头走路。 说它具有消融感,是因为一些作品,虚化了情节交待,相关的一切主要在(甚至仅仅在)对话之中点到为止,需要读者留心捕捉故事情节关键点,宛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在《地震的那一天》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全篇就是两个人的对话,所有的内容(对话者的身份、主要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在引号里面的对话中,引号之外再无一点交代,人物的对话完了,“证据链”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成型并到此结束。 而幽深感,则体现在作者要求读者进行“脑补”的部分,按照作者提供的情节去设想、补足其他情节,有可能会想得很深,而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冷峻感的由来,是因为文章的交代总是很简略,而简短的语言总是显得冷峻;还有那些形象化的语言,如《卢维纳》一文中所形容的“卢维纳就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在那里吹着的风搅动着这种忧伤,却永远不能把它带走”, “一个个日子,开始又结束。然后就是夜晚。只有白天和夜晚,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死是一种希望。”这样的描述天然冷峻,能把人的心冻结。 如果不是胡安·鲁尔福具有的特殊语言能力和情节编排方式,我想这些短小的故事很快就会被遗忘,但事实恰恰相反。而这样的经典、这样的写作方式仿佛命定不可以量产,不可以模仿,包括他自己。所以《燃烧的原野》和《佩德罗·巴拉莫》这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是胡安·鲁尔福所有的遗产了——所有人都可以很方便瞻仰的遗产。
【真爱译林】晒译林版《莎士比亚全集》! 通过这几年买书的经验,感觉译林的书性价比比较高,做出了不少精品。像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就是一套精品书,装帧精美,纸张质量好,印刷清晰,充满了诚意,随时拿在手里翻阅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可谓收藏阅读两相宜。另外,译林出版社跟读者的互动恐怕是做得最好的了,没有之一。特别是@林小译 先生,完全放下身段,展现真性情,与读者交流非常充分,使大家受益良多;而精彩的赠书环节更是开了出版社赠书给读者的先河,对此,特表达真心感谢!祝贵社出版事业蒸蒸日上!
【晒书】译林出版社赠送的《地心游记》! 谢谢@林小译 君!还送了新书目录。
【晒书】来自译林出版社的赠书《地心游记》 谢谢林小译 先生!还附赠了新书目录。
【F】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6月27日,阅毕《伏尔泰哲理小说》。这本薄薄的小说集包含了《查第格》、《如此世界》和《老实人》三篇中短篇小说。《查第格》主人公查第格文武双全、品德高尚,类似完人,却总是受到命运的捉弄,凡遇到一件好事,后面必定跟着一件坏事或者灾难,经历了无数的折磨,终还是命运眷顾,当上了国王,跟早就相爱的前国王的王后生活在一起;《如此世界》探讨了人性善恶交织的复杂事实,结论是“即使不是一切皆善,一切都还过得去。”《老实人》叙述了主人公“老实人”因为爱情被赶出家门后,游历在这个充满了苦难、灾祸、暴力、罪恶的世界的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其间误打误撞曾进入到世人遍寻不得其门而入的遍地宝藏、人们品德完美无缺的“黄金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谁都信服书中所说的“除了谁也去不了的黄金国,德行与快乐在世界上是很少的”而且“荣华富贵,权势地位,都是非常危险的。”故而最后“老实人”和他的一班小团体成员过起了返璞归真、辛勤劳作的田园生活。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受《一千零一夜》影响而具有民间故事的笔调,不以文采和细节取胜,而胜在故事的传奇式发展和比较丰富的思想内涵。
【H】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5月17日,用两天多一点时间读完了黑塞246页的《荒原狼》。书看多了,阅读速度果然有显著提升。所谓的《出版者序》(其实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号称“荒原狼”的哈里的形象)之后,从《哈里哈勒尔自传》开篇一直到“我”得到一本“荒原狼小册子”(重点是小册子的内容),都堪称作者的心灵自白和精神传记;“荒原狼小册子”内容很复杂,重点是揭示了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其内心的世界观与现实世界的斗争以及所谓“荒原狼”的特征;之后,哈里哈勒尔的行为和思想简直就是一个狂人,几乎要达到自我毁灭的境地。直到他来到一家小酒馆,遇到美丽的姑娘赫尔米娜,对他进行世俗生活的诱导,小说的风格一下子从内心独白式转到了常规的小说模式。哈里在这段时期,在赫尔米娜的引导下享受到了迷乱的世俗欢乐和肉欲。赫尔米娜,这个女人既像是他世俗享乐生活的引路人,有时也像是他的精神导师,但又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最后,哈里进入魔剧院,每进入一道自己选择的门后看到的光怪陆离的场景,是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其内涵意义就令人有点疑惑了,不过也应该看作是作者内心与现实冲突的一个个隐喻。最后,哈里在魔剧院用一把刀的映像杀死了赫尔米娜的映像,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他不懂得游戏人生吧!回到现实中后,哈里醒悟到:“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万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也就是说,哈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与生活的和解。哈里这种人、他的某些想法,敢说在社会上是存在着的,他的反社会、反世俗、反时代的一些看似偏激的话语还是值得深思的,有其深刻性。那些“神圣的彼岸、永恒价值的世界、神圣的本体的世界”或许还是值得追寻的,不过前提是不能毁坏自己和别人的人生。在本书中,歌德作为智者的引导、莫扎特作为神圣和永恒的象征,时而穿插进来,也许意味着作者对于文学和音乐对人性的救赎的企望。合上书,感到《荒原狼》是一本有点深度的书,适合再次阅读。
【D】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5月7日,用了5天时间读完毛姆的《刀锋》。感觉这本小说像“故事会”(主角的故事、配角的故事、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的故事、此时此地的故事、彼时彼地的故事……层出不穷),又像“浮世绘”和各种人物的“事迹展”。而对故事的主人公拉里来说,只能说,在故事的丛林里,有一条小径是属于拉里的,时隐时现……到整本书快结束时,拉里交待了自己在印度见到大师后参悟到的“真经”:“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在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幸福的取得并不靠这些(物质),而是靠精神”。作者在最后也为不走寻常路的拉里做了总结:“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很显然,这样超脱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另类,毛姆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可能也是他自己一段时期内心追寻的一种体现,可是他无法实现,可能也并不想实现这种人生目标(书里的作家对拉里说了一句话:“钱能够给我带来人世上最最宝贵的东西——不求人”应该视为对拉里抛弃个人财产的反驳)。那么,这本书是否可以看作是对怀有拉里那种心境的人的一种无奈的致敬呢?
【S】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5月3日,阅毕《双城记》。能够体察出的作品主旋律是:关切、爱与温情。在黑暗与暴力的背景中,小说不仅充盈着温暖的亲情、甜蜜的爱情,还有那种帮忙誓死帮到底的宝贵友情;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细节丰满、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情感开掘充分,让人触摸到文学的正统脉络,读后给人一种满足感;狄更斯式的幽默经常引人窃笑,使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
【Z】个人读后感归纳 读罢《只想静下来》这本书,心里不禁很感慨——原来,静心不仅意味着一种智慧的心态(包含了现代心理学、佛教、禅宗、东方哲学等的研究成果),还是一种善待和解放自己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打碎造成生命苦痛的旧思维模式),更是一种人生必要的修习(各种各样的冥想练习,帮助大脑带来长久持续的有益改变)。 本书一直强调的是消除人类精神上的不快乐、无价值感、有毒的羞愧、缺失感等负面情绪。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如书中所说,充满了随意的“叙述性”(本书中的“叙述性”都是指负面性的描述或定义),如果这种“叙述性”是针对自己,就容易让恶意的“叙述”绑架了自己的思维,引发自寻烦恼、庸人自扰还浑然不觉;如果这种“叙述性”是针对别人,那么别人就成为不可原谅的对象。这样一来,生活中的和平和快乐从何而来?这本书一再提示我们,要远离这种基于“叙述性的自我”的心理定势。 对一般人而言,《只想静下来》是一本有点深度的书,这本书只有208页,但思想的容量和密度非常大,书中有着一些玄妙的、稍令人有点费解的东西,需要调动读者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去尽力揣摩。虽有一定难度,但读着读着,就会读进去,并且越读越慢,因为会伴随着种种思考。书中有许多一般人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观点——读到某些语句时,内心会有所悟地感叹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想!”无形中,思维被明显地拓展了,好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有点神秘的、宁定的空间。“一种常见的无价值意识,主要是由自责、自我意识以及怨恨构成的。这些精神习惯起源于你惯有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一旦等你辨识出这只是自我构造的思维活动,你才能从自己创造的意识限制中慢慢解放出来。”当我读到这样的语句时,好像心灵的一扇窗子被打开了,获得了崭新的视野,有了新的启示。书中这样饱含哲理与心理学意味的论述比比皆是,让人很像是在聆听一位心灵导师的淳淳教诲。尤其是当你回头再去看那些已经阅读过的篇章,你会发现,那些和缓而充满关怀的语句更加深入人心,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知灼见、至理名言。 要想真正静心,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很重要,但还不够,还得借助“冥想”等独特的练习手段。本书介绍了“呼吸式冥想”、“身体扫描”、“注解式冥想”、“自怜式冥想”、“仁慈式冥想”、“调和式冥想”等修习方式,帮助人们见证、观察、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形成自我意识的,更好地识别造成我们生命中苦痛的思维模式,不再任由思维将你卷入痛苦之中,宽容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爱自己也爱众生。冥想修习是本书最玄妙的部分,真正的妙处可能只有真正投入修习之中的人才能感觉到。我曾经按照书上的要求做过两次,每次几分钟,每次都有一点特殊的感受,试想,如果能找到一位得力的导师来指导我们的修习,那该是怎样的幸事啊! 静心很重要,因为“生命如此短暂和神圣,为什么要背负这些负担?愿你开启调和的心门”;“对我们而言,没有什么工作比调理好我们的身体内部情绪和心境更为崇高、更为重要。你治愈了自己就等同于治愈了整个世界。”
【C】个人读后感归纳 一册《此去经年,谁许我一世繁华》在手,心里不禁跃跃然,这是我第一次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因此,对我而言,胡博士的文章都是新文章。熟悉而又陌生、长期以来作为鲁迅的对立面的胡适,因着这本书,活过来了。 一路看下来,觉得胡适对当时那个社会起到的主要是启蒙、传播、引导、消除痼见的作用。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这么一个人起来不停地说话,是多么重要。 自由、民主,对胡适而言,是至为重要、需要普及到每位民众的观念。《自由主义》就是一篇条理非常清楚的政论文,探究了东方(主要是中国)与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与差别,总结归纳出自由主义最宝贵的四个意义:自由、民主、容忍(容忍反对党)、和平的渐进改革。在今天看来,还是振聋发聩。反观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由于政治因素,我们与这些基本观念隔绝得太久了,以至于看到胡适的这些论点,还觉得很新鲜。进而想到,某些最基本的社会理念,本不应该被长期放逐。 关于自由与容忍的关联,在看胡适的文章《容忍与自由》之前,我极少看到有人论述这样的主题,有的多是“统一思想”的训导、“绝不饶恕”的绝决。很少有人像胡适这样想过:自由事关宏旨,而容忍则是它的基础。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教育就是“听话”——位尊者的话具有绝对真理的意义,只允许主流思想一枝独大,不能允许个人看法唧唧歪歪;缺乏理解、宽容的排他型性格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见怪不怪的怪相的形成,其实就是源于我们这个社会从上至下从来没有形成“宽容文化”,什么都要较真,什么都要争个输赢高下甚至你死我活。中国人在不宽容的环境中,活得很累很辛苦!本文把容忍对于自由之重要性论述得很充分,倡导一种宽容异己的新风,因其实属难得,所有尤为可贵。如果胡适的倡导能为大众信服且遵行,国家政事、社会发展、人际交往该少了多少纠纷、芥蒂啊!对于一个文明社会,宽容至为重要。谨记胡适之的话:“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本书收录胡适先生诗文59篇,政论性文章数量上还是偏少,但已经可看出胡适的基本社会主张。这对于匡正当政者认识、提高社会与个人度量,不无裨益。 除此之外,本书收录的文章有追忆故人之作,如《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订婚》,讲述了父母超乎寻常、宛如天注定的忘年婚姻;《追悼志摩》表达了对徐志摩“单纯的理想主义”的理解,对其从不曾完全绝望、怨恨的态度的赞赏,对徐志摩的猝然离去的哀叹。这些文章,不煽情却情真意切。 还有游记若干篇。胡适的游记重纪实和考证,少有一般文人的抒情、吟咏,这从《南游杂记 广西》、《平绥路旅行小记》可看出。 《慈幼的问题》、《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等时评,则意在批评积习、针砭时弊、匡正视听、引导思想和行动。 胡适的演讲稿,主题单纯,实例丰富,寓意生动,循循善诱,颇能打动人,如《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大学的生活》、《大宇宙中谈博爱》等。 另有哲学思辨性的文章,引人好学、善于思考人生,如《不朽——我的宗教》、《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我的信仰》等。 胡适的白话诗,显浅易懂,直抒胸臆,别具一格,其中《希望》一诗被谱曲后改为歌曲《兰花草》,传唱至今。 读罢此书,对胡适的文章风格与内涵有了较深的了解。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胡适是多么急切地希望自己的思想成果能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可是整个看下来,还是觉得胡适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古老的中国,很多方面积重难返,胡适在近一个世纪前非议过的一些社会现象,现在仍然根深蒂固或者改头换面地存在着,想改变谈何容易!不过,作为一代大家,他的文章体现出的思想含金量、温文儒雅的风范、包涵容忍的度量,还是令人感念和追思。
【B】个人读后感归纳
【L】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5年3月5日,看完《骆驼祥子》。看到末尾祥子变成了一个心如死灰,靠坑蒙拐骗、出卖朋友过生活的无赖、刺头,想起前几年那个对自己和生活充满希望的纯洁的、身强力壮的祥子,还真挺让人伤感。
【G】个人读后感归纳 2013年1月13日,阅毕《古都》。比《雪国》故事性强,通篇都是清淡的描写。川端爱用”真是美极了”这样的话,爱用”与其…不如说…”,爱用”直勾勾地望着”这句话,爱用“反而”、“不知不觉间”这两个词,爱用省略号自成一段表示对话的一方没言语,有时还把省略号标在一段话之前,前所未见。总觉得他的小说挺浅显的。
【M】个人读后感归类 2013年1月9日,阅毕《命运交错的城堡》。我觉得卡尔维诺把我难为到了。作者盯着一张张扑克牌(意大利的塔罗牌)、用“看牌说话”方式附会出的故事显得牵强、枯燥。勉强看完了,之后还有篇《命运交错的饭店》,略略翻了翻,发现还是沿袭上一部的套路,就更没兴趣看了。于是很罕见地放弃了。
【X】个人读后感归类 2013年1月2日,阅毕《雪国》。无非就是写男女私情,写得又很平淡,说他写得优美吧,也不怎么觉得。语言中的潜台词以及哲理性也难以寻觅。这样一个中篇写了十几年,在修改之中的否定之否定进行了不知道多少个循环。也许,就这样文章最后就变成了没什么看头的格调。我觉得它承载不起文学评论家的那么多溢美之词。 同日,阅毕《伊豆的舞女》。文笔清新,叙述一段还没开始就匆匆结束的恋情,看至文尾,还是有点小触动。
读书的人不为生活掉眼泪 我们是读书人,虽然我们会为了某些书中的情节而落泪,但我们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是不值得为它多掉眼泪的。 阅读大师的文学著作,总是能得到一种接受洗礼的感觉。纵然大师的书写的多是“负能量”的东西,纵然这些不全然是世界的真实面目,但那里面总是有着奇妙的美、辽阔的心灵世界、重构的神奇世界……越是进行阅读,你会发现世界的维度就越多,而你所观察、理解世界的维度越多,内心世界就越是丰富、活跃、包容,世界对于你而言就总是具有新的意味。这几乎是一个秘密:在别人心里越来越单调乏味、已经厌倦的世界,你却可以随时从中领略到、发掘出数不胜数的新景观。也许这只是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的问题,但不进行阅读的人确乎是永远找不到这个“角度”的,至关重要的角度。有时候,这个角度几乎能关乎生死!经历长久的阅读,我确信,所有美好的书籍,那其中的字字句句,都不是无缘无故呈现在纸张上的,那是一些精魂的化身,必定会作用于一些善于阅读的精魂。字字句句,永生的精魂,它们有着难以言说的柔韧力量。 也许这就是书籍给与我们的力量:书籍影响了我们的性格。世事也如书籍,看得多了,对很多事也就淡然、释然了,书籍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感触和接受。说到底,是阅读使我们的品性改变了,阅读使我们的心地更加柔软,使我们面对生活更有勇气。对生活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不相信你还会动辄为了生活中的一点什么事而掉眼泪。 生活不相信眼泪,而阅读,为我们屏蔽了许多无谓的眼泪。
【读后感】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世界美如斯》读后感 版本图
【读后感】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世界美如斯》读后感 版本图
『10-27』~〖自爆〗2010年购入的N8现状 很可能是全国保管最好的一台
张艺谋御用文学策划王斌的这段话说的很好 清晨听了会儿东欧的当代音乐。这个领域于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听着才发现无论文字还是音乐,我阅读我倾听不仅仅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觉悟。我喜欢的文学与音乐是富有精神含量的,是从苦涩的人生中所体悟出的人类最高级的情感,它必然小众,因为觉悟者必定是由先觉者先行感知,并获得思想的启示。
开贴收集书香与这个世界乃至宇宙关系的经典语录 我觉得这句很经典:“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出自微信公众号 不止读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