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门麾下走卒 黄军门麾下走卒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13,327 关注贴吧数: 5
新版特斯拉FSD Beta版到底多牛?——谨以此文怀念美黛尔! 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套件)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处在领先地位,而刚刚完成重写的FSD Beta版又实现了路口转弯、通过环岛、狭窄路段自动折叠后视镜等新功能。根据国外首批FSD Beta版用户发布的信息显示,新系统应对新场景时的表现已经可以“像人一样”。 11月10日,一名美国特斯拉车主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显示其使用特斯拉FSD Beta版时,车辆在非封闭道路的路口左转前成功识别了交通信号灯,并在“礼让”了对向直行车辆后完成转向,流畅的过程就像有人驾驶一样。*特斯拉FSD Beta版自主完成路口转弯这说明特斯拉FSD Beta版在面对路口转弯场景时,已经具备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不仅可以识别车道和障碍车辆,而且可以分析出障碍车辆的走向,并按照合理合法的通行逻辑来实施驾控。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判断逻辑,已经接近人类大脑,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必需的能力。此外,根据其他车主发布的视频显示,特斯拉FSD Beta版还顺利完成了自主通过环岛的测试,而在遇到临近车道的大货车靠近时,系统判断道路空间狭窄并自动折叠收起了外后视镜。当这些能力与之前实现的桩筒识别和封闭道路自主导航行驶结合在一起,意味着特斯拉FSD Beta版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完全自动驾驶(L5)能力。特斯拉FSD Beta版是在10月中旬开始向美国少数车主推送的,特斯拉官方表示预计将在12月完成美国的早期测试。马斯克还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特斯拉FSD Beta版的下一批测试地点将选在加拿大和挪威。在特斯拉FSD Beta版的更新说明中,特斯拉官方指出新功能可以让车辆在离开高速路的情况下自动变道,并根据导航路线行驶、在路口实现自动转弯。
2020年美国第三季度汽车销量排行:凯美瑞和思域均被特斯拉击败! 《2020年美国第三季度汽车销量排行榜,丰田凯美瑞和本田思域均被特斯拉Model 3击败》 2020年美国第三季度最畅销的汽车排行榜,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美国人依然最喜欢SUV和皮卡车。2020年第三季度汽车销量排行榜前10名中,只有三款轿车名列其中,分别是特斯拉Model 3、丰田凯美瑞和本田思域——可以看到,在全球最懂车的美国市场,特斯拉Model 3在2020年第三季度销量为89000辆,领先于丰田凯美瑞和本田思域,成为了第三季度轿车销量冠军! 丰田凯美瑞(Toyota Camry)其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量为79,046辆,今年前九个月的总销量为204,945辆。这款中型轿车还是2019年最畅销的车型,但是今年却被特斯拉Model 3摘得冠军。本田思域紧随凯美瑞之后,7月、8月和9月总销量为73,083辆,自2020年1月以来累计销量为200,941辆。然而,丰田卡罗拉第三季度销量未能位列前十名,仅次于思域(Civic),在2020年第三季度销量为56,612辆,从一月至九月总销量为166,213辆。美版卡罗拉外观和国内雷凌类似,而欧洲版卡罗拉外观和国内卡罗拉一样。到目前为止,福特F系列皮卡车占据了美国最畅销车型的榜首位置,仅在2020年第三季度就售出221,647辆,前九个月共售出589,034辆。紧随其后的是Ram皮卡和雪佛兰Silverado。
SpaceX载人航天还剩两大难题:中止发射和伞降(转载) 据网易科技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与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两名美国宇航员站在“龙”飞船前,讨论了SpaceX首次国际空间站载人飞行计划将面临的挑战。马斯克称,宇航员乘坐龙飞船进入太空前需要进行多项测试,最重要的是对太空舱发射中止系统和降落伞的测试,近期这两项测试都遇到非常棘手的困难,2018年4月,龙飞船中止引擎测试时发生爆炸,随后该问题得到了解决。 他还讨论了安全隔板的问题,安全隔板可在不泄漏的情况下能缓解燃料超压现象,它将中止系统与轨道操控系统分隔,取代了曾导致泄漏爆炸的阀门装置。不过降落伞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2018年4月,研究人员并未按计划对龙飞船降落伞进行测试,虽然其中一个降落伞是故意损坏(研究人员在测试中仅使用了3个降落伞,而不是4个降落伞),但由于其他3个降落伞没有成功充气,导致出现严重的硬着陆,如果飞船测试中乘坐工作人员,他们很可能会严重受伤。布里登斯汀说:“人们对飞船降落伞安全性颇为忧虑,但当前我们处于非常积极有利的局面,SpaceX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开发研制降落伞,便于实现‘龙’飞船持续性、可重复性使用的性能。” 事实上,SpaceX一直在努力研发降落伞装置,现在正从马克2型向马克3型改良升级,我们认为马克2型降落伞是非常安全的,相比之下,马克3型的安全性增强了10倍。如果人们将马克3型降落伞的安全系数与阿波罗号飞船相比,它的安全系数是阿波罗飞船的两倍。马斯克继续指出,龙飞船降落伞存在的问题与阿波罗号飞船不可“同日而语”,当时阿波罗号飞船重量约5900公斤,是迄今降落伞回收最重的宇宙飞船,当阿波罗号飞船从月球返程时,太空飞行速度非常快。 1963-1968年,美国宇航局进行了至少34次阿波罗飞船降落伞试验,正如马斯克等人常提醒的那样,“太空旅行是非常艰难的”,宇宙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是太空飞行最具挑战的环节,龙飞船重量约9000公斤,在它返回地球旅程中正确使用降落伞是非常重要的。 2012年,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的超音速降落伞时,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正如好奇号项目总工程师罗伯·曼宁(Rob Manning)所说,“降落伞始终是一个问题。” 太空飞行中质地柔软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是最具挑战的,人们测试金属装置会简单一些,当拉动金属装置时,金属在一定作用力下会断裂,但是该方法无法适用于质地柔软的降落伞。降落伞的性能可比作一种不可预测的野生动物,对它而言,任何模拟测试都基本上没有帮助,工作人员只能在真实环境中一次次地反复测试。 马斯克说:“降落伞看似简单,但它绝对不简单,降落伞设计实际上是40多年前阿波罗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事情之一。”布里登斯汀指出,降落伞很难建模设计,“我们需要降落伞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使用,我们需要大量的降落测试,从现在至年底,我们可能经历大约10次飞船降落试验,当然试验总数取决于每次试验是否成功。”
SpaceX载人航天还剩两大难题:中止发射和伞降(转载) 据网易科技报道:近日,美国宇航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与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两名美国宇航员站在“龙”飞船前,讨论了SpaceX首次国际空间站载人飞行计划将面临的挑战。马斯克称,宇航员乘坐龙飞船进入太空前需要进行多项测试,最重要的是对太空舱发射中止系统和降落伞的测试,近期这两项测试都遇到非常棘手的困难,2018年4月,龙飞船中止引擎测试时发生爆炸,随后该问题得到了解决。 他还讨论了安全隔板的问题,安全隔板可在不泄漏的情况下能缓解燃料超压现象,它将中止系统与轨道操控系统分隔,取代了曾导致泄漏爆炸的阀门装置。不过降落伞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2018年4月,研究人员并未按计划对龙飞船降落伞进行测试,虽然其中一个降落伞是故意损坏(研究人员在测试中仅使用了3个降落伞,而不是4个降落伞),但由于其他3个降落伞没有成功充气,导致出现严重的硬着陆,如果飞船测试中乘坐工作人员,他们很可能会严重受伤。布里登斯汀说:“人们对飞船降落伞安全性颇为忧虑,但当前我们处于非常积极有利的局面,SpaceX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开发研制降落伞,便于实现‘龙’飞船持续性、可重复性使用的性能。” 事实上,SpaceX一直在努力研发降落伞装置,现在正从马克2型向马克3型改良升级,我们认为马克2型降落伞是非常安全的,相比之下,马克3型的安全性增强了10倍。如果人们将马克3型降落伞的安全系数与阿波罗号飞船相比,它的安全系数是阿波罗飞船的两倍。马斯克继续指出,龙飞船降落伞存在的问题与阿波罗号飞船不可“同日而语”,当时阿波罗号飞船重量约5900公斤,是迄今降落伞回收最重的宇宙飞船,当阿波罗号飞船从月球返程时,太空飞行速度非常快。 1963-1968年,美国宇航局进行了至少34次阿波罗飞船降落伞试验,正如马斯克等人常提醒的那样,“太空旅行是非常艰难的”,宇宙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是太空飞行最具挑战的环节,龙飞船重量约9000公斤,在它返回地球旅程中正确使用降落伞是非常重要的。 2012年,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的超音速降落伞时,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正如好奇号项目总工程师罗伯·曼宁(Rob Manning)所说,“降落伞始终是一个问题。” 太空飞行中质地柔软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是最具挑战的,人们测试金属装置会简单一些,当拉动金属装置时,金属在一定作用力下会断裂,但是该方法无法适用于质地柔软的降落伞。降落伞的性能可比作一种不可预测的野生动物,对它而言,任何模拟测试都基本上没有帮助,工作人员只能在真实环境中一次次地反复测试。 马斯克说:“降落伞看似简单,但它绝对不简单,降落伞设计实际上是40多年前阿波罗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事情之一。”布里登斯汀指出,降落伞很难建模设计,“我们需要降落伞具有持续性、可重复性使用,我们需要大量的降落测试,从现在至年底,我们可能经历大约10次飞船降落试验,当然试验总数取决于每次试验是否成功。”
偏心?NASA给SpaceX500万美元进行安全检查 波音却一分钱都没有! 偏心?NASA给了SpaceX500万美元进行安全检查 波音却一分钱都没有(来源:前瞻经济学人)据媒体在去年的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喜剧演员乔·罗根(Joe Rogan)的播客节目中吸食了大麻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资500万美元帮助SpaceX公司对员工进行了强制调查。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还命令SpaceX的竞争对手波音公司完成同样的安全审查,不过美国宇航局却没有帮助支付其费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亲自下令SpaceX和波音公司完成安全审查,其中包括对员工进行教育,确保所有联邦承包商遵守严格的药物使用准则。不过,虽然去年就已经有媒体对这次审查进行了报道,但NASA为SpaceX买单的报道是在这个周三(10月16日)才在政治网(Politico)上披露出来的。 SpaceX和波音公司都在争取在明年通过商业载人服务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政治网进一步报道称,虽然NASA免费向SpaceX提供了财政援助,但由于隔壁马斯克抽大麻而躺枪的波音(Boeing)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最近退役的空军中校、太空战略家皮特·加勒特森(Pete Garrettson)告诉政治网,这起事件引发了一些问题。他问道:“作为一名纳税人,我为什么要在不必纳税的情况下纳税呢?如果我是波音的话,我也会说,‘为什么我也要接受惩罚?而且还得不到同样的补偿?’” 在分别接受Politico采访时,SpaceX和波音都证实了这些报道。SpaceX表示,它收到了额外的NASA资金,以“解决合同范围之外的额外工作”,而波音证实,它并没有收到任何额外的资金。
偏心?NASA给SpaceX500万美元进行安全检查 波音却一分钱都没有! 偏心?NASA给了SpaceX500万美元进行安全检查 波音却一分钱都没有(来源:前瞻经济学人)据媒体在去年的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喜剧演员乔·罗根(Joe Rogan)的播客节目中吸食了大麻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资500万美元帮助SpaceX公司对员工进行了强制调查。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还命令SpaceX的竞争对手波音公司完成同样的安全审查,不过美国宇航局却没有帮助支付其费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亲自下令SpaceX和波音公司完成安全审查,其中包括对员工进行教育,确保所有联邦承包商遵守严格的药物使用准则。不过,虽然去年就已经有媒体对这次审查进行了报道,但NASA为SpaceX买单的报道是在这个周三(10月16日)才在政治网(Politico)上披露出来的。 SpaceX和波音公司都在争取在明年通过商业载人服务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政治网进一步报道称,虽然NASA免费向SpaceX提供了财政援助,但由于隔壁马斯克抽大麻而躺枪的波音(Boeing)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最近退役的空军中校、太空战略家皮特·加勒特森(Pete Garrettson)告诉政治网,这起事件引发了一些问题。他问道:“作为一名纳税人,我为什么要在不必纳税的情况下纳税呢?如果我是波音的话,我也会说,‘为什么我也要接受惩罚?而且还得不到同样的补偿?’” 在分别接受Politico采访时,SpaceX和波音都证实了这些报道。SpaceX表示,它收到了额外的NASA资金,以“解决合同范围之外的额外工作”,而波音证实,它并没有收到任何额外的资金。
马斯克最强对手之一——世界首富贝佐斯的新战场(转载) 美国五角大楼的一份鲜为人知的军事计划“JEDI”近日被曝光。因商业合同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答记者问时提及这一计划,而这背后牵扯到一众科技巨头企业。 “五角大楼有一份秘密的‘JEDI’合同,作为总统你是否打算介入其中?”记者问起。“是哪一个?亚马逊么?”特朗普第一时间反应答道。 随后,他又补充道:“这是一份非常大的合同,白宫也收到了来自其他公司的大量投诉。有许多世界上伟大的公司,包括微软、甲骨文和IBM都在为此抱怨。这些公司对该合同的态度都怒不可遏,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考虑。” 特朗普的表态,被许多人认为是其对亚马逊 CEO,也是《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杰夫·贝佐斯的又一次攻击。毕竟,自打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华盛顿邮报》写过许多关于他的负面报道,而“推特狂人”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多次发表直指目前世界首富贝佐斯的针对性言论,包括指责《华盛顿邮报》写假新闻、批评亚马逊的税务问题,以及抱怨亚马逊对美国邮政带来的影响等。 随后不久,五角大楼也发布了一份公告:表示在竞标过程经过彻底审查之后,合同将暂时搁置。 “JEDI”(即绝地)是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最为重要的组织,也是绝地武士的简称。五角大楼计划的这项“绝地”计划,是寻找公司来为美国国防部提供云计算服务,其价值将高达 100 亿美元,其中利润极其丰厚。在云计算领域,亚马逊一直是公认的领跑者,但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也不会轻易放弃“如此大的一块肥肉”,均对这笔交易十分关注,并表示在竞标过程中,五角大楼“偏向”了这个电商巨头。(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PABLO DELCAN)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提供商,亚马逊的网络服务部门(AWS)在 2018 年就创造了超过250 亿美元的收入,其在竞标过程中占有优势或许也不难被人理解。目前合同只是暂时搁置,美国国防部的云计算服务需求还摆在那里,迟早要解决。反倒是此事背后透露出的亚马逊自身不断变化的性质,及其在国家安全和政治中的作用,更值得关注——它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小心翼翼地朝着华盛顿的中心前进。
马斯克最强对手之一——世界首富贝佐斯的新战场(转载) 美国五角大楼的一份鲜为人知的军事计划“JEDI”近日被曝光。因商业合同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答记者问时提及这一计划,而这背后牵扯到一众科技巨头企业。 “五角大楼有一份秘密的‘JEDI’合同,作为总统你是否打算介入其中?”记者问起。“是哪一个?亚马逊么?”特朗普第一时间反应答道。 随后,他又补充道:“这是一份非常大的合同,白宫也收到了来自其他公司的大量投诉。有许多世界上伟大的公司,包括微软、甲骨文和IBM都在为此抱怨。这些公司对该合同的态度都怒不可遏,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考虑。” 特朗普的表态,被许多人认为是其对亚马逊 CEO,也是《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杰夫·贝佐斯的又一次攻击。毕竟,自打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华盛顿邮报》写过许多关于他的负面报道,而“推特狂人”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多次发表直指目前世界首富贝佐斯的针对性言论,包括指责《华盛顿邮报》写假新闻、批评亚马逊的税务问题,以及抱怨亚马逊对美国邮政带来的影响等。 随后不久,五角大楼也发布了一份公告:表示在竞标过程经过彻底审查之后,合同将暂时搁置。 “JEDI”(即绝地)是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最为重要的组织,也是绝地武士的简称。五角大楼计划的这项“绝地”计划,是寻找公司来为美国国防部提供云计算服务,其价值将高达 100 亿美元,其中利润极其丰厚。在云计算领域,亚马逊一直是公认的领跑者,但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也不会轻易放弃“如此大的一块肥肉”,均对这笔交易十分关注,并表示在竞标过程中,五角大楼“偏向”了这个电商巨头。(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PABLO DELCAN)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提供商,亚马逊的网络服务部门(AWS)在 2018 年就创造了超过250 亿美元的收入,其在竞标过程中占有优势或许也不难被人理解。目前合同只是暂时搁置,美国国防部的云计算服务需求还摆在那里,迟早要解决。反倒是此事背后透露出的亚马逊自身不断变化的性质,及其在国家安全和政治中的作用,更值得关注——它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小心翼翼地朝着华盛顿的中心前进。
特斯拉电池野心(转载) 作者 | 李欢欢 “如果我是外部投资者,会高度关注特斯拉扩大电池生产规模、降低单位电池成本的规划。”今年6月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当马斯克说这句话的时候,特斯拉早已拉开电池扩张计划。 在与松下合作了年产能已经达到24GWh的特斯拉1号超级工厂之后,今年2月,特斯拉再度收购超级电容器制造商Maxwell的79%股权,默默储备电池技术。 扩张还在继续。10月8日,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向加拿大有关部门递交的一份备案材料,在这份材料中特斯拉将加拿大电池制造设备和工程技术公司海霸(Hibar)列入自己的子公司。这意味着特斯拉已经将这家加拿大电池制造商收入囊中。 据了解,海霸在北美、欧洲、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地建有大型生产工厂,尽管尚不清楚此次收购标底价,以及特斯拉将如何利用海霸资源,但其电池产能无疑将因此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业内分析认为,完成此项收购后,特斯拉或许将开启电池自造之旅。 作为新造车势力独一无二的巨头,成立十多年的特斯拉至今还深陷年度亏损的泥潭,但在与电池巨头松下的合作期,它为何还执意重资产运营电池业务?这背后或许有特斯拉自身扩张的需求、有来自同行竞争的逼迫,也或许,是特斯拉谋划新能源王国的必经之路。 扩张需求——野心或许是马斯克与生俱来的特质:2019年4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可能将在2020年推出续航超“百万英里”的新型电池。尽管此言引来不少嘲讽,但是几个月后,与特斯拉合作的达尔豪斯大学研究人员证明马斯克并没有吹牛。
特斯拉电池野心(转载) 作者 | 李欢欢 “如果我是外部投资者,会高度关注特斯拉扩大电池生产规模、降低单位电池成本的规划。”今年6月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当马斯克说这句话的时候,特斯拉早已拉开电池扩张计划。 在与松下合作了年产能已经达到24GWh的特斯拉1号超级工厂之后,今年2月,特斯拉再度收购超级电容器制造商Maxwell的79%股权,默默储备电池技术。 扩张还在继续。10月8日,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向加拿大有关部门递交的一份备案材料,在这份材料中特斯拉将加拿大电池制造设备和工程技术公司海霸(Hibar)列入自己的子公司。这意味着特斯拉已经将这家加拿大电池制造商收入囊中。 据了解,海霸在北美、欧洲、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地建有大型生产工厂,尽管尚不清楚此次收购标底价,以及特斯拉将如何利用海霸资源,但其电池产能无疑将因此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业内分析认为,完成此项收购后,特斯拉或许将开启电池自造之旅。 作为新造车势力独一无二的巨头,成立十多年的特斯拉至今还深陷年度亏损的泥潭,但在与电池巨头松下的合作期,它为何还执意重资产运营电池业务?这背后或许有特斯拉自身扩张的需求、有来自同行竞争的逼迫,也或许,是特斯拉谋划新能源王国的必经之路。 扩张需求——野心或许是马斯克与生俱来的特质:2019年4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可能将在2020年推出续航超“百万英里”的新型电池。尽管此言引来不少嘲讽,但是几个月后,与特斯拉合作的达尔豪斯大学研究人员证明马斯克并没有吹牛。
马斯克要进军保险业 巴菲特认为其难度堪比保险公司造汽车(转) 本文来自“虎嗅APP”,原文标题为《马斯克玩保险,巴菲特看笑话》。 有人曾笑称特朗普是个“推特(TWTR.US)治国”的总统,那么远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位美国知名人物,也一直贯彻着同样的理念。 8月28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发送推文宣布:“特斯拉(TSLA.US)即将推出保险业务,其保费将会(相较于市场平均)降低20%左右。目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试行,之后将会扩大范围。”其实特斯拉早在2016年就于澳大利亚和香港启动了InsureMyTesla计划,后来在2017年该业务扩展至北美地区,彼时特斯拉是与利宝保险(Liberty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和英杰华保险(Aviva)合作,分别服务美国和加拿大用户。马斯克当时的看法是:“我们可以采用第三方保险公司,但如果他们不能够提供与特斯拉电动车风险评级相对应的服务时,我们会自己去做这件事。我认为特斯拉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提供合理的服务。” 次年,特斯拉聘请利宝保险(Liberty Mutual)前高管亚历克斯·塞特塞纳科斯(Alex Tsetsenekos)负责特斯拉保险业务。今年4月份时,特斯拉将成立Tesla Insurance(特斯拉保险业务)的消息遍布网络,一个月后特斯拉就正式公布了将会推出特斯拉保险产品的计划,将会根据特斯拉所拥有的驾驶数据信息“合理”计算每个车主的保费。 “The success of the auto companies getting into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s probably as likely as the success of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getting into the auto business.”——Warren·Buffett 那时,特斯拉刚刚公布Q1财报不久,由于偿还大量的债务和加大生产的投资,账面净亏损颇为难堪。所以特斯拉公布消息不久后,就被各种媒体和“华尔街分析师”指出此举的“阴谋”和“不可能性”。不仅如此,股神巴菲特也称特斯拉推出保险业务的难度堪比保险公司进军汽车行业,认为此举非但不是“创举”,而且不会有什么未来,例如通用公司就曾尝试过推出保险业务,最终得不偿失导致无疾而终。 不过马斯克应该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事情,因为如果他是一位被别人指出问题就退却的人,那么或许也就不会有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Neuralink、Boring……以及Tesla Insurance 既然很多人不看好特斯拉保险业务,那么我们就来认真了解一下:——
摩根士丹利:2030年特斯拉将拿下26%的自动驾驶市场份额 排名第一 回顾近年的发展, Waymo 是绝对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但在去年年末如约上线了自动驾驶打车服务 Waymo One,将路测里程刷到了数千万英里,还一直稳坐加州车管所“接管报告”成绩的头把交椅。在摩根士丹利(以下简称大摩)看来,包含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物流/递送服务和软件与技术授权三大块业务的 Waymo 值 1750 亿美元。 不过进入新年以后,Waymo 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的滋味,背靠 Alphabet 也开始“差钱”了。Waymo 先是宣布开卖自家激光雷达变现,后又有消息称它们要开启对外融资之路。6 月份,Waymo 更是一改单打独斗的态势,选择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牵手,一起搞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显然,Alphabet 也着急从 Waymo 身上见到“回头钱”。据其前雇员和业内人士估算,Waymo 一年大概要从 Alphabet 那里拿走 10 亿美元“生活费”,养了 10 多年的 Waymo“碎钞机”是该在商业上有点回报了。可惜,现在的 Waymo 还处在量变阶段,凤凰涅磐的质变时刻恐怕要比想象中晚上不少。这样的情况下,一向“吹爆”Waymo 的大摩也不再头脑发热,它们直接降低了 Waymo 的估值,而且一下子砍掉 40%。根据最新的现金流折现分析,大摩认为 Waymo 现在只值 1050 亿美元了。 “过去一年时间里,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其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影响。”大摩分析师写道。“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低估了安全驾驶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意义,他们一时半会还丢不了饭碗。” 同时,大摩还认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落地时间会有所延后(Cruise 原定于今年年底落地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可能就要泡汤了),而且甩不掉安全驾驶员的话服务利润也会被大幅拉低。此外,物流/递送服务的降速也严重影响了 Waymo 的估值,毕竟大摩曾给这块业务定了个 900 亿美元的估值。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Waymo 不但在技术上一骑绝尘,在与监管部门打交道上也是顺风顺水。不过,已经落地 9 个月的 Waymo One 依然不敢彻底打开闸门,他们的顾客还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小撮”人,而且继续“龟缩”在凤凰城郊区,同时严重依赖人为因素,其中就包括“怎么都请不下车”的安全驾驶员。大摩指出,降低 Waymo 估值主要还是因为自动驾驶行业的整体减速,投资者们砸钱的意愿没有从前那么强烈了。同时它们也不看好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未来发展速度。对于 Waymo 母公司 Alphabet,大摩将其目标股价定在 1450 美元,妥妥的万亿级巨头。不过如果这样算,Waymo 对母公司的贡献其实只有 200 亿美元罢了。 当然,摩根士丹利依旧看好未来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到时谁能统治市场,谁便能拿走源源不断的利润。在大摩分析师看来,到 2030 年市场会形成特斯拉与 Waymo 双雄并进的局面,其中特斯拉能拿下 26% 的市场份额,而 Waymo 则紧随其后,分走 18%的份额,通用(Cruise)排名第三,占到 13% 的份额,而 Uber 则以 6% 的份额占据第四名。
摩根士丹利:2030年特斯拉将拿下26%的自动驾驶市场份额 排名第一 回顾近年的发展, Waymo 是绝对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但在去年年末如约上线了自动驾驶打车服务 Waymo One,将路测里程刷到了数千万英里,还一直稳坐加州车管所“接管报告”成绩的头把交椅。在摩根士丹利(以下简称大摩)看来,包含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物流/递送服务和软件与技术授权三大块业务的 Waymo 值 1750 亿美元。 不过进入新年以后,Waymo 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的滋味,背靠 Alphabet 也开始“差钱”了。Waymo 先是宣布开卖自家激光雷达变现,后又有消息称它们要开启对外融资之路。6 月份,Waymo 更是一改单打独斗的态势,选择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牵手,一起搞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显然,Alphabet 也着急从 Waymo 身上见到“回头钱”。据其前雇员和业内人士估算,Waymo 一年大概要从 Alphabet 那里拿走 10 亿美元“生活费”,养了 10 多年的 Waymo“碎钞机”是该在商业上有点回报了。可惜,现在的 Waymo 还处在量变阶段,凤凰涅磐的质变时刻恐怕要比想象中晚上不少。这样的情况下,一向“吹爆”Waymo 的大摩也不再头脑发热,它们直接降低了 Waymo 的估值,而且一下子砍掉 40%。根据最新的现金流折现分析,大摩认为 Waymo 现在只值 1050 亿美元了。 “过去一年时间里,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其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影响。”大摩分析师写道。“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低估了安全驾驶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意义,他们一时半会还丢不了饭碗。” 同时,大摩还认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落地时间会有所延后(Cruise 原定于今年年底落地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可能就要泡汤了),而且甩不掉安全驾驶员的话服务利润也会被大幅拉低。此外,物流/递送服务的降速也严重影响了 Waymo 的估值,毕竟大摩曾给这块业务定了个 900 亿美元的估值。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Waymo 不但在技术上一骑绝尘,在与监管部门打交道上也是顺风顺水。不过,已经落地 9 个月的 Waymo One 依然不敢彻底打开闸门,他们的顾客还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小撮”人,而且继续“龟缩”在凤凰城郊区,同时严重依赖人为因素,其中就包括“怎么都请不下车”的安全驾驶员。大摩指出,降低 Waymo 估值主要还是因为自动驾驶行业的整体减速,投资者们砸钱的意愿没有从前那么强烈了。同时它们也不看好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未来发展速度。对于 Waymo 母公司 Alphabet,大摩将其目标股价定在 1450 美元,妥妥的万亿级巨头。不过如果这样算,Waymo 对母公司的贡献其实只有 200 亿美元罢了。 当然,摩根士丹利依旧看好未来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到时谁能统治市场,谁便能拿走源源不断的利润。在大摩分析师看来,到 2030 年市场会形成特斯拉与 Waymo 双雄并进的局面,其中特斯拉能拿下 26% 的市场份额,而 Waymo 则紧随其后,分走 18%的份额,通用(Cruise)排名第三,占到 13% 的份额,而 Uber 则以 6% 的份额占据第四名。
摩根士丹利:2030年特斯拉将拿下 26%自动驾驶市场份额 排名第一 回顾近年的发展, Waymo 是绝对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但在去年年末如约上线了自动驾驶打车服务 Waymo One,将路测里程刷到了数千万英里,还一直稳坐加州车管所“接管报告”成绩的头把交椅。在摩根士丹利(以下简称大摩)看来,包含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物流/递送服务和软件与技术授权三大块业务的 Waymo 值 1750 亿美元。 不过进入新年以后,Waymo 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的滋味,背靠 Alphabet 也开始“差钱”了。Waymo 先是宣布开卖自家激光雷达变现,后又有消息称它们要开启对外融资之路。6 月份,Waymo 更是一改单打独斗的态势,选择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牵手,一起搞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显然,Alphabet 也着急从 Waymo 身上见到“回头钱”。据其前雇员和业内人士估算,Waymo 一年大概要从 Alphabet 那里拿走 10 亿美元“生活费”,养了 10 多年的 Waymo“碎钞机”是该在商业上有点回报了。可惜,现在的 Waymo 还处在量变阶段,凤凰涅磐的质变时刻恐怕要比想象中晚上不少。这样的情况下,一向“吹爆”Waymo 的大摩也不再头脑发热,它们直接降低了 Waymo 的估值,而且一下子砍掉 40%。根据最新的现金流折现分析,大摩认为 Waymo 现在只值 1050 亿美元了。 “过去一年时间里,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其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影响。”大摩分析师写道。“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低估了安全驾驶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意义,他们一时半会还丢不了饭碗。” 同时,大摩还认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落地时间会有所延后(Cruise 原定于今年年底落地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可能就要泡汤了),而且甩不掉安全驾驶员的话服务利润也会被大幅拉低。此外,物流/递送服务的降速也严重影响了 Waymo 的估值,毕竟大摩曾给这块业务定了个 900 亿美元的估值。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Waymo 不但在技术上一骑绝尘,在与监管部门打交道上也是顺风顺水。不过,已经落地 9 个月的 Waymo One 依然不敢彻底打开闸门,他们的顾客还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小撮”人,而且继续“龟缩”在凤凰城郊区,同时严重依赖人为因素,其中就包括“怎么都请不下车”的安全驾驶员。大摩指出,降低 Waymo 估值主要还是因为自动驾驶行业的整体减速,投资者们砸钱的意愿没有从前那么强烈了。同时它们也不看好自动驾驶打车服务的未来发展速度。对于 Waymo 母公司 Alphabet,大摩将其目标股价定在 1450 美元,妥妥的万亿级巨头。不过如果这样算,Waymo 对母公司的贡献其实只有 200 亿美元罢了。 当然,摩根士丹利依旧看好未来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到时谁能统治市场,谁便能拿走源源不断的利润。在大摩分析师看来,到 2030 年市场会形成特斯拉与 Waymo 双雄并进的局面,其中特斯拉能拿下 26% 的市场份额,而 Waymo 则紧随其后,分走 18%的份额,通用(Cruise)排名第三,占到 13% 的份额,而 Uber 则以 6% 的份额占据第四名。
特斯拉田间走一走 开Model 3回老家是一种怎样体验?(转载) 长途AP开起来,解乏又解腻北京真的是太冷了,这是5日晚我开着Model 3抵京下车后最直接的感受。作为一个长居北方的南方人,抵御寒冷的本能已然退化,尤其面对这种初秋的冷空气时。 节前拿到这款长续航版本的Model 3与十一长途开回老家的计划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北京开回徐州老家,途径京台高速、京沪高速、淮徐高速,高速路段798公里,非高速路段68公里,全程总计约800公里。说实话,开特斯拉或其他电动车比我跑得更远的案例着实不少,但亲自走一遭还是第一次,所以我和更多的人一样好奇: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但即便不计入堵车空调等耗损,我心里也比较有底。一方面,出发前秋冬还未露出马脚;另一方面,Model 3在续航方面实力扛造,这个腾讯汽车在续航横评中已有结论。 计划不如变化 不是没有办法:——长续航版Model 3的NEDC纯电续航里程为590公里,也就是国内工信部参照欧洲续航测试的标准,但在超充站实际充满电后,中控台显示495公里,这是因为Model 3 在车机方面采用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EPA标准进行的估算,也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续航测试方法。特斯拉官网(续航详见白框处)超充充满结束界面(续航详见白框处) 假设700公里大部分都是以平均时速90km/h行驶,途中至少要充一次电。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特斯拉超充站在国内能够做到基本覆盖一二三线城市——比如我们原计划第一次充电的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再比如我们实际第一次充电的河北省地级市沧州。
特斯拉要进军保险业 巴菲特认为其难度堪比保险公司造汽车(转) 本文来自“虎嗅APP”,原文标题为《马斯克玩保险,巴菲特看笑话》。 有人曾笑称特朗普是个“推特(TWTR.US)治国”的总统,那么远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位美国知名人物,也一直贯彻着同样的理念。 8月28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发送推文宣布:“特斯拉(TSLA.US)即将推出保险业务,其保费将会(相较于市场平均)降低20%左右。目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试行,之后将会扩大范围。”其实特斯拉早在2016年就于澳大利亚和香港启动了InsureMyTesla计划,后来在2017年该业务扩展至北美地区,彼时特斯拉是与利宝保险(Liberty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和英杰华保险(Aviva)合作,分别服务美国和加拿大用户。马斯克当时的看法是:“我们可以采用第三方保险公司,但如果他们不能够提供与特斯拉电动车风险评级相对应的服务时,我们会自己去做这件事。我认为特斯拉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提供合理的服务。” 次年,特斯拉聘请利宝保险(Liberty Mutual)前高管亚历克斯·塞特塞纳科斯(Alex Tsetsenekos)负责特斯拉保险业务。今年4月份时,特斯拉将成立Tesla Insurance(特斯拉保险业务)的消息遍布网络,一个月后特斯拉就正式公布了将会推出特斯拉保险产品的计划,将会根据特斯拉所拥有的驾驶数据信息“合理”计算每个车主的保费。 “The success of the auto companies getting into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s probably as likely as the success of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getting into the auto business.”——Warren·Buffett 那时,特斯拉刚刚公布Q1财报不久,由于偿还大量的债务和加大生产的投资,账面净亏损颇为难堪。所以特斯拉公布消息不久后,就被各种媒体和“华尔街分析师”指出此举的“阴谋”和“不可能性”。不仅如此,股神巴菲特也称特斯拉推出保险业务的难度堪比保险公司进军汽车行业,认为此举非但不是“创举”,而且不会有什么未来,例如通用公司就曾尝试过推出保险业务,最终得不偿失导致无疾而终。 不过马斯克应该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事情,因为如果他是一位被别人指出问题就退却的人,那么或许也就不会有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Neuralink、Boring……以及Tesla Insurance 既然很多人不看好特斯拉保险业务,那么我们就来认真了解一下:——
松下拒绝配合提升产能,阻碍Model Y量产,特斯拉将被迫自产电池 据国外媒体Electrek报道,特斯拉证实在其工作清单中有电池制造一项,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提出他们计划建立一条电池生产线。根据新的工作清单,这家汽车制造商正在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建立一条新的电池生产线。同时,他们还在科罗拉多州寻找电池技术研发人员。 几个月来,一直有传言称特斯拉正在准备自己为其电动汽车制造电池。现在看来,这一传言是真的。我们很容易认为特斯拉已经自己制造了电池,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但其实是松下在工厂拥有电池生产线。2014年7月,特斯拉和松下签署了超级工厂协议。根据协议,特斯拉将负责提供并管理工厂的土地、建筑和公用设施,松下负责生产并供应锂电池,并投资生产所需的设备等。 根据外媒Insideevs早前的报道,特斯拉Model Y的量产会超载松下目前的电池生产能力。去年,有谣言说松下对特斯拉的投资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后来又有报道澄清说:——松下财务业绩显示,松下唯一有收益的电动汽车电池交易是与特斯拉达成的!无论如何,可以看出,电池方面的限制已经成为了特斯拉的发展瓶颈。现在,松下首席执行官松下一郎(Kazuhiro Tsuga)说道:“如果特斯拉明年开始交付Model Y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话,那么现有的电池产能铁定是不够用的。”松下一郎表示,今年是否继续增加电池产能,是否进行进一步投资,将会等待和评估具体形势。 一系列事件显示特斯拉和松下独家协议的结束:——
松下拒绝配合提升产能,阻碍Model Y量产,特斯拉将被迫自产电池 据国外媒体Electrek报道,特斯拉证实在其工作清单中有电池制造一项,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提出他们计划建立一条电池生产线。根据新的工作清单,这家汽车制造商正在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建立一条新的电池生产线。同时,他们还在科罗拉多州寻找电池技术研发人员。 几个月来,一直有传言称特斯拉正在准备自己为其电动汽车制造电池。现在看来,这一传言是真的。我们很容易认为特斯拉已经自己制造了电池,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但其实是松下在工厂拥有电池生产线。2014年7月,特斯拉和松下签署了超级工厂协议。根据协议,特斯拉将负责提供并管理工厂的土地、建筑和公用设施,松下负责生产并供应锂电池,并投资生产所需的设备等。 根据外媒Insideevs早前的报道,特斯拉Model Y的量产会超载松下目前的电池生产能力。去年,有谣言说松下对特斯拉的投资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后来又有报道澄清说:——松下财务业绩显示,松下唯一有收益的电动汽车电池交易是与特斯拉达成的!无论如何,可以看出,电池方面的限制已经成为了特斯拉的发展瓶颈。现在,松下首席执行官松下一郎(Kazuhiro Tsuga)说道:“如果特斯拉明年开始交付Model Y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话,那么现有的电池产能铁定是不够用的。”松下一郎表示,今年是否继续增加电池产能,是否进行进一步投资,将会等待和评估具体形势。 一系列事件显示特斯拉和松下独家协议的结束:——
松下拒绝提升产能,成Model Y量产瓶颈,特斯拉将被迫自产电池! 据国外媒体Electrek报道,特斯拉证实在其工作清单中有电池制造一项,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提出他们计划建立一条电池生产线。根据新的工作清单,这家汽车制造商正在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建立一条新的电池生产线。同时,他们还在科罗拉多州寻找电池技术研发人员。 几个月来,一直有传言称特斯拉正在准备自己为其电动汽车制造电池。现在看来,这一传言是真的。我们很容易认为特斯拉已经自己制造了电池,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但其实是松下在工厂拥有电池生产线。2014年7月,特斯拉和松下签署了超级工厂协议。根据协议,特斯拉将负责提供并管理工厂的土地、建筑和公用设施,松下负责生产并供应锂电池,并投资生产所需的设备等。 根据外媒Insideevs早前的报道,特斯拉Model Y的量产会超载松下目前的电池生产能力。去年,有谣言说松下对特斯拉的投资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后来又有报道澄清说:——松下财务业绩显示,松下唯一有收益的电动汽车电池交易是与特斯拉达成的!无论如何,可以看出,电池方面的限制已经成为了特斯拉的发展瓶颈。现在,松下首席执行官松下一郎(Kazuhiro Tsuga)说道:“如果特斯拉明年开始交付Model Y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话,那么现有的电池产能铁定是不够用的。”松下一郎表示,今年是否继续增加电池产能,是否进行进一步投资,将会等待和评估具体形势。 一系列事件显示特斯拉和松下独家协议的结束:——
特斯拉获得新专利:利用液体调节座椅温度(转载) 为了保证在纽博格林赛道击败保时捷Taycan,特斯拉的工程师们正着手于对Model S的性能改造。不过,对于家用车舒适性的提升,他们也没闲着。日前,特斯拉在美国获得了一项新的专利——通过液体来加热和冷却汽车座椅。 这项专利由美国专利商标局于9月底公布,该创意的设想是在汽车座椅的内部加入一层中间液体,通过一个单独的系统对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并通过泵进行循环,保证液体均匀在座椅内部流动,从而更有效地调节座椅的温度。除此之外,这项专利还有助于节省电能,从而提升特斯拉汽车的续航里程。 传统汽车的座椅加热和通风由两个不同的系统控制。座椅是利用电流通过内部电阻进行加热的。然而,座椅温度的升高意味着需要通过更多的电流。座椅通风功能也是相同原理,通过使用座垫下的风扇进行通风。风扇旋转得越快,座位表面的空气流动就越多,但相对应的,汽车的耗电量也就越大。因此,将座椅加热和冷却两项功能用一个更简单的系统结合,并代替座椅电阻和通风风扇,就能够有效地节省耗电量。 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有趣的想法,取决于特斯拉如何提升座椅的制造工艺。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旦装载液体的座椅发生故障甚至泄漏,不仅会严重影响驾乘体验,而且很有可能会形成高昂的维修成本。尽管特斯拉过去一直以各种新奇的未来技术来包装自己,但整车生产的做工却屡有瑕疵发生。
特斯拉获得新专利:利用液体调节座椅温度(转载) 为了保证在纽博格林赛道击败保时捷Taycan,特斯拉的工程师们正着手于对Model S的性能改造。不过,对于家用车舒适性的提升,他们也没闲着。日前,特斯拉在美国获得了一项新的专利——通过液体来加热和冷却汽车座椅。 这项专利由美国专利商标局于9月底公布,该创意的设想是在汽车座椅的内部加入一层中间液体,通过一个单独的系统对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并通过泵进行循环,保证液体均匀在座椅内部流动,从而更有效地调节座椅的温度。除此之外,这项专利还有助于节省电能,从而提升特斯拉汽车的续航里程。 传统汽车的座椅加热和通风由两个不同的系统控制。座椅是利用电流通过内部电阻进行加热的。然而,座椅温度的升高意味着需要通过更多的电流。座椅通风功能也是相同原理,通过使用座垫下的风扇进行通风。风扇旋转得越快,座位表面的空气流动就越多,但相对应的,汽车的耗电量也就越大。因此,将座椅加热和冷却两项功能用一个更简单的系统结合,并代替座椅电阻和通风风扇,就能够有效地节省耗电量。 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有趣的想法,取决于特斯拉如何提升座椅的制造工艺。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旦装载液体的座椅发生故障甚至泄漏,不仅会严重影响驾乘体验,而且很有可能会形成高昂的维修成本。尽管特斯拉过去一直以各种新奇的未来技术来包装自己,但整车生产的做工却屡有瑕疵发生。
特斯拉用皮卡打败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猜想(转载) 面对咄咄逼人的特斯拉,底特律汽车制造商需要拿出捍卫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市场的勇气。 “我们为什么要让特斯拉用一辆皮卡打败我们?”——就在三年前,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想用一款特斯拉电动皮卡来攻击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核心业务后,整个底特律的巨头们都慌了神。一位熟悉福特计划的人士甚至表示,“这是我们的地盘。”——这的确是底特律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一份来自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公布的2019年中期销量数据显示,虽然日系SUV和轿车占据了车型销量排行榜前列的多个名额,但皮卡仍然是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车型,福特、通用和FCA三巨头的皮卡产品依旧稳居三甲。其中福特F-150和通用雪佛兰Silverado甚至也是全球汽车市场上最畅销的车型之一——所以按照马斯克的说法,当未来如果能够以49000美元或更低的价格买到一辆非常棒的电动皮卡,并且会让Ram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福特F-150也会成为它的手下败将,你猜底特律们巨头会做些什么? 诸神混战:——如今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正竞相为其利润丰厚的皮卡车型进行全新的设计使其电动化。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表示,“这将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真正的分水岭”。虽然福特并未透露有关F系列电动汽车的细节,但暗示除了传统的后备箱外,这款卡车的引擎盖下可能还有更多的承载空间。福特汽车表示:“你要把发动机舱里多余的空间全部都利用上。”F系列电动皮卡可以是一辆工作卡车,可以被定位为一个高性能的车型。 这显然打破了福特汽车的传统,不过福特汽车此前已经用涡轮增压的六缸“EcoBoost”发动机取代了传统的V8发动机打破了皮卡行业的惯例,并为当前这一代卡车配备了铝制车身,而不是钢车身。比尔·福特说:“就像EcoBoost和铝一样,让人们在车内试用是很重要的。” 福特计划到2022年投资115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开发,开发40款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其中16款是电池电动汽车。值得注意的是,福特称这些车型都将实现盈利。今年4月,福特还宣布将向电动皮卡汽车初创公司Rivian投资5亿美元,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交易的一部分,Rivian将在自己代号“skateboard”的EV平台上为福特开发一款全新下一代电动汽车。美国最大的福特经销商之一、洛杉矶地区的Galpin Ford总裁Beau Boeckmann表示,客户已经在询问这款电动卡车的情况。 几乎在同一时刻,在今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电话上,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透露该公司将推出一款全电动皮卡,作为通用汽车“全电力未来”的一部分。“通用汽车拥有行业领先的卡车专营权和行业领先的电气化能力。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不会在任何方面放弃我们的领导地位。我们打算创造一个全电动的未来,包括一系列完整的电动汽车和全尺寸皮卡。” 不过她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也没有任何消息表明这款车型何时能推出。在外界看来这将是通用选择跟上福特、特斯拉等公司的步伐。通用汽车计划投资80亿美元开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到2023年将在全球推出20款全新纯电动汽车。通用汽车表示,该公司首席工程师乔什·塔维尔将负责全尺寸皮卡的设计。他曾是雪佛兰伏特、凯迪拉克ELR、Spark和Bolt电动汽车的首席工程师。
特斯拉用皮卡打败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猜想(转载) 面对咄咄逼人的特斯拉,底特律汽车制造商需要拿出捍卫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市场的勇气。 “我们为什么要让特斯拉用一辆皮卡打败我们?”——就在三年前,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想用一款特斯拉电动皮卡来攻击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核心业务后,整个底特律的巨头们都慌了神。一位熟悉福特计划的人士甚至表示,“这是我们的地盘。”——这的确是底特律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一份来自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公布的2019年中期销量数据显示,虽然日系SUV和轿车占据了车型销量排行榜前列的多个名额,但皮卡仍然是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车型,福特、通用和FCA三巨头的皮卡产品依旧稳居三甲。其中福特F-150和通用雪佛兰Silverado甚至也是全球汽车市场上最畅销的车型之一——所以按照马斯克的说法,当未来如果能够以49000美元或更低的价格买到一辆非常棒的电动皮卡,并且会让Ram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福特F-150也会成为它的手下败将,你猜底特律们巨头会做些什么? 诸神混战:——如今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正竞相为其利润丰厚的皮卡车型进行全新的设计使其电动化。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表示,“这将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真正的分水岭”。虽然福特并未透露有关F系列电动汽车的细节,但暗示除了传统的后备箱外,这款卡车的引擎盖下可能还有更多的承载空间。福特汽车表示:“你要把发动机舱里多余的空间全部都利用上。”F系列电动皮卡可以是一辆工作卡车,可以被定位为一个高性能的车型。 这显然打破了福特汽车的传统,不过福特汽车此前已经用涡轮增压的六缸“EcoBoost”发动机取代了传统的V8发动机打破了皮卡行业的惯例,并为当前这一代卡车配备了铝制车身,而不是钢车身。比尔·福特说:“就像EcoBoost和铝一样,让人们在车内试用是很重要的。” 福特计划到2022年投资115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开发,开发40款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其中16款是电池电动汽车。值得注意的是,福特称这些车型都将实现盈利。今年4月,福特还宣布将向电动皮卡汽车初创公司Rivian投资5亿美元,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交易的一部分,Rivian将在自己代号“skateboard”的EV平台上为福特开发一款全新下一代电动汽车。美国最大的福特经销商之一、洛杉矶地区的Galpin Ford总裁Beau Boeckmann表示,客户已经在询问这款电动卡车的情况。 几乎在同一时刻,在今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电话上,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透露该公司将推出一款全电动皮卡,作为通用汽车“全电力未来”的一部分。“通用汽车拥有行业领先的卡车专营权和行业领先的电气化能力。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不会在任何方面放弃我们的领导地位。我们打算创造一个全电动的未来,包括一系列完整的电动汽车和全尺寸皮卡。” 不过她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也没有任何消息表明这款车型何时能推出。在外界看来这将是通用选择跟上福特、特斯拉等公司的步伐。通用汽车计划投资80亿美元开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到2023年将在全球推出20款全新纯电动汽车。通用汽车表示,该公司首席工程师乔什·塔维尔将负责全尺寸皮卡的设计。他曾是雪佛兰伏特、凯迪拉克ELR、Spark和Bolt电动汽车的首席工程师。
大众将在美国充电站使用特斯拉储能电池+特斯拉能否成新能源大众 第一篇:《大众将在美国充电站使用特斯拉储能电池》 据路透社报道,大众汽车旗下子公司Electrify America将在全美多个充电站安装特斯拉的储能电池,以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并降低电动汽车充电成本。 按照规划,Electrify America公司计划将特斯拉Powerpacks技术安装在全美100多个充电站内,并在峰值充电时使用。其中特斯拉Powerpacks的容量为350kWh,并且能够进行210kW的快速充电。 特斯拉Powerpack电池系统在非高峰时段从电网中获取电力,并将其储存起来,以便在高峰时段使用,从而能够避免或减少高需求充电。目前,特斯拉已在其充电站使用Powerpack方案,这样可以让使用频率较低的充电站从储存电力的能力中获益更多。 Electrify America首席执行官Giovanni Palazzo表示:“我们的充电站正在提供一些最先进的充电器,由于我们的充电器提供高功率充电,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我们充电峰值时对电池充电进行调峰,以便更有效地运行,而特斯拉的Powerpack系统因其在电池存储开发和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有着很大优势,所以我们选择和他们合作。” 作为大众为解决“柴油门”后续处理而创立的公司,Electrify America的快充网络计划到2019年中期,在全美484个地点安装大约2000个充电桩。
特斯拉电池化解津巴布韦电力危机+沃尔沃承认特斯拉能效远超自己 第一篇:《特斯拉电池化解津巴布韦电力危机》 津巴布韦最大的手机运营商 Econet Wireless 正向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汽车制造商和储能公司寻求电池支援,以维持其基站的运行。 非洲南部国家长期面临现金短缺问题。因此津巴布韦人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数字平台上且主要通过各种移动电话设备。作为 Econet 的主要支付系统,Ecocash 在这个 1400 万人口的国家中拥有 670 万活跃用户。然而,在津巴布韦,每天停电可能会持续 18 个小时。Distribution Power Africa 的首席执行官 Norman Moyo 表示,电信已经成为津巴布韦的经济命脉,如果津巴布韦的电信网络瘫痪,人们无法便进行任何交易 特斯拉已经为 Econet 已经安装了 520 块 “Powerwall” 电池设备,每个基站 2 块。Moyo 称,这是特斯拉迄今为止参与的最大电信项目。Distribution Power 还打算安装更多的电池, 包括在该国已有的 1300 个基站。其他两个手机运营商也将参与进来,最终可能将项目推广到非洲其他电力匮乏的国家, 如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这种被称为 “Powerwall” 锂离子电池设备可以为每个电站提供 10 小时的电力,主要通过太阳能充电。在津巴布韦,燃料属于稀缺资源,该电池可以替代柴油发电机成为基站的备用储能。 特斯拉发言人表示,特斯拉正与世界各地的几家电信公司合作,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存储技术的结合在电力欠稳地区寻求业务拓展契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