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296
关注贴吧数: 46
【转】程剧之气氛 翁偶虹 四大名旦演剧各有气氛,即内行口中所谓之“味儿”是也。梅剧多神仙美人,堂皇伟丽,至《生死恨》出,风格一变,而梅隐矣。尚剧多神怪剑侠,金戈铁骑,看似英武,而内意不甚高明。间喜出鬼魅阴森,博下级观赏,圣迹妙材之《摩登伽女》,竟演成肉诱魅惑,成何体统?荀剧多儿女私情,小姑春女,局面多在“员外巾”“文生巾”圈子里。越格如《荀灌》《一丈青》尚不肯多示色相焉。
【转】追忆武生泰斗杨小楼 王永运 卓越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往往有一种征服观众的“魔力”,他独具的精湛技艺,能一下子扣住观众的心灵,虽经悠长的岁月,仍使人们印象清晰而鲜明,难以磨灭。这就是永恒的艺术魅力。杨小楼之于我,正是如此。
【转】盘点“下海”的京剧名票 新早安京剧 什么是票友?就是指业余的京剧演员和琴师。票友唱戏不能收钱,这是个规矩。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朝廷的“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为清朝作义务宣传。后来就将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转正”(成为职业演员)就叫“下海”,现在一说“下海”多以为是经商呢。
【转】与青年演员说“念白” 迟金声 说起“念白”,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老话,可见念白的重要。可是我们有些青年演员往往不重视念白,念白也念得不得法。演唱从来都很讲究发音位置,依我看念白也首先应该研究这一点。很多演员念白不经久,声音发横,缺乏力度,不中听,问题即在此。关于念白的发音位置,老话讲:“要提着念。”细细琢磨这句话,再细细感受的演唱,我们就会察觉到,它和今天声乐理论上讲的“高位置控制”很相似,是科学的。唱要这样,念白也要这样。不是有“念时要觉着在唱”的说法吗,所以要明确强调的是:念白的发音位置必须统一于唱的发音位置。
【转】《贵妃醉酒》——此剧与演者由来 睦公 《贵妃醉酒》一剧,其唱做之难,不在他剧之下。盖是剧尤难在腰工,非科班出身者,不敢轻易一试。四大名旦中梅尚程荀皆能演之,但以过于吃力,故多不常演。惟筱翠花等常作是剧。
【转】评剧家务须懂戏,并要自己能唱能演 张北江 冯叔鸾早年文章喜讥讽,好谩骂,著有《啸虹轩剧评》,对于伶人均贬多而奖少,以视今日评剧家之善颂善祷,实有天壤之判。独于梅兰芳大加青睐、爱护,惟恐不周,其捧也,无微不至。 乃兄小隐,时方尊谭,且以“尊谭”二字署其斋名,因此伶界前后两大王,一生(鑫培)一旦(兰芳)之故。兄弟互为文章,刊诸《晶报》,各走极端,哗然交哄。虽曰各为其主,不惜大义灭亲,然而忠于伶官,事出捧角,当时士夫不无微词,朋辈为之掩饰者,只得曰此游戏文章,风流韵事,岂真兄弟阋墙哉?
【转】谭元寿:别人怎么称呼我不管,但是我确实佩不上“艺术家” 寻找李少春 谭元寿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武生、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五代掌门人,前辈京剧大师谭富英先生的长子,谭小培先生之孙,谭鑫培先生的曾孙。出身梨园世家。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传统京剧《定军山》《桑园寄子》《问樵闹府》等,其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这一角色被全国广大观众所熟知。
【转】“最幼稚的是把前人的错处,看成流派的特点” 张古愚 我对学习京剧流派,有两点意见:一是不要以末为本,二是不要认铁为金。
【转】所谓京剧:“应当给它怎样的地位?是否应当完全打倒呢?” 徐訏 自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已改称平剧。以理而论,平剧应当与昆剧相对,但是北伐以前,北平原为国都,平剧自清朝以降,风行于都城,故大家以国剧视之,所以到现在还好像公认平剧为国剧一样,似乎与昆剧越剧等不能并看了。
【转】唱京剧“倒字飘音”的缺点应如何纠正? 作者:徐慕云、黄家衡 “倒字”与“飘音’是唱京戏吐字不正,发音不准的一种缺点。平常我们对于“倒字飘音”虽然是在一句话中说出,其实它是两回事。我们现在就先谈谈“倒字”。
【转】谭剧精微:总述谭鑫培长处三十条 张肖伧 尊老谭者伙矣。冯小隐一生尊谭,自署其室曰尊谭。老谭以外,皆不足当其一盼。此外以文字论剧者,如苏少卿、凌霄汉阁主、无名氏、侯疑始、春觉生、徐慕云辈,对英秀咸推崇备至。其不以文字尊谭,而终身对谭赞不绝口者,更弥漫国内也。
【转】前有周信芳,后有郭德纲,郭德纲任麒派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 寻找李少春 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1月17日,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麒派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麒研会)在京成立,麒研会旨在推动麒派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将麒派艺术发扬光大。陈少云、裴咏杰、李莉、赵秀君、郭德纲、王志刚、陶阳等共同出席并见证。 当日,麒派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祝贺演出新闻发布会在此举行。关于这个委员会,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份名单——会长:郭德纲;秘书长:周侗、栾云平;艺术顾问:陈少云、裴咏杰;艺委会委员:逯兴才、王全熹、刘立荣等。
【转】女演男、男演女和“女老包”是否科学? 李翎 《河南日报》发表的《对戏曲音乐问题的几点意见》文,提出了唱法是否科学的两条标谁:一是“好听,群众欢迎”;二是“方法持久,耐唱”。引起了戏剧界的注目和议论。
【转】京剧花脸行的讲究越来越少 朱瘦竹 从扮戏的剃头上,可以看出时代性。京剧发祥于清朝,清朝的人民将额骨头上的发剃得高高的,伶人齐发化装,所以网子是勒得高高的,显出脸盘是大大的。民国肇兴,伶人为扮戏的关系,剪发而不留发,后来为顺从潮流,也留发,以致齐发勒的网子连带低掉二三寸,于是脸盘显得小小的了。
【转】杂谈里子老生 靖宇 伶人演剧,并非一人充当主角,而能应付全剧,设无良好配角,亦必为剧中减色,故配角在剧中亦有其相当重要。通常称配角,不论生旦净丑均名为“里子”,近来多指充配角中之生末而言。如《珠帘寨》中之程敬思,《探母》中之杨延昭是也。故此篇亦只谈“生”饰之“里子”。
【转】闲谈须生 郁文 谭富英 现代之须生首席也,既承家学,复有美质,其所以能红绝一时者,余意有四:1、嗓音清亮、甜润,戏剧一道,本为传声色之艺,“乐取悦耳” 则人尽同情,如唱角嗓音暗哑,虽字正腔圆,亦不能得人好评。2、扮相清秀潇洒,凡唱角将上场而未唱之先,使人注意者,即为扮相,富英雍容儒雅,修短适中,其受人欢迎者必矣。3、做工循规蹈矩,凡生角做戏,宜有含蓄,有时因身分关系,只可点到为止,使观众意会即可,如某某等之演《戏凤》,做工过火,有失帝王身分,反令人生厌。4、武工坚实稳健,富英因系科班出身,武工根底极深,如《探母》之吊毛甩发,《战太平》之虎跳跪步,《八大锤》之转角楼等,均能应付裕如,至于《定军山》《珠帘寨》之刀花,更如金龙搅海,矫俐非常,比一般能文不能武者,自又强胜一筹。近闻已着手重排《取帅印》等老戏,倘能实现,当可一新观众耳目,值此新戏盛行之时,富英独能保存国剧固有精神,真梨园之中流砥柱也。唯所望于谭氏者,正兹年富力强之时,对于艺事,仍须努力研求,精益求精,应知艺无止境,切勿故步自封,则上以继先贤,下以启后学,斯道不坠,端在于君,质诸红叶先生以予言为如何? 马连良 名驰南北,自亦有其特长,且善迎合观众心理,很受一部人士之欢迎。尝聆其十年前所灌之唱片,尚宽亮动听,近数年来病于嗓,专致力于末戏,且武工亦日退,如《八大锤》之抢背,《打棍出箱》之铁板桥等,均免去,遑论靠把剧之《定军山》《战太平》耶!其所以能保持声誉不衰者,大半得力于配角,若张君秋、马富禄、叶盛兰等,人材济济,实为各戏班中所罕见。近与张君秋决裂,编排新剧尚有所待。 孟小冬 扮相清雅大方,一切均脱尽脂粉气,诚坤角中不可多得之人材。惟小冬身体过弱,不克长期出演,年只露演数次,故每演辄为哄动,其艺虽精,然戏路太少,近仅《失街亭》《捉放》《奇冤报》《击鼓骂曹》等数出而已,前闻有致力于靠背剧之意,按武工必须有幼时之根基,否则当非易事,然其力求上进之精神,殊堪钦佩。 奚啸伯 其所以能有今日者,实得力于梅大王之提掖,二三年前须生人材缺乏之际,遂乘时而起,论其天赋,本不甚佳,嗓音过窄,扮相清苦,皆其弱点,然对于艺事,尚肯专心研究,于票友时代则不可同日而语,但武工戏迄今尚不敢一试。 《立言画刊》 1942年,179期4页
【转】杂谈里子老生 咚咚锵 靖宇 伶人演剧,并非一人充当主角,而能应付全剧,设无良好配角,亦必为剧中减色,故配角在剧中亦有其相当重要。通常称配角,不论生旦净丑均名为“里子”,近来多指充配角中之生末而言。如《珠帘寨》中之程敬思,《探母》中之杨延昭是也。故此篇亦只谈“生”饰之“里子”。
【转】京剧中之二十八宿 景孤血 近聆《打金砖》此一剧中,萃有二十八宿,悉露面于台上,每人插一小旗,如梁山泊开山时之泊号,计为: “亢金龙吴汉”、“牛金牛祭遵”、“娄金狗刘隆”、“鬼金羊王霸”、“角木蛟邓禹”、“斗木朱”、“井木犴铫期”、“箕水豹冯异”、“璧水㺄臧宫”、“参水猿杜茂”、“轸水蚓刘植”、“尾火虎岑彭”、“室火猪耿纯”、“觜火猴傅俊”、“翼火蛇邳彤”、“氐土貉贾复”、“女土蝠景丹”、“胃土雉马成”、“柳土獐任光”、“房日兔耿”、“虚日鼠盖延”、“昴日鸡王良”、“星日马李忠”、“危月燕坚镡”、“张月鹿万修”、“毕月乌陈俊”、“心月狐寇恂”。
【转】架子、行当与尺寸:京剧表演的动作幅度 王庚生 传统京剧分为生、旦、净、丑等几种行当。每种行当里又按照年龄、性格、身分、职业之不同,分为若干“子目”和“细目”。
【转】李少春的"大雪飘"为何成为绝唱 京剧晚安 李少春大师的《大雪飘》唱的太有味道了,无人能敌,这种潇洒飘逸,风流倜傥,英雄豪迈的气质就无人能及。更难得是,这段唱腔如此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却又让人回味无穷!李先生凭一曲“大雪飘”雄压百代,唱出了主人公悲凉无奈,英雄穷途末路,使无数人身同感受。李神仙饰演的林冲一腔一调令人销魂,一招一式叫人折服,真的是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转】漫话“耍锤戏” 咚咚锵 苏宗仁 京剧中有几出“耍锤戏”,很受观众喜爱。锤,分单锤和双锤,是京剧武戏中的短把子,它和刀枪剑棍这些常用的把子不同。戏中主角使锤、耍锤的戏不多,似只见《四平山》《火烧裴元庆》《三收何元庆》(《栖梧山》)《锤震金蝉子》与《螺蛳峪》等几出。至于《八大锤》,虽剧名中有一“锤”字,而且也是一出戏里使锤人物最多的,但主角陆文龙却用双枪,不使锤。拿锤的是四员宋将:严成方、何元庆、岳云、狄雷,分别使四种不同的锤——棱锤、鼓锤、圆锤、瓜锤,他们与陆文龙车轮大战,但都是配角,不耍锤。
【转】京剧、昆曲为何应保存中州韵? 齐如山、 中国四千余年以来自秦朝统一文字后,而语言总未统一,此为吾民族一大缺点。欲统一语言,以藉戏剧为最近,欲藉戏剧统一语言,尤以中州韵为事半功倍。中国戏剧,大致各省用各省之土语,如河北省老梆子、哈哈腔等,多河北土音,河南吼腔,多河南土音,山东土梆子,多山东省土音,山陕土梆子,多山陕土音,湖北之汉调,多湖北土音;上海之滩簧,多上海土音,以至四川,云南等省,无不皆然,惟昆曲则用中州韵,何为中州韵?盖禹贡之九州,豫州居中,与七州交界,故名中州,所谓中州韵者,盖官音也。
【转】一文一武一“越”一“京”精采十分——欣赏张淑景近期的演 新早安京剧 作者:刘杰 北京京剧院武旦,刀马旦名家张淑景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中屡次亮相,其中多为反串地方戏:评剧、越剧、黄梅戏,还演唱过京歌和歌曲。每次她均与歌手、影视、相声演员搭挡,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戏迷观众看到了她在本工京剧之外多才多艺的才华。2025年2月28日,央视戏曲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播出了张淑景与歌手搭档反串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片段,张淑景饰演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扮相漂亮,俨然一位高颜值的帅哥,在与梁山伯依依相送即将分别时,唱出了“要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爱。”虽然是编出的戏文,却也唱得情真意切,令那位忠厚实在的梁山伯“信以为真”。
【转】想要弄懂什么是京剧的板眼?赶快看过来! 新早安京剧 在谈到京剧的音乐时,常常要提到几个京剧界常用的词汇“板眼”、“上板”、“紧打”、“散唱”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涉及京剧音乐的节拍的问题。在这一讲里就谈谈有关京剧的板眼与节拍:
清明时节追思已故京剧大师名家 菊外之人 随着2025年3月京剧大师赵燕侠先生的去世,京剧流派创始人已全部“谢幕”。几经努力搜集,截止目前,京剧各大流派创始人的长眠墓地地址信息,大部分已搜集到:
【转】说“叫好”:戏园剧场里的“喝彩术” 黄裳 “叫好”在南方曰“喝彩”,或者也是所谓“雅言”乎?这是一种捧场必备的手段。如果角色登台,无人叫好的话,则没有苗头,难为其为名伶了。
【转】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周简段 中国京剧艺术家演出团莅港献艺,戏码中有吴素秋亲授、刘长瑜主演的《苏小妹》,这使笔者想起了吴素秋这位阔别多年的名伶来。
【转】“老生反二黄戏有几出?” 大郎 去年登台之前,翼华告我:抖袖之后,一定要将袖子翻起,不能双袖下垂,便唱起来。
【转】“亮嗓程派”的误区:继承程派不应把“鬼音”废弃 马明捷 我最早接触程派艺术是1948年,只有八岁,看的也不是程砚秋,而是赵荣琛。那时他在大连唱了很长时间,程派代表剧目、传统老戏都唱。我太小,戏虽跟着家长没少看,但是没留下多少记忆。只还记得有一次看《锁麟囊》,演到薛湘灵到卢家当保姆,小少爷向薛湘灵要绿马时,母亲掉了眼泪。
【转】前辈著名京剧文武老生张荣奎 转载 吕铭康工作室 张荣奎(1885年12月30日—1947年2月24日),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京剧文武老生,教师。原籍苏州,生于北京。他是胡琴圣手孙佐臣之婿。其父张文亮是早年入京的徽班演员,后定居京城。 幼入北京小天仙科班,学文武老生,拜师杨隆寿,也受到贾丽川的指导。出科后曾辅佐谭鑫培、杨小楼等。20年代曾在上海天蟾舞台和大舞台长期演出,能戏百出,期间亦曾去南通伶工学社任教。1927年秋受天津永兴洋行买办叶庸方之邀,担任叶庸方的私人家庭教师,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自天津返沪后除少量演出(堂会、展演)外,主要以课徒授艺为主业。 张荣奎基本功坚实,长于靠把老生,如《战太平》《战长沙》《镇潭州》《长坂坡》《阳平关》《下河东》等戏。 长子张少奎,工老生;次子张幼奎,工花脸。 徒弟有李德成、张文涓、范叔年;王又宸、余叔岩、高盛麟、李少春等均得其教益。
【转】京剧流派的四种类型 京剧晚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 在漫长的京剧历史上,作为流派创始人的一些杰出的艺术大家,在继承和创新上大致有四种类型。
【转】闲话“老爷戏” 张古愚 咚咚锵 关羽戏亦称老爷戏。 北京老爷戏只知程长庚演过,其徒汪桂芬也能演《战长沙》与《华容道》。学汪的王凤卿也演过这两出老爷戏,都是朱砂揉脸。
【转】京剧中发怒的“吼”,有多少种 新早安京剧 【摘自《国剧功与法》】 当舞台上的角色情绪激动,或大发脾气,甚至暴跳如雷时,便发一种表达情绪的吼声。但“吼”不等于干叫唤,而应有其艺术性,乃运用舌尖的功能通过臂、口传出的一种口齿技巧,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口法。
【转】李少春教子 寻找李少春 的确,李少春先生并不是神仙,然而,无论台上台下他都给人超凡脱俗,高深莫测的印象。论年龄,谭富英先生长他14岁,却诚心诚意地要其子元寿拜他为师;马连良校长长他19岁,有一天,他演出时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来看戏,自然很不快,后知道学生都去看李少春的演出,便高兴地说:"对,是应该多看看少春的戏。"他年纪轻,资历浅,何以如此服众呢?因为他确实高人一筹。从李少春对其子宝春的教诲中即可见一斑。与许多从艺者一样,李少春先生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续走他的艺术道路,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却也是外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当爱子宝春(当年叫"李宝宝",也称"李宝儿",后改"李石坚","御赐"名"李永孩")提出报考北京戏校时,理所当然地被他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后来宝春去求告爷爷李桂春,又被爷爷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李家的家规是很严的,每当爷爷发怒,所有的晚辈,包括李少春先生在内,都要跪下,一声不吭地听从训斥,所以宝春报考戏校被打的事情,一时弄得家中空气十分紧张。
【转】潘金莲在舞台上 秦瘦鸥 古典章回小说《水浒传》,正像世界上所有的名著一样,对人物的塑造刻划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不必说了,即便是另外那些人物,也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潘金莲这一艺术形象,以她独有的光彩,不断地出现在我国戏曲舞台和银幕上,也就不足为异了。 在小说里,被后人列为四大**的还有阁惜姣、潘巧云和卢俊义的老婆贾氏。这三位古代的漂亮女人也曾同样被搬上舞台,可是对比之下,在一代代的观众中间,大家印象最深、关心最切的还数潘金莲,要不怎么到了最近还有剧作家会把她拉进一出所谓的荒诞剧里去充女主角呢?
【转】《文昭关》是余派戏吗? 吴小如 《北京晚报》1981年6月10日第四版有一篇报道,提到《文昭关》是“余派”名剧。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转】京剧的“骂戏” 鲍世远 在京剧舞台上,有一批别具一格的传统剧目,它风格独特,正气凛然,催人奋进,深受欢迎,人称“骂戏”。比如,老生戏的《击鼓骂曹》《骂王朗》,青衣戏的《贺后骂殿》,老旦戏的《洪母骂畴》《徐母骂曹》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骂戏”。
【转】奚中路:回忆厉慧良先生 奚中路 我最初与厉慧良先生见面是在1982年,当时厉先生带团到石家庄演出。由于我父亲跟先生学过《钟馗嫁妹》,还帮先生写过剧本《甲午海战》,“文革”前就有很多的接触,所以厉先生到石家庄演出,父亲必然要去探望,这样父亲就带我一起去了。当时我们在宿舍看见了厉先生,因为当时先生刚出狱不久,就带着团队到石家庄演出,彼此都是劫后余生,所以父亲和先生见面,都非常地激动。厉先生当时说:“向老万学习!”怹指的是向李万春先生学习。先生还说到“文革”期间在监狱里的生活,先生说:“也有一定好处!”怹指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把自己保护起来了,不用每天在运动中接受批斗、游行,生活上也正规、规律很多。当父亲把我介绍给先生时,让我管先生叫“爷爷”,我就跟先生叫“爷爷”。当时先生也未置可否,但等后来大家都走了,就剩先生跟我,先生对我说“你叫我爷爷,从别处去论。我叫你爷爷!”当时搞得我特别难为情,心说先生怎么这样?先生说:“戏班就是各论各的,没法论。”随后先生问我:“你跟谁学戏?”我说:“我跟俞大陆、李可学过戏。”先生问:“你跟俞大陆、李可怎么论?”我说:论师生。先生随即说“当着面叫老师,背后就叫人家大名!”当时我特别脸红,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在此之后,我再提老师姓名时,一定加上“老师”或者“先生”。说来我的这种不正确、不懂事的语言表达,还是厉先生提出来以后给我改正的。
【转】毕生难忘金少山 孔在齐 净是干净的意思,但是净角却是涂了脸谱的花脸。这个行当除了观众从来看不见演员的庐山真面目之外,还要粗看嗓子唱和念,而且音量要比别的行当都大,几乎一开口就要发出雷鸣似的吼声,而这种发音方法也是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净角还分为正净(大花脸)和副净(二花脸)。前者注重唱,必须有黄钟大吕之音,代表人物包括《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和《探阴山》中的包公,一个是手抱铜锤,一个是满脸漆黑,所以正净又叫“铜锤花脸”或者“黑头”,他们大多数是正面人物;后者嗓子可能略为差一些,但是要有斩钉截铁的口吻,更要注重功架,武功要到家,所以又称架子花脸,像三国戏中的张飞、《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等就是架子花脸的应工,此外大白脸的奸臣角色如曹操之类也归副净扮演。在以前,这两种花脸分得很清楚,铜锤只要善唱就可以,架子花脸则不一定要有好嗓子,而是以功架取胜。
【转】两代《野猪林》:从杨小楼到李少春 翁偶虹 《野猪林》的故事,最早演于昆曲的《宝剑记》和《灵宝刀》,京剧第一个排出《野猪林》的是李少春之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演于第二本《水泊梁山》中(第一本《水泊梁山》是《九纹龙》)。李桂春自饰林冲,赵如泉饰鲁智深。为了迎合观众看连台本戏的胃口,在野猪林一场出现野猪——鲁智深预藏林中,把一只卧睡的野猪误认为石,坐而小憩,惊醒野猪,趵起而扑,人兽相斗——虽是一场精彩的舞蹈,但却想入非非了。
【转】梅兰芳、孟小冬合演探母 苏少卿 杜月笙先生今秋适逢六十岁大庆,改堂会戏为义务戏,所得票款,将全数捐赈各省水灾,化娱乐为慈善,推小己救大群,此举人天同喜,甚盛事也。近世豪门富商,最喜藉生日铺张,社会风气,日趋奢华,不务实际,此次杜寿为之倡,后日必有见贤思齐仿而行之者,再推广而兴办学校,设奖学会,建贫民医院,种种福利事业,皆将赖之兴起。君子一言一行,足为天下模范,杜氏有焉。
【转】最新消息!马派京剧演员杜某再度离婚 寻找李少春 最新消息,据当事人透露,去年11月官宣再婚的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派传人杜某,今日已与第二任妻子,国家京剧院三团演员,京剧演员郭某珠,正式离婚并领取离婚证,距离结婚时间仅五个月。 据本刊独家获悉,生于1963年的京剧演员杜某,与生于1989年的郭某珠,2024年11月结婚领证当日即分居,随即由杜某朋友圈及短视频平台官宣其再度结婚。官宣当日即因社会各方面评论不良,最终删除一切官宣信息。 具体离婚原因目前尚待当事人回应,其余来源渠道不明或者一眼假的说法本刊不予传播,本刊将进行跟踪报道。
【转】谈程砚秋与程迷 孔在齐 凡是喜欢程砚秋的京剧迷,没有一个不对《锁麟囊》称颂备至,因此不但程砚秋每次演出这出戏必定满座,而且几乎任何程派青衣只要贴出这个戏码,也十有八九能满座,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唱腔动听、做表精彩以及剧情吸引人。可惜我从未看过这出戏,因此无从对其中程砚秋的艺术加以描述。为什么我与《锁麟囊》没有缘分呢?这里我必须插上一段题外话。
【转】看戏不可省钱 唐大郎 有名吴下王孙者,为麒谜,平时追随信芳,事以敬礼,秋后信芳出演海上,更奉承左右,勿稍舍去。 先是信芳有背包人,名湖北老,今湖北老忽不见,而时常见此苏州老(亦可称苏老),徘徊于后台。一日,苏州老至梨园工会,某老板与之寒暄,通名姓,时另一老板,与苏州老谂,因为某老板介绍曰:“此王先生,是替周老板办事的。”
【转】马连良的最后一次录音 溪沙 从1961年到1962年,中国唱片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录制的一批优秀剧目录音,除供广播外还灌成密纹唱片出版。这是一批珍贵的录音资料。其中,1962年录的《失空斩》全剧,是马连良生前最后一次在播音室内录戏。
【转】灵气独钟周信芳 唐大郎 者番,信芳在卡尔登登台,徇友人之请,屡排旧戏,如《潞安州》、《探母》诸剧,已次第出演矣。乃闻有人致书后台,劝信芳演《醉酒》;又某票友观《探母》既竟,语卡尔登某君曰:“周先生唱得真好,然上海人嗜噱头也,窃以为周先生若一贴三本《铁公鸡》,欣赏者必多。” 两人之语,皆成婉讽,意谓:信芳既以麒派自成一家,则演麒派戏可耳,何得犯京朝派之疆土?若京朝派之戏,亦以麒派人一举而唱尽之,将置京朝派名角于何地?用是,有人投矢于卡尔登矣。 近顷,信芳上座,日见高腾,是日演《生死板》,上下俱满。醉芳往观,谓:真血泪凝成之佳构,当之而不感动涕下者,忍人也。剧终,醉芳视其帕,既为热泪所侵。 是夜又同观《青风亭》,至“赶子”一场,座上无不陪从,醉芳悔曰:“信芳又役人于伤感矣。”因论:《青风亭》亦京朝派名角之佳作,何以他人演之,座上无所动,麒麟童以一派自张者,而赚人眼泪?盖信芳演此剧之美,在以声调中傅其情感,此为他人所不能,而灵气独钟于斯人也。 《社会日报》1937年12月23日
【转】陈墨香说旦:“生可以有谭(鑫培),旦即可以有程(砚秋) 陈墨香 优人以扮妇女者为“旦”,自宋元之世已然,关马院本可稽也。遍考字书,“旦”字初无假女之义。或曰旦者“狚”也,如前代之鸟纪官耳,其说亦未甚确。而古人有称妓为花旦者,或曩时戏中妇女以妓任之,因有此名。后虽易以男子,而名目则相沿不改云。
【转】余叔岩冷戏所见 蠖公 余叔岩年甫四十,即息影菊坛,舞台生活为期甚短,黄金时代不过十年,享名以后所演多习见之戏,予素嗜余戏,遇有较为冷僻者恒往观焉。
【转】赵燕侠:“照模子刻”不叫继承流派 赵燕侠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京剧艺术也是这样。二百年前徽班进京,吸收了昆、梆,成为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在舞台上,再经过“老十三绝”等一代京剧艺术家的创造,才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后来,谭鑫培、王瑶卿、四大名旦、马、周、盖等艺术家又大胆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我认为,“四大名旦”可以说是京剧从前清到民国的一场革命。如果没有这场革命,京剧这个剧种,早已不知荒芜到什么地步了。 但是,“四大名旦”,包括整个京剧艺术,都是过去历史的产物,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局限。所以在某些方面,就不能完全符合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的要求。例如有些剧目的题材距离时代远了些,有些剧目在内容上还有些不够健康的东西,有些剧目显得冗长、繁赘,有的唱法观众听不懂,有的表演比较庸俗等等,所以不易为今天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不加鉴别的全盘接受就不合适。
【转】叶盛兰演戏不多,闹事不少 何金海 建国以来,短短八年,无论在各方面都取得光辉的成就,京剧艺术也不例外,这是历代所没有过的。事实有目共睹,连帝国主义者也不能否认这些事实,这完全是dang的领导和友好国家的帮助和全国人民在dang的教育下发挥高度创造性积极性的劳动结果。过去我们艺人绝大多数是在沦陷区和国统区,曾有爱国之心未能发挥,过去无多贡献,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我们就应当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应该的。将来享受幸福,我们才当之无愧,相反的采取消极的态度,其立场不问可知。
【转】赵燕侠与海派 吴冠中 我不认识赵燕侠,爱看她的戏,但在电视荧屏的九州戏苑和名段欣赏中遍寻不见。前些时读到她的一篇短文《那时我还年轻》颇有感触,她真的老了!?
【转】翁偶虹:墨鹊引出《响马传》 翁偶虹 有一天,李少春约我到他的新住所,看他新买到的王雪涛画师几张精品。他的新住所是东单北外交部街东口路北的一幢洋楼,以每月一百元的租金租赁的。
【转】奥野信太郎:“二妙堂”咖啡馆偶遇新艳秋 奥野信太郎 在北京众多的咖啡馆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位于大栅栏的“二妙堂”。这些年来,北京城里开了许多与东京风格相同的咖啡馆,这样一来,我的同伴们也就差不多忘记自己是身在异国他乡了。可我却相反,正是因为时刻有一种身在异域的感觉,所以才更加钟情于“二妙堂”。
【转】孟小冬余门问艺(下) 许锦文 再说余叔岩教唱《洪羊洞》时,对爱徒们说:“京剧表演是七分念白三分唱,学唱首先要在字音准确上下功夫。所有唱工戏,无论整出或是一段数段,都应由字眼说起。在教唱之前,应偏重念白,兼及做派。所以我今天先说说《一捧雪》的念白给你们打底子。”《一捧雪》的念白,教得很仔细,每次只教一小段,凡是平上去入、阴阳尖团,直到把字念准为止。后来陆陆续续学了三个月,才把这出戏的念白告一结束。
【转】谭派名票程君谋 咚咚锵 胡申生 那还是在二十年初的北京。在一家戏园门口,张贴着一张醒目的海报,上写:“特烦程君谋先生和荀慧生合作”。这张海报在票友和戏迷中间引起不小的反响:按海报的书写格式,程君谋定为票友无疑,但他究竟是哪一路人物,知者不多。初到北京就与大名鼎鼎的荀慧生同台,程君谋的玩艺就这么好?
【转】孟小冬余门问艺(上) 许锦文 孟小冬在向余叔岩学第一出戏《洪羊洞》时,余氏命小冬先唱一段听听。小冬唱“叹杨家投宋主”一段四句慢板。心想这出戏我台上已演过多次,程君谋、鲍吉祥先生都教过,特别这段慢板,完全是按余老师唱片所学,而且已不知听过几遍、几十遍了,那还有错。自以为唱得很够水准。叔岩听后大笑说:“你这是从唱片上听来的。很好,但没找到决窍,内里的玩意儿未曾学到,慢慢来吧。”小冬听后,不由心里发慌,真正意识到余老师教戏怎一个“严”字了得!难怪富英、少霖他们当初受不了这种严教,纷纷落马。此时着实有不少人替孟小冬担心,认为她也必定受不了余氏之严教,而中途停学。但小冬以为童年蒙师仇月祥教戏,也很严厉,七八年终能忍受过来,现在余门纵严,亦不过如此,况且有真玩意儿学。乃下定决心,矢志不移,一往无前,绝不打退堂鼓。
【转】李多奎成名于唱片 徐慕云 现隶更新舞台的老旦李多奎,虽挂三牌,听说包银比头二牌的李宗义、李玉芝都挣得多。一则因为他是当今的首席老旦,二则他的资格较老,接连三次搭入更新,和董老板也有相当的感情。只重实际,不在外表,所以他就屈居第三位了。
【转】人家玩的时候,老年大学京剧班的人在干什么? 新早安京剧 人家在恋爱,你在古寺给白马将军修书; 人家在上网,你在上吊(嗓); 人家踢毽子,你在捋髯、抖袖、走加官步; 人家每天牵着自己的宠物作伴,你每天身着自己的服装盔头去东关公园; 人家的保鲜膜用来给食物隔离保鲜,你的满腔热情用来给自己鼓气壮胆; 人家在背英语单词,你在念白、记曲谱; 人家在写日记,你在整理学戏心得; 人家在分析文章结构,你在了解剧情琢磨人物; 人家在墙上涂鸦,你在盘旋台步、圆场; 人家的柜子用来放东西,你的柜子用来收集水衣、胖袄、帔...... 人家在玩手机,你在看各流派学员精彩博弈; 人家在看电视剧,而你在关注三国诸戏; 人家在找快感,你在寻觅美意; 人家风花雪月,你在西厢待月、拜月、; 人家花前月下,你挽翠衣扶金盆或月下追韩信; 人家在逛精品店,你畅游戏海天涯; 人家参加旅游团,你来咱京剧一班; 过年过节人家在家陪父母,你陪着父母子女心里可能还惦着劝千岁; 人家把四肢过度柔软称为病态,你把塌调、冒调、走调等等毛病找; 因为常言道的好,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 因为只有懂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爱京剧吧!为你加油, 国粹能后继有新人,我为老年大学京一班骄傲!!! 无事忙2022.10.17
【转】《击鼓骂曹》之鼓:牌子、派别与姿势问题 苏少卿 剧中人用乐器者如伍子胥吴市之箫,伯牙孔明之琴,祢正平之鼓,皆于剧情极有关系,琴箫之类,习惯由演员举手示意,场面代奏短曲(彼名琴歌),于感情绝少发挥。姬光唱“这段箫吹得甚惨凄”对于箫之吹无根株,司马懿白云,“琴音不乱,城内必有埋伏”,亦无实据,演员实未操缦,且手势尚不合琴法,乱不乱更无从说起。
【转】谈李洪春 予亦 洪春在北平的时候,或挑大梁,或搭他班,常常用红生戏号召,他在华乐园贴《走麦城》或《水淹七军》诸戏,没有不上十成满座的。近年来李万春搭班“永春社”,唱起全部《汉寿亭侯》来,自己仅饰关平或赵云,关夫子一角,非请李洪春不可。洪春的老爷戏,在北平声望之大,概可想见。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