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293
关注贴吧数: 46
【转】京剧演员唱法基本功三个口诀 京剧晚安 “提神 扩胸 收腹”,是指练习的三个方面。可以分别练习,最后要综合一个基本动作。即:说、唱前的气息准备动作。为了便于练习,分为三个口诀。
【转】上海京剧院的“五大头牌” 京剧爱好者 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年历史了,二百年时间出现了很多的名家和名角,而在建国后也形成了剧院团制度,而剧院团也推出了“头牌”阵容。
【转】谁好?李少春与高盛麟的比较 记者 李少春、高盛麟,他们目下全在上海了,在舞台上的一切,可以比较一下,看看谁好?李少春在中国大戏院,虽是十大头牌,而他绝对占着首席地位。高盛麟也佐“皇后”在黄金和观众见面了!二人等于打对台,好戏自然卖力演:谁好谁坏不能靠捧靠满。
【转】谈京剧危机:有一日,没有“底包”会使一出戏不能唱 四戒堂主人 唱一出戏,听众之眼光多注意在“主角”身上,其实“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一出戏内,除“主角”外,“旗锣伞报”缺一不可。以武戏论,“主角”之工架更与“下手”有密切关系。所谓“旗锣伞报”及武行之“下手”,在内行统称之为“底包”。往往一出极好之戏或戏内“主角”之某一身段,因为“底包”角色之不称职,竟致弄坏或者不显精彩。在一般听众虽多漫无察觉,但稍为懂得戏者却不能不代为惋惜也。
【转】杨小楼收徒 刘曾复 杨小楼的拜师弟子有三人。早年收过侯海林,侯演武净,一直随侍杨。另外正式弟子是延玉哲和傅德威,延、傅当时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生,延已病逝于台北。
【转】闲话票友:“尤其是旦行的票友们,要特别慎重” 孙澹厂 玩票虽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却也有很多的困难,单就彩排来说,也就使你够受了,唱一出戏,对于后台的班底,前场的检场和场面,例应有赏的,您要是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儿,不用说,前后要捧您三十三天,给您配戏的,特别卖力,给您检场的,特别恭敬;您要是一个穷措大,不管您道艺如何,内行们得不到好处,准不高兴,给您配戏,一举一动,一唱一做,都带着奚落神气,这种味道比什么还难受,所以我觉得今后的票友,要免除这种“割宰”,最好打破主角的成见,每一个票房,从里子、扫边以至场面、检场,都由票友自任,不必需要内行做配角。
【转】梅兰芳的艺术是神品而非绝品 翁偶虹 梅兰芳以意象美学意识驰骋他的表演艺术,一般评价,无不赞许为神韵兼绝。实则梅兰芳的艺术之神,并无止于一般的“神”,可以说是通神而不止于传神;梅兰芳的艺术之韵,也不止于普通的“韵”,可以说是丰韵而不止于风韵。
【转】窦晓璇与杨少彭 寻找李少春 窦晓璇,1985年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京剧女演员,一级演员 [64],工梅派青衣,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 1995年,进入天津市艺术学校学习。2002年,被保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06年,大学毕业的窦晓璇被北京京剧院作为青年尖子人才吸收引进 [6]。2007年11月27日,正式拜杜近芳为师 [6]。2008年12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获青衣组银奖 [11-13]。2010年2月13日,参加了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2011年9月16日,获首届“魅力春天”青年演员京剧擂台赛邀请赛青衣组擂主奖 [27]。2012年9月24日,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决赛,并夺得青衣组头名 [34],获金奖 [13]。同年,被北京京剧院确定为“青年领军” [13]。 2014年3月,进入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33]。2015年9月27日,参加了“花好月圆—2015中秋戏曲晚会”。2016年3月31日,获得了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43]。2017年6月17日,主演的京剧《大宅门》首演,在剧中饰演“杨九红” [48]。2020年2月18日,出演的年代情感剧《东四牌楼东》首播,在剧中饰演京城名角儿“娄晓月” [1] [18]。2022年3月29日,当选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文化艺术界别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2]。2023年1月22日,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2024年2月3日,主演的剧目《玉簪记》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上演。 窦晓璇作为杜近芳的高足,梅派青衣翘楚,她身上绽放着老师端庄大气、如沐春风的艺术神韵,坚守其艺术标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转】王少卿与姜派杨宗保 何时希 梅兰芳先生的唱腔,跟他的扮相、身段一样,是雍容华贵,仪态万方,不落俗套,不闹奇特,不务纤巧,总的说,是中正和平的大方家数。粗听是在意料之中,细聆则出人意表之外,此其所以难学也。
【转】戏班组织之神妙:“外观虽觉混乱,其实有条有理” 此中人 无论什么社会,总没有戏班里那么神妙。因为戏班里的组织法,比什么社会都完善,真是一个模范的组织法。譬如我们无论那一家戏馆的后台去放眼一看,总觉得是杂乱无章。
【转】天津“票界之王”王庾生:“以一票友掌握梨园,实为天津第 李英斌 王庾生,名元恺,号冷虹,曾用别号冷虹轩主。王戏路宽,尤以做工见长,一九三〇年左右,被天津报界选誉为“票界之王”。一九四八年被推选为天津市戏曲协会理事长,以一票友掌握梨园,实为天津第一人。我曾拜王为师学艺,对其生平及艺术成就略知一二,现回忆如下,聊备参考:
【转】仔细谈谈票友和戏迷异同 新早安京剧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票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我国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有着有趣的渊源。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佩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仅介绍了票友的由来,同时也分析了今昔票友的差别和当下票友队伍存在的不足。
【转】余叔岩一炮打响成名之经过 张肖伧 余叔岩天资颖悟,摹拟老谭,颇得神似,在民初加入旧都春阳友社,彼刻意追随英秀,以求艺术进步,当时春阳友社,每星期中,必演剧数次,只收观客茶资铜元十枚,每一排演,座客常满。
【转】“亮嗓程派”的误区:继承程派不应把“鬼音”废弃 马明捷 我最早接触程派艺术是1948年,只有八岁,看的也不是程砚秋,而是赵荣琛。那时他在大连唱了很长时间,程派代表剧目、传统老戏都唱。我太小,戏虽跟着家长没少看,但是没留下多少记忆。只还记得有一次看《锁麟囊》,演到薛湘灵到卢家当保姆,小少爷向薛湘灵要绿马时,母亲掉了眼泪。
【转】袁世海:不爱看京剧不等于年轻人不懂 袁世海 我们演戏要演这些人物,你不能够只表现人物的共性,而不能突出其个性。咱们在电视上搞讲座,也应当从这些方面多介绍介绍。比如,李逵、张飞、焦赞、牛皋、鲁智深,包括项羽。当然项羽有特殊情况,特殊地位。他不是草莽英雄,也不是大将,他是帝王啦。尽管如此,说我们脸谱都是黑白脸,都有粗暴、粗鲁这方面,刚暴,都有,有他的共性。但怎么样儿又区别他的个性。这就是咱们一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的不同个性。
【转】说京剧票友的难处:找配角难,给人充当配角也难 作者:吕梦臣 在京戏里面除去《拾黄金》外,勿论甚么戏,都得用一配角来衬托,就是唱对儿戏,还得要一个对相来配搭,票友演戏第一件要项,是预先选择配角,这是最要紧的。 如果找同社的社员,或别处的票友,先得把自己的玩艺,和对方的玩艺估量一下,最好是旗鼓相当,不要差得太多。对方的玩艺太劣,固然能影响本身的唱做,可是自己的玩艺太槽,偏要找一位造诣湛深的名票来搭配,亦很不安:一则人家未必肯跟你一道现眼,二则人家既便肯同你配,因艺术上的相差,到在台上唱起来,未免相形见绌,花了许多钱,费了若干精神,结果白给人家唱了。 此外还有身材之长短,调门之高低,亦都要适合为妙,就是找内行来配,亦要先量量自己的本领如何,干万不要抱定“大爷有钱”的主义,学了三月《坐宫》的杨四郎,连板眼词句都没熟,就要找梅兰芳给配公主,假设能成事实,到了台上请问你还敢张口吗?
【转】唱戏应学习老前辈们钻研字韵的精神 徐慕云 梅兰芳先生有一次在欢迎国际友人的晚会上,演出《游园惊梦》(昆曲)唱“迤逗的彩云偏”一句时,其中的“迤”字唱如“移”字音。有人听了之后,在《新民报》上提出这个字来与梅先生商榷。
【转】雪艳琴小史:博且精之“戏娄子”,其伟大可知矣 张古愚 雪艳琴虽坤角,她却没坤角的媚气,尤其是玩艺儿真不错,不要说是坤角队里不经见,即在乾角(男伶)之中亦难得的。所可惜的,不为艺术奔波,而只贪图温饱,近虽恢复自由,就学扶桑,然仍无补于平剧界之损失,人已有主矣,剧照亦无复再得,兹觅其成套者,全付本刊,作一雪艳琴剧照专号,聊作纪念,非敢云捧也。 雪艳琴旗籍,父为银楼炉工,天方教徒也,艳琴小名笛仙,本姓黄,曾为大连堕溷花,雪行六,故姊妹行皆以老六呼之,作艺后,改称黄咏霓。有四姊惠君,本业伶,艺名雪艳舫,为二路旦角,向在关外搭班,六入平康后,不久即为某富商所赏识,携之来平,延靳国瑞习青衣,因天资聪明,不久即能登台,后随乃姊远走关外,艺名金小仙,某年入平,改易今名,隶广德楼,颇为平地周郞所赏识。
【转】“大路子”:伶人演技的最低标准 陈古虞 我以前从昆曲伶工王益友君习《水斗》白蛇的身段,他所教的身段中有许多极美的舞姿,而且排场动作与平常舞台所见者多有不同之处。例如出场后作出种种在舟中望水的舞式、中场取去额子、带甩发、作腹痛之动作、末场口衔甩发、跪地跑圆场、作苦斗后狼狈逃去之姿态,我以为无一不较别人所演者为合理,而且紧张好看。所以我很高兴的把他的身段从头至尾都学会了。
【转】唱戏最忌有声而无韵味 京剧晚安 京剧中角色分行,总的是分生、旦、净、丑;但每一行又可以细分,“生”中就有武生、老生、小生之别;老生里又有白胡子(我们叫“髯口”)、黑胡子、黪(灰)胡子,他们都各有一定的台步,动作;小生又分扇子生、官衣生、箭衣生等,他们的动作也有所不同,《奇双会》中的小生是官生,他穿着官衣,要稍稍弯腰、含胸,略带一点儿驼背,因为文人爬在书桌上写字的时候多。官衣生要庄重,扇子生要能抒情。所以扇子生的动作表情都要很潇洒。但假如穿起“靠”来,就要很英武小丑也是如此,有袍带丑、方巾丑等。 在唱上,各行的唱功都不同,老旦不同于花旦,花旦不同于青衣;小生、老生、花脸也都有自己的唱法和要求。白胡子的声音要带苍老,他的一切动作、看人都是缓慢的,黑胡子像《捉放曹》中的陈宫,声音就比较脆亮。但如果《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用这种脆亮的嗓音,就与他的白胡子不相称。黪 胡子的动作、声音都要介于白、黑胡子之间。 在白口中,什么人该上韵,什么人该念京白,也有一定。根据人物性格不同,运用起来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柳迎春》中的小姐,动作、表情、声音都要表现害羞、娇嫩,但结婚后的少妇,动作、表情、台步就都不同了,声音也要老练一些。 因此,可以说,各行都有自己的一套表演体系。
【转】最后的大武生俞大陆 寻找李少春 建国之后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武生,倘以1950年中国戏校算来,首屈一指便是俞大陆,谈起家族传承,俞门较谭家亦是不遑多让。到俞大陆已是第五代,说但以京剧而言,算上俞大陆的儿子亦是五代人了。俞大陆生在最好的时代,此前是京剧近百年的辉煌;然而未及他长大,那最好的时代已然过去了。俞大陆出生的次年,祖父俞振庭去世。至于父亲俞步兰早先唱旦角,后拜大老板程长庚的孙子程继先门下改学小生。
【转】京剧的本科生、研究生怎么培养? 孙元喜 京剧有了本科、研究生学位,但是怎么培养,怎么安排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课程,是个大学问。我个人感觉应该把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戏曲人成才就应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一年三百六十天跟学习扎上了。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我认为京剧学生的培养,不能按照一般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必须依照特殊规律来培养特殊人才。
【转】细说:“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 作者:李紫贵 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就是演员表演的“上场亮相”。不管生、旦、净,丑,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都要在“上场口”站一下,亮一个相。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一个停顿,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演员出场,一站一亮,光辉四射,神采夺人,使全场精神为之一振,被他牢牢吸住,神向往之,下面的戏,就容易见好。有的演员上场,照例走出来,停一下,毫不起眼,暗淡无光,观众对他的出现,满没在意,漠然视之,甚至还泛起一丝失望,几许沮丧,下面的表演,要赢得观众,就费劲了。正像内行有一句话说的:“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上场的形式戏曲传统剧目中的上场形式,大体归纳一下,约有唱上、念上、舞上和溜上等几种。/ 唱上 / 常用于剧中人物的抒情。例如《黄金台》的田单上场,虽是在巡城,可是仍以抒情为主。《连环计》的王允、《刺汤》的雪艳等等也都是如此。/ 念上 / 更多的是用于介绍人物和叙述过去的事件。常用的有念数板、念诗、念对、念引子等,也有念[扑灯蛾]的——《三岔口》的刘利华、《刺巴杰》的胡理都是[急急风]上场转[扑灯蛾],他们虽然个性不同,可是性格上都有机智、狡猾的特点,而且都带些野性。
【转】新凤霞忆一次连打带骂的堂会戏 新凤霞 中国戏曲和中国民族风俗等,是联系很紧密的。记得小时唱戏最热闹的是应节戏,老百姓也都有节日看戏,喜、寿日请堂会戏,丧事请鬼戏、悲戏的习惯。
【转】唱戏唱什么?还不是唱个味道吗! 作者:蒋锡武 今日来说一回腔胜与味胜。此话从何说起?容我慢慢道来,先将要点胪列如下,须细说的,下面再啰嗦几句,无必要的,就不解释了。
【转】谈杨宝森 咚咚锵 康寂盦 晚近梨园界生行,自余大贤隐退课徒后,谭余之曲几成广陵散矣,称起人材,寥若晨星,除谭富英能克绍箕裘,稍有成就外,能墨守成规传余氏(叔岩)衣钵者仅杨伶宝森一人耳。客岁不佞曾从友辈往聆,许为隽才,人皆以其做戏过“瘟”,余独喜其能体贴入微,恰到好处,绝非池中物也。
【转】唱戏唱什么?还不是唱个味道吗! 作者:蒋锡武 今日来说一回腔胜与味胜。此话从何说起?容我慢慢道来,先将要点胪列如下,须细说的,下面再啰嗦几句,无必要的,就不解释了。
【转】程派的咬字:处理字腔的原则,显然是接近老生中余派言派的 作者:叶秀山 京剧旦角艺术,经过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的艺术创造,展开了一幅新的图景,走上了不断丰富、繁荣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程砚秋以自己杰出的表演艺术,在京剧旦角艺术中独树一帜,有许多独到的艺术创造。
【转】国剧传习所开学详志(1932年) 《国剧画报》 本学会附设之国剧传习所,前于5月1日对于报名各学员,施行种种试验,分行甄录。又于5月11日,举行补考。当于5月12日,在本会举行开学式。招待各界,并延专家讲演。兹将是日情形,详志如左。
【转】赵荣琛与堂兄赵朴初 寻找李少春 太湖赵氏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应该说,赵朴初先生是深深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家学。在嘉庆六年(1801),朴老六世祖——状元赵文楷从琉球归来,应家人的要求,曾亲任纂修,组织编修了《赵氏家谱》,这套家谱现无法寻找。同治八年(1869),赵文楷之子赵畇担任主修,孙赵继元担任纂修,在原谱的基础上,重修《赵氏家谱》。距今百余年,今一赵氏人家还完整地保留了这套家谱,为我们研究赵氏家族提供了准确而完整的资料。这套家谱中编有《家传》,校为细致地记录了赵氏先祖的一些情况。
【转】京剧大师余叔岩的隆重葬礼 来自网络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生。名第祺,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1890年11月28日诞辰(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1943年5月19日逝世(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转】程砚秋独有剧目简介 新早安京剧 四大名旦为繁荣上演剧目,除挖掘演出传统剧目外,都先后编演了许多新戏,《顺天时报》于1927年6月20日在第五版刊登了“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启事,限定为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徐碧云五人,要求从这五人所演五出新剧目中选出最佳者各一出,程艳秋当选剧目为《红拂传》。自1922年程自挑班起,罗瘿公先后为其编演的剧目有:
【转】李少春之后就没有“角儿”了 徐城北 记者:你曾说,京剧的“角儿”从谭鑫培起到李少春止,李少春先生之后,中国京剧舞台上根本就没有“角儿”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转】萧何白出了一身汗 翁偶虹 联连《鸿门宴》《追韩信》《霸王别姬》《未央宫》而曰《楚汉争》,伟剧也!若以主角分饰张良、萧何、韩信而言,不如叫《汉三杰》,因为难得一场分演三个主角,而三个主角又有历史性的联系。
【转】景孤血:补谈《玉堂春》 景孤血 读雁声兄谈《玉堂春》之大文,洋洋洒洒,几欲驾《道德经》而上之,信乎其为隽才也。因触夙好,再来补谈一二,唯雁声兄正之。
【转】李少春、袁世海之《响马传》 文艺界的朋友对于《响马传》还是颇感兴趣的。这出戏的初次演出,是在上海的一个会议期间,周信芳兄看后,除欣赏“观阵”一场,能用一套“二黄导、碰、原”把《洗浮山》里一切表演技巧自然地融化在内,更欣赏秦琼的出场,他说,作者敢于在长叶岭劫皇纲之后,单刀直入地安排了秦琼的出场,通过秦琼的一段[西皮流水],精简了“失纲回报”、“传檄搜捕”、“秦琼承差”以及秦琼的思想斗争等许多冗杂场子,称得起是精练简洁,惜墨如金。
【转】京剧格律的解放 汪曾祺 用京剧曲调谱写语录和毛主席诗词,使人们觉得京剧曲谱的能量也是很大的。有些京剧语录和诗词比较勉强,带有明显的削足适履的痕迹。但是有一些是很顺畅的,有气魄,有感情,有意境的,比如裘盛戎唱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李维康唱的“风雨送春归”。有的唱腔设计的同志说:这些都能唱,还有什么不能唱的呢? 这就让人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京剧唱词的格律一定要死守着二二三、三三四、上下句这样的框框呢? 有没有什么道理?据说是有:这是京剧的唱腔规律所决定的。京剧唱腔每一句分三小节,一小节的拍数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唱词字数不能参差;上下句,上句押仄声,下句押平声,是因为平声可以延长,便于“曼声歌唱”,即“使腔”。但是《贵妃醉酒》的字句并不整齐,它不是板腔体,而是曲牌体,怎么也能唱了呢?平声吗?北京话的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升调,倒似乎便于延长,然而京剧原用湖广音,湖北话的阳平是降调,不便延长,那又如何解释呢?
【转】琐忆京剧女武生 周简段 近年,梨园界出现几位女武生,深得人们的赞赏。知名的有宁夏京剧团的俞鉴,河北梆子剧团的裴艳玲,上海京剧院三团的潘瑛和武汉汉剧院的邓敏等。
【转】顾颉刚谈戏曲:“无稽之谈原也有它无稽的法则” 顾颉刚 民国二年,我考进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我在南方,常听得北京戏剧的美妙,酷好文艺的圣陶又常向我称道戏剧的功用。我们偶然凑得了几天旅费,到上海去看了几次戏,回来后便要作上几个月的咬嚼。这时我竟有这般福分,得居戏剧渊海的北京,如何忍得住不大看而特看。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戏迷”了!
【转】“四大名旦”1938年之配角须生 蓼蓼 四大名旦之配角须生,就眼前说,梅是奚啸伯,程是王少楼,荀是XXX,尚是王凤卿。
【转】戏曲剧目都分哪些类? 京剧晚安 一、本戏 本戏是指故事情节完整的整本大戏。本戏大多行当齐全,人员众多,如《群英会》、《龙凤呈祥》等。二、连台本戏 连台本戏是指围绕一个故事展开的剧目,有的剧目是几本,有的剧目是几十本,一般一天完成两本演出,整出剧目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演出完。这样的戏曲形式被称为“连台本戏”,如《狸猫换太子》、《目连救母》等。
【转】谈《四郎探母》:杨四郎的帽子统统戴不上 许思言 《四郎探母》这出戏在“四凶”横行之日,被江青、张春桥拿去当棍子利用,打击老革命干部。他们把这出戏说成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样,是出大逆不道的坏戏。
【转】沈金波的朔风吹林涛吼为何无人超越 京剧晚安 沈金波先生在《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少剑波参谋长形象洒脱自如,演唱精彩有加,让人百听不厌,沈金波的朔风吹,林涛吼一段唱,高亢有味,当时己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段,可以说简直影响一代人。沈金波的朔风吹唱段是一座丰碑,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像他那样的参谋长。
【转】科班教师须具相人的技术 徐慕云 据一般老伶工说起,当他们幼年入科习艺的时候,一般教导他们的老师,都会摸骨看相,不过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很浮浅的一点技能,并不是如星相家能断定人的吉凶祸福,确具高深的专门学识罢了。
【转】加入票房练习戏曲有益于身心 孙澹厂 三字经说:“勤有功,戏无益“。这“戏无益”的“戏“字,是对着“勤“字说的,不是“戏剧“之“戏“,是“嬉戏“之“戏“。记得程砚秋为某戏报题字曰:“戏有益“,这话我们很赞同,“戏“并不是没益,要“戏“的益处正多哩!
【转】谈《恶虎村》:施公与黄天霸不应被否定 许思言 《恶虎村》为短打武生的艺术精品,其武打套子具有典范性,是个宝,为南北剧坛所公认,北派以杨小楼,南方以盖叫天演来最为拿手。
【转】戏迷票友的十大“陋习” 新早安京剧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1、门户之见比行里人还盛 过去旧社会京剧行里是有门户之见的,但一些开明的老艺术家,特别是经过解放后的学习,已经慢慢的有所转变了,有的师傅甚至还给自己的弟子介绍适合的师傅。可是我们现在的票友中确有那么些人门派观念比专业的还强。同门中对其他风格的演员甚至艺术家出言不逊,贬损之言不忍卒听!喜欢赵荣琛先生的,把李世济先生贬的一文不值;喜欢李世济先生的,又说其他程派继承人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2、同行相轻。 同为票友互相看不起言语尖酸刻薄。比他好的,就专找人家的弱项进行攻击,断章取义,歪解人家的原意,拨弄是非。对不如他的更是尖酸刻薄,嘲讽、挖苦、打击不遗余力。 3、日常生活戏剧化 把舞台上剧中人的思想性格、言谈举止,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剧中人那一腔忧愤就都倾注到了他的朋友、戏友以及相关的演员艺术家身上。 4、参加票房活动俨然麦霸 参加活动不看看先来后到,来了就唱,抢麦、占麦、把着麦不撒手。不照顾他人情绪,专挑大段、长段子唱,自己过瘾,不顾他人的感受。 5、饶舌 不说戏,不谈艺,传闲话,弄是非,言必是隐私,说定是张家长李家短. 6、痴迷。可茶饭不思、百事不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翁妪追星不亚于“90后”,并乐此不疲。对峨冠博带情有独钟,不购时装购戏装。 7、扰民。高声尖叫,狼嚎鸡鸣,声传千米,家人已麻木,四邻闭门掩耳无济于事。 8、有表演欲.不让其上台比打骂还难受,要让其上台表演那怕赶30里路也愿意。人越多越来劲,人越少越提不起精神。平时听人家唱,自己嗓子就发痒,不唱一下难受。 9、独霸电视。非11台不看,看上11台不撒手。 10、鄙视地方戏。看不起地方戏,对唱地方戏的专业选手(更不要说地方戏票友了)不屑一顾。唯京剧为上品。
【转】厉慧良与天津的四十年情缘 寻找李少春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寓居天津40年,为繁荣、发展天津的京剧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转】裴艳玲:一当官,什么都懂了,脾气也长! 来源于网络 寻找李少春 引子——上海曾盛情邀请裴艳玲到上海观看新编京剧《梅兰芳》,座位在5排1号。从一开始,裴就生气,欲离场。第三场幕间有个安静的片段,裴突然站起身,背手昂立,全场为之肃静。裴大声骂道:“x你妈!”声震全场,扬长而去。
【转】一九四一年梨园“异闻录” 四戒堂主人 旧年余感 一、民国已经三十年,而始终阳历年没有阴历年来得热闹。但是若以听戏而论,现在的阴历年却又与笔者幼时之所谓过年大不相同!那时普通人家的子弟一年到头哪有机会听几回戏?想听戏,就只好盼过年了。手艺人买卖人亦是这样。到听戏这一天,把特为过年做的新衣服穿上,随着大人在戏馆子一坐,真有说不出的一种高兴心情。专以戏说,亦真热闹,文戏武戏玩笑戏总有七八出之多,小孩爱热闹的固然趁愿,大人讲究听两口的亦能过瘾。其实彼时的园子天天都是这样,排戏码亦有一番学问在内,只是在小孩眼里透着新奇有趣而已!
【转】谈《恶虎村》:施公与黄天霸不应被否定 许思言 《恶虎村》为短打武生的艺术精品,其武打套子具有典范性,是个宝,为南北剧坛所公认,北派以杨小楼,南方以盖叫天演来最为拿手。
【转】怎样才是演唱京剧的完美口型 新早安京剧 (内容来自网络) 李万春先生在《菊海竞渡》中有这样的记载: 崔先生那根筷子可又比红木板厉害多了,每次学念学唱,嘴皮子、腮帮子没使上劲,吐字不清楚,崔先生立马把脸沉下来,冷冷地说:“把上嘴唇绷着往下使劲,再来一遍。”这遍如果还没使上劲,他就把那根筷子拿在手里,狠狠地朝人中上扎,遇上他大发脾气的时候,一下子把人中扎破,流出血来。有时候,他听到嘴里没使劲,嚷着说:“嘴里头使劲,重来。”说到第二次,觉得仍不见效,就严厉地命令:“把嘴张开!”他把筷子伸进我们嘴里,点着说:“这儿,使劲!这儿,使劲!”我们再念再唱,如果他仍不满意,便大发雷霆,把筷子伸进我们嘴里乱戳乱搅。这么一来,牙床子、上膛可就全破了。厉害的时候,吃不了饭,喝不下水。至于拿红木板和筷子打我们的嘴,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一般我们看到这儿,只会感慨过去京剧演员从小学戏太苦。但有志于学唱的朋友,却要从中看出字里行间蕴含的“秘密”。
【转】三国故事与戏曲 咚咚锵 李克非 以东汉末年魏、蜀、吴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著名长篇巨构。而三国故事,远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就已广泛流传民间。 南北朝时的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所征引的一些史传杂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都曾辑录了一些传说中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 “炀帝……以三月上巳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皆刻木为之。”所以,至隋代,炀帝观赏水上杂戏表演,已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儿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描写(《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采用了这一情节)。这足以说明到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有很大影响,连孩童们都很熟悉这些情节了。 宋朝市民文艺进一步发达,“说话”(讲唱故事)的“讲史”类中,有“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说至三国事,闻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当时的南戏、院本、傀儡戏(木偶戏)、皮影戏也都表演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戏在民间的感染力量。宋元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提及南戏有《刘先主跳檀溪》《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中载有《赤壁鏖兵》《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
【转】《斩经堂》这类骨子老戏不能作“广陵散” 许思言 《斩经堂》为周信芳同志生前拿手好戏,拍过电影。拷贝在香港私人手中,去年为周少麟在英国的兄弟买回来。
【转】一枝独秀绽菊坛——谈何玉蓉的汪派戏 咚咚锵 王永运 江西京剧团年逾古稀的女老生表演艺术家何玉蓉近些年来曾数度来津,演出她拿手的汪(笑侬)派剧目。最近她再次莅津献演,对于京剧爱好者无疑是次难得的欣赏机会。
【转】马连良先生的大能耐:这几出戏把配角唱成主角 沈孝泉 马连良先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之一,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京剧马派老生艺术成为北京京剧院之根基,并因其影响深远,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京剧《甘露寺》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讲述的是刘备相亲的故事,但是这出戏最早的乔玄仅仅是个二路老生,也就是咱们现在经常说的男二号。但是马连良听说他的老师最早在这个剧中有一段唱,马连良就把这段唱找出来,经过几个朋友的加工,这就是后来的“劝千岁”唱段。
【转】筱翠花轶事五则 梨園雜志 石皮/醒民/舍予 大姑娘之小翠花 石皮 小翠花莅沪时,颇惹评剧家之注意。冯小隐、春觉生,已一再介绍之,民哀更为搜集艳诗,以彰绝艺。于郎此行为不虚矣,余曩客京师,颇从广和楼消遣岁月。忆其《樊江关》一剧姿态尤佳。盖其一举一动无不恰合女孩儿身份,直无一毫男子气也。 一日,翠花游东安市场,有乞食儿踪其后日:“大姑娘,把我一个大(即一个铜子)吧。”翠花回首娇嗔曰: “你凭哪儿看我像大姑娘呢?” 其实,并非此乞儿轻薄,翠花之长袍垂辫,娇视媚行,绝似一旗门子之大闺女也。
【转】张伯驹谈京剧琴师、鼓师 李克非 京剧名票友张伯驹早年结交梨园泰斗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大师,自己也精于皮簧舞台艺术。他生前在其书斋“丛碧山房”中曾对京剧著名乐师有所评论。兹将记忆所及缕述于后: 有名耿一者,当年为谭鑫培之鼓师,二十年代之后,余叔岩常向他请教。耿一打鼓之特点是熟知叫天某处之身段如何,因之配合默契,浑然一体。所以谭、耿相处多年,合作共事从无隔阂,可谓珠联璧合。
【转】《斩经堂》这类骨子老戏不能作“广陵散” 许思言 《斩经堂》为周信芳同志生前拿手好戏,拍过电影。拷贝在香港私人手中,去年为周少麟在英国的兄弟买回来。 此戏解放后就不演了,周院长不敢演,剧作者也缺胆识插手整理,大家限于水平,这也难怪。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的思想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深入批判那套极左路线之后,我们有水平来检查过去在对待传统剧目中是否有粗暴的态度了。是否有形而上学呢?是否有好心办坏事呢? 当年指责《斩经堂》是宣扬封建道德忠孝节义、维护正统观念,吴汉杀死无辜的妻子太残忍……等等。其实这出戏是优秀剧目。论艺术性,靠把老生,唱做念打,一应俱全,是出骨子老戏。
【转】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秦绿枝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不是已经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了吗,怎么也把他算在余派传人里面了?这道理也很简单:“杨派”是从“余派”衍化而成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