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293 关注贴吧数: 46
【转】窦晓璇与杨少彭 寻找李少春 窦晓璇,1985年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京剧女演员,一级演员 [64],工梅派青衣,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 1995年,进入天津市艺术学校学习。2002年,被保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06年,大学毕业的窦晓璇被北京京剧院作为青年尖子人才吸收引进 [6]。2007年11月27日,正式拜杜近芳为师 [6]。2008年12月21日,在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获青衣组银奖 [11-13]。2010年2月13日,参加了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2011年9月16日,获首届“魅力春天”青年演员京剧擂台赛邀请赛青衣组擂主奖 [27]。2012年9月24日,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决赛,并夺得青衣组头名 [34],获金奖 [13]。同年,被北京京剧院确定为“青年领军” [13]。 2014年3月,进入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33]。2015年9月27日,参加了“花好月圆—2015中秋戏曲晚会”。2016年3月31日,获得了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43]。2017年6月17日,主演的京剧《大宅门》首演,在剧中饰演“杨九红” [48]。2020年2月18日,出演的年代情感剧《东四牌楼东》首播,在剧中饰演京城名角儿“娄晓月” [1] [18]。2022年3月29日,当选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文化艺术界别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2]。2023年1月22日,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2024年2月3日,主演的剧目《玉簪记》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上演。 窦晓璇作为杜近芳的高足,梅派青衣翘楚,她身上绽放着老师端庄大气、如沐春风的艺术神韵,坚守其艺术标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转】唱戏最忌有声而无韵味 京剧晚安 京剧中角色分行,总的是分生、旦、净、丑;但每一行又可以细分,“生”中就有武生、老生、小生之别;老生里又有白胡子(我们叫“髯口”)、黑胡子、黪(灰)胡子,他们都各有一定的台步,动作;小生又分扇子生、官衣生、箭衣生等,他们的动作也有所不同,《奇双会》中的小生是官生,他穿着官衣,要稍稍弯腰、含胸,略带一点儿驼背,因为文人爬在书桌上写字的时候多。官衣生要庄重,扇子生要能抒情。所以扇子生的动作表情都要很潇洒。但假如穿起“靠”来,就要很英武小丑也是如此,有袍带丑、方巾丑等。 在唱上,各行的唱功都不同,老旦不同于花旦,花旦不同于青衣;小生、老生、花脸也都有自己的唱法和要求。白胡子的声音要带苍老,他的一切动作、看人都是缓慢的,黑胡子像《捉放曹》中的陈宫,声音就比较脆亮。但如果《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用这种脆亮的嗓音,就与他的白胡子不相称。黪 胡子的动作、声音都要介于白、黑胡子之间。  在白口中,什么人该上韵,什么人该念京白,也有一定。根据人物性格不同,运用起来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柳迎春》中的小姐,动作、表情、声音都要表现害羞、娇嫩,但结婚后的少妇,动作、表情、台步就都不同了,声音也要老练一些。 因此,可以说,各行都有自己的一套表演体系。
【转】细说:“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 作者:李紫贵 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就是演员表演的“上场亮相”。不管生、旦、净,丑,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都要在“上场口”站一下,亮一个相。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一个停顿,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演员出场,一站一亮,光辉四射,神采夺人,使全场精神为之一振,被他牢牢吸住,神向往之,下面的戏,就容易见好。有的演员上场,照例走出来,停一下,毫不起眼,暗淡无光,观众对他的出现,满没在意,漠然视之,甚至还泛起一丝失望,几许沮丧,下面的表演,要赢得观众,就费劲了。正像内行有一句话说的:“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上场的形式戏曲传统剧目中的上场形式,大体归纳一下,约有唱上、念上、舞上和溜上等几种。/ 唱上 / 常用于剧中人物的抒情。例如《黄金台》的田单上场,虽是在巡城,可是仍以抒情为主。《连环计》的王允、《刺汤》的雪艳等等也都是如此。/ 念上 / 更多的是用于介绍人物和叙述过去的事件。常用的有念数板、念诗、念对、念引子等,也有念[扑灯蛾]的——《三岔口》的刘利华、《刺巴杰》的胡理都是[急急风]上场转[扑灯蛾],他们虽然个性不同,可是性格上都有机智、狡猾的特点,而且都带些野性。
【转】戏迷票友的十大“陋习” 新早安京剧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1、门户之见比行里人还盛 过去旧社会京剧行里是有门户之见的,但一些开明的老艺术家,特别是经过解放后的学习,已经慢慢的有所转变了,有的师傅甚至还给自己的弟子介绍适合的师傅。可是我们现在的票友中确有那么些人门派观念比专业的还强。同门中对其他风格的演员甚至艺术家出言不逊,贬损之言不忍卒听!喜欢赵荣琛先生的,把李世济先生贬的一文不值;喜欢李世济先生的,又说其他程派继承人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2、同行相轻。 同为票友互相看不起言语尖酸刻薄。比他好的,就专找人家的弱项进行攻击,断章取义,歪解人家的原意,拨弄是非。对不如他的更是尖酸刻薄,嘲讽、挖苦、打击不遗余力。 3、日常生活戏剧化 把舞台上剧中人的思想性格、言谈举止,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剧中人那一腔忧愤就都倾注到了他的朋友、戏友以及相关的演员艺术家身上。 4、参加票房活动俨然麦霸 参加活动不看看先来后到,来了就唱,抢麦、占麦、把着麦不撒手。不照顾他人情绪,专挑大段、长段子唱,自己过瘾,不顾他人的感受。 5、饶舌 不说戏,不谈艺,传闲话,弄是非,言必是隐私,说定是张家长李家短. 6、痴迷。可茶饭不思、百事不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翁妪追星不亚于“90后”,并乐此不疲。对峨冠博带情有独钟,不购时装购戏装。 7、扰民。高声尖叫,狼嚎鸡鸣,声传千米,家人已麻木,四邻闭门掩耳无济于事。 8、有表演欲.不让其上台比打骂还难受,要让其上台表演那怕赶30里路也愿意。人越多越来劲,人越少越提不起精神。平时听人家唱,自己嗓子就发痒,不唱一下难受。 9、独霸电视。非11台不看,看上11台不撒手。 10、鄙视地方戏。看不起地方戏,对唱地方戏的专业选手(更不要说地方戏票友了)不屑一顾。唯京剧为上品。
【转】三国故事与戏曲 咚咚锵 李克非   以东汉末年魏、蜀、吴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著名长篇巨构。而三国故事,远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就已广泛流传民间。   南北朝时的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所征引的一些史传杂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都曾辑录了一些传说中的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   “炀帝……以三月上巳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皆刻木为之。”所以,至隋代,炀帝观赏水上杂戏表演,已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儿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描写(《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采用了这一情节)。这足以说明到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有很大影响,连孩童们都很熟悉这些情节了。   宋朝市民文艺进一步发达,“说话”(讲唱故事)的“讲史”类中,有“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说至三国事,闻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当时的南戏、院本、傀儡戏(木偶戏)、皮影戏也都表演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戏在民间的感染力量。宋元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提及南戏有《刘先主跳檀溪》《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中载有《赤壁鏖兵》《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等。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