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296 关注贴吧数: 46
【转】徐兰沅口述当年“剧坛四怪” 梨園雜志 徐兰沅/口述 唐吉/整理 刘赶三  刘赶三先生,当年名小丑之一,是继杨鸣玉先生以后的一位超群拔类的名丑。其人一生最讲究穿衣,冬季他能一天换几件皮袄,别人着装是以一年四季冷暖为定,他是以一天的早、中、晚的气候而定,在过去的梨园界他是有名的爱穿者。说来也怪,他对“吃”这方面与“穿”是绝对相反,每餐皆食粗粮窝窝头,鸡肉鱼虾从不沾唇,据说他的肠胃有病,不能食油腻,故此当时人皆称为一怪。  刘赶三先生刚直好义,对清室王朝的统治是嫉恶如仇的,众人皆知他曾因讽刺了卖国贼李鸿章而下狱,除此而外,还受过不少迫害,然而残酷的监狱生活和种种的迫害,都没有能屈服他。  我来谈他一件事,有一次唱《贪欢报》,戏里有梁山上的神医安道全嫖妓的一场,其时观众中有清室的五王爷、六王爷也在看戏,刘赶三就即兴地把舞台上演的妓女称为五儿、六儿。五王爷一听之下怒气冲天,找了根大铁棍,准备痛打刘赶三一顿,谁知当他到后台时,刘赶三预先得到通知,已然无影无踪了!  刘赶三先生的《探亲》一戏,颇盛极一时,当时来说真是名振京都,他用一条真驴登台,小驴能听简单的锣鼓,会跑圆场。后来为清宫的慈禧知道了,就在清宫内演了一次,一演之下,可乐坏这位慈禧老太后了,即忙命人单赏这条小驴银子四两。这条小驴是专由一人饲养,饲养人是个小孩,姓李人称李锁儿。每逢刘赶三先生到园子去演戏时,李锁儿便牵着驴尾随其后,驴下了场,他就将驴拴在园子门口,自己便坐下来听戏,他最喜听戏,特别是爱看丑戏,因此刘赶三先生的表演技术他学习了不少。以后便下海演小丑,艺名李敬三,嗓音脆亮,念、做、唱皆得刘赶三的真传,不久就大红。当时梨园界情戏呼其为“驴打滚儿”,意即是由驴起家,他跟王蕙芳、梅兰芳二先生都配过戏。
【转】张火丁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派 寻找李少春 北青报:从专业角度上分析,张火丁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是什么?   傅 谨:在几年以前,张火丁就已经有非常强的市场号召力,其程度在戏曲界非常少见。我们都很难简单地分析出为什么她有那么强的市场号召力,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是我很难回答,她也不是明星型的演员,但从市场的效果来说,那么多的铁杆粉丝追着她,显然又是具有明星效应的演员。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京剧已经不是年轻人所喜欢的艺术样式了,而张火丁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好好地反思,我们以前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对年轻人审美趣味的看法、对社会主流的美学倾向的看法,是不是有一些失误。我们都会觉得,传统的戏曲大家都不喜欢了,所以要搞一些新玩意儿,也许花里胡哨的东西年轻人才喜欢,而结果不是这样,张火丁就是在坚持传统,她虽然也有新剧目,可是这些新剧目都在传统的规范当中,她尤其不去渲染跟传统有距离的表达,她在唱程派,细细地听,她和程砚秋的唱法、声音,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她从来不去渲染这些地方,都是在忠实地继承的基础上,来表达自己个人的风格。传统的魅力在她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程派的艺术在她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这个传承也并不妨碍她个人风格的凸显。所以说,她的走红是一个蛮复杂的问题。
【转】雷喜福先生教我《四进士》 咚咚锵 李登起   著名京剧须生贯大元先生教我学完《定军山》《阳平关》后,校领导又为我安排了向著名京剧教育家雷喜福先生学习《四进士》。《四进士》是一出唱、做、念并重的老生硬头戏,为雷先生的拿手剧目,在中国戏曲学校教这出戏非雷喜福先生莫属,能向雷先生学这出戏也是非常荣幸的事。在京剧界若有人问起,你的《四进士》和谁学的?说是雷喜福先生亲授的,那都得让人另眼看待,翘拇指佩服,升值!雷先生是“富连成”科班的大师兄,他的教学水平用文字是难以表述的。中国戏校在京剧界为何如此红,在戏曲界又如何这么火,用学校流传的一句话说:是有这么一帮老宝贝!雷老爷子(戏校对雷先生都这么称呼)就是这帮老宝贝中屈指可数的一员。据说着名“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先生那出《四进士》就是雷先生给说的。马连良先生虽然威名远扬,但对雷先生是毕恭毕敬,只要看见雷先生走过来,必马上停车,向前问候。当时孩童的我们,听说马连良先生这样的大家对雷先生都这么尊重,就更增添了我们对雷先生的崇拜。如果当天有雷先生的课,我们几个同学都特别自觉提前到雷先生的办公室,有的给他搬藤椅,有的端水壶,有的拿教板,等先生到课堂。我们几个人排成一排,面对先生而坐,腰板挺直,双膝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目不转睛,聆听先生教唱。先生唱一句,我们学唱一句,先生道一句白,我们跟着念一句白,真跟鹦鹉学舌一样,就是这样口对口,一字一句地磕出来。集体学完,然后再单个教练,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念或唱。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转】我与梁小鸾师姐 姚保瑄 一、拜师在“蓉园”  接到一份请帖,是给我父亲的,我好奇地抽出请柬一看,上写“谨订于1940年10月X日举行拜师典礼,恭请光临。王瑶卿率徒梁小鸾,席设蓉园饭店”。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才上初中,对外界的事物非常好奇,拜师是怎么个拜法?我真想去看看。  我父亲说:“小孩子干什么去,又不叫你学戏。”  我死磨活磨地说了半天,父亲的心眼活动了。母亲给了一个下台阶:“带他去罢,看看有什么关系,是他舅舅收徒弟怕什么!”  父亲出于对我的疼爱,也就顺坡下了。  来到蓉园饭店,进了一个大厅,中间一张方桌,左右两把椅子,方桌中间供着一个红色的牌位,上面用金色的大字写着“梨园祖师老郎神之位”。香炉蜡钎,五供俱全。只见舅父王瑶卿正周旋在众客人之中,回头看到我父亲进来了,急忙回头叫了一声:“小鸾过来见见,这是你五姑夫(王门弟子都是这样称呼我父亲的)姚玉芙先生。”  顺着舅父的目光看去,一位身量不高,白白净净,胖胖呼呼的姐姐有礼貌地向我们走来,叫了一声“姚先生”。我父亲点了一下头,让我叫她一声“大姐”。原来这位就是声誉大江南北的梁小鸾。从此我又多了一位姐姐。 二、学戏“古瑁轩”  小鸾姐拜师后,每天都到舅父家中来学戏。当时到王家学戏的有杨燕霞、张云燕等人。那时,想到马神庙学戏可是得熬夜,舅父下午五点多钟才起床,吃完晚饭就八点了。这时候开始“上座”,学戏的,偷戏的,薰戏的,串门聊天儿的接踵而至,坐满了一屋子两炕,有时小鸾姐她们只好到外间屋去坐。  当时经常来的人有:程砚秋、程玉菁、王玉蓉、林秋雯、金仲仁、章小山、谭小培、周长泰、周长华、沈玉才、常少亭、金玉书等,此外还有几位字画商、古董商、珠宝商来兜揽生意。程砚秋是来得最晚的一位,不过十点不进门,他故意来得晚,为的是吃完夜饭后,好向王瑶老学戏。当时正值程砚秋请王瑶老为他的新戏《锁麟囊》设计唱腔。  家里这么多客人,哪里有时间学戏呀!只有在客人少,老爷子高兴的时候,小鸾姐她们才有机会学戏。王瑶老坐在里屋靠窗子方桌的左侧,右手拿起戒方,边念锣经、过门,边用戒尺在桌上敲打。老人家非常重视念白,平、上、去、入,抑扬顿挫,尖团上口,要求非常严格。梁大姐站在方桌前面一字一句的跟着念、跟着唱,两眼还要盯着师父的口形。就这样,小鸾姐在马神庙学了不少戏,头一出是《缇萦救父》。
【转】票房票友四字经,票友读后莫心惊,德艺双馨最可贵,虚心向 新早安京剧 票房弊病:四字经 【注意:是有的,不是全部】 1.总想多唱,不看时空。不顾他人,过瘾就行。没完没了,夜半歌声。 2.声称没空,来去匆匆。来了就唱,不听不等。没空莫来,无需犯众。 3.别人唱时,他不消停。废话连篇,声如洪钟。本无教养,缺少德行。 4.尖团不分,字辙不清。板眼不准,内涵不明。哭戏笑唱,令人心痛。 5.唱的不对,反赖琴声。胡搅蛮缠,歪理据争。铁嘴钢牙,死不认同。 6.声称行内,乾旦坤生。自吹自擂,顶高水平。胡喊乱吼,如同索命。 7.专唱冷段,生僻显能。刁难弦师,得意忘形。一段没唱,来耍神精。 8.略会几段,朦朦惺惺。夜郎自大,忘祖忘宗。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9.琴师懵懂,过门忘净。责备下手,又怪唱声。永无过错,从不脸红。 10.随意拉琴,过门乱动。摇头晃脑,下手发蒙。凸显自己,全无照应。 11.不会演奏,反说难听。强词夺理,实乃虚荣。滥竽充数,确无本领。 12.自命不凡,拉唱全行。撂弦停奏,拨乱反正。以错纠对,佯作先圣。 13.几位琴师,参差水平。定音不准,韵律不明。杂乱无章,你拉我送。 14.唱者瞎喊,拉者不精。好坏不论,露脸就行。随心所欲,贪图虚名。 15.不懂装懂,爱充先生。装腔作势,自我吹捧。你说住址,上门都行。 16.自命不凡,谁都不行。砖家叫兽,样样精通。胸无点墨,哗众取宠。 17.抬高自己,哄骗民众。自诩传人,专业精英。我爸专家,令你无声。 18.偌大年纪,装嫩卖萌。不尊艺术,卖傻装疯。言语轻薄,不成体统。 19.阿谀奉承,胡吹乱捧。如遇上司,屈膝卑躬。小人所为,怡笑众生。 20.略会几段,朦朦惺惺。夜郎自大,忘祖忘宗。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21.夸夸其谈,百巧百能。让其拉唱,样样稀松。愚人卖俏,傻子逞能。 22.艺人相妒,文人相轻。积习难改,今朝日盛。戏迷相残,何时剧终。 愿:潜心求教,为人至诚。求知若渴,精益求精。享受国粹,欢度余生。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