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与钢琴
痞子与钢琴
关注数: 8
粉丝数: 272
发帖数: 31,270
关注贴吧数: 49
【电影观后感】演义能看,这电影就能看,无非是踩了蜀杂的尾巴了
演义能看,这电影就能看,无非是踩了某些蜀杂的尾巴了 1、《后汉书 献帝纪》【兴平元年.....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縻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后汉书 董卓列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樍,臭秽满路。帝使侍御史侯汶音问。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前自加临检。既知不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后多得全济。】 《后汉书 五行一》【献帝兴平元年秋,长安旱。】 对应电影里就是献帝求雨那段。 有些人连裴注《三国志》一个传都没看过,更别提《后汉书》了。 2、当然,这电影里确实有杜撰的地方,比如与徐荣战,战败,应该是曹洪及时给了马,让曹操先跑。【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曹洪传》 再比如,官渡接纳张郃、高览的也应该是曹洪,曹洪起初不敢接纳,怕有诈,是荀攸说可以接受。而非献帝,献帝怎么可能跑官渡军营,荀彧还在居中持重呢。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荀攸传》 不要跟我说什么狗的剧情比人多,这狗前后加一起不过十分钟,电影两小时零两分钟,不差这个十分钟。何况在我个人看,这狗出现是调解节奏、渲染剧情的。最后,官渡之战结束,那只狗也死了,意味着曹操最强劲敌的被消灭了。袁绍之后就是另一轮新战役。 3、这电影确实也改编了一些,比如开场袁绍和曹操去偷常平香炉,这个情节大概是改编自《世说新语》抢新娘那个故事,可能因为是动画片,会有不少小孩看,所以改了。 再往后,从董卓入京、火烧洛阳再到献帝西迁长安,董卓没有露脸但这不重要,毕竟这段大多数人都知道。 再到前面说的兴平元年长安大旱,一斛粮食五十万,人吃人,献帝开仓赈灾.........这段全部取自《后汉书》,裴注《三国志》是没有的。 再然后是兴平二年七月以后,献帝东归直到第二年建安元年七月才到洛阳,这段也是几个镜头带过。其实中间还有好几场李傕、郭汜攻击献帝车队的战事,也没有表现。一个因为经费不允许,另一个大概是因为表现出来不得搞5个小时? 感觉编剧想说、想表达的太多,但是可能因为经费、时间原因,很多事件、人物都由台词带过。 4、要说剧情缺少铺垫,个人觉得缺少描写献帝的惨状,实际上献帝在长安也是夜不能寐,但电影表现的还算平和,但他哪有那么平和?仅仅就是权不在己?可拉倒吧。 献帝在长安被李傕丢长了虫子的臭牛骨根本没表现出来,其次长安城哪有那么井然有序?实际上,自赤眉烧毁长安之后,长安早就不如西汉时代了。刘秀也就修了高庙而已【修理长安高庙】《后汉书 光武帝纪》,京兆尹府尚可,其余的都很残破。董卓西迁从洛阳赶了数百万口去长安,当时京兆尹10城差不多只有【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司马彪《郡国志》(附在《后汉书》。《郡国志》不是范晔写的,没有“《后汉书 郡国志》的说法”。《续汉志》,本司马彪《续汉书》八志,采补入范晔《后汉书》。) 《后汉书 董卓传》【初,长安遭赤眉之乱,宫室营寺焚灭无余,是时唯有高庙、京兆府舍,遂便时幸焉。后移未央宫。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 《后汉书 董卓传》引《献帝纪》【曰:“傕令门设反关,校尉守察。盛夏炎暑,不能得冷水,饥渴流离。上以前移宫人及侍臣,不得以谷米自随,入门有禁防,不得出市,困乏,使就傕索粳米五斛,牛骨五具,欲为食赐宫人左右。傕不与米,取久牛肉牛骨给,皆已臭虫,不可啖食。”】(《三国志 董卓传》引《献帝起居注》类似,反正要就只有长虫子的臭肉吃) 献帝嚒,被李傕挟持到李傕居所,李傕放火烧了长安宫殿,烧的烧、抢的抢。杨彪嚒为了促使李傕和郭汜讲和,去郭汜那边,结果又被郭汜劫持。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入长安更乱。这些故事情节也没有表现出来。 【安西将军杨定者,故卓部曲将也。惧傕忍害,乃与汜合谋迎天子幸其营。傕知其计,即使兄子暹音纤。将数千人围宫。以车三乘迎天子、皇后。太尉杨彪谓暹曰:“古今帝王,无在人臣家者。诸君举事,当上顺天心,柰何如是!”暹曰:“将军计决矣。”帝于是遂幸傕营,彪等皆徒从。乱兵入殿,掠宫人什物,傕又徙御府金帛乘舆器服,而放火烧宫殿官府居人悉尽。帝使杨彪与司空张喜等十余人和傕、汜,汜不从,遂质留公卿。彪谓汜曰:“将军达人闲事,柰何君臣分争,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此可行邪?”汜怒,欲手刃彪。彪曰:“卿尚不奉国家,吾岂求生邪!”左右多谏,汜乃止。遂引兵攻傕,矢及帝前,又贯傕耳。】(《献帝纪》【汜兵弓弩并发,矢及天子楼帷帘中】) 郭汜、李傕互攻,差点把献帝都射杀了。这段要是能在电影上表现出来就更好了。 因为事实上,献帝在长安并不像电影里呈现的那么安稳。仅仅是没有权力吗?错。不仅没有权力、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差点连命都没了。 5、袁绍阵营出现的人物主要是许攸,郭图的戏份给了他。沮授只是台词提了一句。但是这个也没关系,因为“挟天子以令不臣”这话《三国志 袁绍传》本传是说郭图说的,但其下裴注《献帝传》说是沮授说的,郭图、淳于琼反对 。所以,动画以许攸表现,先是提议迎天子,后来被袁绍否了,于是改口说沮授说的。看来编剧还是认可“挟天子以令不臣”是沮授的意思,那就是采信了裴注《献帝传》的说法。 《三国志 袁绍传》【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注引《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於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案此书称郭图沮授之计,则与本传违也。】 6、衣带诏的问题,这个话题N年前就说过,衣带诏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就是董承自己造谣亦或者自己写的。否则,刘备称王称帝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说,说老子当初看见献帝写给董承的衣带诏了,叫我们讨灭曹操。可是,刘备称王称帝巴拉巴拉一大堆,唯独没提衣带诏,仅说跟董承密谋除曹。是不想提吗?不是。是刘备自己可能都不信董承的话。 董承什么人?他原来跟着牛辅混的,牛辅谁啊,董卓女婿。这人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只不过董卓败了,他做了墙头草,倒戈到献帝这边。(唯有《蜀书》说董承是献帝舅舅,董太后侄子。这话呢,除此之外,董承的出身没有其他记载。这话呢,大概率也是董承自己骗刘备的。亦或者刘备自己编的,否则怎么只有《蜀书》这么说?)(李贤注《蜀志》曰:“承,献帝舅也。”裴松之注曰:“承,灵帝母太后之侄。”) 献帝东归洛阳途中,他可是命令符节令拿刀抢劫伏后的,并且杀了伏后左右侍人血都溅到了皇后身上了,谋财害命的事都干的出来,他能是什么好人?一看也不是献帝亲舅舅能干的事吧。献帝好歹是董太后养大的,董承若真是董太后的亲侄子,能干出这种打劫自己外甥妻子的事?他谋诛曹操无非是看曹操夺了他自己的权力。 《后汉书 董卓传》【建安元年春,诸将争权,韩暹遂攻董承,承奔张杨......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 《三国志 徐晃传》【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 董承先是跟韩暹争权,因而才招来了曹操。结果发现曹操更厉害,于是又想杀曹操。 那是建安四年,强敌环伺,各州郡拥强兵,诸侯各自为阵,还政献帝那个十几岁的小孩能有屁用。其实献帝还是比较聪明的,他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驾驭当时的群雄。所以,大概率不是【帝忌操专逼】而是【承忌操专逼】。 7、献帝还洛阳的原因。并不是献帝突然想回洛阳就回了,而是长安当时不仅大旱,而且出现了蝗灾。 《三国志 董卓传》【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 袁宏《后汉纪》【是时蝗虫大起,岁旱无谷。后宫食煮枣菜,诸将不相能率,上下乱,粮食尽。于是安东将军杨奉、卫将军董承、征东将军韩暹谋以乘舆还洛阳。】 8、电影没有呈现出初平、兴平整个天下的社会状况什么到处都是吃不起饭的流民、黄巾、蝗虫、大旱、地震.......这些,只有一个日食。 《五行志》【建安五年九月庚午朔,日有蚀之】 9、曹操在当时就是个伟光正的形象,就是很多士大夫在乱世中最后的希望。 与其说电影里把曹操写成刘备,不如说《三国演义》的刘备伟光正的形象是参考了曹操。 《后汉书 党锢列传》【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初,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总的来说,人物是少了点,但不影响剧情。和大多数真看过电影的人反馈信息差不多,就是整个电影确实时代铺垫、人物铺垫。没有把东汉末年这个人吃人的时代描写的更加黑暗,没有长安白骨遍布的场景。
杜撰某人的话这种事一直都是蜀杂的长项 谁帮忙艾特一下这个文盲,让他磙来看截图和链接
【为了蜀吹】刘备的品行与败绩 一楼祭蜀杂曹黑
还有这种笑话吧??
【为了史盲】东汉的二重君主观念(二元君主观) 以前发过,估计被贴吧之前整理数据搞没了。 所谓“二元君主制”说的是东汉一种特有的君臣关系,即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提到“二重君主观念”,后来被各家学者引用,有称为“二元君主制”的,有称“二重君主观”的。其本质源于东汉的“门生故吏”关系,也与汉朝的察举征辟制有关,也与东汉地方豪族大姓这种社会现象有关。总之,“二重君主观念”是在东汉现实存在的,且对整个东汉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
【为了史盲】东汉的二重君主观念(二元君主观) 所谓“二元君主制”说的是东汉一种特有的君臣关系,即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提到“二重君主观念”,后来被各家学者引用,有称为“二元君主制”的,有称“二重君主观”的。其本质源于东汉的“门生故吏”关系,也与汉朝的察举征辟制有关,也与东汉地方豪族大姓这种社会现象有关。总之,“二重君主观念”是在东汉现实存在的,且对整个东汉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
【长话短说】东汉的二重君主观念(二元君主观) 所谓“二元君主制”说的是东汉一种特有的君臣关系,即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提到“二重君主观念”,后来被各家学者引用,有称为“二元君主制”的,有称“二重君主观”的。其本质源于东汉的“门生故吏”关系,也与汉朝的察举征辟制有关,也与东汉地方豪族大姓这种社会现象有关。总之,“二重君主观念”是在东汉现实存在的,且对整个东汉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
【为了曹黑】两汉百姓的苦难 这次我打算倒着发,先从东汉开始。
【期刊/论文】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朋党势力的形成 (我发的这些期刊文章他们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也不代表我赞成他们的观点,还需自己甄别解析。)
【期刊/论文】郑玄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我发的这些期刊文章他们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自己甄别。)
大小脑加一起不如猫蛋蛋大,所以脸是可以不要的
到底是谁先说项羽尸体凑不成完整的5块的?选择性失忆了?
【闲聊】襄樊之战 AI画的将就一下
关羽吹只剩下抬杠和鬼辩了 以下截图出自襄樊之战的相关话题,回头把它转发过来 (二楼还有项羽话题)
【勇】在《三国志》的意思及词组附没有勇字却很勇敢的女人 单就【勇】这个字就是勇敢、有勇气、胆子大、不怕死的意思,和武力高低没有必然关系。有没有武力都不影响一个人是否勇敢。整个裴注《三国志》有【勇】的人很多。当然【勇】与其他字组合,则表达了多重意思,如【骁勇、勇力、武勇、忠勇、勇略、智勇、勇壮、勇毅、勇烈】。 以下列出裴注《三国志》里大部分的【勇】字及其与其他字的组合(排列按三国志各卷顺序来),非特指某个人物的没有列在其中,指曹操的太多了也不列了。 郭脩:【脩於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 (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刺客,刺杀了当时的韩相侠累,刺客怎么能不勇敢呢?《史记 刺客列传》【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其实他姐姐也很勇敢,在连续三遍大声说出聂政姓氏名谁之后也自杀了。) 颜良:【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又【孔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荀彧: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 (骁勇就是勇健的意思。骁,本意强壮的马。用过【勇冠三军】四个字的不止关、张,还有颜良、文丑,孔融说的。结果被荀彧驳斥了,认为他们仅仅是【一夫之勇耳】,言下之意【勇冠三军】非【万人之敌】,有勇无谋。大概是看见荀彧狠批了【勇冠三军】的颜良、文丑,陈寿不好意思再让荀彧吹关、张了。不得不借《魏书十四》玩命吹。) 袁尚:《典略》【尚为人有勇力】(勇气和力量,勇敢又有力量) 袁术:司马彪《战略》【袁术勇而无断】(有勇气、胆子大,但没有谋略,没有决断力) 吕布:【为人粗略,有武勇.......因陈布勇而无计..........评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又【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 (武勇,这个词才与个人武力有关) 张扬:【以武勇给并州】(同吕布) 胡车儿:《傅子》【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傅子》其实说过不少人都很【勇】) 韩浩、史涣:【韩浩者,河内人。及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 (忠勇:忠诚而勇敢) 夏侯渊:【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这段很好的解释了【勇】字就是勇敢、胆大的意思。勇的反义词就是怯,与武力无太大关系。) 曹仁:【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又《傅子》【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贲,就是孟贲。育,就是夏育。见《司马相如列传》【勇期贲、育】[孟贲,古之勇士,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豺狼,发怒吐气,声音动天。夏育,亦古之猛士也。]《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七引《尸子》曰:【孟贲曰:"生乎勇乎?曰勇;贵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难,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能慑三军,服猛兽者也。】【范睢说秦昭王曰,夫以乌获任鄙之力,荆成孟贲许慎曰:荆成,勇士也。孟贲,卫人。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苏代曰:“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智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总之,比喻为孟贲、夏育,意思就是很有勇气、勇敢、不怕死。) 曹纯:【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鸷,凶猛的鸟。鸷勇也是勇猛的意思) 曹休:《朱桓传》【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智勇,有智谋又勇敢) 荀攸:【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 (怯与勇是反义词,更证明勇单纯是勇敢的意思。荀攸大概率是没有武力的,但曹操就认为他很【勇】。) 袁涣:【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袁涣大概也是没有武力的,但他从弟认为他勇过孟贲、夏育。再次说明,【勇】与武力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邴原:【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 (勇略,勇敢又有谋略,与【智勇】类似) 杨奉:【董昭:奉为人勇而寡虑】 杜畿:《傅子》【彧称畿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 张辽:【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又孙盛【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 (这里孙盛谈到了曹操的用人策略,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最大发挥其能力。之前看见有个贴问曹操最信任谁,谁的军事能力最强,这个其实没法回答,因为曹操用人是根据这个人的个人特点来的。都很信任,但能力又长短。都有能力,但局势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我眼里这种贴就是钓鱼。) 李通:【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引【王隐晋书:......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段也很好的解释了,仁和勇的关系,侧面说明【勇】就是勇敢的意思。) 臧霸:【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勇猛强壮) 许褚:【勇力绝人......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 (典韦虽然没有一个【勇】字,但能说他不勇敢吗?所以,没有勇字的未必不勇。) 庞德:【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太祖素闻其骁勇】又庞会【会勇烈有父风】(勇敢刚烈) 杨阿若:《魏略·勇侠传》【若夫杨阿若,少称任侠,长遂蹈义,自西徂东,摧讨逆节,可谓勇而有仁者也】(见《李通》引王隐晋书) 陈泰:【司马文王语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断.........】(沉着而勇敢) 满宠:【满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 曹彪:【魏略曰:愚闻楚王彪有智勇】 文鸯:《魏氏春秋》【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 文钦:《魏书》【父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钦少以名将子,材武见称。.....钦以故益骄,好自矜伐,以壮勇高人,颇得虚名於三军。】 (《三国志 魏书》群雄部分带【勇】字的8人,魏臣23人。)
这个问题不如我来提问 诸葛亮的治国、政治体现在哪几方面?请带“史料”具体说说。
没想到我这个项羽黑居然要为项羽说话 项羽是自刎,自刎、自刎。重要的事说三遍。 也不知道从哪个史盲+文盲的营销号看来的,居然说项羽不是自杀,是被《灌婴传》里的五人所杀........简直可笑至极,凸显了说这话的人第一看不懂文言文,第二根本没有看全《史记》《汉书》里项羽本传。《项羽本传》后面说的很清楚,那五个人是谁,在项羽自刎之后干了什么。 还踏马“项羽之死有两个说法”说倪大爷,项羽之死,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说法就是自刎。后面那五个人是【分割了尸体】就能封侯了。 史盲对项羽的要求也太高了吧,人家自己割喉还不行,还要求他把自己脑袋切下来?再自己把自己身体分了? 直接上《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的截图,里面写的清清楚楚【从灌婴共斩项藉】,这五人就是《项羽传》后面的那五个人,是在项羽自刎后“斩”了项羽的身体,将项羽身体分为五份。《项羽传》【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项羽自刎了,这事还没完。项羽的头值钱,于是引来一阵哄抢。【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就是所谓的【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这五人都被封了侯。 《资治通鉴》【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馀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尸,『封五人皆为列侯』。】 《灌婴传》所谓的【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就是这五人! 麻烦史盲们不要在胡说八道了。麻烦你们把《史记 项羽列传》和《汉书 项藉传》看看全,看到最后。
【闲聊】街亭之战略解 这两天看见有不少小白C认为张郃是偏师,噗,【张郃击亮於街亭】所以偏师张郃击退了蜀军主力的诸葛亮?那真是太厉害了。 还有人认为赵云、邓芝的疑军拖住了曹真军?噗,你可洗洗睡吧。《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一、蜀军“垂至”,曹魏“略无备预” 《诸葛亮传》说的很明白,赵云、邓芝就是【疑军】,是葛亮用来声东击西的。而葛亮自己则【身率诸军攻祁山】。 但是,葛亮这招没有奏效,为什么没有奏效?因为当时曹魏对蜀是【略无备预】的状态,雍州当时没有多少兵力,导致天水太守还在巡视,突然就听说蜀军【垂至】了。所以,葛亮布置的【疑军】根本没有立刻吸引到曹魏在雍州的主力部队。 有人按【垂至】认为葛亮一伐采取的是“突袭”的战术,其实根本就不是。纯属《魏略》所言就是雍州对蜀【略无备预】,导致表面看上去像是“突袭”。哪有突袭而对方无抵抗的?实则就是曹魏方面在蜀军到了,再有三郡叛应亮,而丝毫没见魏军抵抗,雍正刺史郭淮在张郃到来之前,没有史料表明他在蜀军进攻之初做出了抵抗或反扑。抵抗的仅仅是陇西郡的太守、郡吏及普通百姓。 按《张既传》注引《魏略》魏军是在三郡叛应亮之后十多天才到达。正因为雍州本没有驻扎防守蜀军的守备军,所以三郡在蜀军到来之际,太守一溜烟的跑了,郡吏民只能立刻投降了,根本没有抵抗,因为根本没有军队抵抗。当时,唯有陇西郡在抵抗。 二、魏军救兵何时抵达三郡及陇右的? 《张既传》注引《魏略》游楚:【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若国家救到,寇必去………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 按游楚的说法,天水、南安的太守第一时间就跑了【太守各弃郡东下】,在陇西郡太守游楚一番慷慨陈词后,吏民愿意与其一起坚守到魏军到来。并且,游楚为吏民做了两手准备,【若国家救到】如何,【若官救不到】如何。 所以,按这段记载可以明确的是1、曹魏对蜀确实没有什么防备,导致【三郡吏民叛应亮】。2、魏救兵是在游楚于城上对蜀军将领说了一番话之后十多天到的。3、葛亮这次出兵的目的是【断陇】,就是切断陇山以西与曹魏的连接。后来,姜维也想断陇【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 搞清楚魏军大部队是在三郡叛应之后十多天才到的,下面的事就好理解了。 三、葛亮设置的“疑军”早已失效,变成一步“死棋” 魏军又不是傻子,既然蜀军先动了,而魏军后出,显然对盘踞在祁山、三郡一带的蜀军已经有了解了,魏军知道蜀的主力在哪里、疑军又在哪里。所以,魏军出兵显然是各自本着目标去的。雍州刺史郭淮,虽然在蜀军【垂至】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但肯定也为后期魏军救兵的到来探查了情况了。所以箕谷的赵云、邓芝疑军已经被魏军掌握,已经失去了【疑】的作用了,葛亮这条声东击西的策略已经失效,所以,并不是赵云、邓芝“拖住”了曹真,而是曹真直接就是去干这支“疑军”的。另外一边,在祁山溜达的葛亮的动向魏军也知道。所以,魏军这边安排出兵时,就明确了谁去对阵马谡、葛亮,谁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是很明确的。 魏军从来就没有搞错过谁是主力,谁是疑军或偏师。 《明帝纪》【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 《明帝纪》说的很清楚,遣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进兵去哪?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明】军(赵云、邓芝已经是明牌了)。大概率赵云、邓芝这边的兵力多少,曹魏都摸的一清二楚了。 一开始,葛亮的想法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声势浩大的出箕谷,引来魏军主力,拖住魏军大部队,他自己好轻松出祁山断陇,占领雍州。这招用饵料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好趁机搞事的策略,葛亮不是第一次用了。前一次是把孟达当诱饵,派人泄密给曹魏方面,引去了司马懿。每多久又故技重施,继续让赵云、邓芝做诱饵,自己和马谡干儿子大摇大摆的进军雍州。 可惜,恰恰因为曹魏对蜀【略无备预】,才导致这诱饵失效了。曹魏在雍州根本没有什么守备兵力,葛亮诱谁呢?没人上钩啊。等到曹魏出兵的时候,箕谷这手棋已经是死棋了,哪有不败的道理? 《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可见,赵云、邓芝这边并不是因为兵少而失利的,这点是很明白的。而是因为他这条线,这条所谓的“疑军”已经是一步死棋了。曹魏不需要把重兵压在这步死棋身上,只要牵制住就行。 实际上,再说明白点,这时“攻守易型”了。原本,赵云邓芝是为了牵制魏军主力而设的,但因曹魏方面后发制人,导致“牵制方”变成了魏军曹真部。曹真部只需要用较少的兵力,牵制住赵云这边即可。因为蜀军真正的主力在街亭那边,击破了蜀军主力先头部队的马谡,击穿陇右,形势就逆转了。 随后,因为葛亮的撤军,三郡再次平定。当然,那几个丢下郡县拔腿就跑的太守就惨了【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长史掾属皆赐拜。】 街亭之战简单来说就这么简单,很好理解。 四、葛亮为什么用马谡守街亭? 《马良传》附《马谡》说的很清楚【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志趣相投,犹如父子【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其次,因为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葛亮不偏不信。所以,不排除其中也有葛亮想借此狠狠打刘备的脸的心态【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胜利了,或者打的不错,就可以证明刘备眼光不行,自己看人比刘备准。第三,当初葛亮南征时,马谡给葛亮出谋划策过,而后南中顺利平定,葛亮自然更器重马谡【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所以,结论很简单,葛亮就想用一个自己一直看好的、器重的、和自己感情犹如父子的、又懂上兵伐谋的人。更可贵的是刘备不看好他,那么马谡若被葛亮重用而胜利了,以后马谡就是葛亮的“纯臣”。请问,以上几个条件,魏延、吴懿、赵云哪个符合?都不符合好吧。 现在有个很弱智的问题: 谁是主力? 《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 诸葛亮这条线是主力。因为,西县到街亭的这条线上的诸葛亮坐镇在后方,距离主力的前锋马谡只有几里的距离,诸葛亮和马谡是在一条线上的。但葛亮一直没有行动,行动且交锋的是主力前线的马谡。 既然葛亮是主力,那么按《诸葛亮传》【张郃拒亮】可知,曹魏这边张郃才是主力。张郃只是受曹真节制,不代表曹真是主力。实际上,曹真都不可能亲自去对付赵云、邓芝,顶多是派下属将领领兵去。 本着“战功要跟大领导分享”的原则,下属的战功也算大领导的。比如,虽然说【张郃击亮於街亭】但实际上张郃和葛亮根本没有直接交锋,但葛亮毕竟是大领导,所以得带上。 又按《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所以,曹魏这边张郃依然是主力。 何况,按《诸葛亮传》注引《袁子》的说法,葛亮屯军在马谡军后方“数里”,说明马谡军和葛亮军是一路大军,马谡军本就属于主力军。属于主力军不算主力算偏师吗?所以,显然对阵蜀军主力的就是张郃,而非曹真。 PS:认为马谡不是主力的亦或者说他不是主力一线的,又说主力是曹真的,统统都是蜀杂或蜀杂思维。蜀杂只是为了给蜀军主力被击穿洗地而已,所以不认马谡算主力。为了黑魏,所以将对赵云邓芝的曹真设为主力。言下之意,不就想说曹魏的主力被拖住了?曹魏认错了主力和偏师?魏军很蠢?
【期刊/论文】论东汉党锢之祸
【期刊/论文】论东汉党锢的缘起与失败的原因
【看不完系列】第三种势力政治视角中的鸿都门学
【看不完系列】鸿都门学设立的原因及文学思想史意义
【重发】近期有蜀杂又装成魏吴粉跑历史吧黑人了 按此人的说法,显然近期有蜀杂又去历史吧装成魏吴粉黑刘邦、刘秀、李世民等人了(历史吧是蜀杂天下,就跟鼠乎一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所以披皮的必然是蜀杂本杂咯!
【重要提醒】近期有蜀杂又装成魏吴粉跑历史吧黑人了 按此人的说法,显然近期有蜀杂又去历史吧装成魏吴粉黑刘邦、刘秀、李世民等人了 (历史吧是蜀杂天下,就跟鼠乎一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所以披皮的必然是蜀杂本杂咯!) 众所周知,魏吴粉都很忙,又要看书,又要工作学习,又要手撕蜀杂,又要看蜀杂笑话,哪来的时间【披皮】? 不学无术,不看书,张口就来的是蜀杂,所以蜀杂有充分的时间玩披皮 何况,我亲手抓过好几个 所以,提醒各位注意,看见这类人,搜一下他的历史发言,看看他皮下到底什么货色,然后截图挂过来。免得被这群腌臜东西泼脏水。
【看不完系列】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
【看不完系列】后汉党锢之祸起因新探
【通告】如果设置回复权限,就不要发了,发我也会删的 如图 你这贴发的意义何在?给我看的,只读模式?如果你这么搞,就不要发了。跑我吧里发帖,不给人回复是什么毛病?我真忍你很长时间了,你自己没发现?@万猪之祖好家伙,你还把我禁言了?谁给你的脸,把我禁言了,还天天跑我吧里发贴???
蔡邕“金商门之祸”本事以及汉末士林风气探析
【看不完系列】从文献看古都邺城的兴废
【看不完系列】东汉党锢相关两篇
从大漠敦煌到弘农华阴汉末敦煌张氏的迁徙
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
【看不完系列】关于曹魏爵制若干问题的考察
【补档】襄樊之战
蜀乎的蒙古上单(现在改昵称了) 发财的机会到了,拨打个12339试试,说不定能获得奖励呢
自诩正义的卫道士,怎么突然又拉黑呢? 什么自诩客观的**? 不跑去魏吴笑话吧说教,跑这边哔哔,哔尼犸呢。MDZZ.
海兰察真是个神人 【额勒登保初隶海兰察部下,海兰察谓曰:“子将才,宜略知古兵法。”以清文三国演义授之,由是晓畅战事。】《清史稿 卷三百四十四 额勒登保》 在清人眼里【古兵法=三国演义】,所以演义为何那么火呢?关二为何在清朝那么受欢迎呢?要知道清人把《演义》当古兵书看就明白了。
曹魏用蜀直百当官方货币? 笑喷了,这是看了什么地摊文学、ZZ网文?
【为了蜀粉】用大一统贬低三国的实则都是蜀杂 我前两天就说过,什么扯唐朝、秦朝、南北朝各种黑踩三国的人实则本质都是蜀杂。因为他们的耷哥哥、亮哥哥、关羽哥哥等等在三国排不到第一。就算吹上天的葛亮,也只能说【唯二军事家】(都是抬举他),第一一定是曹操,所以既然他蜀不能第一,就宁可去踩一脚。 比如逼站遇到的这位,我为何要怼他,因为以我混三国历史圈十多年的经验,我闻到了鼠杂的味道
【为了蜀粉】用大一统贬低三国的实则都是蜀杂 我前两天就说过,什么扯唐朝、秦朝、南北朝各种黑踩三国的人实则本质都是蜀杂。因为他们的耷哥哥、亮哥哥、关羽哥哥等等在三国排不到第一。就算吹上天的葛亮,也只能说【唯二军事家】(都是抬举他),第一一定是曹操,所以既然他蜀不能第一,就宁可去踩一脚。 比如逼站遇到的这位,我为何要怼他,因为以我混三国历史圈十多年的经验,我闻到了鼠杂的味道
宕渠张飞仅得虚名 宕渠就是虚命而已,实际上二巴(巴东郡、巴西郡)已经被打穿了,张郃下二巴是迁民的,巴东郡已经迁完了,到巴西郡宕渠的时候遇到的张飞来阻拦,但是在宕渠之前,巴西郡以北已经被迁完了。【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张郃传》 这就是廖立说的【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而张飞为什么这么迟才出来阻拦?廖立也说了【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刘备去东吴跟孙权争三郡去了,所以回来晚了。按《华阳国志》是刘备【率】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郃。说明张飞之前跟刘备东征了,此事才赶到,符合《廖立》的描述。(网络文字版是【令】,“令”和“率”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刘备命令,一个是刘备亲自率领)所以,按没有被蜀杂篡改过的影印版,就是刘备和张飞当时都在宕渠之蒙头,共同拒郃。如图所示,巴东已降了,民众也被迁走了。巴西的话,张郃已经打到了该郡的最南端,而北边已经被迁完了。 也就是说,张郃实际上完成了曹操交代的任务,降二巴,迁其民。 按建安八年曹操颁布的“将军死绥”【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若真失利,是要被免官爵的。 3、99.99%的人应该都不知道二张交战的地方的地形 米仓道又名大竹道,起点是南郑往西南越米仓山,经汉昌往西至阆中,或者再往南至瓦口。《太平广记》卷397引《玉堂闲话》云:“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 同书卷433引《玉堂闲话》云:“秦民有王行言以商贾为业,常贩盐鬻于巴渠之境。路由兴元之南,曰大巴路,曰小巴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鸷兽成群,食啖行旅】。行言结十余辈少壮同行,人持一拄杖长丈余,銛钢铁以刃之,即其短枪也。才登细径,为猛虎逐之。及露宿于道左,虎忽自人众中,攫行言而去。” 能看懂吗?【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睡个觉都要用藤蔓缠绕腰部,防止翻个身掉入山谷。【徐步而进】,这路要慢慢的走,走快了,脚一滑也会掉入山谷。【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这就是张郃为什么弃马的原因,因为这个破路根本没有办法骑马。步行都难,何况骑马? 这就是陈寿玩的文字游戏,他故意不说当时的地形,只一句【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这地形根本不可能大部队浩浩荡荡走的,而【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张郃,早就算好了【符合地形的】撤退路线。小部分小部分分散走,第一因为大部队根本不可能一起走,第二分散走的话,张飞才更追不到人,最终还是【引军还南郑】了。 其次,证明这个张郃不会在这个鬼地方长待,完成徙民的任务后就会退兵。 这种地形很魔鬼了,而在【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的情况下,在这种地形里【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没有杀了张郃,本身就说明张飞无能,毕竟【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从一开始,张郃就知道张飞会因地形截断前后,所以将计就计。 综上所述,宕渠之战,张郃方面完成了曹操交代的任务。张飞方面守住了空地皮,人都被掳走了。因刘备当时就在宕渠蒙头,所以张飞不利、没得到实惠是刘备亲眼所见的,所以张飞回去也没有升官加爵。 那么,客观公正点看的话,就要问问刘备此战的战略目标了,他是想抢回人口,还是想守住空地皮? 若按抢人口,张郃完胜,张飞败绩。 若按守住空地皮,张郃失败,张飞胜。 所以吧,大概十多年前就有说过宕渠之战实则是【张郃得实惠,张飞得虚名】。 所以,张飞宕渠不能算赢,不仅如此,应该还是个败仗。但为何刘备没有责怪他呢?因为这个是刘备自己的错,他跑去跟东吴抢地盘了,来迟了,人都被抢走了。
魏吴笑话吧的吧主也是个乐子人! https://tieba.baidu.com/p/9177691293 原贴在这,除非吧主为了掩盖“信长の三千世界”是个亮杂的真相而删了。 抓紧时间看
蜀杂打滚真的好笑 说曹魏十万打汉中的是蜀杂 然后燕京反驳打汉中那次曹操攻下了阳平关,于是,蜀杂说“不谈汉末,谈三国鼎立时期” 这个转进如风啊
亮吹杜撰是一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798620581845910955%26wfr%3Dspider%26for%3Dpc&urlrefer=4045ff45b773d5aa5945a9a58be6cb56 请问这句话出自《通鉴》哪一年?李世民有点惨 以上截图来自:https://tieba.baidu.com/p/9196342728
蜀杂连张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济与李傕等击吕布,为卓报仇。语在卓传。绣随济,以军功稍迁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 你爹张济是被流矢射中死的,跟曹操有个几把关系? 蜀杂果然是史盲+文盲!
我抓蜀杂真的是一抓一个准
【为了亮吹】葛亮的北伐连连看
【为了蜀粉】两汉百姓之苦难 先说东汉!
【为了贴量】曹冲称象和亚洲象 文焕然《再探历史时期的中国野象分布》(《思想战线》1990年第五期)聂传平、 张洁 《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研究中的史料特点与解读———兼与赵志强博士商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从史料的解读层面分析 提出 “自秦汉以迄唐末宋初亚洲象分布在长江流域, 间或游荡至淮河流域”。 曾坚白 (即曾昭璇) 《论几种典型热带动物在南方灭绝的时期》 (《广东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974 年第 1 期) 指出: “亚洲象在广西、 广东、 闽南绝迹时期, 当在明代以后, 即距今五百年前即已绝迹。 至清代合浦象群乃自安南逃入, 不属其地区野生种。” 其另一文 《试论珠江三角洲地区象、 鳄、 孔雀灭绝时期》 (《华南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0 年第 1 期) 既用到文献资料, 也结合考古发掘的象骨, 认为【明代】为珠江流域象群的灭绝时期。 刘洪杰、 李文翎 《云梦平原全新世动物群的演变与几种大型热带性动物的绝灭时期》 (《热带地理》 1992 年第 2 期) 指出,由于人类因素与气候变迁, 【北宋末年】象在云梦平原彻底绝迹。
【为了贴量】曹真伐蜀与两个疑点
【详解】陈寿帝蜀不帝魏
《开元占经》三国相关部分
【为了贴量】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
【为了贴量】勇冠三军的“勇”
【补档】曹嵩之死与陶谦、袁术的关联
禅国山碑与黄旗紫盖 38.0×44.3厘米。 明拓本。拓工不精,缺字甚多。朱翼盦及家属捐赠。石在江苏宜兴张渚镇北董山。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传为苏建书。笔力遒劲,醇古茂密,存周秦篆书之遗意。 《欧斋石墨题跋》记载: 禅国山碑 天玺元年(276年)。辛酉自跋。一册。 按:“辛酉自跋”或因底稿不存,而在《欧斋石墨题跋》一书中未予记载。此册内原跋一纸未署款,故不易辨,检校后可知确系朱翼盦先生所书无疑。兹据原跋补录之: 旧拓禅国山碑 是碑与天发神谶俱吴天玺年建,而旧拓之罕觏亦与天发相埒。此本纸墨皆在明初,余所藏天发碑有明拓者,得此可成双璧矣。辛酉秋七月十五日记。
存档【2024.01.10更新】三国年表
【2024.01.10更新】三国年表
【闲聊】《八阵之法》从来都不是葛亮发明的! 一楼喂亮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