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痞子与钢琴
楼主
这两天看见有不少小白C认为张郃是偏师,噗,【张郃击亮於街亭】所以偏师张郃击退了蜀军主力的诸葛亮?那真是太厉害了。
还有人认为赵云、邓芝的疑军拖住了曹真军?噗,你可洗洗睡吧。



《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一、蜀军“垂至”,曹魏“略无备预”
《诸葛亮传》说的很明白,赵云、邓芝就是【疑军】,是葛亮用来声东击西的。而葛亮自己则【身率诸军攻祁山】。
但是,葛亮这招没有奏效,为什么没有奏效?因为当时曹魏对蜀是【略无备预】的状态,雍州当时没有多少兵力,导致天水太守还在巡视,突然就听说蜀军【垂至】了。所以,葛亮布置的【疑军】根本没有立刻吸引到曹魏在雍州的主力部队。
有人按【垂至】认为葛亮一伐采取的是“突袭”的战术,其实根本就不是。纯属《魏略》所言就是雍州对蜀【略无备预】,导致表面看上去像是“突袭”。哪有突袭而对方无抵抗的?实则就是曹魏方面在蜀军到了,再有三郡叛应亮,而丝毫没见魏军抵抗,雍正刺史郭淮在张郃到来之前,没有史料表明他在蜀军进攻之初做出了抵抗或反扑。抵抗的仅仅是陇西郡的太守、郡吏及普通百姓。
按《张既传》注引《魏略》魏军是在三郡叛应亮之后十多天才到达。正因为雍州本没有驻扎防守蜀军的守备军,所以三郡在蜀军到来之际,太守一溜烟的跑了,郡吏民只能立刻投降了,根本没有抵抗,因为根本没有军队抵抗。当时,唯有陇西郡在抵抗。
二、魏军救兵何时抵达三郡及陇右的?
《张既传》注引《魏略》游楚:【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若国家救到,寇必去………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
按游楚的说法,天水、南安的太守第一时间就跑了【太守各弃郡东下】,在陇西郡太守游楚一番慷慨陈词后,吏民愿意与其一起坚守到魏军到来。并且,游楚为吏民做了两手准备,【若国家救到】如何,【若官救不到】如何。
所以,按这段记载可以明确的是1、曹魏对蜀确实没有什么防备,导致【三郡吏民叛应亮】。2、魏救兵是在游楚于城上对蜀军将领说了一番话之后十多天到的。3、葛亮这次出兵的目的是【断陇】,就是切断陇山以西与曹魏的连接。后来,姜维也想断陇【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
搞清楚魏军大部队是在三郡叛应之后十多天才到的,下面的事就好理解了。
三、葛亮设置的“疑军”早已失效,变成一步“死棋”
魏军又不是傻子,既然蜀军先动了,而魏军后出,显然对盘踞在祁山、三郡一带的蜀军已经有了解了,魏军知道蜀的主力在哪里、疑军又在哪里。所以,魏军出兵显然是各自本着目标去的。雍州刺史郭淮,虽然在蜀军【垂至】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但肯定也为后期魏军救兵的到来探查了情况了。所以箕谷的赵云、邓芝疑军已经被魏军掌握,已经失去了【疑】的作用了,葛亮这条声东击西的策略已经失效,所以,并不是赵云、邓芝“拖住”了曹真,而是曹真直接就是去干这支“疑军”的。另外一边,在祁山溜达的葛亮的动向魏军也知道。所以,魏军这边安排出兵时,就明确了谁去对阵马谡、葛亮,谁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是很明确的。
魏军从来就没有搞错过谁是主力,谁是疑军或偏师。
《明帝纪》【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
《明帝纪》说的很清楚,遣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进兵去哪?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明】军(赵云、邓芝已经是明牌了)。大概率赵云、邓芝这边的兵力多少,曹魏都摸的一清二楚了。
一开始,葛亮的想法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声势浩大的出箕谷,引来魏军主力,拖住魏军大部队,他自己好轻松出祁山断陇,占领雍州。这招用饵料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好趁机搞事的策略,葛亮不是第一次用了。前一次是把孟达当诱饵,派人泄密给曹魏方面,引去了司马懿。每多久又故技重施,继续让赵云、邓芝做诱饵,自己和马谡干儿子大摇大摆的进军雍州。
可惜,恰恰因为曹魏对蜀【略无备预】,才导致这诱饵失效了。曹魏在雍州根本没有什么守备兵力,葛亮诱谁呢?没人上钩啊。等到曹魏出兵的时候,箕谷这手棋已经是死棋了,哪有不败的道理?
《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可见,赵云、邓芝这边并不是因为兵少而失利的,这点是很明白的。而是因为他这条线,这条所谓的“疑军”已经是一步死棋了。曹魏不需要把重兵压在这步死棋身上,只要牵制住就行。
实际上,再说明白点,这时“攻守易型”了。原本,赵云邓芝是为了牵制魏军主力而设的,但因曹魏方面后发制人,导致“牵制方”变成了魏军曹真部。曹真部只需要用较少的兵力,牵制住赵云这边即可。因为蜀军真正的主力在街亭那边,击破了蜀军主力先头部队的马谡,击穿陇右,形势就逆转了。
随后,因为葛亮的撤军,三郡再次平定。当然,那几个丢下郡县拔腿就跑的太守就惨了【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长史掾属皆赐拜。】
街亭之战简单来说就这么简单,很好理解。
四、葛亮为什么用马谡守街亭?
《马良传》附《马谡》说的很清楚【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志趣相投,犹如父子【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其次,因为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葛亮不偏不信。所以,不排除其中也有葛亮想借此狠狠打刘备的脸的心态【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胜利了,或者打的不错,就可以证明刘备眼光不行,自己看人比刘备准。第三,当初葛亮南征时,马谡给葛亮出谋划策过,而后南中顺利平定,葛亮自然更器重马谡【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所以,结论很简单,葛亮就想用一个自己一直看好的、器重的、和自己感情犹如父子的、又懂上兵伐谋的人。更可贵的是刘备不看好他,那么马谡若被葛亮重用而胜利了,以后马谡就是葛亮的“纯臣”。请问,以上几个条件,魏延、吴懿、赵云哪个符合?都不符合好吧。
现在有个很弱智的问题:
谁是主力?
《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
诸葛亮这条线是主力。因为,西县到街亭的这条线上的诸葛亮坐镇在后方,距离主力的前锋马谡只有几里的距离,诸葛亮和马谡是在一条线上的。但葛亮一直没有行动,行动且交锋的是主力前线的马谡。
既然葛亮是主力,那么按《诸葛亮传》【张郃拒亮】可知,曹魏这边张郃才是主力。张郃只是受曹真节制,不代表曹真是主力。实际上,曹真都不可能亲自去对付赵云、邓芝,顶多是派下属将领领兵去。
本着“战功要跟大领导分享”的原则,下属的战功也算大领导的。比如,虽然说【张郃击亮於街亭】但实际上张郃和葛亮根本没有直接交锋,但葛亮毕竟是大领导,所以得带上。
又按《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所以,曹魏这边张郃依然是主力。
何况,按《诸葛亮传》注引《袁子》的说法,葛亮屯军在马谡军后方“数里”,说明马谡军和葛亮军是一路大军,马谡军本就属于主力军。属于主力军不算主力算偏师吗?所以,显然对阵蜀军主力的就是张郃,而非曹真。
PS:认为马谡不是主力的亦或者说他不是主力一线的,又说主力是曹真的,统统都是蜀杂或蜀杂思维。蜀杂只是为了给蜀军主力被击穿洗地而已,所以不认马谡算主力。为了黑魏,所以将对赵云邓芝的曹真设为主力。言下之意,不就想说曹魏的主力被拖住了?曹魏认错了主力和偏师?魏军很蠢?
2025年07月20日 14点07分
1
还有人认为赵云、邓芝的疑军拖住了曹真军?噗,你可洗洗睡吧。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一、蜀军“垂至”,曹魏“略无备预”
《诸葛亮传》说的很明白,赵云、邓芝就是【疑军】,是葛亮用来声东击西的。而葛亮自己则【身率诸军攻祁山】。
但是,葛亮这招没有奏效,为什么没有奏效?因为当时曹魏对蜀是【略无备预】的状态,雍州当时没有多少兵力,导致天水太守还在巡视,突然就听说蜀军【垂至】了。所以,葛亮布置的【疑军】根本没有立刻吸引到曹魏在雍州的主力部队。
有人按【垂至】认为葛亮一伐采取的是“突袭”的战术,其实根本就不是。纯属《魏略》所言就是雍州对蜀【略无备预】,导致表面看上去像是“突袭”。哪有突袭而对方无抵抗的?实则就是曹魏方面在蜀军到了,再有三郡叛应亮,而丝毫没见魏军抵抗,雍正刺史郭淮在张郃到来之前,没有史料表明他在蜀军进攻之初做出了抵抗或反扑。抵抗的仅仅是陇西郡的太守、郡吏及普通百姓。
按《张既传》注引《魏略》魏军是在三郡叛应亮之后十多天才到达。正因为雍州本没有驻扎防守蜀军的守备军,所以三郡在蜀军到来之际,太守一溜烟的跑了,郡吏民只能立刻投降了,根本没有抵抗,因为根本没有军队抵抗。当时,唯有陇西郡在抵抗。
二、魏军救兵何时抵达三郡及陇右的?
《张既传》注引《魏略》游楚:【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若国家救到,寇必去………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
按游楚的说法,天水、南安的太守第一时间就跑了【太守各弃郡东下】,在陇西郡太守游楚一番慷慨陈词后,吏民愿意与其一起坚守到魏军到来。并且,游楚为吏民做了两手准备,【若国家救到】如何,【若官救不到】如何。
所以,按这段记载可以明确的是1、曹魏对蜀确实没有什么防备,导致【三郡吏民叛应亮】。2、魏救兵是在游楚于城上对蜀军将领说了一番话之后十多天到的。3、葛亮这次出兵的目的是【断陇】,就是切断陇山以西与曹魏的连接。后来,姜维也想断陇【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
搞清楚魏军大部队是在三郡叛应之后十多天才到的,下面的事就好理解了。
三、葛亮设置的“疑军”早已失效,变成一步“死棋”
魏军又不是傻子,既然蜀军先动了,而魏军后出,显然对盘踞在祁山、三郡一带的蜀军已经有了解了,魏军知道蜀的主力在哪里、疑军又在哪里。所以,魏军出兵显然是各自本着目标去的。雍州刺史郭淮,虽然在蜀军【垂至】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但肯定也为后期魏军救兵的到来探查了情况了。所以箕谷的赵云、邓芝疑军已经被魏军掌握,已经失去了【疑】的作用了,葛亮这条声东击西的策略已经失效,所以,并不是赵云、邓芝“拖住”了曹真,而是曹真直接就是去干这支“疑军”的。另外一边,在祁山溜达的葛亮的动向魏军也知道。所以,魏军这边安排出兵时,就明确了谁去对阵马谡、葛亮,谁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是很明确的。
魏军从来就没有搞错过谁是主力,谁是疑军或偏师。
《明帝纪》【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
《明帝纪》说的很清楚,遣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进兵去哪?去箕谷对付赵云、邓芝的【明】军(赵云、邓芝已经是明牌了)。大概率赵云、邓芝这边的兵力多少,曹魏都摸的一清二楚了。
一开始,葛亮的想法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声势浩大的出箕谷,引来魏军主力,拖住魏军大部队,他自己好轻松出祁山断陇,占领雍州。这招用饵料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好趁机搞事的策略,葛亮不是第一次用了。前一次是把孟达当诱饵,派人泄密给曹魏方面,引去了司马懿。每多久又故技重施,继续让赵云、邓芝做诱饵,自己和马谡干儿子大摇大摆的进军雍州。
可惜,恰恰因为曹魏对蜀【略无备预】,才导致这诱饵失效了。曹魏在雍州根本没有什么守备兵力,葛亮诱谁呢?没人上钩啊。等到曹魏出兵的时候,箕谷这手棋已经是死棋了,哪有不败的道理?
《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可见,赵云、邓芝这边并不是因为兵少而失利的,这点是很明白的。而是因为他这条线,这条所谓的“疑军”已经是一步死棋了。曹魏不需要把重兵压在这步死棋身上,只要牵制住就行。
实际上,再说明白点,这时“攻守易型”了。原本,赵云邓芝是为了牵制魏军主力而设的,但因曹魏方面后发制人,导致“牵制方”变成了魏军曹真部。曹真部只需要用较少的兵力,牵制住赵云这边即可。因为蜀军真正的主力在街亭那边,击破了蜀军主力先头部队的马谡,击穿陇右,形势就逆转了。
随后,因为葛亮的撤军,三郡再次平定。当然,那几个丢下郡县拔腿就跑的太守就惨了【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长史掾属皆赐拜。】
街亭之战简单来说就这么简单,很好理解。
四、葛亮为什么用马谡守街亭?
《马良传》附《马谡》说的很清楚【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志趣相投,犹如父子【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其次,因为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葛亮不偏不信。所以,不排除其中也有葛亮想借此狠狠打刘备的脸的心态【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胜利了,或者打的不错,就可以证明刘备眼光不行,自己看人比刘备准。第三,当初葛亮南征时,马谡给葛亮出谋划策过,而后南中顺利平定,葛亮自然更器重马谡【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所以,结论很简单,葛亮就想用一个自己一直看好的、器重的、和自己感情犹如父子的、又懂上兵伐谋的人。更可贵的是刘备不看好他,那么马谡若被葛亮重用而胜利了,以后马谡就是葛亮的“纯臣”。请问,以上几个条件,魏延、吴懿、赵云哪个符合?都不符合好吧。
现在有个很弱智的问题:
谁是主力?
《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
诸葛亮这条线是主力。因为,西县到街亭的这条线上的诸葛亮坐镇在后方,距离主力的前锋马谡只有几里的距离,诸葛亮和马谡是在一条线上的。但葛亮一直没有行动,行动且交锋的是主力前线的马谡。
既然葛亮是主力,那么按《诸葛亮传》【张郃拒亮】可知,曹魏这边张郃才是主力。张郃只是受曹真节制,不代表曹真是主力。实际上,曹真都不可能亲自去对付赵云、邓芝,顶多是派下属将领领兵去。
本着“战功要跟大领导分享”的原则,下属的战功也算大领导的。比如,虽然说【张郃击亮於街亭】但实际上张郃和葛亮根本没有直接交锋,但葛亮毕竟是大领导,所以得带上。
又按《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所以,曹魏这边张郃依然是主力。
何况,按《诸葛亮传》注引《袁子》的说法,葛亮屯军在马谡军后方“数里”,说明马谡军和葛亮军是一路大军,马谡军本就属于主力军。属于主力军不算主力算偏师吗?所以,显然对阵蜀军主力的就是张郃,而非曹真。
PS:认为马谡不是主力的亦或者说他不是主力一线的,又说主力是曹真的,统统都是蜀杂或蜀杂思维。蜀杂只是为了给蜀军主力被击穿洗地而已,所以不认马谡算主力。为了黑魏,所以将对赵云邓芝的曹真设为主力。言下之意,不就想说曹魏的主力被拖住了?曹魏认错了主力和偏师?魏军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