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欧洲
闲逛欧洲
关注数: 9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7,420
关注贴吧数: 2
中国历代定都速览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哈佛中国史>论世界性唐帝国都城洛阳与长安
从衣食住行看,盛唐东都洛阳比西京长安繁华的太多 从衣食住行看盛唐东都洛阳比西京长安繁华的太多 1.吃饭。因为西京动不动饿肚子。连唐高宗身边的高官为了唐高宗吃饱都能被饿死,所以唐高宗也没办法经常带领大臣和后宫动不动跑洛阳去理政。武则天执政时,为吃饱肚子干脆就待在洛阳。就是唐玄宗时期,也被粮食问题所困扰。动不动带领唐政府迁徙东都。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不可能总是待在饿肚子没饭吃的地方。而东都不存在这个吃饭问题。 2.出行,遇到阴雨天,西京长安道路泥泞,排水系统自南向北高高低低,有时都分不清道路和水沟,出行人员还动不动掉进大道两边的水沟中被淹死。东都洛阳大道都是用砖铺设,不存在出行困难问题。且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即使出远门到四方也很方便,而长安偏居西陲,出远门也不方便。 3.住宿,西京长安城内庄稼连成一片,81平方公里的城墙内最少40%以上地方都是庄稼地,主要分布在城内南部和西北部,冲淡了城市繁华气息,好似一个大农村。连皇帝的宫城、皇城都是夯土墙,赫赫有名的含元殿三面夯土墙,有些城墙大门还特设两个羊道。而东都洛阳城内人满为患,繁华无比。宫城、皇城富丽堂皇,城墙都是砖砌。住宿一定要找到繁荣的东都居住。 4.穿衣。关中所出不足以供养西京,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穿衣也是如此。达官贵人穿衣所用丝绸来自经济发达的关东地区,运输至关中困难。总之西京不像东都依托关东经济发达地区。 所以唐统治者自己总结道: 朕虽居九重之内,常以万姓为心,而诚不动天,遂使阴阳错谬。自从去岁,关中旱俭,禾稼不收,多有乏绝。百姓不足,责在朕躬,每自思此,深以为愧。今雒口仓廪,且复充实,更为转运,於是艰辛。理有便宜,所以行也。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东都洛阳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西都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 维嵩设险,耸危峰於少室;在河称防,导洪波於太史。卜兹洛食,是曰奥区,物产孔殷,形胜斯在。 咸雒京师,建都惟旧,乃眷时迈,卜征斯在。朕承天纂历,恭己临人。鼎俎虽甘,念疲甿之不足;宫室信美,惕浮户之未安。事内攒於千虑,心外周於万物,则知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周公测景,寔曰土中。总六气之所交,均万方之来贡,引鱼盐於淮海,通秔纻於吴越,瞻彼雒汭,长无阻饥。暑雨作害,灾沸秦川,岁星有福,祥归豫野。 顷年关辅之地,转输实繁,重以河塞之役,兵戎屡动,千金有费,九载未储,怀此劳轸,以增旰昃。卜雒万方之隩,维嵩五岳之中,风雨之所交,舟车之所会,流通江汴之漕,探引河淇之运,利俗阜财,於是乎在。 百姓屡空,朕孰与足?言及於此,良所疚怀。如闻京畿及关辅有损田,百姓等属频年不稔,久乏粮储。虽今岁薄收,未免辛苦,宜从蠲省,勿用虚弊。至於州县不急之务,差科徭役并积年欠负等,一切并停。其今年租八等以下,特宜放免。 以前议西幸,属岁不登,关辅之间,且欲无扰。今稼渐熟,漕运复多,而陵寝久违,蒸尝永感。农隙顺动,得非其时。前取今年十月幸西京者,以其月三日发东都,取南路。应缘顿所要,务从节减。所司明为条例,勿有烦劳。 通过上面李唐统治者的几段言论,贫穷的西京长安和繁华的东都洛阳形成了鲜明对比。
宅兹中国与宅是镐京的异同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是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建都洛阳的铁证.也即法定都城。 同样是姬发在姬昌迁丰后,姬昌命姬发营建镐.<诗经>记载:宅是镐京. 怎么理解姬发的宅是镐京与宅兹中国? 宅时镐京是商王朝未亡时期的一次营建,当时属于先周时期,周属于方国.从史料看营建好镐十余年之后商朝灭亡.可见当时的丰镐就是方国的都城或前线指挥所一样存在.根据地当在周.即周原. 宅兹中国意义不同,这是克商后,也即建立起西周王朝之后的都城选址. 西周王朝的都城选在哪里?武王就定下来在洛阳. 因此西周的开国都城实际就是洛邑.司马迁<史记>:周武王营周,居于洛邑.和<和尊>其实是一样的内容.只不过洛邑中国没彻底营建好武王去世.随后武庚叛乱,三年平定叛乱后,周公接着营建.直到成周建好,成王五年完成搬家工作. 所以丰镐与洛邑成周的区别,丰镐属于商王朝先周方国都城,成周洛邑属于西周王朝都城.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西周既然定成周中国为西周王朝都城,当然才会定鼎成周. 既然如此,为什么西周后来怎么迁到关中了? 史料多记载:穆王以下都于郑.考古也能证明成周前期百十年繁荣,西周中后期进入衰败.穆王西征犬戎时,东边的徐国称王,徐偃王造反,战火烧到成周附近.东南淮夷和西周也战争不断,造成之后西周觉得成周不安全迁到关中. 既然迁到关中郑地作都,后来怎么又迁到犬丘?这有和西边的犬戎再次壮大入侵泾阳、镐有关。同时也和懿王刚作周王时的全日蚀有关。 周厉王亡国流放山西14年身死,共伯和中段西周14年,自己作天子。这是西周所谓第一次亡国。 周宣王复国,实现不持久地中兴,后期衰败气象以显现。 幽王又被犬戎杀死,宗周周原失守。这是西周第二次亡国。 二王并立。携惠王被位居三门峡的虢国国君立在虢国境内为王,周平被晋文立于晋国少鄂为王。携王被晋文所杀,周平王自晋迁于洛邑王城。 至周敬王又迁于成周。周赧王再迁于王城至周亡。
浅谈对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的认识 我认为双槐树遗址称为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址一点没错。但仍不能说这个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文化范畴更宽泛,包括文明,文明定义很严格,国际公认的文明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国家统治中心大型宫殿和祭祀遗址,不说三条必须齐全最起码要具备两条方可说由原始石器时代进入了金属文明时代。 目前看这个遗址最起码文字并未产生,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无证据。大型宫殿遗址虽有成果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只能说是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不能说是一个文明遗址。即使是一处都邑性质遗址,也是酋帮国家时期的统治中心。 国家形成历经三阶段,即所谓古国-王国-帝国。进入王国阶段一般也就标志达到了成熟国家阶段,进入了文明时代。古国阶段或称邦国阶段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国家形态,所谓文明仍处于胚胎繁殖阶段。因此根据这处遗址的内涵命名为河洛古国是没什么问题的。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所所长王巍谈到双槐树遗址时讲的很好:我用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胚胎”,什么是胚胎,就是说还没生出来呢,诞生出来才是真正的文明。 同意考古所王所长的说法,说是胚胎没问题,这个阶段真正的华夏文明并未诞生. 国内进入文明时代最早的考古遗址仍是二里头遗址,具备大型宫殿和祭祀遗址,具有较大规模的青铜铸铜遗址,虽文字欠缺,但进入青铜文明时代无疑。 二十世纪八十年年代河南荥阳青台遗址(距今5300—5500年)出土的罗织物,被证实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而进入新世纪一十年代在荥阳汪沟遗址又再次发现同时期的四经绞罗织物,此次在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距今5300年也在此时间段内.这些重要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家蚕制丝。 中原地区之外,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距今是4200至4400年是目前其它地区发现最早的。至于关中, 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文明时代时,关中地区受甘青游牧文化影响很大,中原的青铜农业文化对关中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属于交汇区.家蚕制丝考古上时间要晚得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环嵩山周围的河洛文化圈不但是华夏文明发源的重要核心区, 更是我国已经证实的丝绸的诞生地. 环嵩山周围的河洛地区既是华夏地区的丝绸之源,主产地,作为丝绸之路的贸易主要商品,无论和西方罗马还是和日本交易,河洛地区作为双方向的起点就顺理成章. 河洛地区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城市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代表,相比郑州、许昌、开封,无疑作为朝代众多的都城所在的洛阳更为合适. 因此,洛阳作为东西双向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名副其实。
秦至民国集权时代各著名古都统一或基本统一作为都城时间排序 前提是不考虑夏商周封邦建国王国时代,仅考虑集权时期秦至民国帝国时代: 秦统一六国在BC221。如果考虑南征江南征服百越应该从BC215年开始,至BC209年陈胜吴广裂土建政,在不考虑诸侯国卫国的存在与否,位居西南的滇国、夜郎国也可以忽略,可以计算秦统一6年。都咸阳。 西汉统一南方四政权完成时间是BC109年,至AC8年 王莽篡国。 西汉统一117年。 都长安。 王莽伪新政权统一维持 时间段AC9-AC17年,共8年。都长安。 东汉灭公孙述AC36,AC184年黄巾大起义统一局面开始破坏,9个月后被平叛复归统一,截止AC190年董卓作乱,东汉统一154年。都洛阳。 西晋AC280年三国归一开始算统一,AC292年的乱局三个月就平定,复归一统。直至AC304年刘渊裂土建政。所以西晋统一时间共24年,尽管有诸侯王争夺皇权作乱,不影响天下仍归属晋。都洛阳。 隋AC589年灭南陈,至612年隋末起义建政,维持统一局面23年,其中都长安16年,都洛阳7年。 这当中也存在汉王作乱。皇权内部争权,不影响天下仍属隋的局面。 唐统一公认的 从AC628年灭割据政权梁师都开始算起,至安史之乱AC755年结束。统一127年。这段时间内按中央政府所在地都西京长安约80年,都东都洛阳47年。 其中也存在多次李家亲王作乱争权,但天下并未裂土。 北宋不考虑幽云十四州,可算汉民族基本统一,当然辽灭后曾短暂3年收复过幽州等地。从北汉AC979年北汉亡,至 AC1127年,基本统一148年,都开封。 元统一于AC1279年,AC1351年统一局面被红巾军起义打破。 统一时间72年。 明AC1371年消灭割据巴蜀的夏明升政权,到AC1616年努尔哈赤裂土建国以及明末高迎祥起义,统一时间245年。当中也存在多次亲王作乱争权。不影响天下仍属于朱明天下。统一的245年中,都南京50年,都北京195年。 清AC1659-AC1673年,统一14年;AC1681年-AC1851年,统一170年。合计184年。都北京。 中华民国1912年建立,至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1932年初伪满洲国裂土建国,统一19年。都北京15年,都南京4年。 当中也存有军阀争夺权力的战争,但19年这段时间只有一个中华民国。 也就是说从BC221-AC1949这2170年中,统一或基本统一占1127年。统一时间占51.94%。 其中都咸阳6年;都南京54年;都开封148年;都西安221年;都洛阳232年;都北京466年。
秦至民国集权时代各著名古都统一或基本统一作为都城时间排序 看到一个帖子,谈类似问题,我也谈谈我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前提是不考虑夏商周封邦建国王国时代,仅考虑集权时期秦至民国帝国时代: 秦统一六国在BC221。如果考虑南征江南征服百越应该从BC215年开始,至BC209年陈胜吴广裂土建政,在不考虑诸侯国卫国的存在与否,位居西南的滇国、夜郎国也可以忽略,可以计算秦统一6年。都咸阳。 西汉统一南方四政权完成时间是BC109年,至AC8年 王莽篡国。 西汉统一117年。 都长安。 王莽伪新政权统一维持 时间段AC9-AC17年,共8年。都长安。 东汉灭公孙述AC36,AC184年黄巾大起义统一局面开始破坏,9个月后被平叛复归统一,截止AC190年董卓作乱,东汉统一154年。都洛阳。 西晋AC280年三国归一开始算统一,AC292年的乱局三个月就平定,复归一统。直至AC304年刘渊裂土建政。所以西晋统一时间共24年,尽管有诸侯王争夺皇权作乱,不影响天下仍归属晋。都洛阳。 隋AC589年灭南陈,至612年隋末起义建政,维持统一局面23年,其中都长安16年,都洛阳7年。 这当中也存在汉王作乱。皇权内部争权,不影响天下仍属隋的局面。 唐统一公认的 从AC628年灭割据政权梁师都开始算起,至安史之乱AC755年结束。统一127年。这段时间内按中央政府所在地都长安约80年,都洛阳47年。 其中也存在多次李家亲王作乱争权,但天下并未裂土。 北宋不考虑幽云十四州,可算汉民族基本统一,当然辽灭后曾短暂3年收复过幽州等地。从北汉AC979年北汉亡,至 AC1127年,基本统一148年,都开封。 元统一于AC1279年,AC1351年统一局面被红巾军起义打破。 统一时间72年。 明AC1371年消灭割据巴蜀的夏明升政权,到AC1616年努尔哈赤裂土建国以及明末高迎祥起义,统一时间245年。当中也存在多次亲王作乱争权。不影响天下仍属于朱明天下。统一的245年中,都南京50年,都北京195年。 清AC1659-AC1673年,统一14年;AC1681年-AC1851年,统一170年。合计184年。都北京。 中华民国1912年建立,至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1932年初伪满洲国裂土建国,统一19年。都北京15年,都南京4年。 当中也存有军阀争夺权力的战争,但19年这段时间只有一个中华民国。 也就是说从BC221-AC1949这2170年中,统一或基本统一占1127年。统一时间占51.94%。 其中都咸阳6年;都南京54年;都开封148年;都西安221年;都洛阳232年;都北京466年。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中的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中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记载如下: 武王 周武王十一年,周始伐商。 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 之于坶野。 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 遂分天之明。 王陟,年五十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让之。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 十年不用。 昭王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 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 震,丧六师于汉。其年,王南巡不返。 周初这四代王就这么点记载也太简略了。尤其是成王一代连个文字都不记载。 反倒是成书于南宋的《今本竹书纪年》洋洋洒洒编造记载了一堆内容。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武汉疫情分析应对 国难当头,闲来聊聊武汉疫情。 武汉一直号称自己中西部“医都”,卫生事业床位数超80000张,卫生技术人员数超80000人.这次火神山和雷神山又增加2500张床位. 此次疫情,截至2月3号早10点,武汉确诊病例5142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近30%;疑似病例全国21550例.武汉占30%左右,约有6500例.武汉的确诊加疑似病例不足12000人. 但不少报道讲武汉竟然很多人没床位可住.环球时报讲一家四口竟然只能在家中治疗. 按道理讲,非常时期,只要把武汉原有的8万张床位拿出来15%的比例,就可以收治12000人.怎么能让床位紧张以至于住不了院呢? 武汉的卫生技术人员多达8万,考虑专业性,能挑出来1/10就是8000人.这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连着抽调医务人员已经超过5000人.武汉是重灾区,分配2000人是有的,10000人的医疗人员应付12000名确诊和疑似病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目前造成医务人员资源紧张是否也存在资源分配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制造工厂,医疗器械不足可合理在医疗单位之间以及区域内调拨采购,经过短期磨合,也不应该存在太大困难. 如果内部潜力挖掘到位了,还是床位、医务人员、医疗器械缺乏,只能说明武汉的疫情比想象更为严重得多。真要是如此,也可把病人转移到北、上、广、深、蓉、渝、杭、镐等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去治疗。 怎么也不能使病人有病不能住院治疗的状况发生。
武汉疫情分析应对 武汉一直号称自己中西部“医都”,卫生事业床位数超80000张,卫生技术人员数超80000人.这次火神山和雷神山又增加2500张床位. 此次疫情,截至2月3号早10点,武汉确诊病例5142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近30%;疑似病例全国21550例.武汉占30%左右,约有6500例.武汉的确诊加疑似病例不足12000人. 但不少报道讲武汉竟然很多人没床位可住.环球时报讲一家四口竟然只能在家中治疗. 按道理讲,非常时期,只要把武汉原有的8万张床位拿出来15%的比例,就可以收治12000人.怎么能让床位紧张以至于住不了院呢? 武汉的卫生技术人员多达8万,考虑专业性,能挑出来1/10就是8000人.这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连着抽调医务人员已经超过5000人.武汉是重灾区,分配2000人是有的,10000人的医疗人员应付12000名确诊和疑似病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目前造成医务人员资源紧张是否也存在资源分配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制造工厂,医疗器械不足可合理在医疗单位之间以及区域内调拨采购,经过短期磨合,也不应该存在太大困难. 如果内部潜力挖掘到位了,还是床位、医务人员、医疗器械缺乏,只能说明武汉的疫情比想象更为严重。真要是如此,也可把病人转移到北、上、广、深、蓉、渝、杭、镐等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去治疗。 怎么也不能使病人有病不能住院治疗的状况发生。
在唐朝,长安、洛阳、太原都能叫京城、京师、京都! 一些人说唐朝只有长安才能称为京师、京城、京都,事实是这样吗? 证圣元年正月十六日夜,明堂火,延及天堂,京城光照如昼,至曙并为灰烬。 长安四年,于京城初置悲田坊、养病坊,以恤贫养老,置使专司其事。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在洛阳敕:“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养,官以本钱收利给之”。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在洛阳赦:“两京城皇城及诸门,并助铺及京城守把捉兵之处,有城墙若门楼舍屋破坏须修理者,皆与所司相知,并量抽当处职掌卫士,以渐修营。若须登高临内,即闻奏之”。 ”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 京城 , 隋曰罗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隋大业元年筑。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 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唐高宗说洛阳是京都。 三川帝里,八水皇州。--唐中宗说洛阳是帝里。 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唐玄宗说洛阳是帝京。 咸雒京师,建都惟旧。----唐玄宗说洛阳是京师。 “显庆五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之,大破其国。虏义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伪将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师,上责而宥之。。。及至京,数日而卒。。。送就孙皓、陈叔宝墓侧葬之,并为竖碑。” ------《旧唐书》唐高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敬晖等帅百官在洛阳给唐中宗的奏折:“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 ----《资治通鉴》唐中宗时代的京师指洛阳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二年 春,闰正月,丙午。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 -----《资治通鉴》唐中宗时代的京师指洛阳 大臣彦范给唐中宗的奏折:“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矫托佛 教,诡惑后妃,故得出入禁闱,挠乱时政。陛下又轻骑微行, 数幸其室,上下媟黩,有亏尊严。臣抑尝闻兴化致理,必由进 善;康国甯人,莫大弃恶。故孔子曰 :‘执左道以乱政者杀, 假鬼神以危人者杀。’今慧范之罪,不殊於此也 。若不急诛, 必生变乱。除恶务本,去邪勿疑,实愿天聪,早加裁贬。” ----《旧唐书》唐中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久之,下诏阳若复辟者。睿宗揣非情,固请临朝,制可。乃冶铜匦为一室,署东曰"延恩",受干赏自言;南曰"招谏",受时政失得;西曰"申冤",受抑枉所欲言;北曰"通玄",受谶步秘策。诏中书门下一官典领。 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呵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 -----《新唐书》唐睿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中开元二十四年 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夏,四月,辛亥,守珪奏请斩之。禄山临刑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守珪亦惜其骁勇,欲活之,乃更执送京师。张九龄批曰:“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上惜其才,敕令免官,以白衣将领。九龄固争曰:“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赦之。 -----《资治通鉴》唐玄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官而严拱卫。取法元象,号为京师。 ------《唐会要》明白无误说洛阳是京师。 “以天后乡里县,与太原、晋阳并为京师。” -----《旧唐书》这里的京师是指北京太原。 可见,在唐代,京师、京都、京城不独指长安!
在唐朝,长安、洛阳、太原都能叫京城、京师、京都! 一些人说唐朝只有长安才能称为京师、京城、京都,事实是这样吗? 证圣元年正月十六日夜,明堂火,延及天堂,京城光照如昼,至曙并为灰烬。 长安四年,于京城初置悲田坊、养病坊,以恤贫养老,置使专司其事。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在洛阳敕:“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养,官以本钱收利给之”。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在洛阳赦:“两京城皇城及诸门,并助铺及京城守把捉兵之处,有城墙若门楼舍屋破坏须修理者,皆与所司相知,并量抽当处职掌卫士,以渐修营。若须登高临内,即闻奏之”。 ”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 京城 , 隋曰罗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隋大业元年筑。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 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唐高宗说洛阳是京都。 三川帝里,八水皇州。--唐中宗说洛阳是帝里。 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唐玄宗说洛阳是帝京。 咸雒京师,建都惟旧。----唐玄宗说洛阳是京师。 “显庆五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之,大破其国。虏义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伪将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师,上责而宥之。。。及至京,数日而卒。。。送就孙皓、陈叔宝墓侧葬之,并为竖碑。” ------《旧唐书》唐高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敬晖等帅百官在洛阳给唐中宗的奏折:“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 ----《资治通鉴》唐中宗时代的京师指洛阳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二年 春,闰正月,丙午。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 -----《资治通鉴》唐中宗时代的京师指洛阳 大臣彦范给唐中宗的奏折:“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矫托佛 教,诡惑后妃,故得出入禁闱,挠乱时政。陛下又轻骑微行, 数幸其室,上下媟黩,有亏尊严。臣抑尝闻兴化致理,必由进 善;康国甯人,莫大弃恶。故孔子曰 :‘执左道以乱政者杀, 假鬼神以危人者杀。’今慧范之罪,不殊於此也 。若不急诛, 必生变乱。除恶务本,去邪勿疑,实愿天聪,早加裁贬。” ----《旧唐书》唐中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久之,下诏阳若复辟者。睿宗揣非情,固请临朝,制可。乃冶铜匦为一室,署东曰"延恩",受干赏自言;南曰"招谏",受时政失得;西曰"申冤",受抑枉所欲言;北曰"通玄",受谶步秘策。诏中书门下一官典领。 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厚饵爵赏歆动之。凡言变,吏不得呵诘,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故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 -----《新唐书》唐睿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中开元二十四年 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夏,四月,辛亥,守珪奏请斩之。禄山临刑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守珪亦惜其骁勇,欲活之,乃更执送京师。张九龄批曰:“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上惜其才,敕令免官,以白衣将领。九龄固争曰:“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赦之。 -----《资治通鉴》唐玄宗时代这里的京师指洛阳 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官而严拱卫。取法元象,号为京师。 ------《唐会要》明白无误说洛阳是京师。 “以天后乡里县,与太原、晋阳并为京师。” -----《旧唐书》这里的京师是指北京太原。 可见,在唐代,京师、京都、京城不独指长安!
古代世界(AC1500年前)的衣食住行及其它 衣: 丝绸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环嵩山地区. 棉花起源于古印度河谷地区、中南美洲。 皮革起源于中东两河流域地区. 亚麻起源于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食: 植物培养起源于民耕民族。 大麦、小麦起源于中东土耳其地区及其附近 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 大米起源于中国云南、缅甸、印度结合部。 玉米、土豆、红薯起源于中南美洲。 高粱起源于非洲。 动物驯服源于狩猎的游牧民族。 住: 土木结构源于东亚、南亚大陆、非洲。 砖石结构源于中亚、欧洲。 行: 车起源于两河地区和欧洲。 舟起源于亚非交接区域。 指南针起源于中国河北磁山周围。 地球是圆形球体最早是由古埃及人提出的。 造纸: 独立起源地三个: 古埃及的莎草纸。 古中国汉代造纸术。 古印地安人造纸术。 火药: 火药独立起源地两个: 希腊火药(又称罗马火药)、中国火药。 印刷: 雕版印刷源于古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出现的印章文字。 活字印刷起源于古中国宋代毕升。 算: 阿拉伯数据最早由古印度发明 十进位制起源于古印度。 二十进位制由玛雅人发明。 六十进位制由苏美尔文明创造 二进位制由德国人创造。 三角函数起源于古印度、古希腊。 几何起源于古希腊。 金属冶炼: 青铜冶炼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将近6000年前苏美尔文明。 冶炼技术最早出现于土耳其北部距今4500年的赫梯文明。
三河地区是华夏文明和华夏民族主要诞生地,洛阳位居核心 诚如司马迁所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围绕河洛中个中心最主要的区域就是三河地区。 三河地区指的是河南、河内、河东。此三地可视为华夏文明产生的主要贡献区域。 河南之地,大河之南,本质上就是围绕嵩山周围地区及其文化影响区域,即是羲皇故都之所在,又是有熊氏所居,帝喾所居。 华阳历史上实指嵩山以南,嵩山前名就是崇山,在往前就叫华山。此地被称为华,又是夏代的核心统治区域,郑汴洛都留有夏王朝的都城,因此华夏概念肇始于此,毫不奇怪。商王朝起源于东夷,但东夷海岱文化和华夏文明交融后,商前半段核心统治中心也在洛阳、郑州,核心统治区域围绕在嵩山周遭进而扩大。 河内是指河南的河北部分,包括了河北南部。此区域是颛顼、帝喾统治中心,帝喾又迁居西亳,这里也是夏王朝的核心统治区之一,有夏都杼、夏都帝丘、夏都西河所在。也是商王朝后期近300年的核心统治区。此地同样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河东地区指晋中南地区,这里是尧舜统治的核心区域。也是夏代的核心统治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周朝,华夏的概念有所扩展,包括了华北大平原各诸侯国和晋国所统治的区域。但此时并不包括楚地、秦地、吴地、越地、蜀地。有所谓西戎、东夷、南蛮、北狄围绕在华夏周遭。 从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三河地区始终是华夏民族诞生之地,居于主导地位。而三河地区的中心就是五帝之帝喾、夏、商、周三代的故都所在伊洛盆地。 最近有部分人认为关中也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早期产生的重要地区。对此观点很不赞成。 陕西的华山以前叫花山。那地方并非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考古证实,它是华夏二里头青铜文明和齐家石器文化的交融地。关中中西部文化主要是被起源于甘青的齐家西戎游牧文化所影响。华县所在地区处于关中平原东端,即受中原文明所影响,又受齐家游牧诸戎文化所影响。属于交汇区域。 关中真正融入华夏文明,夏之影响仅局限于关中东部。商文明有所扩大,影响遍及关中。但始终比较落后。 周代伊始,还被誉为西陲之地,小帮周,其先祖自窜于戎狄之间。后来不断吸收夏商两代文明,才逐步有所进步。但此地地近诸戎,游牧文化影响较深。犬戎侵据关中后,又进一步胡化,因此东周诸侯会盟时,被视为戎狄之地,不被视为华夏而不让其参与。而华夏诸国则指华北平原以及晋国。就连夏商时期被视为东夷海岱文化圈的山东半岛地区华夏化进程也比关中地区要快的多,春秋早期被承认视为华夏的组成部分。 自百里奚开始,中原人不断入秦持续进行教化, 才逐步接受华夏先进文明。也就是秦地在秦以后逐步融入华夏文化圈内。楚地先祖也出于五帝之后,但以蛮自居,自周代后期才逐步接受华夏文明,融入了华夏的范畴。吴地、越地、蜀地都是春秋末期、战国时代才逐步融入华夏范围。因此上述地区并非华夏民族起源地,也更谈不上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诗经小雅六月》、《克钟》:丰镐不是当时周王都城京师 镐被西戎侵占,发生在周懿王时期。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7年,西戎侵镐。 《诗经·小雅·六 月》: “猃 狁 匪 茹,整 居 焦 获。侵镐及方,至 于 泾 阳。” 这两条纪录,是不是纪录的一回事,有待考证。 可见周懿王时期,镐这个地方曾被西戎侵占,则是事实。 镐作为地名最后一次见于宣王时期。此后不见踪迹。 《竹书纪年》:三十年,有兔舞于镐。 可见此时的镐就是一片 荒芜,野兔遍地。 我们完整看看《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通过这篇诗歌描述:猃 狁 “侵镐及方”而“王与出征”,说明周王不在镐,吉甫作为领兵大将经过作战打败犬戎,自镐班师回朝,经过漫长的时间回到周王庭所在的都城,即:“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说明镐不但不是当时王庭所在的都城,且镐距离王庭所在的都城距离应该甚远。 这条记载充分证明:所谓丰镐始终是西周王庭所在、是主都本身命题就是错误的。 我们再来看看《克钟》铭文: 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这个《克钟》明确说: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泾河和渭河相交于丰镐的东北几十公里处,也位于今天西安的东北,丰镐在西安的西南。 这条信息量很大: 一是表明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说明京师既不在周原也不在丰鎬。而是一路往东才能到达京师。 二是表明周王所在的周康刺宫在京师而不在周原地区和丰鎬地区。王令士曶召克去京师觐见周王。 三是表明周康刺宫中的周既不是指代丰镐地区,也不指代周原地区。而是指京师所在的地方,这地方是过了泾河要一路往东去。 通过上面两个证据分析表明:西周周王所在的都城京师似乎另有所指。 这个西周京师所在,史料留下一些线索。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同样是诗经,把京师和中国联系到了一起。中国又在哪里了? 《汉书》把京师和洛邑联系到了一起。 出土《何尊》也讲了中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同时铭文把中国和成周联系了起来。 出土的《令彝》等铭文又把京宫、康宫和成周联系到了一起。 周王在成周的康宫活动记载很多。这里仅举数例: 《申簋盖》:唯正月初吉丁卯,王在周康宫,格大室,即位。益公入佑申,立中廷,王命尹册命申:“赓乃祖考疋大祝,官司丰人及九□祝”。 《望簋》:唯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王在周康宫新宫。旦,王格大室。……王呼史年册命望:“死司毕王家。” 《走马休盘》:唯廿年正月既望甲戌,王在周康宫。 《 攸比鼎》:唯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在周康宫夷大室。 《楚簋》:唯正月初吉丁亥,王格于康宫,仲倗父入佑楚。 《辅师簋》:唯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在周康宫,格大室,即位,荣伯入佑辅师 。 《伊簋》:唯王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王在周康宫。旦,王格穆大室,即位, 《扬簋》:唯九月既生霸庚寅,王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司徒单伯入佑扬。 《师 簋》:唯王元年九月既望丁亥,王在周康宫。旦,王格大室。司工(空)液伯入佑师 ,立中廷,北向。 《吴虎鼎》: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 …… 申厉王命。 那么成周是不是洛邑? 司马迁等历史学家都留下在洛邑营建成周的记载。历史上本来没什么疑义。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陕师大一些学者面对出土青铜铭文中提到的成周次数太多,而丰镐出现次数几乎可以忽略。宗周出现次数也才28次,远远不及成周出现次数,认为洛邑不应该是成周,又提出丰镐成周说。 这个观点倒是很新颖,提出后得到了一些区域内的一些人的赞同,并极力进行宣传,否定历史上一直无争论的成周洛邑说。但又无法解释上面的两条记载,明显矛盾。 看来,成周丰镐说要想立足,还有艰巨大量的工作要做。 由鉴于此:我认为能够解释通顺上面两条记载,当时时期的周王所在的都城或者京师只能是历史上曾大力营建的洛邑。
《诗经小雅六月》、《克钟》:丰镐不是当时周王都城京师 镐被西戎侵占,发生在周懿王时期。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7年,西戎侵镐。 《诗经·小雅·六 月》: “猃 狁 匪 茹,整 居 焦 获。侵镐及方,至 于 泾 阳。” 这两条纪录,是不是纪录的一回事,有待考证。 可见周懿王时期,镐这个地方曾被西戎侵占,则是事实。 镐作为地名最后一次见于宣王时期。此后不见踪迹。 《竹书纪年》:三十年,有兔舞于镐。 可见此时的镐就是一片 荒芜,野兔遍地。 我们完整看看《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通过这篇诗歌描述:猃 狁 “侵镐及方”而“王与出征”,说明周王不在镐,吉甫作为领兵大将经过作战打败犬戎,自镐班师回朝,经过漫长的时间回到周王庭所在的都城,即:“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说明镐不但不是当时王庭所在的都城,且镐距离王庭所在的都城距离应该甚远。 这条记载充分证明:所谓丰镐始终是西周王庭所在、是主都本身命题就是错误的。 我们再来看看《克钟》铭文: 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这个《克钟》明确说: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泾河和渭河相交于丰镐的东北几十公里处,也位于今天西安的东北,丰镐在西安的西南。 这条信息量很大: 一是表明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说明京师既不在周原也不在丰鎬。而是一路往东才能到达京师。 二是表明周王所在的周康刺宫在京师而不在周原地区和丰鎬地区。王令士曶召克去京师觐见周王。 三是表明周康刺宫中的周既不是指代丰镐地区,也不指代周原地区。而是指京师所在的地方,这地方是过了泾河要一路往东去。 通过上面两个证据分析表明:西周周王所在的都城京师似乎另有所指。 这个西周京师所在,史料留下一些线索。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同样是诗经,把京师和中国联系到了一起。中国又在哪里了? 《汉书》把京师和洛邑联系到了一起。 出土《何尊》也讲了中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同时铭文把中国和成周联系了起来。 出土的《令彝》等铭文又把京宫、康宫和成周联系到了一起。 那么成周是不是洛邑? 司马迁等历史学家都留下在洛邑营建成周的记载。历史上本来没什么疑义。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陕师大一些学者面对出土青铜铭文中提到的成周次数太多,而丰镐出现次数几乎可以忽略。宗周出现次数也才28次,远远不及成周出现次数,认为洛邑不应该是成周,又提出丰镐成周说。 这个观点倒是很新颖,提出后得到了一些区域内的一些人的赞同,并极力进行宣传,否定历史上一直无争论的成周洛邑说。但又无法解释上面的两条记载,明显矛盾。 看来,成周丰镐说要想立足,还有艰巨大量的工作要做。 由鉴于此:我认为能够解释通顺上面两条记载,当时时期的周王所在的都城或者京师只能是历史上曾大力营建的洛邑。
《诗经小雅六月》、《克钟》:镐不是当时周王都城京师 镐被西戎侵占,发生在周懿王时期。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7年,西戎侵镐。 《诗经·小雅·六 月》: “猃 狁 匪 茹,整 居 焦 获。侵镐及方,至 于 泾 阳。” 这两条纪录,是不是纪录的一回事,有待考证。 可见周懿王时期,镐这个地方曾被西戎侵占,则是事实。 镐作为地名最后一次见于宣王时期。此后不见踪迹。 《竹书纪年》:三十年,有兔舞于镐。 可见此时的镐就是一片 荒芜,野兔遍地。 我们完整看看《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通过这篇诗歌描述:猃 狁 “侵镐及方”而“王与出征”,说明周王不在镐,吉甫作为领兵大将经过作战打败犬戎,自镐班师回朝,经过漫长的时间回到周王庭所在的都城,即:“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说明镐不但不是当时王庭所在的都城,且镐距离王庭所在的都城距离应该甚远。 这条记载充分证明:所谓丰镐始终是西周王庭所在、是主都本身命题就是错误的。 我们再来看看《克钟》铭文: 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这个《克钟》明确说: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泾河和渭河相交于丰镐的东北几十公里处,也位于今天西安的东北,丰镐在西安的西南。 这条信息量很大: 一是表明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说明京师既不在周原也不在丰鎬。而是一路往东才能到达京师。 二是表明周王所在的周康刺宫在京师而不在周原地区和丰鎬地区。王令士曶召克去京师觐见周王。 三是表明周康刺宫中的周既不是指代丰镐地区,也不指代周原地区。而是指京师所在的地方,这地方是过了泾河要一路往东去。 通过上面两个证据分析表明:西周周王所在的都城京师似乎另有所指。 这个西周京师所在,史料留下一些线索。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同样是诗经,把京师和中国联系到了一起。中国又在哪里了? 《汉书》把京师和洛邑联系到了一起。 出土《何尊》也讲了中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同时铭文把中国和成周联系了起来。 出土的《令彝》等铭文又把京宫、康宫和成周联系到了一起。 那么成周是不是洛邑? 司马迁等历史学家都留下在洛邑营建成周的记载。历史上本来没什么疑义。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陕师大一些学者面对出土青铜铭文中提到的成周次数太多,而丰镐出现次数几乎可以忽略。宗周出现次数也才28次,远远不及成周出现次数,认为洛邑不应该是成周,又提出丰镐成周说。 这个观点倒是很新颖,提出后得到了一些区域内的一些人的赞同,并极力进行宣传,否定历史上一直无争论的成周洛邑说。但又无法解释上面的两条记载,明显矛盾。 看来,成周丰镐说要想立足,还有艰巨大量的工作要做。 由鉴于此:我认为能够解释通顺上面两条记载,当时时期的周王所在的都城或者京师只能是历史上曾大力营建的洛邑。
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大禹时代洪水滔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水患。这个年代距离今天已经4000年左右。 同样,西方据圣经记载也经历大大洪水时期,距今也差不多4000年光景。 是历史巧合吗?依照记载看来应该是全球共同经历了一次大洪水时期。 从国内考古看,大洪水发生之前,也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时代晚期,古中国尽管未进入文明时期,还是很繁荣的,各地超大型聚落很多,比如:两城镇遗址256万平方米,尧王城遗址300万平方米,桐林遗址2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80万平方米,周家庄遗址495平方米,石卯遗址410万平方米,宝墩遗址276万平方米等等。 但大洪水发生之后,BC1900年之后的三百多年内,仅仅有一处遗址超过200万平方米遗址存在,就是二里头遗址,面积375万平方米。这段时间内发掘的其余最大的遗址也仅仅几十万平方米。 可见大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之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以BC1900年左右作为分界线,之前的超大型聚落尽管数量多但并未进入文明时代,也就是说仍处于新石器时代而并未进入青铜时代,只有到了二里头时期,随着大规模铸铜作坊出现和青铜器在祭祀和军事上的应用,中国才真正从石器文化时代进入金属文明时期。这段300年时期,整个华夏区域内的考古表明,只有二里头遗址成为唯一的超大型遗址,应该说此时已经进入王权集中的国家时代。 当然一个地区发现了大型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的使用,只能说明这个地方进入了文明时期,但不能表明它就是都城所在。判断是否为都城所在最重要的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大型宫殿宗庙设施。二里头上述两个条件均具备,所以,二里头是文明时代的都城遗址无疑,在此基础上,还要判定它是不是一个集权王朝。通过国内外上百年的考古,在在二里头时期存在的300年时间段内,我国其余地区发掘的最大遗址只有几十万平方米,面积以及发掘内涵远远不能与二里头相提并论。 二里头正是具备了上述三条,所以才会得出二里头是王权集中国家的都城无疑。也是目前为止唯一被证实的进入金属文明王国时代的第一座都城。因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第一王都才会被业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绝大多数国人所认同。当然不排除会有极个别人甚至极少数地域黑不赞成。 陶寺遗址虽然也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设施,但并未发现进入文明时代的最重要的标志青铜器的铸造及使用。说它仍处于新石器时代就是如此断定。且和它同时代的还存在好多超大遗址,说明它并不是一个集权的王权都城,但可以算作进入文明王国之前的未进入文明时期的众酋帮时期的统治中心之一。
闲谈唐长安城人口、大唐不夜城、现西安城墙 1、唐长安城居住人口: 唐长安城按《长安志》记载安史之乱之前归属两县管辖,户口最多时长安县有户不足4万,万年县有户4万。合起来不足8万户,40万人口。这些人口当然是长安和万年两县的所有人口,相当一部分仍居于城郊农村居住,城内人口当然要低于此值,假如城镇化率取高些达到80%,居住在城内人口最多32万。加之唐禁军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时代最高峰达到13万,太极功、大明宫、兴庆宫皇宫内不超过3万,上面总人口达到48万。那个时代交通落后,即使算上一些临时流动人口,10%的比例达到极限,也就是说顶上天长安城50多万人口。长安城内靠南部和西北一些坊都在种地、甚至作为居民墓葬区。西京长安城实际建成区有60 %,大约有50平方公里。同时代的东都洛阳城加上不加上阳宫建成区大约47平方公里,加上上阳宫大约56平方公里。两京实际建成面积相当,只不过长安外郭城围起来的面积大些。另一个证据就是:就按现代的城市密度推算,一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一万人都很不错了,何况那时的长安里坊都是单层建筑,假设达到一平方公里达到一万人,唐长安城内也不会超过五十万人。留下的几分史料也可证明,长安城内大小坊平均每坊在0.5平方公里,而史料说居民里坊内每坊500-600户,2000-3000口,按大值,依次推算人口密度3000/0.5=6000人/平方公里。扣除南四排坊和西北一些坊成为耕地和墓葬区,40余坊没人居住,总共108坊,住人的也就60来坊。也就是36万人为极限,加上皇宫人口,和长安城守卫的13万禁卫军、流动人口也不足以达到60万。这和前面推测结果类似。 2、大唐不夜城: 长安城实施宵禁,坊门日落关闭。长安城每坊平均面积按考古看也就在0.5平方千米。但居民坊内按隋唐制度规定是严禁做买卖,买卖要在东西两市进行。每坊建有瞭望台对坊内居民进行监管,设有坊正进行管理。晚上乱串乱棍打死。考虑到居民购买东西太不方便,李治曾一度在长安城设立南市,但不久被武则天废除。 安史之乱前这段时间内大唐不夜城之说根本无从谈起。 安史之乱之后,天子九迁、长安数馅,城头变换大王旗。李唐政府对长安城的控制力严重下降。战争延绵不断,藩镇割据,财力匮乏,有些坊墙坍塌后也无财力修复。粮食严重匮乏。皇帝抱太子为吃不上饭痛哭,甚至开始时一些士兵晚上上街杀人当军粮,后来一度发展到大白天公开杀人当食粮,尤其是黄巢占据时期,表现尤甚。 即使在如此兵荒马乱时代,在政府政令不行的年代,坊管制度也荡然无存。城内有些居民为了糊口,开始在破败不堪坍塌的坊内开始做些小买卖。日落时早早关闭以躲避战乱横祸。 这段时间被一些人作为大唐不夜城形成时代也太能东拉西扯。唐安史之乱前都没形成不夜城,谁见过战乱时代不夜城能生存? 3、现存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今年突然火起来了。其实这个城墙历史并太长。 目前的西安城墙是建成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夯土城墙,周长13.79公里。 经过明末清初战争,城墙破败不堪。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 陕西巡抚毕沅开始大规模整修西安城墙。全面修补墙体,加外壁砖层,墙顶铺砌青砖,内壁加砌青砖溜水槽,加固城楼、角楼和垛口,疏浚城壕。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拆城墙建街道工厂,拆砖建炼铁炉;后又在墙体内“深挖洞”;城墙千疮百孔,80%以上墙体受到严重破坏,已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城墙。 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XZX指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转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求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及早维修。 1983年国务院总理zzy批示有关部门同意决定给予专项拨款支持西安“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的“四位一体”建设方案。 城墙建设从1983年动工,直至2004年,西安城墙彻底贯通,基本修缮完毕 所以大家看到城墙上好多墙砖是八十年代西安周围县烧制的,并留有大量周围郊县农户姓名就不奇怪了。 西安城墙修缮完毕后,曾一度准备申遗,但因年代太短,修缮中内部大量使用了现代化的机砖,未能得到批准。 结论:所谓唐长安超过100万纯属于宣传需要;而大唐不夜城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代阶段为了拉动旅游而修建起来的仿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灯光秀一条街而已!目前的西安城墙,不足百分之二十属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遗留,留有战争年代的弹孔遗留,超过80%以上属于83年以后修缮的结果。
西安极力打造汉唐文化的原因 西安常常说自己是第一古都,总得拿出点东西来证实自己的观点,顺带带动西安的旅游和经济。 应该说西安做宣传还是很能抓重点,很会找突破口。 西安虽嘴上说周秦汉隋唐,但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 周代800年都城城市重要性,洛阳第一,他们嘴中的丰镐地位并不高,重要性远低于宝鸡的周原也没什么疑问,考古也没什么内涵。周代自然不能作为他们的宣传重点。 秦代14年时间,算自己的都城史都勉强,都城遗址现摆在渭水北岸的咸阳,渭河南岸的离宫阿房宫,考古都证实,那只不过打了个地基。这个自然也不能作为宣传重点了。 汉代400年时间,长占据了一半时间,这个遗址在西安,自然要广泛宣传,为抬高自己只能贬低后半段建都洛阳的历史。突出汉长安城和汉武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宣传汉服,让世人以为只有西安更能代表汉朝。实质上西汉那段历史210年,前面90余年并不是一个统一王朝,北面向匈奴和亲纳贡,南向有南越、闽越、滇国、夜郎政权并存。汉武时期,实现长城南民族统一,对北方虽有卫青霍去病对抗匈奴的辉煌,后期也有李陵、李广利、赵破奴等人对匈奴惨败。和东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还是有所差别。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比西汉成效更为显著,统一时间更长。即使丝绸之路,西汉也仅仅是长安到中亚段;而东汉可是罗马帝国两次派遣使团到达洛阳,真正实现了西罗马东洛阳丝绸之路的贯通。如果说还有延长段,那就是洛阳到日本,日本首次变为中国的藩属国。 隋代短寿,30多年,还有十几年迁都洛阳。隋文帝的贫瘠的大兴城比隋炀帝的奢华洛阳城想成鲜明对比,这个也不是西安想要宣传的对象。 唐代280余年,长安为都时间远长于洛阳,这个是西安宣传的重点。洛阳仅仅是657-736年间的和长安并重为都,以及末年的3年多。但正如大家所知:安史之乱后,长安为都就占了150余年。那时藩镇割据,盛唐不在。所谓盛唐也就是安史之乱前那100年,结果还被洛阳占尽荣光,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交际造就了洛阳的繁荣。西京长安吃不饱饭的贫瘠与东都洛阳的繁华在李唐皇帝赦、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西安也只有贬低洛阳的地位,抬高长安地位。吹嘘长安的繁荣来实现其目的了。最终弄出个新造的大唐不夜城来进行宣传,但实际上唐代长安严厉的宵禁制度是众所周知的。 以上也是西安极力打造汉唐的原因。其余一些割据政权在长安并无什么建树,甚至不被正史所承认,也只能凑凑十三朝的数据了。
《诗经小雅六月》表明当时的镐不是周王王庭所在的都城 镐被西戎侵占,发生在周懿王时期。 《古本竹书纪年》:懿王7年,西戎侵镐。 《诗经·小雅·六 月》: “猃 狁 匪 茹,整 居 焦 获。侵镐及方,至 于 泾 阳。” 这两条纪录,是不是纪录的一回事,有待考证。 可见周懿王时期,镐这个地方曾被西戎侵占,则是事实。 镐作为地名最后一次见于宣王时期。此后不见踪迹。 《竹书纪年》:三十年,有兔舞于镐。 可见此时的镐就是一片 荒芜,野兔遍地。 我们完整看看《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通过这篇诗歌描述:猃 狁 “侵镐及方”而“王与出征”,说明周王不在镐,吉甫作为领兵大将经过作战打败犬戎,自镐班师回朝,经过漫长的时间回到周王庭所在的都城,即:“来归自镐,我行永久”。说明镐不但不是当时王庭所在的都城,且镐距离王庭所在的都城距离应该甚远。 这条记载充分证明:所谓丰镐始终是西周王庭所在、是主都本身命题就是错误的。 此外,西周时期,中国、京师这些称呼都不是指丰镐,比如: 《何尊》:“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克钟》铭文中的“ 京师”: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克钟》明确说:过了泾河,一路向东才能到达京师。泾河和渭河相交于丰镐的东北几十公里处,也位于今天西安的东北,假如丰镐是京师,只能过了泾河再折向西南才能到达,而不是过了泾河一路延渭河往东去京师。说明京师所在一定是在从西安一路往东去才能到达。结合上面几条的记载,西周的京师只能是指有中国之称的洛阳。
西安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 记得前几年,西安提出到2020年,建成中国第三大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回头再看: 世界一线城市,中国上榜六个: Alpha++:香港、北京、上海 Alpha:台北、广州 Alpha-:深圳 世界二线城市,中国上榜十三个:包括成都、天津、武汉、重庆、南京、杭州、苏州等等。 西安目前的切实发展目标应该是:首先发展成为世界二线城市。 西安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没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潜力做支撑,很难再进一步做大做强。 西安为首的所谓关中天水城市群人口基数太少,发展潜力不大,辐射能力有限。陕南城市更愿意融入成都-重庆为首的城市群中,因为他们文化风俗相近。陕北的延安和榆林文化风俗和包头、呼和浩特一样类似山西,距离西安又远,发展前景可能是形成包头-榆林-太原-呼和浩特城市圈。兰州的定位是和西宁形成一个城市群。乌鲁木齐更远,也会形成自己的天山城市群。 随着南面成都-格尔木-库尔勒铁路,重庆-兰州铁路,成都-兰州-西宁高铁的建设和开通,北面京银兰高铁、中卫至太原-石家庄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以前进入西北所谓必经关中西安的咽喉地位优势条件已经丧失,只有河南及其周围的人西北出行关中还可以成为要道。所谓西安在西北的辐射力、影响力都会大幅度下降。 西安想做大做强,主动向东融入郑州为首的中原城市群是其唯一出路。 西安的优势具有教育卫生资源。 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首优势在于工业和庞大的人口资源。郑州为中心最起码四百到五百公里以内没什么特大城市能够抗衡。 两个城市产业冲突小,互补性极高。 国家目前成型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前三极地位不可动摇。都是跨行政区划的典范。 成都重庆,联手形成长江上游城市群,正在力争做国家的第四增长极。武汉、长沙、南昌联手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在力争做第四增长极。 关中和中原联手的益处在于形成黄河中游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成型会辐射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鲁西南、皖北和关中。人口规模达到将近1.9亿,国民生产总值接近9万亿。将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第四极。 从国家地理上看:西安是处于中部而绝非西部,国家的几何中心在兰州。目前的陕西划归中部战区管辖就是明证。 从历史文化看:中原和关中联系性极强:帝喾之后裔从洛阳迁徙至庆阳宝鸡一带,后来又一步步占据关中以至于推翻商建立周王朝,宗周被犬戎占领后,不少贵族从宝鸡迁徙河南;秦之先祖从鲁西南迁徙至天水建国,后来占据关中成为一统王朝;西汉也是豫鲁苏皖芒砀山起家,建立西汉王朝后从洛阳迁都关中,带进不少中原人口进入关中;东汉董卓烧毁洛阳城后强令几十万洛阳人迁入关中;唐代前期,关中经常饥荒,有不少人从关中到了中原,被朱温摧毁后,又强令几十万长安人迁徙洛阳等等例子吧,可见在唐代以前两地人口流动迁徙频繁,唐代以后,两地人口交流较少,但到了近代,同治回乱,关中-天水-平凉一带,汉族大量被杀,左宗棠在收复时又有不少回民西迁,造成人口稀少,慈溪令山东、河南、山西大量移民至渭河两岸安置。自那开始,移民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页,黄河决口以及天灾,不少河南、皖北人口又大量迁徙至关中-天水。以宝鸡为例,宝鸡县城仅有5000人,一年就进入10万之众,目前还号称小河南。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天水、韩城等地在1880到1950年间,都是移民的聚居地。因此,两地人口的不断迁徙融合,已经说不清到底谁是哪里人。人口的频繁交流也促进了中原和关中文化的融合。 可以说中原与关中历史上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中原关中城市群不存在历史文化风俗障碍。 中原关中城市群建立后,这个大的城市群,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形成的根基所在。这个区域内既有伏羲故都淮阳、黄帝所都新郑,又有颛顼、帝喾所都的安阳、洛阳,还有帝尧、帝舜所都的晋南。这些毕竟是文明产生的根基,也是名副其实的三河地区,即河南、河东、河内的核心所在。即使文明的标准是从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为标志,夏商周毫无疑问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夏都阳城(登封)、二里头(洛阳)、老丘(开封)、西河(安阳)等,商都西亳(洛阳)、亳(郑州)、殷亳(安阳)等,周都宗周(宝鸡)、成周(洛阳)、郑(宝鸡)、犬丘(咸阳)等都在此区域内。从秦至金,这个地区始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八大古都中,有五大古都在此区域内,安阳、洛阳、西安、开封、郑州。此外还有咸阳、宝鸡、许昌、商丘、濮阳、南阳、邯郸、运城、亳州等等历史名城。 这个新联合的城市群,名字就叫黄河中游城市群最好。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就是郑州,因此地工业基础好,辐射的人口、区域不是西安能比拟的,和新乡、开封、焦作、许昌共同形成核心都市圈。城市群副中心可安排五个,北面一个给邯郸,带动邢台、安阳、聊城、长治等地的发展。西面给西安一个副中心,带动关中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发展,目前看,也是最重要的副中心城市;洛阳作为一个副中心,带动平顶山、三门峡、济源、运城等地。东面的商丘作为副中心带动周口、菏泽、皖北几个城市发展。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地区必要的时间也可以确定一个副中心城市,带动豫南以及鄂西北发展。这样才能复兴黄河中游地区辉煌的经济地位。 关中要想融入中原城市群,就要改变态度,尊重历史,不要成天抹黑贬低河南,不要肆意吹嘘自己,篡改历史。这有这样才能有效融入,成为黄河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如果不这样,将来只能在国内地位孤独地一步步衰落下去。
AC618年-AC907年间,洛阳作为实际都城年限考证 在618年唐建立到907年唐灭亡这289年中,即按名分,又按是否真正属于政府驻地进行考证。 洛阳作为都城的年限兹论如下: 618年-619年 隋都 隋皇主619年禅位与王世充。都一年。隋政府所在地。确认无误。 619年-621年,郑都 都两年。郑政府所在地 。 确认无误。 李渊时代,洛阳地位变化较大,但当时即使是东都,因非是政府所在,也不属于政治中心。此时洛阳地位如下: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废东都,置总管府。 武德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置洛州大行台,改为东都。 武德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改东都为洛州。 也就是东都同年废,同年又立,武德六年又废。 唐太宗时期洛阳的地位有争议,太宗居洛阳两年半。据《太平御览.叙京都》记载:贞观六年,改洛阳复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 这个和其他史料记载不一致,其它史料只记载了改为洛阳宫的记载。如按《太平御览.叙京都》也可算2年半。这个和唐高宗显庆二年复立东都有矛盾,但也不排除中间废东都。比如:贞观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复为洛阳州。这是不是把东都又给改为洛阳州有关联,还是后来什么时间废东都,成为疑案。但毕竟当时也曾是两年多政府所在地,且唐太宗时期洛阳也曾是两年多中央政府所在地。同期文献中,马周、尉迟敬德等人给太宗奏折中都把长安洛阳称为西京、东都。甚至太宗征高丽时一个宰相留守洛阳,而另一个宰相留守长安。把长安、洛阳两京称为心腹,其它州县称为四肢。唐太宗时期,唐政府科举考试地因长安老是闹饥荒曾设立在洛阳。 唐高宗时期,复立东都时间所留下史料中又有显庆元年和显庆二年两种,这个无关紧要。唐代人认为: 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又云: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可见洛阳当时是帝都之一无疑。高宗中央政府在657-683年驻跸洛阳12年,在长安洛阳间来往十三次,路途占了近2年,长安洛阳平分,各占1年时间后,显庆后在长安12年,在洛阳13年。还有近1年多巡行其它地方。 683年到706年10月中宗离开洛阳这段时间,共历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三位皇帝,23年内,除了武皇701年10月离开洛阳去长安,703年10月又返回洛阳这2年外,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合计21年。 有很多把唐太宗居住洛阳的2年半不算,也把武则天居住长安的2年不算,算是一种相互抵消。所以有些人算23年。 唐玄宗开元时代中央政府在洛阳10年8个月没什么争议,且三秦九洛,咸为京师。考虑唐玄宗在长安和洛阳来往10次,路途均分给长洛两地。在洛阳你具体可以算到11年多些12年不足,按12年或者按11年都没问题,影响不大。 安史之乱起,燕政权建立后,曾建立三京,即洛京洛阳、燕京幽州,秦京长安,只有洛阳是其政府所在地。先后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位称帝,都洛4年。 唐昭宗时期,朱温904年整月毁长安协昭宗迁居洛阳,历经唐哀帝至907年闰八月唐亡,又经历3年8个月。 也就是说: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时间段内,如李世民和武则天时间不相互抵消,洛阳作为帝都,最少历时: 1+2+2.5+13+21+11+4+3.5=58年。 当然这58年名义上是五个政权的总和,即隋、郑、唐、周、燕。 周在历史上历来算作唐。武则天时期起到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作用,且李唐帝王始终认为那是他们家的家务事,史学家也都如此认为,且武则天传位与李显时,李显本来是周之第二个皇帝,后来又改周复为唐。因此,武则天这段还是算作唐,要不然唐代早早就被打断为前后唐两个政权。因此洛阳这段时间内其实就是四个政权建都:隋、郑、唐、燕。 其中唐代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时间,以帝王居住时间算只有 :51年。 唐代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时间,安史之乱后因天子九迁,长安六陷,多次丢失都城长安。安史之乱以前,两都制时期,除了常驻西京和东都外,又多跑北京太原等地,实际上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将近230年。 当然唐代一统时间内,即公元628年真正实现统一算起到公元655年安史之乱止127年间,不考虑北京太原,西京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将近70年,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将近48年。 当然唐朝因为相当一段时间实行两都制,我们可以公平地把唐代洛阳的建都时间按如下方式计算: 抛出有争议的贞观元年复为东都、显庆元年复立东都,也既显庆二年以前,抛开不算。 从显庆二年到开元二十四年,这80年间是毫无疑问的典型两都制。但都洛时间明显长于长安,洛阳更像主都,长安更像顺从地位,明显洛阳有所吃亏。 更为公平的算法应该是自显庆二年计算到安史之乱开始的天宝十四年为止。这段时间长达跨度是98年。 在此98年中,去除去北京太原等外地时间都抛出,唐朝帝王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时间基本相当。都是接近半个世纪。没什么差别。 名份上在安史之乱之前,两都地位也类似。东都有时也叫神都、都城。个别时间称为东京;西京有时也叫京城、西都。 再加上唐末建都洛阳的3年8个月,算4年吧 因此唐朝洛阳作为和长安并列第一政治中心或者单独第一政治中心也既主都时间是:98+4=102年。其余时间作为唐政权的第二政治中心存在。 如果考察界定在唐代(618-907)存世时间段内,洛阳还要加上作为隋代政治中心皇泰主1年,郑政治中心2年,安史燕政治中心4年。因此在618年到907年这个时段内,我们完全可以说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隋、郑、唐、燕帝都在618-907年此时间段内是108年或者109年。
AC618年-AC907年间,洛阳作为实际都城年限考证 在618年唐建立到907年唐灭亡这289年中,即按名分,又按是否真正属于政府驻地进行考证。 洛阳作为都城的年限兹论如下: 618年-619年 隋都 隋皇主619年禅位与王世充。都一年。隋政府所在地。确认无误。 619年-621年,郑都 都两年。郑政府所在地 。 确认无误。 李渊时代,洛阳地位变化较大,但当时即使是东都,因非是政府所在,也不属于政治中心。此时洛阳地位如下: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废东都,置总管府。 武德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置洛州大行台,改为东都。 武德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改东都为洛州。 也就是东都同年废,同年又立,武德六年又废。 唐太宗时期洛阳的地位有争议,太宗居洛阳两年半。据《太平御览.叙京都》记载:贞观六年,改洛阳复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 这个和其他史料记载不一致,其它史料只记载了改为洛阳宫的记载。如按《太平御览.叙京都》也可算2年半。这个和唐高宗显庆二年复立东都有矛盾,但也不排除中间废东都。比如:贞观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复为洛阳州。这是不是把东都又给改为洛阳州有关联,还是后来什么时间废东都,成为疑案。但毕竟当时也曾是两年多政府所在地,且唐太宗时期洛阳也曾是两年多中央政府所在地。同期文献中,马周、尉迟敬德等人给太宗奏折中都把长安洛阳称为西京、东都。甚至太宗征高丽时一个宰相留守洛阳,而另一个宰相留守长安。把长安、洛阳两京称为心腹,其它州县称为四肢。唐太宗时期,唐政府科举考试地因长安老是闹饥荒曾设立在洛阳。 唐高宗时期,复立东都时间所留下史料中又有显庆元年和显庆二年两种,这个无关紧要。唐代人认为: 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又云: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可见洛阳当时是帝都之一无疑。高宗中央政府在657-683年驻跸洛阳12年,在长安洛阳间来往十三次,路途占了近2年,长安洛阳平分,各占1年时间后,显庆后在长安12年,在洛阳13年。还有近1年多巡行其它地方。 683年到706年10月中宗离开洛阳这段时间,共历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三位皇帝,23年内,除了武皇701年10月离开洛阳去长安,703年10月又返回洛阳这2年外,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合计21年。 有很多把唐太宗居住洛阳的2年半不算,也把武则天居住长安的2年不算,算是一种相互抵消。所以有些人算23年。 唐玄宗开元时代中央政府在洛阳10年8个月没什么争议,且三秦九洛,咸为京师。考虑唐玄宗在长安和洛阳来往10次,路途均分给长洛两地。在洛阳你具体可以算到11年多些12年不足,按12年或者按11年都没问题,影响不大。 安史之乱起,燕政权建立后,曾建立三京,即洛京洛阳、燕京幽州,秦京长安,只有洛阳是其政府所在地。先后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位称帝,都洛4年。 唐昭宗时期,朱温904年整月毁长安协昭宗迁居洛阳,历经唐哀帝至907年闰八月唐亡,又经历3年8个月。 也就是说: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时间段内,如李世民和武则天时间不相互抵消,洛阳作为帝都,最少历时: 1+2+2.5+13+21+11+4+3.5=58年。 当然这58年名义上是五个政权的总和,即隋、郑、唐、周、燕。 周在历史上历来算作唐。武则天时期起到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作用,且李唐帝王始终认为那是他们家的家务事,史学家也都如此认为,且武则天传位与李显时,李显本来是周之第二个皇帝,后来又改周复为唐。因此,武则天这段还是算作唐,要不然唐代早早就被打断为前后唐两个政权。因此洛阳这段时间内其实就是四个政权建都:隋、郑、唐、燕。 其中唐代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时间,以帝王居住时间算只有 :51年。 唐代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时间,安史之乱后因天子九迁,长安六陷,多次丢失都城长安。安史之乱以前,两都制时期,除了常驻西京和东都外,又多跑北京太原等地,实际上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将近230年。 当然唐代一统时间内,即公元628年真正实现统一算起到公元655年安史之乱止127年间,不考虑北京太原,西京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将近70年,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将近48年。 当然唐朝因为相当一段时间实行两都制,我们可以公平地把唐代洛阳的建都时间按如下方式计算: 抛出有争议的贞观元年复为东都、显庆元年复立东都,也既显庆二年以前,抛开不算。 从显庆二年到开元二十四年,这80年间是毫无疑问的典型两都制。但都洛时间明显长于长安,洛阳更像主都,长安更像顺从地位,明显洛阳有所吃亏。 更为公平的算法应该是自显庆二年计算到安史之乱开始的天宝十四年为止。这段时间长达跨度是98年。 在此98年中,去除去北京太原等外地时间都抛出,唐朝帝王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时间基本相当。都是接近半个世纪。没什么差别。 名份上在安史之乱之前,两都地位也类似。东都有时也叫神都、都城。个别时间称为东京;西京有时也叫京城、西都。 再加上唐末建都洛阳的3年8个月。 因此唐朝洛阳作为和长安并列第一政治中心或者单独第一政治中心也既主都时间是:98+3=101年。或者考虑多出的几个月,按102年计算。其余时间作为第二政治中心存在。 如果考察界定在唐代(618-907)存世时间段内,洛阳还要加上作为隋代政治中心皇泰主1年,郑政治中心2年,安史燕政治中心4年。因此在618年到907年这个时段内,我们完全可以说洛阳作为帝都在此时间段内是108年或者109年。
AC618年-AC907年,洛阳作为实际都城年限考证 在618年唐建立到907年唐灭亡这289年中,即按名分,又按是否真正属于政府驻地进行考证。 洛阳作为都城的年限兹论如下: 618年-619年 隋都 隋皇主619年禅位与王世充。都一年。隋政府所在地。确认无误。 619年-621年,郑都 都两年。郑政府所在地 。 确认无误。 李渊时代,洛阳地位变化较大,但当时即使是东都,因非是政府所在,也不属于政治中心。此时洛阳地位如下: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废东都,置总管府。 武德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置洛州大行台,改为东都。 武德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改东都为洛州。 也就是东都同年废,同年又立,武德六年又废。 唐太宗时期洛阳的地位有争议,太宗居洛阳两年半。据《太平御览.叙京都》记载:贞观六年,改洛阳复为东都,旧宫为洛阳宫。 这个和其他史料记载不一致,其它史料只记载了改为洛阳宫的记载。如按《太平御览.叙京都》也可算2年半。这个和唐高宗显庆二年复立东都有矛盾,但也不排除中间废东都。比如:贞观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复为洛阳州。这是不是把东都又给改为洛阳州有关联,还是后来什么时间废东都,成为疑案。但毕竟当时也曾是两年多政府所在地,且唐太宗时期洛阳也曾是两年多中央政府所在地。同期文献中,马周、尉迟敬德等人给太宗奏折中都把长安洛阳称为西京、东都。甚至太宗征高丽时一个宰相留守洛阳,而另一个宰相留守长安。把长安、洛阳两京称为心腹,其它州县称为四肢。唐太宗时期,唐政府科举考试地因长安老是闹饥荒曾设立在洛阳。 唐高宗时期,复立东都时间所留下史料中又有显庆元年和显庆二年两种,这个无关紧要。唐代人认为: 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又云: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 可见洛阳当时是帝都之一无疑。高宗中央政府在657-683年驻跸洛阳12年,在长安洛阳间来往十三次,路途占了近2年,长安洛阳平分,各占1年时间后,显庆后在长安12年,在洛阳13年。还有近1年多巡行其它地方。 683年到706年10月中宗离开洛阳这段时间,共历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三位皇帝,23年内,除了武皇701年10月离开洛阳去长安,703年10月又返回洛阳这2年外,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合计21年。 有很多把唐太宗居住洛阳的2年半不算,也把武则天居住长安的2年不算,算是一种相互抵消。所以有些人算23年。 唐玄宗开元时代中央政府在洛阳10年8个月没什么争议,且三秦九洛,咸为京师。考虑唐玄宗在长安和洛阳来往10次,路途均分给长洛两地。在洛阳你具体可以算到11年多些12年不足,按12年或者按11年都没问题,影响不大。 安史之乱起,燕政权建立后,曾建立三京,即洛京洛阳、燕京幽州,秦京长安,只有洛阳是其政府所在地。先后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位称帝,都洛4年。 唐昭宗时期,朱温904年整月毁长安协昭宗迁居洛阳,历经唐哀帝至907年闰八月唐亡,又经历3年8个月。 也就是说: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时间段内,如李世民和武则天时间不相互抵消,洛阳作为帝都,最少历时: 1+2+2.5+13+21+11+4+3.5=58年。 当然这58年名义上是五个政权的总和,即隋、郑、唐、周、燕。 周在历史上历来算作唐。武则天时期起到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作用,且李唐帝王始终认为那是他们家的家务事,史学家也都如此认为,且武则天传位与李显时,李显本来是周之第二个皇帝,后来又改周复为唐。因此,武则天这段还是算作唐,要不然唐代早早就被打断为前后唐两个政权。因此洛阳这段时间内其实就是四个政权建都:隋、郑、唐、燕。 其中唐代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时间,以帝王居住时间算只有 :51年。 唐代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时间,安史之乱后因天子九迁,长安六陷,多次丢失都城长安。安史之乱以前,两都制时期,除了常驻西京和东都外,又多跑北京太原等地,实际上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将近230年。 当然唐代一统时间内,即公元628年真正实现统一算起到公元655年安史之乱止127年间,不考虑北京太原,西京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将近70年,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约47年多点。
C罗稳居国际比赛进球数历史第一 截止2019年6月6日,C罗在国际比赛中的总进球数已经达到223球,继续稳居历史第一: 代表俱乐部: 欧战129球;世俱杯6球。 代表国家队: 88球。 合计:223球。 最接近C罗的是梅西,他代表俱乐部欧战中115球,世俱杯5球,代表国家队65球。合计在国际比赛中进球数:185球。 在足球史上球员职业生涯正式比赛总进球榜单中,位居前八球员名单: 1、贝利:757球 2、约瑟夫·比坎:756球 3、罗马里奥:749球 4、普斯卡什:704球 5、C罗:690球 6、盖德穆勒:673球 7、梅西:668球 8、尤西比奥:621球 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梅西和C罗正式进球数都会跨入700+行列。都极有可能打破贝利的世界纪录。
隋唐长安洛阳究竟谁位居天下之中? 1、隋唐长安和洛阳究竟谁是天下之中? 王者择天下之中立都,择都内而立宫。法天紫宫,高居北辰。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致中和,不偏不倚 对照一下,长安那地古代中国叫:西陲之地,而洛阳在古代一直被誉为: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令,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 再怎么吹嘘长安,那也是西陲之地,永远不会符合帝王礼制要求:法紫微以居中, 拟明堂而布政。 相反称赞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名句比比皆是。且隋唐之紫微宫、明堂就在洛阳。 古代洛阳即是中国所在,又是天下之中,还是赤县神州,并且是神京神都! 《何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尚书·召告》: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周札·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合也,阴阳之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线方千里,而封树之。 《帝王世纪》: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既土中。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吕氏春秋》: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立国。择国中而立宫。 《五德终始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土则神州中岳。 神州,洛阳也。 《晋书》: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 北魏元苌墓志:“三翊皇甸,再尹神京” 宇文赟:河洛之地,世称朝市。上则于天,阴阳所会;下纪于地,职贡路均。圣人以万物阜安,乃建王国 杨广: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李世民:.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 李治: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 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 武则天: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 李隆基:履艮斯绳,居中体正。 等等吧。说明中国历代始终以洛阳为天地之中,而绝对不是长安,包括隋唐! 2、隋唐洛阳城有七天建筑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 天阙:即“伊阙”,皇城、都城轴线上的南部景观,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街:即“天门街”“定鼎门大街”。该街宽110米, “天街”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桥”。洛河喻意“天河”,其桥喻意天上“天津”星座。 天门:即“应天门”,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 天宫:即“通天宫”。对应天上“北辰星·” 天堂:即“天堂”,其内立有大佛像。 天枢:在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所立都城“颂德”纪念碑,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洛阳宫城:名紫薇城,又曰太初宫,或曰洛阳宫。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其崇四丈八尺,以像北辰藩卫。上应天庭之紫薇垣。有人以为是偏居西北,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天上紫微垣也是空中偏居西北,且西北占据乾位,最为高贵,这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洛阳皇城:名太微城。又曰宝城。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其崇三丈七尺。上应天庭之太微垣。 洛阳廓城:名东京城,又曰东都城,又曰罗郭城,或曰金城。周五十二里,其崇丈有八尺。都城前直伊阙,后据中山,左瀍右涧,洛水贯都,有河汉之像焉。 再来看看隋唐长安城: 长安宫城:名大兴宫,又曰太极宫,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其崇三丈五尺。 长安皇城:曰子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 长安廓城:名西京城,又曰大兴城,或曰长安城,亦曰京城。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 从史料记载看,洛阳宫城、皇城面积都稍大于长安宫城、皇城,洛阳宫城、皇城城墙高度均高于长安宫城、皇城城墙高度。且洛阳宫城和皇城均内外包砖,长安只是土夯城墙。 洛阳廓城面积小于长安廓城面积。但长安城:“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率无居人第宅。”“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耕垦种植,阡陌相连。”也就是说长安廓城内的实际建成面积要小得多。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且符合:择天下之中立都,择都内而立宫。 隋唐西京长安城根本没做到天人合一,且不符合:择天下之中立都的原则。 可能有人说太极宫是位居长安城中轴线上,但它从天下来讲,也是西陲之地。何况唐朝最重要的皇宫是大明宫照样还在长安城东北角上,位居并不占据高位的垦位。
唐前段两京并重时期,东西两都洛阳更为繁荣 唐安史之乱后,占了289年中的152年,这段时间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政不断,兵变民变四起,西京地位上升为上都,其余皆陪都,只是最后3年半,洛阳成为唐都,长安成为祐国军所在地。 之前占了137年,但直到AC628年消灭梁师都政权,才真正实现统一。也就是说真正统一的127年。 贞观二十二年(649),全国才多少户?300万户,1500万人。经济一直处在恢复中。 在此127年中,长安作为唐都城并非一枝独秀,洛阳作为政府所在地大约近47年(不含唐太宗在洛阳的2年多),长安占据了近80年。 可见这段时间内,唐都除了长安还有洛阳。尤其是AC657到AC736这段时间内洛阳显得尤为重要,近80年时间内,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竟长达近47年,而长安只有32年,无疑这段时间洛阳地位极为重要,可视为两都并重时期。 洛阳从唐高宗的东西两宅、东西两都、东西两京都之一演变到睿宗、武后时期的神都,再演变到唐中宗时期所谓的三川帝里,八水皇州。直至唐玄宗时期的咸洛京师,建都惟旧;三秦九洛,咸曰帝京,只能说明这段时间,两地都是帝都之一。 事实也是如此,从公元657年到公元736年,近80年间,皇帝及唐中央政府驻跸东都近洛阳47年,驻跸西京长安32年。可见此段时间内唐政治中心地位就在东西两都间不断迁徙。至于北京太原,虽也去过几次,但时间都很短。且也不是李唐皇帝口中的两宅、两都、两京都之一。 《唐会要》中把长安称为京师、京城、西京;称呼洛阳为皇都、都城、东都。也只是为了区分两地。根本不存在京比都等级高,或者都比京等级高的问题。 至于长安洛阳这东西两都在80年中那个更繁荣呢?我们看看李唐王朝统治者是怎么认识的证据更为充分! 维嵩设险,耸危峰於少室;在河称防,导洪波於太史。卜兹洛食,是曰奥区,物产孔殷,形胜斯在。 东都洛阳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西都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 咸雒京师,建都惟旧,乃眷时迈,卜征斯在。朕承天纂历,恭己临人。鼎俎虽甘,念疲甿之不足;宫室信美,惕浮户之未安。事内攒於千虑,心外周於万物,则知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地;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周公测景,寔曰土中。总六气之所交,均万方之来贡,引鱼盐於淮海,通秔纻於吴越,瞻彼雒汭,长无阻饥。暑雨作害,灾沸秦川,岁星有福,祥归豫野。 顷年关辅之地,转输实繁,重以河塞之役,兵戎屡动,千金有费,九载未储,怀此劳轸,以增旰昃。卜雒万方之隩,维嵩五岳之中,风雨之所交,舟车之所会,流通江汴之漕,探引河淇之运,利俗阜财,於是乎在。 百姓屡空,朕孰与足?言及於此,良所疚怀。如闻京畿及关辅有损田,百姓等属频年不稔,久乏粮储。虽今岁薄收,未免辛苦,宜从蠲省,勿用虚弊。至於州县不急之务,差科徭役并积年欠负等,一切并停。其今年租八等以下,特宜放免。 以前议西幸,属岁不登,关辅之间,且欲无扰。今稼渐熟,漕运复多,而陵寝久违,蒸尝永感。农隙顺动,得非其时。前取今年十月幸西京者,以其月三日发东都,取南路。应缘顿所要,务从节减。所司明为条例,勿有烦劳。 上面几段话:贫穷的西都长安和繁华的东都洛阳形成鲜明对比。 既然说东都比西京繁荣,皇帝还总是在两个京都之间来回跑呢?还是通过唐朝皇帝的话来回答! 朕将幸秦京,言离雒邑,既省方以观俗,思宏恩以济人。载念狴牢,又恻襟抱。宜敷宽大之典,用敦祝泣之意。其都城内见禁囚徒,除身犯十恶,及造伪头首,馀杂犯死流等,各减一等,徒以下并放。 卿夙怀恭顺,深执诚心,闻朕西巡,欣然望幸。 朕君临区宇,子育黎元,每怀勤恤,不欲劳烦。而镐京之地,陵寝所在,自展义河雒,已历岁年,所以式遵卜征,有事时迈,抑惟常典,宁敢惮劳。将欲西巡,元取北路,今同州有暴水,浸於邑居,载怀忧惕,无忘鉴寐,且从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 朕粤自镐酆,省方瀍洛。属九服宁晏,四时顺成,殊徵庞殷,景福纷委。遂荷灵眷,登於介邱,先天成功,允答休佑。盖敬天知命,不敢以宁也。我来於东。岁亦数稔,而西土蓍老,傒予多怨。况关辅之地,顷则有年,宜叶卜征之祥,式展时巡之义。可以今年闰九月十日取北路幸长安,所司准式,缘顿支供,一事已上,并用当处官物,不须科敛百姓。其递运及行从官僚等,物从减省。所在公私,不得辄有进献,宣布遐迩,知朕意焉。 以前议西幸,属岁不登,关辅之间,且欲无扰。今稼渐熟,漕运复多,而陵寝久违,蒸尝永感。农隙顺动,得非其时。前取今年十月幸西京者,以其月三日发东都,取南路。应缘顿所要,务从节减。所司明为条例,勿有烦劳。 朕怀西土,陵寝在焉,至自东都,诚慰罔极。兼兹巡省,且无怨思,徯予之望,多谢哲王,饮至之规,岂忘前典。其供顿州应缘夫役差科,并免今年地税。行从飞骑万骑三卫引驾监门各赐物五百段,兵彍掌闲及诸色当番人各赐物三段,缘路供顿刺史县令及专知官各赐一中上考,从行有职掌武官赐勋一转。京兆及岐、同、华三州,畿辅之间,百役所出,至於征镇,又倍馀州,其今年租,并依本州纳。其脚纵已支入京,亦令所司计折酬还。两京城内及京兆府诸县囚徒,反逆缘坐,及十恶故杀人造伪头首死罪,特宜免罪,长流岭南远恶处。其馀杂犯死罪,隶配效力五年。流罪并放。罪人犯赃,量罪贬降。缘近顿所损麦苗,宜令州县即简括,量酬价直。畿内侍老九十已上,量赐酒面。鳏寡茕独及征行之家,宜令州县长官亲自存问,如有疾患,量加医药。使近甸之内,咸有赖焉。 初闻三辅之间,今岁善熟,朕缘陵寝,诚欲西行。然积虚累年,乍得小稔,即又聚食,所虑重难。倘夏麦不登,未免匮乏,百姓不足,朕孰与安?所以再三疚怀,欲去不忍。 可见:在隋唐朝皇帝眼中,西京是陵寝所在,不得不回去看看,但西京那里又十分贫瘠,不如东都繁华,总吃不饱。所以心理矛盾表现在他们的诏书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周时期除了周王外,还有不少国君也称王 就目前所知道的,西周时期,除了周王外,还存在不少称王的国君。 大家可能最清楚的就是:南面楚国国君称王,还同时立好几位王,东面有徐国国君徐偃王称王。 除此外,吴国国君其实也称自己为王。 除了上面耳熟能详的,现有的青铜铭文中还有些国君也曾称自己为王。 例如,在陕西宝鸡市贾村塬上官村出土的夨王簋盖等青铜器铭文中,有“夨王”的称呼。这位夨王并非周王中的某一王,而是西周中期“位于汧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贾村”一带的古夨国的国君。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釐王、幾王等称呼,以及邵王鼎、吕王鬲、吕王壶等称王者,也都是国君称王的事例。 釐王的称呼见于录伯簋盖,铭文中有一句话写作:“用作(朕)皇考釐王宝尊簋”。 幾王的称呼见于乖伯簋,铭文:“用作朕皇考武乖幾王尊簋”(《集成》04331,西周中期后段)。 夨王是姜姓,是夨国称王者;吕为姜姓国,是四岳之裔;录伯簋之釐王、乖伯簋之幾王,和楚王、徐王一样都是周代异姓之国称王的事例。 只有吴国是周之同姓称王者。
京都与长安、洛阳之关系 平安京规划时,是参考了隋唐两代东西两都长安洛阳甚至北魏都城洛阳之影响而规划的一座城市。规划城池南北长东西短,这是模仿的北魏洛阳城或隋唐洛阳制度;里坊制度正方形且开东西两门制度模仿的隋唐洛阳;应天门是照抄隋唐洛阳的名字。模仿长安的是朱雀大街照抄长安;东西两市布局来类似隋唐长安;宫城居北中类似隋唐长安,或受北魏洛阳宫城布局影响,太极殿名字抄袭隋唐长安或者是来自魏晋洛阳。东半部号称左京洛阳,西半部号称右京长安。城东的鸭川又称洛水,城南南禅寺又有龙门。 但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西半部的右京长安所在因地处沼泽地,且多洪水,并没怎么开发就荒芜,反倒是朱雀大街东半部的左京洛阳充分开发后欣欣向荣,并又建设了鸭川以东部分的外京。如此,建设起来的京都城是有位居西北偶的宫城、皇城,鸭川以西的左京和鸭川以东的外京所构成。建设起来的京都布局反倒和隋唐洛阳城更为类似,朱雀大街以西因未怎么开发,反倒不再居中,南北中轴线反倒和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天街一样偏西,本来规划的居北居中的宫城和皇城也因为右京的未实际建设而实际上居于京都的西北偶,规划的东西两市对称布局也因此不再对称。鸭川成为南北向贯穿京都城的内部河流,这点和洛阳洛水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隋唐洛阳城也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河汉贯都之象。只不过他们把鸭川又称为洛水。至此,西京长安因素彻底淡化,东都洛阳因素更为显著,从此京都便有了京都洛阳的称谓。
洪水滔天之后是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的开端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大禹时代洪水滔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水患。这个年代距离今天已经4000年左右。 同样,西方据圣经记载也经历大大洪水时期,距今也差不多4000年光景。 是历史巧合吗?依照记载看来应该是全球共同经历了一次大洪水时期。 从国内考古看,大洪水发生之前,也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时代晚期,古中国尽管未进入文明时期,还是很繁荣的,各地超大型聚落很多,比如:两城镇遗址256万平方米,尧王城遗址300万平方米,桐林遗址2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80万平方米,周家庄遗址495平方米,石卯遗址410万平方米,宝墩遗址276万平方米等等。 但大洪水发生之后,BC1900年之后的三百多年内,仅仅有一处遗址超过200万平方米遗址存在,就是二里头遗址,面积375万平方米。这段时间内发掘的其余最大的遗址也仅仅几十万平方米。 可见大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之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以BC1900年左右作为分界线,之前的超大型聚落尽管数量多但并未进入文明时代,也就是说仍处于新石器时代而并未进入青铜时代,只有到了二里头时期,随着大规模铸铜作坊出现和青铜器在祭祀和军事上的应用,中国才真正从石器文化时代进入金属文明时期。这段300年时期,整个华夏区域内的考古表明,只有二里头遗址成为唯一的超大型遗址,应该说此时已经进入王权集中的国家时代。
希望C罗在尤文图斯保持辉煌,成为与普拉蒂尼并列的尤文传奇 提到尤文图斯,无疑问普拉蒂尼是这个俱乐部的代表球星。 普拉蒂尼曾效力尤文的5年,在当时比赛场次少的情况下,平均每个赛季都能做到20+进球,20个助攻,不容易。 八十年代,他作为创造性中场球员,能够连续3年金球、金靴,欧冠、欧洲杯都拿过最佳射手,不简单,带领尤文图斯成为欧洲大陆第一个大满贯俱乐部(指集齐丰田杯、欧洲四杯、国内联赛、杯赛) 当时普拉蒂尼和普卢佐两位在八十年意甲竞争金靴,各拿3次。犹如梅西C罗过去十年在西甲竞争金靴一般。 当然意甲当时进球难度更高。他无疑问是当时意甲时代的一代意甲之王。只到1987年3月《AC米兰报》报道说:马拉多纳终结普拉蒂尼时代。87年5月退役。 普拉蒂尼曾当选2000年意大利足协评选的意甲20年(1980-2000)意甲最佳外援,2013年《AC米兰报》组织评选的意甲40年(1973-2013)最佳外援,意甲名人堂首位最佳外援球员。二十世纪尤文图斯最佳球员。 此外,2011年意大利足球网组织球迷评选的意甲30年(1980-2010)最佳外援评选中仅此于马拉多纳位居第2.2013年西方媒体评选的意甲史上15位传球大师,普拉蒂尼仅此于皮尔洛位居第2. C罗在曼联和皇马都缔造了历史,在皇马成为与斯蒂法诺比肩的传奇。随着C罗在尤文的加盟,希望C罗能延续皇马的辉煌,保持5-6年的神勇状态,也成为与普拉蒂尼并列的一带传奇。
陕西石峁遗址出土二十余件骨制口弦琴 最近,陕西石峁遗址考古发现20余件骨制口弦琴,其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弦乐器,出土数量较多、出土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都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石峁遗址出土的这批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1厘米多,厚度仅1-2毫米,初步统计不少于20件,与这些口弦琴一起发现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 口弦琴在我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口弦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等北方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 结合此前考古发现的20余件高鼻深目的石雕人面像,以及石峁遗址考古文化反映出来的北方草原文化的性质和游牧传统,该遗址当为北方草原文明的人群对南方农耕文明的一种防御性建筑。 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而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二十余件,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虽是北方少数民游牧民族的之流行乐器,有别于华夏中原地区,但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竟然有人不知唐高宗诏:此都中兹宇宙 竟然有人不知道唐高宗诏: 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置槷之规犹勤,测圭之地载革,岂得宅帝之乡,独称都於四塞;来王之邑,匪建国於三川。 不知这样无知的人还在这里混什么呢?
今年春晚国宝画真是丝路山水地图? 今年中共央视春晚的特别节目《国宝回归》中,展示了一幅〝绘制于明代中晚期、全长30.12米的青绿山水手卷《丝路山水地图》〞。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节目中介绍,此图曾在上世纪30年代流失日本,2002年被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购回中国,后由一家企业购得后捐给故宫。 单霁翔声称,该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理坐标,还对沿线古城风土人情加以说明。此图的发现对丝绸之路考古具有〝划时代意义〞。 不过,有业内人士披露,此图存在多个疑点,被强行与丝绸之路扯上关系,〝显然是为迎合某些政策〞。 据公开资料显示,〝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地图集。而按照央视说法,此图绘制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 1566年),早了300多年,不可能以〝丝路山水〞命名此图。 而且,明代中晚期时,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中断,当时的人也不大可能去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 一度收藏此画的日本京都着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认为这是清代画作,并以〝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命名。 据一些业内人士讲,此图历史无记录,作者无名姓,直到十几年前才突然出现,真伪争议极大。据说从日本购回中国后,找专家鉴定了8年。 还有人披露,此图的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厂尚友堂书店题签〝蒙古山水地图〞,应为本名。当时的蒙古指蒙元时期四大汗国所辖之地。 据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披露,该图虽然早就出世,但一直乏人问津。直到2013年7月,署名〝亮宝楼〞的作者,在《海洋世界》发表文章,题为《中国古代地图的华彩乐章——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此图才进入人们视野,并在保利拍卖会中被摆上拍卖台,但最终流拍无果。 2017年11月,此图突然改名为〝丝路山水图〞,并被世茂集团买下并捐赠故宫,才获得官方媒体关注并予以报导,身价渐隆,直到春晚亮相,更一举登上知名度巅峰。侯杨方对此评论说:〝个中原由,不问即知〞。 另外,〝蒙古山水地图〞原长40米,真正终点是鲁迷(今伊斯坦布尔)。而入藏故宫的这幅图为残卷,只有30米左右,从天方到鲁迷之间的10米已经遗失。 网友称,央视不提遗失的部分,反而依据残图将麦加牵强附会为所谓〝丝绸之路终点〞。
赵宋王朝都城 赵宋都城概说: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建立宋王朝,通过十几年时间的努力,基本统一了汉族传统的居住疆域,幽云十四州则被辽所占领(另两州后周时被收复),到辽灭亡后,北宋的北部疆域一度推进到长城附近,但为时很短。赵宋王朝的历史长达320年之久。历史上把1127年之前称之为北宋,1127-1279年称为南宋。南宋的疆域比之北宋已大幅缩水,仅稳定占有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汉族地区,在后期也一度收复了开封、洛阳东西两京,但旋即丢失。 北宋四京 北宋共有四京。初沿五代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为“西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宋太祖赵匡胤后周末任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又升为“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五月,契丹聚兵幽、蓟,声言将入寇。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建大名府为“北京”。 东京开封 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外城又称 “新城”或“罗城”,为周显德三年(956)所筑,城周长四十八里多。宋真宗赵恒、宋神宗赵顼重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更展筑城垣南部,周围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呈菱形,南北长而东西略窄。外城辟十二门,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广济四河贯串全城,另设九个水门。外有城壕名护龙河,阔十余丈。濠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可见其建筑完善和防御的严密。 内城又名“里城”或“旧城”其始筑年代不详,唐德宗时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建,周世宗曾加营缮。内城位于外城中央,略偏西北。周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约当今日的开封城。计辟朱雀、望春、宜秋、景龙等十门。皇城即“大内”,又名“宫城”。原为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署,后梁都汴时改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又增广皇城东北隅,周五里,辟乾元、拱宸等六门。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总计约四十余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则文德殿,圣寿赐宴则紫宸殿,试进士则崇政殿等等,规模极为雄伟壮丽。 东京城内有四条宽阔笔直的大道,称作“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别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门道旁有人行道、水沟及绿化地。从大道又分出若干纵横交错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 将城区划分成若干方格形称作“坊”的居民区商市则设于内城宣德门至州桥以东的潘楼街土市子及相国寺一带。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的发达,坊与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设立,城东南汴河东水门沿岸的市区,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这一市区的繁荣景况。 西京洛阳 乃承袭隋、唐故城开宝(968~976)政和(1111~1118)年间曾加修葺。京城周围五十二里九十六步,辟九门。皇城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辟七门。宫城周九里三百步,辟六门。城内有太极、天兴等殿,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规模宏伟。西京虽非政治中心,不若东京之繁荣,但园林比较发达,分司所在,为权贵豪绅及学者名流荟萃之地。 北京大名府 城周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门十七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原为真宗驻跸行宫,辟五门。城内有班瑞、时巡诸殿。北京位于河北平原主要交通线御河东岸,地当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为河北重镇。 南京应天府 城周十五里四十步,辟六门。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有二门,一殿。南京在四京中规模最小,但以汴河北连东京,南入于淮。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形势下,具有沟通江淮之利。 南宋行在 宋代因袭旧制,称皇帝行幸所至地方为“行在”,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在南京(商丘)即位后,为避金兵进攻,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杭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绍兴府(今浙江绍兴)等地,均以“行在所”名之,建康府还曾一度被高宗称为行都。其间建炎三年二月驻跸杭州时,诏以为行宫。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开始,虽实际上以临安府为都城,但仍称之为行在,仍以原故都开封为名义上的正式都城。故宋人编纂的“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皆称临安为“行在所”,不但不以京都称之,甚至连“行都”一词也绝口不谈。终南宋一朝,都未将杭州称为京师,京师永远是汴京开封;甚至在金亡于宋蒙联军之后,南宋尚有端平入洛之举以期恢复故都。《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 南宋临安有内外两城。外城一名“罗城”,乃沿袭五代吴越城垣规模,而在东南部分有所扩建,成为南跨吴山,左倚钱塘,右邻西湖的大城。外城辟十三门,其中便门、东青、艮山等门皆建有瓮城。城墙高达三丈,厚约丈余,城外绕以十余丈宽的护城河。内城即“大内”,一名“子城”,也就是皇城(或宫城)。位于凤凰山下,北起凤山门,南临江干,东至候潮门,西达万松岭。有丽正、和宁等门。所在“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 南宋定都之初,以政局未定,采取改州治为行宫办法,建置因陋就简。绍兴八年至二十八年间,宫殿建筑始初具规模,先后建有慈宁、垂拱等八殿及损斋,仅及北宋汴京皇宫的四分之一。故为应付各种典礼,只好采取权宜之计,一殿多用,随事揭名。如崇政殿又名文德殿,用于宗祀名“明堂”,用于上寿名“紫宸”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以后,随着宋金战争暂时停止,偏安政权得以稳定,宫殿建筑又日趋完备,陆续建有迭德、澄碧等三十座宫殿。另有堂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金碧辉煌,鳞次栉比。此外,为专供皇帝退位后居住,在望仙桥东秦桧旧宅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德寿宫,更是朱碧眩目,豪华至极。行都规模的宏制,堪与北宋汴京皇宫相媲美。 罗城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街,称为“御街”(一称“杭城天街”),北起斜桥,南至凤山门(旧称崇阳门),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城内外九十余坊;店肆也突破坊与市的界限,临街开设,自大街到坊巷,连门俱是。夜市如同白昼,极其繁盛。南宋灭亡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杭州时,称誉行在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盛赞其“宫殿规模之大,在全世界可以称最”。 自宋高宗在1127年南京(应天府)继位仅仅数月后就南下,至1138年得以安顿临安,期间只有在建康1129-1238年这九年算比较安定,也一度给了行都的名义。因此南宋的实际首都,可按南京9年计算,1138年-1276年这138年计入杭州。杭州陷落后南宋残余虽还有3年时间,政权只是到处流亡而已。
西周王朝建立时间的详细论证 《汉书》和《左传》有这样的记载: 《汉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周保有九鼎到失鼎《左传》记载卜年七百,《汉书》又记载有人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失鼎,失鼎年份是知道的,那就是公元前327年。 加上700年,正好是BC1027年。这也就是武王得到九鼎年份,也就是克商年份。 到底是武王定鼎or成王定鼎?《左传》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武王克商得到九鼎迁到洛邑,并按司马迁《史记》所说武王营周于洛邑,这个周城应该是武王营建,九鼎就在周城。 营周于洛邑完成后,标志着周王朝的正式开始,武王到嵩山天室进行祭祀并在新都宗庙祭祀他的父亲也就成为必然。对此《天亡簋》有明确记载: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 大概意思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嵩山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 武成》记载武王到天室:“底商之罪 ,告 于皇天后土。曰:今商王受无道 ,暴殄天物 ,害虐蒸民,为 天下逋逃 ,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 ,敢祗 承 上帝 ,以遏乱 略 ,华 夏蛮貊 ,罔不率俾。 对于这一事件,《逸周书》记载更为详细: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大意武王主持祭祀。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王纣首级的‘白旗,以及割下的耳朵进入周庙,并在庙中点起了火堆。 第二天辛亥,在周庙大庭举行祭祀,并向上天用乐。辛亥这天,武王献上所获殷之九鼎。武王恭敬地手执玉圭,身披法服,敬告天神上苍。武王未改换祭服就来到周庙。手持黄色大斧,把统治众诸侯国之事敬告祖庙。乐师奏乐九节。武王有功业之祖,从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依次列其神位于庙堂。武王向先辈神位历数殷纣之罪。乐师奏乐,武王手持黄色大斧任命方伯为各方诸侯之长。 壬子这天,武王穿上天子之服,执琰圭,来到周庙。乐师奏乐,武王持黄色大斧任命诸侯。 可见:周武王的确是把商之九鼎拉到他营建的位于洛邑的周城去了,并且在他营建洛邑的周城之周庙大厅祭祀时,拉出来大家也都看到了。九鼎安放在了洛邑之周城。 至于《何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武王既然营建了周城,又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祭祀,又对上天宣告要在这里统治四方,当然这个他亲自营建的周城就是武王克商后的第一个法定国都了。他回归关中只是迎接家眷迁往新都,也就是搬家,但回去后一病不起,早早去世。家没搬成,所以他才会说未定天保,以至于病中夜不能寐再三嘱咐周公新王朝一定要立足于天下之中的洛阳统治四方。 其后周成王继承王位,成王和周公平定叛乱并营建成周城后,又迁至九鼎至成周城明堂中再次定鼎。这个应该是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成周城后,把九鼎从周运至成周明堂内的再次安置。这次成王定鼎明堂应该是在BC1020年。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王五年迁宅之年。迁宅成周只是成王执行了武王的遗志。 由此也可以得出洛阳地区西周初年修建有两座城,一座是由周武王所建的位于偃师境内的周城,一座是由周公成王所修建的瀍河两岸的成周城。而古洛邑的名字更早,当在商代就有此名。这两座城一起成为西周初年的都城。直至穆王晚年迁都至郑。 我们再来考察卜世三十。 通过周王谱系来看看三十世的验证。不难发现:从武王到显王,去除平辈分的王,平王传位于桓王又跳了一辈。正好是30世。 1周武王、2周成王、3周康王、4周昭王、5周穆王 、6周恭王 、7周懿王->周孝王(与恭王同辈) 、 8周夷王 、9周厉王 、10周宣王、11周幽王 ->周携王(与幽王同辈)、 12周平王、13(空缺)14周桓王、15周庄王、16周釐王、17周惠王->王子颓(与釐王同辈) 、 18周襄王、19周顷王、20周匡王->周定王(与匡王同辈)、 21周简王、22周灵王、23周景王、24周悼王->周敬王(与悼王同辈)、 25周元王、26周贞定王、27周哀王->周思王(与哀王同辈)->周考王(与思王同辈)、 28周威烈王、29周安王、30周烈王->周显王(与烈王同辈)。 通过上述证明,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1.第一次武王定鼎年份就是BC327+700=BC1027年。就是武王克商年份。安放九鼎于周城。 2.第二次成王定鼎年份就是BC1020年。成王五年迁居成周后,九鼎迁居明堂。 2.武王到显王三十世证明《左传》中武王第一次定鼎至周显王四十二年失鼎正好是三十世,700年。 失鼎后的东周不再具有正统合法法,尽管还存在几十年。事实也如此,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失鼎后,公元325年秦国称王,公元前323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之后大小诸侯国都开始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之前诸侯也称王,但不具普遍性,西周时,最早徐堰王最早称王,楚国弄出三个王。东周失鼎之前,也基本上就是楚、吴、越称王。剩余诸侯都普遍按定鼎后的所谓700年限遵守,一到700年年限,不再受限,大家开始纷纷称王。 上述结论的准确性的其它证明: 按《古本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加上257年,算头尾,西周建立于BC1027年。 按《今本竹书纪年》: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 如此推算西周开国年代:BC771+256+24=BC1051年。定鼎成周发生在BC1027年。但武王灭纣后不足两年早早去世,首先排除不是武王定鼎。即使是成王定鼎也是成王二十多年的事情了。这个说法不合于其余文献。但定鼎时间倒是BC1027年,可参考。 南梁萧子显在《南齐书•祥瑞志》:周灭殷至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共1509年。同时又说周祚780年。 可以算出两个结果: 1509-479=BC1030年。也有可能1509年含首尾,那就减去1年后变为BC1029年。 BC256年,西周亡。BC249东周亡,周祀绝。 按周祀绝的BC249年上推780年,应该在BC1029年。如去掉首尾重合一年,那就是BC1028年, 总之他这两说基本能归拢到BC1029左右。 也和BC1027年比较接近。 最后利用上述结果,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炀公筑茅阙门.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沸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我们推算伯禽的在位时间。 自上文可计算得到鲁考公元年~真公十四年有156年。4+6+14+50+37+32+14=157。157-1=156。由于幽公十四年,魏公杀了幽公并与当年改元,所以魏公元年和幽公十四年只计算为1年。 如此鲁考公元年就是:(B.C841年)+156年=BC997年。 鲁国第一任鲁公伯禽在位推断:按《汉书》: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伯禽在BC1025年就任第一任鲁公,死于BC997年。在位28年。
闲聊西周建立前后的一些细节问题 姬昌怎么死的?根据周原出土甲骨(H11:84))解读应该是商纣王杀死周方伯姬昌祭祀了他的祖先太甲。 正因为如此,尸骨不存,无以为葬,司马迁在写《史记》《伯夷列传》中才会提到武王父死不葬。 姬发作为人子,出于为报父仇的原因,只能刻了个姬昌的木人像放到车上,即《史记》: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然后四处联络诸侯。趁纣王大举用兵淮夷之际,会盟诸侯于孟津。出发前,武王发誓说: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经过牧野之战,姬发一举推翻了商王朝。接下来都干什么了? 首先是又回师到了伊洛盆地,对天宣告新诞生的大周王朝定都伊洛盆地,《何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金匮》也记载:武王伐纣,都洛邑。接下来按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就是开始了营周居于洛。这表明武王既然已经当着诸侯的面宣布定都中国,那随后的营周于洛建都行为也就是他计划的正式实施。 至于为什么非要建都于洛阳呢?武王说的很明白,《逸周书》: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意思这里就在中岳天室脚下,也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在天授王权的时代,便于和天帝沟通,同时也是天下之中之所在。 营周于洛完成后,标志着周王朝的正式开始,武王到嵩山天室进行祭祀并在新都宗庙祭祀他的父亲也就成为必然。对此《天亡簋》有明确记载: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 大概意思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嵩山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 《武成》记载武王到天室:“底商之罪 ,告 于皇天后土。曰:今商王受无道 ,暴殄天物 ,害虐蒸民,为 天下逋逃 ,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 ,敢祗 承 上帝 ,以遏乱 略 ,华 夏蛮貊 ,罔不率俾。 对于这一事件,《逸周书》记载更为详细: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大意武王主持祭祀。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王纣首级的‘白旗,以及割下的耳朵进入周庙,并在庙中点起了火堆。 第二天辛亥,在周庙大庭举行祭祀,并向上天用乐。辛亥这天,武王献上所获殷之九鼎。武王恭敬地手执玉圭,身披法服,敬告天神上苍。武王未改换祭服就来到周庙。手持黄色大斧,把统治众诸侯国之事敬告祖庙。乐师奏乐九节。武王有功业之祖,从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依次列其神位于庙堂。武王向先辈神位历数殷纣之罪。乐师奏乐,武王手持黄色大斧任命方伯为各方诸侯之长。 壬子这天,武王穿上天子之服,执琰圭,来到周庙。乐师奏乐,武王持黄色大斧任命诸侯。 武王所俘获的殷之九鼎按司马迁所说,在祭祀完成后定鼎于名为周的新都,成为代表周之王权的象征。 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武王回归作为方国时期的旧居丰镐,准备迁后宫于周王朝的新都。只是他这一去,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于镐,未能彻底完成迁都工作。后又遇三监叛乱,相应延迟了迁都,直至周成王五年时周王朝正式完成迁都于成周。即《何尊》成王五年:“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爯武王豊礼,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兹)辥(乂)民。” 《汉书》: 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后汉书》:成周之隆,乃即中洛。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阳也。 《资治通鉴》:昔成王迁洛,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 成王迁都完成后,在成周开始祭祀武王,《德方鼎》记载: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福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接着又会盟诸侯,《保尊》:“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于四方会,王大祀侑于周”。这个青铜铭文描写四方诸侯在成周朝见周王,并举行祭祀典礼的过程。《逸周书王会》: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珽。 无疑问的是,武王伐纣之前,姬昌迁丰,姬发宅镐是作为灭商之前的方国都城,伐纣之后,西周王朝建立起来后周武王即对天宣布的西周王朝都城定在河洛盆地之洛阳,他本人也进行了初步的营建,直至周成王时期由周公进一步加以修建并完成这一迁都工程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都得以了证实。司马迁说后来又说复都丰镐,这个复都字面理解其实就是说再次迁都的意思。至于西周之后何时复都丰镐,即又迁回伐纣之前的方国都城?司马迁也没说清,这也是学界至今判定不清的原因。 武王死后葬于何地?《逸周书·作雒》:“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于镐,殔于岐周。”何为“殔”,“埋柩谓之殔”,“下棺置地中谓之殔”。司马迁所说的武王葬于毕极可能就是岐周附近,不可能在镐东南杜中,因为杜中这一带经几十年的年考古调查,并未发现西周大墓。文王姬发因被商纣王作为罪犯杀死祭祀太甲,他的真实葬身墓地可能在殷墟附近。岐周附近的毕即使有文王幕极可能是武王在推翻商王朝后为他修的衣冠冢或木主冢。
唐代牡丹种植中心:洛阳或是长安? 说到唐代牡丹,洛阳与长安那个是牡丹中心陕豫两地网友往往互不相让。甚至不少糊涂人还以为洛阳是抢了长安的牡丹文化资源。 先说洛阳牡丹。 洛阳种植牡丹有据可考最早在晋朝时期。 两晋时期,洛阳当地有牡丹种植。具体表现在晋朝洛神赋中。只是当时是本地品种。 牡丹最早出现在画作中是晋朝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可见洛阳牡丹种植早在两晋时期就已经开始。 隋朝: 开始引进种植易州牡丹品种在西苑种植,丰富了牡丹品种。也就是隋炀帝时期由河北易州引进种植20箱牡丹于东京洛阳西苑内。关于西苑的详细记录如下: 帝自素死,益无惮,乃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役民力常百万数。苑内为十六院,聚土石为山,凿池为五湖四海。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 送到京师洛阳的鸟兽草木中就有易州进贡的二十箱牡丹,记录如下: “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这是隋朝洛阳引进外地牡丹品种的最早记载。 唐朝: 武后时期,又引进她家乡牡丹品种于神都洛阳,进一步丰富了洛阳的牡丹品种。 《牡丹赋》:“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 《牡丹记·花释名第二》:“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 《能改斋漫录卷五》:“自则天以后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者。” 以上说明唐朝牡丹在武则天时期盛于洛阳。 再说长安牡丹。 唐朝玄宗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时洛阳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到玄宗时,牡丹由洛阳传入长安,长安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龙城录》:“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 《花谱》 :“牡丹,本朝人谓之木芍药。天宝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 红、通白。移植予兴庆池沉香亭。会花开,明皇引 太真玩赏,李白立进《清平 调》三章。” 《唐两京城坊考》:"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上因移于兴庆池东沉香殿前。" 《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由上可见:至唐玄宗开元中期,牡丹才由洛阳传到长安。 刘禹锡826年到东都,一直到842年死于东都。期间写有两首著名诗歌: 837年春,牡丹花开时节,作《思黯南墅赏牡丹》,不久,花期进入衰败时节,又留下姊妹篇《赏牡丹》。留下名句: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因为长安人以前没见过洛阳牡丹,自唐玄宗引进种植长安后,长安人遂以为是最好的花,开始赞扬它。其实在洛阳是已经种植几百年了的洛阳花而已。 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 五侯宅代指洛阳,意即在洛阳极为平常的牡丹花,都没人掏钱去买。但在长安,争相购买。因为长安自玄宗时期才引种牡丹,一个洛阳花师带去万本牡丹去长安种植,长安那里物依稀为贵,引得富贵人花钱争相购买牡丹。 在长安买一个好的牡丹花需要多少钱呢? 白居易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在唐代,洛阳就有花城之称。因为这里的花最多。当时武昌柳、洛阳花是并称的。武昌柳泛指杨柳,洛阳花泛指牡丹。在西京长安牡丹因属于玄宗时期引种自东都洛阳,只能称为牡丹,而在东都洛阳,牡丹则被称为洛阳花。 比如: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上面是表明在唐代洛阳就是一个花城,其他城市还是差些。 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 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这类例子太多,没必要一一列出。 可见,即使在唐代,洛阳延续隋代一直是牡丹种植中心。而长安只是唐玄宗开始才自洛阳引进种植牡丹。且一个洛阳花师就带上万本去种。就能让唐玄宗赐千金归,说明西京长安人非常喜欢牡丹花。所以后来才会在长安形成一个种植、销售牡丹的产业链而存在。 长安的牡丹种植作为一个产业延续在唐后段一百多年历史当中。当唐王朝灭亡后,长安牡丹产业彻底凋零。而洛阳牡丹种植不但从晋至隋,更历经整个唐代、五代、宋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是我国的牡丹种植中心。而彭州、亳州、曹州等也作为后起的牡丹著名种植地,品种也多是由洛阳所引进,具体引用资料不再详述。
从大禹到周秦汉时期,所谓四海之内是指多大范围? 中国历来有: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说法。那么四海到底之内有多大范围呢?试看: 《淮南子·地形训》: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尸子》: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管子·地数第七十七》(卷二十三):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卷二十四):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说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 《山海经·中山经》: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 《河图?·括地象》: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可见从大禹历经夏商周秦汉的中国人皆以为四海之内是指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范围内都是中国的固有疆域。 也就是说:中国也就是四海的范围如果从东海开始算,要向西二万八千里,从北海(北冰洋)算起往南开始算二万六千里。 古时一里有多远?试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曰:“古者三百步为里。”这里说的是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呢?《九章算术》“方田”设题曰:“今有田广一里,从一里。问为田几何?”答曰:“三顷七十五亩。”又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顷。”题中明言1亩等于240方步,并可直接推得1里等于300步。可见:秦汉时期还是300步为一里。 总之,那个时代是300步为一里。今天我们成年人一步大体上1.5米左右。一里相当于今天的大约450米。 四海的范围,东西距离合今天就是:28000X450=12600000米=12600公里;南北距离合今天就是:26000X450=11700000米=11700公里。疆域面积也太大了,也不着边际,太不符合实际。 那极有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步和古人所说的步不一样。古人如果把腿迈一下称为一步,我们迈两下称为步。即使这样算,古人的一步大体上就是0.75米。那时的一里那就是225米。 那么所谓的四海之内就是指:东西距离6300公里,南北5850公里。疆域面积达到3685平方公里。 大体上就是从北冰洋到南海;从东海到地中海的范围。这个范围称为四海之内倒很合适。以后我们主张这个范围内的领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很有说服力。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面积 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始建于曹魏,西晋沿用,北魏重建。经考古证实: 太极殿由正殿、太极西堂、太极东堂构成。 太极殿正殿夯土殿基平面为东西长方形。其东西宽102.3米,南北进深约60米。面积达6138平方米。 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殿基对称分布,平面也为东西长方形,东西宽47.9米,南北进深约21.3米。 太极殿是曹魏、西晋、北魏时期举行大朝的宫城正殿,太极东堂、太极西堂则是皇帝听政决策、宴飨群臣、讲经论学等活动的场所,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政治中枢”。始建于曹魏时期的汉魏洛阳城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其位于都城北部中间单一宫城的中部,由中间的太极殿主殿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西堂组成,三殿东西并列,三座殿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外围还辅以回廊、院墙、宫门等附属建筑,从而构成规划有序、布局严谨、规模庞大的太极殿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体量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太极殿正殿面积和后来的隋唐时期的著名的含元殿及明堂相比也毫不逊色。 唐洛阳城明堂夯土殿基为正方形,东西宽90米,南北进深90米。面积达8100平方米。 而唐长安城最著名的含元殿正殿夯土殿基平面也为东西长方形。其东西狂76米,南北进深约41米。面积仅为约3100平方米。比汉魏洛阳太极殿面积小将近一半。
新疆青铜文明时代代表:3600年前的呼斯塔遗址 遗址面积:12 平方公里。 遗址年代:距今3600 年以前。 遗址位置:温泉县博尔塔拉河流域。 遗址类型:草原民族所修建。 遗址最大的建筑组合:由长方形主体建筑、前室、西侧室、院落、院墙组成,面积达到5000 余平方米。 遗址祭祀坑:出土了人骨、陶器、铜器等遗物,其中角柄青铜短剑(刀) 和角柄青铜锥保存完整、做工精良,锥柄表面还装饰了细密规整的刻划网格文,是目前亚欧草原地区最为完整的角柄青铜武器,弥足珍贵。 两具完整的马头,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马的证据。
中华民国3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主要城市及其人口规模 《中华民国3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主要城市及其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 (城市) 大于200万 1 上海 100~200万 4 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50~100万 4 汉口、杭州、青岛、沈阳 20~50万 18 成都、长沙、大连、济南、武昌、苏州、福州、保定、开封、重庆、芜湖、南昌、无锡、宁波、长春、镇江、滨江、温州 10~20万 33 徐州、扬州、南通、绍兴、嘉兴、安庆、蚌埠、景德镇、沙市、宜昌、衡阳、自贡、厦门、汕头、佛山、昆明、贵阳、威海、济宁、烟台、太原、西安、汉中、兰州、周口、安东、营口、旅顺、锦州、抚顺、吉林、张家口、西宁 5~10万 30 常州、金华、衢州、亳州、阜城、合肥、九江、赣州、江门、肇庆、南宁、梧州、桂林、唐山、山海关、潍坊、周村、石家庄、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大同、辽阳、迪化、银川、齐齐哈尔、归绥、包头 民国首都南京战前历年人口:从上面可以看出:开封的衰败和后来政治地位的下降,省会搬迁关系极大。
古都高昌 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有一座广为人知的古城遗址,这就是高昌古国都城的遗址。 该城遗址外城墙有12米厚,将近12米高,长达5.4千米。这些城墙都有结实的夯土筑造而成,每层夯土厚十厘米左右。为了增强城墙的牢固性,每层夯土层之间掺杂少量的土坯。外城墙上曾经有过12重(chóng)巨大的钢铁大门,比如“玄德门”、“金福门”、“建阳门”、“武城门”等等。 内城位于外城的正中间,西南两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约有3公里长。宫城的形状呈长方形,位于整个城的北部。宫城内遗存的一些三四米高的土台就是当年高昌的宫廷,还有一处高达15米左右的土坯方塔,也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就是通常传说中的“可汗堡,”也就是王宫室的意思。在“可汗堡”的西面有一座地上地下的双层建筑,是宫殿的遗址。 在外城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寺院的遗址,据说就是玄奘西游时讲经的地方。这座寺院规模十分宏大,内部设有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组成。大殿内的墙壁上还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残存的壁画。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都城昔日的繁华。 这座古都遗址曾是高昌古国600年的都城所在。 公元460年,柔然派遣大军南下,帮助高昌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国正式建立。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对外彻底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年号。阚氏高昌之后又经历了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4个政权。其中,麴氏王朝统治高昌的时间最长,达140年之久,同时高昌古国也达到了鼎盛期,佛教文化和东方儒教文化都很发达。隋炀帝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高昌王麴伯雅。 公元640年,高昌王麴文泰在位时,和唐朝发生矛盾,不愿臣服于唐,曾说:“鹰飞于天,纵伏于嵩,猫游于堂,鼠唯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唐太宗李世民听后极为生气,后来趁高昌国出兵攻伐侵占邻国焉耆之时,派大将侯君集伐高昌,高昌国在唐和焉耆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高昌国。 从公元460年到公元640年,高昌古国存世180年。 公元640年之后高昌故地更替为唐与吐蕃占领。公元866年,回鹘族的一支不满吐蕃帝国的统治,在首领仆固俊的带领下,率部与吐蕃在西域展开争夺,于866年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去了吐蕃帝国治下的高昌地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之后曾先后称臣于北宋、辽、西辽。公元十二世纪,蒙元帝国兴起,随后西征,回鹘高昌国又称臣于蒙古帝国。公元1275年,蒙古贵族海都率领12万军队围攻都城高昌城,回鹘高昌王巴尔术阿而忒战死,高昌国灭亡。此阶段的高昌回鹘国开始伊斯兰化。 从公元866年建立政权,到1275年亡国,回鹘高昌国存世409年。 综上所述:高昌作为高昌国都城两个阶段合计历经589年。
明代都城 明代都城先后有五处。除了南京、开封、凤阳、北平四处外。世宗时还曾以其父兴献王封地湖广安陆府为兴都。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四年在此称吴王,建百司官署。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吴王新宫。吴元年 (1367)九月竣工。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朱元璋亲自到开封,八月己巳,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两地轮流驻跸。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洪武十一年,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京师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永乐大帝死后,明仁宗1424登基即位。朱高炽希望明朝的京都,是自己做太子监国时的故地金陵,又将北京改为行在,留都南京改为京都。历明宣宗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才恢复名义上的京师地位,不再称为行在。 1.南京 南京城的修建历时达二十一年,洪武十九年始告完工。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和防卫的需要,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周号称九十六里,实测约六十七里。城垣高度一般为十四至二十一米,基宽十四米,顶宽四至九米,以石为基,上砌特制的大砖,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开有十三个城门,以聚宝门最为宏伟,城墙内有藏兵洞二十三个,可供三千士兵驻守,二十二年又在都城外围建外郭城,号称长一百八十里,实际为一百二十里,大部依天然地形以土垒成,约四十里以砖砌成,开十八门。外郭城墙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城墙则保留至1949年以后。皇城位于城东,平面呈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东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为五军都督府。宫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的场所。 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在鸡笼山和聚宝山分别设有观象台。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最盛时有贡生九千人,并有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留学生。迁都后称“南监”,也有贡生四五千人。玄武湖是存放明代全部黄册(见黄册制度)之处,湖心岛上建有库房,防守严密。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周围地区经济发达,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经营粮食、竹木、薪炭、六畜、桐油、苎麻、茶叶、纸张等以及各种消费品,商贾云集,百货充盈。手工业以丝织、印刷、造船著称。织造业除官营外,还有大量民间机户和机匠,产品繁多,行销全国,并有颜料、印染等配套行业。秦淮河入长江口建有龙江宝船所,可以制造用于航海的大船,郑和航海即以此为基地(见郑和下西洋)。不少外国使臣、商人到南京出使或贸易,浡尼国王那惹加在访问南京时病逝,即葬于此地,陵墓至今尚存。 永乐迁都后,南京成为“留都”,仍设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但大多是安置年老、失宠、贬斥官僚的闲职,并无实权。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次年,清军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取消南京称号,但民间一直沿称未改。 2.开封 开封于洪武元年定为北京,由于宋金的城墙已在元初拆毁,因而重筑内外城墙。内城依宋金内城故址,仅向西移过里许,砖砌,开五门,四周环以城壕。外城仅以土筑。由于漕运困难及周围地区民生凋敝,洪武十一年罢称北京,仍为开封府。 3.凤阳: 中都凤阳建于洪武二年。所在地原为濠州,吴元年升为临濠府,洪武六年改称中立府,七年又改凤阳府。中都旧城完全按规划新建。平面呈长方形,城周六十一里,开九门、十八水关。城内有禁苑、皇城两道城墙。皇城建筑全仿南京,但规模更宏大,并同样建有中央政府机构的衙署。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但部分工程仍继续进行,多数已建成,后因长期闲置,宫殿、衙署陆续拆除或倾颓,又经多次战火,建筑已全部被毁,仅剩遗址。 4.北平 洪武元年,明军攻下元大都,改其名为北平府。三年,以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由于城北部已大部空旷,九年,在原北墙之南五里处另筑城墙。十七年又将原南墙南移二里。朱棣夺取帝位后,由于北元仍对明朝构成威胁,遂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并积极筹备迁都。四年,开始营建北京,十八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于此。 明京都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二十五点四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宫城在内城中央,又名紫禁城,基本沿用元大内旧址,四周有护城河,即筒子河。宫城以午门——玄武门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前三殿:奉天殿(后改皇极殿)、华盖殿(后改中极殿)、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者主要用于举行大典和重要朝会,后者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生活的场所。次要建筑配置在两侧,严格对称。宫城后以人工堆成万岁山(今景山),意在镇压前朝的“风水”,故又名镇山。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外筑皇城。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向南至大明门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东侧设礼、户、吏、兵、工五部等中央机构,西侧设五军都督府等衙署。大明门向南至大城的正阳门之间是商业中心,颇为繁华。还在南郊建筑了规模巨大的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名先农坛),又在东、西、北郊建日坛、月坛和地坛。皇城原是土墙,后逐步用砖包砌。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加强北京防卫,筑了包围南郊的外罗城,即所谓北京外城。七门名称也沿用至今。原计划四面均筑外罗城,因财力不济,仅南面筑成。 自洪武初至永乐中,先后从山西、山东等地向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移民数十万,并徙南方富民充实京师,因而北京地区的人口大增,耕地扩大,农业有所发展。营建宫室过程中从全国征调的大批工匠后多附籍大兴、宛平二县,又使北京的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为适应北京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需要,各种奢侈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的制造和输入也大量增加。但是北京地区的粮食不能自给,加上统治者的巨额消耗和军事需要,每年都需由南方输入大批粮食,困难很大。同时,由于北京处于明朝版图的北部,距离塞外蒙古统治区和后期勃兴的后金(清)政权很近。在军事力量衰退、政治腐败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北方入侵的威胁,明中期和后期更多次出现蒙古军、后金军兵临城下的局面。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四月二十撤出,五月清军入北京。九月,清世祖福临自沈阳迁都北京。清朝沿袭明朝的都城、宫殿建制,只作了局部的整修改建,增建的也很少,多数建筑连名称也未改。
贝利14场世界杯12进球10助攻8门柱分布 贝利世界杯的进球数、助攻数、击中门柱数: 一、进球和助攻数分布: 1. 1958年世界杯: 1958-06-15 D组 巴西 2:0 俄罗斯 打满全场 助攻瓦瓦一球 1958-06-19 1/4决赛 巴西 1:0 威尔士 打满全场 进1球 1958-06-24 半决赛 巴西 5:2 法国 打满全场 进3球 贝利分球助攻给迪迪一球,迪迪射门得分。 1958-06-29 决赛 瑞典 2:5 巴西 打满全场 进2球 加林查边路传中,贝利触球后助攻瓦瓦一球得分。 2. 1962年世界杯 1962-05-30 C组 巴西 2:0 墨西哥 打满全场 助攻扎加洛一球 进1球 1962-06-02 C组 巴西 0:0 捷克 被踢伤下场。 3. 1966年世界杯 1966-07-12 C组 巴西 2:0 保加利亚 打满全场 任意球进1球 1966-07-19 C组 葡萄牙 3:1 巴西 被踢伤下场。 4. 1970年世界杯 1970-06-03 C组 巴西 4:1 捷克 打满全场 进1球 贝利下半场分球助攻给查仙奴,查仙奴连过3人进球。 1970-06-07 C组 巴西 1:0 英格兰 打满全场 助攻查仙奴一球 1970-06-10 C组 巴西 3:2 罗马尼亚 打满全场 进2球 其中1个是任意球 1970-06-14 1/4决赛 巴西 4:2 秘鲁 打满全场 助攻托斯唐一球 1970-06-17 半决赛 巴西 3:1 乌拉圭 打满全场 助攻里维利诺一球 1970-06-21 决赛 巴西 4:1 意大利 打满全场 进1球 助攻查仙奴一球 助攻卡洛斯阿尔贝托一球。 二、击中球门柱次数分布: 58年世界杯小组赛,巴西对苏联,贝利击中雅欣把守的门楣。 1958年世界杯 四分之一赛 巴西对威尔士 贝利头球击中门柱 1958年世界杯决赛 巴西对瑞典 贝利左右脚连续颠球后,左脚凌空击中门柱 1962年世界杯 巴西对墨西哥; 贝利任意球击中门柱 1962年世界杯 巴西对墨西哥; 贝利禁区前沿左脚劲射,击中门柱; 1962年世界杯 巴西对捷克 贝利禁区外击中门柱 1970年世界杯 四分之一赛 巴西对秘鲁; 贝利低射击中门柱 1970年世界杯 四分之一赛 巴西对秘鲁; 贝利劲射,被守门员扑到了门柱 合计:贝利14场世界杯12球10助攻8门柱。
2015年全国各地财政收入一览表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入账的真金白银。尤其是各地的人均财政收入,也决定了当地的工资水平和能够投入建设的资金量。 从下表可以看出:河南虽人口上亿,但财政收入却很低,甚至比安徽、湖南、江西这些省份都低,尤其是人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几乎在垫底之列。要充分认识到差距,加快发展,不能天天满足于GDP第5.
由古都巴黎爆炸引起的思考 西欧及北欧诸国经过近三百多年的工业化革命,成为发达繁荣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各国公民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逐渐下降,老龄化日益严重。 为应对老龄化的问题,保持社会发展活力,近几十年来西欧和北欧国家不昔依靠移民赖以维持,但由此却引出成堆的问题。人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绿化、黑化日益严重。这些移民过去享受别国经历数百年发展起来的高福利成果不提,最严重的的是他们文化价值观和西欧、北欧传统的天主教的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尤其是巴黎、罗马、伦敦等大城市尤其突出,以至于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文明冲突。 叙利亚内战产生不少难民,这些人大量涌入欧洲,极端宗教分子也趁机大量涌入欧洲,直接导致这次巴黎爆炸事件的发生。 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人口控制政策,华夏民族一胎政策的实施,致使人口比重下降,而其它民族人口比重则有较大幅度上升。现今面临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经济发展今后几十年内乏力。有专家建议一面实施两孩政策,一面又呼吁实行移民已解决老龄化问题。这移民建议其实就是对华夏民族在犯罪。 众所周知:科索沃那地方本来是塞尔维亚民族的传统居住地,但后来的绿阿族越聚越多,以至于超过本土的塞族人,引发科索沃战争。应引起教训。
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前给日本天皇的书信 忽必烈征战日本前,先给日本天皇写了一封书信,至今作为文物在日本保存。书信内容无外乎让日本称臣纳贡。内容如下:结果,日本拒绝了要求,导致蒙元帝国两次东征日本。结果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以失败告终。
《遂公盨》铭文中的大禹政绩 《遂公盨》: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西周中期的《遂公盨》较为完备的记载了夏禹治水,根据不同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税赋,并推行德政、以德治国的事实。 铭文内容和传世文献《尚书》可以对照。《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可见: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内容高度一致性。 禹都后来被成汤所占据。禹都阳城本来就在嵩山天室附近,成汤占据后也作为立国中心。周武王克商后还是要依天室,在又有夏之居处定都,作为统治中心。故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出土的青铜铭文也能说明这点。 《叔夷钟铭》:“虩虩成汤,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剪伐夏嗣,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都。”
八十年代初期西安及周围环境 80年代的钟楼、大雁塔、秦岭 一览无余80年代初大雁塔周围绿油油的农田80年代西安城墙景观80年代初期的西大街:80年代初西安著名的小寨市场80年代西安东郊的棉纺城2004年南城墙修建现场2004年西安北城墙火车站周围施工现场
按《古本竹书纪年》:夏朝建立于公元前1992年 按成书于周朝的《古本竹书纪年》来推算。 《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古本竹书纪年》: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古本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是公认没什么疑问的年份。 往上推257年,算头尾,周朝开国于公元前1027年。 再上推496年,算头尾,商朝开国于公元前1522年。 再上推471年,算头尾,夏朝开国于公元前1992年。 利用此结果,按《古本竹书纪年》:盘庚迁殷,至纣王灭,273年更不徙都。 盘庚迁都安阳当在公元前1299年。 上述结果和国家断代工程的结果差别比较大: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朝存在47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朝存在555年。 公元前1045年周朝建立。周朝存在790年。 断代工程盘庚迁都安阳在公元前1300年,虽和纪年错1年,但商都安阳的时间则是才256年,和《古本竹书纪年》相差较多。 不知诸位认为那个结果更靠谱?
陈素真早期弟子田岫玲、李佩兰演唱的《白蛇传》、《三回头》 田岫玲三十年代上海胜利公司《白蛇传》录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I3iHG0p5nEU%2F&urlrefer=7f4871ccf182f8282f5ab99b3381ea7b
盛唐之际,万国朝拜皇都洛阳的描述 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高居北辰----协和万帮,怀柔百神。 三阳再启,百辟来朝 列辟在位,万国来宾。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殷荐三神享,明禋万国陪。
陕师大朱士光教授指导、博士李久昌撰写《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 有陕西网友摘录一个章节转发在中华古都吧和古都吧,以此强调洛阳的陪都地位。 但如果大家认真看完这本业界评价颇高的专著,估计陕西网友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专著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6992032039674.html&urlrefer=48c03c6c90db8640bf2e7112697e99c4 李久昌的结论: 结论: 1.洛阳作为国都历经14个朝代,作为国都1693年之久。 2.洛阳作为陪都历经12个朝代,作为陪都498年之久。 合计作为国都和陪都的时间长达:2191年。 当然,这本专著说洛阳作为夏都400年,唐都92年我觉得有点稍微长了点,但瑕不掩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作者还没有统计更始帝、李密魏、战国韩、秦汉之际河南王、王郑、安史燕这几个政权都洛的时间。
看了不错的几个豫东红脸唱段 《沙陀国》卢尚斌、付克恭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o3-8OHp2-1Y%2F&urlrefer=4e2c9b405ee436d55393aac7fc7eaf51
闲谈首都、陪都、两都制 首都和陪都的概念来源于近代西方国家。在我历史悠久的历史上有时非要区分出一个朝代首都和陪都有时还真难度很大。有时名实相符,但有时甚至名实都不相符。个别时段属于首都,个别时段又属于陪都,有些时段可能是两都并重时期。 首先举几个简单例子: 1.宋朝---宋在丢失京都开封后,宋室南渡。称一度称建康为行都,称杭州为行在所。通常我们都称为行都。南宋仍称开封为京都所在。宋人编纂的“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皆称临安为“行在所”,不但不以京都称之,甚至连“行都”一词也绝口不谈。终南宋一朝,都未将杭州称为京师,京师永远是汴京开封;甚至在金亡于宋蒙联军之后,南宋尚有端平入洛之举以期恢复故都。《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但因杭州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一般只把行在杭州作为宋室南渡之后的首都,开封虽有京都之名,但名实不符,不过是名义上的首都罢了。 2.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开封,南京金陵,准备轮流驻烨。但开封地区的破败,致使洪武十一年才下定决心罢北京开封,定南京为京师。洪武前十一年中,虽开封和南京制度上都是正式国都,但因为南京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一般认为只有南京是首都,而开封属于陪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平,南京成为留都,而将皇太子朱高炽放在南京监国。永乐大帝死后,明仁宗1424登基即位。朱高炽希望明朝的京都,是自己做太子监国时的故地金陵,又将北京改为行在,南京为京都。历明宣宗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才恢复名义上的京师地位,不再称为行在。但这段时间内,皇帝和明朝政府所在一直在北平,一般认为北平虽名为行在,但首都仍是北京,而南京虽有京都名分,但不过是留都。 3.隋朝---隋炀帝登基之初,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京,并正式迁百官与后宫于东京。但长安的京师名号始终未取消。虽隋炀帝后来经常巡幸天下,但东京洛阳无疑是其最主要的政治中心。所以一般认为隋炀帝时期洛阳是首都,而长安只不过徒冠京师之名,应该属于留都。 4元朝---终元一朝,建有上都和大都。冬春时节,皇帝和政府基本在大都度过,而夏秋季节又在上都度过。所以一般认为是两都制的体现。所以两都都可以认为是首都。 5唐朝----唐朝情况比较复杂,洛阳显庆之前也短时期内存有东都,但却不是皇帝和政府所在,只能算陪都,只有长安能算作首都。唐高宗显庆年间开始设立东西两京都,视为东西两宅。制度上开始实行两都制。而且之后到他去世的26年间,轮流驻烨东西两都,在东都度过12年春秋,在西都度过11春秋。其余时间多在来往两都路途之上以及到两都之外的地方巡视,大体上属于并重时期。唐高宗死后的二十三年中,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更为突出,但武后也曾两年时间内在长安度过。一直到唐中宗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元年改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东京),在开元年间在东都度过十年时间。在657年--736年,开始视为两都制,之后,虽名义上两京地位等同。但洛阳已经沦为陪都。肃宗上元元年,长安改为上都后,洛阳改为中都,名义上也开始变为陪都,直至唐末,唐昭宗迁都洛阳,再次成为唐都三年半时间。 6.民国---虽然抗战时期,南京仍挂有首都之名,但政府所在地已迁往重庆,所以那段时间重庆被视为首都。有的说是战时首都。大陆解放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虽仍以南京为民国名义上首都,但实际上的首都已经是台北。 总之---能不能视为首都,一是要有京或者都的名号,二是必须是帝王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两者条件具备,就可以视为首都。反之只具备京或都的名号而不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只能视为陪都。当皇帝和中央政府在两都之间轮流驻烨时,又可视为两京制或者两都制。 这里杭州情况比较特殊,他始终没被视为京或都,只被视为行在所,但因一百多年始终是南渡后的宋室政府所在地,所以仍可视为南宋首都。
如何区分首都与陪都? 首都和陪都的概念来源于近代西方国家。在我历史悠久的历史上有时非要区分出一个朝代首都和陪都有时还真难度很大。有时名实相符,但有时甚至名实都不相符。 举几个简单例子: 1.宋朝---宋在丢失京都开封后,宋室南渡。称一度称建康为行都,称杭州为行在所。通常我们都称为行都。南宋仍称开封为京都所在。宋人编纂的“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皆称临安为“行在所”,不但不以京都称之,甚至连“行都”一词也绝口不谈。终南宋一朝,都未将杭州称为京师,京师永远是汴京开封;甚至在金亡于宋蒙联军之后,南宋尚有端平入洛之举以期恢复故都。《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但因杭州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一般只把行在杭州作为宋室南渡之后的首都,开封虽有京都之名,但名实不符,不过是名义上的首都罢了。 2.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开封,南京金陵,准备轮流驻烨。但开封地区的破败,致使洪武十一年才下定决心罢北京开封,定南京为京师。洪武前十一年中,虽开封和南京制度上都是国都,但因为南京是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一般认为只有南京是首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平,南京成为留都,而将皇太子朱高炽放在南京监国。永乐大帝死后,明仁宗1424登基即位。朱高炽希望明朝的京都,是自己做太子监国时的故地金陵,又将北京改为行在,南京为京都。历明宣宗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才恢复名义上的京师地位,不再称为行在。但这段时间内,皇帝和明朝政府所在一直在北平,一般认为北平虽名为行在,但首都仍是北京,而南京虽有京都名分,但不过是留都。 3.隋朝---隋炀帝登基之初,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京,并正式迁百官与后宫于东京。但长安的京师名号始终未取消。虽隋炀帝后来经常巡幸天下,但东京洛阳无疑是其最主要的政治中心。所以一般认为隋炀帝时期洛阳是首都,而长安只不过徒冠京师之名,应该属于留都。 4元朝---终元一朝,建有上都和大都。冬春时节,皇帝和政府基本在大都度过,而夏秋季节又在上都度过。所以一般认为是两都制的体现。所以两都都可以认为是首都。 5唐朝----唐朝情况比较复杂,洛阳显庆之前也短时期内存有东都,但却不是皇帝和政府所在,只能算陪都,只有长安能算作首都。唐高宗显庆年间开始设立东西两京都,视为东西两宅。制度上开始实行两都制。而且之后到他去世的26年间,轮流驻烨东西两都,在东都度过12年春秋,在西都度过11春秋。其余时间多在来往两都路途之上以及到两都之外的地方巡视,大体上属于并重时期。唐高宗死后的二十三年中,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更为突出,但武后也曾两年时间内在长安度过。一直到唐中宗还都长安。唐玄宗开元元年改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东京),在开元年间在东都度过十年时间。在657年--736年,开始视为两都制,之后,虽名义上两京地位等同。但洛阳已经沦为陪都。肃宗上元元年,长安改为上都后,洛阳改为中都,名义上也开始变为陪都,直至唐末,唐昭宗迁都洛阳,再次成为唐都三年半时间。 6.民国---虽然抗战时期,南京仍挂有首都之名,但政府所在地已迁往重庆,所以那段时间重庆被视为首都。有的说是战时首都。大陆解放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虽仍以南京为民国名义上首都,但实际上的首都已经是台北。 总之---能不能视为首都,一是要有京或者都的名号,二是必须是帝王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两者条件具备,就可以视为首都。 这里杭州情况比较特殊,他始终没被视为京或都,只被视为行在所,但因一百多年始终是南渡后的宋室政府所在地,所以仍可视为南宋首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