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_行者 太极_行者
关注数: 177 粉丝数: 824 发帖数: 43,719 关注贴吧数: 114
三体式站多长时间 传说中齐公博大师站三体式能站一、两个时辰。对这事我曾问过剑云老师,老师不置可否。只是强调三体式要多站,但不要死站硬撑,感到腿发热了就可以换条腿站。老师还说过,至少要连续练习站三体式100天,才能开拳。于是我开始练三体式,一个月下来最多也只能站到3分钟。后来出差,断断续续地再也没有连续坚持过1个月,更不用说连续坚持100天了。以后又遇见支一峰师兄,支先生讲他父亲说,站三体式能坚持1分钟才能换腿,能坚持10分钟,四肢则沉如灌铅,到了这一步才能练出底座,能站到30分钟以上,才会有松空的意境。我问,能站几分钟才能开拳呢?师兄讲至少要练出底座,否则就不是形意拳的味道。因此,按我现在的能力还根本不配练开手劈拳呢,即使练了,味道也不可能很对。形意拳看着简单对味却难了。与呼吸相合,则时间就可以延长。我最长站过5分钟,即调形与调息相合才可能延长时间。此外,腿部力量也有个循序渐进的增长过程。单重三体式至少要能站1——2分钟的水平,才能勉强开拳。否则劈拳是绝对练不出究竟的。没有三体式的功夫,前腿一动,整个身体的重心就要晃动,这一晃就把形意拳的味道全晃悠没了。形意拳的至境是前腿动周身重心不动,这在物理学上似乎是很难解释的,但是孙老先生曾做出来,并用靠墙站着抬起外侧的腿来演示重心是可以不变的。近代只有孙老先生练到这种境界。 一般的是前腿动,对方看不出你重心变动,功夫再深一些的是让别人扶着你的前手,却感觉不到你重心有变化。如果三体式只有2分钟的功夫,顶多也只能达到自己没觉着自己的重心晃动。 练散打的不站三体式,但也练出来打人的功夫,但是与形意拳打人的味道不一样。什么功夫出什么味道。 站三体式是教人明白什么是直!以及如何做到直!同时又为劈拳打好基础。否则,就打不出劈拳的味道。劈拳的味道出不来,形意拳就等于不会练。至于静也好,净也好都是以后的事了。从广义上讲静以及净是拳术提高的法门。但从狭义上讲静以及净只是调剂人的心理状态的法门,它们与拳术中的技艺没有直接关系。站三体式要站出虚灵的意思。沉重、整实、深透都是人家的感觉,自己惟有一虚灵、松静,无一处格外的着意。平时练拳要养成在虚灵中感受的习惯,只需将身体调至中,即临界面。找意意妄,找劲劲僵,都是妄谬。肌肉不是不练,不练肌肉,一身脂肪,无异于慢性自杀。练习肌肉的关窍,是让肌肉随着易骨而生成。练拳的肌肉形态应该犹如游鱼一般分布周身,而不是象石块一样隆起。健美艺术家的肌肉是练肉而成的肌肉,其形态以块壮为主。拳术家的肌肉是练骨而成的肌肉。故作用性能不同。 拳术家随着造诣不同,肌肉形态也不一样。游鱼状是较高造诣的一种类型。打坐时大腿外侧肌肉也是处于拉伸状态,但同样可以坚持较长时间。肌肉不用丝毫力,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不准确的,因为只要站着,总有一部分肌肉是要用力的,同样只要手臂抬着,也总有一部分肌肉在用力。按照科学的语言似乎应该是身体受力的各处肌肉处于较为均匀的受力状态。 临界面就是骨系传力的状态之一。两者并不矛盾。这是完全可以验证的。 我确实没有什么功夫,在拳理的认识上难免有不到之处,有时自相矛盾而不自知是可能的。但是真知总是可以验证的,实践与理性的交流总可以让我们靠近真知。根据我的实验,临界面是骨系最佳传力状态,即加外力后又突然消除外力,在消除之瞬身体全然不动。在外力取消前后之瞬无任何晃动。站三体式单重就不如双重省力,三体式又不如无极式自然得力。站着又不如躺着自然得力。所以肌肉不用力的感受,不能作为自然得力的标准。比如对于一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大腿内侧就比外侧较少用力,所以,当使大腿内外的肌肉受力较为均匀时,反而使人感到自己在用力。所以使身体相关肌群发生关联均匀受力,常常会感到很不习惯。 我自己站的时间少,只是因为我没有下功夫去练,每次我站三体式并不是一定站到我受不了为止。而是站出点意思来就停了。其实如果要站的时间长一些,也是可以做到的。 时间如果要站的长一些,意义就多了一层,丹修的意思就出来了。但是丹修是需要条件的,其中心静和肾水饱满是必要条件。如果这两条不具备,长时间的站,则意义不大。 所以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站个2分钟,也就可以了。如果要想出功夫,当然要站得长一些,我跟剑云老师学拳的头5年,每次都站得时间长一些。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了肉,练拳也就是体会个意思,就没有再下功夫。因此,也就谈不上练,至多算是玩玩。剑云老师教我三体式时,没有一松一紧这种说法,而是起落开合。无极式中没有起落开合。由太极式不停一气到三体式是个起落开合的过程。三体式站定后,起落开合周流不息。
太极行功法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转)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听说这里新修了禅堂,要打七。所谓打七,就是七天当中专门用功,参禅学道。为什么要七天专门用功呢?打七的传统,是从中国唐代禅宗以后开始的,目的就是四个字:克期取证。就是指在自己指定的时间内,非成佛证道不可。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关闭三年,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夜里叫你马上睡,有时候还睡不着。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福德,他把自己的思想关闭了三年,得到了这个定。    他又去找另一个老师,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做到了以后,又去找新的老师。可是印度所有大师,他都学完了,没有人可以找了。自己一个人跑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他跑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据释迦佛传记和佛经记载,他每天只吃一颗果子。六年间,面黄肌瘦,肚子都饿扁了。这时,他才只有二十几岁,可是已经很苍老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营养不良。就这样,释迦牟尼佛修行了六年。    现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还存在修苦行。在印度,有些修苦行的人,把自己的头发都拔光了,长出来就拔。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磨练自己。有时候让火烤,有时候泡在水里。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抱怨打坐很苦,看看他们这些修苦行的人吧!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修苦行呢?因为在当时的印度,有些人认为苦行是道。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去修苦行,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之后,他就讲一句话:苦行非道也。然后,没有老师可找了,自己下山了,跑到印度恒河边上。在那里,一个牧场里的小姐看到这个老和尚(其实那个时候他不过三十一岁)好可怜,快要死了,就供养他牛奶,使他恢复了普通人的生活。之后,他跑到恒河边上的一棵树下,就是那棵菩提树。这棵树原来不叫菩提树,后来为了纪念他成道,才被称为菩提树。菩提者,觉悟也,大彻大悟的意思,梵文叫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盘腿打坐,不证菩提不起此座。我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得这个菩提,不大彻大悟,决不起此座。第一天,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至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天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辰星,这个时候他悟道了。他自己也感觉到奇怪。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不能得道,不能成佛。
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   夏朝约前2070-1600年 中国学者一般认为 河南 洛阳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 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夏禹 夏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 河南 安阳(商朝也称 殷朝)后迁朝歌 河南 淇县商汤 商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 姬发周幽王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周平王 姬宜臼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 咸阳陕西咸阳 始皇帝 嬴政 秦三世嬴 子婴    西楚前206-202年 彭城江苏 徐州 西楚霸王 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前202- 公元8年长安陕西 西安 汉高祖刘邦 孺子婴 刘婴    新 朝公元8-23年 常安陕西西安 新始祖高皇帝 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常安陕西西安 汉延宗更始帝 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 邯郸河北邯郸 汉帝 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 长安陕西西安 汉昌宗 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成家四川成都 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 洛阳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汉献帝刘协    三国 分为魏蜀吴:    魏220-26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曹奂    蜀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刘禅    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孙皓    西晋266-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    东晋318-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 司马睿晋安帝司马德宗    十六国304-439 :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刘准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 萧道成 萧宝融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 萧衍 萧方智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 陈霸先 陈叔宝    北朝   
吴文翰:“脚下生根”是轻灵敏捷的基础 吴文翰 :“脚下生根”是轻灵敏捷的基础   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开始像是在水底下练,然后像是在水中央练,最后像是在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孙禄堂跟郝为真学拳后,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另外,郝为真的后人也把这句话记录了下来。  郝为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实际是表达了练习太极拳由实到虚的修炼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练习太极拳是重和实的,随着功夫的增长,动作会变得轻灵,最后则好像在空气中练拳了。在水底练拳,脚扎在水底,身体运行时有水的阻力,这表明身体的轻灵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进一步练习,好像在水中央练拳了,脚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这表明练拳的轻灵度提高了;到了第三层,就浮到了水面上,没有水的阻力,身体就极其虚灵了。因此,武派太极拳在走架时,要求做到空、松、圆、活。郝为真说的练拳体会,实际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圆、活。  如何做到空、松、圆、活呢?这就要求走架时,要从重、大向轻、灵的方向练习。也就是开始练习时要沉稳重大,随着功夫的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这三层意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这只是郝为真老前辈自己的体会。其实,每个人练拳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中国台湾的郑曼青老人,他练拳的感觉是像“陆地行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轻灵劲的功夫。这些练拳的体会,其实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  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所以,我们要求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  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  另外,太极拳为了技击,除了要求稳健轻灵外,还要快速准确。这就要求在腾挪闪展上下功夫。闪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腾挪则是腿上的功夫。要达到这个程度,只是练习拳架还不够,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训练。  总体来说,“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就是为了练拳稳如泰山,举步轻如鸿毛。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就不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的轻灵。“落地生根”不是滞重,而是稳定。如果过于滞重,就不能达到举步轻灵的目的。  至于练习拳架的高低问题,要因人而异。过去练习太极拳,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动作要大一些。过去都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所以,开始练习时,都是低架。青少年练习武式太极拳,也要求底架。随着年龄增长,拳式要逐渐紧凑,身法就高了。杨式太极拳身法比较低,这是由于杨澄甫老师教拳时年龄不是很大,身体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较开展。但是,练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年龄,来决定架势的高低。郑曼青老师的拳架就比较高,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郑曼青个子和杨澄甫相差悬殊,所以他并没有在外型上学习杨澄甫,而是在太极拳的理念上学习了杨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高架比较多,这是由于武式太极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从小练习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较灵活。总之,练拳要因人而异,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去己之根”的观点,见于上海的王壮弘先生给《陈氏太极拳图说》作的序。他的观点是练习太极拳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其实,这只是从文字上对“脚下生根”的理解,比较片面。“落地生根”并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动了,而是对人在运动中下肢稳固的一种比喻。太极拳并不是只讲“落地生根”,还讲究轻灵敏捷、腾挪闪展。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也就不会有腾挪闪展的轻灵敏捷。“落地生根”是强调你在举步投足时脚下要稳,如果脚下不稳,你还怎么和人推手搏击?所以,下肢稳固,是上肢轻灵的基础,也是腾挪闪展的基础。
仙人 (印度神话) 仙人位于 神、 人和 阿修罗的范畴之外,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一个群体。有些神(尤其是 生主)也被称为仙人, [1]还有一些仙人是历史人物被神化的结果。一些例子表明,凡人可以通过 苦行等等修成仙人; [2]不过更多例子指出仙人是 世袭的。 [3]仙人大多是些精通 吠陀的圣贤,拥有极大的法力神通,属于最招惹不起的人物。天神对仙人十分敬畏,时常有求于他们,有时还会遭到他们的惩罚和打击;连 三大主神都要屈服于他们, 毗湿奴就因为 婆利古仙人的诅咒而在凡间 转世了好几次。 [4]仙人最常见的神通莫过于 诅咒,这些诅咒具有可以使天神遭殃的威力,而且一旦发出就必然会实现,连发出诅咒者本人也取消不了。 [5] [6] 大致上,仙人可分为三类:出身于天神的叫天仙(devaṛṣi);出身于 婆罗门的叫梵仙(brahmaṛṣi);出身于 刹帝利的叫王仙(rājaṛṣi)。在修行的人看来梵仙的称号最尊贵,因此 众友仙人以骇人的苦行去得到它,同时放弃了 大梵天亲赐的“大仙”称号。 [7]此外,还有几类称号似乎并不具有类聚意义,如大仙(mahaṛṣi,特别有道行或受尊敬的仙人,通常是指10位生主),多闻仙(śrutaṛṣi)和至上仙(paramaṛṣi),以及“吠陀作者”(kāṇḍaṛṣi [8])。又有一类 矮仙(vālakhilya),总数多达六万,每个都只有 拇指大小;他们曾经惩罚过行为不逊的神王 因陀罗(在有关仙人的神话中,因陀罗是常见的被诅咒、制裁和戏弄的对象,而且往往是罪有应得)。 [9]仙人还可能组成具有某种意义的集团,例如代表 北斗七星的 七仙人(saptarṣi),以及梵天的四个“ 心生子”(manasputra)。有关仙人的神话在印度文献中十分常见,从最早的吠陀到 史诗,再到晚近的 往世书。有些著名仙人在各种宗教和文学作品中都常常登场,也有些仙人只是在某本书里提到过名字。总而言之,仙人在 印度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始派 文始派,又称 隐仙派,“ 犹龙派”,与 华山派和 楼观道号为古代三大流派。共同以以“关尹子” 尹喜为宗祖。尹喜,字公度, 战国时秦人,生卒年不详,约与 老子同时。 [1] 内丹派 道教流派,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关尹子名喜,曾为关令,与 老子同时,人称“文始先生”。老子之 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者。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修炼下手即以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 [2]。关尹子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此为“合大造化于一身”之丹法,其下手则在泯思虑情识知意而一归于虚无。《仙学真诠》云:“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迳做炼神还虚工夫,直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气,气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炼神还虚一关,最简易,最直捷。” “炼神还虚”,很 抽象,过程又很长,只有“泯思虑情识知意而一归于虚无”和“浑人我,同天地”等原则性的指导,常人不易了解。当代 道学大家 萧天石说:“道门 丹道派中,以 重阳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历代修文始派者自当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目前文始派面临的要务,就是如何平衡与其他派门之间,修习的学人数目,让虚无大道有更多人可以了解。
太极拳乱环诀是什么? 乱环术法最难能,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到横坚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注释: 第一句,太极拳的运用,以圈环方式为变化的基础。乱环是表示太极拳没有固定的圈环方式,例如在手法上有高低、进退、出入、攻守都走圈形,而圈是变化的,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和有形圈与无形圈的区别,并且又分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什么是无形的圈?就是在出手动作中,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这和螺丝力量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所以虽然用手直入直出,但是只要接触对方的某部,便显示出直进是由螺旋力在推动的。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并能在顺随之中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入手克敌。 第二句,此句说明将对方诱入我的无形圈内,对方失去了主体力量,受我乱环螺旋力量牵制以后,即可随时达到得心应手的机会。而且,这时只要以四两的劲,即可发动对方的千斤之力。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并非纯四两来拨真千斤。拳诀说“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要有千斤的收获,只用四两的力量达到成功。例如对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势来袭我时,因我用圈环法,滑走来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势,达到制敌之目的。倘若四两的力量不成功时,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后接应周旋,也并非以纯四两敌真千斤的说法。 第三句,此句说明在用乱环时发出整力的方法,按发力可以分全部力与局部力,全部力是把全身整力发出去,局部力是四肢单发的力量。要想发全身整力必定手脚齐到才可以。拳诀上说: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蒿草。手到脚不到,打上不得妙。就是说要发全力冲击对方,需要手脚齐到,才可奏大效。横竖找:是找对方的横侧方,来进我的坚正方,就是向对方横侧进击,可以使对方失去重心,而不得守其中心。在我用乱环时,虽然对方陷入我的圈环内,但必须向对方的横线处发击,用我正直线的力量,再加上手脚齐到的方法,才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着法才不致于落空。 第四句,究竟怎样运用乱环的方法,才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呢?例如当我向对方横侧身发击时,所进击点为发点,并且要找准对方的跌落之点,由发点用全力直向对方的落点猛击,才可以收获全功。
九节佛风 九节佛风源自峨嵋 功法。 坐定(双盘坐或单盘坐式均可),手结定印,即两手相合,手心向上,左手置于右手上,两拇指相接(沟通左、右脉之气)置于小腹前(脐轮与生殖轮之间〕。先观想自已全身透明如水晶琉璃般光亮,身中有二条直立平行的脉,就是中脉、左脉、右脉,如三根管子一样;中脉在脊柱内,左脉贴近中脉左边,右脉帖近在中脉右边。中脉发自“海底轮”(**前二指,相当于会阴穴〕,直上抵顶轮(在头顶心〕会合,折而达于鼻腔,三脉在海底轮处交会。 调整好姿势后,然后观想你的对面有一大光明(白光)或是观恕”本尊”之面孔(即某尊佛像,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因密宗的最重要是“我即是佛”〕与修习者面对面,白光从本尊佛的鼻孔流出。 第一节:以左手无名指按左鼻孔,观想白光随吸气进人你的右鼻孔,一入右脉就化为红光,顺右脉而下,绕到海底轮交汇处;再顺左脉向上,随即放下无名指,从左鼻孔呼出去,同时想象体内一切业障、疾苦、病气皆化为黑气而去。 第二节:以右手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想白光随吸气由左鼻孔进入。一人左脉就化为红光,顺着左脉而下,绕到海底轮交汇处,再顺着右脉向上,随即放下右手无名指,从右鼻孔呼出去,想象体内一切业障、疾苦、病气皆随黑气排出。 第三节:观想白光随吸气由左、右鼻孔同时进入,一入左、右脉就化为红光,分别顾左、右脉而下,至海底轮交汇处进入中脉,向上冲顶,如冲不上去,再折回海底轮,再顺着左、右脉上行,由左、右鼻孔呼出去。想象体内一切业障、疾苦、病病皆化成黑气排出。随着功力的加深,沿中脉上冲的红光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节:白光从左鼻孔进,红光从右鼻孔出(即重复第二节〕。 第五节:白光从右鼻孔进,红光黑气从左鼻孔出(即重复第一节)。 第六节:从两鼻孔进,从两鼻孔出(重复第三节)。 第七节:从两鼻孔进,从两鼻孔出(再重复练第三节〕。 第八节:从右鼻孔进,从左鼻孔出(重复练第一节)。 第九节:从左鼻孔进,从右鼻孔出(重复练第二节)。 “九节佛风”实际上只有三节,其他六节是将次序颠倒、重复练,在于训练学功者的意力和念力。本法通过九节的变换,使修习者专注于呼吸吐纳,以阻止杂念的产生,把精神完全集中在九节佛风变化的“一念”之中,就是以一念破万念。在修炼半年至一年后,只要“九节佛风”做完,就能进入“静定之境”。 观想中的白光是“净光”,变成红光是在清洁、净化体内的一切秽气,然后化成黑气呼出体外。这样不断地“纳白吐黑”,久久修习,就能使自身化为清净化,与宇宙的“大光明”融合,有益于身体健康,祛病延年,并为以后的修炼打下基础。 练”九节佛风”,最好能用意念控制左、右鼻孔的气息出入,初学者做不到,才用无名指按鼻孔之法,因为手的动作大多,会影响入静效果,用意念控制鼻孔出入息,开始不易做到,但久练就会变为容易。若能不用手按压鼻孔,则打坐开始两手便应结成“定印”,置于腹前,直到行功完毕。 “九节佛风”的要领是,呼吸要慢、细、长。 慢一因为慢才能定心,才能自在,才能聚气。 细一细才能精细,才能轻逸,能动静随意; 长一长才能入静,才能清静,”定能生静、静能生慧”。
十二经络(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经脉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