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40
发帖数: 28,726
关注贴吧数: 9
为了练出推手的中定劲,从今晚开始我准备 在地上画一个直径60公分的圈,防守者站在圈内随进攻者的进攻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随意进攻而变化身形步法,以任意一只脚出圈为输。攻守互换。请教吧友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赐教。
我练拳过程曾经历的五种现象 我年轻时,在一所中学教书,曾患多种疾病如严重的神经衰弱,严重的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溃疡性的结肠炎〔都经过胃镜检查〕,严重时血色素只有5克,曾昏倒在讲台多次,百药无效,甚至丧失过生活的勇气,后经人介绍师从杨式小架第五代传宋金辉老师,勤学苦练,整整三年余无雨无阻练拳,后病痊愈。空闲下来整理旧日记摘录出来以飱吧友。 1,1990年11月21日星期三天气阴有小雨 最近练拳怎么老时放屁,有时臭不可闻,饭量大增。对练拳时放屁之事问宋老师,老师只说了两个字“在通”。 2,1991年9月12日星期四天气阴 今晚夜深人静在操场练拳时突然变得炸雷一响,一看周围正常,此时脑中还有嚓嚓余响。当晚不吃安眠药,酣然入睡。问宋师仍然两字“在通”。 3,1991年10月15日星期二天气阴有小雨 今晚在操场练拳时在双按掌和搂膝拗步时突然感觉手臂延长,在操场中间觉得手掌可以摸到几十米远的墙缝。第二天问宋师答三个字“在放长”。 4,1992年4月13日中午晴 最近练拳感觉胸内内脏蠕动很快,并发生腹鸣,连周围练拳的师兄弟们都见听。问宋师答四个字“初级功夫”。 5,1993年6月8日星期二下午天气一般 最近练拳和练推手后,怎么左胯及大腿根痛的不得了,连睡觉翻身都痛的厉害,但一想到练武不怕苦,怕苦不练武,又到操场练拳,做左右分脚和转身蹬脚时左脚痛得抬不起,下定决心做下势时只听左胯响了一声,多舒畅,练完拳,问宋师答曰两个字“开胯”。 后来我看到师爷张金龄语录才有所明白,“幻景幻像莫惊恋,意守丹田处泰然”
吧友们怎样理解:“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句话?
烦请吧友们讨论“松和懈”“刚和硬”的区别在那里?
祝吧友们元旦节快乐!别忘了练拳
吧友们“动作和呼吸必须结合”的提法对吗?
摘录一段我的推手日记 2012年12月26日夜。寒风夹着小雨。 每天晚上8时至10时的高强度对抗性推手训练开始了,三十岁身高体壮的师弟向我不断发劲攻击,我不停地走化掉他的劲,有一个劲师弟发劲过猛被我化空,他急忙后撤,我粘住打回劲,上右步近身发力,只听哎哟一声师弟向后腾空跌到在地,左手受伤,我赶忙拉起师弟,原来我上右步时不经意踏住了师弟左脚脚背,让他一下钉在那里再加上我的发力,让他来不及后撤左脚,跌出后左手受伤。这种情况我和其他对手推也出现过多次。 我的体悟:1,对抗性推手中,手到脚到非常重要,步随身换时刻注意。平时盘架要更加注意外三合。 2,与对方的劲力要合拍,把对方的肢体变作自己肢体的一部分,无论进退都不可以在时间上有明显落差。 3,在推手或搏击中如果能做到时时控制住对方的脚,发放对方时把意放在对方脚上,效果可能更好。
我对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句话的认识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出自武禹襄先贤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现本人根据练拳及推手和散手实践谈点认识,以期抛砖引玉,望吧友们批评指正,也望对有志斯技者有所帮助。1,世上任何搏击术无不追求击出的拳或掌等力量越大,就越有威力。任何武术都想发挥高速度,高威力的技击效果。传统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技击对高速度,高威力的追求甚至更强烈,雅轩先贤所说冷快绝伦,也不出此范畴。2,松,紧如果是指放松,僵硬,那么僵硬不松的紧,绝对是错的,因为任何拳术绝不可能会愚笨到主张僵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其中〔然后〕两字,表述出柔在先,刚在后,(柔为刚之根)是永恒不变的拳理。3,太极拳先贤们在不断实证体悟中寻觅出与外家拳法截然不同,并且违背一般认知与习惯的独特训练方法,那就是在盘架时彻底大松大柔从而达到极柔软的境界,通过极柔软这一训练手段而达到极坚刚的力量,是可以超越全靠肌肉锻炼而形成的强大力量。4,传统太极拳的极柔软就是借由大松大柔追求高速度,高威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极坚刚的技击目的。5,这种大松大柔训练手段,很多爱好者在实证中失败了,这部分爱好者根本缺少大松大柔训练量的积累,也就无法达到大松大柔,因此也就不能产生极坚刚的力量的质变,从而产生对拳论的怀疑态度。6,极柔软是太极拳功夫的训练方法,极坚刚是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刚柔相济或刚柔并用是传统太极拳技击的使用方法,本人认为只有分清了训练方法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刚柔相济或刚柔并用的〔使用方法〕并在大松大柔的训练中,努力追求极坚刚的力量,一定能不断取得进步。(以上内容供参考)。2012年12月27日中午撰写。
吧友们怎样理解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句话?
提前祝广大吧友们元旦节快乐!但不要忘了练拳
我终于有了精品帖感谢吧主和广大吧友勉励
吧友们您们认为这句话对吗? 太极功夫高手属于那种有明师指导,性格比较内向,静的下心来,不愿出名而又单纯的人!
吧友们能谈谈练太极拳身体都有什么反应?
传统太极拳只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请不要搞成玄学
站桩练习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发放和击打对手最佳效果是在对方吸气时
吧友们能否谈谈练太极拳都能治什么病?
请问怎么今天回复吧友帖没以往方便?
太极讲阴阳,为什么不叫阴阳拳而叫太极拳呢?
我请朋友从北方带回了一根4米7长的白腊杆 体悟⒈训练要领与练拳架一致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等。⒉全身放松意识到脚底、凝神静气、呼吸自然。⒊不是练手臂劲而是通过抖杆子力道回传到腰胯练出腰胯劲及裆劲。⒋它只不过是是一种辅助功法、还是要以练习拳架及高强度对抗性的推手为主。敬请广大吧友指导,因为南方不产白腊杆,许多爱好者没有练习。
热烈祝贺太极拳吧九周年!
吧友们谁能介绍一下和式太极拳及推手特点
我还是支持练练敛和不要练错了当吧主!
寒冷的冬天不宜起床太早练拳
记得有位吧友说过紧中求松,松中求静,静中求定,定中求道 烦请吧友们指导
昨天我从网络中发现在佛山,河北赵县有练杨式小架148式的 而且动作名称,姿势动作-致,请知道的吧友帮查之,在下谢过!
请问推手与实战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我今天请了假,去外地参加比赛,我会天天签到的
刚练完散推手,今晚差点被摔翻及体悟 现在闲下来,说说11月18日晚的事,平时我每天冬时制是晚7点半至10点练习对抗性的推手和散手,最近很热闹,有练散打的来比试,有练了九年跆拳道的来比试,有练拳击的来比试,规则是各退三步,由体育局的同志当裁判,喊一二三,当到三时双方同时进攻倒地方为输,我今年巳五十多一点,身高一米七二,体重70公斤,对方都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身高,体重都优于我,我都胜了对方.那晚经朋友介绍来了一位刚退役的当了六年特种兵的班长,山东枣庄人,二十六岁,身高一米八五,体重95公斤,比试时,刚一接触感觉他下盘稳如泰山,劲特别大,稳扎稳打,距离感和节奏感很好,暴发力特别好,我粘住他化掉了他几次直拳进攻,他突然身体敏捷下滑用双手搂住我双腿抱摔,我则用高探马拧住他的头,他下边一用力,我就松沉双腿用意把他使在我双腿的力量传递到我上肢拧住他的头,逼迫他松手,我不敢击打他头部,怕出事,他放开双手,用左膝盖撞击我裆部我用右掌按住他膝盖,左手粘住他右手放松右脚向左侧旋身上右步想给他一个别腿摔,可他非常敏捷后撤右脚同时一侧身用左脚猛踹我左脚膝盖以下部位,把我端的一个趔趄,险些倒下,我调整重心一个跟步站稳,转腰旋胯用右横肘猛击他颈部使他后退了二步,体育局同志忙喊停下.我们双方巳是大汗淋漓,不过对方喘气比我厉害,我很快恢复了平静.回到家里一看幸好端在左腿肚子上黑了好大一片,今天都还在痛,但我戴上护腿仍然练拳和师兄弟们推手,晚上11点到老师那里治疗.通过这次比试我的体悟如下,1.搏击需要有好的体能,应每天保持最低限度的运动量,即盘拳一小时,高强度对抗性推手一小时.2.击尾首相应,击首尾首相应,击中间两头应.3.面对直拳之类的一定要敢于近身粘住对方才能使用听化拿发.4.防膝盖以下对方的腿击最难防,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刚练完散推手,今晚差点被摔翻
太极图中s线对我的一点启示 传统太极拳是练习刚柔相济的功夫,突出阴鱼或阳鱼都是不全面的,而是要寻找一个度,偏阴鱼则容易懈,偏阳鱼则容易僵,鱼眼代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在刚与柔,阴与阳的两个对立极限中,寻求刚柔相济的修炼途径,既不能从纯柔中去找,也不能从纯刚中找,练传统太极拳既不练刚,也不练柔,而是在刚与柔的矛盾中获得刚柔相济的新力,才是太极功夫的精髓,刚柔相济的新力,就是太极图中的s线,从立面看s线是立体的s螺旋线,这就是为什么要练岀螺旋劲,谁越接近s线功夫就相对提高,这就达到了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的境界.望吧友们拍砖!
再请教吧友们推手中听劲和懂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谢谢!
祝年龄大的吧友们重阳节快乐!
我发现一个现象,请大家拍砖 演艺界大多是相互捧场,相互吹捧,而从中双赢.武术界是各门派之间经常相互抨击,造成两败俱伤,这可能与武术是实证科学分不开有关.当然声明,揭露和抨击骗子是可以的.
提前祝吧友们中秋节快乐!
请教吧友们怎么理解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
惭愧啊,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精品帖,要更加努力了!
许多真正的高手都是求真务实,很低调的.
向温江的太极拳朋友们致敬!
我八十五岁的老师看了闰的视频笑得呛了水 昨晚和师兄弟们练完推手后就到杨式小架148式第5代传人宋金辉老师家里打开电脑让他看了闰推手视频,宋老师边看边喝水,突然大笑起来还呛了水,我们赶快递上毛巾让他擦拭,老人家眼里闪烁着泪光,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骗人啊!见此情形大师兄赶忙岔开话题.
倡导对闰芳事件进行大讨论促进吧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吧风.
烦请吧友讨论一个问题 在推手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上虚下实中间灵.
烦请吧友们讨论为什么说放松就是最快?
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知是否有普遍性? 2012年8底月18日星期六,应师弟之邀参加了在成都市温江体育馆举办的武术太极拳套路邀请表演赛,赵堡太极拳代表也参加了,上午是套路和器械表演和对练套路表演,其中许多是获得过国家级,省,市竞赛套路的冠军,许多是20多岁年轻人,我无意中发现许多都有膝盖伤,在表演服下都戴着护膝,当然下午我与几位传统太极拳传人进行了推手切磋交流.
浅谈太极推手4 我试用简单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八门劲的意境。 掽:掽之为劲,好象气轮一样,有刚有柔,是灵活不僵的,有人把它称为先锋劲,有试探和阻击作用,但它决不是僵硬死板的顶劲。 捋:捋之为劲,好象转动的风车,对作用在车上的风力,有迎有送,经它的转动功能,使来力落在空处,有引进落空的效能。 挤:挤之为劲,好象拈弓放弦,箭出虽直,没有弓弦的挣圆,是发不出去的。拈弓是蓄,放弦是发。 按:按之为劲,好象急流之水,卷起漩涡,其势向下坠落,大石当之,也拨根翻滚。两人推手,各有虚实,由于按劲旋坠,能避实击虚,与对手的力相合,为我所借,能动摇对手重心。 采:采之为劲,好象裹浪梭滩的水,劲力集中,其势急速,遇物即卷之而下。推手中对手进力,我顺势捋之,但未到达落空的目的,我应再转腰腿,把住来手,向身侧斜下采拨。动摇对手重心。 挒:挒之为劲,如赶马人的鞭子,向空抛出,急速转措鞭头立即产生脆力,发出响声。推手中对手来势凶猛,我挥手沾化,若对手快速回收,我应借势顺力,向他斜上扫去,摧他后跌。 肘:肘之为劲,好象在不宽容的地方,着了翻板,是不好避让的。推手中对方硬压或制我手,我就顺势转肘击他。用时又好象踏在镢头上,难避镢柄反击。 靠:靠之为劲,好象突然塌下泰山,威力无穷,近者难逃厄运。推手中若遇采挒,我当上步扣套其脚,展身进逼,用肩胯抖击,使对手防不胜防,而被撞跌。 八门劲各有劲别,它的锻炼和运用,是在一定的推手形势中进行,有的先练四正,继练四隅,有的将八门劲统一在圆揉推手中进行锻炼。八门劲各有生克制化,变化是无穷尽的。推手的双方,应具备外似绵软,内似坚刚的素质。推手中用意不用力,哪里受力,哪里就要转一圆圈,这一圈中,包括柔化和刚发。即一太极。对手失去重心,而自己不受影响。所以先贤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又说:“周身无处不太极。” 太极功夫讲究尊师重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且看当今运动竞技在夺魁过程中,教练员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练太极功夫,从古至今,还没有无师自通而有成就的先例,因为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学,初练中有形有势,不足为奇,但到后来,实质是重意不重形。意、气、劲都属内在又是一重天地,无边无际的,应向何处杳杳茫茫。先贤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处修。” 从历史上看,莫说初练者须师传授,其他武术大师要练太极拳功夫,无师传授同样是不可能的。孙氏太极宗师,禄堂公早已是誉满天下的武术大师,不但武学上乘,而且著书立说。对太极功夫,向慕已以久,也自无门。后经郝师(维真)传授,方得已贯通,而成孙氏太极一代宗师。 老师是太极功夫的引路人,他自己亦在不断追求和提高。从有形到无形的各个阶段,老师是先知先觉者,要掌握太极真谛,练好太极功夫,心中要诚心,接受老师的传授,通过老师的现身说法,尽心尽意地去领悟隐微无形的感受,处心摩练,成功是有日可待的。
烦请吧友讨论用意不用力是手段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请问吧友们,夏练三伏您们是怎样练拳的?
吧友们,今天是全民健身日望吧友们勤奋练拳
烦请吧友们告知什么是绵拳?它和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浅谈太极推手3 舍己从人是推手的根本。推手运动象行军作战一样,在军事行动上攻防问题,决不可主观为是,更不可盲目以争先机。要避免无谓的消耗和冲突,要蓄精养锐。充实自己,要“听劲”察觉对方的特性和规律。在运动中掌握因势借力的良好机会,才能巧妙地制服对手。推手中如忽略舍己从人这个根本问题,就会任意出力,冲冲撞撞,白费力气,气喘吁吁,颜面青白,耗尽体力,始终待不到制人的机会,结果为人所制。不遵守推手法则,又犯双重毛病,要提高“听劲”达到懂劲,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更谈不上提高太极功夫了。 推手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侧重,各有差异,但贯穿其中的八门劲,是不可少的。八门劲是八种方法,劲别由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来完成,因此叫八门劲。掽、捋、挤、按为四正,采、挒、肘、靠为四隅。八门劲的组合练习非常重要。练熟了,能准确掌握它的用“着”,动摇对手重心,发跌对手的最佳点。这样练下去逐步懂得八门劲的妙用,即为“懂劲”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由熟着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祝吧内复员退伍军人节日快乐!
烦请吧友们讨论发劲要练,不可过练,以免真气耗散,这句话对吗?
敢于在吧内亮视频的都是好样的!
浅谈太极推手2 沾、连、随、不丢、不顶、是推手的法则,和练拳一样,把意气放在主要地位,劲力为次。在推手中决不可抗力较劲。因为太极推手,不是一般的攻防运动,而是两人的手臂相搭,在意识指导下,往复摩荡的知觉运动。目的在提高皮肤的触觉灵敏,这种感知力叫做“听劲”它好比军中的一切侦察手段,随着“听劲”的提高,太极功夫相应提高。推手中抗力较劲,就犯了双重的毛病。若犯双重,皮肤触觉灵敏度相应降低。因为在意识指导下,双方同样用力气,都希望以大力胜对方,违背了太极阴阳转换,引进落空的理法,是练不好“听劲”的,又怎能提高太极功夫呢?犯了双重是毛病,终究不能灵活运用,不能随机应变,最容易被人控制,它的为害是很大的。要避免和客服“双重”的毛病,首先要严格遵守推手的法则,更要明白太极阴阳刚柔的关系。克刚是用柔的结果,用柔是克刚的前因。即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才能克服和避免双重的毛病。推手法则,前人总结有八字:“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练太极功夫者不可不知。这里我用简答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八字的意境: 沾—是搭手法。 二人两手相搭,不能碰撞,只能轻挨,使气贯注,知觉灵敏。碰撞实际是抗力较劲,是与太极道理背道而驰的。沾如蜻蜓点水。 连——是搭手后。意气劲都和对方合拍。一直贯注,阴阳一刻不相离。连如风筝放线。 粘——推手虽然在统一形势中进行,但变化是大的,意、气、劲必须贯注,两人手背的接触,互为舟楫,阴阳合为一体。粘如胶似漆,强磁吸铁。 随——推手双方的意、气、劲和臂达到相融状态,随象柳条迎风,往复形影相随。 不丢——趁势发劲攻。 不顶——顺势引落空。 总之,对手向上来力,我就引他上天,向下来力,我就引他入地,直向来力,我就引他前进不止,力量撤退我就趁势加力,使他后跌。在我意识上要有太极就能体会到:若我左边受力,就立即松开左边腰轴和受力点同时转一圆圈,以解左边的威胁,同时向对手虚弱点左边攻去,使对手承受其合力而受制,反之亦然。此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知道太极道理及推手法则的重要性,就时刻牢记在心中,用来指导和格律推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太极推手1 太极推手是练好太极功夫的重要一环,是在练好太极拳架的基础上,进行两人对练的基本方法。把掽、捋、挤、采、挒、肘、靠贯穿于定步,活步推手形势中,进行组合锻炼。推手必须严格遵守太极道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现身说法的指导下,以沾、连、随为法则,以“舍身取义”为根本,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久而久之感觉灵敏,知己知彼,经常模拟实战而阶及神明。 拳名太极,就是以太极道理来练拳,推手亦不例外,太极取象于天、以圆为形,画太极图。简言之即“对立统一”。包括阴阳动静,刚柔开合等等。万事万物,无不存在这个道理。它是变化的互相滋生,充斥转移又须臾不可离。推手中,对手若用刚劲攻我制我,我以阴柔劲消化他。使其落空反而受制,这叫做以柔克刚。他的动作急速,我就急速迎战,他的动作缓慢,我就顺缓来制服他,虽然机势千变万化,时刻不离一太极。 推手是一种攻防运动,用阳刚用阴柔,想的都是在制服对手,恰巧构成太极。练好拳架,身心健康,精、气、神充沛,遍体轻灵,步履成稳,外似绵软,内似坚钢,是知己的功夫,推手练出高度的知觉和灵敏,是知人的功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仍然是离不开太极道路。
请问怎样申请精品帖.
请吧友们讨论一下内家拳的共性是什么?谢谢.
我对练理不练力的认识 记得十多年前杨式小架148式第五代传人宋金辉老师在温江授拳行医时,我一个师弟崔永聪东北人,身高1米83,体重180多斤,典型东北大汉,自幼在东北习练八极拳,因酷爱武术搏击,前老找宋老师比试,因他觉得太极拳软绵绵,慢动作,怎么能用于搏击,结果三试皆被老师化发跌到床上,崔师弟拜师,老师不肯收他,但见他热爱武术,便教了拳架,崔师弟在比试中感觉老师邓臂极沉,而自己无根,便苦练拳架,双手各持一只40多斤重的哑呤练拳,练了4个月再找老师比试,一接手老师笑着说,你的劲更好听了,崔师弟三试比上次输得更惨,便要求拜师,老师并没同意,只是要求他父母同来,才商议,后来崔师弟成了入室弟子,老师说太极拳练的是拳理,即阴阳,松沉,虚实,刚柔的变化,转换是重点,不要练僵力.现在崔师弟巳是四川省十大武术名人之一.望有志斯技者参考.也许对你有所帮助,这是星期天工作加班之暇写之.
书非借不能读,拳非挤时间不能练
提前祝广大吧友们五一节快乐,同时别忘了练拳!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