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40 发帖数: 28,726 关注贴吧数: 9
我练拳过程曾经历的五种现象 我年轻时,在一所中学教书,曾患多种疾病如严重的神经衰弱,严重的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溃疡性的结肠炎〔都经过胃镜检查〕,严重时血色素只有5克,曾昏倒在讲台多次,百药无效,甚至丧失过生活的勇气,后经人介绍师从杨式小架第五代传宋金辉老师,勤学苦练,整整三年余无雨无阻练拳,后病痊愈。空闲下来整理旧日记摘录出来以飱吧友。 1,1990年11月21日星期三天气阴有小雨 最近练拳怎么老时放屁,有时臭不可闻,饭量大增。对练拳时放屁之事问宋老师,老师只说了两个字“在通”。 2,1991年9月12日星期四天气阴 今晚夜深人静在操场练拳时突然变得炸雷一响,一看周围正常,此时脑中还有嚓嚓余响。当晚不吃安眠药,酣然入睡。问宋师仍然两字“在通”。 3,1991年10月15日星期二天气阴有小雨 今晚在操场练拳时在双按掌和搂膝拗步时突然感觉手臂延长,在操场中间觉得手掌可以摸到几十米远的墙缝。第二天问宋师答三个字“在放长”。 4,1992年4月13日中午晴 最近练拳感觉胸内内脏蠕动很快,并发生腹鸣,连周围练拳的师兄弟们都见听。问宋师答四个字“初级功夫”。 5,1993年6月8日星期二下午天气一般 最近练拳和练推手后,怎么左胯及大腿根痛的不得了,连睡觉翻身都痛的厉害,但一想到练武不怕苦,怕苦不练武,又到操场练拳,做左右分脚和转身蹬脚时左脚痛得抬不起,下定决心做下势时只听左胯响了一声,多舒畅,练完拳,问宋师答曰两个字“开胯”。 后来我看到师爷张金龄语录才有所明白,“幻景幻像莫惊恋,意守丹田处泰然”
我对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句话的认识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出自武禹襄先贤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现本人根据练拳及推手和散手实践谈点认识,以期抛砖引玉,望吧友们批评指正,也望对有志斯技者有所帮助。1,世上任何搏击术无不追求击出的拳或掌等力量越大,就越有威力。任何武术都想发挥高速度,高威力的技击效果。传统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技击对高速度,高威力的追求甚至更强烈,雅轩先贤所说冷快绝伦,也不出此范畴。2,松,紧如果是指放松,僵硬,那么僵硬不松的紧,绝对是错的,因为任何拳术绝不可能会愚笨到主张僵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其中〔然后〕两字,表述出柔在先,刚在后,(柔为刚之根)是永恒不变的拳理。3,太极拳先贤们在不断实证体悟中寻觅出与外家拳法截然不同,并且违背一般认知与习惯的独特训练方法,那就是在盘架时彻底大松大柔从而达到极柔软的境界,通过极柔软这一训练手段而达到极坚刚的力量,是可以超越全靠肌肉锻炼而形成的强大力量。4,传统太极拳的极柔软就是借由大松大柔追求高速度,高威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极坚刚的技击目的。5,这种大松大柔训练手段,很多爱好者在实证中失败了,这部分爱好者根本缺少大松大柔训练量的积累,也就无法达到大松大柔,因此也就不能产生极坚刚的力量的质变,从而产生对拳论的怀疑态度。6,极柔软是太极拳功夫的训练方法,极坚刚是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刚柔相济或刚柔并用是传统太极拳技击的使用方法,本人认为只有分清了训练方法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刚柔相济或刚柔并用的〔使用方法〕并在大松大柔的训练中,努力追求极坚刚的力量,一定能不断取得进步。(以上内容供参考)。2012年12月27日中午撰写。
刚练完散推手,今晚差点被摔翻及体悟 现在闲下来,说说11月18日晚的事,平时我每天冬时制是晚7点半至10点练习对抗性的推手和散手,最近很热闹,有练散打的来比试,有练了九年跆拳道的来比试,有练拳击的来比试,规则是各退三步,由体育局的同志当裁判,喊一二三,当到三时双方同时进攻倒地方为输,我今年巳五十多一点,身高一米七二,体重70公斤,对方都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身高,体重都优于我,我都胜了对方.那晚经朋友介绍来了一位刚退役的当了六年特种兵的班长,山东枣庄人,二十六岁,身高一米八五,体重95公斤,比试时,刚一接触感觉他下盘稳如泰山,劲特别大,稳扎稳打,距离感和节奏感很好,暴发力特别好,我粘住他化掉了他几次直拳进攻,他突然身体敏捷下滑用双手搂住我双腿抱摔,我则用高探马拧住他的头,他下边一用力,我就松沉双腿用意把他使在我双腿的力量传递到我上肢拧住他的头,逼迫他松手,我不敢击打他头部,怕出事,他放开双手,用左膝盖撞击我裆部我用右掌按住他膝盖,左手粘住他右手放松右脚向左侧旋身上右步想给他一个别腿摔,可他非常敏捷后撤右脚同时一侧身用左脚猛踹我左脚膝盖以下部位,把我端的一个趔趄,险些倒下,我调整重心一个跟步站稳,转腰旋胯用右横肘猛击他颈部使他后退了二步,体育局同志忙喊停下.我们双方巳是大汗淋漓,不过对方喘气比我厉害,我很快恢复了平静.回到家里一看幸好端在左腿肚子上黑了好大一片,今天都还在痛,但我戴上护腿仍然练拳和师兄弟们推手,晚上11点到老师那里治疗.通过这次比试我的体悟如下,1.搏击需要有好的体能,应每天保持最低限度的运动量,即盘拳一小时,高强度对抗性推手一小时.2.击尾首相应,击首尾首相应,击中间两头应.3.面对直拳之类的一定要敢于近身粘住对方才能使用听化拿发.4.防膝盖以下对方的腿击最难防,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浅谈太极推手4 我试用简单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八门劲的意境。 掽:掽之为劲,好象气轮一样,有刚有柔,是灵活不僵的,有人把它称为先锋劲,有试探和阻击作用,但它决不是僵硬死板的顶劲。 捋:捋之为劲,好象转动的风车,对作用在车上的风力,有迎有送,经它的转动功能,使来力落在空处,有引进落空的效能。 挤:挤之为劲,好象拈弓放弦,箭出虽直,没有弓弦的挣圆,是发不出去的。拈弓是蓄,放弦是发。 按:按之为劲,好象急流之水,卷起漩涡,其势向下坠落,大石当之,也拨根翻滚。两人推手,各有虚实,由于按劲旋坠,能避实击虚,与对手的力相合,为我所借,能动摇对手重心。 采:采之为劲,好象裹浪梭滩的水,劲力集中,其势急速,遇物即卷之而下。推手中对手进力,我顺势捋之,但未到达落空的目的,我应再转腰腿,把住来手,向身侧斜下采拨。动摇对手重心。 挒:挒之为劲,如赶马人的鞭子,向空抛出,急速转措鞭头立即产生脆力,发出响声。推手中对手来势凶猛,我挥手沾化,若对手快速回收,我应借势顺力,向他斜上扫去,摧他后跌。 肘:肘之为劲,好象在不宽容的地方,着了翻板,是不好避让的。推手中对方硬压或制我手,我就顺势转肘击他。用时又好象踏在镢头上,难避镢柄反击。 靠:靠之为劲,好象突然塌下泰山,威力无穷,近者难逃厄运。推手中若遇采挒,我当上步扣套其脚,展身进逼,用肩胯抖击,使对手防不胜防,而被撞跌。 八门劲各有劲别,它的锻炼和运用,是在一定的推手形势中进行,有的先练四正,继练四隅,有的将八门劲统一在圆揉推手中进行锻炼。八门劲各有生克制化,变化是无穷尽的。推手的双方,应具备外似绵软,内似坚刚的素质。推手中用意不用力,哪里受力,哪里就要转一圆圈,这一圈中,包括柔化和刚发。即一太极。对手失去重心,而自己不受影响。所以先贤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又说:“周身无处不太极。” 太极功夫讲究尊师重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且看当今运动竞技在夺魁过程中,教练员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练太极功夫,从古至今,还没有无师自通而有成就的先例,因为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学,初练中有形有势,不足为奇,但到后来,实质是重意不重形。意、气、劲都属内在又是一重天地,无边无际的,应向何处杳杳茫茫。先贤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处修。” 从历史上看,莫说初练者须师传授,其他武术大师要练太极拳功夫,无师传授同样是不可能的。孙氏太极宗师,禄堂公早已是誉满天下的武术大师,不但武学上乘,而且著书立说。对太极功夫,向慕已以久,也自无门。后经郝师(维真)传授,方得已贯通,而成孙氏太极一代宗师。 老师是太极功夫的引路人,他自己亦在不断追求和提高。从有形到无形的各个阶段,老师是先知先觉者,要掌握太极真谛,练好太极功夫,心中要诚心,接受老师的传授,通过老师的现身说法,尽心尽意地去领悟隐微无形的感受,处心摩练,成功是有日可待的。
浅谈太极推手2 沾、连、随、不丢、不顶、是推手的法则,和练拳一样,把意气放在主要地位,劲力为次。在推手中决不可抗力较劲。因为太极推手,不是一般的攻防运动,而是两人的手臂相搭,在意识指导下,往复摩荡的知觉运动。目的在提高皮肤的触觉灵敏,这种感知力叫做“听劲”它好比军中的一切侦察手段,随着“听劲”的提高,太极功夫相应提高。推手中抗力较劲,就犯了双重的毛病。若犯双重,皮肤触觉灵敏度相应降低。因为在意识指导下,双方同样用力气,都希望以大力胜对方,违背了太极阴阳转换,引进落空的理法,是练不好“听劲”的,又怎能提高太极功夫呢?犯了双重是毛病,终究不能灵活运用,不能随机应变,最容易被人控制,它的为害是很大的。要避免和客服“双重”的毛病,首先要严格遵守推手的法则,更要明白太极阴阳刚柔的关系。克刚是用柔的结果,用柔是克刚的前因。即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才能克服和避免双重的毛病。推手法则,前人总结有八字:“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练太极功夫者不可不知。这里我用简答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八字的意境: 沾—是搭手法。 二人两手相搭,不能碰撞,只能轻挨,使气贯注,知觉灵敏。碰撞实际是抗力较劲,是与太极道理背道而驰的。沾如蜻蜓点水。 连——是搭手后。意气劲都和对方合拍。一直贯注,阴阳一刻不相离。连如风筝放线。 粘——推手虽然在统一形势中进行,但变化是大的,意、气、劲必须贯注,两人手背的接触,互为舟楫,阴阳合为一体。粘如胶似漆,强磁吸铁。 随——推手双方的意、气、劲和臂达到相融状态,随象柳条迎风,往复形影相随。 不丢——趁势发劲攻。 不顶——顺势引落空。 总之,对手向上来力,我就引他上天,向下来力,我就引他入地,直向来力,我就引他前进不止,力量撤退我就趁势加力,使他后跌。在我意识上要有太极就能体会到:若我左边受力,就立即松开左边腰轴和受力点同时转一圆圈,以解左边的威胁,同时向对手虚弱点左边攻去,使对手承受其合力而受制,反之亦然。此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知道太极道理及推手法则的重要性,就时刻牢记在心中,用来指导和格律推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