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38 发帖数: 28,702 关注贴吧数: 9
杂谈太极拳术之推手和散手 推手或称打手,擖手,搭手等均乃是太极拳门内之一种训练方法,只是作为打好散手基础之一种手段或方法,其目的是达到懂劲。今下所谓<推手比赛>乃是现在添加出来的。盖因为推手没有研究出严格规则之前是不能比赛旳,一般比赛均是顶牛而已,乃是违反推手训练之初衷的,笔者于以前参加过多次比赛是深有体会的。推手比赛于以前是没有的,均是门内自己内部切磋交流拳艺之一种方式,不对外,亦不以此比赛。太极拳对外比试均是散手。想当年露禅公前贤绝不是于京城参加推手比赛获第一名而称为<杨无敌>的。至于推手经过练至稳固且能旋转进退,心手相应,腰腿一致亦算是有了小成。然许多习推手者注重于上部,手法,身法之如何,而不知下部实比上部更为重要其变化与进步均须从实地试练出来也。而散手训练之难在于喂劲,为师者常要让学生扑击,乃要喂腿,喂拳等诸如此类。为师者倘若不喂之,学生乃无从得其三昧也,乃是为师者最难最苦之教授,习拳术搏击如是,习器械搏击其困难更甚也。均是非下苦功不能得也。盖因于搏击中吾能击,彼亦能击,吾能判,彼亦能辨。能取胜者乃是方法,乃是熟练也。有方法而不熟练虽有等于无,仅靠熟练而无方法亦属徒劳也。前人言:方法与熟练之要素有三:一要狠,二要快,三要准。若心一柔,便无用矣。望后学者不得不察。
观近期吧内争议有感 近期争<祖宗>争<正脉>争<正宗>者颇多。于中深层原因诸多于此不再赘述。观后颇生些感慨。笔者结交别门好武者诸多,均各有其长,可学习他人之外颇多。生理可以遗传,财产可以继承。唯功夫不能也,何故?因一门技艺有成者均离不开苦练及熟能生巧也。古文《卖油翁》所述之道理就是例证。前人功夫在高,不等于你的功夫就好,倘若你就算从自名门,然不流汗,不下苦功去练,不与别的门派切磋交流,寻找差距,不去博采众家之长,以致不能致用,最终不能有所成就,盛名之下其实难付者屡见不鲜。传统太极拳术为内家拳之一,而不是唯一。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导引之术,多因<太极>二字遂以八卦五行生克之理,阴阳变化之言附会附加其理论虽高深,然许多于现实较技中又难以致用。传统太极拳固注重阴阳之变化,殊不知它种拳术何偿不是如此,虽太极拳术自有它种拳不可比拟之长处,然决不在似是而非之玄理。十三势之不能附会为八卦五行亦在此理,它种拳术也讲究进退左右中定,亦讲究顺势引化,亦讲究<四两拨千斤>之巧,并非死拚硬打。传统太极拳术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势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用意不用力>,处处呈圆,一气呵成,中间不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也;只有练就<形>与<意>合二为一者,乃能成其<势>也,练拳术就是要<势>而不重<式>也。此乃太极拳术之共性也。学者不可不察。故望习拳者不再争论不休而是痛下决心苦练也。多学习别家之长处,融会贯通之,我想这才是一个武者应具备的胸怀和风度。
奉送朋友们师爷张公金前辈语录全集 师爷张公金龄前贤语录 1. 圆能胜方柔能克刚,方圆一体,刚柔同乡. 2. 意气为主帅,运柔达至刚,刚柔相济成,体用妙无双. 3.以静伺动先化后打,趁势借力,即化即打,腾挪闪战,不化亦打. 4.以意为主,正气凛然,胸无成规常法,全凭因敌变化. 5.用意不用力,运动绕螺旋.内外重六合,源泉在丹田. 6.先大后小,一动全动,轻灵活泼任自然. 7.不出手,是你手,出了手,听我走,由我使唤失自主. 8.动中求,动中求,动中正好擒蚊龙. 9.山高亦有颠,山颠上是天,日月星辰照,一人头上是一天,妙境无边. 10.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11.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 12.魔磨我,我磨魔. 13.行立坐卧,离不了这个. 14.清心寡欲培育本元,切勿任性放纵. 15.功夫要练在身上,不要只练在手上. 16.功夫要提得起,放得下,在似有似无中. 17.发劲应有虎声相应. 18.让人莫举手,举手莫让人.留在身边是祸. 19.以外引内,以内使外. 20.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 21.开不顶撞,合不躲闪. 22.显,外人易知;隐,内人难晓.引之来落空,发之自行跌.莫道功夫好,更是呼吸妙. 23.动之至微,引之至柔,发之至骤. 24.发之上天,打之入地,向前发打无边际. 25.顺势而擒,顺势而解,舍己从人,由我主宰: 先贤真功世代传,畅通经络炼丹田. 聚敛发放主宰意,无形之中有物权. 激化体能生物电,神夺妙手太极拳. 提高功义须诚信,师道永远理法玄. 26.幻景幻像莫惊恋,意守丹田处泰然. 27.走出崎岖路,前程大道通. 28.一要尊师重道,二要虔诚苦练. 29.不断苦练的成就,叫做功夫. 30.调和阴阳,神气宁畅,活泼健康. 31.要听话(听化)才能练好推手. 32.逢擒必打,逢丢必打. 33.这也好那也好,成功那着为最好. 34.这也好那一好,成功那着为最好. 35.不在好不好,能听能化,保住自己为上好. 36.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 37.发劲要练,不可过练,以免真气耗散. 38.气练先天,后天,都是真心实意保养真元. 39.真元不绝,生命不息. 40.人有诚心,神有感应.神在何处,不在外面. 41.虚空有神灵,结庐在昆仑,能大复能小,无边又无间. 42.宇宙天地大,己身小地天,旨天法地颠倒颠. 43.有形有势扎根基,感应神灵入空虚. 处心诚意遵师道,玄妙之功出浑然.
再言推手之体会 再言推手之体会 对抗性推手训练乃是有层次和递进性的。首先要练好不丢不顶于此基础方能练就掤劲,有了掤劲亦就会练出听劲,于听劲功夫基础上方可练就黏劲,有了黏劲才会练就引、化、拿、发等各种技法。太极拳推手必须由定步推手开始训练,虽然定步推手着重于脚以上之沾黏连随训练,然这样训练方能练就脚以上全身最大限度之沾黏连随之能力,才能练出扎实之“根”。倘若未经过对抗性定步推手之训练,未练就扎实之根乃就跨越于活步推手训练,那么脚以上之沾黏连随的缺陷就会于借活步推手而掩盖过去,这样就会患上先天不足之老毛病,将来医治起来将是十分头痛,试想于对抗性定步推手中,对手对你都没有办法,那么于活步推手中你将是如虎添翼了。吾于此为什么十分强调“对抗性”实乃因只有对抗性推手才能定出输赢,亦只有定出了输赢,方能促进双方思考、纠偏,方能促进双方之进步也。当然这种对抗性推手训练后功夫成就之大小乃是取决于“喂劲”人之功夫深浅而言了。若想只通过练拳架子而练就沾黏连随之功夫乃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以前刻苦地训练过推手。故有:习太极拳者不习推手等于未习之说词,是很有道理的。真正地学习传统太极拳就必须要学习推手,犹如一枚铜币的两面而不可分割。笔者于长期艰苦的推手训练中体悟到推手功夫越往上层走意和气所占的比重就越大,正如古谱《十三势歌诀》中所言:“意气君来骨肉臣。”然观今人有释言:意气均来骨肉沉。当然于博大精深之武学有不同之理解实属正常,只不过是于吾实在不能认同也。 太极拳推手不同于一般拳术,它不是以力胜人,而以“巧”胜人,这个“巧”包括“技巧”和“灵巧”两方面。师爷张公金龄前辈曾云:“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可见这个“巧”乃是身法顺畅与内劲之集中体现也。而要能得“巧”,首先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善于从推手失败中学习。 推手较技时一定不要责怪对方用蛮力或不会推手或使用跌拿之方法,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盖因武术本身就是身体对抗之总结,失去了对抗性又岂能称之为拳术呢?时刻要用孙存周前辈的话勉励自己:“太极混沌,大道至易。拳者,武也,失之于武则为舞,失之于巧则无拳。如若后辈不懂战,休言太极愧祖先。先父曾言如是,我辈当奋勇而习之揣之摩之领会之。”这样才能不断克服训练中的“瓶颈”才能避免陷入“枉费工夫贻叹息”之困境。
再言推手之体会(一) 再言推手之体会(一) 对抗性推手训练乃是有层次和递进性的。首先要练好不丢不顶于此方能练就掤劲,有了掤劲亦就会练出听劲,于听劲功夫基础上方可练就黏劲,有了黏劲才会练就引、化、拿、发等各种技法。太极拳推手必须由定步推手开始训练,虽然定步推手着重于脚以上之沾黏连随训练,然这样训练方能练就脚以上全身最大限度之沾黏连随之能力,才能练出扎实之“根”。倘若未经过对抗性定步推手之训练,未练就扎实之根乃就跨越于活步推手训练,那么脚以上之沾黏连随的缺陷就会于借活步推手而掩盖过去,这样就会患上先天不足之老毛病,将来医治起来将是十分头痛,试想于对抗性定步推手中,对手对你都没有办法,那么于活步推手中你将是如虎添翼了。吾于此为什么十分强调“对抗性”实乃因只有对抗性推手才能定出输赢,亦只有定出了输赢,方能促进双方思考、纠偏,方能促进双方之进步也。当然这种对抗性推手训练后功夫成就之大小乃是取决于“喂劲”人之功夫深浅而言了。若想只通过练拳架子而练就沾黏连随之功夫乃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以前刻苦地训练过推手。故有:习太极拳者不习推手等于未习之说词,是很有道理的。真正地学习传统太极拳就必须要学习推手,犹如一枚铜币的两面而不可分割。笔者于长期艰苦的推手训练中体悟到推手功夫越往上层走意和气所占的比重就越大,正如古谱《十三势歌诀》中所言:“意气君来骨肉臣。”然观今人有释言:意气均来骨肉沉。当然于博大精深之武学有不同之理解实属正常,只不过是于吾实在不能认同也。
再言拳之"圈"及"中定" 再言拳之“圈”及“中定” 笔者于实践中深感习拳术者不练明白它,功夫是不可能提高的。拳论所言之东西均是指习练者之功夫高极状态,然往往言道不言术,不告诉人们具体法门致使修炼拳术多年之人延续着某门某派之练法强调其特殊性与所谓“秘传”不愿公示于人,其实即便公开了,倘若没有相当之功底与悟性仍是不可能理解拳术之高级状态的,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观许多太极拳书籍几乎均是介绍套路和一些推手原则,摘录一些前贤之拳论便草草了事,使阅书之人云里雾里。倒是老谱中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笔者于推手之实践中认为:所谓上下相随人难进。即两层含义也,一是练就灵敏的听劲功夫,虽然纵观所有拳谱、拳论中均未提及“听劲”一词,然它于推手对抗中是客观存在的。倒是武家拳前辈李亦畲于《五字诀》中言道:“挨何处,心意用在何处。”师爷张公金龄前辈亦云:“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即言此理也。通过听劲来了解知觉对手之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于劲力之敏感程度。传统太极拳术采取用意不用力之原则,以增长对劲力之敏感,采用由圆弧向直线之转化,以瞬间完成由防御向进攻之转化,通过沾粘(黏)连随推手之独特训练方法,以听劲之方法来实施运用太极拳术之十三势之技击。笔者于长期实践中认为上下相随就是一种听劲功夫;二是步随身换,协调一致是一种立体式的螺旋立圈运动,犹如砣螺旋转运动,其实质是松沉到脚底的圆转运动,倘若没有过硬之腰腿功夫其走圈划圆的质量就不高,对抗中往往受制于人。太极拳术之圈于杨家传拳时就有说明:无处不是圈时,似水难进,似针难插。据传杨露禅前贤晚年离开北京时,全佑仍恋恋不舍,杨对其云:“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已没有可授之技了。笔者于实证体悟认为:这只是针对习拳功夫深厚之人的反应能力与拳术自然状态而言的,圈是怎么来的?其中心是由腰脊定轴旋转来的,手圈、肘圈、肩圈、胯圈、腰圈、膝圈、脚圈等均是由腰脊带动而得,不是强调独立地各自为阵之自转,而是强调对腰脊之公转。与人较技要引人入圈,空以待敌,随即以内有整劲之圈干扰对手之运动规律,制之打之不难,实为顺手之极。倘若对手不入圈,于圈外推挪,随劲引空,自有周旋,对手伤不了我身,圈圈连环(乱环诀)可大可小,小到腰脊内动而视之无形,亦可大到手脚旋转外弧之大小而视之较大,此乃是意道放运之故也。 腰脊之定为虚定,不僵不死,故有中定之状态。人体内“中”,“松”,“通”与地相接,劲自绵绵不绝,故有:练出了松沉劲才算拳术入门之说词。如何做到不僵不死呢?缘起虚腾,百会领身顶头悬,腿脚空松始有中。此定乃是建立于人体之虚实处处均衡之基础上。此静乃是腾挪之静,即有预动未动之势而不显形之状态,故能向四面八方处处转化。凡入此虚定之圈者莫不受制于人,缘起极微小之旋转便能引化发放之故也。
我对初练太极功夫要过酸痛关说点体悟 我对初练太极功夫要过酸痛关说点体悟 有所谓名家常忽悠初练者心法不传六耳,心法确实重要,但个人修练的实证体悟更加重要。今天就练拳过酸痛关问题谈谈体悟:学练太极功夫有一个心知到身知的转化过程。这是因人而异的艰苦过程,常说练拳是化僵积柔的过程,要去掉僵劲,我在不断的实证中认为初期就是要让自己累得不想多使用一份力气,去完成动作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松柔感觉,当力气没有用完之前的放松,绝大多数是主观认识的松,并非太极拳要求的松,初练拳时肌肉韧带没得到充分锻炼,动作又要到位,特别是对拉拔长,抻筋拔骨产生的酸胀疼痛是正常的练拳反映,如果怀疑和惧怕这种反映,而改变动作姿势,按自己认为轻松舒服的动作去练,就与太极拳功夫失之交臂。因酸痛沉重难耐,又恢复到原来状态,要领不要了。实际上忍耐过酸痛沉重关,妙境就会出现,自古就有练武不怕苦,怕苦不练武之说,太极功夫就是在腰酸腿痛的反复经历中获得的。 那种轻松舒适自然的感受是功成后的总结,就像登山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过程总是曲折艰辛的,有一前辈说过,学练太极拳如不腰酸腿痛,就要马上换老师。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用意不用力的文字所迷惑,大松大软也要在酸痛难耐中获得,不去寻找支撑八面周身一家,顺畅自然的身体状态,是难获太极拳真功的。所以初练拳开始就找松柔的感觉,十有八九练不成太极拳,因主观的松,实际是最难克服的弊病之一的懈,只有在支撑八面,周身一家的状态中,寻找的大松大软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分界线就在此吧!工作太忙,等忙完再写吧。请谅!
再言拳之<丢> 武术著述很难像文字作品一样,可以给予准确之评价,由于武术之特殊性,没有身传口授是很难领会某些文字后面之精妙。笔者于长期练拳与推手之实践中有些体悟,现简述之,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丢>为传统太极拳武术之病,此是勿容置疑的。<丢>之病象乃是丢开,失势,偏离之意。于推手中与对手分离,失去黏随。而病根乃是缺乏<黏劲>之内劲,其<黏劲>之水平质量不高,即以内劲缠锁住对手,随时处处加以控制,勿使对手走脱之能力不足,质量不高,水平不高造成的。于推手较技时常常听见武友言:粘(黏)住对手。殊不知功力不够岂能是一句话能解决的了的。最近学校张贴开学通知校吿,皆是于纸张背面粘上浆糊往墙上一贴,恐怕贴得不牢再用手掌拍之让其牢固贴了墙壁上。初有些粘(黏)水平的于推手中犹如纸张后背凃的浆糊,贴在墙上还是不牢,尚需用手掌再拍它一下,使它更加粘贴。但是倘若推手一方功力不济,就<拍>不了这一掌,而很快失去机势。于身体外部乃是表现出懈和瘪,处处受制于人,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此时再缺<意>更显得危机重重,于技击中失却先机。于此只有经历过身临其境的人方能品尝得其中滋味。于走架时由于没有或缺乏内在之劲力,即便告诉你行拳时要注意保持<意气的圆满>你还是做不到,因为你连<意气>之载体都没有,又焉能言及其<圆满>呢?此时练拳犹如汽车之空档,空当无物,放弃了内涵,再踩油门也无济于事也。传统太极拳关键在练功,所谓:拳打千遍其理自显。此乃是去除<病>根之根本方法。理论固然重要,它能增强悟性。然更重要的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望有缘之士识之,践行之。
再言推手中的闪战,腾挪 于对抗性推手中前人有言:<金肩,银胸,锡蜡肚>之说词,乃是指对抗性推手中倘若欲使对方旋转发出或跌出,攻取对方肩部较易生效,胸部次之,腹部最差。当然功夫皆是相对而言的。于对抗性推手中<闪战,腾挪>皆为太极拳术中重要之身法也。故研习此拳术者不得不察。观天下拳势莫过于攻守。倘若守之手不能攻,必等守之后再攻。又或攻之手不能守,必待攻之后才能守。然太极拳术<闪战>身法突出地体现出守中有攻,攻中有守之优越性,较之单纯攻或守,则机动灵活得多。<闪战>不仅指敏捷,迅速,而且包括于对手来势凶猛时,我<意>在先引化开对手之锋芒并同时给对方以发放(击打)。前人言:<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又言:<逢闪必进,逢进必闪>。言明了闪与进,守与攻之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浑然于一体也。对抗性推手时身体不是正面对着对方,就是侧面对着对方。由正转侧,或由侧转正均需要腰胯之螺旋拧转配合脚步之松沉圆转碾步运动完成之。故拳论:<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见对抗性之推手于腰腿功夫要求甚高。只有做到腰腿既松沉又灵敏才做的出来。<闪战>乃是身躯螺旋转动度极小和极快之避实击虚之方法,使对方劲之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成背势,并迅速乘势发劲还击的一种富于弹性之抖劲,其特点乃是不与来力顶撞,似挨非挨突然一转变被动为主动,以小力胜大力,使对方有力不能得逞,此乃内动也。<腾挪>乃是身法变化及步法移动含有灵敏轻灵之弹性掤劲,虚领顶劲,精神振作使上肢与下肢于虚实转换时皆不丢掉掤劲。尤其是小臂更需内含掤劲。松肩沉肘有助于小臂之腾挪之势。于下肢虚腿乃有膝胸相吸相系之意。实腿并非全然占煞,意乃要贯注于其中,支持全身,小腿乃有上提之意。故于平日里盘架及推手时必须于缓慢之动作中含有轻灵敏捷之要求。慢练是为了迅速,沉稳乃是为了轻灵,注意身法之闪战腾挪,以避免迟滞之流弊。望初学者于盘架及推手中细细体悟揣摩,日久功深必有进境。(写于2015年8月二十八日夜)
学习太极拳论浅识 学习《太极拳论》浅识 (一)理法:太极由无极而演生,它是阴阳的统一体,一动分阴阳,静则合一体,不应存在过度和不足。人用刚来,我行柔化,叫做“走”。我顺人背叫做“粘”。动作极速,就急速迎接。动作缓慢就缓慢顺制,虽变化多端,道理终归一太极。 (二)步骤:由熟练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逐步达到灵敏的知觉感应,但是不长期用功就不能通晓,有所成就。 (3)方法:头要虚灵,又要顶悬,气要沉入丹田。身体不偏不倚,劲忽隐忽现。左边遇到重力,就空杳左边,右边遇到重力,就虚开右边。向上来力,就引他上去。向下来力就引他落到无低深渊。平向来力,就让他前进无止。力量撤退,就趁势极速发劲。轻如鸿毛的微力,亦不能加在我身上,如苍蝇飞虫小物,也不能栖落。人家对我的情况无所知觉,而我却知道人家的情况,这样才能超群出众。 (4)举例对比:武术其它众多门派,架势上各不相同,概括起来,都是强壮压弱小,慢的不如快的,这都是与生来的本能,不是努力学习练成的本领,明白“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以力取胜。 看一下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把握住多少人的变化情况,快,又起什么作用。 (5)根本和关键:立如水平正,活动象车轮。偏沉就倾随,双重就僵滞,经常看到,多年功夫锻炼,不能用运变化的人,都是被别人所控制,是没有懂得双重的危害,如果要避免这个毛病,必须明确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是走果,走是粘因,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相滋生,才算有了懂劲。明白懂劲以后,愈练愈精通,静心体会道理,反复实践,逐步达到随心所欲。根本和关键是舍己从人,好些人误认为是舍近求远,这就是说,毫厘之差,能生千里之错,学习者,不得不细心体会。 (6)学习体会:太极真功在神明,万法致用万法空。因敌变化称待妙,无为还成有为功。
再言习拳之<站桩>问题(二) 何言<站桩>乃是<静中求动>呢?静乃思想入静,旁无杂念。吾于实践中体悟<站桩>乃是一种静力紧张性锻炼之方法,实乃人体重心不像无生命之固体,乃是依血液循环,呼吸及消化过程而时刻移动,于一定时间之每—瞬间身体内部某些部分之位置均会产生一定之变化,此变化乃会影响至整个身体重心之位置,犹其是吸气或呼气时对站桩姿势影响较大。故<站桩>时身体之重心乃是于一定范围内向各个方向微微移动,然身体又将调整之,故有些个体敏感者乃会产生身体似有<风吹大树摆枝摇>,<身似水中漂浮苹>,<吐如落雁,纳如起飞>等等诸如此类之感觉,又或凉,麻,热,胀等等之感觉。乃称之为<气感>。此为畅通经络前之预兆,此乃初级功夫也。习练者应勿忘勿助,顺应自然,更不能刻意求之,沉溺之。恐日后有阻功夫境界之提高也,而出<滞>之毛病。故有诀云:<脱肩松臂贵疏腰,动中有静效果好。吐纳自然方显妙,风吹大树摆枝揺。上虚下实脚抓地,遍体常觉松又轻。>师爷张公金龄前辈亦云:<幻景幻像莫惊恋,意守丹田处泰然。>皆言此理也。望后学者明之。<站桩>还需于体内寻求<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之伸筋拔骨,对拉拔长之内在感觉。常云:感觉是开启传统太极拳武术神圣殿堂大门之钥匙。此言不虚也!<站桩>之主要目的乃是将<站桩>中获得的这种<内在感觉>放到盘拳架之中去,乃会有事倍功半之奇效也,故习武之人不可不察。吾于习拳之实践中每每遇到<停滞不前>之情形时常思老师宋金辉先生昔日云:倘若习拳推手遇不进步时乃要从拳之最基础练起。吾常思自己初学拳时乃是<站桩>。于是从头练来又有收获。故拟此文以飱同好,以其共勉,以求共进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