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38 发帖数: 28,700 关注贴吧数: 9
我的体悟与体会和真心话 传统杨氏小架拳第六代传人 夏卫 我习练传统太极拳武术虽因工作原因虽中途中断过,然前后还是练了近30年拳架和推手、散手,年轻时也曾参加过推手擂台赛曾获60公斤级冠军。对抗性的击打、擒、摔跌几乎每天起码要练两个小时,所以体能、速度、力量较好。我与练拳击的交流过,人家脚步灵活,击打精准有力,我向别人学习跳绳,特别是各类花样跳绳,难度很大,现在仍每天坚持半小时训练,尚不如人家,虽练过各类活步推手,然脚步移动仍不如人家,我与练散打的交流过,人家同样灵活击打精准有力,拳腿组合技术性强,我向人家学习打沙袋,打拳靶、正侧踹沙袋,打速度梨球。我与摔跤的比试过,人家并不是蛮力,更多的是技术,我向人家学习技术,反复让人家摔体会对方的劲路变化与下盘功夫,他们也向我学习先化后打的太极拳技术,特别是学习了听对方重心的技击,虽然每次切磋交流中彼此都有过损伤,但大家成了朋友,我还常常借用他们的场馆训练我的学生。其实所有的搏击术均有共同之处,也有长处和短处,大家取长补短,均有获益。我是通过这些交流与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太极拳技术,并不是丢掉太极拳,而改行其它搏击术。我说自己是汗水和血泪、经过精神与肉体的冼礼获得的一点功夫,人家又未尝不是呢?其实拳种没有优劣,而是人有优劣。我们难道就不能学习纪子修前辈摈弃门派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呢?当然前提条件是在苦练好自家功夫之其础上才能学习他人之长。 二0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我与学生的对答(六) 同学们:您们好!首先提前祝您们及支持您们练拳的家属们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您们学习了传统杨氏小架太极拳之桩功、十二基本功法、148势拳架等练体之法,只学习了传统太极拳技艺三分之一内容。习拳贵在坚持!其实练架半年后或边学拳架边学推手均可。今年您们将学习推手(定步、活步)之练用之法,推手实乃是检验拳架习练程度及深度之试金石,亦是将功夫练上身之必经之途,于推手中养育听劲、化劲、发劲之功夫,绝不是拆招解招之法,那样就犯了主观,实乃习武之大忌,以致误导后学。习推手之目的重点与关健乃是练就听化劲等等功夫,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此乃为正途。桩功、基本功法、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体是调节自己周身气血并有养生治病健身之用,体为养与蓄。其实推手更具健身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习了推手后可能就终身爱好下去了,终身健康乃为此获得。倘若不明体用,习练传统太极拳乃会功倍而事半,其实亦谓不会练拳,只有体用兼备,功夫才能进步,二者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不可分开,方能悟得"体用结合妙无双”之一说也。若想只通过盘架子而练就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之功夫乃是不可能的。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今天下午会馆年会颇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传统杨氏148势小架拳”网群之新年贺词,望同学们及群友思之、践行之。同时祝大家于新的一年里拳艺精进! 夏卫 二0一七年元月八日。
我对四两拨千斤这一问题的认识 四两拔千斤是任何搏击术均讲究的,非传统太极拳武术专属.由于此类理论之偏颇而形成了一个误区,不少初学者误认为练了太极拳就能够以力小打力大,以弱胜强,一些传授者也着意夸大巧的成分,将学习者引至神秘化之歧途,而不是走踏踏实实练功夫之路。 其实在任何搏击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传统太极拳武术搏击与人对抗时,亦不例外。从静止意义和武术竞技上讲,强弱是笼统之概念,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之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之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之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之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之强弱。从动态上来讲,强弱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变的。上述几个方面之强弱于一定条件下均可向各自之对立面转化,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恃言,然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巳不是表面意义上之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之四两,所要控制之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之千斤了。强弱于此种条件下相互易位,实质上传统太极拳与其它运动对抗项目一样,也刻意求强,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之潜能,这是一条以弱变强极富成效之途径,习练者倘若能明此理且不断默识揣摩,坚持不缀,乃能实现由弱变强之转化,功成之时,自身之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此时强大之内劲质量及纯熟之技巧将取而代之,成为整体上之强者,只有到此阶段,方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然竞技之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之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之强敌,此时你若想以柔化之劲化解对方,沾黏住对方,控制对方之变化,然后伺机痛击之,倘若自身没有足够之内劲是做不到的。故欲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内劲),此即谓必先自强然后方能胜人之道理也。此时之强乃不是单纯体格之强壮也,乃是集内劲、技巧、良好心理素质于浑然一体,其中练就强韧内劲为其首要。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然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体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之局面,他老人家靠的就是综合优势。 传统武氏太极拳前贤李亦畲《五字诀》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你练的是传统太极拳,我练的也是传统太极拳,倘若于比试时双方功力和技巧相差太大就会打的很精彩,强者会将各种技巧发挥至淋漓尽致,吸引眼球;倘若比试双方功力和技巧相差无几,有可能打的很不好看,外行甚至会认为没有体现传统太极拳之技法,双方只能峡路相逢勇者胜了。胜了是传统太极拳功夫,输了只能说明自己功夫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但仍然是传统太极拳功夫。 倘若对方冲的过猛收不住脚,失去重心,你可以说四两劲都不需用,就能将对方闪个大跟头,然毕竟现实是竞技比试,这种机遇比例会有多少?牵动四两拨千斤,不能牵动就不能拨千斤,然有人非得将“牵动”和“拨”三字扔掉,单单去谈四两胜千斤。走出误区,需要勇气,更需要于继承好前学之基础上的思维创新,无限风光在险峰。
摘录我文章部分之十二 其实在任何搏击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传统太极拳武术搏击与人对抗时,亦不例外。从静止意义和武术竞技上讲,强弱是笼统之概念,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之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之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之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之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之强弱。从动态上来讲,强弱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变的。上述几个方面之强弱于一定条件下均可向各自之对立面转化,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恃言,然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巳不是表面意义上之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之四两,所要控制之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之千斤了。强弱于此种条件下相互易位,实质上传统太极拳与其它运动对抗项目一样,也刻意求强,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之潜能,这是一条以弱变强极富成效之途径,习练者倘若能明此理且不断默识揣摩,坚持不缀,乃能实现由弱变强之转化,功成之时,自身之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此时强大之内劲质量及纯熟之技巧将取而代之,成为整体上之强者,只有到此阶段,方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然竞技之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之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之强敌,此时你若想以柔化之劲化解对方,沾黏住对方,控制对方之变化,然后伺机痛击之,倘若自身没有足够之内劲是做不到的。故欲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内劲),此即谓必先自强然后方能胜人之道理也。此时之强乃不是单纯体格之强壮也,乃是集内劲、技巧、良好心理素质于浑然一体,其中练就强韧内劲为其首要。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然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体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之局面,他老人家靠的就是综合优势。
摘录我老师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飱吧友 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于《责难问答》一文中云:“传统理论都主张四两拨千斤,并且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松柔排除全身僵劲。有人反对这些传统规则、理论,并不奇怪。一种是出自无知,一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无知者终有醒悟的一天。标新立异者为害就大了。因为这种人,多少有些成就和名望,他是一种自我麻醉剂,无关紧要,可是贻误后学,实是罪责难容。四两拨千斤是武术术语,各个门派都有,是以小力胜大力的比喻语,在太极拳意义就十分重要了,因为练太极拳要尽量不与人斗力较劲。不但要借力而且要练出空劲,让对手的拙力自己制到自己。用意不用力是练太极拳的灵魂。用意不用力作为词语就没有语病。如果以身肢的重力来证明练太极拳迈腿化手是在用力,正是钻牛角尖的偏见。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重要的是发挥想象,练好内三合,同时注意空气的浮力,载我身肢。然后成为内外合一,与大自然融合。这是练太极拳者不可不知的传统要理。用意不用力不容抵毁。全身放松叫软塌,这是个糊涂观念。分不清什么是松,什么是软塌,不用力,不僵滞,不紧张,但有意识贯注,就叫放松。如行尸走肉,无灵魂,无意识,叫软塌,千万不要自欺欺人”。由此可见用意不用力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经济、更有效、更好的用力。
摘录我所撰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飱吧友们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腿内时劲要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劲”,掌握这个原理并练上身来后就可自由发挥。譬如小架拳148势拳中“扣左脚,向右转正西,领手,右琵琶势。”拳势动作过渡到“塌肩落手,向后经上方,转西南,开右步,提手上势”定势动作时于过渡动作中一定要做好左脚前掌要先外后内碾步,身体重心于转换中右腿以脚跟如轴内扣右腿要有内裹之意,这样才能体会到意气松沉到脚底的圆转运动,所以于平日里盘架时于“定势”与“定势”之间的过渡动作之细节十分重要,更需要习练者默识揣摩之,日久功深方能蕴其真香,望后学者谨记之。 拳架为体,推手及散手为用。体是调节自己周身气血并有养生健身之用,体为养与蓄,不明体用,习练传统太极拳就会功倍而事半,只有体用兼备,功夫才能进步,二者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不可分开,久之方能悟得“体用结合妙无双”之一说也。正如云南昆明许水章师伯所言“一切皆在拳架里”。说明功夫主要是于盘架中练出也,观今有些同好只喜好推手而不愿多盘架子,殊不知体之不存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大道理也,望初学者定要三思再三思也。 吾观古今之习武有成者,往往是摈弃门户之见,于练好一门拳术之基础上兼练另一门或多门拳术,其实传统武术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倘若能融会贯通,会让自己于拳技上有质的提高。
我与传统太极拳(四十三) (四十三) 为了验证自己的武学层次,在小罗和其他外地武友的引荐下我与许多内外家拳练家子们切磋交流过,其中不乏所谓的名家。有的上来就是跌摔;有的上来就是拳打脚踢的散手或点戳;有的上来就是膝顶撞裆;有起二道劲偷袭的。我胜过,我也输过;我高兴过,我也郁闷过。我想作为一位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人来说输赢实属太正常不过了,因为武术本身就是身体对抗的总结。但每次切磋交流完毕我们都是握手言欢的,有的还成了挚友。如梅应生老先生的学生李光耀(李阳)在大邑县鹤鸣山已”辟谷”二十多天滴水未进的情形下我们还是进行了激烈的切磋交流,后来他出了车祸不幸去逝,年仅三十多岁,甚是可惜,至今我还怀念着他。又如经小罗介绍在成都清水河公园与颇有名气陈先生的嫡传学生卿先生(台湾来的罗邦桢先生一脉都是由他出面切磋交流的)切磋交流,虽当时彼此都不愉快,但最后还是勉强握手言欢。记得有一次与练散打者切磋交流时被对方一记摆拳击中右耳门,我虽然狠狠地把对手在水泥地上摔得爬不起来,但我的右耳心整整痛了一个星期,甚至有时连走路都不稳,我仍然坚持练拳和推手。不过通过这些切磋交流使我加强了对自己身体要害部位的保护意识,现在练148势拳时,当练到“扇通臂”时,我的右手都是有防护意识地用掌护着自己的耳门,做“缩身合手”动作时我都是在意识和动作上护着自己的头部和裆部,每每看见那些昂首挺胸的练拳者我都觉得这些人在实搏中肯定会吃大亏的。推手中自己的身体要正面对着对方,散手时身体一定要侧面对着对手。按四川话说:是“操偏挂”。 时间永是流逝,拳学永无止境。宋老师老了,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我们仍然每天坚持不懈地练拳,师兄弟们也常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因为我们内心一直都珍爱着传统太极拳武术。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我心中的梦想就是武术梦,它包含着传承与推广。梦想已经起航,生命早已扬帆,在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的过程中,我深知,汗水与辛苦,疼痛与寂寞,泪水与忍耐,都不足挂齿,传承和保持传统太极拳武术的本色才是关键,须要如松之伟岸挺拔的凛然正气,如竹之经冬长青的铮铮气节,如梅之傲霜斗雪的侠骨柔情,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威胁不畏惧,才能无愧于传统太极拳武术各位先贤前辈们。 在长期练拳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这样一些道理:天下所有学拳的人又是否能回答自己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尤其是太极推手和散手,因为规律以外还有规律,还有更好的规律,相对的规律。练拳的人在一起,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是最好的,因为即使是最好了,也还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无止境”。你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不要老是想着自身,只有到达“无我”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完全放松。传统太极拳武术确实强调“根”的极端重要性,但不能忽视了它还有祸根,什么是祸根?那就是脚根,脚跟一着地就僵死在那里,是不能让你依靠的根,是祸根。一旦有根,别人就能推倒你,就像茶杯一样。真正的根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会让你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拳学道路中,我将仍然用如孩童般纯真的心,如夸夫般不折不挠的韧劲,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来追逐我的武术梦,实现我的武术梦。
摘录我书中部分内容之一 《心理学》中条件反射学说理论,为推手中之听劲、懂劲功夫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心理机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因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理论而成其为心理学研究这块领域之里程碑式的人物。观习拳有素者静时静如山岳,动时急如闪电,盘架时柔和自然,交手时迅雷不及掩耳,一搭手便胜负立断,这种高深之传统太极拳功夫是高级神经系统长期训练之结果。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手触火时,会立刻收回,当受外力袭击时,会不自觉地用力抵抗,巴甫洛夫先生将这些现象称其为条件反射。而传统太极拳之技击一反常态,当受外力袭击时,不是用力顶抗,而是顺势而动,引进落空,这就是要改造人的本能,这与外家拳之技击有着本质不同,是由条件反射之基础上建立起非条件反射之运动体系。一般来说,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很不固定,随着刺激的时间长短,强弱而随之变化,而非条件反射之反射弧则较固定,传统太极拳推手就是建立这种非条件反射之有效途径,为传统太极拳所独有,从盘架子至散手搏击之间多了一个推手训练之方法,此正是前贤们高明之处,推手训练时攻防之双方两手相搭左右打轮,通过肢体之听劲(感受器的作用)使其发生兴奋沿感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神经,引起大脑中枢神经之兴奋,立刻感知对方劲力之大小、劲力之方向、劲力之作用点,然后根据对方劲力之变化,发生冲动(这时非条件反射活动得到了抑制),再沿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到发力部位(效应器),从而产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等太极十三势之技击形式,此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又因传统太极拳之推手训练是周而复始之圆运动,所以这种反射方式将贯穿于传统太极拳推手之全过程,推手训练之时间、时日越长其反射弧则越巩固,同时反射时间就会越短,机体对刺激所发生之反应亦就越迅速,此时感受对方劲路之力点和发放对方之劲力点亦就越准确,甚至可练就成精确于丝毫,至此时方能达到拳论所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传统太极拳推手、散手功夫之最高境界也,传统太极拳功夫就是依靠这种训练方法来养成大脑中枢神经之反射作用,达到双方交手时,只凭感觉或想象,无须通过知觉之分析,便能发出非常适当合理之动作而取胜对手。由此可见,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所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介神明”之三层功夫之境界,其修炼之科学原理乃是建立于由条件反射过渡到非条件反射之过程,这种自然反射功能之真正确立者(练上身),才称得上具备了传统太极拳之功夫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