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38
发帖数: 28,700
关注贴吧数: 9
我与学生的对答(七) 学生问:推手怎么练才能超越对方?吾答之:除非你比对方先练的松下来。不愿松、不敢松,盖因主观上的松不能代替躯体客观上的松,关健还是有怕吃亏的心态在作崇,推手训练就是要学吃亏,让对手训练你,你何乐而不为呢?学吃亏不是目的!而是从吃亏中练就听化劲,而要练就此劲,只有比对方松方能练就,随着时日增长对方制不了你时,你就进步了,不要心存怀疑。舍弃僵力是需要更大的勇气! 杨氏小架拳第六代传人 夏卫 二0一七年四月十三日夜
我与我的学生 此行于去年外地20多名学员中选择了六位学员为我的入室弟子。本人践行着先师宋老师的遗训:自强不息,发扬光大。于外地将148势拳扎下了根。
我的体悟与体会和真心话 传统杨氏小架拳第六代传人 夏卫 我习练传统太极拳武术虽因工作原因虽中途中断过,然前后还是练了近30年拳架和推手、散手,年轻时也曾参加过推手擂台赛曾获60公斤级冠军。对抗性的击打、擒、摔跌几乎每天起码要练两个小时,所以体能、速度、力量较好。我与练拳击的交流过,人家脚步灵活,击打精准有力,我向别人学习跳绳,特别是各类花样跳绳,难度很大,现在仍每天坚持半小时训练,尚不如人家,虽练过各类活步推手,然脚步移动仍不如人家,我与练散打的交流过,人家同样灵活击打精准有力,拳腿组合技术性强,我向人家学习打沙袋,打拳靶、正侧踹沙袋,打速度梨球。我与摔跤的比试过,人家并不是蛮力,更多的是技术,我向人家学习技术,反复让人家摔体会对方的劲路变化与下盘功夫,他们也向我学习先化后打的太极拳技术,特别是学习了听对方重心的技击,虽然每次切磋交流中彼此都有过损伤,但大家成了朋友,我还常常借用他们的场馆训练我的学生。其实所有的搏击术均有共同之处,也有长处和短处,大家取长补短,均有获益。我是通过这些交流与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太极拳技术,并不是丢掉太极拳,而改行其它搏击术。我说自己是汗水和血泪、经过精神与肉体的冼礼获得的一点功夫,人家又未尝不是呢?其实拳种没有优劣,而是人有优劣。我们难道就不能学习纪子修前辈摈弃门派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呢?当然前提条件是在苦练好自家功夫之其础上才能学习他人之长。 二0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胸怀与事实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youku.com%2Fvideo%2Fid_XMjY2NTIyOTE1Ng%3D%3D.html%3Ffrom%3Dgroup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urlrefer=d64c86070274e4d15140e18a2d1519cc
随 笔 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实乃是修炼传统太极拳武术之不二法门。一心求柔,无意成刚。走是粘因,粘是走果。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济实为互为其根之理,初学者不得不察!
今年的教学计划 同学们: 2017年教学计划早知道: 一,拳架每天必练; 二,教学内容:左右定步推手或称单挽: 1,斜圆、平圆、立圆。攻守相换。 2,左右定步四角推手,攻守互换。 3,定步圆揉推手,攻守互换。训练目的:1,练就中定功夫;2,初步培育出听劲、化劲、发劲功夫,练就沾连粘(黏)随,不丢不顶功夫,为明年学习活步推手奠定基础。 每天必练的推手基本功法有:1,旋腕转膀功(1、2);2,松沉功;3,开胯功:(1、2、3等)。 4,左右旋腰功;5,熊形揉身功;6,侧堋左右腰胯旋转功;7,左右发劲功;7,前后发劲功;8,双人粘贴功;9,双人揉身功等等。这些基本功法无论是学习定步推手还是活步推手及散手均要练习。 其目的是在练习中达到我顺人背,得机得势。 同学们:这就是今年学习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培育出中定功夫和八门劲之使用。 望同学们一定要有信心和决心,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 杨氏小架拳第六代传人 夏卫 二0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师爷张金龄前贤留下的一组珍贵老拳照 杨氏小架148势拳第六代传人 夏卫
我与学生的对答(七) 孙健同学:说对了一部分/:strong。松者,沉也。亦谓我们平日里所称的松沉劲,有此劲才敢言入门。当然此劲乃是无止境的。 没有说到的主要有:一,松才能畅通经络,才能有气感于健身治病、技击十分有益;二,肌松才能筋紧,才能伸筋拔骨,对拉拔长而增长内劲,练拳就是弃僵求柔的艰辛过程,故有"宁可筋长一寸,不可肉长一分”之说词。传统太极拳武术就是在放松中增长内劲,此亦谓"用意不用力”之内核。“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之理存焉,身心放松多少,内劲乃会增加多少;三,练拳是载体,只有松才能做到上虚下实中间灵,于此对治病健身、技击才能融合一体,养生与技击并重而合二为一。故拳论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望同学们于练拳中放松身体关节和身心,向松静自然不断迈进! 夏卫二0一七年元月二十九日。
烦请吧友们;给个形意拳十二形中的熊形
既然不是名家,我巳删帖。
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说是“偷袭“,那么请对方讲讲是怎么被拔根倒地
朋友们:我既然敢用真名实姓公开发表文章,对方敢用真性实名吗? 其实仅此就可说明问题了。
我与学生的对答(六) 同学们:您们好!首先提前祝您们及支持您们练拳的家属们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您们学习了传统杨氏小架太极拳之桩功、十二基本功法、148势拳架等练体之法,只学习了传统太极拳技艺三分之一内容。习拳贵在坚持!其实练架半年后或边学拳架边学推手均可。今年您们将学习推手(定步、活步)之练用之法,推手实乃是检验拳架习练程度及深度之试金石,亦是将功夫练上身之必经之途,于推手中养育听劲、化劲、发劲之功夫,绝不是拆招解招之法,那样就犯了主观,实乃习武之大忌,以致误导后学。习推手之目的重点与关健乃是练就听化劲等等功夫,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此乃为正途。桩功、基本功法、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体是调节自己周身气血并有养生治病健身之用,体为养与蓄。其实推手更具健身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习了推手后可能就终身爱好下去了,终身健康乃为此获得。倘若不明体用,习练传统太极拳乃会功倍而事半,其实亦谓不会练拳,只有体用兼备,功夫才能进步,二者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不可分开,方能悟得"体用结合妙无双”之一说也。若想只通过盘架子而练就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之功夫乃是不可能的。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今天下午会馆年会颇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传统杨氏148势小架拳”网群之新年贺词,望同学们及群友思之、践行之。同时祝大家于新的一年里拳艺精进! 夏卫 二0一七年元月八日。
我与学生的对答(五) 对花林、孙健同学之简复。昨晚听你们谈论竞赛套路与传统拳架之优劣,本应参加你们之讨论,因要急着练拳,故请谅解。现简复之:竞赛套路着重外在之优美表现而缺少传统架子神气内敛等内在意,气,劲之阴阳变化与和谐。传统太极拳是一门用于搏击之武术,不是舞蹈,更不是体操,倘若让一位杂技演员去表演肯定比这些人踢得还高,还漂亮,还潇洒,当然那亦是功夫,更需要从小练起,只不过它不是武术搏击功夫。传统太极拳经前贤先辈一代又一代之传承至今,其中凝聚着无数先贤之心血与汗水,既有完整之理论体糸更有严密之训练体系,其养生治病与自卫技击等等功用,这是竞赛套路所不能相比的。实乃盖习武有独到之处,即武道精神,那就是:危而不惧,难而不畏,百折不挠,敢为敢当,坦荡心性,达观向上!习武乃是从挨打与打人之不断实践中获得健康身体,获得信心和韧劲,逐渐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故:我完全赞同你们之观点。其实许多过去练竞赛套路的现在已改练传统太极拳了,因为传统太极拳武术更有魅力。望你们更加勤奋练拳,祝不断进步!夏卫。写于2016年12月15日十九时二十五分。
杨澄甫谈散手 太极拳散手随即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
这帖吧内有雅安市的爱好者吗?
杨氏小架148势拳第五代传人宋金辉老师仙逝 今日凌晨八时,杨氏小架拳第五代传人宋金辉老师仙逝,享年八十八岁。宋金辉老师一生对传统太极拳武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其高深武学思想和修为以及高尚的人品将永远激励着我辈更加自强不息,发扬光大杨氏小架148势拳,造福于人类。弟子:夏卫。
给初学者的一点建议(二) 中国武术唯太极拳理论最丰富、最细致。近年来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不说汗牛充栋,亦非“五车”所能载下。往往挠乱了初学者的心性,如邓某某同志所著之“太极拳速成之路"等等诸如此类颇多。其实将简单之问题复杂化,好书乃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能具体到操作层面。其实只要松又肯下功夫肯定会练就一定之功夫。故建议初学者仍以老谱拳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痛下决心,走踏踏实实练功夫的路子。仅供参考。
我与学生的对答(四) 学生问:与别人推手比手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吾答之曰:除了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外还应注意五字诀。学生问:那五字诀?吾答之曰:敬,静,进,近,劲。敬乃是示弱,盖因为传统太极拳武术之武学思想乃是建立于自己是弱者这一基本前提下而进行的训练。敬示弱犹如自己站在暗处让对手站在明处,将之观察的清楚;静乃是心静体松乃能知觉对方之重心;进乃是尽可能的不要动步后退而要听清对方劲力于脚底踩踏搓揉碾步圆转运动调节阴阳平衡。近乃是近身进逼对手让对手用硬力反抗挣扎。劲乃是通过进逼对手待对手反抗疆力拙力出来后自己放松让对手落空拔其根顺对手失重方向发劲,此时效果甚佳矣。学生又问:上述五字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吾答之:问的好!这其实是推手中战略战术思想之总体体现,即引化,进逼,落空,发放矣。当然功夫是相对的,望你们勤学苦练,多与良师益友推手,认真盘好架子,使盘架与推手密切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进步就快了。(未完待续)
我与学生的对答(三) 学生问:习拳讲究合规矩,守规矩,脱规矩,我什么时候能脱规矩?吾答之曰:练传统太极拳没功夫时像别人,待练就一定功夫后只能是越来越像自己,你还未到此阶段还是像我一样守规矩。学生又问:为什么与练过推手的人推手还好制人,而与没有练过推手的推反而较难呢?吾答之曰:许多练过推手的人虽身体结实然浑身是力落入"老牛劲”阶段,其实越是老牛劲,根劲反而越差,因此比一般没练拳之人更易发放出去。学生又问: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吾答之曰:关键在脚上之虚实阴阳变化,倘若能虚实变化而又隐于内者劲已潜入对方重心之下拔根发之并不难。
我与学生的对答(二) 学生问:练杨氏小架拳盘架之要领是什么?我答之曰:张金龄前贤传下来的慢,稳,圆,匀,柔五字诀。特别要在<匀>上下功夫。学生又问练拳和推手怎样才是松呢?我答之曰:脚底阴阳相济,上身以松传导。当然没有练就根劲功夫是做不到的。其实任何拳术均讲究松,并非太极拳才独有。(未完待续)
太极拳杂论 人之智力因素(指人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与非智力因素(指人的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之心理品质)于人之成长虽有共性,但所起的作用不同,一个成功的人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智慧,然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实真正决定他们成功与否的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之科学结论,让你对你的人生将进行一次全新之研判。此结论运用于拳学亦不例外,想当年露禅公前贤为了学好太极拳往返于陈家沟,历时十八年,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含辛茹苦尽在不言之中,最后终有伟大成就,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观今之许多练拳者不愿吃前人之苦,瞻前顾后,附庸风雅,不能痛下决心专志练拳,还借口云“天资不佳也”。殊不知只要你真心热爱传统太极拳武术,彻底抛弃功利浮云,对其有浓厚之兴趣,对其有深厚之感情,对其有坚定之意志,对其有百折不挠之毅力,你终将会迈入传统太极拳武学之神圣殿堂。
我与学生的对答 学生问:拳与操之最大区别是什么?我答之曰:有根的为拳,无根的为操。习拳先要练就根劲,然后再习拔根之术。学生又问:盘架时为什么要弧形螺旋运动?我答之曰:练拳肌松筋紧,拳术讲究螺旋式之拉筋,这样方能尽可能不拉到肌肉,不至于将练筋变为练肌肉。螺旋式之拉法较一般伸缩式之拉筋更有深层效果。
松与根劲 近日练拳体悟到<肌肉放松了,筋反而会紧起来,平日里盘架既要松肌肉,又要走动拳架乃会拉紧与放松连接肌肉与骨头端的肌腱亦谓之筋,日日练去乃会体悟到脚底仿佛有骨肉分离之感觉进而练就根劲。>仅供参考。
给初习拳者的一点建议 练拳或称盘架子乃是有次序的。第一步练熟拳架。第二步练出根劲。第三步练出虚实变化或转换。倘若没有第一步,就不会有二,三步,此乃是环环相扣之问题。当然松贯穿于始终。拳与操最大区别之一乃是有没有<根>之问题。仅供参考。
告诉大家一个推手方法 前提依然看双方松沉劲,听劲,化劲,内劲等等综合水平和能力如何。接手时先引化,马上进逼对方迫使对方用力反抗,再松开落空动摇对方重心,依据对方失重心之腿的方向顺势发劲,往往效果很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再从中探寻一定的规律。
我对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认识 "先在心,后在身”。“松柔、不用力、慢慢走架”。“由着熟渐悟懂劲”。“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明)”等等。这些皆是很有道理的,但拳术是一个体系,拳术之训练同样是一个体系,我们上学分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时期学生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之学习方法同样不同。我们于传统太极拳之学习同样如此。任何没有前提条件的,孤立之理论皆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同一句拳论,于不同拳术水平之人会有不同之理解,也同样会有不同之练法,而且随着拳艺之进步会出现“昨是今非”或者“昨非今是”之现象。拳论云:“入门引路须囗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之说,要明白于此之口授实乃是指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法、劲法、用意,非得摸着骨架肌肤,进行感性交流不可。因此于文字里,即便文章讲的再透彻,要想据此就练成高深功夫也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人之所以为人,人会学习,会主观思考,能将经验教训互相交流.
今天中秋节练拳和推手的吧友们有哪些? 我今天是早上六点至八点练基本功法和拳架,九点至十点半与师弟练推手。今下午三点至四点半与学生训练推手。
我对四两拨千斤这一问题的认识 四两拔千斤是任何搏击术均讲究的,非传统太极拳武术专属.由于此类理论之偏颇而形成了一个误区,不少初学者误认为练了太极拳就能够以力小打力大,以弱胜强,一些传授者也着意夸大巧的成分,将学习者引至神秘化之歧途,而不是走踏踏实实练功夫之路。 其实在任何搏击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传统太极拳武术搏击与人对抗时,亦不例外。从静止意义和武术竞技上讲,强弱是笼统之概念,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之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之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之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之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之强弱。从动态上来讲,强弱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变的。上述几个方面之强弱于一定条件下均可向各自之对立面转化,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恃言,然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巳不是表面意义上之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之四两,所要控制之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之千斤了。强弱于此种条件下相互易位,实质上传统太极拳与其它运动对抗项目一样,也刻意求强,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之潜能,这是一条以弱变强极富成效之途径,习练者倘若能明此理且不断默识揣摩,坚持不缀,乃能实现由弱变强之转化,功成之时,自身之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此时强大之内劲质量及纯熟之技巧将取而代之,成为整体上之强者,只有到此阶段,方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然竞技之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之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之强敌,此时你若想以柔化之劲化解对方,沾黏住对方,控制对方之变化,然后伺机痛击之,倘若自身没有足够之内劲是做不到的。故欲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内劲),此即谓必先自强然后方能胜人之道理也。此时之强乃不是单纯体格之强壮也,乃是集内劲、技巧、良好心理素质于浑然一体,其中练就强韧内劲为其首要。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然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体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之局面,他老人家靠的就是综合优势。 传统武氏太极拳前贤李亦畲《五字诀》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你练的是传统太极拳,我练的也是传统太极拳,倘若于比试时双方功力和技巧相差太大就会打的很精彩,强者会将各种技巧发挥至淋漓尽致,吸引眼球;倘若比试双方功力和技巧相差无几,有可能打的很不好看,外行甚至会认为没有体现传统太极拳之技法,双方只能峡路相逢勇者胜了。胜了是传统太极拳功夫,输了只能说明自己功夫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但仍然是传统太极拳功夫。 倘若对方冲的过猛收不住脚,失去重心,你可以说四两劲都不需用,就能将对方闪个大跟头,然毕竟现实是竞技比试,这种机遇比例会有多少?牵动四两拨千斤,不能牵动就不能拨千斤,然有人非得将“牵动”和“拨”三字扔掉,单单去谈四两胜千斤。走出误区,需要勇气,更需要于继承好前学之基础上的思维创新,无限风光在险峰。
摘录我所传文章之十四 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练至后来乃是内容越练越少,不是越练越多,原先只有十三势,穷其根,仅阴阳也,再合之,太极而已。犹如戚继光是明代中国武术之集大成者,当时民间武术门派非常繁多,而戚继光能集众家之长,删繁就简,编成32式拳法以操练士兵,而见著于《纪效新书》,此32式拳法可是要士兵于战场上肉搏的。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乃是先把拳架子盘熟后再习练推手和器械如刀、剑、杆等,刀、剑之术不外乎是人的肢体之延长,手中有刀(剑)心中无刀(剑),反之亦然,将太极拳之原理用于刀、剑才能称之为太极刀、剑。三年刀,六年剑,练成后,剑(刀)随身行,身随剑(刀)走,后求身剑(刀)合一,功成之后,无所谓剑(刀),无所谓身,才是传统太极拳之剑(刀),其踊跃挪移乃有间接补充步法之作用,习剑(刀)术之人,当先治心,治心之道无他,沉着而已,不以危急而色变,不为强敌而心惊!
无题 就技法而言,传统太极拳之技术内容不仅仅只限于“十三势”,它只是对传统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作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
我在攀枝花市授拳 攀枝花市的爱好者阅读了我所撰写的《我与传统太极拳》一文后,前来多次试手并邀请我到攀枝花市授基本功法和杨氏小架148势拳,传授过程中深受广大爱好者欢迎,其中不乏陈拳爱好者。
我的思考 许多人误认为练过陈拳就能打人,所谓“天下太极出陈沟”拍了几个电视剧,造成人们之这种普遍印象,似乎太极拳就是陈家之家传,然而奇怪的是其它所有太极拳门派均是轻巧柔和的,没有发力之动作,倘若它真是太极拳发源地,怎么教的徒弟一个个都“很不肖”呢?要不就是留了心眼,把“真货”自己留下来,对外只传“假货”,可是,当年这些拳家均是“练家子”,怎么会这么好骗呢?怎么还当宝贝似的传给后人好好练呢?练了陈拳肌肉力量和动作惯性定型后,恐怕就难得进入“无意”或“无招”或“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懂劲阶段了,更与“阶介神明”阶段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了,甚为可惜!吾个人认为原因乃是陈拳可能于思路上将练法和打法混在了一起,反而有点内不内,外不外的,算是怪怪的吧。以上看法仅限于吾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摘录本人撰写文章之十三 松,松,松,太极功。水平相当长期搭伴训练推手的双方谁先松下来,谁就先进步和提高。盘架时的自认为很松或外观似乎很松者,在与别人对抗性推手中遇到大力压逼就松不下来的是假松,在任何珂刻情形下都能松沉下来化掉对方来力是真松。放松不容易或松不易练是一种错误的自我心理暗示,往往会阻碍你的进步。 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记得以往我们师兄弟之间推手训练,把对方发岀者,老师不吭声,而把对方来力,特别是又快又猛的力走化干净者定会受到老师表扬。“腰如车轴学吃亏”这句话千真万确,请初学推手者铭记。要有志同道合,不计较输赢好的武伴,可以相互督促,你追我赶,在训练时双方要攻防互换,防守者不能回击对方,只能听化对方之劲。训练时间最好每天两小时。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熟悉了彼此的劲路时,要及时更换武伴,同时多与比自己功高者推手,有迷惑不解之处请教老师。仅以上这些就会难到许多人。所以一个人是练不出太极拳搏击功夫的,不信你试试看。
摘录我文章部分之十二 其实在任何搏击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传统太极拳武术搏击与人对抗时,亦不例外。从静止意义和武术竞技上讲,强弱是笼统之概念,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之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之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之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之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之强弱。从动态上来讲,强弱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变的。上述几个方面之强弱于一定条件下均可向各自之对立面转化,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恃言,然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巳不是表面意义上之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之四两,所要控制之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之千斤了。强弱于此种条件下相互易位,实质上传统太极拳与其它运动对抗项目一样,也刻意求强,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之潜能,这是一条以弱变强极富成效之途径,习练者倘若能明此理且不断默识揣摩,坚持不缀,乃能实现由弱变强之转化,功成之时,自身之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此时强大之内劲质量及纯熟之技巧将取而代之,成为整体上之强者,只有到此阶段,方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然竞技之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之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之强敌,此时你若想以柔化之劲化解对方,沾黏住对方,控制对方之变化,然后伺机痛击之,倘若自身没有足够之内劲是做不到的。故欲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内劲),此即谓必先自强然后方能胜人之道理也。此时之强乃不是单纯体格之强壮也,乃是集内劲、技巧、良好心理素质于浑然一体,其中练就强韧内劲为其首要。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然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体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之局面,他老人家靠的就是综合优势。
摘录我老师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飱吧友 吾老师宋金辉老先生于《责难问答》一文中云:“传统理论都主张四两拨千斤,并且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松柔排除全身僵劲。有人反对这些传统规则、理论,并不奇怪。一种是出自无知,一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无知者终有醒悟的一天。标新立异者为害就大了。因为这种人,多少有些成就和名望,他是一种自我麻醉剂,无关紧要,可是贻误后学,实是罪责难容。四两拨千斤是武术术语,各个门派都有,是以小力胜大力的比喻语,在太极拳意义就十分重要了,因为练太极拳要尽量不与人斗力较劲。不但要借力而且要练出空劲,让对手的拙力自己制到自己。用意不用力是练太极拳的灵魂。用意不用力作为词语就没有语病。如果以身肢的重力来证明练太极拳迈腿化手是在用力,正是钻牛角尖的偏见。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重要的是发挥想象,练好内三合,同时注意空气的浮力,载我身肢。然后成为内外合一,与大自然融合。这是练太极拳者不可不知的传统要理。用意不用力不容抵毁。全身放松叫软塌,这是个糊涂观念。分不清什么是松,什么是软塌,不用力,不僵滞,不紧张,但有意识贯注,就叫放松。如行尸走肉,无灵魂,无意识,叫软塌,千万不要自欺欺人”。由此可见用意不用力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经济、更有效、更好的用力。
贴身肘击 在散推手中实践中倘若对手仗势自己力大强抓或用力托着我的肘关糸,这时千万不要顶,而要借力旋腕转膀向对方头部实施肘击,精准用肘尖击打对方眉毛骨,盖因此处皮簿骨脆,均能击破,或击打太阳穴和耳门,让对手丧失战斗能力。故此盘架是根本,推手或散手是练灵动变化也。
有意义的生日 今年本月3日是我满五十四岁的生日,为了检验自己功夫和过一次有意义的生日。这一天我和师弟及学生们进行了高强度的对抗性推手四小时,低架练拳三小时。觉得这生日过的真有意义。
摘录本人所撰文章之十一 “先在心,后在身”。“松柔、不用力、慢慢走架”。“由着熟渐悟懂劲”。“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明)”等等。这些皆是很有道理的,但拳术是一个体系,拳术之训练同样是一个体系,我们上学分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时期学生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之学习方法同样不同。我们于传统太极拳之学习同样如此。任何没有前提条件的,孤立之理论皆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同一句拳论,于不同拳术水平之人会有不同之理解,也同样会有不同之练法,而且随着拳艺之进步会出现“昨是今非”或者“昨非今是”之现象。拳论云:“入门引路须囗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之说,要明白于此之口授实乃是指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法、劲法、用意,非得摸着骨架肌肤,进行感性交流不可。因此于文字里,即便文章讲的再透彻,要想据此就练成高深功夫也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人之所以为人,人会学习,会主观思考,能将经验教训互相交流,现在我们传统太极拳之成熟,就是源于一代又一代前辈之伟大积累! 传统太极拳之功夫修炼乃是至大至刚而无极限。你将自己融进了这无极限中,才会感悟到拳之无极限之妙。
摘录我文章的部分内容以飱吧友之十 倘若于击打力之角度来看,根据物理学之原理,力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而耸肩之人,他的手臂从肩关节处与躯干断开,他的出拳力量最多是手臂之质量乘以手臂挥动之速度。倘若能沉肩坠肘从而使手臂与全身合而为一,则出拳之力度乃是相当于其体重之质量乘以全身节节贯串之和的加速度,所以其击打力之质量不在于拳手之体重力大,而在于劲整。许多块头大的人并不擅打,肚子很胖之人更是差劲,此乃是之缘故也。
有朋友曾问这样一个问题 有朋友曾问我: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最快的途径是什么?我十分坦诚地告诉这位年轻的朋友。要想功夫尽快上身最佳途径之一乃是明师喂劲。喂什么?喂感觉。盖因感觉是开启传统太极拳神圣殿堂一把钥匙。只要你有了感觉,就会有体悟,有了体悟就会渐渐明白自己练拳的大方向。
学练功夫的最佳时候 我在实践中认为:跟一位明师学习的最佳时候乃是这位明师还未成所谓名师之前,此时这位老师由于学生不多而能时时给你讲拳喂劲,故学生进步甚快。倘若这位老师逐渐成了名师后乃至学生众多,给你摸手喂劲的时间就会减少。盖因此时老师精力时间有限也。
个人练拳感悟 松,无疑是练拳及推手的总方向。然往往是言道而不言术。具体该怎么练,有何方法,有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这才是初学者入门的关键。我在老师教授和自身不断地实践中认为:先要练就不丢不顶的本领,于此基础上方能练就掤劲,又于此基础上方能练就听劲和化劲。<用意不用力>乃是针对架子练习以增强内劲,于竞技推手表面现象看似乎无关而内含其中;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乃是针对推手练习,于架子表面看似乎无关其实内含其中。肌肉能松能紧,各关节坚韧牢固,步法灵活多变乃是针对散手训练,然前面所练本领仍内含其中。倘若能将三者有机统一并练上身来,方敢言<松>。至于其中具体训练方法和步骤实乃传承教习之秘。
请吧友们讨论 学习传统太极拳武术该不该收费?
摘录我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飧吧友 拳架为体,推手及散手为用。体是调节自己周身气血并有养生健身之用,体为养与蓄,不明体用,习练传统太极拳就会功倍而事半,只有体用兼备,功夫才能进步,二者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不可分开,久之方能悟得“体用结合妙无双”之一说也。正如云南昆明许水章师伯所言“一切皆在拳架里”。说明功夫主要是于盘架中练出也,观今有些同好只喜好推手而不愿多盘架子,殊不知体之不存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大道理也,望初学者定要三思再三思也。
摘录我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以飱吧友 传统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于技击上均追求快速有力,不讲究速度和力量的拳种注定是要挨打的,只不过传统太极拳讲究的速度和力量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只是练法不同而已,它是慢中求快,柔中求刚,以致把速度和力量发挥之极致。这正是传统太极拳先辈前贤们将貌视矛盾对立之事物,将其高度地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亦正是传统太极拳先辈前贤们高明精明之所在.望后学者揣摩之.
我见吧内有吧友申请我为好友,但一点击通过时,却显现系统错误,回
吧友们:怎样理解<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这句话呢?
本人简介及杨氏小架拳主要内容简介 本人五十四岁。杨氏小架拳笫六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2012年获四川武管中心,四川省武协等四家单位<四川武术名人>称号。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员,传统武术一级(A)证裁判。曾多次茯省市推手比赛7O公斤第一名,拳械比赛笫一名。本人传承和习练的杨氏小架拳有十二个基本功法,拳架紧凑灵动,行拳讲究慢,稳,圆,勻,柔,内气潜转,对治疗慢性疾病有显著疔效。其推手散手训练体系有:定步左右单推手,左右四角推手,左右圆柔推手。活步推手有:左右进三退三推手,九宫步推手,乱采花推手。单操主要是五虎炮捶,大小圆手,平步翻车等直至散手。
吧内合肥的朋友有愿意学习传统太极拳武术吗?
摘录我所撰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飱吧友们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腿内时劲要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劲”,掌握这个原理并练上身来后就可自由发挥。譬如小架拳148势拳中“扣左脚,向右转正西,领手,右琵琶势。”拳势动作过渡到“塌肩落手,向后经上方,转西南,开右步,提手上势”定势动作时于过渡动作中一定要做好左脚前掌要先外后内碾步,身体重心于转换中右腿以脚跟如轴内扣右腿要有内裹之意,这样才能体会到意气松沉到脚底的圆转运动,所以于平日里盘架时于“定势”与“定势”之间的过渡动作之细节十分重要,更需要习练者默识揣摩之,日久功深方能蕴其真香,望后学者谨记之。 拳架为体,推手及散手为用。体是调节自己周身气血并有养生健身之用,体为养与蓄,不明体用,习练传统太极拳就会功倍而事半,只有体用兼备,功夫才能进步,二者犹如一枚铜币之两面不可分开,久之方能悟得“体用结合妙无双”之一说也。正如云南昆明许水章师伯所言“一切皆在拳架里”。说明功夫主要是于盘架中练出也,观今有些同好只喜好推手而不愿多盘架子,殊不知体之不存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大道理也,望初学者定要三思再三思也。 吾观古今之习武有成者,往往是摈弃门户之见,于练好一门拳术之基础上兼练另一门或多门拳术,其实传统武术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倘若能融会贯通,会让自己于拳技上有质的提高。
摘录我所撰文章中的一部分 传统太极拳有别于国标(竞赛套路)就在于外形上少了多余的看似美观的圈圈,少了多余的看似漂亮的外形,而是依了自然,使传统太极拳更富有哲理、更富有魅力、更富有惊人的生命力!会推手的人一定会打拳,会打拳的人很多都不懂推手,其实亦叫不会打拳,习练传统太极拳之同好们必须从推手中找感觉来指导行拳,假以时日,自然就有了技击意识,不再是那种只会打套路之人打的拳,许多人不是把传统太极拳当内家拳习练,而是把传统太极拳当作慢练之外家拳,外家拳靠招胜人,是有形的,看得出的,能招能架的,可是内家拳却不是这样,它是靠劲胜人,碰到功力比你深厚之人,不管你是否招架,对方之劲道都会打于你身上,形象喻之,倘若是棍子扔将过来,你可以将其格开,可倘若是一股冷风袭来,你能格开吗?你觉得你巳经格开之时候,你身上巳经感到寒意了,这就是内家拳!说到武术,人们一向认为手能开砖,身可架梁,头碎酒瓶,才是真功夫,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街头卖艺之类的表演技巧,岂能与搏击之功夫混为一谈.
摘录我所撰文章中一部分以飱吧友 “打人如亲嘴”此乃传统太极拳等内家拳之打法,如果没有练到一定之程度,告诉你这句话也是没有用的,你根本就用不出来,实际上传统太极拳等内家拳于打人之时候并不是“舒展大方”的,可能并不好看,传统太极拳等内家拳讲究手不空出,只在接到对方之劲时才出拳,造成最佳之出拳机会,往往与对方靠得很近乃至像是两人要亲嘴一样,于这样之距离上,练外家拳的人由于需要用腰腿摆动之力矩来获得肌肉力量之杀伤力,因此就根本无法贴身发力,然真正练传统太极拳等内家拳之人讲的乃是“力不出圈”专门于身体之重心周围发力,因此所发之力奇大无比,这种专门于对手无法发力之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之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一旦出手,对手就会被打飞或当场被击垮于地。
我与传统太极拳(四十三) (四十三) 为了验证自己的武学层次,在小罗和其他外地武友的引荐下我与许多内外家拳练家子们切磋交流过,其中不乏所谓的名家。有的上来就是跌摔;有的上来就是拳打脚踢的散手或点戳;有的上来就是膝顶撞裆;有起二道劲偷袭的。我胜过,我也输过;我高兴过,我也郁闷过。我想作为一位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人来说输赢实属太正常不过了,因为武术本身就是身体对抗的总结。但每次切磋交流完毕我们都是握手言欢的,有的还成了挚友。如梅应生老先生的学生李光耀(李阳)在大邑县鹤鸣山已”辟谷”二十多天滴水未进的情形下我们还是进行了激烈的切磋交流,后来他出了车祸不幸去逝,年仅三十多岁,甚是可惜,至今我还怀念着他。又如经小罗介绍在成都清水河公园与颇有名气陈先生的嫡传学生卿先生(台湾来的罗邦桢先生一脉都是由他出面切磋交流的)切磋交流,虽当时彼此都不愉快,但最后还是勉强握手言欢。记得有一次与练散打者切磋交流时被对方一记摆拳击中右耳门,我虽然狠狠地把对手在水泥地上摔得爬不起来,但我的右耳心整整痛了一个星期,甚至有时连走路都不稳,我仍然坚持练拳和推手。不过通过这些切磋交流使我加强了对自己身体要害部位的保护意识,现在练148势拳时,当练到“扇通臂”时,我的右手都是有防护意识地用掌护着自己的耳门,做“缩身合手”动作时我都是在意识和动作上护着自己的头部和裆部,每每看见那些昂首挺胸的练拳者我都觉得这些人在实搏中肯定会吃大亏的。推手中自己的身体要正面对着对方,散手时身体一定要侧面对着对手。按四川话说:是“操偏挂”。 时间永是流逝,拳学永无止境。宋老师老了,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我们仍然每天坚持不懈地练拳,师兄弟们也常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因为我们内心一直都珍爱着传统太极拳武术。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我心中的梦想就是武术梦,它包含着传承与推广。梦想已经起航,生命早已扬帆,在修炼传统太极拳功夫的过程中,我深知,汗水与辛苦,疼痛与寂寞,泪水与忍耐,都不足挂齿,传承和保持传统太极拳武术的本色才是关键,须要如松之伟岸挺拔的凛然正气,如竹之经冬长青的铮铮气节,如梅之傲霜斗雪的侠骨柔情,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威胁不畏惧,才能无愧于传统太极拳武术各位先贤前辈们。 在长期练拳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这样一些道理:天下所有学拳的人又是否能回答自己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尤其是太极推手和散手,因为规律以外还有规律,还有更好的规律,相对的规律。练拳的人在一起,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是最好的,因为即使是最好了,也还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无止境”。你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不要老是想着自身,只有到达“无我”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完全放松。传统太极拳武术确实强调“根”的极端重要性,但不能忽视了它还有祸根,什么是祸根?那就是脚根,脚跟一着地就僵死在那里,是不能让你依靠的根,是祸根。一旦有根,别人就能推倒你,就像茶杯一样。真正的根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会让你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拳学道路中,我将仍然用如孩童般纯真的心,如夸夫般不折不挠的韧劲,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来追逐我的武术梦,实现我的武术梦。
有感而发 今天星期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练完推手散手后。下午三点又到体育场练拳械至五点完毕。旁边有几个年轻人在训练一群小孩踢足球,只听这些教练说:要用脚像胶水一样地黏住球。另有教练说:要穿过防守直射球门。我观之思之后颇有些感慨:这黏住足球不是和推手黏劲一样吗?这射门不是与发劲一样吗?但该怎么样去黏住球?又该怎么样躲过防守队员而射门呢?这些技能的基本功训练又有那些呢?教练没有说,可能要让孩子们去悟。这与许多授拳者一样只言道而不言术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人还真不少。遇到这样水平层次的老师学习又能学到啥?殊不知练球者成千上万,而有成者凤毛麟角。更何况高深之武学乎?
言力与劲 实搏时能灵活运用之力拳术家谓之<劲>,然<劲>之成分仍不能离开<力>。力人皆有之,劲则唯拳术家有之。练劲者除重量与速度之外犹须将其面积缩至极小而意识渗透其中,故而不受任何方式所限制。练力易,练劲则难。盖因练力较为具体,易得标准参照,如借某种物质,练习捉或举之动作,久之力自渐增。劲则难借物质锻炼,而是利用人体各部关节之抵抗力与争衡力,再加意识而锻炼。练力者可以文字指导,可以函授。练劲则非有明家之活动不为功。任何事物皆有定理,虔心研练,日久自能豁然贯通。明师常以手按学者用力部分,嘱其勿用力,然学者关节之抗力则不断发生并每于动作增加难度时乃会自然暴露。倘若能继续锻炼则终被克服,当拙力退尽后则变为柔顺,柔顺能使血脉畅行,加快体内新陈代谢之机·,使感觉灵敏,于此时方才于健身与技击有益也。
请教吧友们怎样在合肥论坛上发文章?关于授拳的内容应发在那部分?
摘录我书中部分内容之一 《心理学》中条件反射学说理论,为推手中之听劲、懂劲功夫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心理机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因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理论而成其为心理学研究这块领域之里程碑式的人物。观习拳有素者静时静如山岳,动时急如闪电,盘架时柔和自然,交手时迅雷不及掩耳,一搭手便胜负立断,这种高深之传统太极拳功夫是高级神经系统长期训练之结果。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手触火时,会立刻收回,当受外力袭击时,会不自觉地用力抵抗,巴甫洛夫先生将这些现象称其为条件反射。而传统太极拳之技击一反常态,当受外力袭击时,不是用力顶抗,而是顺势而动,引进落空,这就是要改造人的本能,这与外家拳之技击有着本质不同,是由条件反射之基础上建立起非条件反射之运动体系。一般来说,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很不固定,随着刺激的时间长短,强弱而随之变化,而非条件反射之反射弧则较固定,传统太极拳推手就是建立这种非条件反射之有效途径,为传统太极拳所独有,从盘架子至散手搏击之间多了一个推手训练之方法,此正是前贤们高明之处,推手训练时攻防之双方两手相搭左右打轮,通过肢体之听劲(感受器的作用)使其发生兴奋沿感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神经,引起大脑中枢神经之兴奋,立刻感知对方劲力之大小、劲力之方向、劲力之作用点,然后根据对方劲力之变化,发生冲动(这时非条件反射活动得到了抑制),再沿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到发力部位(效应器),从而产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等太极十三势之技击形式,此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又因传统太极拳之推手训练是周而复始之圆运动,所以这种反射方式将贯穿于传统太极拳推手之全过程,推手训练之时间、时日越长其反射弧则越巩固,同时反射时间就会越短,机体对刺激所发生之反应亦就越迅速,此时感受对方劲路之力点和发放对方之劲力点亦就越准确,甚至可练就成精确于丝毫,至此时方能达到拳论所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传统太极拳推手、散手功夫之最高境界也,传统太极拳功夫就是依靠这种训练方法来养成大脑中枢神经之反射作用,达到双方交手时,只凭感觉或想象,无须通过知觉之分析,便能发出非常适当合理之动作而取胜对手。由此可见,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所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介神明”之三层功夫之境界,其修炼之科学原理乃是建立于由条件反射过渡到非条件反射之过程,这种自然反射功能之真正确立者(练上身),才称得上具备了传统太极拳之功夫也。
练拳有感 人之躯体犹如一列火车,乃由颈、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九大关节之一节节之“车厢”连在一起,此九大关节乃是“车厢”之主要连接处,人之躯体各个部位各自相对独立而灵活地连接于一起,再在神、意、气有机统领下,协调一致,动则俱动,静则俱静,方才是传统太极拳武术所追求的“整”。此即为《拳论》中所言:“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你之胳膊和腿虽然长于你自己之身上,但你不能用神意协调指挥之,不能用意气将它们统联于一体,我可以坦然告诉你:这胳膊这腿不是你的!因为你做不到周身一家。
今天痛快 今天晚上进行了两小时对抗性推手,朋友们您们今天练了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