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38 发帖数: 28,707 关注贴吧数: 9
我“对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拳谚的体会和认识 传统太极拳是一门富有传统哲理的高深武学,是终生不尽之艺。没有老师的入门引路,口授身传,仅凭书本或光碟,按图索骥,是无法入门和提高的。 特别是头三年必须经老师矫正架子,捏架子,搞清楚动作的方位,角度,特别是定势与下一个定势动作之间的过渡动作,把拳架动作定型下来,为以后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理念上牢固树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的练拳思维。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要下苦功夫练拳,因为老师讲的拳理心法等等因自己的功夫还没有练到一定层次是理解不了的,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拳,把这些拳理和心法练上身方得传统太极拳之妙,体用都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自现”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攀登高峰克服重重困难把功夫练上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拳打千遍”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过程若遇困惑一定要请教老师,惑寻师访友。 没有一定的练拳时间功夫是练不身的,功夫就是时间。所以穷文富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动作及理念准确的前提下,“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变化呢? 在“量变”到“质变”的这一曲折艰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这个“度”就是要真正做到练养结合. (仅供参考).
我与传统太极拳(三) 82年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县城严道初中教书,其间为了考在职研究生,日夜苦读,加上教学任务重,压力大,不久就身患重病,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在百药无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朋友高励(当时在川医读研究生)对我说:练练太极拳说不定有效果。碰巧宋金辉老师的小儿子乐平在办班教拳(不收费),我就跟乐平学习了杨式小架148式拳架,月余学完架子后,我就早晚练习,当时我对传统太极拳根本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听说推手是检验拳架练习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为了治病,练好拳架,我经人介绍跟随西街的郑烈权老师学习推手,郑老师是跟随其母舅黄永德学的拳架和推手,黄是宋金辉老师的学生(不是入室弟子),郑师告诫我:学习推手要放松,不能顶,要吃得苦,还要持之以恒。这样郑师就成了我习武生涯中的第三位老师。郑师以前是跟随他长辈长期练外家拳的,虽身材瘦小,但发劲很猛,每天练功六小时,从不间断,他还打“麻圆”一种用数根腾条编织成圈外面缠了麻绳的沉甸甸的圆圈,双手放在圈中站定马步用腕臂不断上下左右击打,呼呼有声,打完手臂黑红,再抹药酒,郑师是靠行医(中医骨科)教拳为生的,有的是时间,我每天晚上七点至十点到他家训练(不收费),郑师让我背对着墙,并再三告诫,若被放出一定要躬身不能用后脑着墙,然后就在圆揉推手中进功我,我不能抵抗,只能用腰部旋转来化解,退又退不动,后面是墙壁,真是苦啊,郑师每晚由轻到重不断地击打我,擒我,我经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时嘴皮被打破,鼻子被击出血,粘又粘不住,老婆劝我不要练了,但我硬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去,皮肉虽受了苦,但腹部舒适了许多,睡眠也有所改善,饭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一年后我竟然能用腰胯旋转化掉郑师的许多进攻。(未完待续,仅供参考)
我与传统太极拳(二) “文革”之中父母亲进了附城乡农场进行“劳动教育”,我成了无人管教的孩子,从我十一岁起(小学五年级)到初三毕业,几乎天天与高年级的学生打架,那个年代我们打架都不准告诉老师,否则就会被大家嗤之为“叛徒”大伙就会不理他,打架时都是先约好,必须赤手空拳,地点选择在城门洞(现巳拆迁),一对一地单挑,称为“抢手”,那个年代的小孩似乎要比现在的小孩经打,我爆发力好,速度快,拳头硬,体能好,经常三拳二脚就把对手撂翻在地,记得当时有位“当权派”的儿子仗势欺人,我与他干了一架,左拳佯装猛击其胸部,然后向左侧旋腰,用右脚一记单扫腿(现在可能称低鞭腿),将他扫翻,第二天他踝关节红肿的发亮,不能上学,在他父母再三审问下,终于供出了我,然后他父母赶到农场找到我父亲赔了医药费,并责令我父亲写出深刻检查,我父亲当夜赶回家叫我脱光上衣用“活麻”狠狠教训了我一顿。读初二时,陈师作为基干民兵抽去修“百里埝”了,陈师虽然走了,但我和小伙伴们的“武侠梦”并没有停止。没过多久住在大院里的武装部王政委家里来了一位当兵转业的亲戚,我们叫他王老师,小伙子英俊魁梧,说一口山西话,他开始教我们“擒敌拳”,他还告诉我们这可是一招制敌,希望我们保密,这就是我的第二位武术老师,王师教学时,挂出画有穿老式军服军人演示的擒敌图,边示范,边讲解,并说这是从传统武术中概括出的精华部分,什么锁喉,缠腕,牵羊,抠档等,并按部队要求清晨出操,练武确实苦,王师有时一个擒拿动作我就得痛上许多天,但为了学到东西,我心里有一种说出的充实感。(未完待续,仅供参考)
(重发)我对修炼传统太极拳动作和呼吸是否配合这一问题的认识 就练传统太极拳中呼吸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武友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便相互交流,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其短文二共分部分,今天先说第一部分以飱读者。《一》:师爷张金龄前辈语录“显,外人易知。隐,外人难晓。引之来落空,发之自行跌。莫道功夫好,更是呼吸妙。”说明了呼吸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盘架子时呼吸要做到深、长,细,匀。因与高水平的人推手,他不仅是控制你的肢体,脚步,更主要的是控制你的呼吸。另外,从养生健身的角度来说呼吸仍然十分重要,如果一个 病入膏肓的人或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他的呼吸肯定是浅表性呼吸,所以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的人呼吸是深长的,不信,你可以留心观察。太极拳之呼吸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教拳的人有时会含糊其辞,自学的人又会发现许多书刊杂志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 从。实践证明,太极拳的呼吸及所谓的气感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期练功练出来的。 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做不到上下相随,动作均匀,动作松柔,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环了松静自然,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初学初练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就行了,不必寻找以呼吸配合动作的感觉,因此当初我学拳时就问宋金辉老师练 拳时呼吸怎样与动作配合,宋老师回答说:“你吃饭,睡觉,工作,与人交谈没有呼吸吗?”当时误认为老师保守,现在才明白:一层功夫,一层理。在盘拳中,随着动作的娴熟,注重外三合,日久功力增加,这时盘拳就犹如开车挂着档在行拳而不是挂着空档只轰油门空转车子动不了,有了这种感觉,但仍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要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何况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而是一门武术,许多太极拳动作结构是按攻防意识编排的,这样就不可能和呼 吸处处合拍。动作和呼吸要不要结合?本人认为有些动作能够与呼吸自然结合的就结合。这样,动作可使呼吸机能更完善,呼吸又能促使动作的轻灵沉稳变换,也有利用意识引导动作和呼吸三者的协调鼓荡作用。有些过渡动作不能自然配合呼吸的,不要勉强使动作与呼吸配合,以免破坏动作的松静自然。就是练同一架子,不同体质和不同功力的人练起来也是不一样的。当时老师是担心误导了我们。传统太极拳呼吸配合动作离不开开合,凡是拳架中动作开展,放大,伸长时为呼气,这是开。凡是动作的收回,缩小时为吸气,这是合。开为阳,合为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就是阴不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抱,互为其根,浑然一体。在推手及散手中吸为引,化,呼为击,发,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所以推手和散手是因敌 变化而变化的。 拳势呼吸分顺腹式和逆腹式呼吸,因人而异。但在呼吸结合动作时,决不可勉强,不可弊气,不可用力,也就是说,虽然有意识地调节呼 吸,但也要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当然也有人提出开吸合呼)本人师承和长期习练杨式小架148式(吴式老架),宋老师教的是合吸开呼。宋老师一直反复强 调呼吸和动作的结合绝不可勉强,更不可憋气,否则会产生胸闷,头晕的现象。我们众多师兄弟在宋老师的教导和引导下从没出现过这些不良现象。 《二》待拳架纯熟,功力提升后呼吸与动作应该有机结合,但这种结合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这一基本原则。“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呼吸与动作结合无论技击和健身都有许多好处。练架子时深,长,细,匀的呼吸,可使体内横膈及胸腹的运动增强,加大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能使胸部呼吸肌及横膈有力,肺组 织弹性好,软肋骨骨化率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意义,膈肌及胸腹运动增强,又可加速静脉血的回流,改善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对某些心脏病有一定疗效。随着膈肌运动幅度变大,又可使腹腔内的肠,胃,肝,脾等脏器血流旺盛,改善肠胃的吸收机能,对胃肠消化不良或慢性胃肠炎 有积极主动的治疗作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与动作配合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及时补充氧以外,还能有效地使神经系统镇静并逐渐强壮,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都有积极主动的治疗作用,放松练架子就是养,对消除疲劳也有积极作用,正确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太极拳确实能对许多慢性病有特殊疗效,关键它是主动积极治 疗,挖掘和激发机体内潜藏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和吃药,打针等被动治疗有本质区别。
对修炼传统太极拳时动作与呼吸是否必须结合的看法 就练传统太极拳中呼吸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武友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便相互交流,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其短文共分三部分,今天先说第一部分以飱读者。《一》师爷张金龄前辈语录“显,外人易知。隐,外人难晓。引之来落空,发之自行跌。莫道功夫好,更是呼吸妙。”说明了呼吸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盘架子时呼吸要做到深,长,细,匀。因与高水平的人推手,他不仅是控制你的肢体,脚步,更主要的是控制你的呼吸。另外,从养生健身的角度来说呼吸仍然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或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他的呼吸肯定是浅表性呼吸,所以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的人呼吸是深长的,不信,你可以留心观察。太极拳之呼吸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教拳的人有时会含糊其辞,自学的人又会发现许多书刊杂志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太极拳的呼吸及所谓的气感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期练功练出来的。 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做不到上下相随,动作均匀,动作松柔,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环了松静自然,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初学初练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就行了,不必寻找以呼吸配合动作的感觉,因此当初我学拳时就问宋金辉老师练拳时呼吸怎样与动作配合,宋老师回答说:“你吃饭,睡觉,工作,与人交谈没有呼吸吗?”当时误认为老师保守,现在才明白:一层功夫,一层理。当时老师是担心误导了我们。 在盘拳中,随着动作的娴熟,注重外三合,日久功力增加,这时盘拳就犹如开车挂着档在行拳而不是挂着空档只轰油门空转车子动不了,有了这种感觉,但仍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要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何况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而是一门武术,许多太极拳动作结构是按攻防意识编排的,这样就不可能和呼吸处处合拍。 动作和呼吸要不要结合?本人认为有些动作能够与呼吸自然结合的就结合。这样,动作可使呼吸机能更完善,呼吸又能促使动作的轻灵沉稳变换,也有利用意识引导动作和呼吸三者的协调鼓荡作用。有些过渡动作不能自然配合呼吸的,不要勉强使动作与呼吸配合,以免破坏动作的松静自然。就是练同一架子,不同体质和不同功力的人练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传统太极拳呼吸配合动作离不开开合,凡是拳架中动作开展,放大,伸长时为呼气,这是开。凡是动作的收回,缩小时为吸气,这是合。开为阳,合为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就是阴不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抱,互为其根,浑然一体。在推手及散手中吸为引,化,呼为击,发,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所以推手和散手是因敌变化而变化的。拳势呼吸分顺腹式和逆腹式呼吸,因人而异。但在呼吸结合动作时,决不可勉强,不可弊气,不可用力,也就是说,虽然有意识地调节呼吸,但也要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当然也有人提出开吸合呼)本人师承和长期习练杨式小架148式(吴式老架),宋老师教的是合吸开呼。宋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呼吸和动作的结合绝不可勉强,更不可憋气,否则会产生胸闷,头晕的现象。我们众多师兄弟在宋老师的教导和引导下从没出现过这些不良现象。(待续)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