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行天下
夏天行天下
夏卫,籍贯安徽,生于1962年7月3日,杨式小架148式第六代传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
关注数: 735
粉丝数: 938
发帖数: 28,707
关注贴吧数: 9
我“对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拳谚的体会和认识 传统太极拳是一门富有传统哲理的高深武学,是终生不尽之艺。没有老师的入门引路,口授身传,仅凭书本或光碟,按图索骥,是无法入门和提高的。 特别是头三年必须经老师矫正架子,捏架子,搞清楚动作的方位,角度,特别是定势与下一个定势动作之间的过渡动作,把拳架动作定型下来,为以后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理念上牢固树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的练拳思维。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要下苦功夫练拳,因为老师讲的拳理心法等等因自己的功夫还没有练到一定层次是理解不了的,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拳,把这些拳理和心法练上身方得传统太极拳之妙,体用都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自现”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攀登高峰克服重重困难把功夫练上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拳打千遍”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过程若遇困惑一定要请教老师,惑寻师访友。 没有一定的练拳时间功夫是练不身的,功夫就是时间。所以穷文富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动作及理念准确的前提下,“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变化呢? 在“量变”到“质变”的这一曲折艰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这个“度”就是要真正做到练养结合. (仅供参考).
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话正确吗?
求吧友们帮忙上传崆峒掌门与观众比试视频
我与传统太极拳(三) 82年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县城严道初中教书,其间为了考在职研究生,日夜苦读,加上教学任务重,压力大,不久就身患重病,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在百药无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朋友高励(当时在川医读研究生)对我说:练练太极拳说不定有效果。碰巧宋金辉老师的小儿子乐平在办班教拳(不收费),我就跟乐平学习了杨式小架148式拳架,月余学完架子后,我就早晚练习,当时我对传统太极拳根本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听说推手是检验拳架练习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为了治病,练好拳架,我经人介绍跟随西街的郑烈权老师学习推手,郑老师是跟随其母舅黄永德学的拳架和推手,黄是宋金辉老师的学生(不是入室弟子),郑师告诫我:学习推手要放松,不能顶,要吃得苦,还要持之以恒。这样郑师就成了我习武生涯中的第三位老师。郑师以前是跟随他长辈长期练外家拳的,虽身材瘦小,但发劲很猛,每天练功六小时,从不间断,他还打“麻圆”一种用数根腾条编织成圈外面缠了麻绳的沉甸甸的圆圈,双手放在圈中站定马步用腕臂不断上下左右击打,呼呼有声,打完手臂黑红,再抹药酒,郑师是靠行医(中医骨科)教拳为生的,有的是时间,我每天晚上七点至十点到他家训练(不收费),郑师让我背对着墙,并再三告诫,若被放出一定要躬身不能用后脑着墙,然后就在圆揉推手中进功我,我不能抵抗,只能用腰部旋转来化解,退又退不动,后面是墙壁,真是苦啊,郑师每晚由轻到重不断地击打我,擒我,我经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时嘴皮被打破,鼻子被击出血,粘又粘不住,老婆劝我不要练了,但我硬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去,皮肉虽受了苦,但腹部舒适了许多,睡眠也有所改善,饭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一年后我竟然能用腰胯旋转化掉郑师的许多进攻。(未完待续,仅供参考)
怎么排序普调了一级?
这吧里真正教拳为生的吧友有哪些?
我与传统太极拳(二) “文革”之中父母亲进了附城乡农场进行“劳动教育”,我成了无人管教的孩子,从我十一岁起(小学五年级)到初三毕业,几乎天天与高年级的学生打架,那个年代我们打架都不准告诉老师,否则就会被大家嗤之为“叛徒”大伙就会不理他,打架时都是先约好,必须赤手空拳,地点选择在城门洞(现巳拆迁),一对一地单挑,称为“抢手”,那个年代的小孩似乎要比现在的小孩经打,我爆发力好,速度快,拳头硬,体能好,经常三拳二脚就把对手撂翻在地,记得当时有位“当权派”的儿子仗势欺人,我与他干了一架,左拳佯装猛击其胸部,然后向左侧旋腰,用右脚一记单扫腿(现在可能称低鞭腿),将他扫翻,第二天他踝关节红肿的发亮,不能上学,在他父母再三审问下,终于供出了我,然后他父母赶到农场找到我父亲赔了医药费,并责令我父亲写出深刻检查,我父亲当夜赶回家叫我脱光上衣用“活麻”狠狠教训了我一顿。读初二时,陈师作为基干民兵抽去修“百里埝”了,陈师虽然走了,但我和小伙伴们的“武侠梦”并没有停止。没过多久住在大院里的武装部王政委家里来了一位当兵转业的亲戚,我们叫他王老师,小伙子英俊魁梧,说一口山西话,他开始教我们“擒敌拳”,他还告诉我们这可是一招制敌,希望我们保密,这就是我的第二位武术老师,王师教学时,挂出画有穿老式军服军人演示的擒敌图,边示范,边讲解,并说这是从传统武术中概括出的精华部分,什么锁喉,缠腕,牵羊,抠档等,并按部队要求清晨出操,练武确实苦,王师有时一个擒拿动作我就得痛上许多天,但为了学到东西,我心里有一种说出的充实感。(未完待续,仅供参考)
我对练本不练标的认识 练传统太极功夫不追求发达的肌肉和彪悍的外形,这些是“标”。“本”是指肾中元气,肾藏元阴元阳,是为先天之本和源泉,“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故行功走架要松静自然,做到上虚下实中间灵,落地生根,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螺旋运动,以养肾气,肾气足就能滋润(肾在五行中属水)心,肝,脾,肺,在放松的条件下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就能抑制和逐渐消除身体之病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病灶,形成良性循环,长期坚持练习身体岂有不健康之理,传统太极拳是内功拳,初中期内外兼修,但仍然以练内培元为主,后期一片神行,“用意不用力,运动绕螺旋,内外重六合,源泉在丹田”。这就是传统太极拳的内功。许多忽悠初学者的什么教学内容之一的“内功”,不外乎是利益的驱使,最后的借口是:不是我没教你,而是你的悟性不够。(仅供参考)
我接触过许多职业搏击运动员刚满35周岁就退役了
请吧友们讨论你心目中的太极拳功夫是什么?
谁说练习推手不吃苦? 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想当年宋金辉老师带我练圆柔推手,老师那时年龄六十多一点,我是刚想化掉了右边的劲,自己的左臂巳被老师横肘击打疼痛无比,刚想化掉左边的劲右臂又受老师横肘击打,老师一边击打,一边说:“看你还顶不顶?”我噙着泪,忍着痛,晚上回家吃饭时痛得拿不起筷子,一看双臂巳被打得淤黑,抬都抬不起,可是第二天又硬着头皮去了,就这样坚持下去了。老师只说了两句话:“现在练架子一定要更加放松血脉才会畅通;练武不怕苦,怕苦不练武。”这两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昨日下午我试了试打沙袋 咋天下午在体育馆练完拳,看见体校的几个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子在练习打皮制沙袋和用手腿击打拳靶,兴致一来上去试了试,只用了三拳就把放置在地上沙袋打翻了,而且击打在沙袋上发出的声响是沉闷的,又试了试用左腿击拳靶,结果把持拳靶的小伙子震得倒退几步,把右手也扭伤了。 这是我第二次打沙袋玩。看来太极拳整劲练到一定程度确实威力很大。
祝广大吧友们端午节快乐
夏天正是长功夫的好季节,吧友们坚持啊
真搞笑,现在一些称呼 昨天有位拳友来访,说什么架子党,光碟党,还有什么等等的。 我只回答他:青莱萝卜各人所爱。 但对每-个爱好者都应当尊重。
请吧友们讨论练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怎样对付摔跤手?
练拳架中怎样才能做到神宜内敛?
真可笑,练拳时手发抖还说是“气”催的
怎样理解“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句话?
怎样理解“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这句话?
什么是折叠运化?
吧友们怎样理解“百练不如一站”这句话
请练和式太极拳的朋友们谈谈“耍拳”
怎样理解“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吧友们怎样理解“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
请吧友们讨论什么是整劲?
吧友们怎样理解“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这句话
怎样理解:气以直养而无害
请吧友们讨论一下:太极拳身法是指什么?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 忙里偷闲,我把最近练拳和推手的体悟以语录形式(为节约时间)提供给吧友,敬请吧友拍砖。 1,松是传统太极拳盘架和推手的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练出松沉劲,有了松沉劲再勤奋刻苦练习,就会出轻灵劲。它们之间是一种系统的训练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 2,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极柔软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达到坚刚,坚不可摧,势不可挡。此时的架子和推手外似绵软内确坚刚。 3,用意不用力是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经济,更好的用力。 4,盘架子时慢同样是训练手段,是为了整合身体各个部位,劲力支撑八面,达到周身一家,其目的是为了快,快如疾电。 5,推手中灵敏的听劲,化劲是训练手段,而要达到的目的是我顺人背,得机得势,所以练好听化劲,发劲在其中,但这一切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劲作后盾。 (待续,仅供参考)
请吧友们讨论一下“双重”和“双沉”的区别
!最近要比试,烦请吧友们指点 传统太极拳首先是一门武术,而武术必须用于搏击,实证是提高自己武学修为的必经之路。最近经武友联系,要到外地与一位练八卦掌的老师进行一次真实的比试交流切磋,听我武友介绍对方比我年轻,9岁就开始习武,河北人,据介绍精通八卦掌,和对方不搭手,直接散手。 我虽与练拳击的,硬气功的,跆拳道的,摔跤的,特种兵的,散打的都进行过比试和切磋。但我对八封掌技击确实了解太小,只知道基本功里有盘手练习,步法灵活等。所以真诚烦请知道八卦掌技击这方面知识的吧友指点。在此谢过。
辛辛苦苦认真回复怎么又少了3分?
我今天又进行了新的一年的体检 每一年我都要去医院进行体检,今天又体检了,经各种检查结果是样样合格,连医师们都说各项指标和功能都优于年青人,我巳51岁了,天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盘架和推手及散手训练,看来传统太极拳修炼确实能强身健体,使人身体健康并显得年青。
不要割裂开来谈意,气,劲 传统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是由外引内再由内导外,因此十分重视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在推手和散手的训练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训练,这是传统武术技击的精髓,它们之间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内三合是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内核。外在的沾,连,粘,随和不丢不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等技法都是建立在听劲,化劲,内劲等内三合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不能孤立地谈“气”和“意”及“劲”。(仅供参考)
练拳收势时的养生功法(心法) 根据宋金辉老师的传授和自身长期的体会现归纳如下,以便做到练养结合,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绝不是“玄学”。望有缘者珍之。 1:练到合太极(收势)后,仍应保持和练拳时一样,精神不可散乱,因练拳时精神内敛,思想集中,大脑皮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体内发生了许多良性反应及条件联系,收势后这种反应和联系仍在继续进行和发挥作用最好使之缓慢下来,更能巩固这种良性反映的效果。仍保持无极势动作。 2:反观内视,两眼帘下垂仿佛意识进入体内看见白肺,红心,青肝,黑肾。(颜色) 3:放松全身,身体正面从百会穴,经印堂穴,膻中穴,经大腿内侧逐节放松到脚步大敦穴。身体侧面从百会穴开始先左侧身体后右侧身体,逐节放松,经肩井穴,曲池,足三里到脚面。后背放松从百会空,经大椎空,命门穴,再经臀部,经大腿到逐节放放松到脚底涌泉穴。 4:放松后意识体内浊气从脚底涌泉穴排出进入地里。 5:缓慢散步10分种。(仅供参考)
(重发)我对修炼传统太极拳动作和呼吸是否配合这一问题的认识 就练传统太极拳中呼吸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武友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便相互交流,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其短文二共分部分,今天先说第一部分以飱读者。《一》:师爷张金龄前辈语录“显,外人易知。隐,外人难晓。引之来落空,发之自行跌。莫道功夫好,更是呼吸妙。”说明了呼吸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盘架子时呼吸要做到深、长,细,匀。因与高水平的人推手,他不仅是控制你的肢体,脚步,更主要的是控制你的呼吸。另外,从养生健身的角度来说呼吸仍然十分重要,如果一个 病入膏肓的人或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他的呼吸肯定是浅表性呼吸,所以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的人呼吸是深长的,不信,你可以留心观察。太极拳之呼吸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教拳的人有时会含糊其辞,自学的人又会发现许多书刊杂志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 从。实践证明,太极拳的呼吸及所谓的气感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期练功练出来的。 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做不到上下相随,动作均匀,动作松柔,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环了松静自然,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初学初练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就行了,不必寻找以呼吸配合动作的感觉,因此当初我学拳时就问宋金辉老师练 拳时呼吸怎样与动作配合,宋老师回答说:“你吃饭,睡觉,工作,与人交谈没有呼吸吗?”当时误认为老师保守,现在才明白:一层功夫,一层理。在盘拳中,随着动作的娴熟,注重外三合,日久功力增加,这时盘拳就犹如开车挂着档在行拳而不是挂着空档只轰油门空转车子动不了,有了这种感觉,但仍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要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何况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而是一门武术,许多太极拳动作结构是按攻防意识编排的,这样就不可能和呼 吸处处合拍。动作和呼吸要不要结合?本人认为有些动作能够与呼吸自然结合的就结合。这样,动作可使呼吸机能更完善,呼吸又能促使动作的轻灵沉稳变换,也有利用意识引导动作和呼吸三者的协调鼓荡作用。有些过渡动作不能自然配合呼吸的,不要勉强使动作与呼吸配合,以免破坏动作的松静自然。就是练同一架子,不同体质和不同功力的人练起来也是不一样的。当时老师是担心误导了我们。传统太极拳呼吸配合动作离不开开合,凡是拳架中动作开展,放大,伸长时为呼气,这是开。凡是动作的收回,缩小时为吸气,这是合。开为阳,合为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就是阴不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抱,互为其根,浑然一体。在推手及散手中吸为引,化,呼为击,发,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所以推手和散手是因敌 变化而变化的。 拳势呼吸分顺腹式和逆腹式呼吸,因人而异。但在呼吸结合动作时,决不可勉强,不可弊气,不可用力,也就是说,虽然有意识地调节呼 吸,但也要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当然也有人提出开吸合呼)本人师承和长期习练杨式小架148式(吴式老架),宋老师教的是合吸开呼。宋老师一直反复强 调呼吸和动作的结合绝不可勉强,更不可憋气,否则会产生胸闷,头晕的现象。我们众多师兄弟在宋老师的教导和引导下从没出现过这些不良现象。 《二》待拳架纯熟,功力提升后呼吸与动作应该有机结合,但这种结合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这一基本原则。“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呼吸与动作结合无论技击和健身都有许多好处。练架子时深,长,细,匀的呼吸,可使体内横膈及胸腹的运动增强,加大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能使胸部呼吸肌及横膈有力,肺组 织弹性好,软肋骨骨化率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意义,膈肌及胸腹运动增强,又可加速静脉血的回流,改善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对某些心脏病有一定疗效。随着膈肌运动幅度变大,又可使腹腔内的肠,胃,肝,脾等脏器血流旺盛,改善肠胃的吸收机能,对胃肠消化不良或慢性胃肠炎 有积极主动的治疗作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与动作配合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及时补充氧以外,还能有效地使神经系统镇静并逐渐强壮,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都有积极主动的治疗作用,放松练架子就是养,对消除疲劳也有积极作用,正确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太极拳确实能对许多慢性病有特殊疗效,关键它是主动积极治 疗,挖掘和激发机体内潜藏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和吃药,打针等被动治疗有本质区别。
我声明我来此吧的目的
请教吧主我刚才的积分是4117分,怎么突然变成4112分,这公平吗?
太极图中s线对我的一点启示《二》
如果实战马上开始你眼睛会看对方哪里?
祝广大吧友元宵节快乐!练拳不要中断!
对修炼传统太极拳时动作与呼吸是否必须结合的看法 就练传统太极拳中呼吸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武友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便相互交流,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其短文共分三部分,今天先说第一部分以飱读者。《一》师爷张金龄前辈语录“显,外人易知。隐,外人难晓。引之来落空,发之自行跌。莫道功夫好,更是呼吸妙。”说明了呼吸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平时盘架子时呼吸要做到深,长,细,匀。因与高水平的人推手,他不仅是控制你的肢体,脚步,更主要的是控制你的呼吸。另外,从养生健身的角度来说呼吸仍然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或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他的呼吸肯定是浅表性呼吸,所以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寿命长的人呼吸是深长的,不信,你可以留心观察。太极拳之呼吸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而教拳的人有时会含糊其辞,自学的人又会发现许多书刊杂志各说不一,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太极拳的呼吸及所谓的气感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期练功练出来的。 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做不到上下相随,动作均匀,动作松柔,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环了松静自然,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初学初练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就行了,不必寻找以呼吸配合动作的感觉,因此当初我学拳时就问宋金辉老师练拳时呼吸怎样与动作配合,宋老师回答说:“你吃饭,睡觉,工作,与人交谈没有呼吸吗?”当时误认为老师保守,现在才明白:一层功夫,一层理。当时老师是担心误导了我们。 在盘拳中,随着动作的娴熟,注重外三合,日久功力增加,这时盘拳就犹如开车挂着档在行拳而不是挂着空档只轰油门空转车子动不了,有了这种感觉,但仍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要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何况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而是一门武术,许多太极拳动作结构是按攻防意识编排的,这样就不可能和呼吸处处合拍。 动作和呼吸要不要结合?本人认为有些动作能够与呼吸自然结合的就结合。这样,动作可使呼吸机能更完善,呼吸又能促使动作的轻灵沉稳变换,也有利用意识引导动作和呼吸三者的协调鼓荡作用。有些过渡动作不能自然配合呼吸的,不要勉强使动作与呼吸配合,以免破坏动作的松静自然。就是练同一架子,不同体质和不同功力的人练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传统太极拳呼吸配合动作离不开开合,凡是拳架中动作开展,放大,伸长时为呼气,这是开。凡是动作的收回,缩小时为吸气,这是合。开为阳,合为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就是阴不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抱,互为其根,浑然一体。在推手及散手中吸为引,化,呼为击,发,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所以推手和散手是因敌变化而变化的。拳势呼吸分顺腹式和逆腹式呼吸,因人而异。但在呼吸结合动作时,决不可勉强,不可弊气,不可用力,也就是说,虽然有意识地调节呼吸,但也要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当然也有人提出开吸合呼)本人师承和长期习练杨式小架148式(吴式老架),宋老师教的是合吸开呼。宋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呼吸和动作的结合绝不可勉强,更不可憋气,否则会产生胸闷,头晕的现象。我们众多师兄弟在宋老师的教导和引导下从没出现过这些不良现象。(待续)
怎样理解在推手中什么是得机得势?
传统太极拳要实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明拳理。2:每天坚持最低运动量训练即:《1》每天坚持动作正确的低架盘拳二小时。《2》:每天进行竞技性高强度对抗性推手训练二小时。《3》:勇于参加竞技性的比赛。《4》:多进行散手训练。《5》:多于别的门派切磋交流。 真正传统太极拳武术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不知要淘汰多少人。所以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不能实战,只是因为自己没做到。 什么是传统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任何门派搏击术对你束手无策。 这是针对太极拳不能实战言论的有感而发。请问你能吃得了这个苦吗?仅供参考。
动作和呼吸必须结合的提法对吗?
太极拳练习动静双修的含义是什么呢?
提前祝吧友们春节快乐,并利用休假时间好好练功
我对练传统陈拳朋友的一点看法 以前我对练陈拳的同志有些偏见,总认为他们偏刚,松柔不够,前年与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院长汪先生进行了比试,先推手后散手,在推手中觉得汪先生松柔劲和听化劲都非常好,汪先生练传统陈拳巳有二十多年了。去年和今年又与专练传统陈拳的多位朋友进行了交流切磋,感觉他们的松柔劲和听化劲都很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所以,1,我认为各类传统太极拳都遵循相同的拳理: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2,天下没有最好的拳种,只有修为最好的人。 以上是我从真实的实证中得岀的结论。仅供参考。
我最近推手及散手的有体会,武友们不妨一试
吧友们怎样理解在推手中“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这句拳谚?
请教吧友们太极拳功力究竟是什么?
吧友们在推手中怎样理解“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这句拳谚?
吧友们怎样理解“打人如亲嘴”这句拳谚?
吧友们“慢练为养,快练为伤”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请教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叫拆拳和单操手?
吧友们谁能解答“手软腰硬”和“手硬腰软”是怎么回事?
请教吧友们怎样理解“拳不敌法,法不敌功”?
在推手中学吃亏才能提高听化劲这句话对吗?
在推手中学吃亏,才能提听化劲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