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雪松 阳雪松
关注数: 92 粉丝数: 207 发帖数: 23,387 关注贴吧数: 34
我对林平之性格巨变的看法 经常有人用张无忌、令狐冲、萧峰乃至游坦之等人的经历来与林平之相比。但实际上在金武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经历与他有可比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经受了多少和多大的伤害,而在于:1.他们在这些经历中看到了多么普遍和何种程度的人性的丑恶;2.他们当时对这种人性恶有多大的免疫力;3.最重要的——在这同时或之后他们接收到多少关爱,看到多少人性善的表现。另外还有两个有影响的因素:他们的处境和他们当时的年龄。 林平之所受到的伤害不仅是极其惨烈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因为意外或者误会或者偏见等等而导致的,而纯粹是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残忍。更致命的是这些贪婪和残忍是发生在几个所谓侠义道的身上,而其他的大侠们对此竟然也能接受——已经公开做出了灭门血案的余沧海照样以名门正派自居,不受阻碍地招摇过市;其他门派也对此毫无异议,仍旧和他称兄道弟,寒喧客套。《笑傲江湖》中的世界过于黑暗、人性过于丑恶而且这种丑恶过于普遍,偏偏这些都落在了他的眼里——他是第一个发现岳不群的真面目的人。 而在这之前他对这种人性的丑恶根本没有一点点了解,可以说对此是完全不设防的。所以这种人性恶对他的杀伤力就更为巨大。这和欧洲人刚到美洲大陆时带去的病菌给印第安人造成的死亡率是欧洲人的几百倍是一个道理。这种免疫力的缺失应该说主要是他父母的责任。 此外,他当时还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世界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那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叛逆、最容易变得偏激的时期,这一点也加重了他的悲惨经历给他的影响。 当然,不管他看到多少人性的丑恶,只要他能够同时看到人性善的一面,他就没有必然堕落的道理。可惜他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余沧海、岳不群之流不用说了。本应主持正义的众多大侠们对他们已经知道的罪行不闻不问。同门师兄全都敌视他。特别是宁女侠,在已经知道了自己男人的罪行并替他隐瞒了下来的情况下,她对这个罪行的受害者难道没有一份道义上的责任吗?可是她对林平之又做了些什么呢?与她对令狐冲甚至对陆大有相比,她对林平之的态度是不是过于冷漠了?只有一个人在关爱着林平之,就是岳灵珊。只可惜因为她的身份和她之前所做的事情,他根本不能相信她的关爱。这不是他多疑,萧峰都曾经怀疑过阿朱,他又怎么可能再相信她呢?老实说,我觉得他已经足够单纯和善良。换了是我,在衡山城里发现了岳的真实身份那时起,就不可能再相信她了——当然,小林子当时才17,而我已经34了。 他最后一个特殊之处是他的性命始终处于危险之中。他不仅一直没能摆脱“怀璧之罪”,而且也始终没有像其他几位那样得到躲藏起来的机会。即使他没有遇到那么多的丑恶,单是这种时刻都要高度戒备的生活已经足以使人发疯。 概括起来,林平之能看到、感受到的世界只有黑暗,没有光明;只有丑恶,没有美善;只有伤害,没有关爱。他的绝望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他尽管堕落,尽管变得残忍疯狂,却终究没有不加区分地报复所有人,没有为复仇或其他无关性命的理由而伤害无辜。看过今天的很多杀人狂的报道,其实他们的经历与林平之比起来也并没有那么绝望。从这一点上来说,林震南夫妇的教育也还不能说完全失败。 令狐冲虽然和林平之处于同一个环境下,可是毕竟相当一部分丑恶他是很久以后才知道的。而且他作为年已三十上下、行走江湖多年的华山派大弟子,心理已经成熟,也见惯了江湖上的人心险恶,这些丑恶对他心理的冲击肯定不会像对林平之那样大。更重要的是他得到的关爱——师母的、六猴儿的、仪琳的……——和见到的人性善——师母的、师弟们的、恒山派弟子们的……——要比林平之多得多。 萧峰经历的惨痛可能不比林平之差多少。但是他受到的伤害主要是由于误会、偏见和命运的捉弄,纯粹的人性丑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他的“大恶人”杀人灭口的猜测最后还被证明是错误的。相反,杏子林中素不相识的阿朱的仗义直言、聚贤庄群雄的舍生取义(尽管他们当时过于偏执狭隘了)、段誉和虚竹的善良义气、段正淳和阮星竹的宽容,都能让他感受到人性善的一面。而且年已三十、作了多年江湖第一大帮帮主的他当然对人性恶有着强大的免疫力,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可能像青涩少年那样容易偏激和绝望。 张无忌可能是与林平之在经历上最相似的人了,他经历的也是一连串的人性恶的展示。不过在他亲身经历这些之前,义父谢逊的经历已经让他对人性恶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这些非亲身经历也没有对自己产生伤害的丑恶就像从感染了天花的牛身上提取出来的牛痘一样,使他得到了安全的免疫。而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他不会产生青春期的那种固执的偏激,让小孩子感受到善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当然,他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关爱,看到了很多人性善的表现:伤害最初落到他身上时,他的父母还在;后来有太师父和师伯叔们的疼爱;得到过汉江船上萍水相逢的小姑娘的精心照顾……他从来没有像林平之那样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就算所有这些关爱都不曾有,只要他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他确信真心爱着他的义父在那遥远的小岛上想着他,他就已经比小林子幸福得太多了! 当然,无论林平之的经历多么特殊,我都不能肯定不会出现另外的结果。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公平。任何境遇下都有人能成功(这里把它解释得宽泛一些,比如林如果不堕落的话也可以算是一种成功),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如果A境遇下的一万个人中有九千个人成功,而B境遇下的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成功,我不认为这个比例数字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B境遇下还能成功的那个人,我们通常把他叫作天才或者圣人。而对于这种只有天才或圣人才能成功的境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我仍然可以把不成功视为必然的结果。与其说命运总是公平的,不如说命运从来不是公平的。所以期盼命运终有一天会大发慈悲送来公正是徒劳的,等待命运会主动来补偿它从前让你遭受的苦难是没有意义的;与其指望命运的公平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去反抗它的不公。
片尾曲《百战英雄》歌谱 词:易茗 曲:马丁慢 ┌-┐ ┌-┐┌-┐ ┌—-—┐ ┌-┐ 6 - 4 - | 5 6 1 2 0 0 | 5 2 4 5 3 1 | 2 - - - | 2. 2 4 4 | 1 2 7 1 6 - | 2 2 1 2 7 | 6 - - 1 2 | . --- --- --- --- - --- --- . --- . . --- . 挺 身 上 九重, 冷眼看 世 风。 滚 滚天下 财 富, 岁岁人心浮 动, 啊, ┌-┐┌-┐ 快 3 2 5 6 4 5 3 | 2 - - - ||: 2 2 2 4 2 | 0 0 0 0 | 5 5 5 1 2 | 0 0 0 0 | 6 - 4 2 | 6 4 1 2 0 | --- --- --- --- --- . --- 岁 岁 人心浮 动。 剑与剑相逢, 从来说不通。 挥 挥手 你动我动, ┌-—┐ ┌-—┐ 2 2 5 5 4 5 | 5 - 5 5 5 6 | 6 - - - | 6 5 6 | 0 4 3 1 2 0 | 3 2 1 3. | 6 - - - | 6 5 6 | 0 4 3 1 2 0 | --- --- --- --- --- --- --- - . --- --- --- 血染夕阳正红, 夕阳正红。 最难称 人心好重, 一生多包 容。 去如风, 红尘留梦, ┌-—┐ ┌-┐ ┌-┐ ┌-—┐ ┌-┐ ┌-┐ 5 5 4 2 4 5 | 5 - 0 0 | 5 6 5 4 - | 5 6 4 5 2 - | 2. 4 1 6 1 2 | 2 - - - | 5 6 5 4 - | 5 6 4 5 2 - | --- --- --- --- --- - --- --- --- --- --- . 天地过客匆匆。 情万 种, 让我心 动, 谁 能不改初衷? 再回 首, 累累伤 痛, . . ┌-—┐ . .┌-—┐ . 5. 6 1 2 7 6 | 6 - - - | 6 2 5. 0 | 4 5 6 2. 0 | 5. 6 5 6 1 6 | 6 - - - | 6 2 5. 0 | 4 5 6 2. 0 | - --- --- - --- - - --- --- - --- - 走 来百战英雄。 再回首, 累累伤痛, 走 来百战英雄。 再回首, 累累伤痛, ┌1——————————————————————————————————————————————- ┌—┐┌—-——┐ . . . . . . ┌-┐ ┌-┐┌-┐ ┌-—┐ 1. 6 1 6 1 2 | 2 - - - | 2 - - - | (5 6 1 2 0 | 5 2 4 5 3 1 | 2 - - - | 2. 2 4 4 | 1 7 1 6 - | - --- --- (6 - 4 -) --- --- --- - --- . . . 走 来百战英雄。 ([伴]挺 身 上 九重, 冷眼看 世 风。 滚 滚天下 财 富, ┌2—————————-——————————┐ ┌————┐┌—-——┐ ┌-┐ ┌-┐ . . . . . . . . 2 2 1 2 7 | 6 - - 1 2 | 5. 6 1 2 4 3 | 2 - - -) :|| 1. 2 1 2 4 | 2 - - - | 2 - - - | 2 0 0 0 || --- . . --- - --- --- - --- 岁岁人心浮 动, 啊, 岁 岁人心浮 动。 ) 走 来百战英 雄。
唐诗我裁8·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也是名作了,多数唐诗选集中都入选了。不过多数选本对它的赏析似乎都主要集中于对其气势、意境、艺术性等方面的赞扬上,而对其具体诗意的解释较少,我手头的三本唐诗选集中只有《唐诗精品》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它对最后一句的解释是“‘日边’,其实就是西边”,说上句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仿佛在欢迎那从西边驶来的一叶孤舟,哦,正是在欢迎我哩!”,显然是认为这句写的是诗人想象的从对面看到的自己这面的景象。   但我觉得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因为从诗中根本无法判断其所写情景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时的太阳位置是东还是西,就下结论说日边就是西边、进而认为所写为想象中对面看自己这面所见未免太武断。   我倒觉得将这句内容理解为诗人实际所见的情景——旭日东升,一条小船从对面逆流而上,向自己的方向驶来——似更为合理。因为1.此诗四句均为写景,且前三句所写均为实际所见,最后一句的内容也是实际所见情景会更加自然顺畅;2.朝阳、逆流而上的小船这些意象与全诗所写的壮丽景色和流露出的兴奋、昂扬、乐观的情绪更加相合。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另外,本诗第二句有“至此”和“直北”两种异文。《唐诗精品》从诗意的角度分析,认为“直北”更好,这一点我也认同。不过我觉得“至此”似乎读起来更顺口些,不知是什么原因;按说“直北”也是合律的呀。
唐诗我裁7·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的“床”我本来以为就是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可能不少人也都曾经和我一样吧?不过后来有人提出古人席地坐卧,没有现在的这种床,而且躺在床上“举头”、“低头”似乎也不适宜,所以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一种坐具,大名叫作“胡床”,类似现在的高脚凳,诗人是坐在胡床上望月思乡。这样的解释确实是更合理一些。不过我还是有疑问:已起霜的季节不像暑天会将坐具摆到屋外、入夜仍坐在外面,如果诗人是坐在胡床上的话,那应该是在屋里。可是屋里的月光是从窗户照进来的,有着方方正正的轮廓,与周围的地面形成很明显的对比,是不会错认成“地上霜”的。只有屋外洒了满地的月光才有可能被误认为“地上霜”。将“床”解为坐具似乎还不是很贴切。   几年前看一本文学随笔集,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写的(呵呵,不好意思,名字忘记了)。其中的一篇提出了他对这首诗的新解,我觉得解得很好。他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井口周围的一圈儿矮墙,俗称“井围子”的(“床”字确实有这样的用法:形容富贵的有一个词叫“金井玉床”,里面的“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诗人就是在屋外漫步时望月思乡——虽然天气渐凉,不可能特意把坐具拿到外面坐着,但是寂寞难耐、夜不能寐时,为了排遣愁绪,披衣到外面走走还是正常的——看到洒了一地的银白色月光,诗人开始时错当成了“地上霜”;待到发现那是月光之后,很自然地抬起头望天上的月亮;又因为看到月亮,想起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故乡,不觉又低下头思想起来。   将“床”解为井围子的另一个妙处在于井这种意象在乡思中的特殊意义。井是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古代(现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也仍然如此)多数农村是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井的,城市和缺水地区的农村也是一片街坊或一个村子里要有一口井的;何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土、故乡水是故乡的象征,多少人是怀揣着一包故乡土、一瓶故乡水踏上了旅途。所以井成为了一个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所以将“床”解为井围子,则是将两个乡思的意象——月亮与井——结合使用,诗的味道更浓郁,更醇厚,更耐咀嚼。
唐诗我裁·6.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我的想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意,一个是诗的结构。   关于诗意。   先说主题。古人多有以此诗为征怨之作的,最典型的就是前面说李颀的《古意》时提到的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哀从军之多艰,冀克敌以何年?”的“愤激之辞”。而今人皆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报国豪情。应该说,诗的前三句确实能看出从军之苦,而全诗的思乡之意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我还是认同“报国豪情”说。理解诗的主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与李颀的那首诗相反,这首诗用的是“不”而不是“不能”,更不是“未能”。前一个“不”是假设的条件,后一个“不”是主人公的主观意愿,合起来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有了这一句,前三句所描写的种种孤寂、艰苦顿时全翻成了反衬。   再说说具体诗句。几个选本中对第二句的解释很不相同:《唐诗精品》认为,玉门关是祖国的西大门,孤城不失,玉门关自会安然无恙,战士身在边城,心系祖国西大门,表现了对国家的自觉的责任感。而《唐诗鉴赏辞典》认为,孤城在玉门关外,关内是家乡、亲人所在,战士身在关外,眼望玉关,表现的是思乡思亲之情。我觉得《鉴赏辞典》的解释比较合理,《精品》的解释有些牵强了。   关于诗的结构。   这首诗也有人认为是三一结构:前三句写征戍之苦;最后一句写战士不畏艰苦,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我觉得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我觉得这首诗在意象上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句句连承带转;但情绪上与第一首不同,不是层层递进,而是与意象一样句句承转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而且这些景物并不是固定与边塞相联系的景物;不仅没有人,景物也是完全跟人没有关系的自然景物。而这些景物的情绪色彩是相当阴郁压抑的。   第二句的景物就是人造的景物了,而且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而且在景物描写中插入了人的活动,在意象上与前一句就是连承带转。而从情绪上来说,这一句表现的是思乡之情,仍然是属于愁绪这个范畴的,这是承;但这句的景象却要比前一句开阔明朗,“遥望”这个动作在忧思之中又似乎有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一种慰藉,这是转。   第三句在意象上与第二句一样是半景半人,但景物又进一步从驻地推进到真正的战场,战士的行动也从平时的活动转为真正的战斗行动,从静的动作转为动的动作。而这一句所表现的情绪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尽管句中高度概括了战斗的艰苦磨难,但却不给人以哀怨悲诉的感觉,而是透露出一种昂扬坚定的情绪。   第四句切入战士内心,直接叙述他们的信念,完全脱离了景物描写;而情绪更完全摆脱了愁绪的范畴,达到激昂豪迈的顶点。
唐诗我裁·5.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不知为什么选录它的诗集很少。我读过的四本诗集中只有《唐诗精品》一本选了它,其他三本,包括选篇3000多的《唐诗鉴赏辞典》,都没有选。私心里很为它不平。因为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像《唐诗精品》里评论的那样,“和高、岑不一样,不着意描写边塞的风光景物,而着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善于描写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与高、岑相比,他更善于描写战士内心中深情细腻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抒发雄豪悲壮的激情。而这首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作品,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招牌”作品。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结构,有一种说法是三一结构,即前三句描写战士在边关的情形,而最后一句转去写与战士相对的“金闺”之“愁”,与前三句形成转折。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但太笼统。实际上读这首诗时三四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转折的感觉。若说转折,其实意象上句句都在转,但都不是很突兀地转;而情绪上却是向着一个方向层层递进的。   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没有人;但这句中的景物是典型的边关景物,这就为特定人物——戍边战士的出场打好了基础。另外,这句中的景物在情绪方面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它们也可以用在表现激情、豪情的边塞诗中)。   第二句中人物就出场了。但(1)人物的动作只占半句,仍然留了半句描写景物;(2)人物的动作是静止的动作,与前一句中的景物一样是不动的;(3)反而景物——“海风”——是动的。这样与第一句相比意象就有一些转折,但转折中又有承接。而从抒情的角度来说,“独坐”的动作和“海风秋”的景象,已经隐约地透露和烘托出要表达的情绪。   第三句就完全是人物的活动了,而且是确确实实的“动”作,是主动的行为。从这个动作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就很明显了,也就是抒情更进一步了。但是这个情绪终究还是间接表现的,而且人物的活动仍然还是与上一句一样的外在活动。也就是说,在意象上仍然是连承带转。   最后一句终于切入战士的内心,直接叙述其当时的心理,从抒情的角度来讲又进了一步。而这一句的意象是双重的:一重是写实的,即从前两句的战士的外在活动转入其内心活动,还是连承带转。而其内心活动的具体内容则构成了另一重意象。因为是心中所想,“视通万里”,所以这一重意象就转得比较远了,一直转到了“万里”之外的另一处场景去了。所以这一句的转折相对来说大了一些,这也是它被认为是“三一结构”的原因所在吧。
唐诗我裁·3.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历来评价也比较高。虽然曾有个别点评者认为不好,但其意见显然并没有得到认同。   但这些好评似乎都集中在诗的内容方面,而注意到其形式上的成就的好像不多。其实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成就可以与杜甫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名篇《登高》相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更多的是在于形式:格律精严,四联皆为偶句,且“风急”与“天高”、“渚清”与“沙白”是一句之内又自成对。   与《登高》相比,这首《次北固山下》毫不逊色:   1.全篇平仄亦无失律处。   2.四联亦均为偶句。虽然尾联末字为一名一动,但这种对法是合乎规则的。骆宾王以“白头吟”对“玄鬓影”(《在狱咏蝉》),末字也是一名一动,还有人评为“天然好对”。   3.七言诗每句中有两个二字短语,可以一句中自对。五言诗每句由一个二字短语和一个三字短语组成,要实现句中自对比七言诗更困难。但如果把颔联每句中间的数词去掉的话,“潮平”与“岸阔”、“风正”与“帆悬”也是成对的。   《登高》虽然格律极其细密,但却十分自然,毫无生硬的感觉;不过还是能够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仔细锤炼过的。而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更加自然随意,以致于看不出它其实写得如此工整,诗句就像未经考虑、脱口而出似的。极工而不觉其工,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成就真可称得上是完美了。 PS:   在社区“开卷有益”发了后有版友指出:“两岸阔”三仄尾了,并非“全篇平仄亦无失律处”。呵呵,这确实是我少知识了,原不知道还有三仄尾这一说。   不过格律的目的本是为了读起来不拗口。而这首诗中的“两岸阔”虽失律,读起来却并不拗口(我个人感觉)。这首诗的形式应该还可以算是完美吧。
唐诗我裁·(2)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是名篇了,我读过的所有古诗选集里都有,还被一位论者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不过对于后一联的意思却存在很大分歧。一位清代点评者认为这两句看似豁达,实则沉痛已极。但另一位清代点评者却认为这两句作悲伤语读则呆,作谐趣语读则妙。而《唐诗精品》中则联系盛唐时代精神和作者本人的豪放性格,说这两句“自非‘沉痛语’或‘悲伤语’,亦非‘谐趣语’,而是报国豪情的另一种体现”。   我觉得要理解这两句真正的意思,还是应该从原诗各语句的意义联系和因果关系中来找答案,对时代精神和作者性格的分析只能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首先要明确第二句中的“催”是催什么。有两种看法:一催饮,二催发。我觉得理解为催发比较合理。因为:一、本已“欲饮”,无需催。二、细品第二句,在“欲饮”与“琵琶马上催”之间有转折意,所以应该不是催饮。三、只有临发饮酒才有可能“醉卧沙场”,如果不是饮完马上出发的话只能是醉卧军营。   那么“欲饮”之时号令催发,这酒饮还是不饮?从后文看显然是饮了。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醉卧沙场”的后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君莫笑”三个字。“醉卧”而已,并非醉后胡闹说胡话,有甚可笑?我想可笑在于醉卧之处是“沙场”。战场凶险,本应保持高度的清醒,时时警觉;他却“醉卧”——这不是拿自己性命开玩笑,用现代俗话说不是犯傻吗?岂不荒唐可笑?但他却要“君莫笑”。为什么?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清醒又有何用!   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看破世事和愤世嫉俗兼而有之。读作“沉痛语”基本对路,但还是理解得简单了点儿,少了一股劲儿;读作“报国豪情”就有些偏了;而读作“谐趣语”则实在是不知有何趣可谐。至于与时代精神和作者性格的联系,如此沉重无奈的情绪,出之以纵酒痛饮这样豁达豪爽、充满阳刚之气的行动,而不是表现为林黛玉式的愁眉不展、低回长叹,不也可以看作是积极振奋的盛唐精神和作者豪放性格的一种体现吗?
唐诗我裁·(1)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落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沧海。     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阁里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好像较少为唐诗选本选取,我读过的四本唐诗选集中只有选篇达3000多首的《唐诗鉴赏辞典》选了此诗,其他三本选篇几百首的选集都未选。我觉得这有点委屈这首诗了。   初唐七言歌行——主要是这种偏于“婉约”的七言歌行——最为发达,名篇很多,特别是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更是赢得了“孤篇压全唐”的盛誉。而这首诗不仅风格与《春江花月夜》相似,而且主题也有相同之处,乃至词句上似乎都颇有渊源。两者相比,《春江花月夜》主题较为丰富,但也因此使得全篇的条理性尚未达到完美;开篇气势宏大;情绪相对这首来说比较积极。而这首主题比较单一,但条理脉络我觉得更加清晰顺畅;情绪上确实过于消极低沉了。总地来看,这首虽然不如《春江花月夜》,但艺术质量也可以说相当高了,特别是从纯粹的艺术性方面我觉得更胜于另一初唐七言歌行名篇《长安古意》——我感觉《长安古意》全篇条理稍有些乱,内容也有些繁杂,词句不如这两首优美、有哲理。目前对这首诗的评价我觉得与它的艺术水平不太相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建国后尤甚——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过于强调所谓情调健康。这首诗的情绪虽然过于伤感,但并不是腐朽、邪恶一类的,情绪无论积极、消极其本身并无所谓对错;而且它流露的感情是真诚深刻的。我认为我们今天选择和评价作品,如果不是专供未成年人阅读的话,不应再受那种“左”的教条的束缚了。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普遍、永恒的主题,用来表现主题的意象、词句也是古诗词常用的。刘希夷在这里哀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落复谁在?……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与他同时代的张若虚也玉瑟轻拨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清丽诗句;之后的盛唐,孟浩然同样感慨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李太白又举起酒杯高声问叹“青天有月来几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到了北宋,欧阳修复有“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的慨叹;等到渡江进入南宋后,李清照将这份千古情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为“物是人非”;而千年之后的曹雪芹更让他笔下的林黛玉泣血唱出了“尔今逝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就是红颜老死时”的伤春自伤之歌。千古才人同此一叹,这首诗可以说是有其典型意义的。
唐诗我裁·前言 先解释一下标题:清代有位有名的文人写了本也很有名的点评唐诗的集子叫《唐诗别裁》,意思就是他对唐诗的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我也很喜欢读唐诗,读了之后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我把我的这些想法写出来,所以叫作“我裁”。 当然,如果我的想法与大家都早已熟知的传统看法一样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再罗嗦的必要了。所以我要说的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历来看法分歧、没有定论,而我认可其中的一种看法或另有新想法的。二是已有一致的或具有明显优势的主流意见,但我有不同想法的。这些想法有关于诗意的理解的,也有对于诗作的评价的,还有少量关于诗作的类属的。 我读过的唐诗很少,只读过4个唐诗选集。其中3个是我自己所有的,也就是说可以随时去查阅引用其中的内容的:一个是老字号《唐诗三百首》,有非常简单的点评(从内容上看是现在的人加的);一个是《唐诗精品》,选篇数量也是300多首,有解读赏析;还有一个是《唐诗鉴赏辞典》,选篇3000首左右,有篇幅较长的赏析文章。我关于对每一首诗的传统看法的印象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这3个诗集中的点评赏析文字,并不全面,可能在介绍时会有很多疏漏,甚至我的一些“新”观点其实是前人早已提出过的,希望大家别笑话。 另外,我这个系列中将要说的诗都是从上面说的3个诗集中选出的,应该不会有太过平庸的。不过因为只说想法与传统主流看法不一样的,所以有很多一流的诗作反而没有包括在其中。 我的古典文学知识很有限,对格律更是所知甚少,很可能有些想法是错误的,还请各位版友多多指教。希望大家多多交流,相互讨论,从而能对唐诗这朵中国文学史上最鲜艳夺目的花朵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品味。
片尾曲曲谱 词:吕燕卫                 ┌-┐ ┌-—┐            .       ┌-┐┌-┐┌-┐┌-┐ 3 1 6 5 - | 5   6 1 6 - | 5 6. 5 3   1 2   5 3 | 2 - - - |     —- .         —-        =—   —-   —-   —-       . 鸿     雁     天 空   上,   对    对    排    成     行。 鸿     雁     向 南   方,   飞    过    芦    苇     荡。 鸿     雁     北 归   还,   带    上    我的 思     念。 鸿     雁     向 苍   天,   天    空有 多    遥     远? hun-   yuu    cha-    gan    ga-   luu- xu-   buu-   hai. ho-    lin    ah-tuu-nar    hu-   reed ir-   buu-   de. hun-   yuu    cha-    gan    ga-   luu- xu-   buu-   hai. tot-   nuu    ah-tuu-nar    hu-   reed ir-   buu-   de.                                                    ┌1.3———┐      ┌-┐                                           ┌——┐         .       ┌-┐┌-┐           ┌-┐┌-┐┌-┐     ┌—┐ 5    6 1 6 - | 2 3   1 6 5 - | 3     1 6   5 6   2 3. | 1 6. 6 - :||       —-        —-   —- .           —-   —-   =—     - .   .                        .               .   . .
片尾曲曲谱 词:吕燕卫                    .                                            . 3 1 6 5 - | 5   6 1 6 - | 5 6. 5 3   1 2 5 3 | 2 - - - | 5    6 1 6 - | 2 3 1 6 5 - | 3     1 6 5 6 2 3. | 1 6.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鸿     雁     天 空   上,   对    对    排   成     行。       江   水   长,   秋   草   黄,   草    原上琴声忧      伤。 鸿     雁     向 南   方,   飞    过    芦   苇     荡。       天   苍   茫,   雁   何   往?   心    中是北方家 鸿     雁     北 归   还,   带    上    我的思     念。       歌   声   远,   琴   声   长,   草    原上春   意      暖。 鸿     雁     向 苍   天,   天    空有 多   遥     远?       酒   喝   干,   再   斟   满,   今    夜   不醉不 hun-   yuu    cha-    gan    ga-   luu- xu- buu-   hai.       hu- lus-tai    nuu-ren-daa    xum- ben su- naa     huu.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2) 二、姓的产生——部落的标志      车、船的发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出现,氏族内部层次化程度的提高,人类智力的发展等新变化使人类的管理能力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地域范围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为更大规模的人类组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兴修水利、对外战争等活动的需要也要求着氏族的合并。于是,活动于同一个较大区域内、交往频繁但原本相互独立的氏族组成了部落,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氏族往往就是一中所说的由同一母/父氏族分化出来的姐妹/兄弟氏族(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部落的本质特征是其地域性,而不是血缘性(血缘性是氏族的本质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自于同一母体的若干子氏族中有个别的氏族离开原来的活动区域远走他乡是很常见的,在新的活动区域它自然是与新邻居们交往,尽管它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部落的组成是因为其各成员氏族活动于同一地区,相互交往频繁,而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活动于同一地区的各氏族,多数是从同一祖先氏族中分化而成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部落之间也有了较多的交往。于是各部落也都需要有一个标志以相互区分,这样姓就产生了。由于一个部落的各成员氏族多数是来自同一祖先氏族,其人民共同拥有记忆中的同一始祖,所以以这一共同始祖的名号为部落标志成为一个较普遍的做法。这就是“姓”字本身以及早期主要的姓,如姚、姒、妫、姬、嬴、姜等都是女字旁的原因。这些部落的多数成员氏族应该都是从母系时代的一个氏族分化出来的,部落中的多数人拥有同一位女性祖先,他们的姓可能就是这位女性祖先的名字。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2) 二、姓的产生——部落的标志      车、船的发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出现,氏族内部层次化程度的提高,人类智力的发展等新变化使人类的管理能力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地域范围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为更大规模的人类组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兴修水利、对外战争等活动的需要也要求着氏族的合并。于是,活动于同一个较大区域内、交往频繁但原本相互独立的氏族组成了部落,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氏族往往就是一中所说的由同一母/父氏族分化出来的姐妹/兄弟氏族(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部落的本质特征是其地域性,而不是血缘性(血缘性是氏族的本质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自于同一母体的若干子氏族中有个别的氏族离开原来的活动区域远走他乡是很常见的,在新的活动区域它自然是与新邻居们交往,尽管它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部落的组成是因为其各成员氏族活动于同一地区,相互交往频繁,而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活动于同一地区的各氏族,多数是从同一祖先氏族中分化而成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部落之间也有了较多的交往。于是各部落也都需要有一个标志以相互区分,这样姓就产生了。由于一个部落的各成员氏族多数是来自同一祖先氏族,其人民共同拥有记忆中的同一始祖,所以以这一共同始祖的名号为部落标志成为一个较普遍的做法。这就是“姓”字本身以及早期主要的姓,如姚、姒、妫、姬、嬴、姜等都是女字旁的原因。这些部落的多数成员氏族应该都是从母系时代的一个氏族分化出来的,部落中的多数人拥有同一位女性祖先,他们的姓可能就是这位女性祖先的名字。                                                    图2-1   氏族的分化到部落的产生                                                         母系祖先氏族(首领X)                                                                 │分化                               ┌————————————————┴————————————————┐                               ↓                            互为姐妹氏族                            ↓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1)      关于秦公、始皇等的姓氏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姓、氏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本身就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而这些过程又都是发生在极其遥远的上古时代,其时无史,早期甚至无文字,姓字后来还发展出了跟氏的含义有关的动词义,使事情越发的复杂起来。闲来无事,聊凑一文,讨论一下姓、氏的产生与演变。      讨论上古历史,自然要借助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史书,特别是《史记》。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谁也不是神仙,都难免犯错。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特别是早期的史书中,有些内容是史实的客观记录(战国史、秦汉史基本属于此类),也有些是对远古传说的记录(它们是史前人类对史实的理解,表面看来荒诞不经,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对后进族群的观察,可以从中分析出史实),还有一些是当时人根据所掌握的史实而总结的历史规律。对于第一类内容,我们这些距离遥远得多的晚辈当然只能膜拜,顶多是对相互矛盾的记载分析一下加以取舍;但是对于后两类内容,我们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实际上我们比太史公们更可能得到真相——不管他们距离史前时代与我们相比近了多少倍,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机会得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却有幸得到文明人观察到的原始人生活情形这种活生生的史前史证据和考古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迹等可以用来推理出史前史实的间接证据。 一、氏的产生——氏族的名号      最早的人类是结成简单的群来生活的。各个原始人群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大概就像现在东非草原上的狮群那样;群内部也没什么结构。繁衍方式为群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母系氏族。最初仍然是互无往来的,繁衍方式也是族内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氏族间慢慢地有了交往,繁衍方式也逐渐变成了族外婚。母系社会的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走婚——男子在交配期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别的氏族去追求姑娘,交配后即回到自己的氏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然实行走婚制)。走婚制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由舅舅代替(这就是俗语说“姑舅亲,亲连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甚至有些民族有“天地之间舅舅最大”的说法的原因)。有了交往就需要区分各个不同的氏族,就需要各氏族有自己的名号,于是出现了最初的氏。族是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的集合,氏族,也就是共用一个氏的一群人。当然,共用一个氏并不是氏族成员的本质特征(何况最初的氏族还可能并没有氏),氏族的本质特征是其成员均为某一共同始祖的直系后代。      从情理上说,氏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应该已经产生了。但是现在各史书中所记录的氏都是父系氏族的氏*。它们与后来的氏在形式上的最大不同是都是双字,比如夏后、有虞、有娀、……这里特别说一说轩辕和神农。按史记它们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人的名号,黄帝发明了车、战车,而炎帝发明了农业。但远古时期,车的发明、农业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更可能的是,轩辕和神农是两个氏族的名号,而黄帝和炎帝则是这两个氏族的首领,黄帝与轩辕氏、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是个人与其所属族群的关系,是元素与其所属集合的关系。      不同氏族间的交往,最初可能是由于氏族的分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能力的增长,带来了氏族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使人类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这样必然带来氏族的分化。分化产生的各个新氏族之间是姐妹或兄弟氏族的关系,它们活动范围相邻,拥有同一个始祖,自然会有较为频繁的交往。史书记载黄帝、炎帝二人为兄弟,实际上可能是轩辕、神农二氏族为同一父氏族分化而得的兄弟氏族。按,今天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黄帝族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炎帝族为仰韶文化半坡型,正是出于同一母体。      *.只有一个女娲氏,有人认为是某一母系氏族的名字。但是女娲更像是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的名字。即使它确为氏族之名,也不会是社会普遍处于母系时期的氏族名,因为当时没有必要强调某个氏族的母系特征。只有社会普遍进入父系时代时,对于仍处于母系时代的氏族才会特别强调其母系特征。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1)      关于秦公、始皇等的姓氏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姓、氏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本身就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而这些过程又都是发生在极其遥远的上古时代,其时无史,早期甚至无文字,姓字后来还发展出了跟氏的含义有关的动词义,使事情越发的复杂起来。闲来无事,聊凑一文,讨论一下姓、氏的产生与演变。      讨论上古历史,自然要借助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史书,特别是《史记》。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谁也不是神仙,都难免犯错。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特别是早期的史书中,有些内容是史实的客观记录(战国史、秦汉史基本属于此类),也有些是对远古传说的记录(它们是史前人类对史实的理解,表面看来荒诞不经,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对后进族群的观察,可以从中分析出史实),还有一些是当时人根据所掌握的史实而总结的历史规律。对于第一类内容,我们这些距离遥远得多的晚辈当然只能膜拜,顶多是对相互矛盾的记载分析一下加以取舍;但是对于后两类内容,我们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实际上我们比太史公们更可能得到真相——不管他们距离史前时代与我们相比近了多少倍,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机会得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却有幸得到文明人观察到的原始人生活情形这种活生生的史前史证据和考古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迹等可以用来推理出史前史实的间接证据。 一、氏的产生——氏族的名号      最早的人类是结成简单的群来生活的。各个原始人群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大概就像现在东非草原上的狮群那样;群内部也没什么结构。繁衍方式为群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母系氏族。最初仍然是互无往来的,繁衍方式也是族内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氏族间慢慢地有了交往,繁衍方式也逐渐变成了族外婚。母系社会的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走婚——男子在交配期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别的氏族去追求姑娘,交配后即回到自己的氏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然实行走婚制)。走婚制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由舅舅代替(这就是俗语说“姑舅亲,亲连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甚至有些民族有“天地之间舅舅最大”的说法的原因)。有了交往就需要区分各个不同的氏族,就需要各氏族有自己的名号,于是出现了最初的氏。族是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的集合,氏族,也就是共用一个氏的一群人。当然,共用一个氏并不是氏族成员的本质特征(何况最初的氏族还可能并没有氏),氏族的本质特征是其成员均为某一共同始祖的直系后代。      从情理上说,氏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应该已经产生了。但是现在各史书中所记录的氏都是父系氏族的氏*。它们与后来的氏在形式上的最大不同是都是双字,比如夏后、有虞、有娀、……这里特别说一说轩辕和神农。按史记它们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人的名号,黄帝发明了车、战车,而炎帝发明了农业。但远古时期,车的发明、农业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更可能的是,轩辕和神农是两个氏族的名号,而黄帝和炎帝则是这两个氏族的首领,黄帝与轩辕氏、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是个人与其所属族群的关系,是元素与其所属集合的关系。      不同氏族间的交往,最初可能是由于氏族的分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能力的增长,带来了氏族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使人类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这样必然带来氏族的分化。分化产生的各个新氏族之间是姐妹或兄弟氏族的关系,它们活动范围相邻,拥有同一个始祖,自然会有较为频繁的交往。史书记载黄帝、炎帝二人为兄弟,实际上可能是轩辕、神农二氏族为同一父氏族分化而得的兄弟氏族。按,今天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黄帝族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炎帝族为仰韶文化半坡型,正是出于同一母体。      *.只有一个女娲氏,有人认为是某一母系氏族的名字。但是女娲更像是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的名字。即使它确为氏族之名,也不会是社会普遍处于母系时期的氏族名,因为当时没有必要强调某个氏族的母系特征。只有社会普遍进入父系时代时,对于仍处于母系时代的氏族才会特别强调其母系特征。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1)      关于秦公、始皇等的姓氏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姓、氏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本身就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而这些过程又都是发生在极其遥远的上古时代,其时无史,早期甚至无文字,姓字后来还发展出了跟氏的含义有关的动词义,使事情越发的复杂起来。闲来无事,聊凑一文,讨论一下姓、氏的产生与演变。      讨论上古历史,自然要借助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史书,特别是《史记》。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谁也不是神仙,都难免犯错。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特别是早期的史书中,有些内容是史实的客观记录(战国史、秦汉史基本属于此类),也有些是对远古传说的记录(它们是史前人类对史实的理解,表面看来荒诞不经,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对后进族群的观察,可以从中分析出史实),还有一些是当时人根据所掌握的史实而总结的历史规律。对于第一类内容,我们这些距离遥远得多的晚辈当然只能膜拜,顶多是对相互矛盾的记载分析一下加以取舍;但是对于后两类内容,我们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实际上我们比太史公们更可能得到真相——不管他们距离史前时代与我们相比近了多少倍,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机会得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却有幸得到文明人观察到的原始人生活情形这种活生生的史前史证据和考古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迹等可以用来推理出史前史实的间接证据。 一、氏的产生——氏族的名号      最早的人类是结成简单的群来生活的。各个原始人群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大概就像现在东非草原上的狮群那样;群内部也没什么结构。繁衍方式为群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母系氏族。最初仍然是互无往来的,繁衍方式也是族内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氏族间慢慢地有了交往,繁衍方式也逐渐变成了族外婚。母系社会的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走婚——男子在交配期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别的氏族去追求姑娘,交配后即回到自己的氏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然实行走婚制)。走婚制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由舅舅代替(这就是俗语说“姑舅亲,亲连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甚至有些民族有“天地之间舅舅最大”的说法的原因)。有了交往就需要区分各个不同的氏族,就需要各氏族有自己的名号,于是出现了最初的氏。族是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的集合,氏族,也就是共用一个氏的一群人。当然,共用一个氏并不是氏族成员的本质特征(何况最初的氏族还可能并没有氏),氏族的本质特征是其成员均为某一共同始祖的直系后代。      从情理上说,氏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应该已经产生了。但是现在各史书中所记录的氏都是父系氏族的氏*。它们与后来的氏在形式上的最大不同是都是双字,比如夏后、有虞、有娀、……这里特别说一说轩辕和神农。按史记它们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人的名号,黄帝发明了车、战车,而炎帝发明了农业。但远古时期,车的发明、农业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更可能的是,轩辕和神农是两个氏族的名号,而黄帝和炎帝则是这两个氏族的首领,黄帝与轩辕氏、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是个人与其所属族群的关系,是元素与其所属集合的关系。      不同氏族间的交往,最初可能是由于氏族的分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能力的增长,带来了氏族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使人类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这样必然带来氏族的分化。分化产生的各个新氏族之间是姐妹或兄弟氏族的关系,它们活动范围相邻,拥有同一个始祖,自然会有较为频繁的交往。史书记载黄帝、炎帝二人为兄弟,实际上可能是轩辕、神农二氏族为同一父氏族分化而得的兄弟氏族。按,今天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黄帝族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炎帝族为仰韶文化半坡型,正是出于同一母体。      *.只有一个女娲氏,有人认为是某一母系氏族的名字。但是女娲更像是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的名字。即使它确为氏族之名,也不会是社会普遍处于母系时期的氏族名,因为当时没有必要强调某个氏族的母系特征。只有社会普遍进入父系时代时,对于仍处于母系时代的氏族才会特别强调其母系特征。
姓、氏的产生与演变及一些相关历史推论(1)      关于秦公、始皇等的姓氏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姓、氏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本身就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而这些过程又都是发生在极其遥远的上古时代,其时无史,早期甚至无文字,姓字后来还发展出了跟氏的含义有关的动词义,使事情越发的复杂起来。闲来无事,聊凑一文,讨论一下姓、氏的产生与演变。      讨论上古历史,自然要借助先秦和秦汉时期的史书,特别是《史记》。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谁也不是神仙,都难免犯错。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特别是早期的史书中,有些内容是史实的客观记录(战国史、秦汉史基本属于此类),也有些是对远古传说的记录(它们是史前人类对史实的理解,表面看来荒诞不经,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对后进族群的观察,可以从中分析出史实),还有一些是当时人根据所掌握的史实而总结的历史规律。对于第一类内容,我们这些距离遥远得多的晚辈当然只能膜拜,顶多是对相互矛盾的记载分析一下加以取舍;但是对于后两类内容,我们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实际上我们比太史公们更可能得到真相——不管他们距离史前时代与我们相比近了多少倍,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机会得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却有幸得到文明人观察到的原始人生活情形这种活生生的史前史证据和考古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迹等可以用来推理出史前史实的间接证据。 一、氏的产生——氏族的名号      最早的人类是结成简单的群来生活的。各个原始人群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大概就像现在东非草原上的狮群那样;群内部也没什么结构。繁衍方式为群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母系氏族。最初仍然是互无往来的,繁衍方式也是族内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氏族间慢慢地有了交往,繁衍方式也逐渐变成了族外婚。母系社会的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走婚——男子在交配期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别的氏族去追求姑娘,交配后即回到自己的氏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然实行走婚制)。走婚制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由舅舅代替(这就是俗语说“姑舅亲,亲连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甚至有些民族有“天地之间舅舅最大”的说法的原因)。有了交往就需要区分各个不同的氏族,就需要各氏族有自己的名号,于是出现了最初的氏。族是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的集合,氏族,也就是共用一个氏的一群人。当然,共用一个氏并不是氏族成员的本质特征(何况最初的氏族还可能并没有氏),氏族的本质特征是其成员均为某一共同始祖的直系后代。      从情理上说,氏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应该已经产生了。但是现在各史书中所记录的氏都是父系氏族的氏*。它们与后来的氏在形式上的最大不同是都是双字,比如夏后、有虞、有娀、……这里特别说一说轩辕和神农。按史记它们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人的名号,黄帝发明了车、战车,而炎帝发明了农业。但远古时期,车的发明、农业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更可能的是,轩辕和神农是两个氏族的名号,而黄帝和炎帝则是这两个氏族的首领,黄帝与轩辕氏、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是个人与其所属族群的关系,是元素与其所属集合的关系。      不同氏族间的交往,最初可能是由于氏族的分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能力的增长,带来了氏族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使人类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这样必然带来氏族的分化。分化产生的各个新氏族之间是姐妹或兄弟氏族的关系,它们活动范围相邻,拥有同一个始祖,自然会有较为频繁的交往。史书记载黄帝、炎帝二人为兄弟,实际上可能是轩辕、神农二氏族为同一父氏族分化而得的兄弟氏族。按,今天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黄帝族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炎帝族为仰韶文化半坡型,正是出于同一母体。      *.只有一个女娲氏,有人认为是某一母系氏族的名字。但是女娲更像是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的名字。即使它确为氏族之名,也不会是社会普遍处于母系时期的氏族名,因为当时没有必要强调某个氏族的母系特征。只有社会普遍进入父系时代时,对于仍处于母系时代的氏族才会特别强调其母系特征。
片尾曲歌谱 曲:莫凡 词:宋晓明1=G1 ┌——-———┐ ┌-┐┌-—┐ ┌—-——┐ . . . . . . . . . . . . . . 2 2 - - | 1 2 - - | 1 2 4 - 3 | 2 3 2 - - | 2 - - - | 3 2 - - | —- —- 大海 长天 起 波 澜, 英雄 ┌-┐ ┌——-———┐ . . ┌-┐ .┌—-——┐ . . ┌-—┐┌-┐ 2 1 7 - - | 5 6 7 - - | 6 1 6 - - | 6 - - - | 6 2 2 6 | 7 6 5 4 5 | —- —- —- —- 不 问 身 后 寒。 豪情义举 中 华 ┌—┐ ┌-┐ ┌——┐┌———┌-┐ ┌-—┐ . . . . . . . . 5 4 - - | 3 6 5 6 | 6 - 1. 6 | 2 2 - 4 2 | 5 - 5 - | 5 - - - | - —- 剑, 同根一脉 保 江山,保 江 山,-┐┌-—┐ ┌—-—┐ ⌒┌——┐ ┌-┐ . . . . . . . . . . . . . . . 5 6 5 4 | 3 1 - 3 | 2. 2 2 - | 2 - - - | (间奏) | 2 1 2 2 - | - —- 啊, 保 江 山。 男儿血, ┌-┐ ┌-┐ ┌-┐ . . . . . ┌-┐ ┌-—┐ ┌-┐ 5 7 6 6 - | 2 2 4 2 2 6 | 5 7 6 6 - | 4 2 4 - 5 | 7↓ 5 6 6 - | —- - - —- —- - - —- 女儿泪, 碧海 红波 叹苍然。 男儿血, 女 儿泪, ┌-┐ ┌—-—┐┌-—┐ . . . . . . . . . . 2 4 5 6 2 6 5 | 5 - - 6 | 1 - - 6 | 2 - - - | 3 4 3 2 3 1 2 | —- —- —- —- —- - - 碧海红波叹 苍 然。 风 雨 百 年 情 不 ┌———————-————————┐┌-┐ ┌-┐ ┌————┐┌—-——┐ . . . . . . . . . . . 2 6 - 2 | 4 - - 4 2 | 5 - - 4 2 | 6 - - - | 6 - - - | 6 - 0 0 | —- —- 断, 魂 牵 梦 绕 ┌———————-————————┐ ┌—-——┐ ┌-┐┌—┐┌———┐┌—-——┐ .┌-—┐. . .. . . . . . 0 0 1 6 | 6 1 2 - | 24 2. 2 - | 2 - - - | 2 - - - | 2 - - - || == 是 台 湾。
片尾曲歌谱 b1= E ┌-┐ (1 - 1. 7 6. 1 | 7 - - - | 2 - 1. 7 6. 5 | 6 6 6. 3 | 4. 3 2. 1 2. 1 7. 6 | 3 3 - - | 0 0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6 6) 5 ||: 3 3. 2 1. 7 6. 1 | 7. 7 7 3. 6 | 4 4. 4 4. 3 2. 4 | 3. 3 3. 3 3 - | 4 4 4. 3 2.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 不相 信黑 夜漫 漫,无 边无际;也 不相 信阴 雨绵 绵,苍 天在 哭泣。 看那生 与死 的 ┌1—————-——————┐ ┌2.3—————————————————————————————-┌-┐ ┌-—┐ ┌-—┐ ┌—┐ ┌-┐(┌-—┐ 3 1 6. 3 | 7 7 7. 7 7. 6 | 7 - 7. 5 :|| 7 7 3. 2 1. 7 | 6 - 6. 5 | 1 1. 1 1. 1 1. 3 | 5. 5 5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 旋,在 茫茫天 地间 交 集。 我 茫茫天 地间 交 集。 你 站起 来,挥 去阴 云,挥 洒笑容;我 (6 - - - ) . 茫茫天 地间 交 集。 没有, 没 有时 间 恐 惧; ┌——┐┌—┐ ┌—┐ ┌—┐┌-┐┌—┐ ┌—┐ 4. 3 2. 1 2. 1 2. 3 | 3 - 7. 3 | 4. 3 2. 1 2. 1 2. 4 | 3. 3 3 1 6. 6 1. 7 | 7 7. 1 3. 2 1.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睁 开 眼 已 是阳 光 万 缕。你 站 起 来,挥 去 阴 云,挥 洒 笑 容, 我 睁开 眼已 是阳 光 (7 - ) (2) (1) . = = 没 有理 由,没 有理 由 回 避。 没 有你 的 笑 容,我 不 知 道 是 否还 有 值得 珍 藏的 回 ┌3—————————————————————————————————————————- 转1=C┌2—-——┐ ┌-—┐ . . . . . 6 - 6. 5 :|| 6 - 6. 5 | 1. 1 1. 1 1. 7 6. 5 | 6 6. 7 6. 5 | 4. 4 4. 4 5. 4 3. 2 | 3 3. 4 3. 5 | . . - . . - —-= —-= —-= —-= —-= - —-= —-= —-= —-= —-= - . 万 缕。我 忆 寂 静 的夜 里听 见你 疲 惫的 心跳,天 亮 的时 候看 到你 从 容的 微笑。寂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7 6. 5 | 6 6. 7 6 5 4 | 3 5 1 1 - | 6 1. 1 7. 7 1. 2 | 1 - - - | 6 1. 1 7. 7 1. 2 | —-= —-= —-= —-= —-= —- —- —-= —-= —-= —-= —-= —-= 静 的夜 里听 见你 疲 惫的 心跳,天亮 的时候 看到 你从 容的 微 笑, 看到 你从 容的 微┌-—┐ ┌—┐ . . . . . 1 - 1. 5 | 6 6. 6 7 7. 7 | 7 7. 7 7 7 7 | 1 1. 1 - || - —-= —-= —-= - - - 笑。 是 永远 的、永远 的、永远 的尊严 和 骄傲!
片尾曲歌谱 ┌-┐ ┌-┐ 3┌-┐ . . . = ┌-┐ ┌-┐┌-┐ . ┌-—┐ 3 2 1 5 5 | 1 2 6 5 - | 5 1 3 2 2╯| 5 5 3 2 - | 3 2 1 5 1 1 | 6 6 6 5 3 | —- —- —- —- —- —- —- . 天 穹高高 鸿雁 飞, 书院 深深 松竹 茂。 晓 雾 重重 盼日出, ┌-┐ ┌-┐┌-┐ ┌-┐ 3 ┌-┐ . . . . . . . = ┌-┐ 2. 3 5 5 | 5 3 2 1 - | 1 1 1 6 5 | 3 2 1 6 5 - | 5 1 3 2 2╯| 5 5 3 2 - | - . —- —- —- —- —- —- 大 地茫茫 风雨 骤。 天穹高 高 鸿 雁 飞, 书院 深深 松竹 茂。 ┌-┐ ┌-—┐ ┌-┐┌-┐┌-┐ . ┌-—┐ . . . . . . . . . . 3 2 1 5 1 1 | 6 6 6 5 3 | 2. 3 5 5 | 5 3 2 1 - | 3. 3 3 2 1 | 1 1 6 5 - | —- —- —- - —- - —- —- . 晓 雾 重重 盼日出, 大 地茫茫 风雨 骤。1.咏 长夜, 攀北 斗。 2.名 和利, 莫问 候。 ┌-┐. ┌-┐┌-┐ ┌-—┐ . .┌-┐ ┌——┐ 5 5 6 1 3 | 5 3 5 3 2 - | 2 5 5 2 | 5 3 2 1 - | 6 3 3 7 6 | 6. 3 5 - | —- —- —- - - —- - 蝶恋 花, 梦 难 留。 书翻千秋 史 啊, 谈尽古今 愁。 书并 剑, 到 心 头。 挥毫万山 红 啊, 举臂托飞 舟。 ┌-—┐ ┌-┐┌1———— ┌-┐.┌-┐ . . . . . . 5 5 6 1 6 5 | 3. 2 3 - | 6. 6 6 5 6 3 | 3 - 5 - | 6. 6 6 5 6 3 2 | 1 - - - | —- —- - —-= —- —-= —- - - 美哉 潇湘 伟 少年, 踏 浪湘江竞风 流。 踏 浪湘江竞风 流。 美哉 中华 伟 少年, 他 日神州竞风 流。 他 日神州竞风 ┌2————-—————┐ . . . (间奏) :|| 1 - - - | 5 - - - | 5 - - 0 || 流。 Ho——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