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杆 瓦杆
快乐是我乡
关注数: 4 粉丝数: 1,415 发帖数: 26,302 关注贴吧数: 7
【转帖】从打到拉的必由之路、打磨之说评论 转自: 博乒网湖南站站长/技术版版主 戴临中 从打到拉的必由之路 对弧圈和快攻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弧圈是开路先锋, 快攻是决胜基础。 不一定很准确,但至少是表述了我对这两种技术的重视程度。目前,世界乒坛的主流打法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一类是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前者以中国为代表,后者以欧洲为主体。从打法的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技术都是快攻和弧圈,弧圈与快攻。因此,作为我们业余球迷来说,要使自己的技术有模有样,或者从追求乒乓快乐出发,来从事健身锻炼,都希望能拥有快攻和弧圈技术,这是无庸置疑的。 关于是先学快攻技术还是先学弧圈技术的问题,从我的观点和我执教的经验来说,倾向于先学快攻技术后学弧圈技术,至于为什么这样考虑,我在《谈学习弧圈的两种途径》一文中都有说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切入主题。 由快攻转入弧圈练习的途径和方法,我认为可以用“六先六后”来概括, 即:先挂后摩,先小后大,先远后近,先慢后快, 先吊后冲,先轻后重。 一、 先挂后摩。 弧圈是摩擦产生的,但学会摩擦会有一个过程。从打到摩这个过程中,挂的技术是中间媒介。它既区别于打,又区别于摩,但由打到挂容易,从挂到摩也顺当。因此,挂的技术学习,就很自然的成为由打到摩的过渡和桥梁。那么,什么叫挂,挂与摩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挂也是一种摩擦的技术,但动作没有弧圈动作大,前臂的加速也没有弧圈那么明显,吃球的程度没有弧圈那样要求高,挂的技术向上的成分要大,类似于在中远台带点摩擦的放高球的手上情形,只是动作的幅度小点而已,也与快攻技术中提拉的技术相近,但球拍的前倾角度稍大,比前冲弧圈球拍的前倾角度要小。挂主要是解决球拍“吃”得住球的问题,因此,练习挂的技术时,可以对动作不作更多的考虑和要求,但要注意击球时间和掌握击球的节奏。 等到挂得住球,有了对摩擦初步的感觉,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弧圈技术进行要求了,重点放在对球的摩擦上,并注意前臂的加速动作。 对于快攻基础扎实,身体协调性好的球手,从挂到摩也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专门训练的少年儿童由挂到摩的学习过程很短,一般就是一两天,成人球手只要方法得当,我想这个过程应当也不会很长。至于要掌握整个拉球的动作可能花费的时间就要长一些,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你的技术与身体状况。 二、 先小后大。 主要指动作的幅度。学习弧圈,不能一开始就按照整个动作的要求来做,这样将反而会使自己得不到动作要领,掌握不住关键的技术细节。有些朋友最后弧圈的质量不高,恐怕与练习一开始没有把重点放在主要技术环节的学习上不无关系。 开始练习时,只要领会手腕摩擦球的感觉和动作,由挂到摩,逐步深入,在打的基础上向挂靠拢,在挂的同时向摩过渡,由打到挂注意手腕的变化,把向前击球改为向上挂球,动作仍然可以保留快攻的架势,但要注意把击球时间调整为下降期。 先小后大所遵循的原则是:先手腕,后前臂;先前臂后上臂;先上肢后上体,先上体后躯干,先躯干后下肢这样一个动作的改进顺序。最好是不要错位,比如前臂的加速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去学习转腰去了,上肢的问题没有练到位,就强调蹬地的动作去了等,这样的做,最后的结果是动作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进,出现拉球动作顾此失彼的现象。 先小后大的另一个含义是: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幅度,在学习弧圈的过程中,都要遵循先小后大、从小到大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以实际的动作幅度来从事练习,要循序渐进。如引拍的动作幅度,前臂的加速的动作幅度,腰髋的转动幅度等,要知道,技术越正确、越熟练,才能更有效的动员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投入运动,初学时,你根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许你的动作还带有某种缺陷,在这样的情形下你如果盲目的去追求动作的整体性,那么,错误的局部动作将会把你的整个动作拖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莫笑痴情太痴狂---乒乓球迷心曲---技术狂与器材痴 (转帖)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拥有五十余年长盛不衰的辉煌,堪称世界体育的奇迹。在探究诞生这种奇迹的原因时,受“金牌战略”的影响,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练员、运动员、决策者、科研人员乃至医疗后勤等人员,却很少注意到中国乒乓球运动庞大的基础与坚实的脊梁----乒乓球迷,与“来则潮涌天地青,去则树倒猢狲散”的足球迷相比,乒乓球迷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的身体力行者,也是对所迷项目无怨无悔、痴心不改的忠实追随者,他们一般不会“在**的低潮时跑到右翼去”,具备较强的成熟化、理性化倾向。所以,乒乓球迷称得上是中国球类运动中最稳定、最执着的球迷群体。 我辈球迷,大多是业余乒乓球运动的爱好者,很多人都有一个“专业梦”。我曾和众多球友交流过,我辈今生限于资质境遇,跻身专业已无可能,要是我们的下一代有志于此,相信我辈不会横加阻拦,而会鼎力支持。中国民间有数不清的少年经历过长短不一、条件各异的乒乓球训练,构成了国家队选材取之不尽的渊薮,即得益于上述一片赤诚的球迷心态。 最近几年,民间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愈加红火。这首先源自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巨大影响,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运动、我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乒乓球在中国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同时场地、器材、人员要求相对简单,因此可操作性极强。   在民间,初具规模的乒乓球迷活动多以团队形式出现,算得上是简单的初始化俱乐部。他们基本上以球迷自发组织为主,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选择某固定场地,大家交会员费作为活动经费,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内部对抗为主要娱乐形式。第二,由某企业出资赞助,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企业俱乐部,而资方往往是超级球迷,经常参与各种比赛,以达到娱乐与宣传双赢的目的,可称之谓超联的民间迷你版。第三,依附于某机关或事业单位,具备比较理想的活动场所,该单位的领导是铁杆球迷,视乒乓球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他周围,聚拢了一群年龄、身份相当的球迷,并随着朋友介绍的方式滚雪球似的扩大,经常与其它单位搞交流比赛,相对比较活跃。 业余乒乓球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场地和经费,上述三种民间俱乐部形式中的第二种由于有企业赞助,问题迎刃而解,但第二种所占比例并不高,主要存在于大城市。北京颇有名气的万泉乒乓俱乐部属于第一种,其会员多达百人,每人年度会员费仅60元,他们每周六和周日在万泉小学乒乓馆活动,常组织内部比赛,并且不定期组织会员免费观摩像奥运会预选赛、超联等高水平赛事,在球迷中影响较大。近日,以他们为主体攒了一个非赢利性质的网站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lltt.com&urlrefer=7de231636885da8a594237cf62d676f1(全乒乓),堪称乒乓网站的头牌,尤其是给全国各地的球迷按地域设置BBS,为球迷就近约球交流提供平台,绝对是个善莫大焉的创举。 解决活动经费的手段千奇百怪,像第三种形式就总是伴随着公款吃喝消费,而且其兴衰往往受领导的好恶与更迭所左右。球迷自发组织的活动,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哈尔滨有一民间俱乐部,每次活动把会员按球技水平分成三档,分别搭配组队,彼此实力相当,团体赛火花四溅、对抗性极强,打完排定座次,第一名每人出10元,第二名每人出20元,第三名每人出30元……,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活动经费,会员既觉得刺激,又没有异议,竞技多点压力,博彩权当交费,很值得推广。 上述之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只是球迷集体活动的状况,具体到球迷个体,对乒乓球痴迷的方式更是光怪陆离、花样繁多。中国乒乓球迷,大致可分为四类:追星的、看球的、打球的、玩器材的。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乒乓世界》人物、赛事、技术、器材四大版块的设置,正是针对四类球迷对号入座、有的放失。痴情于乒乓球的任何一类球迷中,都不乏真性情的痴狂之辈。
网易对佩尔森加盟乒超的采访 -网易体育:什么样的原因让您来到中国、加盟天津队?或者说什么地方最吸引您? -佩尔森:我觉得我还可以打球,而且我也想继续打球,所以就找一个地方继续打下去。我跟马文革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很多年前就认识了,现在他在这里做主教练,在他跟我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加盟天津队的打算。 -网易体育:今年您46岁,这算是一个“高龄”了。与比自己年轻20多岁的年轻人同场竞技,您认为自己有什么优势或者劣势呢?来中国打球,意味着您将长时间远离家人,这对您来说会是一个困难吗? -佩尔森:虽然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年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在体能方面跟年轻人还是有差距。在技术上或者经验上,我可能要比他们好一点,但整体还是不能跟年轻人相比。作为一名运动员你总会有一些取舍。当然,我会尽可能的保持通话,几乎每天我都会和妻子通话,有时候电话有时候通过聊天工具。她跟我说她非常期望来中国看我比赛,所以今后也有这个可能,但一切要看这个赛季结束之后的情况。 -网易体育: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您经历了中国好几代乒乓球人。这其中,蔡振华已经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而奥运冠军王涛、刘国梁、孔令辉都已经成为教练,20多年来您绝对中国运动员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佩尔森:确实,我跟很多人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蔡振华,我就跟他打过一次,当然我赢了,真的。这次我来到天津,他们中很多人也都跟我联系了,很感谢他们提出的帮助。我在中国有不少朋友,比如这次过来蔡振华也跟我取得了联系,很感谢他们。还有好多人,可能他们没有我的电话号码,王涛等等。 要说变化,他们进步了。以前他们大部分只会用球拍的一面打球,那现在他们两面都可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所以你就可以看到,马琳是奥运冠军、王皓世界冠军而且三次打进奥运决赛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现在中国这一代球员,他们更具有力量,要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好,现在规则变动很多,比如大球等等,但是他们这代人更具有力量一些,所以他们是最出色的。 -网易体育:10多年前,许多中国优秀选手远赴欧洲俱乐部打比赛,除了延长运动生命之外,他们去欧洲打球也被称作“淘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球员来参加中超联赛,也是来淘金吗? -佩尔森:当然不是,在过去他们来到欧洲打球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乒超联赛。现在我们来中国肯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而不是其他事情,这里有最好的联赛,最好的技术,最好的球员,要想保持竞争,他们必须来到这里比赛和训练。 -网易体育:您觉得现在瑞典乒乓球还能继续对中国造成威胁吗?或者说什么时候有可能超过中国? -佩尔森:80、90年代,瑞典还拿过三次世锦赛冠军,我跟瓦尔德内尔一起。现在瑞典实力不行了,确实,因为我们国家不像你们这里有这么多天才,你知道瑞典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而且我们在大球上好像更有天赋一些(暗指网球、足球)。像我和瓦尔德内尔这样的球员出现,这种事情在瑞典并不会很经常的发生。当然,我们也在这方面想过办法,我们肯定也会找到一条回去的路,比如让一些非常出名的选手转做教练等等。
目前的观赛方式和场馆 很影响乒乓球运动发展 日前和一个乒友讨论乒乓球的衰落问题。他提到一个不错的建议:很多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运动场馆,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桌球场、棒球场等等,这些场馆都是为适应自身项目而设计的,所以观众看比赛时能得到较好的视觉欣赏效果,看得清楚。唯乒乓球没有专门设计的场馆,一般都是在体育馆或篮球馆举办,场地里放很多桌子。乒乓球小、桌小、场地小,观众距离运动员太远,根本看不清比赛,也看不清运动员的样子,更看不到细致的发球和技术手法,严重影响观众的观赛热情,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去,球场在和电视的竞争中绝对下风。 现在的乒超也是在大场馆打,场地大观众少,显得冷冷清清,长此以往就流失大量观众,对发展很不利。这个朋友表示,目前这样遥远的观赛方式,离运动员几十米,什么也看不清,即使20元也不想看,但如果能够近距离的观看比赛,能够清运动员的脸部表情、技术细节,即使球票贵几倍,很多人也是愿意花钱去现场看的,如能连续看到很多名将比赛,就更吸引了。 我觉得很有道理,乒乓球比赛确实要近距离看才好看,如果能有专门的小场馆举办乒乓球赛,即使席位少,但门票可以贵些,观众可能会比现在多,争取了观众就有利乒乓球发展。 受到启发,画了两个场地草图,想法还很不成熟。希望吧友们大力提供宝贵意见。 以前在这种小场馆看过乒乓球赛,中间是场地,四面是高的观众席围着场地,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发球的小动作、脸部表情可以看得很清楚。(点击图片可以放大)世乒赛这类的大型比赛,要在大场馆举办,如果能够每个小场地用观众席围着,场地之间有通道相连,观众可以在指引下走动,选择喜欢的运动员和比赛,观众就有福了。比现在的四面冷漠的大包围,运动员看起来小如蚊子好多了。
目前的观赛方式和场馆很影响乒乓球运动发展 日前和一个乒友讨论乒乓球的衰落问题。他提到一个不错的建议:很多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运动场馆,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桌球场、棒球场等等,这些场馆都是为适应自身项目而设计的,所以观众看比赛时能得到较好的视觉欣赏效果,看得清楚。唯乒乓球没有专门设计的场馆,一般都是在体育馆或篮球馆举办,场地里放很多桌子。乒乓球小、桌小、场地小,观众距离运动员太远,根本看不清比赛,也看不清运动员的样子,更看不到细致的发球和技术手法,严重影响观众的观赛热情,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去,球场在和电视的竞争中绝对下风。 现在的乒超也是在大场馆打,场地大观众少,显得冷冷清清,长此以往就流失大量观众,对发展很不利。这个朋友表示,目前这样遥远的观赛方式,离运动员几十米,什么也看不清,即使20元也不想看,但如果能够近距离的观看比赛,能够清运动员的脸部表情、技术细节,即使球票贵几倍,很多人也是愿意花钱去现场看的,如能连续看到很多名将比赛,就更吸引了。 我觉得很有道理,乒乓球比赛确实要近距离看才好看,如果能有专门的小场馆举办乒乓球赛,即使席位少,但门票可以贵些,观众可能会比现在多,争取了观众就有利乒乓球发展。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