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杆 瓦杆
快乐是我乡
关注数: 4 粉丝数: 1,415 发帖数: 26,294 关注贴吧数: 7
学习专业技术的一个方法 最近体会:我们看专业训练的人拉球很稳质量很高,不自然地会思考他们是怎么发力的,进而模仿。但往往用自己原来的姿势、站位去思考动作和发力方式。实际上永远也学不到那种专业技术,因为专业队员的技术是构建在他们的基础站位姿势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业技术=专业准备姿势而形成的技术。也就是说,不学那种准备姿势,用自己的准备姿势是学不了专业式动作的。 专业和业余两种准备姿势区别很明显,肉眼可见:专业准备姿势两腿大大分开,两脚相距至少两个肩膀宽,甚至更宽,重心在前很低,象老虎将要扑食的样子,而且每个动作完成后,都能快速地立即还原为宽距低重心,所以他们每一个动作都由宽距低重心而来的;业余准备姿势两脚只有一个或一个半肩膀宽,重心高,即使准备时站得很宽,一打球就还原不了宽距,所以动作是构建在窄距高重心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和宽距不同的动作结构和发力方式,可以说,窄距技术不管练得多好,都不会自然转化为宽距技术。 我们容易忽略宽距姿势原因是:或觉得那不重要,技术才重要;或觉得那样站太累,没有那么好的腿部力量为理由;或曾尝试宽距站姿,但觉得发不出力、不习惯从而轻易放弃掉,等等。实际上放弃模仿专业站姿等于放弃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放弃专业站姿,所有技术思考都是绕弯。因此,真正学技术必须从专业站姿而始,不管自认为原来的窄距技术打得多好,都会达到瓶颈,想提高仍需放弃原来技术,重新学习专业站姿并以此构建新动作和新发力方式。虽然宽距式发力开始会觉得很难,但却是机会,只要一旦破解宽距的发力方式,前面就是阳光大道。
拉球力量来源于压缩,压缩部位和方向越多力量越大 个人认为,和攻球的发力方式为放松加速不同,拉球的发力方式主要为肌肉和身体某些部位肌肉的压缩,是引拍过程中把身体部位进行压制、收缩、变得更密集,从而贮蓄了力量,然后在拉球动作加速的过程中,这些压缩了的部位以滑动、收紧、进一步压榨的方式释放力量或爆发力。 引拍的压缩不等于收紧肌肉,而是被逼得更密集,只是微紧而不是很紧,做动作时随着拉球发力的增加而正比例地增加肌肉的收紧,例如引拍时已压缩好的肌肉紧度是1或2成,中等发力时紧度增加至5成,发大力时增加至八、九成。 拉球是身体几个部分合成发力,同样地,压缩也是几个部位的合成,例如正手拉球时,因为重心下降和弯腰使右大腿向下压缩、使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小的压缩、转腰使胯部顺时针方向压缩、小腿压缩、腰部压缩等进行多部位合成压缩,只要各合成压缩部位能形成联动机制,就能形成有效的合成力量,这时每个压缩部分都是有效压缩,但如果任何一个部位不能形成联动,立刻就成为一股阻力,将破坏合力,那它就是有害压缩了。压缩部位越多力量越大,但过多时也不能形成联动,例如正手拉不需压缩左胯,否则破坏动作,把潜藏的所有的有效压缩部位全部找出来并使它们联动就很好了。 对于某些部位而言,其压缩可能不止一个方向上的压缩而可能是几个方向的,个人认为最复杂是右大腿的压缩,有向下的压缩、近端有顺时针的压缩、远端有向上的压缩、上部有向后向内的压缩、下部有向左向右的压缩等等,在有效范围内,越多方向压缩,在正手拉球时越协调、合力越大、动作越放松。为什么大腿的压缩方向比其他部位例如胯腰小腿脚更多,我是因为大腿下承小腿上连腰胯,所以任务和作用更多,如蹬地、重心交换、翻脚、横轴转动、转胯腰这些动作都需大腿参与,另外很重要的是大腿也参与了发力,所以大腿的压缩方向特别多。
"目标不能直接达到"是乒乓球技术的难点 喜欢琢磨乒技,并有较长时间的爱好者,应该也有这种体会:解决乒乓球技术问题,往往不能直接往目的上解决。例如要纠正和解决收臂,"标的"是小臂,如果直接把注意力放在小臂上,做动作时关注小臂的感觉、方向、幅度等,总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从转腰、身体打球、肩膀放松等其他环节来找问题和解决;或蹬地,"标的"是脚,如果真的直接用脚掌蹬地面,就会带来拨葱式或僵直等不协调问题,得从胯腿或身体的下压、转动、如何蓄力等环节琢磨才能有效解决。所以,问题的"标的"和解决方法并不在同一个地方,经常需要绕个弯或曲折地找原因和分析。 记得有过国乒教练说过,解决技术问题要往上一级找,小臂问题找大臂,大臂问题找肩膀,腰的问题找重心⋯⋯,他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式。觉得单找上一级如果还不满意,还得多找上几级来考虑,甚至全身综合考虑,因为动一发可能牵全身,改变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可能其他部位也被改变了,综合考虑加具体分析比较好。所以琢磨乒技和足球射门、篮球投篮不同,那需要直接瞄准目标做事,但琢磨乒技就不好了,需要解决其他环节才能解决目标问题,要曲折地几个人传来传去,才能射进门,或像某种弹珠游戏,珠子要在很多弹板上弹来弹去,最后才能进洞。要曲折的方式才能达到目标,我想这是乒技难的一种原因吧。
涨球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推翻的过程。 练球总是从初学、掌握、提高和稳定的一个漫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里,我们会形成自己对技术的独立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解就是我们技术水平的根源,可以说有什么高度的理解,就有什么水平的技术,理解越深技术越高,提升理解就是提升技术,涨球总是先提升了理解,再提升技术水平的。 看专业或业余高手打球,总是羡慕他们的优秀技术。实际上他们对技术的理解肯定是高于我们的,只要我们没有接近他们的水平(不能说达到他们一样的水平,因为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不同,这些难以企及,但对技术的理解是有可能达到和他们一样的),就说明对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偏差甚至错了。这道理人人都懂,但往往业余爱好者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了一些感觉较好的技术,容易固化下来,由于没有比对,往往看不出存在的问题,这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难再改变技术认识了,不想改变,就会进入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困境,或者另外一种情况:舍不得放弃原来已形成了的颇感满意的技术认识,因为这种认识能带来赢球和打球的乐趣,但如果面对水平更高的对手,却暴露很多不足。 所以我们对技术的理解需要“野心”,只要我们还没达到业余最高的水平,就是对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和深刻,没有找到最顶端的技术理论,目前的认识是不到位的,需要改变,改变对了就能带来提高,即使已经拥有了“”比较好”的技术,目前的理论也是可以改变甚至放弃的,需要勇气和舍得放弃原有理论。这种改变大多不是能够一步到位,往往需要连续调整、改变、否定推翻、再创立新的理解。新的理论不一定对,甚至往往连原来的还不如,不要紧,那就暂时用着原来的来打比赛,再利用时间练习来琢磨新东西。好在我们业余打球的时间多,不怕失败没有压力,这个理论不行了,我们再尝试另外一个,失败的好处是能够积攒经验,加深技术理解,对技术理解深了后,技术思维会越来越明晰、到位,这样离目标就越来越近了。因此我们业余爱好者只要不怕失败,勇于放弃旧观念,反复不懈坚持尝试验证新理论,并且乐在其中,肯定能不断进步。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