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杆
瓦杆
快乐是我乡
关注数: 4
粉丝数: 1,415
发帖数: 26,294
关注贴吧数: 7
【视频】19年10月 削球练习
两部勾手发球教学片链接
【视频】19年10月第二发 改反手拉
【视频】19年9月初拉球练习和改技术
学习专业技术的一个方法 最近体会:我们看专业训练的人拉球很稳质量很高,不自然地会思考他们是怎么发力的,进而模仿。但往往用自己原来的姿势、站位去思考动作和发力方式。实际上永远也学不到那种专业技术,因为专业队员的技术是构建在他们的基础站位姿势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业技术=专业准备姿势而形成的技术。也就是说,不学那种准备姿势,用自己的准备姿势是学不了专业式动作的。 专业和业余两种准备姿势区别很明显,肉眼可见:专业准备姿势两腿大大分开,两脚相距至少两个肩膀宽,甚至更宽,重心在前很低,象老虎将要扑食的样子,而且每个动作完成后,都能快速地立即还原为宽距低重心,所以他们每一个动作都由宽距低重心而来的;业余准备姿势两脚只有一个或一个半肩膀宽,重心高,即使准备时站得很宽,一打球就还原不了宽距,所以动作是构建在窄距高重心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和宽距不同的动作结构和发力方式,可以说,窄距技术不管练得多好,都不会自然转化为宽距技术。 我们容易忽略宽距姿势原因是:或觉得那不重要,技术才重要;或觉得那样站太累,没有那么好的腿部力量为理由;或曾尝试宽距站姿,但觉得发不出力、不习惯从而轻易放弃掉,等等。实际上放弃模仿专业站姿等于放弃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放弃专业站姿,所有技术思考都是绕弯。因此,真正学技术必须从专业站姿而始,不管自认为原来的窄距技术打得多好,都会达到瓶颈,想提高仍需放弃原来技术,重新学习专业站姿并以此构建新动作和新发力方式。虽然宽距式发力开始会觉得很难,但却是机会,只要一旦破解宽距的发力方式,前面就是阳光大道。
现在有时一天打8个小时,甚至9个小时 以前星期天9点半开始打球,一般打到1点、顶多3点左右打完,现在新添Sam来打球,但他中午才来,就打得晚一点,5点才结束,最晚那次打到接近7点。所以周日一般打出8、9个小时,三至五个人,上午五人打、下午2个走就3个人打,中途休息吃点东西又继续打,单打双打都练、拉球、攻防、战术等等全都练。以前读书时试过打这么久,那时从清晨打到傍晚。会有点累但睡了觉就好,星期一接着打2小时。
【视频】佩尔森传奇 约尔根打球太好看啦!
【视频】业余高手挑战老瓦! 这位业余高手正手很好,反手速度快,一度打得老瓦难以招架,但老瓦不慌不忙,笑里藏刀拿出了绝招……
【视频】老瓦漂亮独特的反手爆冲
奇妙的侧拐弧圈球_史上最强弧圈球视频集锦
马龙正手拉球:引拍充分弯腰引臂贴肘
不管你信不信,经常打乒乓球的人,最终会这样! 数据统计:每打一分钟,可推动人体50%的血流动起来,活血化瘀;可挤压人体50%的血管,是简单的“血管体操”;至少可运动50%的肌肉,有助于保持肌肉总量。 那经常打乒乓球的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转帖于搜狐网)
半年就写了这么多技术纸 平时有空就琢磨技术,一般立刻写下来,否则会忘记,特别是同时想出几个不同的技术点时,在下次打球时验证这些想法,把验证结果记回到纸上,好的留用,坏的红字标明否定或扔掉。把技术纸存起来,这样就不会把曾经有用的技术点忘掉,一般喜欢用A4纸或单行纸写。今天点了一下,这半年约写了50张纸,连扔掉了的可能有80或100张吧。
攻球是一种放松的体内流动,拉球是紧张的流动 打乒乓球的两种发力方式 攻球,包括拨、挡等所有撞击类打法,是一种放松的感觉在体内、肢体间的来回返复流动,不发力是均速流动,发力是加速流动,都是放松的流动,撞击类发力是速度力量。 拉球、包括发球等磨擦类打法,是一种几个压缩、紧张的感觉在体内来回往复流动,也象橡筋拉长、收缩的韧性力量感觉或弹簧的压缩-伸展力量感觉,紧张度由慢至快加速甚至爆发,由松到紧几个部位叠加形成合力。磨擦类发力是压缩-收紧力量。
【视频】19年7月初改进反手拉球 改反手拉球动作:转胯顶肘、左腹向右发力,加入左手配合和打开动作。
对于右大腿的横轴转动的补充 以前发的一篇帖子,关于正手拉球时右大腿具有横轴转动的现象。
关于正手拉球的弯腰 如图,正手拉球引拍拉球弯腰转腰时,转到右大腿的后面,并且右下腰的侧边缘靠近右髋和右大腿,腰转到右大腿后面,有一种右腰往大腿后面掉下去的感觉。这个状态是充分的转腰弯腰方式,好处是蓄力充分、肘关节充分打开并贴近右腰、重心够低、动作幅度大力量大等。
拉球力量来源于压缩,压缩部位和方向越多力量越大 个人认为,和攻球的发力方式为放松加速不同,拉球的发力方式主要为肌肉和身体某些部位肌肉的压缩,是引拍过程中把身体部位进行压制、收缩、变得更密集,从而贮蓄了力量,然后在拉球动作加速的过程中,这些压缩了的部位以滑动、收紧、进一步压榨的方式释放力量或爆发力。 引拍的压缩不等于收紧肌肉,而是被逼得更密集,只是微紧而不是很紧,做动作时随着拉球发力的增加而正比例地增加肌肉的收紧,例如引拍时已压缩好的肌肉紧度是1或2成,中等发力时紧度增加至5成,发大力时增加至八、九成。 拉球是身体几个部分合成发力,同样地,压缩也是几个部位的合成,例如正手拉球时,因为重心下降和弯腰使右大腿向下压缩、使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小的压缩、转腰使胯部顺时针方向压缩、小腿压缩、腰部压缩等进行多部位合成压缩,只要各合成压缩部位能形成联动机制,就能形成有效的合成力量,这时每个压缩部分都是有效压缩,但如果任何一个部位不能形成联动,立刻就成为一股阻力,将破坏合力,那它就是有害压缩了。压缩部位越多力量越大,但过多时也不能形成联动,例如正手拉不需压缩左胯,否则破坏动作,把潜藏的所有的有效压缩部位全部找出来并使它们联动就很好了。 对于某些部位而言,其压缩可能不止一个方向上的压缩而可能是几个方向的,个人认为最复杂是右大腿的压缩,有向下的压缩、近端有顺时针的压缩、远端有向上的压缩、上部有向后向内的压缩、下部有向左向右的压缩等等,在有效范围内,越多方向压缩,在正手拉球时越协调、合力越大、动作越放松。为什么大腿的压缩方向比其他部位例如胯腰小腿脚更多,我是因为大腿下承小腿上连腰胯,所以任务和作用更多,如蹬地、重心交换、翻脚、横轴转动、转胯腰这些动作都需大腿参与,另外很重要的是大腿也参与了发力,所以大腿的压缩方向特别多。
和攻球不同,练拉球必须有发力 个人认为,攻球和拉球是初后两个体系,攻球是初级体系,拉球以攻球为基础、包含攻球所有原理却加入攻球所没有的东西、比攻球更复杂的后继体系,循先练好攻球再练拉球的顺序练习为宜。攻球本质是个撞击体系,而拉球是磨擦体系,撞擦结合的归入磨擦体系。
所有技术都是动作,改进意念控制的方法来改进动作 个人认为,乒乓球技术实际上都是动作,所以改进击球动作就是提高技术。 动作由什么组成呢?个人认为由静和动两个方面组成,静指的是击球前的准备姿势和击球之间的还原姿势,正确的准备姿势能够给动作进行限定,帮助保障动作在正确的范围内运动,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走样,像铁轨那样限制火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静的姿势是可见和容易模仿的。 动的方面指用人的意念来控制身体某些部位,使其运作起来,主导、带动肢体做出击球动作,控制意念不同、控制方法不同、控制部位不同,都能导致击球动作有好有坏、击球质量有高有低、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所以提高技术水平主要通过改进控制意念的方法来实现。控制意念在头脑和身体里,不可见。
【视频】19年6月下旬反手拉球改动作 对6月上旬的反手拉球,引拍增加下降,减少手腕摆动,稳定性和力量有一定改善。下一步,考虑拉开距离和增加前倾和摩擦力量。
【佩尔森】19年6月甘肃兰州表演赛
正手拉球的提高需要转动关节们 个人认为,正手拉冲的发力源于收紧和收缩胯、大腿、膝、小腿和脚掌,这些部位的肌肉互相协同配合发力,再在触球时加上绷腰收臂的力量形成全身合力。这样拉球就能发上力了,是用肌肉的收紧、爆发、加速的形式发力,但由于肌肉发力大、偏紧和还原不是最快、效率未到最高,实战时影响连续拉的稳定性,就出现了瓶颈。解决办法是几个主要关节如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一起转动起来,肌肉的发力会更由两端向中间收缩,形成速收速放、点紧点松的发力模式,使动作更放松、还原更快、发力效果更高更省力,从而实破瓶颈。
好消息,老瓦又来了! 6月16号,老瓦要来台州市学院路小学!
老瓦之后中国乒乓球再也没有对手,有这3个原因 这位世界乒坛第一位大满贯得主的确曾是中国队最为强大的敌人。事实上在老瓦之后,中国队仍然不缺乏单打战线上的对手,但是能够在团体和单项比赛中都能称得上是中国对手的实际上只有老瓦一人。要分析老瓦之后中国队为什么没有对手,就要先从老瓦成为中国队的对手说起。
对乒技认识的两个误区 以下纯属个人意见: 一是把乒技看得过于简单,定位不严谨、不够细,身体各环节没有达成有主有次的最佳的互相联系。 二是把乒技看得过于复杂,过于玄乎难以实际应用,用复杂的物理原理解释乒技,没和人体感觉联系起来。
技术是想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打球年代越久,越是深切地认识到:提高技术水平主要靠平时不打球的时候想,而不靠练习。 技术的大框架、大结构、重要的改变和调整,在平时空闲的时候,没有其他事务和杂念影响,才能静心推敲、仔细琢磨出来,但打球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在动作上、在看球上、或在比赛上,无暇对动作做大的结构性的思考,只能作一些小的调整。光花很多时间练练练,思考不够,提高就不容易了。每一次打球,实际上只是在行为上展现对原有技术的认知,所以如果平时不创新,打球也难以创新。 但决不是说不需要练球,光想不练肯定不行,会坠入纸上谈兵、理论毫无用处的后果。只是练球的目的是另一个:证实先前的想法的效果,如果效果好,就是正向证实,如果效果差,就是反向证实,无论正或反,都是结果,都能提高对乒技的认识。效果好的就再思考如高调整再一步提高,效果不好的就改变想法再想出另一种后再验证,经果若干次想和证,肯定会收获一次好的效果,所以只要不断想不断证,球技必然提高。
正手拉球的左手超手引拍
(转帖)乒乓球技术:如何“吃”球,对业余选手帮助很大! 业余球友击球不稳,落点不可控,下网、出界以及吃发球的旋转等问题,大都与对球的控制能力差有关系。那如何提高控球的能力呢?掌握好吃球技巧,对提高控球能力,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击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注1:这里说的吃球,是指吃住、咬住球,不是指吃发球旋转的吃球。 下面就探讨一下如何吃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视频】2019年3月练球视频 前段时间和一位吧友说有空拍点打球视频交流一下,好像也很久没有发打球视频帖子了,昨天带上三脚架用手机拍了一点。
(转帖)乒乓球等挥拍类体育运动 能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 为了降低心脏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一系列慢性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和老年人每周至少需要进行150分钟的体育锻炼。 相比从来或很少参与运动的人而言,整体体育和运动水平较高的个体死亡风险会降低34%。 然而通用的证据并不足以指示所有的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程度都一样。
(转帖)每一个打乒乓球的人都值得结交! 打乒乓球,除了可以享受竞争的乐趣,同样也能彰显不同的人性,打乒乓球的人很多都具备这6大优点!每一个打乒乓球的人都值得结交!(转帖于搜狐体育)
"目标不能直接达到"是乒乓球技术的难点 喜欢琢磨乒技,并有较长时间的爱好者,应该也有这种体会:解决乒乓球技术问题,往往不能直接往目的上解决。例如要纠正和解决收臂,"标的"是小臂,如果直接把注意力放在小臂上,做动作时关注小臂的感觉、方向、幅度等,总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从转腰、身体打球、肩膀放松等其他环节来找问题和解决;或蹬地,"标的"是脚,如果真的直接用脚掌蹬地面,就会带来拨葱式或僵直等不协调问题,得从胯腿或身体的下压、转动、如何蓄力等环节琢磨才能有效解决。所以,问题的"标的"和解决方法并不在同一个地方,经常需要绕个弯或曲折地找原因和分析。 记得有过国乒教练说过,解决技术问题要往上一级找,小臂问题找大臂,大臂问题找肩膀,腰的问题找重心⋯⋯,他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式。觉得单找上一级如果还不满意,还得多找上几级来考虑,甚至全身综合考虑,因为动一发可能牵全身,改变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可能其他部位也被改变了,综合考虑加具体分析比较好。所以琢磨乒技和足球射门、篮球投篮不同,那需要直接瞄准目标做事,但琢磨乒技就不好了,需要解决其他环节才能解决目标问题,要曲折地几个人传来传去,才能射进门,或像某种弹珠游戏,珠子要在很多弹板上弹来弹去,最后才能进洞。要曲折的方式才能达到目标,我想这是乒技难的一种原因吧。
【视频】张本智和 VS 隆奎斯特 老隆怎么也说是曾经的瑞典国手吧!十多年前有一次在广州体育馆现场看球他还赢过马琳。视频里张本智和那时还小,像小学生在和大人比赛。老隆动作很笨重啊,对张本的快速球经常没有反应,尤其正手直线,基本都楞住了,有一局还被张本11:2惨虐。
【视频】制作很赞的正手拉冲动画详细过程 第一次看到正手拉球做得这么好、这么详细、几个视觉展示的动画,拿来大家分享!
【视频】张本智和成长历程 介绍张本智和小时候一些训练录影,和成长过程中的比赛片段。
【视频】哈里摩托(张本)训练和采访视频 训练:
【视频】两个弧圈高手 两架重型“弧圈战斗机”对轰,将暴力乒乓演绎的淋漓尽致,过瘾!
聊聊张本智和及其技术特点 2018年12月16日,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在韩国仁川落下战幕。在本场比赛中,张本智和4:1击败了中国小将林高远。
【视频】不错的反手弧圈讲解 根据张继科反手拉技术,小伙子讲解和示范反手拉球。
正手冲台内球的感觉 正手冲台内球时,由于身体重心向前迎、向前冲,拉冲的过程中或拉完后,由于重心低和向前的惯性、弯曲的右腿会冲入球台下面,而上身会有向台面趴下去的感觉。动作大、冲力强的话,左脚也可能冲入台地,所以打球时,不但要注意台面下的地不要滑,台下面的地也不要滑,不然左脚会打滑,就会脚向前滑倒,整个人滑进台底了。
右膝和右小腿是解决正手、反手拉球的关键钥匙 大家以为然否?
【视频】舒适系乒乓球视频 精彩球集合
【视频】刘国梁王涛在各种奇怪的球桌上打乒乓球 运动员的手感好,控球能力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就是所谓的跟玩似的!
【视频】传奇--佩尔森精彩瞬间 佩尔森比赛精彩球选
【视频】发球大师,专业“骗球”几十年 连刘国梁都给骗过去了!
【视频】传奇--佩尔森精彩瞬间 佩尔森比赛精彩球选
【视频】绝世心法修炼至刚正手 正手拉球、攻球视频。近台、中台动作的调节变化等等。
【视频】高军教怎么练搓球 打乒乓球如何搓球?世界冠军高军告诉你练习搓球的窍门!
【视频】大姐拉弧圈对付长胶 这位大姐两面弧圈技术很好,又稳定又爆!且看她怎么打长胶。
【视频】弧圈球怎么样才能劲爆起来? 不错的正手弧圈教学视频, 讲解简单易懂,示范清晰。
涨球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推翻的过程。 练球总是从初学、掌握、提高和稳定的一个漫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里,我们会形成自己对技术的独立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解就是我们技术水平的根源,可以说有什么高度的理解,就有什么水平的技术,理解越深技术越高,提升理解就是提升技术,涨球总是先提升了理解,再提升技术水平的。 看专业或业余高手打球,总是羡慕他们的优秀技术。实际上他们对技术的理解肯定是高于我们的,只要我们没有接近他们的水平(不能说达到他们一样的水平,因为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不同,这些难以企及,但对技术的理解是有可能达到和他们一样的),就说明对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偏差甚至错了。这道理人人都懂,但往往业余爱好者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了一些感觉较好的技术,容易固化下来,由于没有比对,往往看不出存在的问题,这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难再改变技术认识了,不想改变,就会进入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困境,或者另外一种情况:舍不得放弃原来已形成了的颇感满意的技术认识,因为这种认识能带来赢球和打球的乐趣,但如果面对水平更高的对手,却暴露很多不足。 所以我们对技术的理解需要“野心”,只要我们还没达到业余最高的水平,就是对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和深刻,没有找到最顶端的技术理论,目前的认识是不到位的,需要改变,改变对了就能带来提高,即使已经拥有了“”比较好”的技术,目前的理论也是可以改变甚至放弃的,需要勇气和舍得放弃原有理论。这种改变大多不是能够一步到位,往往需要连续调整、改变、否定推翻、再创立新的理解。新的理论不一定对,甚至往往连原来的还不如,不要紧,那就暂时用着原来的来打比赛,再利用时间练习来琢磨新东西。好在我们业余打球的时间多,不怕失败没有压力,这个理论不行了,我们再尝试另外一个,失败的好处是能够积攒经验,加深技术理解,对技术理解深了后,技术思维会越来越明晰、到位,这样离目标就越来越近了。因此我们业余爱好者只要不怕失败,勇于放弃旧观念,反复不懈坚持尝试验证新理论,并且乐在其中,肯定能不断进步。
每个乒坛王者都会称霸自己的时代,但只有瓦尔德内尔成为传奇 转自:豫大志 百家号导读 有人说他近似乒坛神话,有人说他是乒坛帝王,还有人说他是乒坛唯一的传奇!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老对手——瓦尔德内尔。我们亲切的叫他老瓦。瓦尔德内尔站在乒乓球的巅峰,他的身边孔令辉和刘国梁并肩而立,还有一些传媒时代之前的远古神佛的斑驳雕像,他们身后不远处是张继科和马龙。
乒乓球被评为现代最佳终身运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坚持体育运动的受益性,把参加体育运动和高档次的社会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高雅乒乓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国乒乓球取得的骄人战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人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加强。 (转帖于搜狐体育)
老瓦一个很美的拉球动作 觉得老瓦这个正手拉球的发力和动作优美,更重要的是——很特别,和其他人有点不同。请吧友们评论一下这动作的特别之处,更希望谈谈他是怎么发力的,就更好了。
讨论:正手拉球力量传递的开始部位 正手拉冲,发力路线应该每个人一样,都是从后向前、再向左前上方,但力量传递起始的部位,或者说发力的开始部位、力量源启动区,可能不一样。相信有的朋友能感觉到发力时自己身体的路线和开始部位,据我所知,有的朋友从右大腿内侧开始,有的从右大腿外侧开始,有的从腰开始,也有从左腿开始的(右手握拍)。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为是哪一种呢?如果有不同的部位,也请补充一下。
姆巴佩这动作很不错!
姆巴佩这动作很不错吧? 19岁就世界冠军,其他运动应该也很有天赋。
乒乓球,一项能从2岁打到100岁的运动!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益,深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它不受天气,不受年龄影响,2岁到80岁都可以打。儿童、青少年打乒乓球有益身心健康,保护视力;中青年人打乒乓球可提高脑力;老人常打乒乓球能养神、护眼、健脑、助消化、勤四肢。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从2岁到100岁每个年龄段打乒乓球的好处。(转帖于搜狐体育)
不管你信不信,经常打乒乓球的人,最终会这样! 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小乒觉得是——打乒乓球!(转帖于乒乓网) 数据统计:每打一分钟,可推动人体50%的血流动起来,活血化瘀;可挤压人体50%的血管,是简单的“血管体操”;至少可运动50%的肌肉,有助于保持肌肉总量。 那经常打乒乓球的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