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索道 无极索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艰且难兮,一往无前!
关注数: 304 粉丝数: 678 发帖数: 37,470 关注贴吧数: 27
太极拳文献参考——李经梧先生(二) 原文: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採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连粘随意,得其家中不支离。 笺注:棚捋挤按,即四正,採列肘靠;即四隅。四正四隅即八门八卦也。此八门为显于外者,其含于内者则为八劲八法。八劲以棚劲为首,棚劲是诸劲之总劲。棚劲八卦为坎,意如水之浮力;捋劲八卦为离,如火势之空灵挤劲八卦为震,意如雷电之闪进;按劲八卦为兑,如沼泽之沉陷;探劲八卦为乾,乃用整劲也;列劲八卦为坤,乃用断分之劲也;肘劲为八卦之艮,如山势之倾倒;靠劲八卦为巽,如风吹物也。然八劲之关键在“若能轻灵并坚硬”,“得其寰中不支离”。轻灵并坚硬是外示柔软内含坚刚。得其寰中不支离,即守中用中,力不出尖,力不方直。故八劲必以中定为体,有中定劲然后有八劲,是谓得其寰中。 原文:三十七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①,心地为第三之主宰②;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笺注:①猴头即喉头,男性喉结。本书下篇即有“三要猴头永不抛”句。即不可仰头露喉之意;②心地,《太极拳谱》(人体版)作“地心”。结合全段文字理解,此节所言是说内功心法不涉外部,故名“心会论”。腰脊在太极拳中之作用是第一主宰,这说得无比明白。腰为主轴,脊主运化,武禹襄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又谓“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腰如车轴’(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论要解》),特别是王宗岳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见《十三势歌》),都是在强调腰与脊的重要支配作用。太极拳功就内丹修为言乃动功;最终要练到大小周天通;腰与脊均为督脉所经过的地方。而在对待较技时,劲力也要相对放在后面腰脊上。所以说腰脊是第一之主宰。喉头之为第二主宰;笺注者理解是因为喉头与头顶是一体,只有收敛并上领,才能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十三势歌》)的效果。心地之为第三主宰,古有说“心为太极”,又有“先在心,后在身”之说;心乃藏神之所,即心神为主宰。太极拳功深,是肢体自然反应,故肢体之关要是腰脊,而心神反倒退而其次。腰练的是命门;是先天气,失天气“觉知”对待在先,而心神为后天识神,相对而言倒显次要了。经梧师曾说功夫上身后,用则有,不用则无,就是这个意思。 丹田此指脐内下之下丹田,古有说“腹为太极”。丹田与命门前后内外作用。丹田功成可健身,命门充实可技击。丹田可以协助腰脊作用,故为第一宾辅,手足则为车轮,实施腰脊的运儿与发劲。丹田与命门为根,就人身太极言,手与足皆是梢节。凡以足为根,便不是太极劲,不合太极之理。“足为跟”是指发劲之一瞬间。本质上腰(命门)与腹(丹田)为根本。(待续) 原文: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断续不能停①,三要猴头永不抛②,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用?表里精粗无不到。 笺注: ①《李本》将“继续”误为“断续”。 ②猴头即喉头。《太极拳谱》(人体版)将第一句“心性”间加一顿号,似无必要。此句是指练太极拳“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令;气为旗”(武禹襄什三势行功要解》),势势存心揆用意”(王宗岳什三势歌》);即是第一位的要在“心”与“意”上用功夫,心性要求中和,意念要求专静,才能“无处不轻灵”。太极功乃”天人之学’,中国传统学问就在于“尽性致命”,一个人的心性将决定一个人的拳功修为深浅高下。经梧师说拳劲是人性的反映。 笔者认为;什么人出什么劲儿。心性之秉赋,乃先天之本性,刚柔急缓大小藏露均会自然地反映在拳劲上。性功为要。意念是心性之用,要有传授,这些内容是“内功心法”。得内功心法而后才可以语“轻灵”。“静中触动动犹静”(武禹襄《十三势行动要解》)动静之机,唯轻灵者觉之。只有“遍体气流行’;才能“无处不轻灵”;才能“继续不能停”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才能“表里精粗无不到”,也才能达到“周身大用的境界。而“问尽天下众英豪”,此处之“问”,是问劲的问,是身问体问,因为能周身大用,所以所向披靡。这段文字说的是练拳要松静、轻灵、圆活、连绵、中正、严密,含蓄诸要领,正是太极拳劝必须共同遵守和追求的东西。要想“遍体气流行”、“表里精粗无不到”,无疑是要达到小周天和大周天全通达的状态才可以。十二正经与寄经八脉全通畅,则意到气到;意到气也“周流而不殆”,才能身为太极,浑身是功,挨何处何处发。经梧师说挨哪儿哪儿“说话”,用招者下乘,用功者中乘,有意无意之间者上乘。“喉头永不抛”是同类太极拳论中所没有的提法;强调的是虚灵顶劲与立身中正含蓄;应予以重视。 原文:十六关要论① 活泼于腰,机灵于顶,神通于背②,不使气流行于气,行之子腿,蹬之于足③运之于掌,足之于指④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笺注: ①《太极拳谱》(沈寿点校,人体版)所选“十六关要论”顺序与此不同,是由足开始。可参看。因沈寿当年点校(太极拳谱)时未能看到李经梧藏本,所以该书中未提及。 ②《太极拳谱》本此句为“灵通于背,神贯于顶”,又有的书为“灵机于头”。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阎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可参看。 ③此句(太极拳谱)本无“不使气’三字。另多本将“足發”作“蹬”。蹬音拨,脚踏之意与蹬略不同。 ④《李本》误“通之于指’为“足之于指”。十六关要中有腰、顶、背、腿、足、掌、指、耳、鼻、口、膝、身、毛十三关要都是身体的不同部位,是外面或内外交通要道,有气、髓、神三个关要是内在内容。关于腰、顶、腿、足、掌、指、耳、鼻、口、膝等,笔者不拟多言。笔者在此想特别提出的是“神通于背”、不使气流行于气、“敛之于髓”、“达之于神”.浑噩一身与“全体发之于毛’几个关要的习修。“神通于背”是指气行小周天后,神意能通达于脊背。前提是丹田、命门气足。而在正宗的太极修炼中;是有步骤阶梯的,在盘架子过程中要习练内功,内功由心法支配,其具体方法就由丹田聚气,充实命门,通贯带脉开始。这三步做到后,才有可能”神通于背”神通首先是气通。太极功以腰为主宰,但运化在夹脊, 用什么运化?要有气为能量;这个能量够了,再以神意运用,始克成功。太极动成,整个人体练成圆浑的气球或气柱,背脊是十分重要的关口。就通周天功而言,夹脊又是督脉三关之一,其重要不言而喻。“不使气流行于气”,经梧师生前常讲。他教诲说前一个气是指内气,后一个气是指口鼻呼吸之气。不要让内气(丹田气)与呼吸气浑同。笔者理解,内气是丹田气,是先天气,口翼呼吸气是后天气,要让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让呼吸气忘掉,自然与先天真气合一,因此说太极动是内丹功夫,是返还的功夫。能内呼吸而后有轻灵、有从容、有不用拙力、有小为胜大力。目前所见练拳者,多不明此理,大多强调呼吸自然。呼吸自然, 当然无流弊,但那是“顺则几”的事儿,也就练不出“逆则仙”的太极真功夫。有不少人推手较技时三五分钟即气喘不已,正是后天呼吸之故。因不能先天呼吸,没有内呼吸;运动量大、体力消耗后只有迅速快吸才能补充氧气,由于肺叶扩张收缩加大,所以气喘大汗。 上述体征正是练反了,练的不得法。太极动成“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王宗岳),关键在于以元神、元气(先天气)为用。一般人达不到纯用先天气,但起码要先后天合一。武禹襄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太极拳论要解》,这个“在气则滞”的气就是指的后天呼吸之气。后天气是养先天气的,即以水谷饮食之气培养先天真一之气。这个真一之气武术家也称为内气。内气充沛,养若浩然,发而为劲。所谓“活泼”、“灵机”、”行、“运”、“敛”、“达”、“凝”、“自”、“纵”之用语,非气机者何?“敛之于髓”,武禹襄所谓;“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行功要解》)、“心贵静,气须敛,神宣舒”(《太极拳解》)、“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太极拳论要解》),均是在说收敛气劲。太极劲前后而言走后,内外而言走内,阴阳而言走阴,刚柔而言走柔,但根本上言是走中,守中用中。就体言,中在丹田,就上下言,中在命门,就四肢百骸而言,中在骨髓。“敛入于髓”则骨坚筋韧,外柔内刚矣。故太极拳功以气机气口为关要中之关要。举凡传统技艺皆如此,不如此即不为传统技艺。欲修太极拳功,必弄懂气机,否则徒劳无益,而成操、舞而已。”“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的都是内气。所谓内气,有者自知,无者自不知。它确实目前还不能为现代科学所解释,但它是存在的。其实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存在”多了,不能因现代科学不能解释就武断地说它不存在。当然,内气也有它的限止,它到底能有多大能量?还待研究。 “浑噩一身”,是混元气的状态。真气运行于全身,内气在周身经络布满,即是混元气,是“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蒋发传诀),恰好体现的是同一旨趣。因为“腹内松静”、”虚灵在中”所以“气腾然”、“皮毛攻”、“全体发之于毛”。外面的皮毛之“发”,之“攻”,实是内气的“虚灵”、“腾然’使然。中国文化艺术技艺莫不重视“诚于中发于外”,故不懂“中”便不懂中国文化。近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对此体认甚深,曾说“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形意拳学》);又谓“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八卦拳学》;“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拳意述真》。因为内里有一气虚无,其发露于外时测体现在皮毛上,实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浑元气是一个整体,其“合”则收敛于丹田之内成一点生机,其“开”则弥漫于奇经八脉四肢百骸八万四千毛孔。这是小大周天皆通后的动态,是“浑噩一身”的,是“遍体气流行”的。唯亲证实修者可知,非坐而论道者可梦见。 实际上,十六关要皆系于一关,即“玄关”是也。古来丹家从不明指玄关为何物,就我师胡海牙先生指点:说在身中不是,离了此身又不是。十六关要已经暗示了玄关之用。 原文:用功歌①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想四两拨千斤②,开合鼓荡主宰定。 笺注: ①《太极拳谱》本作“功用歌”。②《太极拳谱》本为“若得”。夫太极拳者,以“懂劲”为先,懂劲以“轻灵活泼”为要。“神似捕鼠之猫”(武禹襄太极拳解)),轻也,“精神能提得起”(引同上),亦轻也,“能沾依,然后能灵活”(引同上);灵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武禹襄什三势行动要解),轻灵活泼也。“左重则主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腑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意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王宗岳《太极拳论》),亦轻灵活泼也。”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引同上),轻灵活泼,阴阳既济,乃懂劲。孙禄堂谓“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彻本原测可在各式圆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太极拳学》)。盖阴阳既济;开合动静相交处,乃“几”也,“机”也;知机则为用,“听劲”即听此机会也。对方旧力已去新力未生,机也;而于自修则静极而一阳生为几,动静而一阴生亦为几也。知机则可制敌,知几则可采药,此炼内丹之必需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王宗岳《太极拳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打手歌),四两拨千斤,乃太极名句,然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四两”是彼家是我身的?联系(李本)全句看,显然是指我身的四两。“若想(用我的)四两(功)拨动(你)千斤(力)”,(必须)“开合鼓荡主宰定”!开合.鼓荡、主宰.定者,均指太极一气也。此气浑元,大则弥身或放之六合,小则敛纳于丹田脐内。当其用也,在腰(命门)腹(丹田)间开合、鼓荡,然此开合、鼓荡必有基础,即中定之功。“中定”以心为体,却以腹腰(丹田命门)为用。所谓“守中用中”,守住中土不离位也。如是乃有开合鼓荡,乃有四两拨千斤。 原文:俞莲舟得授全体 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常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明时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余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余家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 笺注: 1泾县西汉置县,属丹阳郡。至南宋属宁国府,至元代属宁国路,明代仍属宁国府。今属安徽省。此处之“俞家”乃指俞莲舟家。据宋远桥述,他与俞莲舟曾同上武当山访师。在“李本”的“纲目”中,此段文字当为“俞莲舟得授全体”,但在文中却未列出章节名。“全体”指“全体大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可证。本段文字后尾处亦有“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之语。体与用,乃中国哲学范畴,体,指实体、本质;用,指作用、现象。王夫之《周易外传》谓:“体以致用,用以备体”,有其体方有其用,用其用必有其体。在传统中,体用不二。 2太极拳又名长拳,此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此广为人知。而“先天拳”说,则鲜为人知,又乏人认同。综观《太极拳秘宗》全书,著者从末离开“太极”理论述说。《庄子?大宗师》有:“在太极之先不为高”,《易传?系辞》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句。一般认为,伏羲画卦为先天八卦,文五演易后为后天八卦。先天指物成之前,后天乃物成之后。此处指太极功为先天拳,笔者理解即是让我人的身体修养到“无极”状态,也即老子所谓的“唯恍唯惚”、“无为而无不为“状态。先天八卦图见载于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中谓:“先天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先天卦象是阐述天地自然之法象,那么习练太极拳,也就是让人的后天之体返还到先天的状态。此与老子“道法自然”之旨一脉相通。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后天之练回到先天,也即回归“本本”、“本质”。个中道理深奥,颇值得今日之习练太极拳者深思,在笔者看来,世传之太极拳,多已失去了其本质内涵。 3此句“李本”“李道子”后失“后传”二字。游酢其人不详。此句说俞家所练太极功,是唐代李道子所传。对此,李师融考证认为唐代之“夫子李”李道子与明代之“麸子李”李姓之(张三丰弟子)非一人(可参看《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 在这段文字中,宋远桥讲明:他家传的“三十七”与俞家所传的“先天拳”都是“太极之别名也”。这是一个重要的太极拳文献。迄今世人多对此采怀疑态度。笔者以为,对于历史文献在不能充足证其伪的时候,不妨先视为真,可以采用存疑待考的态度。太极拳之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考证太极拳功的历史时不能不正视这一点。 原文:至明时,余同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府均州武当山,夫子见之叫曰:“徒再孙焉往?”莲舟抬头一看,斯人面垢正厚、发长至地,味臭。莲舟心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耳。去罢!”夫子云:“徒再孙我看看你这手!”莲舟上前棚连捶,未依身则起十丈许落下,未折坏筋骨。莲舟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制我者鲜矣。”夫子李曰:“你与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皆余上视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至也。”夫子李曰:“吾在几韶光未语,今见你诚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 笺注: 1现传太极拳式无“棚连捶”,今有“搬拦捶”,疑一事。然细究“搬”者,左右劲也,“棚”者上下劲也。“棚”后以“捶”击,有可能使对方腾身而起。“十丈许”显夸张语也,“未折坏筋骨”乃擒纵收放自如之太极劲也。 2此外“全体大用”指俞莲舟经夫子李传授后,“浑身无处不太极”,已达随心所欲之境。韶光,美好时光,春光。几韶光,指几个头之意。 原文:余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夫子李先师授俞莲舟“秘歌”云:无神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此歌余七人皆知其向。后余七人同往拜武当山夫子李不见。道经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见玉虚子张三丰也。张松溪、张翠山师。身长七尺有余,须美如戟,寒暑为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余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后归。自此不绝往拜。玉虚子所传,惟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别名也,又名长拳。十三式名目前论说列于后。 1金陵,即今南京。此句宋远桥记述与俞莲舟等六人交游。 2“李本”为“无神无象”,核对他本,应该为“无形无象”。此段文字通常被称为“授秘歌”。《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释、人体版)在“校记”中写:“原文伪托系唐代李道子先师授明代俞莲舟之秘歌”,未免武断。又写:“《宋谱》所撰本篇,除受时代影响之外,恐亦不无故玄虚之处。”而笔者则以为点校者忽略了太极拳功与太极思维太极文的深密关系,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精要核心之处。在笔者看来,“秘歌”所披露的太极功境界是符契中国文化思想的上乘境界的,唯其难,是为秘。无,是古典哲学的得要概念。道非无非有,亦有亦无。“拳无拳,意无意”,也是“无形无象”。道生于“无”,“无”为先天,以有形有象有招有势而求无形无象无招无势,才得“全体”,得“大用”,因“无”而“空”,无非真无,空非真空,后天仍在,但求返还先天状态而已。习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忘我”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有深浅之别。庄子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为“无形无象”作解。“全体(“李本”作“身”)透空”,应指肢体的松、通到了极致,内气“周行而不殆”,内劲随心所欲的状态。杨禹廷师爷曾说:要把身体练成衣服架子。此透空之义也。李经梧老师说:(内劲)用则有,不用则无。此无形无象之义也。 3此句承前句,因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才能“应物自然”。王宗岳《太极拳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即此。“阴阳不测之谓神”,无一丝儿勉强,无一丝儿拙力,即能“应物自然”。“西山悬磬”,磬,古代打击乐器。汪永泉先生曾比喻身如古钟,悬殊挂在钟内中心的钟捶前后摆动即象征着身体重心的移动。他还指出太极身法是以肩、腰、胯、为“三圈”,三个意气圈,圈圈相合,虚悬如钟。汪说可参证领悟“西山悬磬”(见汪永泉讲授《杨式太极拳述真》人体版)。钟与磬相似,都是中空而上悬之物。“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歌》)就是对“西山县磬”的具体解释。顶头悬,才能身如磬。磬与钟都是中空之物,唯悬起始能击之有声,击之力大则动荡大、声响大,击之力小则动荡小声响小。西山,喻指腹背,西北卦位为乾,在人身为背,西南在卦位为坤,在身为腹。故西山兼有腹背之义。腹应松净,而背拔则胸涵,是要求身体中正安舒而空虚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便提出过“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 4虎,白虎,喻肺,猿,心猿。虎吼猿鸣,指心肺功能强壮,以声发力,声气相催。《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有:“虎啸一声忙采取,龙吟初勒急施为”句。盖“虎啸”、“龙吟”均指呼吸吐纳之道家内丹修炼方法。笺注者以为此处“虎吼”与“虎啸”同,全句大意指吸(拿)呼(放)之间以声气相催也。水清河静,应指身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功已成,奇经八脉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畅通而充沛。 5江海者,实指内气与神意也。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与下句“尽性立命”互证。《十三势说略》谓:“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武禹襄),“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引同上),又谓:“心(意)为令,气为旗”(《十三势行要解》)王宗岳早在《太极拳释名》中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因“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气之“内动”而“外动”之太极拳功,从外表上看连绵不断,如江海奔涌不息,而其根本则在于内功心法的“翻江播海”。江海指丹田气海,令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然后有养生之河车逆运“黄河水倒流”,然后有对待之“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经歌诀》)。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功练的是“尽性立命”之功。尽性立命乃中国传统学术之旨,学文习武均需知而行之,则近“道”矣。《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道之谓教”。张三丰云:“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也”、“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大道论》)。 6太和山,即武当山。李师融在《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闸秘》中指出玉虚子非张三丰。张丰丰无玉虚子之号,玉虚子当号有其人。或为张三丰传人,待再考。 7此处对张三丰的记述,与《明史?张三丰传》“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欣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怍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相近。可能看传世的《张三丰自画像》。 按:“授秘歌”仅三十二个字,而其所揭示的正是上乘内家功夫“道法自然”的旨趣。尚济先生曾说:“由此可见,‘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这两句话,实是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太极精神’的核心,学者不可不察焉。”
太极拳为什么不如散打和其他现代拳术 这个话题有些老调重谈了。但还是有必要再重申一下的。 首先,国家在推广太极拳运动时,就已经定位了它的社会化意义,增强全民健康,促进社会各谐。在这个大的方针指引下,太极拳运动必然会把一些危险的,难于掌握的内容去除掉的。 其次,国家的内部安定,促使了各类拳术走向了为表演而表演,为传承而传承的方向。很多表演走向了杂技,传承更变成了经济手段。 再次,社会不当宣传,从影视到小说,都对太极拳的本质和形式加以了扭曲和夸张,甚至是面目全非。使大众对太极拳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太极拳,作为我们祖先对天地宇宙认知的总结后,在拳术上的实践工作体现,是要让我们从后天的疲劳状态回归到纯真的先天状态。除此之外的所有外在表现,只是太极拳在某一个方面的具体表象而已。 比如说养生能力,回到先天,不养自养。比如说练功能力,回到先天,不练自练。比如说技击能力,回到先天,无招胜有招。这些都只是回到先天后的自我调整和更新能力的具体表现。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并没有去探索如何回归先天的方法,却专注于各种表象上的东西。最后只能是缘木求鱼。 至于说太极拳不能打,这世上,什么都需要学,唯独打,是不用学的。那是动物的本能。问题是你还没有达到太极拳的要求的时候,就谈什么打不打的,有意义吗?
太极拳为什么不如散打和其他现代拳术 这个话题有些老调重谈了。但还是有必要再重申一下的。 首先,国家在推广太极拳运动时,就已经定位了它的社会化意义,增强全民健康,促进社会各谐。在这个大的方针指引下,太极拳运动必然会把一些危险的,难于掌握的内容去除掉的。 其次,国家的内部安定,促使了各类拳术走向了为表演而表演,为传承而传承的方向。很多表演走向了杂技,传承更变成了经济手段。 再次,社会不当宣传,从影视到小说,都对太极拳的本质和形式加以了扭曲和夸张,甚至是面目全非。使大众对太极拳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太极拳,作为我们祖先对天地宇宙认知的总结后,在拳术上的实践工作体现,是要让我们从后天的疲劳状态回归到纯真的先天状态。除此之外的所有外在表现,只是太极拳在某一个方面的具体表象而已。 比如说养生能力,回到先天,不养自养。比如说练功能力,回到先天,不练自练。比如说技击能力,回到先天,无招胜有招。这些都只是回到先天后的自我调整和更新能力的具体表现。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并没有去探索如何回归先天的方法,却专注于各种表象上的东西。最后只能是缘木求鱼。 至于说太极拳不能打,这世上,什么都需要学,唯独打,是不用学的。那是动物的本能。问题是你还没有达到太极拳的要求的时候,就谈什么打不打的,有意义吗?
《你好李焕英》与太极拳 近日来,对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有颂扬的,也有贬低的。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看电影也四十年了。从刚开始对新奇特的剧情的追逐,到现在,回归到对人性和亲情的依恋,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还记得小时候,喜欢武打片,悬疑片,科幻片等等,只要是远离自己生活的电影,都会感觉到刺激,新鲜,有向往的可能性。而现在,这些类的电影,对我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什么拳来脚去,什么时空穿越,什么神机妙算,都无法让我再兴起一丝感觉。反而那拨动我内心深入最柔软情感的,才是我现在最温暖却又不敢去触动的心弦。 《你好李焕英》也许是喜剧,但我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爱。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能够不断向前的原动力。不可想像,我们的社会天天处在刀来剑往,核弹飞落,惊奇神怪里的日子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而中国现在的电影界,却总是想要整出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东西来,好像这样,我们才能进步似的。而恰恰相反的是,在激斗过后,走出电影院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你好李焕英》是很普通,普通到甚至可笑,但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这样的吗?普通而又平凡,平凡到经常沦为别人的笑柄。但是在这普通中,我看到了自己。曾经因为母亲的病痛无法治愈,我向天发誓,愿意自减十年阳寿,换母亲的身体健康,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真的开眼,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治愈母亲的方法,现在母亲身体健康是我最大的福份。而我的奶奶,我却无能为力。这也造成了我终生的遗憾,那种孙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永远的留在了心里。如果时光可以穿梭,我也希望能回去,哪怕是做一些无可挽回的傻瓜式的补救——说一声,奶奶,你好……。 好了,擦干眼泪,我们来说说太极拳吧。太极拳,看似与李涣英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这中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大众对新奇特的太极拳表象越来越失去了兴趣,当然,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猎奇而已。而现下里,各种打着太极拳旗号的,以太极拳为名,却玩着各种技巧与功力的层出不穷。以至于太极拳真正的内涵底蕴被这些表现深深的掩盖了。 有幸得到老师们的教导,能够拨开太极拳乱象的迷雾,见识到太极拳的较为深层次的内容,但也深深感到了太极拳深奥,因为站在我现今的状态下,依然见不到太极拳的终点。但这并不妨碍我用一生去追随探索它。相反,现在的我更加坚定的向前进发。希望有一天能站在离太极拳不远的地方——说一声,太极拳,你好……。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讨论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首先,为什么说道家与道教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可以从下列几点来作说明: 其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其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其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道教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使得道家与道教之闻又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 另一方面,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