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索道
无极索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艰且难兮,一往无前!
关注数: 304
粉丝数: 678
发帖数: 37,440
关注贴吧数: 27
太极拳(二)
祝大家中秋快乐。
无极生太极 今天啊,咱们说说这个无极和太极。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推手竞技。有无极吗?有太极吗?肯定是没有的。因为他就不是太极拳范畴内所展示的东西。 只是为了一个输赢结果。在限定的规则内,所产生的一种游戏行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那么不知道太极没关系。你知道无极就可以,知道了无极太极自然就明白了。 但是这个知道可不是字面上的知道,要身体上也知道。否则那就只能是半拉子的心知身不知。 那无极究竟是什么呢?具象上说就是以无极桩入手,通过对无极桩的修习。体会自己身体的状态。这个状态随着层次的不断的提高。也是有变化的。一句话。就是不断感知自己身体松的状态。 每松一层。身体对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的空间概念就会增加一分。对身体有形的肌肉,骨骼,筋膜,皮肤,血液等等物质对人体平衡的影响体会就会加深一分。进而转化为无形的气血,内气的感知,再往上走就感受外界空间能量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但是这得有明白师傅教你呀,否则自己怎么去体会呢?就算是明白师父他自己的层次不到那儿,他教也教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太极拳才难。难在了不单单是文字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身体的体会。1万个人中也不见得有一个可以做到。所以叫万里无一,凤毛麟角。 我们很多人对太极拳的理解,那建立在了招式套路上。所以对无极桩的理解也就是有形的东西,那无形的东西怎么办呢?就只能置之不理了。甚至是予以反对。 但这种情况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自己的无知对太极拳形成的偏见。和太极拳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太极拳不会因为某些人练偏了而消亡。也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偏见而偏离。因为还有正规的传承,还有好的体系,只不过真正愿意在这上面去探索研究追寻的人太少而已。
抽丝与缠丝 甭管是什么样的功夫,既然是他特有的,属于本质的东西,都是要在很高的程度上才能体现出来。抽丝缠丝本身就是内功达到一进高度的时候才会产生的东西,刚开始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太多的老师一上手就要让学生去按照这两个要求去做,那是做不到的,反而会把学生搞的机械化。 反过来说,抽丝缠丝,就是一回事。是要身体达到液态甚至气态的时候才会产生的东西。否则哪来的丝可言呢。 陈鑫先生的图说,写的是很好的。很多东西也很具体,但这个东西不是给初学者看的,甚至于在中阶层次上的人看了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说那个缠丝的图只是一个代表,等你身上真的练到有气若缠丝的时候,那就要化于无形,而不是陷于有形的状态。但是他在书里也没把这话说清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具有从中级向高级过度的借鉴意义。那高级以后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体会,也就写不出来,或者说无从说起。 上善若水。一气贯穿。都如气似水了,想要化成什么样的形态不可以呢?与其在这里争这些东西,真不如好好的去找一个明白老师,体系搞清楚搞明白。省得在这里浪费时间。
太极拳的推手 这两天很热闹。什么样的推手形式都出来了。 我们说对不对呢?都对。 因为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要求里它表现的是不一样的。 没有必要去问谁高谁低。因为不在同一个频道里。 但是又都不对,因为都是只站在了一个比较低层次上的运动形式。 用力,真的用全力了吗? 不用力,真的做到不用力了吗? 干什么都不干净,不纯粹。 用力的肯定不是太极拳。但是当力用到极致的时候,它依然是有效果的,而且威力也很巨大。 不用力,是太极拳。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真正的不用力。 对不用力的理解,现在大多数,绝大多数的爱好者是没有概念的。更多的只是通过视频文字去理解。甚至于有老师的,都搞不清楚什么是不用力。 这也就造成了大众对不用力的一种误解,认为不用力是无法对抗大力的,甚至是巨力的。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说明一件事情。前人是不会错的,古人是不会错的。那是几千年下来对天地之理的总结。 不用力就是不用力,身手极轻,但是人不能过。达不到这个标准,不要去推手,如果你认为自己练的是太极拳的话。 否则即便你认为自己练的是太极拳,那也只能是小范围里面去玩一玩,根本就走不出去,也不可能跟用力的人,甚至是不练的,身上有拙力,大力的人你都玩不好,玩不过。 为什么太极拳现在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一项基本功的训练。为虚而虚,尽玩虚的了。长此以往,太极拳会失传的。
为什么老要揪着以前的事情不放呢? 甭管是吴图南先生的问题,还是太极拳传承的问题,这些都与现在的人没什么关系。 吴图南先生所传的太极拳架,一般人做不到,你都打不到人那份上,你说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有意义吗? 而通过这段时间大家讨论的那么坐实了一件事情,宋书铭先生的宋家太极他是有自己独立的传承的。 这显然与陈家沟所谓的太极拳发源地有所矛盾吧。 其实认真的去做考证,在南方特别在江西湖南湖北地区还有一些太极拳的传承。所以冒冒然的去说太极拳是陈家沟的发明的这种话,只能是哄哄自己的。 但是陈家沟对太极拳的传播它是有功劳的,甚至于说是巨大的。没有陈家沟没有杨家传播太极拳,现在可能还只是一个很小众的传播的范围,大家也不可能知道它,也不可能从中受益。 真的想对太极拳有所贡献,还是要从自己身上做事。你学陈式的你把陈式的东西好好拿到身上,你学杨氏的就把杨氏的东西好好拿到身上,不要去比来比去,比什么前面的人也比你强。 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吧。
各守本分。 每天争祖宗有意义吗? 是陈氏的,把陈氏的守好。 是杨氏的,把杨氏的守好。 是武氏的,把武氏的守好。 各门把各门自己的东西守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天下武功再好,你练不到身上白搭。 太极拳到最后,就是殊途同归。 只要是太极拳。无论是从根儿上练,还是到最后达到的效果,都是一样样的。 至于中间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练法,不同的要求,那也是根据每一代的老师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 在这里真的天昏地暗,自己身上啥也没有。 争来何用? 看看现在的贴吧。真正有营养的文章有几篇?
这个没文化是个很讨厌的事。 后与後,都是古文字,后不是简化字。
太极拳一一守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就是:太极拳经,太极拳论,以力相搏,以大欺小,以快打慢,皆非是尔。不能说一碗水,容不上一个拳头。就说水是无用的。那人坠入江河湖海中试试。更不能说一棵小树苗,抵不过一脚的踩碾。去踹一棵参天大树试试。大多数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能够强身健体。开明心智就可以。真正能够迈入到中高级阶段的人毕竟是少数,不必为此苦恼。但如果轻易的改变了太极拳原本的要求,转而以其他各种形式来填充。以达到所谓的制人胜人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这样非但不利于太极拳的传播。长此以往会让太极拳完全走样,甚至面目全非。希望有正规传承的同门们能够坚持原则,也希望更多的爱好者能够明白太极拳为什么可以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从而得到真正的受益。
太极拳一一守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就是: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以力相搏, 以大欺小, 以快打慢, 皆非是尔。 不能说一碗水,容不上一个拳头。就说水是无用的。那人坠入江河湖海中试试。 更不能说一棵小树苗,抵不过一脚的踩碾。去踹一棵参天大树试试。 大多数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能够强身健体。开明心智就可以。 真正能够迈入到中高级阶段的人毕竟是少数,不必为此苦恼。 但如果轻易的改变了太极拳原本的要求,转而以其他各种形式来填充。以达到所谓的制人胜人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 这样非但不利于太极拳的传播。长此以往会让太极拳完全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希望有正规传承的同门们能够坚持原则,也希望更多的爱好者能够明白太极拳为什么可以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从而得到真正的受益。
还是看看老前辈吧。 还是看看老前辈吧。
太极拳的表现一一马岳梁先生
新年气象新 二零二四已来到 用心用意把功练 不计春秋与冬夏 成时功到自天真
谈不拢可以先放下,说不通可以先搁着。 @易道技 老易,就是太实诚了。
祖宗之论何时休 起于张三丰,还是陈王庭。关绝大多数人什么事呢? 即然按招式套路区分为这式那式。就按各式的打就好了。 如果要按内功来区分,那也简单。大家在一起检验一下,各自感受一下对方身上的状态。是一路的,就是一家的,不是一路的,自然就不是了。 拿史料去作为依据。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更何况是民间的传说。 在这里我依然坚信太极拳的传承已经上千年了。
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这三个字具有太大的包容性。各种各样的运动,严格意义上说都是太极的运动。所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太极拳没错。但是我们总在说一件事,叫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大家都有的,你有他就不稀奇了。只有别人没有的,而你有,而且你有的还是别人一般学不到,那才是物以稀为贵。太极拳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摆脱后天的桎梏。返回到先天的状态。但是由于夹杂了过多的功利性。使得太极拳的传播走向了角力的方向。因为大家都在后天的范畴里运动。返先天就成了一种独立特性,甚至于怪力乱神的说法。但换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恰恰说明这种方法的独特性和他的高难度性。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要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比别人强。要胜过别人。在这种心态下去学太极拳,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太极拳表现出来的是弱,求的也是弱。为什么要求弱呢?弱了才能够敏感才能够清晰。但这个弱不是一味的弱。是建立在内在不断强大的基础上的弱。那么现在难就难在内在强大的这一块,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它。就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路。那就是要先发制人。要发力,力要强于对方。前人说得很好。什么是旁门呢?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者说没有明白的人,让大家在身上具体感受到。那么要在太极拳的道路上向前得到深入的探索,是很难完成的目标。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大家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感受太极拳的柔弱之美。并在其中得到真正强大内在的方法。接续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这三个字具有太大的包容性。各种各样的运动,严格意义上说都是太极的运动。所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太极拳没错。但是我们总在说一件事,叫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大家都有的,你有他就不稀奇了。只有别人没有的,而你有,而且你有的还是别人一般学不到,那才是物以稀为贵。 太极拳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摆脱后天的桎梏。返回到先天的状态。但是由于夹杂了过多的功利性。使得太极拳的传播走向了角力的方向。因为大家都在后天的范畴里运动。返先天就成了一种独立特性,甚至于怪力乱神的说法。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恰恰说明这种方法的独特性和他的高难度性。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要表现出来的恰恰是比别人强。要胜过别人。在这种心态下去学太极拳,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太极拳表现出来的是弱,求的也是弱。为什么要求弱呢?弱了才能够敏感才能够清晰。但这个弱不是一味的弱。是建立在内在不断强大的基础上的弱。那么现在难就难在内在强大的这一块,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它。就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路。那就是要先发制人。要发力,力要强于对方。前人说得很好。什么是旁门呢?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者说没有明白的人,让大家在身上具体感受到。那么要在太极拳的道路上向前得到深入的探索,是很难完成的目标。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大家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感受太极拳的柔弱之美。并在其中得到真正强大内在的方法。接续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呢? 太极拳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呢?
这很有意思。不让人发言,还要说别人,这是什么人呀? 这很有意思。不让人发言,还要说别人,这是什么人呀?
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这么好的视频怎么就沉底了呢? 这么好的视频怎么就沉底了呢?
松松松 松松松
太极拳一一松无止境
太极 太极
太极 太极
太极拳的标准。 现在太极拳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什么人都敢说,什么人都敢发表意见。什么人都敢否定别人。太极拳真的没有标准吗。有人动不动就拿拳经拳论来说事。却不知道全精全论是用来给我们做指导的,不是用来让你练功的。 远的不说了。就近现代来说。吴氏门里面有马岳梁先生的视频。杨氏门有汪永泉先生的视频。无论是推手走架都在那里放着。还有其他佼佼者就不一个一个的说了。这么多优秀的杰出的前辈在那里。 没有学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学到身上之前,就要表现出相对的勇武了。借用其他的东西来充场面。结果就搞得满身都是力量。偷个步呀,进个身啊,以快打慢呀,突然变线换个手呀。处处的显示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 再看看现在的太极拳推手。还有太极拳该有的样子吗。抽冷子来一下,用蛮力硬推的,比比皆是。更不要说太极拳本身的打手。太极拳要求什么?贴身而发,挨着何处,何处击,不是让你拿手推来搡去的东西。 这样漫无边际的闲聊,还真不如把老前辈们的东西放出来,好好观摩观摩。
太极拳劲#太极拳#
再发一次吧。这比什么证书都管用。 再发一次吧。这比什么证书都管用。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这太极拳到底是谁创的呀? 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願至戍毕字。 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不争无为,何其善(二) 不争无为,何其善(二)
不争无为,和其善。 不争无为,和其善。
同好交流,其乐无穷(一)
同好交流,其乐无穷(二)
即然无法统一,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 过去的人物,历史。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观点,看法。有不同,正常。但为了谁都说服不了谁的东西,伤人伤己,殊为不智。 和而不同,并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的。要能做到。 现在拼命维护的东西,说不得,到了下一个层次,就是需要改正的了。 当下使劲否定的东西,说不得,在下一站,又是自己欠缺的了。
一张图要看什么 这是大捋,是很高级的功法了。身体状态达不到要求,是不能学的。
又开始了呀 钱江潮水年年至,贴吧话题如此潮。 杨家的功夫就是杨家的?陈家的功夫就是陈家的? 功夫能遗传?还是可灌入? 杨家三代的东西,已经散落于江湖。 陈家祖上的东西,也早已换了模样。 真正热爱太极拳,是不会纠结于这家那家的。 会从原理出发,一丝一丝,一捋一捋的去考察研究。 现在要考证太极拳,需要从陈杨武吴孙乃至于其他一众小支系去做横向比较。从中找出其共性。那是太极拳的根。其他的特点,个性。那是太极拳的技叶。 至于杨澄甫先生能不能打,那是当然能打的,但功夫也分对谁。老先生不也有被人偷袭的时候? 另外,自从健候先生故去,澄甫先生并非只找了一个相手,三轩,鉴泉先生,都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只是闭门谢客,不接待外人挑战。不是什么人都不见而已。吴杨不分家,因为其功法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甚至于内功的修习上,吴家比大多杨氏分支要完整。比较注重内功修习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关注一二。
历史人物的关系 袁世凯:1859-1916 杨健侯:1839-1917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 陈长兴:1771-1853 陈耕耘:网上没有生卒年月 杨澄甫是在杨健侯死后,苦练六年,才出门的。也就是说,在1923年前,杨澄甫的功夫还没有练成。 他也不会出门去说什么得之于陈,还之于陈的话。 陈耕耘是陈长兴的儿子,我们估且老人给家算大一点,陈长兴二十得子,到1923年,陈耕耘已经132岁了,或者算小的一点,陈长兴老来得子,六十有的陈耕耘,那陈耕耘也有92了。 那么问题来了,网传袁世凯曾在山东见陈耕耘的功德碑,要请陈耕耘出山教自己的儿子。而陈耕耘已经死了多年,就请的陈延熙。 袁世凯死的时候是1916年,如果陈耕耘死在了他前面,那也就是杨健侯还在的时候,杨澄甫哪有资格去陈家沟还什么拳。更别说这个时间档还要再往前提个几年,杨家再托大,会让一个小毛孩子去陈家沟卖弄吗? 说到这里了,还请吧友们在传递信息时,多考证一下。切莫听风就是雨。
#太极拳##发人# #太极拳##发人#
#太极拳##发人#
陇上行(二) 陇上行(二)
陇上行(一) 陇上行(一)
#太极拳##陇上交流一#
无知者无畏 太极拳流传千年。一向来都是有缘者得之。 然而到了陈鑫为陈家立书,杨澄甫成书太极拳体用全书。才成了被大众所认知的事物。 在此之前都是口传身授,哪有看个文字就学的会。 太极拳前辈的高深武艺。那是经过多少代人亲身体验过的。一代代传下来。今人无知。不见庐山真面目。
#太极拳##陇上交流二#
太极拳之误 一,以发人打人为能。太极拳为中和之拳,舍己从人,人我一体之用。 二,以用力做功为能,脚蹬腿绷腰背鼓劲等等皆不可取。 三,以身体进退为虚实,手脚收张为开合,蹲下站起为升降。此皆以形代势,图有其形尔。 太极拳经,字字珠玑。珍之惜之。
太极拳吧现状 这个问题由业已久,在我12年,来太极拳吧的时候,虽然有也有争论,但那个时候,还是能看到对功法的讨论的。
有吧友问为什么讨论太极拳的内容太少了。 这个问题由业已久,在我12年,来太极拳吧的时候,虽然有也有争论,但那个时候,还是能看到对功法的讨论的。 那时候,老练虽然有广告之嫌,但大家的发言总体还是正向的。经历了这么多年,贴吧的问题没有改善,反而趋于极端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咎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种: 一、党同伐异,对自己认同的,没有原则的维护。不认同的,不择手段的打压。不管是普通吧友,还是一些管理。不在功法理法上做文章,只要是不对自己路子的,就没有下限的攻击。 二、认知体系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太极拳运动自从国家大力推广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支系,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和要求。那大众的认知也就不可能统一,甚至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素质高一点的,还能和平共处,稍一极端,就是无尽的相互伤害。 三、无是生非,刻意制造话题。有的人,并不是他不知道,只是想要引起他人注意,故意的制造一些矛盾的话题,来引发大家的议论。 四、太极拳真入门了,是不会主动攻击别人的,不管是在功法表现上,还是语言文字上。这是太极拳的宗旨所决定的,所以很多老人在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不再发言了。甚至离开贴吧。 太极拳吧现在需要的不是重新选什么吧务,而是吧友们对太极拳的认知是否能有效的提高和统一。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一盘散沙的局面是不会得到改善的。
#太极拳##活动#
#太极拳#松松松 #太极拳#松松松
#太极拳#松松松
打蜡烛玩#太极拳#
太极拳对身心的调养 太极拳做为道家的修道法门,自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些其鲜明的指导思想和修练要求。 一调心,可使不安静的心,平静下来。 二修身,可修复先天不足或后天伤害。 至于返婴致中和还虚得道,那是道家的理想所在,也可以说是个永远只能靠近却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它,人活着总要有所爱好,追求的。咱就好这一口。 也希望吧里的朋友们可以少一些争斗,需知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是对我们自己修心修身都是有反噬的。 望大家共勉。
太极拳一一文武之道 文为体,武为用。体如何,如何用。 不可求胜,不可求强。
实透了才有虚 实实在在的把功放到身上,静待花开果熟。
无极得天然 无横也无坚, 莲花自开放。 无环也无球, 应物得天然。
太极拳小常识(一)一一落地不用手 太极拳小常识(一)一一落地不用手
太极拳小常识(一)一一跌倒不用手 在我们还没有开始有资格推手的时候,老师会让尝试着,被各种方向劲力击打的情况,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向后跌出去的,也有像侧面,或是向前面,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手是不能主地的,要用身体与地面形成尽可能大的接触,来防止受伤,但是大部分人没有经过这种训练,所以经常会出现用手,胳膊来撑住自己,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形成错位或者断折,当然了,大部分人也只是在并不激烈的推操中,形成的受伤,养一养十天,半个月就好了,但是真正的老前辈,身上有功夫的,内力高超,草率的用手臂支撑,极容易引起严重的伤害,但是现在能打出这样劲力的人并不多了,很多的传统训练项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无人问津,甚至是无从听说了。 刚开始对这种方式的见识是96年,在黄龙体育馆,两位老前辈下场,其他人都不推了。两人个子都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站姿不丁不八,刚开始一搭上,四只手就跟捧着一朵云一样,上下翻飞,但身躯安静异常。直到一方突然一静,对方直接原地腾空而起。那不是被打出去的,是被自己弹出去的。老头儿落下时,身体跟个大虾一样。倦在一团在地上滚了半圈,悠然站起,连个停顿都没有的。又上去和对方玩起来了。没一会儿,又是一下,他又飞起来,落下。又和个大虾米一样的在地上翻起来。这样玩了五六回,两个人才下场。 石明先生有一段录像演示演示的这个方法当然了用了护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保护。但也让学生失去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机会。 在这里还是那句话,无论什么条件下的交流都必须以保护自己,保护对方为基础。
是与不是 是与不是
是与不是? 一切尽在不言中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