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索道 无极索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艰且难兮,一往无前!
关注数: 304 粉丝数: 682 发帖数: 37,604 关注贴吧数: 27
今天有点时间 忙了快一个月,终于有点自己的时间了。 针对广大吧友的疑问,这会儿,说点东西。 一、太极拳的功 很多人把太极拳的拳架或是单式打的是否纯熟做为太极拳功力的衡量标志。有的人,则把与人对战,不管是推手或是散手,把对方推倒或是打倒做为衡量标志。 今天,我来说说另一个标志。 什么是太极拳内功: 太极拳的内功,并不是如电影里那般,学会了,就能上天入地的。 太极拳的内功,第一步是练心的,能得内功者,弱者变自信,暴者变温和。第二步是练体的,弱者变强壮,肥者变魁梧。 阶级深入后,可得开胯,开肋,开肩至开头骨。开胯后,胯骨左右伸张,自由开合,注意,这里不是前后的翻裹。 开肋后,左右肋骨可自由活动,不受另一边牵连。上下肋骨亦可做独立运动。开肩后,左右双肩亦可各自左右分开,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揉肩。至开头骨亦然,左右头骨可各自独立分开。 有此四开打基础,始得左右分离之境界。 而此时行拳,方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功架之境。一招一式,俱是内在体循环上运动了。 在此基础上,依大小周天运行法,灵脏腑,活大龙。则又可得气身一体之境。 在此基础上,虚其身,运其神,神行体外,至练神还虚之境。 这些个都是太极拳的功,不分个体差异,不管你是力气大,还是个子高,都是可以上身的。是真正的养生健身之法。 而通达了以上的功法,再去运用到推手,散手中去,即可得到相对应的力量、速度、反应能力上的加持。只不过,能有多少加分,要看各个的综合素质来决定。 二、太极拳对打击效果的要求 太极拳的打击效果,主要是从打击点和作用时间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的。打击点越小越好,作用时间越短越好。这个时候,打击力量,够用就好。 好了,其他的,以后再讲,开了十六个小时的车,累了。
太极拳的源与流 太极拳的源与流-连载 太极拳的源与流 作者:欧阳学忠 前 言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派武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 功夫全在辨柔刚。 倘若悟得真妙诀, 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军长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武当山紫霄宫的父母殿,贺老总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红三军政委郭凡(柳直荀)还拜徐本善为师,徐本善的弟子为“合”字辈,于是就给他取名“郭合喜”。贺老总深悟太极拳“以柔克刚”之理,用于军事上大战武当山十八盘,粉碎了国民党五十一师的进剿。解放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怀念和关心之情,溢于言表。在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均县政府组织文化体育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太极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不时卷起浪潮。就在1931年贺龙军长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先生,根本没上武当山,更没看到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在中国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其实唐豪先生的论调不值一驳,笔者后面对他有质疑,这里不赘述。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既不是某一两个人封的,也不是某一两个人改变得了的,而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因此,武当太极拳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向前发展。  距今十五年前,为了向中国武术界负责,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一一个由十多人参加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至此,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尘埃落定,中国武术界很平静了一阵子。  没想到近几年,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在极少数人的错误引导下,却又闹起纷争,把太极拳祖庭由武当山改为陈家沟,把太极拳祖师由张三丰改为陈王廷。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而没非分之想。而是在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陈家沟人才顺水推舟,承认自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承认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陈家沟也不再说什么了。而在新世纪之初,有那么几个人竟然不顾国家体委组织全国武术界的专家、学者、教授通过鉴定,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事实,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陈家沟自然响应,在有关媒体上大做文章,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引起了全国武术界的强烈不满,大家奋起反击,以大量的铁的事实对顾留馨和唐豪的文章进行批驳,对陈家沟自己编造的谎言进行质疑。
养生专题贴 一个真正敢讲真话的养生专家的肺腑之言 核桃产地没出过什么天才,虫草产地没出过寿星,东北人参当萝卜吃医院也没关门。长寿没有秘诀,喜欢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很短,何必委屈自己。 《关于健康的辩证法》-此文不错,见解独到,与朋友们分享。 对健康,有这么一说: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即: 大道无道,大养无养。 自我理解,自我把控。 “取精华,去糟粕,莫放任”。 关于健康, 关于吃油吃肉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是体力劳动者或活动很多,尽管吃肉多吃油炒菜就是了。如果你很少活动,又是脑力劳动者少吃点肥肉,少吃点油炒菜可能是对的,但还是要吃些肉,比如瘦肉,牛肉,兔肉,鱼肉之类。 关于健康保健我形式逻辑地分析如下: 一定要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安排。 如老了,不一定要走路锻炼,北大哲学系有一篇文章,那些哲学系教授们都不大爱运动,有些一坐几十年,除上班下班从家里到办公室外(家也在校园里),几乎没有其它活动,更不要说运动了,但多数活到90岁以上。 关于情绪,广西玉林晚报搞过一个万岁活动(访问调查100个100岁以上者即10000岁),后来国家级一些生物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也参加了调查,半年之久,想调查长寿规律,结果没有结论。因为被调查者有爱动的有不爱动的,有一辈子不干活的,有一辈子干重体力劳动的,有爱喝酒抽烟的,有从來不喝酒抽烟的,有爱吃肉的有一辈子吃素的,有一辈子爱骂人脾气很坏的,有一辈子不爱吭声的,有家里灾难不断的,有家庭一辈子和谐的,有一辈子没结婚的也有结三四次婚的,有一辈子没生育的,也有生过7,8个孩子的,各种情况都有。但没有什么共性的长寿规律。只是平均女性比男性活得长一些(女性100岁以上多一些)。 最后结论,大道无道,顺其自然(我现在就用这个当座右铭) 吃葷吃素问题,你适应哪种就哪种,不要刻意安排多吃少吃。海灯法师一辈子吃素(最好的菜是烩豆腐),毛主席爱吃红烧肉,都活83岁。我在内蒙当兵10年,多数在牧区,牧区老百姓每人每年600斤肉不够吃(他们基本不吃一粒粮食),汉人一年连10斤肉都不到,活的岁数差别不大(不过牧民身体确实棒,力气够大)。 吃补品问题。应该说没有什么食物有特补效果,比如现在宣传的枸杞子,过去我在宁夏打过马草,看到那里的小孩秋天成口袋地把枸杞子当零食吃,也就是说那里的孩子和大人吃枸杞子比现在那些希望大补的人吃得多得多,也不见得宁夏人多活多少年,健康好多少。 又如,现在说吃核桃益脑,聪明。北方河北河南山西,南方贵州,那核桃多了。我们在山西十几年,每年也没少吃核桃。记得70年代在山西核桃一分钱一个,我们一买就是一面口袋,一冬净敲核桃吃了。这些地方人比其它地方人聪明一些吗? 又比如虫草,我90年代末到贵州黔西南工作到退休共8年,刚去时,那里的虫草几十元一斤,街上好多虫草焖鸡店。我们领导來往往点虫草鸡吃(最初10根虫草一只鸡炖好才20元),我在办公室也经常买单坐陪。听那些卖虫草的说,他们到处收购,云南,西藏,青海都去过,也自己采一些。有些虫草断了碎了卖不出去,他们也经常炖鸡炖肉吃,没见卖虫草的哪个身体好一些,命长一些。 吃绿豆的并不比不吃绿豆的身体好,病少,命长。 吃素并不比吃肉的健康,命长。 吃核桃并不比不吃的聪明多少。 吃枸杞的并不比不吃的健康一点。 锻炼的并不比懒的不爱动的人多活几天。 爱生气的不比心静的活得短。 吃含矾油条的比不吃油条的不见得命短,不见得爱得癌症。 吃含矾的皮蛋不见得比不吃的活得短。 吃腌菜酸菜的不见得易的癌症,不见得命短。 一句话,你适应哪种生活,哪种习惯,哪种嗜好而且没觉得有什么不适,那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因为人是适者生存,有个环境适应症问题。(觉得此文符合常理:人的命理和生存习惯决定寿命。转给大家看看) 此文极好![玫瑰][握手][抱拳]
转载一篇文章 失落的武林:假大师、真功夫与江湖乱象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原标题:失落的武林:假大师、真功夫与江湖乱象|封面故事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村头打太极拳的人们 “ 失落的武林 本刊编辑部 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对拳术最早的记载、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到民国中华武术界的黄金三十年,真实的武林一直存活在古人典籍、武侠小说和口述历史当中,传奇无数令人神往。 以“武林”一词指代武术界源自民国。行走江湖,学点真功夫难,开镖局的,往往靠的是经营社会关系才能做好买卖——宫白羽的《偷拳》、《十二金钱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世的隐喻。 所谓高手多是业余爱好者。武人阶层湮灭,习拳者难以营生。职业化的过程伴随着门派内外的争斗,也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门派之间的利益纷争、自说自话,束缚了武术融入现代市场的脚步。 接受采访的这几位拳脚上有功夫的人多半老了。他们不愿介入这场利益纷争,武术只是副业,不吃这碗饭,始终与鱼龙混杂的当代“武林”若即若离。 他们是真功夫的笃信者,尚古,哀叹大师死了。讲起往日云烟、大师奇闻总是绘声绘色,半文言的武术口诀倒背如流,活在自己功夫的楚门里。谈起玄妙之处,都强调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不练没法细聊,讲不明白。 从“强国强种”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再到反真功夫运动、群众性武术,传统武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复兴,昙花一现,进入大浪淘沙的百年现代化历程。 如今的武术被肢解成体操、竞技体育、健身修为之道和空泛的文化符号,真功夫失传,师徒制变味,尚武精神没落,又被席卷入利益交错的现代商业化浪潮。 有人哀叹贵族精神的没落。徐皓峰在《逝去的武林中》写道:“拳术滥传,伪作淤积,也必遭轻贱。传统一断便没法复原,没了,也比走样好。” 也有人认为这种没落是一种波浪式渐进的必然历程,宛若京剧或是唐诗宋词应时顺势而生。风水轮流转,传统文化的沧海桑田不必过度夸大,衰颓之下自有虔诚的信徒自得其乐,走向小众化。 解构,成为这一传统文化的注脚。 ” 毁与兴 常学刚家的书柜里摆满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在北京武术院主办的《武魂》杂志做了19年编辑,年近古稀的他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近年来他经常见到所谓关门弟子、正宗传人,掺水分的越来越多。他只能往祖辈追踪,门派的血脉传承是否有序。但这些人的真功夫有多少,无从查考。 就像一匹马,只能说它的血统是不是纯正,至于这马跑得快不快,难讲。 《武魂》创刊于1983年,前后脚陆续创办的武术刊物还有《中华武术》、《武术健身》、《武林》、《精武》、《少林与太极》、《武当》。浪漫的80年代是常学刚眼里的一股“虚火”,因为一部电影,人们情绪激昂,对武术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1982年,一部《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李连杰和张国荣、海子等人一起,成为那个年代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偶像。 这一年,国家体委明确提出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中,据1983至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 张毅那年九岁,开始习武,练习查拳。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同学读起了梁羽生、金庸。和彼时的其他小男孩一样,有着浪漫武侠情结的张毅,梦想着练就一身好功夫。 他父亲和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的女婿是好朋友,一次去对方家串门,一进门看见院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意外地结识了李老。张父便请对方推荐一个老师,李老当时已经年过八旬,教不动了,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再传弟子程相贤。程相贤当时在北京市公安局警卫处做教官,李子鸣年岁高了之后动不了手,一有人来比武,就把程叫去跟人切磋,程也比较争气,得到了李器重。 1984年张毅拜师照 11岁的张毅成了程相贤最小的徒弟。 劲草此时已经跟随师爷王培生习武近十年。王培生曾从学于韩慕侠,八卦掌得自马贵。马贵师承尹福,曾得董海川亲传。 隔代相传不多见。师父骆舒焕60年代后期身体积弱,怕功夫失传,把劲草师兄弟三人送到师爷王培生门下,嘱咐他们“师爷的东西不能丢,你们几个人马上给我抢救”——太极拳每招每式的练法用法意念、刀枪剑杆的用法练法、程派的尹派的八卦掌、形意拳,包括推手和基础训练。他一学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到师爷去世。 大师何在,师爷王培生在世时,他也曾问过。老爷子看了他一眼,低头沉默半晌,徐徐说道,早期还有三位,峨眉山一位、武当山一位、少林寺一位,现在全没了。 这一昙花一现的全民狂热,没能逆转传统武术的断崖。50年代起政府鼓励“竞技武术”、“群众性武术”,传统武术的师徒文化和武馆文化受到冲击。1955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对武术工作采取了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武术的“技击”特征被全面压制。河南郑州登封,少林寺武僧练武 陈家沟一度没人练拳。1958年,陈氏太极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在离乡30年后才回到村里,1973年春陈照奎返乡教拳。如今的少林拳也是后来找了北方的拳师回去反哺。1928年,军阀石友三一把火烧了少林寺,到1981年,一共就十几个和尚,九个是老人,靠28亩地过日子。 “文革”期间,竞技武技、技击功夫都遭到扼杀。大量古老拳谱和武术书籍损毁,武术器械被收缴或损坏,武术的竞赛活动被迫停止。 到了80年代,武术表演一下子走上台面,紧接着又有了全国武术锦标赛,劲草纳闷这怎么都又窜又蹦又翻跟头的,真跟你动手打,先翻俩跟头能行吗? 在官方发起武术挖掘整理的同一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其中提到表演与竞赛相结合的方针。武术的活动形式被分为三种:健身锻炼、表演观摩、套路竞赛和技击对抗竞赛,其中的技击对抗在1989年后发展为散打。技与文化剥离,传统武术走上了一条分裂的道路。 80年代的“虚火”下,也有民间的武术痴迷者做起了传统武术的挖掘工作。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童旭东在各地搞码头工程的间隙,在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各市图书馆消磨了大量业余时间。《申报》、《大公报》、《近世拳师谱》、《国术名录》、中央国术馆的《国术周刊》等一手资料都是他的研究对象。 身为孙式武学第二代嫡传弟子,他自认是研究中国近代武术史和武术人物的业界翘楚,起初的研究重点偏理论,具体技法不是他的志趣。后来他愈发觉得孤军奋战,这一领域鲜少有人关注,为了与实践结合,将所学表现出来,没法子也去习武,拜入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门下。 在他的认知里,由于解放前的连年战乱和解放后的限制格斗,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最精粹的部分已经消失,这一批懂传统技击的人,没了。 乱象 “一个愣小子把几十年来刷了漆的一个烂苹果,用一支笔啪给捅破了,结果这个烂苹果的臭汁全出来了,一下引起了大家的轰动效应,但是这些烂汁已经烂了几十年了,只不过一直在外边刷漆。” 说起前段时间武林那场“打假”,童旭东义愤填膺。童旭东 图/受访者提供 他身后的玻璃书柜里摆着孙禄堂的画像,《形意母拳》、《国术名人录》、《武术汇宗》等古籍一字排开。这是一间位于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的总经理办公室,58岁的他是国企领导,尽管顶着北京市武协副秘书长的头衔,武术并不是他的立身之本。 旧时代的武人走镖护院、设帐教拳、落草为寇、打拳卖艺,新社会的师父往往都有自己的生计,靠武术吃饭的人很少,也难。童旭东的师父孙剑云毕业于张恨水创办的北平北华美术学校,擅长仕女图和山水画,后来给高校的图纸描图挣钱;张毅的师爷李子鸣先后担任北京制冰厂和食品厂等几个国营工厂的厂长。 如今武术成为了产业,名头意味着利益。拳馆遍地开花、武术职业化之后,纷争就起来了。 门派在某种程度上是武侠文化的衍生物。武侠背后是族谱和家史,以门派为依托。民国以来文人们在武侠小说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创造出诸多门派。在张毅眼中,很多武术门派的规矩形成于此,把宗法社会的那一套东西又搬到武术中来。“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接受这种东西,一说有了门派就觉得很正宗”。 常学刚编稿时一看到说这人是掌门人,就把这话掐了并跟作者解释,这么写完了以后你痛快了,容易引起内讧掐架,你说你是掌门,谁让你当了掌门。他举不出当代武术界公认的主流门派的大家,“比如孙门内部最要命的是没有出现一个新的代表人物。” 行业准入门槛放低,五花八门的新创门派多了起来。拳要从心法上说才能区别出究竟,每个门派对武术想法不一样,技术是根据各自的想法发展出来的。
岁月抹不去的痕迹 给小儿子换尿布,醒了,码几个字。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 有人说,一切都会过去。 但在有的人心中,总有那么一点情怀过不去——先入为主,枉顾事实。 太极拳,自创立之初,就不是为了向大众传播的。 那是前人为了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能够有效的生存,而研究实践出来的一种方法。 失去了那个社会环境,现在的人们,能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人,都变得很少了。 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和山民打交道,在那里,小孩子能走路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强化着我们做为动物的本能。 可以说,从艰苦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具有天然的太极拳属性。 他们有耐力,有暴发力,有着和大自然天生的亲近感,在山崖上如履平地。 记得戚继光的军队,就是一支山民组建成的。他不要平原兵,更不要城市兵。 但是,戚继光为了磨练这支军队,所耗费的时间,却要比城市兵要费事。因为这支部队耿直。 而这位将军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他把自己的武艺和他能搜罗到的武术重新进行了选择,专门针对海上倭寇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战术和战技。先天的素质加上后天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戚继光的部队所向披靡。 我说这个事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任何武术,都是以体质做为基础的。没有好的体质,再好的招式,也白搭。 而太极拳,最伟大的作用,就是返先天,它可让身体羸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而不至于伤及身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壮。有了内壮,什么事情不可为? 就你家的招式独特?就你的技法高明?都什么狗屁想法。一条巨蟒可以让狮虎胆寒,一条小麻蛇,谁去怕它?不是它们的属性变了,而是力量变了。 那么如何做到内壮,这个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 休息了,有时间,再接着聊。
与吧友探讨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吧里总是为太极拳的起源争执,有友好交流的,也有语言偏激的,还有些粗糙不堪的。 在这里,我们来做一下讨论,而不是争论,更不是没根没据的意淫。在这个帖子里,希望大家能文明发言,一切有不文明的文字,都将删除。 在这里,我还是那个观点: 一、太极拳的发生演变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结晶; 二、各家各派,可以尊自己门内的流传,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三、要支持自己的观点,请先拿出证据,在这个帖子里,无凭无据的发言,随时删除。 好了,下面我先把自己的一些证据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太极拳的起名 太极拳名起杨露禅,没有杨露禅,就没有太极拳这个名字。不管是武先生发现的拳论,还是千载寺里发现的石碑,都是在有了太极拳这个名字后,才被人们知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太极拳这三个字的归属权是杨家的。 二、太极拳的流传 在杨露禅先生从学的道路上,陈长兴先生无疑是居功至伟的,要不然,杨公不会学上十八年的。但问题是,一个外人都可以学上十八年,陈家就没有一个人,有时间,有能力,有耐心去学上个三年五载吗?为什么陈长兴先生只承认自己教了一个徒弟就是杨露禅呢?陈长兴先生是走镖的,那么,他身边的武师里,就没有一个能够得上传人或者是他能看得上一眼的人物,传个一招半式的? 杨公能跟人说自己是学自陈长兴先生的,但还要尊张三丰为祖师,就不怕陈长兴先生说他是欺师灭祖?一个学了十八年的人,会自己把自己的师承搞错了?告诉他传承的人,只能有一个,就是陈长兴先生,而且是十八年里没有变过的。 三、其他的传承 太极拳不是什么天才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位英雄开发的,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华文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变,自大禹治水后,疏通强于堵漏,运化胜于僵硬,而后的先秦诸子也在为社会变革而努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中根植了一个思想——变通,变则通,不变则悖。这种思想运用到战争上,就成了兵法。运用到武技上,就成了武艺。这时候的武者,已经知道直破横,横破直,避实就虚,攻其不备。而太极拳的雏形最早可见于唐中期的十三形,这时的武者,已经从直破横与横破直中,找到了另一种方法,就是弧形,斜形,这种即可以变成直,也可以变成横的存在。而宋氏太极和俞氏太极的记载中,也是始于唐朝。 四、源于武当之说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源于武当张三丰,而从我整理的资料里,张三丰对太极拳的发展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把太极理论武装到了太极拳中,给了太极拳以更高的理论指导。而这个中间人,即宋氏太极的传承人宋远桥。宋远桥问道于张三丰,同时把宋氏太极拿来与张三丰共研,而张三丰以其对高深的理论修养,为太极拳注入了新的血液。 五、源于陈家沟之说 这个说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依据是杨公露禅从师于陈长兴先生。这里有一个问题,陈长兴教杨公的是陈家拳吗?我整理的资料里,没有提及,只说从艺于陈长兴,尽得其学。这里有一个小疑问,如果杨公所学是陈家拳,为什么杨氏太极的招式名称与陈家拳区分如此之大,而与宋氏太极和俞氏太极的差别无几?为什么杨氏太极的内功心法、功法与陈家的差别甚大,而与武当内功心法如此接近? 六、亲身经历 我有幸有两位师父,一位在杭州,刘云龙恩师,恩师幼年学艺,师从陇山道人,习得道家一百零八式太极拳。另一位在银川,赵克生恩师,师从李顺波先生。两位恩师一南一北,从无交往,而陇山道人授拳刘恩师是在解放前,不管是陈家,还是杨家,都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自我从赵恩师学习杨式太极后,却发现两者间惊人的相似。只不过杨家的三套拳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深造,从正路子到加手到小快式,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道家的一百零八式,更接近于加手。 综上所述,我所得到的结论是,太极拳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家人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结晶。其流传也不只是一个支系或是某个流派,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各有不同。 七、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太极拳了,不管是练法,用法都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在这里,去争论太极拳哪个正宗,没有半点益处。现今的社会,玩玩自己喜欢的,能保护好身体,就够了。不说现在的教学教不出什么东西来,即便是教出东西来,你能用得上吗? 八、太极功夫真的上身了,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身体健康了,一些小病没有了,脊椎正了,瘦子变健硕了,胖子变苗条了。 2、反应变快了,对周围事物的反应速度加快,应变能力提高了。 3、夫妻生活更和协了,持久力更强了。 4、每天工作学习生活都精神饱满的。 5、带孩子洗衣做饭,完了还能不说累的。 生活中能得到快乐,这才是太极拳要带给我们的福音。 至于有人说学了太极拳要成技击高手,我只能说,你没那个命。 下面我们来说说,怎么成一个技击高手: 1、先天优势,底子好,身体素质过硬。 2、有童子功傍身,不管是学基本功,即便只是从小爬山学游泳,都是一种锻炼。 3、有明师的指点,教教拳架的就算了,我说的是能教你内动的人,还要自己一直在搏击场上玩命的人。 4、自己有那个本事,能坚持下来,还要保证自己少受伤。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做饭去了。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好不容易周末了,有点自己的时间,上来写点东西。 近来贴吧里的事,有点戏剧性,但也属于正常。 在这里,还请几位大吧手下留情,把黑名单里的几位放出来吧。 下面我们聊聊一些太极拳的故事。 太极拳,不知从何时生,只知有王宗岳、蒋发及至陈长兴。这后面的就不用说了。问题是,这个写书的人,知道的就一定是最全面的吗? 在网上看到马岳梁老先生的一句话——我经常看见杨澄浦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式快拳。他死后,杨式快拳也就失传了。 如果说,这句话真是的马老说的,那我只能猜度他老人家没有见过少侯先生或是少侯先生这一支的传人了。问题是,后人如果以他的话为准,那么少侯支又何以自处? 人的经历和见识总是有局限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少事实被淹没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还是能从许多方面找到线索的。 把陈家沟做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本身就是主观的,臆断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在那个破旧立新的年代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扼杀,不处不在。太极拳,只是在那个特定时期中,被拿出来重新安祖宗的一个案例而已。 陈家拳,有其独特的发力方式,与其他太极拳的要求不相一致,所在才会有两个体系的说法。有人把洪老和李老拿出来说事,请有心人好好去看看,洪老和李老的经历,两位老先生是只练了陈拳的吗?他们晚年的东西,和陈拳是一路的吗? 看事物,不从本质上去了解,只不过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已。陈拳当然是好拳种,但是再好的拳种,不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法去练习,会比只做做操更伤人。陈拳如是,杨拳亦如是。 好了,要去忙了。
首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