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315
关注贴吧数: 46
【转】余叔岩语录:“戏有唱做念打,咬字有南北曲之分” 凤芸 今日剧界负一时之盛名者,梅兰芳外,余叔岩其一矣,其演剧之如何精到,属其本身造诣之能力,姑置不论,而剧学之渊源,尤有足称者。 盖余师事老谭,又属陈德霖之快婿,谭、陈均剧界名宿,口讲指授,提命自殷,而余能融会以贯通之,斯足贵矣!端居暇日,提尘清言,拉杂记之,亦正足属承学之构模,梨园之掌故也。
【转】梅兰芳先生使我头脑清醒:“不怕胡唱,就怕不唱” 叶盛长(叙事) 我们在上海的演出将要结束时,梅兰芳先生应黄金大戏院之约,率领他的承华社到了上海。 承华社头天的打泡戏是《奇双会》,梅先生演李桂芝,俞振飞先生演赵宠,姜妙香先生演李保童,萧长华先生演胡老爷。其中的李奇一角,原定由王少亭先生扮演,但是因为当天的飞机误了点,王先生没赶到,必须临时找一个演员代替他演出。我们刚刚结束演出还没返京,梅先生又知道我在科班时学过这出戏,并经常与我四哥、李世芳和江世玉等人演出它,所以就到我们的住处,先找了我三哥,又和我本人谈了这件事。虽说这个戏我会,但从来也没傍过这么多有声望、有造诣的艺术家们,所以开始我不敢接这个活儿,生怕给人家唱砸了。
【转】卖羊三千集:“叔岩之唱,不应于稠人广众间闻之” 大郎 尝于广座间,遇一伎人,有人嬲之歌,则唱《法门寺》之刘公道,《七擒孟获》之诸葛武侯,愚笑曰:奈何戏之冷门也。
【转】顾正秋:每唱《宝莲灯》就感觉女人真苦 顾正秋 “在过去我演唱的那段时间,还有两件事是我自己觉得值得骄傲的,”顾女士如此说,但她立刻更正:“不,不是值得骄傲,这个名词用的不对。我是说这两件事给我留下了纪念。不,也不太对,不管它是什么吧。” “事实是这样的,三十八年六七月间,中国广播公司来人向我接洽,要把我演唱实况每晚转播,我们关先生想到这样也许会影响我们的营业,就劝我考虑,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的戏是观众来听越多越好,能够由电台转播,原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我一口答应了。当时永乐戏院不是个大园子,可是我的听众,却是全省每一个地方都有,想到这,在台上我唱的分外有劲儿。
【转】余叔岩冷戏所见 蠖公 余叔岩年甫四十,即息影菊坛,舞台生活为期甚短,黄金时代不过十年,享名以后所演多习见之戏,予素嗜余戏,遇有较为冷僻者恒往观焉。
【转】朱家溍忆恭王府堂会戏:“绣帘启处,角色登场” 朱家溍 位于龙头井的恭王府,是乾隆时权臣和珅建造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赐庆亲王永璘传至第三代,奕劻照例降袭贝勒,另赐府第,此府赐恭亲王奕,从此称恭王府。1982年,恭王府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修缮。花园内的戏台于1987年修葺一新,台上的绣花门帘台帐、挂灯等已制作齐备,最近举办了落成纪念演出。 恭王府花园内戏台是建造在一座船坞式的大厅内,观众席中没有柱子。戏台范围(包括后台)约占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面积都是观众席。戏台四方形,有台柱、台顶和上下场门。 1937年春夏之交,我曾在这里听过一次堂会戏。恭王府的前部包括从府门到最后一进院落的宝约楼和瞻霁楼,民国初年由恭亲王溥伟抵押给天主教堂,但花园不在内。 1937年前后,溥心畲先生和溥叔明先生弟兄二人仍居住在园内。那一次堂会戏就是弟兄二人为母亲项太夫人七旬大庆祝寿的戏。那一天,我进的是东随墙门。过了山口,到了戏楼,从东隔扇门进去。先到正厅给老太太拜寿,照例主人在旁陪着还礼,然后招待入座听戏。
【转】京剧界误传的故事 (节选二) 朱家溍 再纠正一件大事的误传:过去戏曲史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昆腔在乾隆以后就没落了,以至对于乱弹完全成熟的时代估计过早,这个结论直接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此书第186页有这样的话:“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第187页:“嘉庆末年,北京已无纯昆腔的戏班”。但据升平署档案载:同治二年至五年,由升平署批准成立在北京的戏班共有17个,其中有8个纯昆腔戏班、2个昆弋戏班,2个秦腔戏班,2个琴腔戏班,3个未注明某种腔的戏班,各领班人所具甘结都完好的存在,总之昆腔戏班在同治年间仍然占绝对优势。据光绪三年的各领班所具甘结,北京共有13个戏班,其中有5个纯昆腔戏班,比同治年减少一些,但和同时其他剧种相比,仍占优势。当时宫中演戏和北京各戏班演戏的情况,反映乱弹逐渐上升,昆弋逐渐减少,宫中和民间戏班基本上同步,昆弋让位给乱弹,不是乾嘉年代,确切的时代是光绪末年才达到北京已没有纯昆腔戏班的情况,幸喜有档案可据,相差百年,得以纠正,不然的话,结论已载入大百科全书误传就成为信史了。 《中国京剧》1997年03期
【转】京剧界误传的故事 朱家溍 多少年来,报刊上常常有些“梨园轶事”、“梨园掌故”一类的小品文,甚至更早一些,清代末年文人的笔记一类的书上也有谈戏的文字,所叙述的故事固然有属实的,但其中不少似是而非,或张冠李戴,甚而至于无中生有,这些文字都是辗转误传而来。
【转】历史剧不能太“离谱儿” 吴小如 十多年前到外省开学术讨论会,晚间休会,主办单位招待来宾看古装电影,我婉言辞谢。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我看节目有个原则:看戏曲不看时装戏,看电影电视剧不看古装片。”原因是:太“离谱儿”。 家里放着电视机,除新闻联播外,只要一看电视剧就不免别扭,尤其是看古装历史剧,我以为,看多了是有可能“损寿”的
【转】《贵妃醉酒》——此剧与演者由来 睦公 《贵妃醉酒》一剧,其唱做之难,不在他剧之下。盖是剧尤难在腰工,非科班出身者,不敢轻易一试。四大名旦中梅尚程荀皆能演之,但以过于吃力,故多不常演。惟筱翠花等常作是剧。昔时曾一度禁演,因其中百花亭贵妃与太监调情一场,淫秽太甚,故近来演者多将淫邪之处删去不演,不复如往昔演者之刻画入微耳。
【转】谭富英佚事 汪曾祺 谭富英有时很“逗”,有意见不说,却用行动表示。他嫌谭小培给他的零花钱太少了,走到父亲跟前,摔了个硬抢背。谭小培明白,富英的意思是说:你给我的钱太少,我就摔你的儿子!五爷(谭小培行五,梨园行都称之为五爷)连忙说:“哎呀儿子!有话你说!有话说!别这样!”梨园行都说谭小培是个“有福之人”。谭鑫培活着时,他花老爷子的钱;老爷子死了,儿子富英唱红了,他把富英挣的钱全管起来,每月只给富英有数的零花。富英这一抢背,使他觉得对儿子克扣得太紧,是得给长长份儿。
【转】最令票友头疼拖腔,看了它终于能唱好啦! 京戏园子 二黄板起板落、西皮眼起板落,这是个大规律。 一般的唱腔设计都遵循这个大规矩。 前人设计唱腔为了表达剧情,也同时也为了踩准板眼,于是把一个字同音符拖长几拍唱。以满足赶在板(重拍)上转唱,即在板上开始新的旋律的大规矩。因此凡在眼上开始拖腔的,一般拖单数拍即拖三拍或五拍。
【转】说《长坂坡》:对于长靠武生,是最大的挑战 孔在齐 起霸不但是考验长靠武生功力的试金石,而且是树立剧中人物英勇形象的特定程序,因此在许多剧目中,长靠武生的第一场戏就是起霸,某些剧目中的武生甚至除了起霸之外就没有什么戏了。 例如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等主演的京剧纪录片《群英会·借东风》,其中赵云一角由当时北京最好的武生孙毓堃(1905—1970)饰演,目的就是让观众欣赏他的起霸艺术。至于武生的重头戏如《挑滑车》《铁笼山》等,往往看一场起霸已经值回票价。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长靠武生都要起霸,例如《长坂坡》中的赵云就没有起霸。甚至他的出场也毫不起眼,只是于刘备在幕内唱了一句导板后,夹在四个兵士、糜芳、糜竺、简雍、甘夫人、糜夫人等人中规规矩矩地出场
【转】谭门七代•谭晓令 梅子姐姐平台 谭门七代•谭晓令,1979年生人,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工老旦,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出身梨园世家。师从孙振泉、王玉敏、李鸣岩、赵葆秀、王晶华、杨韵清、刘莉莉等老师。1997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李金泉先生为师,是李先生的关门弟子。她嗓音宽亮甜润、演唱气力充沛、韵味醇厚、表演细腻大方、善于刻画各种人物。 多年来,谭晓令随国家京剧院先后到全国数十个省、市、地区进行演出,所演剧目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2004年谭晓令代表中国京剧院出访以色列,与著名演员刁丽合作演出的《杨门女将》一剧得到以色列观众的强烈反响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哥剧院艺术总监迈克先生的高度评价。 2005年在中国京剧院复排现代戏《杜鹃山》中成功的扮演了“杜妈妈”,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现场直播,得到高牧坤、曹韵清、庚金群、刘桂欣等艺术家的高度赞扬。
【转】朱家溍忆恭王府堂会戏:“绣帘启处,角色登场” 朱家溍 位于龙头井的恭王府,是乾隆时权臣和珅建造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赐庆亲王永璘传至第三代,奕劻照例降袭贝勒,另赐府第,此府赐恭亲王奕,从此称恭王府。1982年,恭王府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修缮。花园内的戏台于1987年修葺一新,台上的绣花门帘台帐、挂灯等已制作齐备,最近举办了落成纪念演出。
【转】京剧舞台上的“麦克风”真的必要吗? 刘乃崇 小时候听戏,戏园子里并没有什么“麦克风”(话筒)、扬声器(喇叭)之类的扩音设备,而为了省几个钱,经常坐在后排,有时竟坐在靠后墙的高板凳上,却也听得十分清楚、真切,字字句句都能入耳动听。如今,所有的剧场都装上扩音设备,台口立上几个话筒,可演员的唱、念并不一定都能听清——演员离话筒远些时声音就小了下去,离得近了常杂入嗡嗡之声,质量不好的更是起干扰破坏作用。
【转】京剧演员胡桐被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开除 据悉,京剧演员胡桐(梅葆玖入室弟子,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编演职人员)因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经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后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开除。
【转】嗓与腔之研究:票友有佳嗓者,百无一人 邺侯 嗓由天成,腔贵运用,有嗓子未必即能运用,不知者以为佳嗓必得佳腔,殊非事实。盖有好嗓子者,十九皆不能使腔,若过事雕琢,必致筋骨毕露,转失真趣,此亦天然之理,非妄言也。
【转】京剧演员如何“喊嗓儿” 欧阳中石 戏曲演员非常讲究“喊嗓儿”,京剧当然也不例外。喊“嗓儿”始于什么年代,现已无从查考,但这种看起来很原始的训练方法,却成为各种戏曲都十分认可的训练方法,其中必有其相当的科学性。 嗓音练习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喊嗓儿”,最佳时间是早晨,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喊。把嗓音练习说成是“喊”,的确很形象,不管什么剧种的演员,练嗓的办法好像是一样的,这就是找个地方“喊”。
【转】梅兰芳、杨宝森尊贤 钱今凡 1947年,杨宝森在华乐演《珠帘寨》,哈宝山的程敬思。那时的习惯,主角出场前先将台框一圈灯泡息灭,主角出帘时忽亮,立即碰头好。惟头二牌有此,三牌即无此待遇。哈宝山名在戏单上列于硬里子,而那天出台时按此亮灯。盖程敬思角色分量吃重,杨宝森尊以此殊荣 1950年春节,梅兰芳在北京演《霸王别姬》,刘连荣的项羽。刘的名字平时列于硬里子,而于此剧乃放在二牌位置,与梅名同大并排。(见报纸所登海报)因为所担角色关系,亦见梅先生尊贤雅量。 《中国京剧》2004年2月
【转】奚啸伯师与余叔岩先生 欧阳中石 余叔岩先生和言先生都是宗谭的著名须生。在余先生嗓音不济时,言先生以“谭派首领”的头衔一执须生之牛耳;稍后,余先生嗓音好转,言先生嗓音渐衰。此时两人既彼此相重又互相引为砥砺;在艺术上既互相参酌,又彼此苛求。言先生贬余《战太平》里“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的唱法不是谭派;余先生也曾为言起绰号为“言五子”。“言五子”即:低网子、短胡子、薄靴子、洗鼻子(谭鑫培吸鼻烟,每上场扮戏前,先洗一洗鼻子,而言并不吸鼻烟,但为仿学老师,也在扮戏前洗一洗鼻子),最后一“子”是“装孙子”。言先生得知此事时正在吊嗓子,一闻此言,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嗓子也不吊了,过了一会儿,又哈哈大笑起来。那时奚师在侧,忙问其故,言先生说:“我发现余叔岩真怕我。”奚师不解,说:“既怕,为什么又这样大骂?”言先生笑着说,“余叔岩这样骂过谁?因为都不在他话下,没有必要去骂。他之所以骂我,正表明他唯恐不及,只好以骂禳之。”奚师每言及此,便说他们二位先生明为劲敌,实为知己。这话确有见地。
【转】杨宝森收徒记 王瘦鸿 有一次蒋慕萍在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首次彩排演出京剧《空城计》,那天杨宝森来上海参加义演已毕尚未返平,逛游街头信步路经该院,猛抬头看见贴演的剧目是《空城计》,一时兴致勃勃就进去看戏,从头到尾看完了蒋慕萍的演出。 他认为蒋慕萍的唱、做、念颇具根底,鉴于她是一个可造的苗子,如再加引导,不难成器,惟觉嗓音虽宏亮有余,运腔不足,戏路亦欠佳 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后台,作了衷恳的指点,蒋慕萍经此启发深感前辈不吝赐教,得益非浅,为了求艺深造遂拜杨宝森为师,在洪长兴举行了一个既简单又隆重的拜师仪式。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冬天,笔者有幸也曾躬逢其盛。 从这件事我感到杨宝森不是“好为人师”,而是从“爱才”出发。希望多一点像杨宝森这样的长者,戏曲界的青年后辈就有幸了。 《上海戏剧》1981年5月
【转】“假使孟小冬当年能够留下来,不去香港多好!” 秦绿枝 已故的余派须生孟小冬的录音磁带,现在我已经有了三盒。一盒是全本《搜孤救孤》的演出实况录音。两盒是翁思再兄送的由他编选的《冬皇妙音》第一辑和第二辑。第一辑还有孟小冬年轻时的唱段,最近出版的第二辑则全是孟小冬晚年在香港吊嗓的吉光片羽了。
【转】谷崎润一郎:在中国看京戏 谷崎润一郎 泷田君曾拜托我就梅兰芳写点什么,可我去年只在中国待了两个月,既非中国通,对中国戏剧自然也并不了解。而且,本刊的上一期刊登了权威人士的有趣报道,现在像我这种门外汉在此卖弄一些一知半解的东西实在是有些冒昧。
【转】唱戏化妆吊眉毛有何诀窍? 孙毓敏 经常演出总化妆,但最恼人的事,有时会掉眉毛,因为京剧不管什么角色,一律要把眉毛吊起来。 有的人不会吊,吊在眼的直角处,把眼睛拉细拉长了,成了小眼睛。我的小经验是必须吊在眉毛的终端往上勒,把眼睛拉开,掰大,才起到提神的作用
【转】《二进宫》“李氏夫人”小考 兰侠 京剧《二进宫》是广大戏迷票友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常与《大保国》、《探皇陵》合演简称“大探二”。《二进宫》的“高潮”是那段十分有特色的生、旦、净的对唱,听起来十分过瘾。
【转】刘曾复谈张伯驹 刘曾复 刘曾复(1914-2012),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刘曾复自幼酷嗜京剧,会戏颇多,文武皆能。先后担任过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导师、余叔岩孟小冬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参与撰写《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并为戏曲研究机构鉴定过大量京剧早期唱片、照片和文献。是公认的京剧学泰斗级人物。
【转】戏台临场抓哏趣闻八则 郑菊瘦 赵宝林(赵仙舫,世人称为大鼻子)某年与陆杏林合演《连升店》,当于穷生王明芳得中以后,更换衣服之际照例有科诨,丑角则曰:“您这样打扮真像我的爸爸”。赵甫念毕,陆乃正色对曰:“可惜我的鼻子太小,还是不像”。当时聆者发嘘不已。而他伶闻知,咸谓赵大鼻子吃了一回哑苦。
【转】“神童”陶阳被抢始末 寻找李少春 干爹与亲爸争得面红耳赤;看着面对自己毫无表情的亲生儿子,妈妈几度落泪。天津《每日新报》记者应本刊特约记录了这次特别的采访。 被誉为“京剧神童”的9岁的陶阳本可以出现在200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连串事件葬送了这次机遇。改姓风波、父亲与师傅的抢夺之争、被强行抱走……
【转】《辕门斩子》琐谈 李英斌 近五十年来,京剧界所流行的《辕门斩子》一戏,都是遵循清末名艺人刘鸿升的路子,或参照高庆奎的唱法而来,谭(鑫培)派《辕门斩子》唱腔反而湮没无闻濒于失传。
【转】戏曲传统化装的“口面”与“头面”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戏班里的化装叫做“扮戏”,演员通过化装手段,能够帮助观众分辨出剧中人物的忠诚与奸诈,善良与丑恶等不同形象。以形象区别人物性格的好坏,是面部化装的重要目的之一。除了面部而外,还有胡须、发式、首饰的搭配。在戏曲中年龄较长的人物,要给带上胡须。妇女则讲究发型与头饰。戏班里习惯将胡须称为“口面”或者“髯口”。将发型与头饰称为 “头面”。为什么将它们叫作“口面”和“头面”呢?其奥妙在于一个“面”字。“面”者脸面也。我国古代演戏表演者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今天所说的这个“面”字,是打从面具而流传下来的。面具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汉魏以前已经有了。古代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在扮演三十岁以上的人物时,需要戴胡须。他们把胡须巧妙地安装在面具下端嘴与腮之间,而扮演者本人的面部却不化装,他只要将面具戴在脸上,其面造型以及嘴上的胡须都便有了。这“口面”就是连面部带胡须的总称。旦角扮演女性人物,她的面具不仅有俊美的脸盘造型而且带有发型、头饰、红花绿叶等配件,这些统统都制作在面具上面。“头面”也就是连头带面的面具总称。现代的戏班里保留了这个古老的传统称呼,而丢弃了“死脸子”的面具,演变成了 “活脸子”的面化装。而“口面”与“头面”,则是指单纯的胡须与包头的头饰。下面分别叙述“口面”与“头面”。
【转】寂寞沙洲冷——忆与奚啸伯先生的一次交往 尹丕杰 1964年春,为了选拔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的剧目,河北省在省会天津市举办了盛大的现代戏汇演,规定全省的京剧团必须派团长、导演观摩学习。我当时正在景县京剧团当“暂借”编导,有幸参加了那次盛会。
【转】卖羊三千集:“看票友唱戏,妙在看羊毛” 大郎 既允为本刊撰文,友人为予命题曰“卖羊三千集”。初勿解其意既而思之,羊者,羊毛也,戏班中之行话,指“非内行”,指“门外汉”。下走未尝研讨戏剧,而口头腕底,每好谈戏,于是所谈者日多舛误,在内行看来,固无非羊毛也。今本文所叙,是则殆存心要我卖弄羊毛矣。若三千云者,非谓羊毛之多,而有“胡说”之盛。读者诸君,岂不闻宁波人打话“乱话三千”邪? 下走往时好听戏,听戏又好喝彩。一日,在某剧场听一青衣唱戏,青衣唱慢板,行腔犹未尽,予之彩声已起,致扰后方听闻。坐于下走后面之客,为天津人肝火甚旺,对其同行之朋友日:“这家伙完全羊毛,连叫彩都没有学会。”
【转】芥川龙之介:在上海看京剧(1921年) 芥川龙之介 施小炜 / 译 在上海,仅有过两三次观赏戏剧的机会。我之成为速成的戏通,乃是去了北京之后的事。然而在上海看过的演员中,武生有名重一时的盖叫天,花旦则有绿牡丹、筱翠花等,总之都是当代的名伶。不过,在说论演员之前,倘不先介绍戏园子的光景,恐怕读者不清楚中国的戏剧究竟为何物,难以彼此沟通。
【转】角儿的“癖”:小楼有演老生癖,梅兰芳好演小生 吴小如 盖叫天的好唱老生,不是近来的事了。他爱学“汪派”,只能清唱,不能上台,口音也不甚高,但是他爱唱,还不爱给人听。 先外祖早年客沪时,最爱聆歌,张英杰、潘月樵与老乡亲周信芳诸人,均极喜者。老乡亲(孙菊仙)在沪唱时,每日一厢,热烈欢迎。而孙老每好动《戏迷传》,亦算一癖。 至于盖老五(张英杰)之好唱老生,亦于彼时知之,能歌《昭关》《成都》诸剧,尚具“汪”味。前所言者,即据此耳。不传先生谓其“未必高明”,确是洽论。特盖不喜对众作歌,吾故曰“珍视”云尔。
【转】《坚决铲除戏剧团体中“旧戏子作风”这颗毒瘤》 作者:南振民 引言: 在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殿堂中,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然而,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一种被称之为“旧戏子作风”的现象却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顽疾。这种作风不仅侵蚀了戏曲艺术的纯洁性,更对整个文艺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旧戏子作风”的表现形式入手,深入剖析其对文艺发展的危害,并探讨其背后的根源与解决之道。
【转】阿甲:我们怎样排演京剧《白毛女》 原创 阿甲 现代戏曲研究 【导语】 京剧《白毛女》由国家京剧院于1958年首次创排,由马少波、范钧宏改编自同名民族歌剧,阿甲、郑亦秋执导,刘吉典作曲,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等主演。该剧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成为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之作乃至范本,其对传统文化孕育的京剧艺术如何“京剧地”化用在现代生活情境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从事件出发”“将旧戏具有表现力的身段动作拆成一种材料,靠演员的体会能力将它结合在角色身上”等。
【转】给迟小秋脸了 寻找李少春 “程砚千秋”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展演新闻发布会暨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收徒仪式在北京京剧院隆重举行。
【转】刘吉典:京剧的腔调是“板腔体” 京剧道场 京剧的主要腔调, 〔二黄〕、〔西皮〕、〔四平调〕、〔高拨子〕等, 都属于“板腔体”的唱腔。所谓“板腔体”的唱腔, 就是在一种腔调的基础上(就一种腔调形式来讲) ,根据不同曲词内容以及表演上的需要, 再从板式、曲调以及唱法、伴奏等各方面做多样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唱腔。
【转】京剧四种唱腔个性鲜明的派别 赵绪昕 新戏剧传媒 京剧的演法和唱法,大致分为“官中”的和“非官中”的两大类。“官中”指在唱腔、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方法、规格、样式等,是绝大多数演员和剧团普遍采用的,或是在一个剧团里共用的。“非官中”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唱腔、服饰、道具、乐器的使用方法、规格、样式等,有称此为“私房的”。个人“私房的”东西多了,持久了,在演出中被经常使用了,并且成系统而体系化了,于是,个人的艺术风格就形成了,也就是形成自己的艺术派别了。京剧不同风格的派别很多,唱腔是分辨派别不同的主要标志之一。仅从唱腔和声韵方面考察,个性化最强最突出的派别,距离“官中的”相差最远,一听便很快、很容易辨认出来的派别,我以为有老生的言菊朋、周信芳、关正明和青衣的程砚秋。其他形成自己派别的演员也不少,可是都没有像这几人一样个人特点最突出。有人发表评论说:在继承流派时,多数继承的是流派的缺点。这样的评论太过绝对,不完全正确,有的可能是缺点,但是,更多的还是不同派别确实存在的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和特点,各派别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和特点,其实就是不同的艺术风格。言菊朋的言派唱腔比传统京剧“官中”的唱腔有很大的改变。京剧老生树立起的唱腔基本模式,是以谭鑫培创立的谭派唱腔为基础的,后来发展起来的高庆奎派、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等,都是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稍加改革创新,或是吸收借鉴其它派别的唱腔加以融合而成,基本不离以老谭派为基础的京剧唱腔的大框子。
【转】翁偶虹:今昔悬殊的春节剧目 翁偶虹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大众节日,集饮食游乐之大成。旧社会的北京,一般劳动人民平日迫于生计,奔走衣食,很少涉足剧场,看一看他们喜欢的京剧。盼到春节,思餍夙望,剧场营业,自然兴旺异常。
【转】看戏“三怕”:外宾、字幕、麦克风 赵晓东 在首都的戏院里,凡想认真看戏的观众都有“三怕”:外宾、字幕、麦克风。 中国是礼义之邦。圣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何以外宾让观众害怕?原来,那戏院的外宾多是由旅游部门率领而来,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上百。在剧场中,迟到不说,早退是无论知何也要做到的。台上的戏演到勾人心魄处,只见导游在外宾耳边嘀咕几句,然后率先起身,摇旗呐喊——真的摇着一面导游旗,一声呼啸,外宾便整齐地集体退场。由于外宾多是甲座,座位空出,内宾便由后蜂拥而至,找座补空。一时,前走的,后退的,唤人的,占座的,使剧场乱成一团。老实的观众只有暗暗叫声“苦也”!
【转】京剧的流派:“流派”之说,可能要从此死亡了 魏子云 皮黄戏的形成,到今天算来,不过二百来年。被称为“京剧”,也不过百来年。但在这百来年之间,却产生了所谓“派”之一说。好像这一“汪派”、“杨派”以及“梅派”、“马派”之说,乃始于皮黄,非始于昆弋。我不知在早年的昆弋腔以及秦腔梆子,有无某派之说。这一问题,留待戏剧史家去说吧!对于皮黄来说,今已谓之“流派”。 所谓“流派”,固乃师承之事,而实际上,则决定于个人的创造。譬如四大名旦:
【转】梅周:年轻的花旦学梅派,还是应该多听听梅先生早年的 秦绿枝 纪念梅周百年诞辰,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为两位大师分别录制了两个磁带专辑,每辑两盘。王家熙兄应邀为特约编辑,晓得我也爱好此道,便送了我一套,省得我掏钱买了。
【转】徐慕云:评余叔岩之《沙桥饯别》 《半月戏剧》1940年第2卷第10期 《沙桥饯别》本是一出多年不演的王帽戏,而剧中饰唐三藏的又系以老旦反串,况且这出戏只以唐太宗与三藏为主,除了几段唱工外,做工毫无,剧情太嫌简略,所以现在就没有人唱了。
【转】吴小如:迷恋骸骨与其他…… 吴小如 为旧剧呼吁者,世不乏其人也,然其成与败,固不可讳言,盖日见其穷途末路矣。吾嗜旧剧,为日不数数,耽醉其中,殆与瘾者之不能忘其竹枪,博者不能弃其樗蒲类。吾未尝不为旧剧呼吁,不为旧剧推挽,然而今日忖吾之心,殆迷恋骸骨耳,何足道哉!
【转】追忆名伶孟小冬:早年经常演不大“归路”的戏 王叔养 著名女伶孟小冬,生于1907年,殁于1977年。她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伯祖父孟六,是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武净演员。祖父孟七,也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的文武老生演员。伯父孟鸿茂是南方颇负盛誉的小花脸演员。父亲孟鸿群也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她还有三个叔父,大叔父孟鸿寿是南方名丑,二叔父孟鸿荣和三叔父孟鸿芳都是唱老生的。她的堂兄孟小帆,也唱文武老生。
【转】京剧《玉堂春》是怎么来的? 傅惜华 皮黄《玉堂春》,《起解》、《会审》二出,近日梨园最为盛演。昔时尚有《关王庙》一出,以稍涉猥亵,致于被禁。数年前,旧京名伶竞翻旧本重演,借资号召。荀慧生、尚小云二伶,尝重编此剧,自《嫖院》起,至《团圆》止,首尾始全,出演以来,颇能哄动一时也。
【转】杜近芳:喜儿创造点滴 杜近芳 我们剧院决定排演《白毛女》,要我担任喜儿。这使我很高兴,可是也很担心。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怎样体会喜儿的思想感情呢?我该如何去塑造这个被压迫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呢?……一串疑问摆在我这个京剧演员的面前。
【转】说“票”:作票友唱好了有人来嫉妒,唱坏了有人来讥笑 老桐 “票”就字面上说是一种可以换什么东西的凭券。“票”所以也叫作入场券。入场券不限于听戏。逛公园,游艺会,都可以用入场券,也就可以说都可以用票。据说戏园子里起初本无所谓票。那时候仅有前后台管事的前往各坐客中间,背着大布口袋去敛钱。同时连茶钱一齐收,这当然谈不到“票”。 后来听说某会馆票友有定期彩唱的方法。就在一个票上注明戏目,日期。日期注明在票的四角上。那就是说每张票可以用四次,每一次剪去一角。剪完便可作废。后来日日演进,便有今日的戏票。自从附加捐兴起以后,又由一张票变为两张票。自从有了票就又有查票,收票,剪票许多手续。关于票的事情也就值得写点东西了。 有人以为上面所说的就是票友的起源。因为票友彩排才用票。这或者不对。因为听说从前前清并不能随便作票友。成立票房必得官厅许可。正如同今日话剧剧团必要立案。从先票房必要从官厅方面得到一个许可状,这个许可状就叫作龙票。
【转】向余叔岩学戏:拼命和玩闹都不是演戏 赵士良 先父赵贯一青年时代就酷爱“余派”艺术,每逢余叔岩先生有演出时,必定设法跟踪观摩。后来经常与余先生之老友、名票李适可先生和“余派”老生演员陈少霖以及“谭派”名宿夏山楼主(韩慎先先生)一起研究切磋。
【转】重振京剧:谁在自作聪明帮倒忙? 孔在齐 有鉴于京剧观众少而且欣赏水平不够,中国这些年来对推广京剧可说是不遗余力。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有许多节目,京剧占了颇大的比重,而且还有《跟我学》《名段欣赏》《打击乐器》(就是《锣鼓经》)等等许多有关节目。在《跟我学》中,常常由著名的演员教导学生如何唱和如何念,甚至还有教身段的,他们不厌其详地一遍一遍示范和传授,令人看了很高兴。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好节目,也不免有瑕疵,虽然可能没有人觉察,但兹事体大,所以忍不住要提一下。 有一次一位知名演员在节目中教授三个学生唱《珠帘寨》中一段“流水”,第一句是“李克用撩袍跪席头”,这是很著名的唱段,他整体教得很认真,节奏和气口都好,但是把第一个“李”字念“倒”了。这个“李”字是上声,用上口韵读和北京音的“李”不同,所以如果用简谱写,“李克用”三个字应该是“3/321/1”或者“3/12/3”,即“李”应该唱“3”音,但是这位名演员把“李”唱成“1”下面的“5”。“倒”了!或许他的老师当初就是这么教的,于是将错就错,要是如此一代一代错下去,那就不大妙了。
【转】著名艺术家李幼斌去世! 原创 生活与光都爱上我 阳颂歌于文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幼斌去世,是因为突发心梗医治无效死亡走的很匆忙,他生前获得很多荣誉,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协会“终生成就奖”的获得者,享年86岁。
【转】说京剧教育:“无旦不张”“十净九裘”不一定是好事 蒋锡武 很高兴参加北京戏校校庆50周年的研讨活动。我想到三点意见,略述如后。野人献曝,不敢自是,权作参考。
【转】倪秋萍:“当票友就是花钱弄麻烦,无事找别扭” 倪秋萍 为好玩而学胡琴,为拉胡琴而成为票友。这是意外的收获,也是当然的结果(我自已并不知道我自已已经成了票友,人家往往叫我琴票,有时还恩赐“名琴票”的头衔。)票友这个名目很动听,也有意思。谁知道我这票友,也不知怎么那么不幸,没有一件得意的事情碰得着,谁教我生在上海的呢?他们说别的地方不是如此,这也许有一些相当的理由,也未可知。
【转】关于周信芳的嗓子:我绝不赞成人们仿这一种唱腔 桑弧 一般人赏识麒艺的,都抱有一种见解,他们以为信芳的演技这样优秀,如果再天赋一条佳嗓的话,那就令人更无遗憾感。我想,古人会有所谓“鲥鱼多骨”“牡丹无香”一类的遗恨,今人大概也将他“信芳无嗓”列为一遗恨。
【转】尚和玉先生谈戏:“有些人演一辈子戏,就是偏重技术,缺点 郑星垣 先师对我还是有点偏爱,练完功后赶上下午总要留我在家吃饭。饭很简单,有时吃烙饼,有时吃面条,他喝一点酒。这时,他常常跟我说一点老前辈演戏的情况、老前辈的专长,还有他本人演戏的体会。虽然是闲聊,可对我这后辈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转】谈京剧改良:“最典型的梅兰芳,就是正宗唱法吗?” 李一氓 一 平剧改良,暂说改良,怎么改?怎么才会良?还是要首先弄明白的。但首先又要弄明白平剧。平剧在形式上是些什么东西连接起来的?(一)文武场的音乐,主要是打击乐器,少数的弦乐。(二)西皮、二黄的倒板原板等的一定的唱腔和韵白。(三)公式的脸谱和化妆。(四)全以色彩取胜的伪造的古装。(五)上场门,下场门,再加上一张条桌四把靠椅的舞台面。(六)全部象征主义的表演手法——包括长靠、短打也是如此。(七)固定的生旦净末丑的角色。
【转】钱穆:要了解中国人生,该去看看中国的京剧 钱穆 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妻贤致贵”一则,载南宋兴元路张万户家,有俘虏多人,赏一女俘给男俘程鹏举为妻。 结婚三日,女告其夫,看你才貌非凡,赶快逃离此地,否则常为人奴,岂不可惜。程鹏举疑心她为张万户作试探,把她说的话告诉张万户,她受了一顿毒打。
【转】动人不在高声:这才叫“创腔”! 汪曾祺 《打渔杀家》萧恩过江时的[哭头]“桂英儿呀”,是很特别的。不同于一般[哭头]的翻高,走了一个低腔。低腔的[哭头]在京剧里大概只此一个,它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悲怆心情。
首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