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315 关注贴吧数: 46
【转】戏曲传统化装的“口面”与“头面”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戏班里的化装叫做“扮戏”,演员通过化装手段,能够帮助观众分辨出剧中人物的忠诚与奸诈,善良与丑恶等不同形象。以形象区别人物性格的好坏,是面部化装的重要目的之一。除了面部而外,还有胡须、发式、首饰的搭配。在戏曲中年龄较长的人物,要给带上胡须。妇女则讲究发型与头饰。戏班里习惯将胡须称为“口面”或者“髯口”。将发型与头饰称为 “头面”。为什么将它们叫作“口面”和“头面”呢?其奥妙在于一个“面”字。“面”者脸面也。我国古代演戏表演者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今天所说的这个“面”字,是打从面具而流传下来的。面具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汉魏以前已经有了。古代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在扮演三十岁以上的人物时,需要戴胡须。他们把胡须巧妙地安装在面具下端嘴与腮之间,而扮演者本人的面部却不化装,他只要将面具戴在脸上,其面造型以及嘴上的胡须都便有了。这“口面”就是连面部带胡须的总称。旦角扮演女性人物,她的面具不仅有俊美的脸盘造型而且带有发型、头饰、红花绿叶等配件,这些统统都制作在面具上面。“头面”也就是连头带面的面具总称。现代的戏班里保留了这个古老的传统称呼,而丢弃了“死脸子”的面具,演变成了 “活脸子”的面化装。而“口面”与“头面”,则是指单纯的胡须与包头的头饰。下面分别叙述“口面”与“头面”。
【转】京剧四种唱腔个性鲜明的派别 赵绪昕 新戏剧传媒 京剧的演法和唱法,大致分为“官中”的和“非官中”的两大类。“官中”指在唱腔、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方法、规格、样式等,是绝大多数演员和剧团普遍采用的,或是在一个剧团里共用的。“非官中”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唱腔、服饰、道具、乐器的使用方法、规格、样式等,有称此为“私房的”。个人“私房的”东西多了,持久了,在演出中被经常使用了,并且成系统而体系化了,于是,个人的艺术风格就形成了,也就是形成自己的艺术派别了。京剧不同风格的派别很多,唱腔是分辨派别不同的主要标志之一。仅从唱腔和声韵方面考察,个性化最强最突出的派别,距离“官中的”相差最远,一听便很快、很容易辨认出来的派别,我以为有老生的言菊朋、周信芳、关正明和青衣的程砚秋。其他形成自己派别的演员也不少,可是都没有像这几人一样个人特点最突出。有人发表评论说:在继承流派时,多数继承的是流派的缺点。这样的评论太过绝对,不完全正确,有的可能是缺点,但是,更多的还是不同派别确实存在的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和特点,各派别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和特点,其实就是不同的艺术风格。言菊朋的言派唱腔比传统京剧“官中”的唱腔有很大的改变。京剧老生树立起的唱腔基本模式,是以谭鑫培创立的谭派唱腔为基础的,后来发展起来的高庆奎派、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等,都是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稍加改革创新,或是吸收借鉴其它派别的唱腔加以融合而成,基本不离以老谭派为基础的京剧唱腔的大框子。
首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