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议“叫好” ,对耶?错耶?
京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6

张永和
进剧场看戏,指的是戏曲和曲艺,尤其是京剧,就会听到、看到观众不时的给台上的表演热烈鼓掌。不论内容,也不论是正剧,喜剧、闹剧,甚至悲剧;也不分是文戏、武戏、还是文武兼备之戏。只要唱念做打这些审美考量,精彩、出众,就一律喝采叫好,以回报演员的出色表演。这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外来的艺术剧种,大都不会如此。比如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观众也会叫好 ,但那一定是在演出结束以后,或是在一场演毕大幕落下时方报以掌声。
2024年09月14日 19点09分 1
吧务
level 16
传统艺术这种叫好方式,盖有年矣。有许多文艺作品,对在剧场叫好都有特形象的描绘。比如,清光绪年间,才子刘鹗写作的小说《老残游记》当中,有特生动的一章“白妞说书”。写他自己在济南明湖居听黑妮、白妞姐妹唱梨花大鼓。先写弹三弦的弦师弦子弹的如何 之好,“弹到后来,全用轮指……恍若……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接着写到白妞说书,那技艺之高超真是写绝了,于是“ 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我们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再有影视作品中也不乏“叫好”的镜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青年梅兰芳在老茶园子演出,演到精彩处,那掌声简直是山呼海啸。所以在剧场观众叫好是有传统的,叫了起码一二百年。过去叫好还分种类,有正好,还有倒好;有个人叫好,还有集体叫好,不一而同。笔者分别述之。 先说正好。这也分几种。比如说“碰头好”。演员甫一登场,也没唱念、也没做舞,仅仅是伴随乐队一个“四击头”敲击后,无论是过去挑“岀将”的“台帘”出来,还是现在从侧幕条出来,甫一露头,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就叫“碰头好”。说明一下,这演员定是各剧种的表演艺术家,有精湛的技艺在身,在演艺界甚有威望,拥有众多的观众。一露面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这些艺术家的热爱、尊重、崇拜,甚至敬畏,而有所表示。当年20世纪60年代初,一天北京京剧团在工人俱乐部演出新剧《赵氏孤儿》,我到后台去找好友马长礼,正与老生泰斗马连良先生走了一个对脸,我俩一对眼光,只见马先生那双眼睛烁烁放光!像是一个发光的电灯泡,吓得我扭头就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演员在台上不敢和大艺术家对眼光的原因。您想,马连良先生有这么大的气场,出场一“亮相”,观众能不报以热烈的掌声吗?还有一种情况,这演员虽然还不是表演艺术家,但艺术正在上升期,表演超群,形象俊秀,有众多的粉丝。虽然年轻,但是气魄足,有魅力、有颜值,岀场就令观众眼睛一亮,于是也叫好喝彩,其中不乏有鼓励的意思,希望这位演员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年老的艺术家,因年龄和身体原因,演出的机会不多。一些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唱做念打舞都具有较高水平,因而也得到观众的爱戴。比如笔者看一位优秀梅派青年演员演出的《武家坡》,出场前在幕后一句“来了”的念白,然后踩着锣经缓步出场,虽然穿的仅仅是一袭黑褶子,头上戴着也仅仅是简单的“头面”,就是一介贫妇,但由于这些年她的努力耕耘,有了一定的名气,加上飘逸的台风,先声夺人,使剧场产生一定的温度,催生了观众也给她“碰头好”。
2024年09月14日 19点09分 2
吧务
level 16
戏曲演员唱做念打、四功五法最主要的是唱,演员得好最多的也是唱的好:一唱三叹、高低自如、跌宕起伏、沁人心脾,观众得到了听觉的冲击和享受,一股热气冲撞丹田,不由自主的就会喊出一句“好”来!戏剧史家张次溪在其所著《程长庚传》记录程大老板在演唱《文昭关》时,唱功精湛绝伦,“若天风海涛。黄钟大镛,莫能拟其所至。”台下的观众先是惊愕,后是大声叫好,最后是“座客数百人皆大惊起立,狂叫动天。”这是清道光年间的事,距今150余年矣。当代亦如是。20世纪50年代,笔者在民主剧场(老开明戏院)聆听京剧老生艺术家杨宝森之《文昭关》,一大段“一轮明月照窗前”的[二黄慢板],每唱到其中的“爹娘啊”的[哭头]时,声音幽咽悲伧、高低错落,悲凉到了极点,但每唱到此,观众必须报以滿堂的掌声。而像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英台哭坟”等大伤大悲的悲情戏,程派名剧《荒山泪》、《春闺梦》、《窦娥冤》等苦戏,只要是名角,唱到动人处。观众并不因为它剧情的悲苦而停下手中的掌声和口中的叫好声。优秀现代戏也如此。比如《红灯记》的“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沙家浜》中的“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 杜鹃山》中的“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踊”等主唱段,并不因剧情的悲怆紧张、阴晴不定而有所影响,只要演员声音饱滿挺拔,唱的有力度、有韵味,音乐语汇准确形象,俗话说,唱到人心缝里去了,观众同样会鼓与呼。 戏曲中的“武戏”,也是经常获得观众鼓掌叫好的。笔者看过大武生高盛麟、厉慧良的《挑华车》,前边 [起霸]、[大战]得多少好,就不细说了,单说“殉国“一场,当高宠因战马不支而拼命挣扎时,艺术家连续[劈叉],软叉、硬叉交迭运用,特别是最后。高宠因战马力竭,再也站不起来而被铁滑车压死时的那个硬[僵尸],观众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还有一些展现集体武技的场面。如京剧《雁荡山》中士兵们的跟头过城,《闹龙宫》中众小妖的跟头过人的[蹿毛],观众都不会忘记和台上演员的呼应,不会吝啬自己的鼓掌和叫好。这完全是受到强烈的视觉感受冲击的结果,所以也无暇考虑剧情的内容。“太捧了”!于是情不自禁的大声叫起好来。 以上说的都是“正好”,过去,特别是在旧社会,还有一种“倒好”。演员长年累月在台上唱戏,免不了就会出点错,比如,文戏演员偶尔嗓音失润,高腔特别是嘎调没有上去、或是唱的节奏也即“板、眼”不准,或是台上忘词、或是和胡琴没有对上口径,张嘴快了或慢了,于是台下就有个别观众不原谅了,怪声怪气喊起了“好”,这就是“倒好”;演武戏的,使技巧时,[枪下场]、[刀下场]免不了失手掉了“家伙”,于是“嗵”的一声喝起了“倒好“。还有一种不良现象:“集体”叫好。就是有人替“要捧”的演员组织运作,自己买票进剧场后,分坐前后左右,台上演员稍一用力或唱或舞,于是掌声,大喊”好”声便从四面八方轰然传来,搅的剧场里乌烟瘴气,甚至能把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吓了一大跳。这种现象近似开搅、起哄,既影响台下观众看戏,也影响台上演员唱戏,极不文明,极不可取。 简单分析一下。剧场叫好对吗?答曰:对!这非自现在始。累代相传,已经有几百年了。“叫好”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式的审美,具有独特的魅力。叫好是一种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观众全身心的看戏,耳听,目视,唯恐有一点遗漏?看到佳处发自肺腑的喊一声“好”!和台上的演出,不仅是一种参与,甚至是一种共同创作。笔者常听我的演员朋友在一出戏演完后,兴高彩烈地和我说这一出戏他(她)得了多少个“好”!他们记得清楚极了!尤其是哪里得了个“可堂好”,他们会永远记住,这儿,对了!反之,如果他们在这里很下了一番功夫,可是台底下一点动静没有,“如掉在冷水盆里”,那就是功夫还没下到家,或没找准地方?还要找原因重头来!这不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吗?观众的叫好声不是对演员的试金石吗?反过来观众叫好也是一门学问。老观众叫好会叫在节骨眼上、叫在啃节处,这就叫会〝叫好“!人家正在台上唱一个大腔,还没有完,正在一波三折的运腔呢,您就”腾”的叫一声好,这就是不会“叫好”,这个好叫在“腰子“上了,搅戏了您啦!所以观众也需要培训,多看戏才能学会叫好。过去有位专听名净金少山的老观众,每逢金少山唱一个好腔,他总是第一个叫好,不但这好叫得恰到好处,而且嗓子是又脆又亮,结果观众又给他再叫一个“好”。但是我们绝不提倡叫“倒好”,赃!不文明;我们也不提倡集体叫好,假!还搅戏!西方艺术戏结束后,鼓掌,文明;中国传统艺术,台上演唱的好观众就叫好,也是文明。 “叫好”!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也是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的桥梁,我们充满文化自信,“叫好”也是中国戏剧一种独特的文化!
2024年09月14日 19点09分 3
吧务
level 15
2024年09月15日 05点09分 4
level 16
【文中】我们绝不提倡叫“倒好”,赃!不文明;
我们也不提倡集体叫好,假!还搅戏!
西方艺术戏结束后,鼓掌,文明;
中国传统艺术,台上演唱的好观众就叫好,也是文明。
2024年09月24日 10点09分 5
level 16
【文中】 “叫好”!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
也是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的桥梁,我们充满文化自信,
“叫好”也是中国戏剧一种独特的文化!
2024年09月24日 10点09分 6
level 16
2024年09月24日 10点09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