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居士💯
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求万贯家产,但愿精神富有!呵呵,喜欢京剧!
关注数: 91
粉丝数: 754
发帖数: 38,304
关注贴吧数: 46
【转】我心目中的谭富英 咚咚锵 顾炳兴 时光倒流于1948年,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空暇时父母就会带我到离家不远的长治电影院(旧称华德电影院)去看电影。长治电影院是划为三轮档次的影院,经常会插场放映一些陈旧过时的老影片,因而我曾有幸看过黑白影片京剧《四郎探母》。后来我才知道,电影中的主角杨延辉,就是谭富英扮演的。这部电影拍摄于1933年,由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制作,导演是尹声涛,时在上海天蟾舞台任编剧兼演员。其中男女主角分别是由谭富英与雪艳琴担承。雪艳琴在当时也是红得发紫的菊坛名家,其影响仅逊于梅兰芳。雪艳琴与谭富英同庚,27岁的青年人火候正旺,堪称是红氍毹上的黄金搭档,两位艺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白有声戏曲影片。谭鑫培在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曲纪录片《定军山》。相隔28年,谭氏祖孙担纲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两个第一,从无声过渡到有声,应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转】王瑶卿亦是京剧老生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 刘乃崇 王瑶卿是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他在京剧旦角艺术的革新创造方面、在培养旦角演员方面都有异乎寻常的出色成绩,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京剧老生的演唱艺术的继承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转】齐如山:演京剧,最要紧是有“准地方” 齐如山 演国剧最要紧是有准地方,什么叫作准地方呢?就是脚色上场一挑门帘,或行或立,或坐或卧,无论是么时间,都得要有一定的处所。从前戏界老脚恭维票友或外来之脚,必定是说他好,处处都有准地方。自己有时客气,也往往说一出戏没找着准地方。这句话言外就是说,与自己同场之脚站立的地方不对,闹的自己没有一定地方可站的意思。
【转】张古愚:“最幼稚的是把前人的错处,看成流派的特点” 张古愚 我对学习京剧流派,有两点意见:一是不要以末为本,二是不要认铁为金。
【转】中秋节唱不完的“八月十五” 原创 梨園雜志編 文/河豚君 每逢中秋,总会想到戏里面那些唱不完的“八月十五”,最熟悉的《武家坡》里“八月十五月光明”,《白蟒台》《南天门》里都有的“八月十五把寿拜”,《捉放曹》里的“八月十五桂花香”,《打龙袍》中“八月十五火焚冷宫庭”等等。这些戏本身的情节大都与中秋无关,似不能称之为应节戏,不过在现在的中秋晚会中,也都会拿出来唱上一唱。 京戏里面,中秋节可以“应景儿”的戏不多,昆曲中颇不乏“赏月咏景”的篇章,像《白兔记》中“咬脐郎认母”,《琵琶记》中蔡伯喈与牛氏“赏秋”,《幽闺记》之“拜月亭”等等,可惜昆曲近代以来式微,就算今天恢复整理了不少老戏,以上诸戏的片段也很少见之于舞台。
【转】安平痊愈复出 寻找李少春 年初,京剧演员安平因突发心血管疾病,暂停了所有的演出活动,9月13日,安平痊愈复出,参加了苏州百戏盛典的演出,彩唱《铡美案》,据悉这也是安平痊愈后第一次彩唱,尊重观众,很卖力气,让我们祝安平平安,一切顺利!
【转】齐如山:戏曲界两抱着的戏 齐如山 戏界有所谓两抱着的戏,这个名词,据老辈戏界人云,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意思是某一个人这种脚可以扮演,他一种脚也可以扮演。兹大致分举如下,例如:
【转】张火丁名字的由来 梅子姐姐平台 01 印 象 张 火 丁 NEWS REPORTING 2007年12月8日,为了看张火丁的《锁麟囊》,下午5点多就到了石家庄人民会堂。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张火丁的戏。当时还觉得姑娘家家的叫个火丁,真是不解。直到看了《台上台下张火丁》这本书后,谜底终于解开了。
【转】姜铁麟:全能“铁人”京剧武生 吕铭康 姜铁麟(1921—1984)祖籍北京通州。著名京剧武生,在武戏方面是位技能全面的演员,实力雄厚。是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吴素秋的丈夫。他的基本功扎实,无论是长靠、短打、箭衣、勾脸武戏,还是悟空戏,乃至关公戏,均能当行出色。此外,他还有一条好嗓音,这在武生行内是难得的。姜铁麟既是全能型的京剧演员,还是一位钢筋铁骨铁打的京剧武生,故有全能“铁人”京剧武生之美称。
【转】【“标准传人”还是“反面教材”】之迟小秋 原创 河东叟 説戲 京剧戏迷圈子里有一个和豫剧戏迷圈子很相似的存在,即某些程派戏迷。
【转】吴小如:一蟹不如一蟹 吴小如 谭鑫培的儿子,不算给他老子争气,如果您现在听得老谭的戏片子,除掉《卖马》《洪羊洞》是梅雨田的胡琴,其余《探母坐宫》《捉放宿店》《黑水国》《托兆》《战太平》《杀家》《乌盆记》六张,都是乃子谭老二所操琴。
【转】谭富英论谭鑫培 许姬传 我曾问过谭富英兄,关于谭鑫培向余三胜学戏的情况,他说:“我祖父拜余老先生时,已经有了点名气,托一位外行朋友请余老教《卖马》《捉放曹》《桑园寄子》。”这时,富英还说湖北话学余老的口音:“‘我不是教戏匠,叫他递门生帖子来。’这就说明余老收我祖父为徒是郑重其事的,拜师后,三出之外,当然还学了许多好东西。由于我祖父好学不倦,余老是掏心窝教他的。”
【转】京剧演员练武功对嗓子有妨碍吗? 卢文勤 练武功是否会影响嗓子,对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大争论,而且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也必须进行科学分析,而不能随便下一结论。
【转】小议“叫好” ,对耶?错耶? 张永和 进剧场看戏,指的是戏曲和曲艺,尤其是京剧,就会听到、看到观众不时的给台上的表演热烈鼓掌。不论内容,也不论是正剧,喜剧、闹剧,甚至悲剧;也不分是文戏、武戏、还是文武兼备之戏。只要唱念做打这些审美考量,精彩、出众,就一律喝采叫好,以回报演员的出色表演。这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外来的艺术剧种,大都不会如此。比如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观众也会叫好 ,但那一定是在演出结束以后,或是在一场演毕大幕落下时方报以掌声。
【转】杜近芳说《断桥》:“每当演完后,心情很长时间平静不下来 杜近芳 青海省西宁市豫剧团的几位青年演员要我谈谈《断桥》的表演,我感到很惭愧。我水平有限,也没演好。不过,因为我演得年头多了,可以讲讲我的体会。在有限的文字中,不可能详尽地谈我在《断桥》中的表演体会,这次只着重谈一谈我体会最深的东西。
【转】京剧演员杜鹏再婚 寻找李少春 据京剧演员杜鹏本人透露,杜鹏与国家京剧院三团工作人员郭艺珠近日成婚。据悉,今年年初京剧演员杜鹏与京剧演员王蓉蓉经法院裁判离婚,几个月后杜鹏与郭艺珠喜结连理,郭艺珠系河北名武生郭景春之孙女。
【转】丁秉鐩:陆素娟与余叔岩 京剧道场 陆素娟的剧艺长处,除了学梅有根底,在场上还肯卖力,有自信心。与任何名伶大角同台,她绝不紧张。因此,她与杨小楼同台,也有一种分庭抗礼、雍容华贵的大角风度,真是了不起。
【转】77岁邓沐玮腰伤压迫神经,身体力行践行戏比天大 寻找李少春 奚中路告诉史依弘,邓沐玮自从接下项羽这个角色后,就天天在家穿“厚底”练习,至今已有三、四个月了。 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都在为塑造好一个角色而精心准备、打磨,显然,邓沐玮并无退缩之意。我以为,他之所以流露出退意,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位老艺术家对自己永不满足的谦逊态度,以及对京剧艺术的敬畏和“戏比天大”的梨园精神与优良传统。
【转】为什么说京剧是流派的艺术 作者:文华先生 为什么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流派的艺术呢?不仅仅是因为角儿们唱得好,而是角儿们把每出戏的剧中人都演“活了”,所以京剧才产生了如此的艺术魅力,所以才产生了众多的票友及戏迷,也就是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剧才得以流传二百多年。
【转】名人客串京剧 周简段 在京剧舞台上,有许多职业性的名伶,也有许多票友,票友中的名人演京剧,说来更有意趣。
【转】“钟情京剧 建议谭富英修改唱词”——毛主席的京剧情缘 京胡赏鉴 毛泽东不是戏曲家,也不是音乐家,却有着深厚的戏曲情缘。他把欣赏戏曲当作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和休憩方式。他凭兴趣购买收集的戏剧、曲艺、歌舞等唱片有1600多张、磁带400余盘。这些唱片和磁带反映了毛泽东的个人情趣、欣赏习惯和生活志趣,也体现了毛泽东对戏曲音乐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毛泽东钟情京剧,可谓票友。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紧张工作之余,欣赏京剧总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他熟悉京剧,对剧目和角色、唱腔和流派颇有研究,兴之所至还能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
【转】“跳梁小丑”李玉刚跌落神坛,不再被世界宽容,梅葆玖:死 京剧 大家都知道李玉刚以反串女装和“戏腔”出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京剧训练。但是他却打上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名号,还自称为“梅派代表”。“他有什么资格代表梅派!”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听到后愤怒不已,即使去世也没有原谅他,网友也纷纷指责李玉刚得意忘形,只是个跳梁小丑而已。被国家评委一家演员的李玉刚为何要如此“狂妄自大?”他跟梅葆玖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以至于“到死都不原谅”?从欣赏到蔑视,初见硝烟李玉刚参加《星光大道》之后,以柔媚美艳的女装,戏腔和流行完美的结合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于是很多观众都认为是李玉刚把国粹京剧发扬光大了。
【转】京剧界的数典忘祖 徐城北 戏曲界本来“辈份观念”甚浓,可不知道什么缘故,近年常常数典忘祖,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事情。比如优秀的青年京剧老生于魁智,他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究竟哪些流派抚育他?在报纸上见到宜传他的文章.其中经常说他是“杨派”和“余派”的传人,有时把“杨派”放在前边,有时把“余派”放在前边。
【转】刘桂娟:我就是磨坊的磨——听驴的 寻找李少春 2023年末,多年不登台的刘桂娟火了,从武汉、到南京,满坑满谷,好评如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刘桂娟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早期参加“百日集训”涌现出的优秀演员之一,其他孟广禄、张克、雷英、蓝文云、李佩红、石晓亮、崔洪、王悦、朱建中、孙文庆等早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和京剧舞台的中坚,而作为程派传人的刘桂娟却很少登台,更多的是以评委或主持人的面目出现。
【转】前、后三大贤海上成名 陈定山 余叔岩,我前已说过,如果谭鑫培是伶界的孔子,则余叔岩便是孟子。但叔岩的家境太好,并不指靠唱戏生活,他在小余三胜时代,也不很红。改名叔岩,却在倒嗓时间,而唱得很红,但为时甚暂。等到嗓子复原,他却息影家园,优游于烟霞间,专与士大夫结交,而不以伶人自居。但他的发扬谭派,创造余派,却是在这一个时间。
【转】唱京戏要注意的行规和民族习惯 李洪春 在京剧戏班内,不管是对汉民、对回民,在烧香、顶码子,遵守行规上,要求都一样,因为它不分民族与信仰。行规有十条,大致是:
【悼念】上海京剧院文武老生章晓申逝世,享年77岁 京剧方舟 近日,上海京剧院发布一则讣告:著名文武老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章晓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31日晚7时20分,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过世,享年77岁。章晓申同志遗体告别会定于2024年9月6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举行。
【转】京剧演唱的顺口溜:记要领、找感觉、练唱法、寻味道 薛浩伟 早年间学唱戏,都是口传心授,对唱腔、唱法,难悟易忘,为了便于练习,师兄弟们便凑在一起,把各人所记,互相交流,并且编成顺口溜,练习时好找“法儿”。
【转】李少春:京剧表演没有“新”,必将貌合神离、矫揉造作 李少春 ××同志: 你的长信我反复地读过了。
【转】潘金莲在舞台上 秦瘦鸥 古典章回小说《水浒传》,正像世界上所有的名著一样,对人物的塑造刻划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不必说了,即便是另外那些人物,也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潘金莲这一艺术形象,以她独有的光彩,不断地出现在我国戏曲舞台和银幕上,也就不足为异了。 在小说里,被后人列为四大**的还有阁惜姣、潘巧云和卢俊义的老婆贾氏。这三位古代的漂亮女人也曾同样被搬上舞台,可是对比之下,在一代代的观众中间,大家印象最深、关心最切的还数潘金莲,要不怎么到了最近还有剧作家会把她拉进一出所谓的荒诞剧里去充女主角呢?
【转】错怪朱强了! 寻找李少春 近日,在吉林市举办了“富连成杯”京剧大奖赛,富连成后人背书,倪茂才、张建国、赵葆秀、朱强、陈少云等站脚助威,至于比赛上演的水准如何,于京剧的传承能有多少增益,还请大家看完下面的视频,再做评论: 您别说,您还真别说,把朱强此次赴吉林的演出扔到众多参赛的票友之中,就显得非常的和谐,一点也看不出来朱强是专业演员,原来朱强此次荒腔走板是为了与活动整体风格相统一啊,如此看来,是我们错怪朱强了。
【转】记几位为艺术献出生命的京剧艺术家 袁茂仲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原丹东京剧团著名演员贾志强,在一次演出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驾鹤西去。悲痛之余,整理出这篇文章,怀念那些倒在舞台上的京剧艺术家。
【转】“四大名旦”1938年之配角须生 蓼蓼 四大名旦之配角须生,就眼前说,梅是奚啸伯,程是王少楼,荀是XXX,尚是王凤卿。
【转】唱戏“运气发声”的口诀谚语 《戏曲诀谚浅释》 气乃声之源,气为音之帅。 “气”指呼吸。戏曲演员的声音是以气息为动力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唱腔要靠声音的来源——“气”的运送。京剧名琴陈彦衡提出:“.……夫气,音之帅也。”所以气是声音的统帅。 声由气,气成声; 无声不成气,有气才成声。
【转】京剧不能“耐看不耐听”:去迎合庸俗低级的艺术趣味 陈诏 一 听老年人说,解放前的北京旧式戏院里,有一批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 老听众” 。这种人不是来看戏的,而是来听戏的。他们对演员的扮相、表情、服装、道具、以及布景、舞美等, 好象全不在乎。来到戏院一坐,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按板眼,打节拍,专心于声腔和音乐。听到好处,大声喝采;听不入耳, 竟至拂袖而去。 多么可敬可畏,“带着音乐耳朵” 的听众啊!演员在这些行家面前,仿佛接受一次严格的声学考试,还能不用心唱好吗?还由于当时京剧艺术的主要传播工具是留声机和收音机,绝大部分群众不可能亲眼目睹著名演员的演出,这也从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听觉上的艺术感受能力。人们对京剧发生兴趣,几乎都是从爱好它的唱腔开始的。 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是一个忠实的京剧爱好者。我特别喜爱余叔岩的声腔,凡是他的唱片搜罗殆尽。他的高音区回旋而富有表现力的脑后音,他的挺拔激越、苍劲中带有悲凉气氛的唱腔,诸如《战太平》、《搜孤救孤》等唱段,真是百听不厌,令人叫绝。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品尝它的韵味, 发现它的奥秘,自己也学着哼,学着演,从而对京剧发生浓厚的兴趣。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由于演员注重唱功,培养了一批有欣赏能力的听众,又由于听众的严格要求,促使演员在吐字运腔上精益求精,斗奇争妍,艺术上得到不断提高。京剧过去之所以风靡全国,红极一时,是与演员们的声腔造诣大有关系的。
【转】谭孝曾:怀念我的父亲谭元寿 梅子姐姐平台 怀念我的父亲谭元寿 NEWS REPORTING 2020年10月9日,我的父亲谭元寿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京剧舞台,离开了热爱他的观众朋友们 对于我而言,谭元寿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但对于广大戏迷观众朋友来说,他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京剧的时代。从我的高祖谭鑫培创立谭派声腔艺术开始,谭门中的每一代人都肩负起艺术传承的使命,一代代生生不息。而我的父亲谭元寿更是这特殊时代历史使命的传承者,他为人谦逊、和蔼,于艺术上一丝不苟,在教学上更是治学严谨,不敢有一丝疏漏。在培养青年演员的时候,更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在“百日集训”期间,他倾尽全力,将最优质的艺术传递给后辈们,只因为他肩负着一个历史的“使命”。从1945年出科至今,父亲塑造了无数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为京剧艺术和谭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转】谈班底:任你红花多么艳丽,也要绿叶相衬 华 在前些年有过一个相当时期,看戏的人(捧角的除外)是专为看某某名伶而去,但是现在则不同了,关于角色的瞻仰不仅限于某一个大梁,正是所谓班底也要相当硬整的,否则,就是大梁怎样强,也不会得到大众的同情。正如同,任你红花多么艳丽,没有绿叶相衬,红花的颜色也难久持的。
【转】鲁迅对戏曲男旦的看法 刘琦 一位知名作家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听说欧洲中世纪的宫廷里,常常养一批阉人歌唱者,为的是能给封建贵族们提供某种变态的刺激,然而现在是早就匿迹的了。在泰国那里,至今尚有两性人舞蹈家,称之曰‘人妖’,但正直的泰国人却是为此而脸红的,因为他们视之为国耻。中国呢?中国过去有病,戏剧舞台上便有男扮女装的所谓大艺术家,但鲁迅先生等却大不以为然!” 众所周知,鲁迅批评过梅兰芳,所以这里所说的“所谓大艺术家”,指的就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当属不言而喻。上面摘引的这段文字引起了我就鲁迅对中国戏曲中男旦的看法这一课题,进行钻研的兴趣。当我重温了鲁迅的有关文章后,才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鲁迅的确表示过对于男旦这种舞台表演形态的否定性态度。
【转】重振京剧:谁在自作聪明帮倒忙? 孔在齐 有鉴于京剧观众少而且欣赏水平不够,中国这些年来对推广京剧可说是不遗余力。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有许多节目,京剧占了颇大的比重,而且还有《跟我学》《名段欣赏》《打击乐器》(就是《锣鼓经》)等等许多有关节目。在《跟我学》中,常常由著名的演员教导学生如何唱和如何念,甚至还有教身段的,他们不厌其详地一遍一遍示范和传授,令人看了很高兴。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好节目,也不免有瑕疵,虽然可能没有人觉察,但兹事体大,所以忍不住要提一下。 有一次一位知名演员在节目中教授三个学生唱《珠帘寨》中一段“流水”,第一句是“李克用撩袍跪席头”,这是很著名的唱段,他整体教得很认真,节奏和气口都好,但是把第一个“李”字念“倒”了。这个“李”字是上声,用上口韵读和北京音的“李”不同,所以如果用简谱写,“李克用”三个字应该是“3/321/1”或者“3/12/3”,即“李”应该唱“3”音,但是这位名演员把“李”唱成“1”下面的“5”。“倒”了!或许他的老师当初就是这么教的,于是将错就错,要是如此一代一代错下去,那就不大妙了。
【转】致朱强:退休了就别出来吓人了 寻找李少春 耐不住寂寞的马派网红朱强近日在吉林上演了自己新创的剧种,该剧种声腔特色为五个音缺仨,凉调没板;身段特色为摇头晃脑,怎一个“水”字了得;绝活是掉髯口,加之朱强青年时与迟小秋深厚的情谊,故而在他的剧种中又借鉴了不少迟派唱腔的特色,话不多说,请看视频。(视频略)
【转】两代《野猪林》:从杨小楼到李少春 翁偶虹 《野猪林》的故事,最早演于昆曲的《宝剑记》和《灵宝刀》,京剧第一个排出《野猪林》的是李少春之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演于第二本《水泊梁山》中(第一本《水泊梁山》是《九纹龙》)。李桂春自饰林冲,赵如泉饰鲁智深。为了迎合观众看连台本戏的胃口,在野猪林一场出现野猪——鲁智深预藏林中,把一只卧睡的野猪误认为石,坐而小憩,惊醒野猪,趵起而扑,人兽相斗——虽是一场精彩的舞蹈,但却想入非非了。
【转】伶人为何要吸鸦片烟 张古愚 “伶人为何要吸鸦片烟?”拿这句话来问我的读者,可以说太多了,我知道早年伶人之所以皆吸鸦片烟,实在有种种的关系,因为此物可定心、解脱火、既便求工,又利练气。年轻的人,燥急居多,一好动,就难免出不规行为。吸上鸦片烟以后,一灯近身,万念俱灰,再也不想醇酒妇人了。
【转】何金海:叶盛兰演戏不多,闹事不少 何金海 寻找李少春 叶盛兰演戏不多,闹事不少 何金海(1957年12月发言) 建国以来,短短八年,无论在各方面都取得光辉的成就,京剧艺术也不例外,这是历代所没有过的。事实有目共睹,连帝国主义者也不能否认这些事实,这完全是dang的领导和友好国家的帮助和全国人民在dang的教育下发挥高度创造性积极性的劳动结果。过去我们艺人绝大多数是在沦陷区和国统区,曾有爱国之心未能发挥,过去无多贡献,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我们就应当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应该的。将来享受幸福,我们才当之无愧,相反的采取消极的态度,其立场不问可知。
【转】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泮园庄主 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诸葛亮遇险》讲的是一位不懂艺术的剧团领导为了平衡各个演员的关系在舞台上胡乱安排角色的故事。这种对艺术不严肃的事情在现在的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
【转】余叔岩的死因 京剧大家余叔岩的死因——买不到玻璃管:秋翁·秋翁笔谈《海报》1943年原创 秋翁 民国故纸堆 2024年08月24日 作者:秋翁《海报》1943年6月 余叔岩之死,海上各报亦纪载频繁,据余之亲戚李吻雪君(万象杂志社华北特约通讯)云:余之死因,在一玻璃管子,其说甚奇,为外间所不详知,兹将李君之通讯稿,摘录如下: ……余氏自从民国二十六年在,德医诊治膀胱瘤症起,身体早已如经霜的白草,虚弱不堪。当时虽然因为治疗得法,稍见好转,但是元气早伤,死神早已替他填好了户籍。
【转】辛酸!孙明珠申请宣告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 寻找李少春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资料显示: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尚小云先生亲传弟子,陕西京剧院京剧名家孙明珠先生自2019年5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以来身体每况愈下,现已出现言语不能沟通交流、不能有效应答、理解力记忆力障碍等症状,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听到这个消息不少戏迷观众感到非常伤心,梨园名家垂垂老矣,京剧往昔的辉煌渐行渐远,让我们对老艺术家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爱,他们健康长寿便是国粹传承的最大幸事,也祝愿孙明珠先生身体健康,生活顺利,愿她可以为尚派艺术的传承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在夏季的北平听戏 老乡 话说在故都北平,看戏是不叫做看戏而是叫做听戏的。北平虽然不是旧剧的发源地,可是照这一百几十年的兴隆情形看来,称之为京戏的发祥地,是足够当之绝无愧色的。在夏天,虽然名角儿歇夏的期限是有的,然而一般的戏院像开明、中和、华乐、广和这几家,还是经常地演唱着,并不完全休息。原因是北平人们的娱乐是无分冬夏的,总之只有旧剧才是顶高级的同时也是顶大众化的娱乐。在街头巷尾,哪怕是冷僻的胡同,忽地一声“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的悠悠的调子,会使你惊讶这个古城里怎么有这许多无名的和隐名的艺术家们。
【转】国家京剧院演员被泼硫酸,法院一审刑事判决书 寻找李少春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资料显示: 1、同案犯尹×的供述证实,2013年下半年,我在江苏昆山打工时,陈祥敏给我打电话,说让我找人替她出口气,打一个唱戏的姓孟的女演员,后来她又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从开始要打对方一顿变成为用硫酸泼对方,并且详细描述了对方的情况,包括对方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因为我找不到合适的人干这件事,就一直没干,陈祥敏就多次打电话催我。2014年春节前,陈祥敏回江苏省沛县老家时,她再次提出了这件事,并表示可以给我5万元的好处费。这样我就找到杨×,让他帮我找个人去干这事。杨×同意了。2014年2月杨×给我打电话说,找到一个人。我把这事同陈祥敏说了,陈祥敏让我准备一个北京的地摊手机号,她还告诉了我一个她的北京地摊手机号,说地摊买的手机号不会被查到。后来杨×说带了一个人到北京来,我就给陈祥敏打电话,我们约好在陶然亭地铁见面。见面后陈祥敏大致问了一下我找的人的情况,又简单的介绍了孟×的情况,最后给了我5000元,还有半瓶硫酸让我泼孟×,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有孟×的名字、车牌号、家庭住址和单位,临走时陈祥敏还嘱咐我,千万别告诉下家她的具体情况。后来我自己找了个小旅店,用别人的身份证登记入住,开了一个三人间住下了,我从外面买了一瓶罐头,吃完后将陈祥敏给我的硫酸倒了半瓶进去,剩下的硫酸从宾馆的马桶里冲走了。我把陈祥敏给我的那个瓶子扔在了外面的垃圾桶里。我这么做是觉得陈祥敏给我的硫酸太多了,所以倒掉了一部分。在杨×和张×来之前我就把硫酸藏在了我们住的房间房顶位置一个管道通道的小门里面了,准备找到机会的时候使用。后来我还接到了陈祥敏的电话,说孟×的详细情况百度一下就行了。于是我就上网查了一下,了解了一下孟×的具体情况。当天下午杨×与那个人也到了,我把他们接进了小旅店。在小旅店里,我简单地把陈祥敏的事情又跟他们说了一遍,告诉他们酬劳是4万元,全给他们。之后的几天我先给我们三个人准备好了三个地摊号,我还买了一个200元的诺基亚旧手机。按照陈祥敏的布置,我还买了口罩,目的是以防被监控拍到脸。然后我们就分批次,到孟×的单位国家京剧院、朱雀门小区和孟×有可能演出的地方寻找下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孟×家小区周边的情况,孟×单位周边的情况,演出地点周边的情况以及车的情况。但是大约过了10天左右我们都没有见过孟×。只有在国家京剧院门前的海报上见过孟×的照片。于是我跟陈祥敏说一直没找到人。陈祥敏说你们先回去吧,以后再找机会。然后我们就各自回去了。我自己坐火车回到江苏沛县继续打工了,杨×和那个人回甘肃兰州了。在2014年4月底到5月初的时候,陈祥敏使用她的新号码给我的老家号码打来电话,跟我说5月份孟×在北京有演出,让我们赶快回来,抓紧把事情办了(用硫酸泼孟×)。然后我就赶紧联系杨×,让他带人过来。2014年5月2日或3日,杨×带着人先回到了北京,用新号跟我联系,我让他们还住在之前的那个旅馆。当天下午我乘坐江苏徐州的动车也到了北京。到了北京跟陈祥敏联系,她让我们继续找机会。我到宾馆见到杨×和他带来的那个人,不是上次那个人了,他又找了一个新人,我又给他也买了一个新的号。我们换到了原来住的三人间。到了三人间后,我让杨×取出了上次藏在天花板上的硫酸。期间陈祥敏每天都给我打电话,要我一定要办成。5月11日晚上,杨×和那个男的到朱雀门小区发现了孟×的小汽车,于是我们就商量好,第二天孟×来开车时就下手。5月12日7时许,杨×和他带来的那个男子起床带着帽子和口罩,还有硫酸就去孟×家小区,我在旅馆等着,大约8点多或9点左右,杨×给我打电话,让我也过去。于是我也往朱雀门小区走,正在外面走时看见杨×找来的那个男的先翻栅栏出来了,我知道事成了,我让他先到前面的超市会合,过了一会儿,杨×也打来电话,我让他们先去别的地方,再与我联系。我回旅馆取我们三人的行李。我到新街口找到了他们,他们向我要酬劳,我给了杨×1000元,让他们到廊坊等我。然后我给陈祥敏打电话,告诉她事已办好了,让她兑现酬劳,陈祥敏让我们先到昆山,到了昆山再找人把钱送过来。后我们三人从廊坊坐火车到了昆山,住进了一家小旅店。我又与陈祥敏联系,她说明天叫人把钱给我送过来。第二天早上8时许,王×1过来给我送来了5万元现金,我将钱分给那个人25000元,分给杨×15000元,那个人拿钱后就回兰州了,之后我和杨×也分手了,他回兰州,我回徐州了。
【转】周啸天小记 忆村 周啸天字叱云,现年二十九岁,天津人。父名老九岁红,艺文武老生,曾供奉内廷,有名于当时。啸天幼承家学,学有根底,老伶工吴春山为之开蒙,嗣从朱天祥学老生,闻一知十,聪颖异常,在津首演,居然一鸣惊人。余叔岩与其同台,许为大器,时啸天仅八龄耳。继从张鑫樵(即老张德禄)游,艺益进。
【转】陈墨香说旦:“生可以有谭(鑫培),旦即可以有程(砚秋) 陈墨香 优人以扮妇女者为“旦”,自宋元之世已然,关马院本可稽也。遍考字书,“旦”字初无假女之义。或曰旦者“狚”也,如前代之鸟纪官耳,其说亦未甚确。而古人有称妓为花旦者,或曩时戏中妇女以妓任之,因有此名。后虽易以男子,而名目则相沿不改云。
【转】刘曾复:贯大元先生传授枪法 刘曾复 一天,吴小如先生告知我,贯大元先生要教我一个老生枪下场。我赶快就去贯先生家中学这个下场。那天尹培玺先生也在家,贯先生见到我,立刻叫尹先生把金杆枪拿到院中,贯先生叫我一块出屋,到了院里,接过枪来,当时就教起来了。贯先生说,这是谭鑫培老先生《战太平》头场开打的下场。 我跟贯先生的《战太平》有缘。我最早对贯先生产生清楚深刻的印象,是我七岁时(1921)去三庆园听戏,看贯先生的《战太平》演出,白净面孔,漂亮红靠,金杆银枪,多么好的一位老生演员。那天是夜戏,贯先生的《战太平》之后,还有阎岚秋、王长林、刘景然、李寿山、周喜如诸位先生的《英杰烈》,大轴是高庆奎、俞振庭、德珺如各位先生的《连营寨》。
【转】《二进宫》“李氏夫人”小考 兰侠 京剧《二进宫》是广大戏迷票友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常与《大保国》、《探皇陵》合演简称“大探二”。《二进宫》的“高潮”是那段十分有特色的生、旦、净的对唱,听起来十分过瘾。
【转】最令票友头疼拖腔,看了它终于能唱好啦! 早安京剧 二黄板起板落、西皮眼起板落,这是个大规律。 一般的唱腔设计都遵循这个大规矩。 前人设计唱腔为了表达剧情,也同时也为了踩准板眼,于是把一个字同音符拖长几拍唱。以满足赶在板(重拍)上转唱,即在板上开始新的旋律的大规矩。因此凡在眼上开始拖腔的,一般拖单数拍即拖三拍或五拍。
【转】梨园沧桑六十年:师父的许婚 师父的许婚 (李麟童、刘新阳编著)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师父一家从台安又回到了阜新孙家湾演出。这时师父突然患了重病,全身焦黄,水米不进,今天看来应该是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可是当时并不知道。请来了一位看病的先生,看后摇摇头对师娘说:“准备后事吧,没治了。”师父不能演出,此时就由我和师妹在阜新海州区唱戏赚钱供给家里的开销。转眼,师父已经一个星期不吃东西了,奄奄一息。一天晚上,师父把我和师妹叫到床前,又把师母支开,才对我说:“我不行了,我死后你不要走,就和你师妹结婚吧,你俩婚后好好唱戏,养着你师娘和师弟,我死也就闭眼了。”这时一家人都哭了。我也哭着表态说:“师父放心吧,我一定按着您的话去做!”
【转】余叔岩语录:“戏有唱做念打,咬字有南北曲之分” 凤芸 今日剧界负一时之盛名者,梅兰芳外,余叔岩其一矣,其演剧之如何精到,属其本身造诣之能力,姑置不论,而剧学之渊源,尤有足称者。 盖余师事老谭,又属陈德霖之快婿,谭、陈均剧界名宿,口讲指授,提命自殷,而余能融会以贯通之,斯足贵矣!端居暇日,提尘清言,拉杂记之,亦正足属承学之构模,梨园之掌故也。
【转】梅兰芳先生使我头脑清醒:“不怕胡唱,就怕不唱” 叶盛长(叙事) 我们在上海的演出将要结束时,梅兰芳先生应黄金大戏院之约,率领他的承华社到了上海。 承华社头天的打泡戏是《奇双会》,梅先生演李桂芝,俞振飞先生演赵宠,姜妙香先生演李保童,萧长华先生演胡老爷。其中的李奇一角,原定由王少亭先生扮演,但是因为当天的飞机误了点,王先生没赶到,必须临时找一个演员代替他演出。我们刚刚结束演出还没返京,梅先生又知道我在科班时学过这出戏,并经常与我四哥、李世芳和江世玉等人演出它,所以就到我们的住处,先找了我三哥,又和我本人谈了这件事。虽说这个戏我会,但从来也没傍过这么多有声望、有造诣的艺术家们,所以开始我不敢接这个活儿,生怕给人家唱砸了。
【转】卖羊三千集:“叔岩之唱,不应于稠人广众间闻之” 大郎 尝于广座间,遇一伎人,有人嬲之歌,则唱《法门寺》之刘公道,《七擒孟获》之诸葛武侯,愚笑曰:奈何戏之冷门也。
【转】顾正秋:每唱《宝莲灯》就感觉女人真苦 顾正秋 “在过去我演唱的那段时间,还有两件事是我自己觉得值得骄傲的,”顾女士如此说,但她立刻更正:“不,不是值得骄傲,这个名词用的不对。我是说这两件事给我留下了纪念。不,也不太对,不管它是什么吧。” “事实是这样的,三十八年六七月间,中国广播公司来人向我接洽,要把我演唱实况每晚转播,我们关先生想到这样也许会影响我们的营业,就劝我考虑,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的戏是观众来听越多越好,能够由电台转播,原是求之不得的,所以我一口答应了。当时永乐戏院不是个大园子,可是我的听众,却是全省每一个地方都有,想到这,在台上我唱的分外有劲儿。
【转】余叔岩冷戏所见 蠖公 余叔岩年甫四十,即息影菊坛,舞台生活为期甚短,黄金时代不过十年,享名以后所演多习见之戏,予素嗜余戏,遇有较为冷僻者恒往观焉。
【转】朱家溍忆恭王府堂会戏:“绣帘启处,角色登场” 朱家溍 位于龙头井的恭王府,是乾隆时权臣和珅建造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赐庆亲王永璘传至第三代,奕劻照例降袭贝勒,另赐府第,此府赐恭亲王奕,从此称恭王府。1982年,恭王府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修缮。花园内的戏台于1987年修葺一新,台上的绣花门帘台帐、挂灯等已制作齐备,最近举办了落成纪念演出。 恭王府花园内戏台是建造在一座船坞式的大厅内,观众席中没有柱子。戏台范围(包括后台)约占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面积都是观众席。戏台四方形,有台柱、台顶和上下场门。 1937年春夏之交,我曾在这里听过一次堂会戏。恭王府的前部包括从府门到最后一进院落的宝约楼和瞻霁楼,民国初年由恭亲王溥伟抵押给天主教堂,但花园不在内。 1937年前后,溥心畲先生和溥叔明先生弟兄二人仍居住在园内。那一次堂会戏就是弟兄二人为母亲项太夫人七旬大庆祝寿的戏。那一天,我进的是东随墙门。过了山口,到了戏楼,从东隔扇门进去。先到正厅给老太太拜寿,照例主人在旁陪着还礼,然后招待入座听戏。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