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jzzg
myjzzg
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核心原则
关注数: 48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36,004
关注贴吧数: 41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 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粮,却至死没有怨言。”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疼惜呵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 忠:心中。道在心中。志于道。天理即良心。 焉:何也,焉,安也。又不言也。 诲:说教也,教导。 意译: 孔子说道: 爱啊!能不疼惜呵护吗!?能不为之奔波辛劳”吗!? 忠(良心)呀!在哪里啊不教导能安吗!? 修几安人之道,王道。 教之道。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意译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意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小人未被教化,从而无仁,仁是要修习的。后天修习而非先天所有。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鼻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意译: 得道高人必然有主张,有感悟。 有主张的人不一定有感悟,(被灌输,洗脑,拾人牙慧,书呆子,鹦鹉学舌)必然没有德行。 修习“仁”(内圣之仁)的仁人志士必然不惧,艰难险阻,一路过关斩将冲杀过来(遇佛杀佛,遇神杀神)。 莽夫,匹夫只有鲁莽不一定有仁。 德:道德,德行,行道有所得,得道高人。 言:主张 仁:仁人志士 勇:果敢,胆大。
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译:邦国行王 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译: 邦国行王道,言行是高度危险的。要谨言慎行。 邦国无道,高度危险,语言要回避,行为要慎重。 明哲保身。 邦:邦国 道:德政,王道。 危:在高处而畏惧 言:言说 行:行为 逊:逃遁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怀:挂怀。居:里仁为居,安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怀:挂怀。 居:里仁为居,安住于仁, 意译: 孔子说道: 身为士,而眷恋,安住于仁,求其自了,配不上士之名也! 在其位谋其政。
基本不可能 基本不可能
14.1 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 14.1 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道:国家行王道,出世。国家不行王道,出世,耻辱。 原宪又问:“强求,自夸,嗔恚,欲求,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基本没可能),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谷:富贵。 克:比较,强求。原义:比肩。 伐:批评,责备,攻阀,自夸。 怨:愁苦,嗔恚。 欲:嗜欲,欲求
14.1 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 14.1 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道:国家行王道,出世。国家不行王道,出世,耻辱。 原宪又问:“强求,自夸,嗔恚,欲求,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基本没可能),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谷:富贵。 克:比较,强求。原义:比肩。 伐:批评,责备,攻阀,自夸。 怨:愁苦,嗔恚。 欲:嗜欲,欲求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教:教化,忠孝节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教:教化,忠孝节义,礼义廉耻。 百姓没有教化,就好起争端,这自弃,弃人, 战的目的,安人,安百姓。 不战则安。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恰好,中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恰好,中 亨 毅:毅力,恒 贞 木:质朴。良 元 讷: 说话谨慎 。 缄口 利 仁:整体。整全。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恰好,中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恰好,中 亨 毅:毅力,恒 贞 木:质朴。良 元 讷: 说话谨慎 。 缄口 利 仁:整体。整全。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孔子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准人而不安详坦然。”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意译: 孔子说道 君子对于拜托小事很难一口答应。 虽然应允了,但是此事与自己的道义信仰相矛盾。不答应(不为)。 假若非做不可,也只做到一定的程度,而不违背原则。 小人即使是困难的事也口答应下来。 虽然违背良心,信仰,原则,也不惜代价,尽心竭力的完成任务。 (破戒,违法,作奸犯科 杀人放火,坑蒙拐骗,牺牲尊严.不顾情义,道义,牺牲……)任务至上。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解:学问浅薄,认死理,和小人一样固执之人。 答应下来与自己的信仰,信念不和不为也。君子有为,有所不为。为所当为。 说:通兑。,按已经许诺的去做。会意,从人,从囗,八象气之舒散,兄者与祝同意。从八,与曾同意,今字作悦。本义:喜悦。 易: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 难:不容易,做起来费事 。 说:答应请托。 道:信念,信仰。原则。 及其:如果,假设,或许;大概 使:使唤;役使;支使 人:请托之人。 器:器具,固定形态,约束住。 求备:力求尽善尽美。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真实的意思:他说好人喜欢的人,坏人厌恶的人才是好人 主要重点在于既反对好好先生(即孔子多次批评的“乡愿”)又反对做事让所有人都不喜欢的行为.说这才是君子之道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无见中行者 无见中行者
无行中道者 无行中道者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不得:不能得到;找不到 中行:中道,执中而行。 与:赐予,施予,给予。 必:都是。 狂:狂妄,纵情地、无拘束地。 狷:拘谨无为。引申为孤洁。与“狂”相对 译文: 孔子说道:找不到执守中道的人啊!? 都是极端主义啊! 不是放纵不羁,就是拘谨无为。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意译: 子贡问: 怎么样分辨士呢? 孔子说道: 有前途的能者,专者是这样的。 善于选择知止则不耻。 (知进退,懂得失,亦不辱也)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中庸之道。 推行于天下。 不辱莫君之的请托。 这就是士了。 子贡谦卑的说道: 第二个呢? 能做到 对同族长辈守孝道。 对同族兄弟尽悌道。 之人。 孝悌之道。 子贡谦卑的说道: 第三个呢? 学问浅薄,认死理,和小人一样固执之人。 不上道。 按这个也次序递次向下啊! 子贡问:当下的士如何? 孔子悲哀的感叹道:没有气度的人算什么呢! 何如:指如何,怎么样 斯:劈;砍,同析:分析,辨认 士: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能者,专者。 行:选择 己:自己。 有:持有,与“无”相对, 耻:羞愧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知止则知耻,不辱。 使:运用;使用 四方:天下;各处 辱:使…受辱;侮辱,辱莫。 君:尊称。 命:命令,请托。 敢问:一种谦辞,表示向对方提出问题的同时,附带自谦和尊敬的姿态。尤其在讲究尊卑的场合,对方地位较高时提问用敢问比请问好。 其次:次第较后;第二。 宗族:同宗同族之人。 乡党:乡族兄弟。 言必信行必果: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认死理之人。 硁硁:形容浅薄固执。 然:像…一样。 小人:学问浅薄。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按这个也次序递次向下啊! 子贡问:当下的士如何? 孔子悲哀的感叹道:没有气度的人算什么呢! 抑:按,向下压。噫! 亦:也 次:次序;等第 。 今:当下 从:从事 政:指士 如何:怎么样? 噫:表示悲痛或叹息。 斗筲:古代十升为斗,一斗二升为筲。斗和筲容量小,比喻气量窄,见识短。 何足:哪里值得。 算:表示齐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意译: 樊迟问仁: 孔子说道: 在你所处的位置。 对待上司要恭敬,谦逊有礼。 对所从事的工作要尽职尽责(敬业)。 对待其他人(老百姓)要真诚,取信于民。 即使是外族也是这样,(没有文化),虽然野蛮不好教化也不可以放弃。(孟获)。 居:处在,处于 处:.地方 恭:恭敬,谦逊有礼 执:主持;掌管 事:从事 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敬: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与:交往。 人:他人 忠:诚信 虽:即使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北方部族为 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弃:放弃;扔掉。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 攘羊:攘,偷。③证之:告发他。证,告发。正见(我见)。 直:直率(率性,率真)。 直:直率(有良心)。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率性,率真)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有良心)就在这里面了。” 直率:人之生也直。性也,本来,本心,本性,真实之情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率性:本来,本有,本心,本性。天性。 良,本来,本心,本性。无染的。 直心是道,天理即良心。 直率:良心也。 家丑不可外扬,扬善避恶。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治路线。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译文:叶公问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 有人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看看自己想想他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近于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 定公说:“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语言的作用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一庾我高兴的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 假如,大家都惧怕你,既没有亲信,也无人违抗你,真正的孤家寡人。这不就近于一句话就庾国家丧亡吗?”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假如,大家都惧怕你,既没有亲信,也无人违抗你,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言之威 一言之威
一言之威 一言之威
13.14 冉子退朝,子日:“何晏也?”对日:“有政。”子日 13.14 冉子退朝,子日:“何晏也?”对日:“有政。”子日:“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今天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子说:“那不过是一般性的事务罢了。如果是重要的政务,即使不用我,我还是会知道的。”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意译: 孔子说道:如果一个人能守住一(身心),(专注于所缘) 跟随气息自然进出,有什么难的呢! 不能守一(身心),如何担当君子之名呢? 苟:如果;假使。 正:止于一者为正。从一从止。守一而止。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其:你 身:身心 于:,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从:跟随 政:强制匡正,打压。 何有:有什么呢? 如:遵从,依照 正人:正人君子 何:古同“荷”,担。
一世可成 一世可成
王道一世可成 王道一世可成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译:孔子说:“如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意译: 孔子说:“如果有兴王道者,一定在三十年理,将王道精神推广开来。”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意译: 孔子说道: 知变常者(行王道者),掌管国家推行教化(修己安人)一世也就可以克治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仁者爱人,自爱爱人。远离互相残杀。 这话真是掏心掏肺的真诚之言啊! 善人: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善人:知变常而善,可以除灾,变常而恶,必致於异。” 为:掌管 邦:邦国 百年: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 亦:也 胜:胜,克也 残:伤害 去:.离开 杀:杀戮 诚:真诚 言:说的话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译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之内就可以见到成效了,三年便能成效显著。”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译: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文化); 传授文化(教化)为使命,做不到。 推行王道,不能独立应对。 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书呆子,无用。 授:给予;交给 政:匡正文化! 诵:熟读成诵。背诵。记诵。 使于四方:推行于天下。 专:专断 专门独占;独用。 对:应对。 奚:哪里,什么,为什么? 以为:作为,用作。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傢,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要自己来种庄稼呢?”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冉雍。 季氏宰:就是季氏是诸侯下面这个大夫 他有个封邑 就给他一个封地 这个封地 他自己当然不会直接去管的 他是会让一个宰 宰就是一个主管的官了 让一个宰去管这个封邑 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关系说 就说等于一个县的县长 或者一个市的市长 是这样的角色 问:请教。 政:为政纲要。 先:首要。 有:取得。 司:职掌,主管。地盘,权利。说了算。 赦:宽免罪过。 小过:小过失,略为过分。 举:擎也,举荐。 贤才:德才兼备。 焉:怎么,如何。 知:知道。 尔:代你。 人:贤才。 其:他 舍:舍弃 诸: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 意译: 仲弓做了季氏(鲁国大夫)的邑宰(官职名),(临行前)向孔子请教为政纲要。 孔子说道;首要的先取得权利,说了算。行忠恕之道,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仲弓又问:“怎样才知道对方是贤才并选拔出来了呢?” 孔子回答:“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难道他们会舍弃你吗?(有以千金求千里马) 子路问政求立功,立名。 冉雍问政求立德。
先胜后战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 先胜后战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问:请教 政:为政纲要。 先:先,引导,先导,即教化。祖先,拜祖宗。 劳:下力气,操劳。 益:溢出,增加。 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意译: 子路请教孔子为政纲要。 孔子说道:先要教化(民风)。下力气。请加点! 孔子又说道:不松懈。
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找志同道合的人,以 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找志同道合的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 交友的目的是提升仁德。
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找志同道合的人,以 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找志同道合的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 交友的目的是提升仁德。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意译: 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是友: 孔子因材施教,说道: 看到志同道合的人,做了不上道(不仁),不遵义,不守礼 ,不如法,不合理的事(王道)。 要出于真诚的告诫。 说好的,合适的,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如果他不认可,不接受,立即停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也许是你错(看错,听错,所得信息不全面,道听途说,判断错误,子非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他人,除非他自己想要改变。 三观已定无人可以改变。(匹夫不可以夺其志) 执着者不可度,佛也无奈。 友:同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不问得失而相互帮助的人。 朋友:同门师兄弟。 忠告:真诚劝告。 善:好的,适合的。(我见) 善:(孔子之善) 凡事打扰他人和谐安宁的法,皆非善法。 知变常者善。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意译: 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道: 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人,伦常之爱)。 什么是智慧呢? 孔子说道: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樊迟没了回答。 孔子又说道: 立定准直,推举榜样(圣贤)。就可以让胡说八道的人闭嘴,复原那些被歪曲的(经典)。让民众效法圣贤。从而使得迷茫的自己人走上正道。(效法圣贤,学而时习之)(忠孝节义)人人也可成之。(古圣先贤,祖宗,宗师,祖师爷。神,圣,贤。)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意译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举荐贤能并任用贤能的人,从而导正风气,这就能使邪迷茫的人走向正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选贤,知之次也!)(知人善任,圣人,神人,祖先皆是人) 举:举,擎也。 直:先定准直,贤能。典范,楷模,榜样。 措:用手复位。复原。 诸:诸,辩也。众。 枉:枉,邪曲也。 枉:迷惘。 直:正道。 立定榜样(圣贤)。让民众效法圣贤。人人也可成之。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意译: 樊迟陪同孔子在祈雨坛下游览, 谦恭的请教孔子:什么是最高道德(最高修身之法)?是修慝吗?如何修行呢? 孔子说道:问的好!(但没正面回答,看来修慝不是修身的最高境界,而更像入门功夫)。 先做了而后有所得,(空想无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身之法,必须亲力亲为,无人可以代替。) 这不就是最高道德境界吗!?(修身入门)。 立规矩(自己持自己的戒,(慎独)),不针对任何人(只是你的而非任何人的)。 这不就是修身的最高法门吗!?(慎独) 一时间就气愤不已,忘了身,忘了心,不管不顾,只图一时痛快,以至于忘了父母亲的存在(杀身成仁,干了再说,此谓不义,不孝,仁何在焉。自欺欺人。) 这就是惑啊!疑惑,祸患。 从:.跟随 游: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 舞雩台:舞雩wǔyú,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 敢问:一种谦辞,表示向对方提出问题的同时,附带自谦和尊敬的姿态。尤其在讲究尊卑的场合,对方地位较高时提问用敢问比请问好。 崇:崇,高也 德:道德。 修:修行,修身。 慝:通忒,更也。 太,过于,误差。 修慝:修习,知变,知常,的修行方法,慎独,中庸之道。 先:前进,走在前面。 事:做,从事。 先事而后得:死在生前方为道。 得:得到。 非:违背;不合 与: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攻:攻,从工从攴。工,规矩。修正。 其恶:没规矩,不合理,被歪曲 无攻:不攻击 人:任何人的 恶:揭人短处,使难堪 。(不见人恶)。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1.立规矩,而不真对任何人。 2.常思几过,莫论人非。 3不见人过。 一朝:一时的,偶然的。 忿:忿,恨也,怒也。气愤。 忘:忘记 身:身外无仁。心外无仁,身心不二。 亲: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 。 樊迟老是求修身最高境界,慎独,中庸之道。 孔子而是教其为官之道,外中庸出仕之道。内中庸点到为止。孔子教其观情绪,此乃入门之法。看样樊迟脾气不好。 樊迟爵位不低,夫大人也!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意译: 子张请教于孔子: 知识分子如何做才可以称之谓通达呢? 孔子问:通达?你说的是哪里的通达? 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哪里,声名显赫,在卿大夫哪里,名声在外。 孔子说道:这是名声啊!不是通达啊! 大人之达,禀性质朴,有良心而守道义。 善于察言观色,而又谦逊有礼。 在诸侯国必然通达,在卿大夫家必然通达,(通天达道,知书达理)。 你所谓的声名在外的人,只是形式上博取仁义之名,而实际行动却背弃仁德,自欺欺人,无论在哪里,都是浪得虚名。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意译: 君子所担忧是,大同理想不能实现,徒有虚名。 士:能者,专者。 何如斯:怎么做。 可谓:可以称为;可以说是。 达:显达,通达。 尔:你。 何哉:哪里?那个?什么? 闻:闻名,出名 ,名望。 对:回答。 邦:诸侯国。 家,卿大夫封地。 夫:从一从大。擎天承大之人也。天、大,普世价值也。圣人。 质:本质;禀性。 直:率直:本性,本来,良心(污染之心) 好:喜好 义道义。 察言观色: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虑:审察,讯察 下人:居于人之后;对人谦让。《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色:脸色,表面。 取:执、拿。 仁:仁德。 行违:指行为乖戾。 居:.当;任。自居。自欺欺人,自以为是。 不疑:不疑惑。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译: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 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 孔子说:“匡正文化,哪里用得到杀伐呢? 你(只要)修治自己,百姓必定吉祥。 君子的德行如风一样无所不入,小人的品如刚刚草一样蒙昧无知, 上位者修缮自己成为风气,蒙昧无知必然连根拔起。 孔子骂季康子没什么德行,无知愚蠢,不知季康子能否听懂! 无道:指不行正道的坏人或暴君已:已,成也。 有道:1.:有德有才或通达事理 2.: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善:通“缮”。修治 善:吉祥。 风:风范德行。具也,完备,整全,无孔不入,无所不容,没有任何固定的形态。 小人:蒙昧未开化的民众。 揠:拔起。 草:草木初生也。蒙昧。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財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匡正 正:止于一者为正。从一从止。守一而止。道立于一。 意译: 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治? 孔子说道: 政就是匡正。守正,走正路也。 你要走正路谁敢不走正路呢? 言外之意,你自己不正,何谈正呢? 正人先正己,责人之心责己,恕几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译:子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意译: 子张问什么是政: 孔子说道: 在其位谋其政,不懈怠, 面临选择,依照信仰,凭良心。 立法,司法,执法凭良心。 政:匡正。治理国家事务。 居:在(某种位置)。 倦:厌烦;懈怠。 行:十字路口,选择,抉择。 以:依;按照 。 忠:心中,信仰,良心。
12.1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译:意思是我审判案 12.13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意译: 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意译: 孔子说道: 以只言片语,就可以让人折进大牢。这么做的不是子路还有谁呢? 子路(别人说啥答应的可快了!听到什么都相信没大脑,听到什么都不相信没脑筋。)根本过不了夜。(立即答应)。硁硁然,小人哉! 片言::1、指简短的文字或语言。2.指少许不和之言。 折狱:折进大狱 诺:诺,应也。——《说文》。按,应词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无宿之诺:唯也。 唯:高声应答。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伍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人就要像个人。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崇德:推崇道德。 辩惑:分别疑惑。 主,主意,主要,中心,支撑,唯一。 忠,心中, 信,信仰。 徙,改变,移动。 义,有情从位,责任。 惑:疑惑,不清楚。糊涂。 子张问孔子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崇尚道德。无论如何改变(角色:时位)要符合他的责任。 孔子说:看他信仰什么!(主意:三观) 凭个人好恶,一几之私,一偏之见,一家之言。 这就是无智,糊涂。 看到听到什么都相信没脑筋,看到听到什么都不相信没大脑。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他什么都好!讨厌他他哪里都坏。 解论语,要先知道孔子的道是什么!到底说什么! 在逐字解释,上古用单字,当下说副词,不可用当今的语言解构。那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自以为是。 读出孔子话里话外,的真实含义。 没有人能完全解构孔子,就如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你的念头一样。 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不可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只吾者其天乎! 没有任何人完全理解的是孔子当时的真正意义,谁也不是孔子。只可能的尽量贴近。仅此而已!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鞟,” 意译: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意译: 子张问何为高明。 伤人的话。像刀子切肤一样痛。 不选择,不理会。 这就是明智。 伤人的话。像刀子切肤一样痛。 不选择,不理会。 这样走路走得长久。 子张,好卖弄。自然有人不爽。 只要接触必留下痕迹,日积月累成为习惯。积而成习,习而成性。不要养成好不的习惯。很难拔除。 明:明亮,清晰明亮。懂得,了解,高明。 浸润: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也指谗言。 谮: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肤:包住肉和内脏器官的皮”。 受:接受;承受。感受。 愬:诉说,倾诉。恐惧的样子。从言朔,作,又从心作愬 浸润之谮:慢慢浸润过来使人不易察觉的谗言。 肤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指浮泛不实,或指利害切身。 行:是十字路口 远:走路走得长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苇,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