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jzzg
myjzzg
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核心原则
关注数: 48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36,004
关注贴吧数: 41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译都停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译 都停下,都停下。 我没见过,修习道德(仁人)遵从道(自然,自在), 而脸上好的! 我没看到过,修行如法,脸上好!? 修苦行,不断打压身心脸上不会好。 已:停止。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人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 吾从周,如何回复周礼啊?
孔子从未说回复周礼 孔子从未说回复周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道。 孔子答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持经达变!随时,随地,因人,因事,因地而置宜以求其合理。 到某个国家,就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与风俗习惯。 尊重当地德高望重者,向他们学习,融入他们。 这就是平天下,世界大同,必保持各种文化的特质,必有共识,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存而不论,世界大同。 不求一致,只求趋同。世界大同。 通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巧不如家什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工: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欲:想要;希望 善:办好;弄好 。 事:物质随时间的变化。 居:住 。 是:这个 邦:邦国 事:遵守,从事。 贤者:制定法律,风俗习惯的人。 友:互相合作,礼也!尊重,学习。
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译:志立于人 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译: 志立于人的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大家,全体,整体),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大家)。 君子固穷, 孔子补充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有志向的贤人君子,从来不为了保全生命而毁仁。害道。就算牺牲性命也要坚守道德操守。不改初衷。 不求回报才是好人。 成仁是为天下苍生,而不是卫道士。 道就在哪里,不用谁捍卫。 我要是为了苟且偷生而害仁道,不为也!自我牺牲,杀身成仁,求仁得仁,而不杀别人,悍不畏死。 知道,守道,行道,得道,无卫道。 不要孟解论语。 关键就是这句没读通。
身以成仁 身以成仁
身以成仁 身以成仁
15.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 15.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译: 应该让他知道而不告诉他,(必定不再信任),将失去有情。 不应该让他知道,确要告诉他(产生不良后果,而使自己懊悔,内疚)此谓失言。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亦不会失言 言:告知;告诉。 失:失去。 人:友情。 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一时失言。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守仁道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不行仁道,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行仁道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不守仁道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15.6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凭良心,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凭良心,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信仰,虔诚,恭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注释: 忠:心中。 信:信仰,信念。 言忠信:凭良心。 笃:“马行顿遟”,后延伸至忠实专一、深厚、厚重、加厚等。 敬: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行笃敬:虔诚,恭敬。 行:通达的意思。 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参:列,显现。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恭:恭敬,谦逊有礼。 孔子说:无为,就能治理天下太平,舜吧。那他做了什么,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人民)而已。(南面:代指天下、人民)。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很自然的,是不强加于任何事物的,这种无为的作用是无不为; 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下去一样,这就是道; 3、“无为”的意思就是不违背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的,无处不在,道创造万物但不主宰万物; 4、道是宽广的,道是不接受你的委托的,道不主宰万物。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干扰、不宰制、不自以为是、不居功、不勉强他人、顺其自然,自行发展。 从管理的过程看:“无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从领导的品质看: “无为”就是无私无欲,居下守贱,不自以为是;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无为”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睦相处。 经典名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意 管理者无为,人民自然就自我化育;管理者好静,人民自然就行为端正;管理者不无端生事,人民自然就富足安康;管理者没有私心贪念,人民就自然纯洁朴实。 管理者“功成弗居”,“为而不有”,凡事“不得已”才为之,便无为而治。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译: 孔子说道: 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大量效法,读经,不断提升觉悟,而知道懂得的吗! 子贡说:是啊!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道:不是,我(道)一也!以一,贯穿终始。 一以贯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一也,一以贯之,生生不息。所有圣人皆言一。所二非道也!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生生不息。 女:假借为“汝”。你。 以:原因,缘故,因。认为。 “予”假借为“余”,我 为:是 多:数量大 学:效法,觉悟 识:知道;懂得 然:同意。 非:不是 与: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贯:贯,穿也。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译: 孔子说道: 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大量效法,读经,不断提升觉悟,而知道懂得的吗! 子贡说:是啊!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道:不是,我(道)一也!以一,贯穿终始。 一以贯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一也,一以贯之,生生不息。所有圣人皆言一。所二非道也!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生生不息。 女:假借为“汝”。你。 以:原因,缘故,因。认为。 “予”假借为“余”,我 为:是 多:数量大 学:效法,觉悟 识:知道;懂得 然:同意。 非:不是 与: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贯:贯,穿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際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阚党的一个童子来传信息。有人问孔子:“这是一个求进益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人的席位上,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个求进益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意译: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时时告诫自己持守中道,(儒也)。这就是敬,尊道而行。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推而广之,道布天下。(使于四方)你自己做得道才有能力让他人效法你(见贤思齐),君子德风,小人德草。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就算是尧舜都难以做到呀。 (这就是大同理想,王道精神,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觉性敏锐,有洞察力。安住于提升悟性。 (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修身核心原则。 很显然子路听不懂,而是孔子自说自话。 子路好像从来没懂过孔子。 修:同攸,会意。从攴( pū),从人水省。表示人扶杖走水路。本义:水流的样子。上善若水。柔也,不拘也,水近道也。修道也。效法于水。 敬: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今也有说法认为“茍”是“敬”字的初文。 敬,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警也 警:本意为警告,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戒也。 修己:效法于水,柔也,不拘也!滋润也!不争也!居下谦也!静而包容,动则万变!伺机而动,随时而动,动则欲出,势不可挡。渊远流长!水近天道。(学天时习之) 修几:效法于水,时时告诫自己,持自己的戒,和自己在一起,(身外无仁,心外无仁)。 和自己在一起, 做你自己!慎独 慎独是知天命的唯一路。天理即良心(天人合一)。 安人:心安,几安,人安,安心,安人。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推而广之,道布天下。 学而时之 不亦说乎!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上位者,大人也。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上:上位者,大人也。 礼:尊礼。 使:命令,可以,行 使之……,教导之。从之。 意译:上司待人谦恭有礼,下属没有不尊敬的,敬而有信,信而从之。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所有官员都各司其职,听苁冢宰的命令长达三年。”
14.39子击馨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 14.39子击馨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馨乎!”继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意译: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 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 说道:“有心事啊,击磬以宣泄!” 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粗俗,庸俗;质朴。 硁硁乎!(保守,固执的节操) 没有人理解你啊! 可以止则止 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 (何必自寻烦恼啊!)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孔子说:“果然如此!那就没有困难的了。” 中庸无咎! 有心:有心事。 莫己知也:没人了解。 斯已而已矣:可以止则止 鄙:粗俗,庸俗;质朴 硁硁之节(保守,固执的节操)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果:果然如此 末:没有 难:困难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乱世而隐居,其次是择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开不好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恶言。”孔子说:“这样做的人有七位了。” 辟:通“避",逃避。 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
14.36 公伯寮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 14.36 公伯寮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氏控诉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还能让公伯寮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说:“道将要实行,是天命决定的;道将要被废弃,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译: 黄昏也要尽了,天就要黑了…………!知我(心忧)者何谓! (子贡:)太阳还有一段时间下山呢! 子贡问?老师为什么说没人知道您呢(孔子名扬天下呀!)? 孔子:怨天?何用? 不怨天。 责怪他人又有什么用?(都怪你无知,都是他无能)。 跟他人无关,生不逢时。 守时待命,乐天知命,尽人事听天命,为所当为。 劳而无怨,死而无憾,中庸无咎!求仁得仁。 何怨之有? 没怨过?不可能,一定怨过,圣人是过来人,此时无怨! 天道之学(古儒:儒即有道之仕,通天地者儒也。即儒者也为汇通天地有道者。) 我之所学。 (有人知吗?) 知道我(我之所学)的只有老天吧! 以天为邻德不孤! 孔子不孤! 学孔子者近天,入道。自诚明!勿自欺。 莫:日落时,没有。 知:彼此了解。 夫:表示感叹! 怨:怨恨;仇恨,责备,抱怨,埋怨。 天: 至高在上,从一大也,天命,命运。(有命,无运) 尤人:责备;怪罪 犹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犹人:骂为兽。牲口!像人的兽。犹如人。**。(孟子得其真传) 下学:人法地,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上达:地法天,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 知:.晓得。知道。 古儒:儒即有道之仕,通天地者儒也。即儒者也为汇通天地有道者。 道是一,世界不见一,见一者见道。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用德行感化之如何?何以报德?(用德行感化有良心的人可,如果没有良心呢?给脸不要脸,蹬鼻子上脸,怎么办?这是放纵) 以直抱怨, 直,凭良心,合理解决。中庸是度(安和的本事)。 合理:和礼也。 发乎于情,(良),止乎于礼(合理)。礼之用和为贵。 情理法:情于理和,法于理和。合情合理,通情达理,衡情论理。情理法(当时,当地),情(良心,情感),理(周礼,公理),法(周礼)德位配合。以情说理,以理办法。立法凭良心,司法凭良心,执法凭良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译文:孔子说:“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德行。”德是做出来的,行道之所得,道德。
14.32微生亩尝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 14.32微生亩尝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意译: 微生亩小心翼翼的问孔子: 丘啊!为什么老是举着双手,一副不安的样子。 不仅仅为了吸引注意显示才华吧? 孔子说道: 哪里敢显示才华呢! 顽疾经久难愈啊!。 尝:试,试探 谓:报、告、说、谈。 何为:为什么,何故。 是:正,不偏斜。 栖栖:不安定的样子。 与:擎也,通举。 无:不 乃:只,仅仅 。 为:因为,由于。 佞:有才智。 非:不,哪里 敢:表示有根据地推断。 疾:病。 固:同痼。疾病经久难愈的。
14.3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求为可知也 14.3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求为可知也。 译: 不要忧虑有没有好的位置,所要思虑的是有了机会能否游刃有余。 不要担心自己不知道,只要有心求道,道不远人。 位:平台,舞台,空间,地方,位置。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方人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有二解,一是郑注'“言人之过恶",即讥评别人;二是比也,同别人比而较其短长。磨磨叽叽,叨叨咕咕。 译文: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啊!你贤(闲)人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14.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实可耻! 14.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言过其实可耻!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14.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实可耻! 14.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言过其实可耻!
不要乱套 不要乱套
不要乱套 不要乱套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角色。 译文: 孔子说:“不是那个角色,就不要妄议那个位置上的事, 他知道你所不知道的。 你不是他,也许你在那个位置不如他。或许你在那个位置你就成了他。 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越出他的角色范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意译: 蘧伯玉派使者来看望孔子,孔子请他坐下,问他道:"蘧老夫子在干什么呢 "使者回答:"他老人家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还没有能够做到."使者告辞出门后,孔子赞叹说:"好一个使者!好一个使者!" 孔子为什么要赞使者,而不说蘧伯玉? 使者说的是事实吗?显然不是,子非鱼。 使者显然是当孔子的面赞,蘧伯玉无过真君子。 所以孔子说好一个使者,赞其忠贞。同时也暗赞蘧伯玉的家风。赞蘧伯玉。
14.2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效法,觉悟)自知 14.2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效法,觉悟)自知天命,提升自己的德行以合天道。 当下的人学习(为了吃喝玩乐)(自命不凡)不知几需,而为人言。不知天命活成他人需要的样子。这样是对的!那样才好,你不该怎样,怎样,该如何,如何,! 知道你是谁,你将不是你,知我者无我! 和自己在一起, 做你自己!慎独 慎独是知天命的唯一路。 唯一路 慎独 慎,真心 独,独特,特质 跟自己在一起, 了解你自己。 自己持自己的戒。(时时不离身心),不可须臾离也。 观自心,观自身。 认识自心,认识自身。 道在当下,每个当下都是道,只是不知道。慎独是见道的法门。 身心之外无仁也。心外无法,心外无佛,自然也,神即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如来。 知几之性,观自性。 知几之命,知天命。 做你自己。 自知则明,自诚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则明。勿自欺欺人。 慎独,知天命。 自知,读我,看自己,当下即道 儒是(德也(方式)),慎独,方法,(中庸),目的(天人合一)。方针,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生生不息,一以贯之(道也)。 慎独是知天命的唯一路。 核心原则却仅有一个:有觉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内圣外王: 核心原则却仅有一个:有觉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条件三观差不多,生活习惯差不多,环境差不多)可推, 不知神所神,神不可推, 做到仁者,的人。 你想要让人家做到, 首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得能做得到。 内圣外王之原则
14.2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达道,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之 14.2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达达道,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之道。 小人下达,达器也,量化,格式化,模式化,固定形态,制度化,僵化,死路一条,一条死路。
14.2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达道,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之 14.2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达达道,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之道。 小人下达,达器也,量化,格式化,模式化,固定形态,制度化,僵化,死路一条,一条死路。
欺君罔上 欺君罔上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译:子路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意译: 子路请教孔子如何对待君主。 孔子说道:不要欺骗他,如果欺骗那就是犯上。 欺君罔上…… 因为反对而反对,顶撞 顶撞亦是犯上,直谏犯上。 因为反对而反对,顶撞 而:连词。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译: 邦国行王道,言行是高度危险的。要谨言慎行。 邦国无道,高度危险,语言要回避,行为要慎重。 明哲保身。
不恭敬,必然犯上,欺骗犯上 不恭敬,必然犯上,欺骗犯上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意译大言不惭,难有作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意译 大言不惭,难有作为。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意译大言不惭,难有作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意译 大言不惭,难有作为。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鲵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侍宾客,祝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
14.18 公叔文子之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 14.18 公叔文子之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被文子推荐)和文子一起擢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孔子用话试探鲁君的态度,然后制定下一步的策略。
学学孔子如何说话 学学孔子如何说话
孔子教你说话 孔子教你说话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啊!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啊!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主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日:“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相对于贫而不怨容易些。” 天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很难接受德育教化。 相对的富人有钱有闲,相对于穷困的人有这方面的需求。
贫而好礼难,富而无骄易 贫而好礼难,富而无骄易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相对于贫而不怨容易些。” 天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很难接受德育教化。 相对的富人有钱有闲,相对于穷困的人有这方面的需求。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