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愚叟
千愚叟
名利如浮云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7,501
关注贴吧数: 33
那些另类的师友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人皆以为是,我想似乎片面。遥想夫子当年,原壤与其看法不同,亦师亦友,互相印证,老来仍互相戏谑,后人皆鄙薄原壤,实则未看出其于夫子的作用。 再说荷蓧丈人,给出的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结论,呵呵,但夫子以之为贤人。 再说那个鲁国的门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呵呵,直斥子贡。 再说说接舆,其实就是那个从车边路过的高人,更直接根本就不屑与夫子言。 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给夫子的击磬评价是: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而夫子的回答则是曰:“果哉!末之难矣。”推崇之意溢于言表。 长沮、桀溺戏谑子路,对夫子问而不答,认为夫子避人之人不如他们是避世之人。
从论语看“仁”与“礼”的关系 论语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早已经过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盛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弑君者有之,如齐之崔子;父子相争者有之,如卫之蒯氏父子;不守妇德者有之,如卫南子;僭越者有之,如八佾舞于庭的季氏。当时,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所谓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也不自诸侯出,而是出自大夫。例如鲁国大权掌握在季氏,而季氏的大权掌握在阳货手里,这样就有可能因一个人的好恶而引起天下纷争,事实证明最终阳货也正是选择了叛乱。孔子更是直斥三家祭祀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面对如此纷繁的局面,孔夫子开始重新审视“礼”与“仁”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简单的把“礼”看成是过程的合理性,那么“仁”则应该是目的的合理性。 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夫子与齐君推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其君、臣其臣、父其父、子其子,君守为君之道,臣守为臣之道,以此类推。反之,君若不守为君之道,那么臣也就无需守为臣之道,也就有了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桀纣之流有失君道者也就顺理成章的沦为一介独夫而已。 话及此“仁”与“礼”之间的关系便呼之欲出了,如果说“礼”是规范是方法论,那么“仁”则是取向是价值观。 夫子有言: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不欲观之的原因并非不合礼制,而在于僭越,便是以合乎礼制的方式公然践踏礼制,便是不仁。再如八佾舞于庭,问题不在八佾本身,而在于舞的场合,而在于僭越,便也是不仁。故而夫子的本意是说,人而不仁,则礼崩;人而不仁,则乐坏。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有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其中礼后乎是礼后于仁乎的简写,意义是说,绚丽的五彩要以素色的底子作为衬托,而能称得上“仁”的必先合乎礼制。同时也在说明合乎礼制的未必都是仁,而不合乎礼制的一定不仁。
呵呵,跟那些书呆子们斗嘴真有意思 呵呵, 变化的心学是活的, 理学正好相反。 哈哈~!
嗯,说说四句教~! 为答谢吧主的诚意,特地过来说说四句教,未必准确,只是个人的一点儿心得,不当之处,贻笑方家,顺便抛砖。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这四句的解法有很多,因为说得朦胧,所以依照大学去解也可,依照中庸去解也可,在我看来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因所占高度和角度不同而已。下面就具体说说解这四句的要点,仅供参考。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夫子说绘事后素,这个无善无恶便是衬托,若以色空来看便是空,还可以理解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意味。简单的说就是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特别要重点强调这里的善恶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善恶之意思,可以参照中庸第六章,对舜的描写,所谓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简单的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为善,相反则为恶。 次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如果说首句是隐,而此句则是显,隐时若看做无为,此句则是有为之初,可以看做是在选择,到底超那个方向走。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发而未必皆能中节,未必达到和的状态。而善恶在此处则似乎又有了不同的含义,中庸之与过和不及,前者为善,而后者为恶。 再次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此句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庸二十一章、二十二章论述比较直接,即讲了诚和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如何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之法。 末局: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者,规范;格物者,物归其类而得其法。将整个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所谓致中和者为善,中庸者为善,反之则为恶,进行归类。而这里的玄妙之处则又在于和首句相关联,我心仍放在善恶的中间,如此往复。
关于孝的答复 首先, 孝确实是学而可得, 正如夫子在说子贱的时候说的那样, 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同理若不以孝子为榜样, 哪里能学得来孝~! 而孝弟又被夫子定义为仁之本与~! 其次, 子夏更是进一步说明了贤贤易色, 而易色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事父母能竭其力。 第三,宰我在整部论语中不是很正面的人物, 除了昼寝之外恐怕就是三年之辩~! 宰我认为三年之丧为期太久了, 一年即可否则礼乐都生疏了~! 而夫子则认为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歧直接定义予之不仁也~! 综上,古人把孝弟作为评判人的第一维度, 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孝弟如此之重要呢?! 因为这个是持家的基础, 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正如有子所言: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从循道而行说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结构关系 首先,何为道,道者原意路也~!引申为方法,规律,天理。其实其原始的意思是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如何走~! 其次,循道而行就是遵循着规律和方法去做,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必要条件,而机缘或许是一个变量,循道而行未必成功。 其三,循道而行的两个关键点是遵循道,那首先是如何准确的找到真正的道,而后才是遵循而行。所以循道而行的难点似乎不在行,而在于寻找道。其实并不是这样,往往是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道而不能行~!晓得行不得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第四,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心学之法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内心的准则要么来自性,要么来自教,内心合于一,行为合于一,一者天道也,心便与天理是合一的,亦即心即理,而知行合一便是心即理的功夫。 第五,顺便再说说致良知的次第关系,致者止也,亦即停留,引申为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呢,良知的状态,良知是什么,知善恶的能力,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知善恶是知什么的善恶,是知意之动的善恶,而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致良知不过是约束知的,是为了让心分清意之动的善恶,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亦即以善出发杜绝恶,因此致良知又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故而说: 一见本体立见功夫。 进而说: 利根之人参透心即理, 中人以上醒悟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保持致良知。
随处体认天理在心学中的境界 先前我曾多次讲过,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是心学的三个层次~! 这个其实也是王门心学的根本。 抑或说是对于不同的资质分别不同的法门, 反观湛门心学的随处体认天理, 其实最多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状态, 随处体认天理, 随处代表时时处处, 体认兼知行, 天理可以看做规律, 亦即保持一种体认的状态。 仔细看来我心与天理仍为两物, 心学的最高境界是我心即是天理, 天理合于我心, 何须再以我心去体认。 似若夫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其法在中庸中早有记载: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不过就是推己由人, 推人及物, 推一物及万物, 找出法则便合于天地。 故此才将心即理标示为心学的最高境界, 执著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不过小道耳, 真正的大道在心即理, 心学的精华全在此处~~!
嘿嘿,就当再邪恶一回~! 先前我曾多次讲过,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是心学的三个层次~! 这个其实也是王门心学的根本。 抑或说是对于不同的资质分别不同的法门, 反观湛门心学的随处体认天理, 其实最多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状态, 随处体认天理, 随处代表时时处处, 体认兼知行, 天理可以看做规律, 亦即保持一种体认的状态。 仔细看来我心与天理仍为两物, 心学的最高境界是我心即是天理, 天理合于我心, 何须再以我心去体认。 似若夫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其法在中庸中早有记载: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不过就是推己由人, 推人及物, 推一物及万物, 找出法则便合于天地。 故此才将心即理标示为心学的最高境界, 执著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不过小道耳, 真正的达到在心即理, 心学的精华全在此处~~!
看过这个帖子你就不是新人了~!(大神免进) 若把心学当作一门学问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若把先生的话当作金科玉律那么你又错了~! 所谓心学亦即洗心之学, 不但洗练自己的内心, 还能够荡涤别人的心灵。 想想先生的三立, 恐怕立功才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首要因素。 其宗旨在于修身, 进而在于齐家, 进而治国、平天下。 否则满嘴诗书礼乐又有何用!? 正如夫子所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所以心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实用的价值~! 而其真正指导作用在于其简约归一的方法, 你心即是天理, 去做, 保持这种状态。 心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心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嗯, 有点意思~! 若把心学当作一门学问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若把先生的话当作金科玉律那么你又错了~! 所谓心学亦即洗心之学, 不但洗练自己的内心, 还能够荡涤别人的心灵。 想想先生的三立, 恐怕立功才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首要因素。 其宗旨在于修身, 进而在于齐家, 进而治国、平天下。 否则满嘴诗书礼乐又有何用!? 正如夫子所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所以心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实用的价值~! 而其真正指导作用在于其简约归一的方法, 你心即是天理, 去做, 保持这种状态。 心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千愚道场之以心学论书法 吾自幼修习书法多年, 盖因无名师指点, 且不喜临帖, 写字大多随性。 偶尔写写颜体, 或是因为喜欢, 或是因为相近。 最近一个朋友成立了一个书画社找我命名, 和几个书法家走得近些, 才发现一些端倪。 除了基本笔法之外, 写字首先临帖, 临帖重在结构, 结构好似骨骼, 结构好了才看出体式来。 其次才是起笔落笔的规制, 符合了结构和规制便入了某个体。 而后, 便是经常的练习, 以加强和某个体式的关联度, 提笔、入笔之间只以像为先, 而美次之。 而后, 便会加入自己的审美进去, 在转承起合之间不断的寻求美感。 而后, 变化不断的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大的结构之下有小的变化, 或者独特的起落笔画, 至此便也就有了小成。 若能够再顾及到整篇的字与字的关联, 行气、疏密、张弛之度, 便也会把整篇写得有模有样。 但离真正的高手还有区别。 真正的高手, 其实在写之前, 已经构思好了整篇的构架, 有篇章而不重每个字, 笔随意走, 意自心发。 气息便也贯通于笔尖, 写时似若行云, 静待看时, 气韵流露于其间。 便可称高手。 但离圣还很远, 圣的状态我尚不知晓, 但有一种状态似乎接近圣, 写字如若回归当初的涂鸦, 在无章中有章, 在无法中取法, 写字能够真实的表现我心, 心修得纯正, 字便也纯正了, 且无所求, 不以字立世。 你喜欢也好, 不喜欢也好, 都不在我希求之内, 或许似我文章, 似我窗外之花, 求名之害, 在于禁锢。 在欣赏书法方面说来惭愧, 初时, 并不觉得弘一法师的字好, 偶尔习之, 总觉得学不出法师的气韵。 始觉其字平平之下变化万千, 藏锋守拙的最高境界便是, 写字时内心的平静, 不与世争名, 不与世争利, 写字不过是我本心的流露。 待到愚抄写心经若许遍之后, 似有若无的出现了弘一法师的一点气韵, 才最终觉得人家书法的高妙。 真正的书法原来是在于内心的修为。 自愚略窥阳明心学端倪之后, 论证于齐家, 论证于督导子侄, 论证于事功, 论证于书法, 论证于操琴, 论证于舞蹈, 无不妥帖浃洽。 无他耳, 一以贯之。
嗯,好吧~! 年初匆忙之后, 略有闲暇, 以后周六坐馆~! 有时间的过来聊聊~!
偶得 刀笔小吏行走于各衙门之间, 体悟天理于随处。 看的是人间冷暖, 尝的是酸甜苦辣, 也曾高堂明镜朱门酒肉, 也曾卑躬屈膝仰人鼻息, 昔者以身发财浊世俗流, 今夕仕途倾轧尔虞我诈, 其实人生不过是一场戏, 扮演了或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那些书本上的之乎者也只是书本上的, 知行合一或许才是王道~!
知行合一——去实践 刀笔小吏行走于各衙门之间, 体悟天理于随处。 看的是人间冷暖, 尝的是酸甜苦辣, 也曾高堂明镜朱门酒肉, 也曾卑躬屈膝仰人鼻息, 昔者以身发财浊世俗流, 今夕仕途倾轧尔虞我诈, 其实人生不过是一场戏, 扮演了或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那些书本上的之乎者也只是书本上的, 知行合一或许才是王道~!
千愚归来~! 有一种去叫做陆沉, 似乎突然的消失, 走得了无牵挂, 实验了一下, 似乎不难达到。 而归来时又似乎并未曾离开, 或者说显和沉似乎是一物而已。 大年初一时, 跪在佛的脚下, 似乎有太多的挂碍, 沉重得紧。 一念来时灵光乍现, 不过是将自己看得太重了, 自己便是自己的挂碍。 水深则不显即便暗流涌动, 从此我便成了一个沉默的人, 或者显与寂又是一物。
杂志到了~!精美~! 嗯, 收到杂志了, 印刷的很精美, 编辑的很用心。 特别是居然有董平教授的专访, 而在下拙劣文字恬列其间, 自惭形秽~! 以后写文章似乎应该更用心些~!
最近比较忙,疏懒了吧里的事务~! 好吧, 出个题目大家命题作文。 说说阳明心学, 从哪个角度都可以。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当我们静下心来, 抛开名利, 除却束缚, 以一个跳出自己的视角, 似乎在时间、空间之外, 反观自身, 反省事物, 似乎确实可以达到先知的境界。 近日燕居, 疏离官场, 反观其走势与发展, 而后看诸事结果与事前所断无不相合~! 且惊且惧, 愚偶得皮毛尚能如此, 可以想见当年先生是何等功力~! 再次折服于阳明心学~! 再次折服于阳明先生~!
好吧~!星羽~! 责成你组织一次京城阳明心学会晤~! 报名从速, 不超过10人~!
愚者燕居~! 子燕居~! 尚且申申夭夭~! 愚叟亦燕居, 呵呵, 似乎无所适从, 看来贤者必依于贤, 而愚者自蹈覆焉。 然自觉无愧我心, 且居于正而从容中道, 呵呵, 我心光明, 又有何求?
自得之弊~! 《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子有云:叩其两端而问之。《中庸》所云便是始和至两种状态,然世人皆以始为端,便以己为是,便弊在自得,而不思进取,亦即滔滔于天下,其旨不过博一个虚名而已。自得之弊在余姚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则尤为突出,昔者夫子早有言之:“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夫子又言:“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而今之世自用及自专者众~!明末阳明心学之没落便与此亦有诸多干系,不解《传习录》录而妄称王门弟子者,吾不知何以言之,竟无语耶~!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发端未尝有谬,但若不沿着这条路径探求下去,而只囫囵则个便以此为宗,这个心学便是自得的心学而不是阳明心学。 夫《传习录》者依照《论语》之传不习乎而得名。纵观之,其说亦不离《庸》、《学》、朱子、程子之说,阳明之得依于儒,而鉴之以佛老。而今人仅以为自得为要,谬之千里。实则致良知和致中和有诸多渊源,而阳明先生的儒家功底自然了得,然世人皆看其自得,而不看其自得于何处,便也只是落得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龙场悟道后的第一件事便也是对照六经,无不浃洽。由此可知阳明先生的自得,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自得,而是对于儒家的新解,或者说符合古意亦即本意。虽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受到佛老思维的影响,但其本仍在儒家。故而学习阳明心学者必于儒,发端乎四书,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若此亦是我反对自得的本意和初衷~!
自得之弊~! 《中庸》有云: “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 夫子有云:叩其两端而问之。《中庸》所云便是始和至两种状态,然世人皆以始为端,便以己为是,便弊在自得,而不思进取,亦即滔滔于天下,其旨不过博一个虚名而已。自得之弊在余姚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则尤为突出,昔者夫子早有言之: “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 夫子又言: “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 而今之世自用及自专者众 ~ !明末阳明心学之没落便与此亦有诸多干系,不解《传习录》录而妄称王门弟子者,吾不知何以言之,竟无语耶 ~ ! 《诗》云: “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发端未尝有谬,但若不沿着这条路径探求下去,而只囫囵则个便以此为宗,这个心学便是自得的心学而不是阳明心学 。 夫《传习录》者依照《论语》之传不习乎而得名。纵观之,其说亦不离《庸》、《学》、朱子、程子之说,阳明之得依于儒,而鉴之以佛老。而今人仅以为自得为要,谬之千里。实则致良知和致中和有诸多渊源,而阳明先生的儒家功底自然了得,然世人皆看其自得,而不看其自得于何处,便也只是落得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龙场悟道后的第一件事便也是对照六经,无不浃洽。由此可知阳明先生的自得,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自得,而是对于儒家的新解,或者说符合古意亦即本意。虽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受到佛老思维的影响,但其本仍在儒家。故而学习阳明心学者必于儒,发端乎四书,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若此亦是我反对自得的本意和初衷 ~ !
中肥童解释一下 为啥这么晚睡!? 奇怪中~!
再说书法一道 自幼喜书法,发奋以时, 虽以颜体为主,但字体百变, 并不拘泥于一格。 盖因无师提点,又疏于临帖, 所以字写得很没有来历。 自从我家小女学习书法, 才窥得门径, 一则是拜入名师门下, 一则是看到字的朴拙和归真, 不以名利之心写字, 不以世俗评判写字。 原来我和小女的区别还是在于心~!
帖子是我删的~! 与之理学的虚伪相比, 我更喜欢心学的实干~!
谁能解释一下!? 会员怎么这么多了?! 为何不发言?! 怎么知道这里的?!
焉用佞~! 夫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昔者吾尝闻之:谦者和也, 又闻之: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劝学~! 夫子有言: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中庸》有云:《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心即理 看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 似乎是说我心即是天理。 看子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似乎是说天理即是我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在说人心惟危, 不能以一己之私作为行为准则,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道心惟微, 是在说道心的隐约与不明。 精一则是相对的两个概念, 精是极致, 一是初始, 似若叩其两端, 是在说看待事物的两个端点状态, 从而寻找出变化的规律。 而执中, 则是说避免过和不及的两种状态, 亦即中庸。 这四句话集中体现了虞舜的智慧。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亦即君子之道。 道,法则和规律。 明明德有两重含义, 先要自己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自明其德, 而后才是明明德于天下, 所以第一个明明德应该指的以修身为基础, 而明德则是天命赋予的人性中光明的那一部分。 亲民而又有做新民, 其实为一个物。 亲民在于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论语有云:“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而亲民的方法便是让民改过自新, 寻求内心的光明, 盘铭所云其实不是外求而是回归本源, 洗涤内心的明德而不受到外界的污秽。 止于至善其实大都理解有偏差, 认为止是停留的意思。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再如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个人认为止的真正含义是在某某之前停下来, 引申的意思的对某某的向往。
写于2012年12月2日之大雾 是日,京、津、冀地区大雾弥漫,京郊局部有小雪,数条高速封路。恰逢依约陪母亲大人归乡省亲,要去武清,不好爽约,便一早动身。 此前,回乡时都走高速,转走国道是头一回,但方向是明确的——东南。从四环出发一直东行,穿过通州时,路面上开始有些积雪,而后再走,前面的城镇名字都显得含混而陌生,但方向是不变的向着东南。大雾时浓时淡,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混着烟气愈发的显得不通透。 后来索性不看路标,只要是东南方向便一路向前。如此,时而走国道,时而穿街走巷,但方向是不变的,或是东行,或是南行。过了漷县前方突然出现了武清方向的路标,家便不再遥远了。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君子之道在于修己,在于安民,在于向往至善之境而不断努力。以愚在雾中之行而见之,似乎这正是起到了点明方向的作用,而具体走那条路径则又在其次。 故而,治学之道必始自志于学,若立志于学,便如愚在雾中之行,虽不知具体路径,但方向是定了的,最终才能够到达目的地,似乎相若。
写于2012年12月2日之大雾 是日,京、津、冀地区大雾弥漫,京郊局部有小雪,数条高速封路。恰逢依约陪母亲大人归乡省亲,要去武清,不好爽约,便一早动身。 此前,回乡时都走高速,转走国道是头一回,但方向是明确的——东南。从四环出发一直东行,穿过通州时,路面上开始有些积雪,而后再走,前面的城镇名字都显得含混而陌生,但方向是不变的向着东南。大雾时浓时淡,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混着烟气愈发的显得不通透。 后来索性不看路标,只要是东南方向便一路向前。如此,时而走国道,时而穿街走巷,但方向是不变的,或是东行,或是南行。过了漷县前方突然出现了武清方向的路标,家便不再遥远了。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君子之道在于修己,在于安民,在于向往至善之境而不断努力。以愚在雾中之行而见之,似乎这正是起到了点明方向的作用,而具体走那条路径则又在其次。 故而,治学之道必始自志于学,若立志于学,便如愚在雾中之行,虽不知具体路径,但方向是定了的,最终才能够到达目的地,似乎相若。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亦即君子之道。 道,法则和规律。 明明德有两重含义, 先要自己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自明其德, 而后才是明明德于天下, 所以第一个明明德应该指的以修身为基础, 而明德则是天命赋予的人性中光明的那一部分。 亲民而又有做新民, 其实为一个物。 亲民在于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论语有云:“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而亲民的方法便是让民改过自新, 寻求内心的光明, 盘铭所云其实不是外求而是回归本源, 洗涤内心的明德而不受到外界的污秽。 止于至善其实大都理解有偏差, 认为止是停留的意思。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再如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个人认为止的真正含义是在某某之前停下来, 引申的意思的对某某的向往
读书偶得 其实我开始在读《论语》的时候, 并没有觉得如何的高妙, 而通篇背诵之后, 也不觉得如何的深刻, 直到深入思考每一个细节, 和探讨其间隐匿之处时, 才真正感觉到《论语》的魅力,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不应该和《学》、《庸》、《孟》并称, 《论语》是统领另外三书的。 所以以《论语》为发端, 似乎是先学习了总纲, 然后在三书中分门别类的进行专门论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在说人心惟危, 不能以一己之私作为行为准则,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道心惟微, 是在说道心的隐约与不明。 精一则是相对的两个概念, 精是极致, 一是初始, 似若叩其两端, 是在说看待事物的两个端点状态, 从而寻找出变化的规律。 而执中, 则是说避免过和不及的两种状态, 亦即中庸。 这四句话集中体现了虞舜的智慧。
说说书法~! 吾自幼修习书法多年, 盖因无名师指点, 且不喜临帖, 写字大多随性。 偶尔写写颜体, 或是因为喜欢, 或是因为相近。 最近一个朋友成立了一个书画社找我命名, 和几个书法家走得近些, 才发现一些端倪。
自律与他律 今天有时间带着外甥到郊外转了转, 顺便考证了一下最近的学业, 各科成绩较之上学期有很大进步, 在期中考试中成为进步最快的学生, 已经逐步进入一流的行列。 所以再次证明了心学的力量是可以运用于各个领域, 对外甥的教育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律, 逐步成为他的自律。 除了问成绩看奖状之外, 我只问了一个问题, 现在多少心思在学业上, 他说和以前差不多, 百分之90左右。 足够了~! 从郊外吃过饭回来, 我们一起回大姐家。 到家后便开始学习, 自始至终, 无骄喜之色, 甚慰~!
纠正心学门人的一个固有观点~! 似乎谈到朱熹的时候, 心学门人总是有些抵触, 其实是大错而特错的, 朱熹其实跟心学不抵触。 朱子继自二程之学, 而二程学于濂溪先生, 而周氏又有佛老根基, 或许只是有些地方比较生涩而不浃洽贯通, 又因重礼而轻仁, 多被后人诟病。 可以说阳明先生的很多思想是继自朱子, 有些是相辅相承, 而有些是相反相承。 故而朱子之书可看。
两首诗歌 窗外之花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人们或许只是太匆匆, 可曾驻足于那些花树?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开了又谢了。 并不以人们的喜爱而浓烈, 也不以人们的无视而淡漠。 自夏徂秋, 窗外之花聚了又散了。 只是来了又去了, 不错失一期一会。 窗外那些摇曳的花树啊, 人生倘若如是, 若笃定于做好自己, 亦不足矣? 陟彼高冈 秋天最喜登高, 最宜陟彼高冈。 譬之凤凰岭上, 居山之东隅而遥对京城, 山中静气似遥与城中浮华对望。 身处浮华, 心在山中, 身处山中, 我心又在何处? 龙泉寺的诵经声时断时续, 山中之风偶尔吹过, 池中金鳞似乎是静止的。 于流连处小坐, 归兮!归兮!
最喜雨天 最喜雨天,倘若阴雨连绵则尤嘉,少人来,少事约,恰如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茶必是雨天不可或缺的,凝润的空气中,若捧上一杯温热的茶来观雨,岂不惬意得紧!茶中又独喜普洱,不管季节如何变化,我的喜欢不改变。 净过手后,将水烧于炉上的时候,便开始醒茶,醒茶的时候,便开始焚香,香气四溢之时,水就开了,茶也醒好了,烫过紫沙壶后,就可以开始泡茶了。初时,普洱茶色如淡琥珀色,继之,浓烈时若深琥珀色,但不论色浓色淡时汤色都是清澈的。恰如人品亦应如是,不以贫、富而改变,不以成、败而改变,不以身份变化而改变。 若把清茶看似温婉少女,陈年普洱则就是老妪,脸上的每一道褶皱似乎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普洱似有一股幽远的木香味,端庄而质朴,似若土著民族的音乐与歌声,虽无华却感人。 屋内若无风,檀香的烟气如幻似化、袅袅婷婷,与窗外的雨滴相映成趣,喝着茶欣赏着烟起雨落,可以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若能再听上一段《潇湘云水》抑或是《渔樵问答》则更妙。 最喜雨天!
《泛海》之赏析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的作者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曾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别的大儒。 王阳明少时聪慧,喜兵书,善论佛道,中举十分顺利,虽久赋才名但直到 28 岁才考取进士,其父王华也非等闲之辈高中明成化十七年( 1481 年)状元。王阳明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反对宦官刘谨弄权,于 1506 年被廷杖四十,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丞(不入流的小官,相当于驻外招待所所长)。 这首诗创作于被贬黜(弄权大太监刘谨遣人追杀)的路上,而表现出来却是其豪迈的情怀、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信念和理想的坚贞,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沉、没落和懈怠。阳明先生在这首诗中明确的指出了: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似浮云般轻轻掠过,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叶偏舟亦可搏击于惊涛骇浪之中,所有这一切凶险却一点点都不能动摇我强大的内心,因为我有信念。 这首诗正好是写在王阳明人生的分水岭,自少及壮,治学、入仕都比较的顺利,直到因言获罪,从此踏上了“荆棘之路”,幸好他没有退缩,并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同时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勇气和心态,才为之后的龙场悟道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和铺垫。 据说当年还有一个人也曾在日本被这首诗深深的震撼过,他就是郭沫若先生。而对于阳明先生,现在被大家熟知恐怕也就只有“知行合一”了,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做了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被誉为“立言、立功、立德”三立不朽。今仅以《泛海》抛砖,其学问精妙之处更待有心人造之。
浅析“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为心学的三大命题之一,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数易其名,并一生都在体悟和践行这句话的真意。关于“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在《左传》和《尚书》中分别有所记载,认为对于“知、行”来说,“行”更为困难,而“知”似乎落在了其次,但是不难看出“知”、“行”在此时就已经隔离开来而被视作两物。 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可惜对于“习”通常被后人误读为复习。“学”若看作可以获得“知”,那么 "习 "则应该是实践便是“行”。似乎夫子的本意是在于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恰恰又与夫子主张的学政、观政而后从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知行合一”中的“一”是“知”和“行”的主旨,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持厥中,惟精惟一。”“知”和“行”既要允持厥中,也要惟精惟一,既不能偏于“知”也不能偏于“行”。那么“一”又是什么?答曰:天理尔(或可解释为规律)。正如孔夫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孔子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宰予(子我),擅长言辞表达,有一天宰予白天睡觉,夫子知道后便很愤怒的说:“原来我对别人评价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并且说出了另一句著名的狠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诬圬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弟子言行不一的深恶痛绝,宰予的语言违背了思想,行为又违背了语言,宰予便成为了不合“一”的典范,夫子对于“不合一”出离的愤怒。 到了宋代的朱熹则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虽然把“知、行”关系稍微进行了调整,但还是有所偏倚。明代的湛甘泉(江门心学)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兼知行也”(《甘泉文集》),同时代的王阳明(余姚心学)更是进一步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至此,“知行合一”的思想便逐渐成形。 若把“知”和“行”看成两个舞者,那么“一”便是音乐,“知、行”是和着“一”的节拍相互促进的,“知”是“行”先导,“行”是“知”的落实,“行”对“知”的或修正或否定之后又会产生“新知”,再继续扩张下去,如此往复,螺旋上升。“知”为名,“行”为取,世人皆求名则止,行则落于空。譬如知孝道与行孝道之别,好色与好好色,恶臭与恶恶臭,明德与明明德之别,明代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时候主要是针对这个时弊,所谓连八岁小儿都识得却连八十岁的老翁都行不得的社会现状。 王阳明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上书反对宦官刘谨弄权,于 1506年被廷杖四十,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站出来。 “知行合一”中的“知”恐怕还尚有自知的含义,“知”便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行”便是运用自己的能力,“知行合一”就是形成一个了解能力、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掌握能力、提升能力的闭环过程,以达到持续进步。正如子夏所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传习心学观 阳明先生尝以《学》、《庸》督导后学, 今必先以《论语》为始, 继而《孟子》、《学》、《庸》, 盖因今世不古。 故而心学者, 若以《传习录》为发端, 未尝不可, 但不可止于此, 必以溯源执本。 且先生发端于儒家, 龙场悟道之后, 贯通六经, 皆以浃洽, 无有不合, 不避佛老。 故执本者必以儒家四书为发端, 以心学为法则, 或可以佛老为印证, 浃洽贯通, 后有所得。 若偶有所得, 且以自得为经传, 必失其本。 故愚尝以儒家典籍督导后学, 视自得者为异端。
正告 心学吧相对来说比较包容, 但是必须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出口就是脏话的没有权力在这里发言, 不管学问高低, 都没有权力去辱骂别人。
突然发现双鱼吧主离开了阳明吧~! 该走的不走, 不该走的走了~!
修文德以怀远 扣其本, 仁的根本在于是孝弟, 本立而道生, 儒家的根本在于修文德而后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而修德又在修文之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谨慎于事而取信于人, 爱众则必群之, 亲仁人而必友之、贤之, 行孝弟之后若再有余力才学诗、书、礼、乐。 行孝弟为人的根本是在于修德, 学文在于学习文献、典籍而可以言、可以立, 古之人修德在学文之前, 今之人反是。 修文而恐不及, 修德则未之有也。 但古人不并唯德唯重,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好吧,述说一下心学 话说阳明公悟道, 在我看来, 其实不过是一种回归, 归回于明心见性, 归回于内省不疚, 最终以达到我心光明。 若是执着于成圣, 便又是偏离了圣道。 而曾子将内省化作忠、信、传习, 恐又小而化之。
所谓不安排和敬的关系 无畏而敬,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畏,因无敬。 苟无敬畏,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因畏而后敬, 因敬而后顺, 而后安于天命, 事于父母、长上, 依于圣言。 所谓不安排, 亦即听从安排, 顺应天理人伦而为之~!
耐得住寂寞 或许缓慢~! 但, 必有所成~!
好~! 这个吧名字起得好~! 可以传承正宗阳明心学~!
说说《诗经》 读《诗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有格律, 但不唯格律。 质胜于文, 但并不野~! 不妖娆, 但很曼妙。 几乎吟诵出人类的所有情感, 有时或者只是疼苦的哀嚎, 有时或者只是劳动的号子, 有时是离人的哀伤, 有时是恋人的惆怅, 但所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真真切切, 直指人们的心灵。 总有一根内心琴弦会在不经意间背她触动, 余音悠远而绵长~!
问问~! 几个人坚持背论语? 几个人把论语背下来了? 几个人坚持继续修习论语? 几个人坚持体悟践行论语? 几个人知道论语之后该学习什么了!? 各自报告状态~!
【国学】登高 秋天最喜登高, 最宜陟彼高冈。 譬之凤凰岭上, 居山之东隅而遥对京城, 山中静气似遥与城中浮华对望。 身在城中之时, 或许心在山中, 身在山中之时, 我心又在何处? 龙泉寺的诵经声时断时续, 山中之风偶尔吹过, 池中金鳞似乎是静止的, 于流连处小坐, 归兮!归兮!
登高 秋天最喜登高, 最宜陟彼高冈。 譬之凤凰岭上, 居山之东隅而遥对京城, 山中静气似遥与城中浮华对望。 身在城中之时, 或许心在山中, 身在山中之时, 我心又在何处? 龙泉寺的诵经声时断时续, 山中之风偶尔吹过, 池中的金鳞似乎是静止的, 于流连处小坐, 归兮!归兮!
突然,我邪恶了一下 在阳明吧有一个链接, 可以去湛若水吧, 去了才知道是湛某维护的。 才约略的知道了为何君子不器, 何为知行合一。 有些人或者可以把学问做得很好, 但到了应用时却没有做学问时通透, 却原来是走入了“器”的误区。 若只言圣人之言, 却不行圣人之行, 就像包装纸一样, 如何华丽不过是包装而已。 即便是把所有的圣人之言都列出来, 也不如写一条自己的切身体悟, 对一个人产生一点影响, 发生一个真实的改变。 所以看到千愚道场的繁荣和各位学友的进步, 甚喜~!
关于“为什么”?! 自从在下痴迷国学之后, 身边总有人不断在问:“为什么?” 其实不如说是在问:“为了什么?!” 更有朋友臆断说为了要考学。 似乎国人现在太过注重于功利, 而忽略了过程,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花开都在期许着结果。 或者只是在路上。 我们一定要为了什么而怎样吗?! 我们就不能只是出于喜欢而喜欢吗? 我们就不能只是出于快乐而快乐吗? 或许有些事本来就没有为什么~!
给gtzk01的几个意见~! 一、先思考有和无的问题,星羽和左岸可以从中帮忙,但不要太着急~! 二、似乎缺少一个目标不知gtzk01想要什么?!让我先看到你的落脚点。 三、毛病似乎和几个月前星羽有些相似,想要学阳明心学,先把之前的东西统统倒掉~!
【国学】关于有所悟 下面说说有所悟, 希望对有些人有所帮助, 亦即希望方家指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谓悟也与此类同。 若要有所悟, 必先有所误, 久思而不得其解, 且困顿愈久, 则思之愈甚, 一经点化即可云开雾散为顿悟, 日久而不断印证慢慢理解则为渐悟。 譬如高峰和尚参悟:“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直至第六日想起仰山老和尚的话, 方才得以开悟可为顿悟。 再比如严滩问答, 从一个方面肯定了王畿的利根, 于钱德洪而言, 数年用功才明白这个道理算是渐悟, 虽然顿悟和渐悟和资质高下有关,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都是用心去悟, 故而若要有所悟, 必先发端于本心。
【国学】窗外之花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自夏徂秋, 或许时光太匆匆。 窗外的人们来了又去了, 并没有驻足过那些花树。 亦如世人只是匆匆, 或可曾驻足于“道”。 那些花年年花开花不同, 而“道”却一直在那里。 倘若看不到, 心便在彼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