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愚叟
千愚叟
名利如浮云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06
发帖数: 7,501
关注贴吧数: 33
窗外之花 窗外之花浓了又淡了, 自夏徂秋时光太匆匆。 窗外的人们来了又去了, 并没有驻足过那些花树。 亦如世人只是匆匆, 惑可曾驻足于“道”。 那些花年年花开花不同, 而“道”却一直在那里。 倘若看不到, 心便在彼处。
呵呵,有点儿落寞~! 今天完成了今年的一个大任务, 中午庆功的时候没喝酒, 不觉得快乐, 却有些落寞。
星羽啊星羽~! 不见长进, 看了你几个发言, 均切不中要害~! 自己的功夫不够扎实啊~!
随心所动 最近事情不断, 明天或许该去寺庙了~! 就去西山大觉寺吧~!
和者寥寥 早有人向在下介绍过绝崖先生, 千愚一向疏懒, 且不善交际, 直到在心学吧看到先生踪迹, 才一路寻来, 不过有些观点并不赞同, 恐怕也正应了和而不同, 但是对学问的热忱和执着, 倒是为在下所敬仰~! 倒是讨论学问的好去处, 千愚叩首~!
何必~!?何必~!? 斯文扫地的帖子都清理了~! 另外华仔的命运也删除了, 不解释都知道为什么~! 心学吧太平点儿好~! 各自平息~!
守愚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有无或可与智愚相较, 与其智, 宁愚~!
呵呵,有所收获 最近暑假, 几个外甥来家里小住, 每个都是独生子女, 都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 怎样和睦相处是个难题。 呵呵, 开始时一般都是这个告完状那个就接着告, 后来就好多了, 总结一下: 1、不下结论,让每个人先说别人的错误在哪里,然后再说自己的错误在哪里,然后让他们自己下结论; 2、长幼有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先由年龄大的先承担责任,同时弟弟若不尊重哥哥也是要受到警告的; 3、当然在奖励或者分发零食的时候也要适当照顾年龄大的,至少先发给哥哥们,或者直接授哥哥来分配; 4、对于错误要有惩罚,不管是谁,但惩罚前后都要讲明原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释; 5、绝不偏袒,一定要公正,奖励或者表扬那些主动做出妥协或者让步的孩子; 6、对于自私的表现坚决予以惩罚或者批评; 7、发现孩子们的意见领袖,并能正确引导; 8、让每个孩子都觉得快乐~!
一心明了,戾气顿失~! 此心若光明, 又与人何干? 做好自己, 才是王道~!
不避佛、老皆因其用~! 原来佛、老都是在入世过程中有着具体的作用~! 譬如逝者, 也只能以佛、老思想最能安慰未亡人, 礼在整个人类的行为规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礼其实就是规矩的集大成, 不逾矩便是守礼~! 若要入世, 那世间的一切便全包含在心学之中, 呵呵, 好像这个水桶更大了~!
回来了~!就说说心学的应用~! 因事驾车奔袭三千公里, 从上周六到这周六正好一周, 呵呵, 在高速上既赶上大暴雨, 又为赶时间开夜车, 同车随行的人都会感到恐惧, 嘿嘿, 反而由我这个车夫来减压~! 因为此心不动~! 整个事情是一个很被动的事儿, 误人而不被人误, 制人而不被人制, 过程很曲折, 结果很圆满, 算是对心学的一次实践~! 关键是事先的禅定中的静思, 和事情的最终走向如出一辙, 始觉阳明心学不谬~!
各位好~! 呵呵, 最近几天比较奔波, 家中有事, 开车奔袭千里。 还好, 都处理妥当。 尚在东北, 不日归京~!
羽者出戾气则学必有成~! 何为戾气~!? 读书人为何会有戾气~!? 皆由仁起, 仁者能好人也能恶人~! 譬如明代忠臣面对刘瑾之气, 阳明先生也可曾退缩~!? 这便是戾气, 源于仁, 固与笃, 成于事, 学必有成~!
说说“生而知之” 首先儒家讲的生而知之的意思不是生下来就知道, 更不是所谓的天授, 孔子说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的行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那么是不是存在生而知之的行列呢?! 答案是确实存在。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之也。” 恐怕朱子并未真通透。 而今人郑张欢先生的《论语今释》解释为:孔子说:“我的学识不是由生活过程中得知的,而是好古代文献、勤奋敏求得知的。” 在下颇为认同~! 生而知之, 是在生存的过程中对“道”的感知和总结, 孔子在这点上好古, 不再标新立异, 这好像与夫子的“述而不作”又有某种联系。 算作抛砖,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说说“女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这两处一直作为诟病夫子的有力论据, 或有试图将女子改为汝子而为夫子开脱, 恐怕也很难自圆。 好吧, 我就试着说一说算是抛砖, 小人指的是平民上节已经说过, 女子是未婚女性, 其实夫子用了一个比喻, 和平民打交道就像是和未婚女子打交道是一样的, 近了不行, 远了也不行, 一定要注意个度。 其二,字面上似乎把妇人已婚女子不算作人了, 其实并不如此, 妇人看法不一比较趋同的是指邑姜, 武王的妻子, 这个妇人的地位不应该算作乱臣的行列, 应该高于这个等级, 所以才算作九人~! 由此看来夫子哪里曾经歧视过女性~!
说说“小人” 这个词语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个见小人指平民~! 比较典型的是樊须问稼、学圃, 而直接被夫子说成小人哉, 没有为士大夫的进取之心, 无异于贫民。 其二子贡问士, 有耻,不辱君命为士, 其次,有孝弟者, 再次,言必信,行必果的硁硁然小人哉。 同样, 第一类人是臣, 第二类人便是世家弟子, 第三类人便是贫民中的精英。 所以,小人在论语中为贫民, 这样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也就好解释了~!
新来的——说说“生而知之” 首先儒家讲的生而知之的意思不是生下来就知道, 更不是所谓的天授, 孔子说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的行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那么是不是存在生而知之的行列呢?! 答案是确实存在。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之也。” 恐怕朱子并未真通透。 而今人郑张欢先生的《论语今释》解释为:孔子说:“我的学识不是由生活过程中得知的,而是好古代文献、勤奋敏求得知的。” 在下颇为认同~! 生而知之, 是在生存的过程中对“道”的感知和总结, 孔子在这点上好古, 不再标新立异, 这好像与夫子的“述而不作”又有某种联系。 算作抛砖,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新来的——再说说女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这两处一直作为诟病夫子的有力论据, 或有试图将女子改为汝子而为夫子开脱, 恐怕也很难自圆。 好吧, 我就试着说一说算是抛砖, 小人指的是平民上节已经说过, 女子是未婚女性, 其实夫子用了一个比喻, 和平民打交道就像是和未婚女子打交道是一样的, 近了不行, 远了也不行, 一定要注意个度。 其二,字面上似乎把妇人已婚女子不算作人了, 其实并不如此, 妇人看法不一比较趋同的是指邑姜, 武王的妻子, 这个妇人的地位不应该算作乱臣的行列, 应该高于这个等级, 所以才算作九人~! 由此看来夫子哪里曾经歧视过女性~!
新来的——说说“小人”~! 这个词语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个见小人指平民~! 比较典型的是樊须问稼、学圃, 而直接被夫子说成小人哉, 没有为士大夫的进取之心, 无异于贫民。 其二子贡问士, 有耻,不辱君命为士, 其次,有孝弟者, 再次,言必信,行必果的硁硁然小人哉。 同样, 第一类人是臣, 第二类人便是世家弟子, 第三类人便是贫民中的精英。 所以,小人在论语中为贫民, 这样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也就好解释了~!
说说论语的作用~! 论语之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 昨日京城经历了61年来最大的一场雨, 今天一早, 我把手下与防汛有关的人员全部集中展开排查, 当别的领导过问此事的时候, 我们已经排查清楚, 占得先机掌握第一手材料, 所以论语不是书塾中的文章, 更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
羽者又在误导人了~! 良知会不见么?内圣外王,内圣为先。还有一句话……以儒道为畚、锸之用。 什么阶段说什么话, 呵呵, 这个不适用于所有人~!
阳明先生与夫子是如此的接近 近来或有纠结儒家与佛、老的关系, 静思之后便觉得有些豁然。 夫子好古、述而不作, 儒家的经典是对之前典籍的删减而成, 夫子的出发点在于经世致用, 而不在于设置藩篱, 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也就正在于此, 这个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出发点, 使得儒家文明圈具备了超强的包容性, 才不会出现诸如西方的十字军东征那种文明的冲突。 今人或有要强分儒家与佛、老, 设置藩篱以别其宗, 一言以蔽之不自信耳~! 阳明先生之为依稀让我看到了孔子的影子, 阳明心学是入世的学说, 是可以根基于自己的理论, 以儒家为本, 对照佛、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甚至说对儒家也有过一番取舍, 这乃是一种大自信~! 这也最终成就阳明先生为治世之雄杰, 心学并不仅是塾中之说, 有些人把心学治得如此纯粹又有何用, 一入现实世界便被碰得支离破碎, 兼容并包才孔子和阳明的初衷, 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如此的相近, 不赘经典而留下规律又同时不被后学所承, 又是如此的相似~!
说说“生而知之” 首先儒家讲的生而知之的意思不是生下来就知道, 更不是所谓的天授, 孔子说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的行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那么是不是存在生而知之的行列呢?! 答案是确实存在。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之也。” 恐怕朱子并未真通透。 而今人郑张欢先生的《论语今释》解释为:孔子说:“我的学识不是由生活过程中得知的,而是好古代文献、勤奋敏求得知的。” 在下颇为认同~! 生而知之, 是在生存的过程中对“道”的感知和总结, 孔子在这点上好古, 不再标新立异, 这好像与夫子的“述而不作”又有某种联系。 算作抛砖,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管窥《明儒学案》之虚名 从理学到心学的代表人物, 我看了几遍, 不知道是我看得不仔细还是真没有, 各个学派的学说都是由弟子再传承, 为何明代不见“学二代”、“学三代”? 不禁感喟: 真孙子尚且如此, 况乎装孙子之辈~!
鉴于某些人的误导大众,只能在这里予以反驳 关于“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 情景还原: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曰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可岂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千愚叟评:泯在这里是寂然的意思~!
有意思的黄宗羲 黄宗羲归乡后,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刘宗周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 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是湛若水(甘泉)门下唐枢(一庵)的弟子。 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年学术史》中称:“梨洲(黄宗羲)嗣轨阳明(王阳明)”,为什么不说“梨洲(黄宗羲)嗣轨甘泉(湛若水)”, 原来在《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出自姚江学派,所以总观此书大致以王守仁为中心,除专列《姚江学案》外,还列《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王门学案》,以及属于王学而略有变化的《止修学案》、《泰州学案》等,居学案总数一半以上。谓“有明学术,自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四库全书总目》谓黄氏“欲抑王(阳明)尊薛(瑄)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推重而阴至微调,于王之徒外示排击而中存调护”,反映了黄宗羲尊王抑薛的学术倾向。 可见阳明心学在明代的流传和影响。
阳明心学的具体应用 简单地说,就是用扩充法在侮辱面前高大起来;用夜深人静后心魂相守的超然的心态来超越黑暗的现实,以夜治夜,获“反手而治”的大利益。(周月亮先生的《大儒王阳明》)。(反手而治:我理解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知道对错) 在与某吧主的论战之中,充分予以应用,游刃有余,因为他好名,而名于我如粪土,他便先输一阵;他陷于儒家,便不能说佛,不能说道,否则他就不能证明他自己的观点即:心学只是来源于儒家,但是他自己又说漏了,研究过佛老好几年,但是问道擅长何种经书的时候,便又回答不上来,又输一阵;最后,我说涵养时本是有感而发,他又来纠缠简直自取其辱,我当然自责,说自己涵养不好才会与之纠缠不清,其实明眼人自然会看到其中真意~!呵呵,至此他又输了一阵,所以他只能落荒~!哈哈,阳明心学才是王道~!
呵呵,原来是这样~! 突然没有了论战的兴趣, 原来论战的乐趣不仅在论题上, 而且还要找到一个等质量的论敌, 呵呵, 看来后者更难~!
湛王和而不同 这一期间最大的一场争论发生在我与最要好的朋友湛若水之间。 那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若水出访安南的任务完成,在回京城复命的途中特意来滁州住了几天。在外人看来,我与若水都喜欢谈性谈禅,称得上沆薤一气,但事实上我们也是和而不同,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争论着。这次在群山环抱中的滁州小城见面,离上次在京城分手已一年有余,执手相看,真如梦寐。可是在接风洗尘的晚宴上,管束不住的舌头又让我们吵开了。这次我们争论的焦心是宗教和学术有没有一个中心。我认为没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也要去尽力消弥它。若水认为有,所有学术的中心就是经典的儒学。直至要送他北上了,我们的争论还是没有了结。若水握着我的手说,真是快意啊!不知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与你彻夜长谈? 摘自:《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 作者: 赵柏田
道通 最近修习通经络之术, 才发现, 武学与文道何其相同, 亦即融会与贯通, 一通则百通, 身体是一个整体, 学问也要整体的看, 增益而弥不足。
嘿嘿,心学后学贤人榜(渐增) 将军墓村民: (论心学误区) 1,阳明讲学使用了朱熹的话语体系,所以有太多褒贬色彩浓厚的世俗道德词汇,学生们难免被这些字眼迷惑,比如:天理/人欲/善/至善/恶/良知等字眼; 2,阳明曾教人“念念存天理去人欲”“持志如心痛”“闲时扫除廓清”“省察克治”等等具体工夫,然后又一一否定,只认为“致良知”无误,那么学王学就不要太在意这些被否定了的说法; 3,归结到的“致良知”或可为信奉修习王学的工夫,如果不信奉,则可知“致良知”与旧说别无二致,仅仅是话头说法上不落人把柄。能拔除这一层纱雾,学习王学就能得其所。王学(心学)并不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只是儒学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无论你搞明白了哪一套话语体系,都可以兼通另一个,通达之后按个人偏好宗阳明也好宗旧儒也好,二者都当自个注脚也行。
说说日常修行 每天都要有一个吸收、化解、印证、提炼、破除、总结的过程, 这个过程似乎与我们一天的生理过程是一样的, 这样早晨应该晨读、背诵是一个增益的阶段, 一天之中遇事便是实践, 不遇事便是静思。 待到晚上, 先反省一天的功过, 若有所得再与人交流或自己记录下来, 若无所得便是没有用心又荒废了一天。
参透心学的法门 持有若无, 持无若有。
感喟于匏瓠先生问羽者答 匏瓠先生问:我在看梁淑溟先生的书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佛家叫人戒除男女之事,并非像一般人想的那样,他是为了让人看到那个完整的自己,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本来是完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他一定有他的深层含义在内的。 羽者答:人本无肉体之欲,心存良知,中正平和。这时便是一个最初的,也是最为完整的人。 而男女之事,过多则为**,蒙蔽良知,本体不明,便失了中正,忘了平和,人之良知本体自然残缺。(如果按心学的说法是: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不是最初的心了) 千愚评:其实在男女这个事情上,我们人类是违反了自身的动物本性,动物本性是除了生育期而不为此事。佛家矫枉过正,原因有两个:一对肉身的无视,二旨在痛苦中修行。
鉴于被封~! 问阳明吧吧主自称湛门后者, 你给大家推荐的那本书你看过了吗!?
龙场~!龙场~! 夫阳明先生者, 启于仁, 发于诚。 成就因之, 缧绁由之。 然龙场后, 脱儒之窠臼。 继之, 以儒为畚、锸之用。 几欲返山林而隐, 数欲临湖泽而守, 然世不与愿。 以参透天机之身而为人事, 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掌乎。 然久之则颠沛损神, 继之则殒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呜呼! 因仁而诚, 因诚而至。 博施于民, 广为济众。 至此唏嘘, 不胜语耶。 祷以祭之, 竭以从之。
呜呼~!所谓心学知派与行派! 首先,我不认为心学是分什么知派和行派的~!阳明先生的心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知行不合一之辈,知而不行,知行散离。那么沦为知派,还莫如说已经被清除出心学范畴~! 其次,所谓行派,是以反对知派而立、而行,若暂时先把“知派”放入心学范畴,那么“知派”所掌握的理、道以及良知便都是行派所反对的了~!那我就不明白了,行派反对知派,知派代表心学理论,那行派又依据什么说自己是心学行派呢,必无所依~! 第三,什么又是知派和行派的划分界限呢?类我即我,非我不我,这种自证的方式不可学,这种思维方式不足取~!孔子尚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更何况我辈~!
既然来了,不问个问题就走显得没诚意~! 各位大儒, 在下末学, 一直有个问题不得解, 烦请各位大儒解惑~! 为什么刘邦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呢!?
启予者羽也~!答而谢之~! 经年治学不敢废退, 终始思悟不停须臾, 前者功在积累, 后者力求条理。 前者在设局, 后者在破局。 前者思谋跳入, 后者寻求跳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若说是从外而内的吸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内而外的施放, 前者功成于静, 后者功成于动。 心学本身充满了矛盾, 对立而又统一。 若不着力持之, 或入玄虚, 或入事功, 慎之~!
问答 onehumanbeing问:人的思维,感情的触动,对利益的权衡,对事物的好奇与关心,这些不都是大脑的功劳吗,为甚么要叫他”心“呢,而我们肯定相信古人早就知道了这点了,那他们为甚么不改呢?为什么要称之为“心学”,而不称为“脑学”,是不顺口吗,还是古人的习惯? 就像“猫熊”因为报纸的排版问题而被改为“熊猫”吗?人们不会试图改变这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吗? 千愚答:onehumanbeing小友太有意思了~! 显然他又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又似乎在考验我的渊默功夫。 下面我来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很简单, 你用大脑尝尝盐的味道, 你用大脑闻闻花的香味, 你用大脑试试水的温度, 你用大脑看看天的颜色, 你若少任何一个具体的器官, 脑子里面就会少一项功能, 所以中国古人称为心(体脑的结合), 而不单单说脑, 当然这个心并不指心脏。 onehumanbeing小友以为然否?!
真传一句话,谬传万卷书~! 真传一句话,谬传万卷书~! 所以我只说一句: 参透心即理者利根; 遵行知行合一者次之; 致良知者更次之; 不理解这句话者皆为钝根~!
渊默之后的反思 几天来一直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 如果说心即理, 在说一个完整的概念, 那么“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又作何解释呢? 何为内外之界限? 心外的无又是什么呢? 人类的认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 已认知和未知, 但是未知的存在不等于无, 按阳明先生说的应该是寂。 我又想阳明先生是否在界定, 一个心学的界限, 界限内是心学, 以外的便不是。 如果以此来推想, 那么阳明先生的悟道是否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呢, 可授的心学, 和不可授的“寂”学, 不可授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或无阳明资质, 或无阳明机缘。 我不知道在背离阳明, 还是在接近阳明。 接受大家批判~!
说说 强则用德, 弱则以智, 强不恒强, 弱不常弱。
真能搞 咋还弄排名了尼?!
各位老师:在下请教个问题 红山玉器中有使用天河石吗?!
齐鲁之行结束,晒两件收获2
齐鲁之行结束,晒两件收获1
最新收获,方家点评! 十颗小勒子, 中间对打眼儿, 大小有差别, 原是鸡骨白, 经过盘玩逐渐变成秋葵色~! 请方家点评。
细节良渚——100倍放大拍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