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書流元
坊書流元
关注数: 3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7,575
关注贴吧数: 3
《詩經·鄘風·蝃蝀》上古音註自鄭張 《詩經·鄘風·蝃蝀》上古音註自鄭張 蝃蝀在東,tɯɯdstooŋzlɯɯstooŋ 莫之敢指。maagtjɯklaamʔkjiʔ 女子有行,naʔʔslɯʔɢʷɯʔgraaŋ 遠父母兄弟。ɢʷanʔbaʔmɯʔhmraŋdiilʔ 朝隮于西,ʔr'ewʔsliilɢʷasɯɯl 崇朝其雨。zruŋʔr'ewgɯɢʷaʔ 女子有行,naʔʔslɯʔɢʷɯʔgraaŋ 遠兄弟父母。ɢʷanʔhmraŋdiilʔbaʔmɯʔ 乃如之人也,nɯɯʔnjatjɯnjinlaalʔ 懷昏姻也。gruulhmɯɯnqinlaalʔ 大無信也,daadsmahljinslaalʔ 不知命也!pɯʔl'emreŋslaalʔ 按:蝃蝀,雙聲聯綿詞,或源自複韻詞tɯooŋ。
佛 “佛陀”为梵语बुद्ध(Buddha)之汉语音译,省称“佛”,华人民间亦称佛祖。“佛”字现代汉语普通话(国语)念fó,粤语念fat6,闽南语念hut8,吴语念veh,客家话念fut,朝鲜语(韩语)念bul(<*but),越南语念phật,日语念butsu(<*but);在古汉语中为并母,即浊音b-,且为-t入声,故古汉语读音*/bɨut/(郑张尚芳拟音)或*/but/(蒲立本拟音)较接近梵语buddha、巴利语buddha第一个音节读法。另有常见的译名,如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季羡林认为,“佛”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6][7],由于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所以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 佛陀的汉译为“觉悟者”、“觉者”,它是一个阳性名词,其阴性形态即音译为“菩提”的budhi。梵语बुद्ध(buddha)的本义即是“觉醒,醒悟,睡醒”,是梵语बोधति (bodhati,义为醒)的过去时态,来自原始印欧语*bʰewdʰ-,义为醒著、意识到,其同源词包括英文bode(昭告,兆示)、bid(示价,出价)、bede(祈祷、命令、示令)等。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语音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Alaya;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旧译“阿梨耶 识”、“阿剌耶识”、“无垢识”、“藏识”等。 [12] 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和意根(又名末那)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又名如来藏、真如等)识。众生在世间之各种活动,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造作后即由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性功能送交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之业种,由第七识不断地攀缘,配合外境六尘而不断起意造作新业,同时不断收集新业种,如是循环不已。 [1] 阿赖耶识心乃是万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出世间无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 [2] 中文名阿赖耶识外文名ālaya-vijñāna别 名如来藏、一切种子识、阿陀那识梵 语आलयविज्ञान类 别佛教术语宗 教佛教目录 1 由来和涵义 2 佛法的根本识 3 佛门古今焦点 4 阐述阿赖耶识 5 玄奘大师阐述 6 法义辨正 ▪ 否定阿赖耶识 ▪ 真谛法师分割 7 重要性 8 以正解为首要
梵藏文字母對照表 梵藏文字母對照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सूत्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天成体) ॥ नमः सर्वज्ञाय ॥ [归命一切智者] आर्या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गंभीरा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यां चर्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चरमाणो व्यवलोकयति स्म । 时照见 पञ्च स्कन्धास्तांश्च स्वभावशून्यान्पश्यति स्म । 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रूपं 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व रूपम् । 舍利子 <色即空,空即色> रूपान्न पृथक्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या न पृथग्रूपम्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यद्रूपं सा शून्यता या शून्यता तद्रूपम्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एवमेव वेदानासंज्ञासंस्कारविज्ञानानि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सर्वधर्माःशून्यतालक्ष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अनुत्पन्ना अनिरुद्धा अमलाविमला नोना न परिपूर्णाः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तस्माच्चारिपुत्र शून्यतायां न रूपं 是故空中,无色 न वेदना न संज्ञा न संस्कारा न विज्ञानं । 无受想行识 न चक्षुः श्रोत्र घ्राण जिह्वा काय मनांसि 无眼耳鼻舌身意 न रूपशब्दगन्धरसस्प्रष्टव्यधर्माः 无色声香味触法 न चक्षुर्धातुर्यावन्न मनोविज्ञानधातुः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न विद्या नाविद्या न विद्याक्षयो नाविद्याक्षयो 无无明,亦无明尽 यावन्न जरामरणं न जरामरणक्षयो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न दुःखसमुदयनिरोधमार्गा न ज्ञानं न प्राप्तिः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तस्मादप्राप्तित्वाद्बोधिसत्त्वानां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श्रित्य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विहरत्यचित्तावरणः । 心无挂碍 चित्तावरणनास्तित्वादत्रस्तो विपर्यासातिक्रान्तो निष्ठनिर्वाणः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त्र्यधवव्यवस्थिताः सर्व बुद्धाः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आश्रित्यानुत्तरां सम्यक्सम्बोधिं अभिसम्बुद्धाः ।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तसाज्ज्ञातव्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हामन्त्रो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 महाविद्यामन्त्रो ऽनुत्तरमन्त्रो ऽसमसममन्त्रः सर्वदुःखप्रशमनः ।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सत्यममिथ्यत्वात्प्रज्नापारमितायामुक्तो मन्त्रः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तद्यथा । 即说咒曰 गते गते पारगते परसंगते बोधि सवाहा ॥ 掲谛,掲谛,波罗掲谛,波罗僧掲谛,菩提娑婆诃 इति प्र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समाप्तम् ॥ 相关阅读 佛教经典梵语心经
佛學名詞: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梵音名號Mahāsthāmaprāpta,藏音名號Mthu-chen-thob),又譯得大勢菩薩、遍吉祥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聖誕:農曆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真言:唵-散-髯髯-娑婆訶(ōng sǎn ránrán súo pó hē)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據《觀無量壽經》,祂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齊名的大菩薩。大勢至菩薩的造像,手持之法器多是以蓮花為主,亦多是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寶瓶。華人民間有訛傳寶瓶藏著父母之舍利或骨灰的錯誤說法,其實佛經是說寶瓶盛著不可思議的光明,能夠普現諸佛的事業。《觀無量壽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後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太子則成了大勢至菩薩。菩薩跟隨佛學法修菩薩行,經過許多階段之後,才可成佛。菩薩中經歷所有的階段達到最高位的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只要結束菩薩生涯,在下一階段的生涯中就定可成佛。若以三尊的形式表現佛陀時,必有一生補處菩薩隨侍左右,且組合是一定的。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 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定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小化佛為標誌。作為阿彌陀來迎時的隨侍,觀音菩薩手拿金蓮台,大勢至菩薩則合掌。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左輔弼,合稱「西方三聖」。
佛學名詞: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或稱十八阿羅漢、十八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為十六羅漢,但中國民間增加了兩位羅漢,成為十八羅漢。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最後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十八羅漢之說盛行於中國漢地。
佛學名詞:拘尸那揭羅 拘尸那揭羅(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尸那羅),又稱拘尸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羅國的都城。因釋迦牟尼在此間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佛學名詞:毘舍離 毘舍離(梵文:वैशाली,Vaiśālī,巴利文:Vesāli),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吠舍釐國,意為廣嚴,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
佛學名詞:王舍城 王舍城(梵語:राजगृह,Rāja-gṛha,印地語:Rājgir,巴利語:Rājagaha),音譯為羅閱祇[1][2][3],印度古城,位於今比哈爾邦那蘭達縣。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為釋迦牟尼修行的地方。王舍城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聖地,耆那教創始人笩駄摩那可能出生於王舍城附近的那爛陀。
佛學名詞:桑伽施 桑伽施[編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桑伽施(英語:Sankassa),佛教八大聖地之一,為釋迦牟尼自忉利天返回臨降處[1]。 桑伽施國為位於中印度恆河流域的古國,又譯僧伽屍沙國、僧迦施國、僧迦奢國、僧迦舍國、僧柯奢國、桑迦屍國。《大唐西域記》稱為劫比他國,從它向東南行不到200里到達曲女城[2]。在法顯途經時,此地雜學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3]。玄奘途經時,此地只學小乘正量部並有大量印度教大自在天信徒[4]。
佛學名詞:舍衛城 舍衛城[編輯]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舍衛城(梵語:श्रावस्ती,Śrāvastī,巴利語:Sāvatthī),古印度恆河中游北岸拘薩羅國(Kosala)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遠。舍衛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匯發源地。
佛學名詞:鹿野苑 鹿野苑(印地語: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墮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舊稱伽屍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1]
佛學名詞:瑜伽論(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也是佛教行者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佛學名詞: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梵文:Abhidharma-kośa),簡稱《俱舍論》,佛教論書,由印度世親所著。本論是其代表作之一,對說一切有部學說進行整理與改造,被推崇者稱為是佛法知識的寶庫,學習佛法的必讀之書。
佛學名詞: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略名《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觀經》,亦稱《十六觀經》,共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為淨土三經之一。
佛學名詞: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
佛學名詞: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簡稱《地藏經》,譯者是實叉難陀(652年-710年,中國唐代出身西域的譯經僧),是釋迦牟尼佛稱揚贊嘆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經典[1]。 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2],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炬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有部份佛教學者懷疑它並非由印度傳入而是由中國人所寫,因該經強調孝道較接近中國的儒家思想,而美國學者Gregory Schopen則反駁稱在印度佛教中也能找到強調孝道的內容。[3]
佛學名詞:藥師經 藥師佛(梵文:भैषज्यगुरु,Bhaiṣajyaguru)(藥師如來),全名作: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佛,為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 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東方另一佛國曰「妙喜世界」,其佛為阿閦佛(不動如來)。
佛學名詞:大日經 《大日經》(梵文:महावैरोचनतन्त्र Mahāvairocana Tantra)共七卷,全名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那經》。唐代善無畏三藏、一行禪師等譯。為中國漢傳密宗所依密教經典之一。為密宗胎藏界之經典。
佛學名詞:楞伽經 楞伽經(梵文:लंकावतारसूत्र 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綜合了『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亦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佛學名詞:大般涅槃經(南傳上部)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經》(巴利文:Mahaparinibbana Sutta),此經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經》中收於長部尼柯耶第十六經,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遊行經》。該經主要是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入涅槃前三個月的最後遊行教化,以及涅槃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的情形[1]。 《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2])。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3]),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4]。
佛學名詞: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經) 《維摩詰所說經》(梵文: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簡稱《維摩詰經》、《維摩經》,或稱《不可思議解脫經》、《淨名經》,是大乘佛教的佛經。該經共三卷十四品,以維摩詰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它以辯論的方式來詳細說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教義上的分別,集中討論不二論。[1]維摩詰居士是從東方妙喜國來的
佛學名詞: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1](梵文: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 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金剛經》是禪門南宗惠能一系重視的經典,北宗神秀一系重視《楞嚴經》,俗說「南剛北嚴」。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唐代咸通(868年)年間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
佛學名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佛學名詞: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महामहाभारतसूत्रMah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簡稱《般若經》,佛教經典,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該經為唐朝玄奘法師譯,共600卷。「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 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1],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佛學名詞:法句經 法句經(梵文:धर्मपद Dharmapada;巴利文:धम्मपद Dhammapada),又譯為曇鉢偈,為佛教重要典籍。根據傳統,這些都是佛陀在不同場合中說的偈頌,當中大部份跟道德有關,其後經佛教僧侶所編輯而成。上座部的巴利法句由吳支謙譯出,名《法句經》;另有《出曜經》,根據漢譯資料,由說一切有部大德法救所編輯。
佛學名詞:阿含經(阿含)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āgama),也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阿含,是部派佛教根本經典。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高僧誦出並翻譯而來,「四阿含」常作為部派佛教經藏的別稱。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Nikaya)有著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道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時代的記錄。
佛學名詞:上部座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文:थेरवाद,IAST:theravāda;梵文:स्थविरवाद sthaviravāda;僧伽罗文:ථෙරවාද theravāda),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以及尼泊尔和印度米佐拉姆邦),与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中国与东北亚的北传佛教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
佛學名詞: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佛學名詞: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佛學名詞:世親 世亲(梵文:वसुबन्दु Vasubandhu),亦译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伐苏畔度,生于北印度健驮逻国富娄沙富罗城,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论师,为无著之弟。 现代学者,有人提出说法,认为世亲其实有两个同名人物,因传说被混合为一。
佛學名詞: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盧氏,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人,祖籍范陽涿(今河北涿州市)人。佛教禪宗祖師,相傳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神秀一系以神秀為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1]
佛學名詞:慧遠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傳統上認為,他曾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故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他弘揚西方淨土法門,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佛學名詞:蓮花生 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 Padmasambhava;藏文:པདྨ་འབྱུང་གནས།,藏語拼音:Bämajungnä,威利:pad+ma-'byung-gnas (EWTS),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大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及雲遊僧,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入藏創立僧團,後人尊稱為蓮師。由於後世弟子的極度崇拜,使其生平在無史料佐證下,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被稱為第二佛陀。所帶入的密法稱為前譯派,為今寧瑪派所信奉。首位將藏密傳入漢地的寧瑪派教傳三十二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謂蓮花生大士是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合諸佛菩薩身口意之三密金剛應化身。[1]
佛學名詞:達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梵文:बोधिधर्म Bodhidharma,?-535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在中土的印度人,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1]。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為「覺悟」,達摩本義則是「佛法」(Dharma),可參見法或佛法 (佛教) 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的少林寺面壁。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布道者,是一位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 著有《達摩四行觀》、《達摩悟性論》。
佛學名詞:阿那律(阿尼律陀) 阿那律(梵:अनिरुद्ध Aniruddha),又譯為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盧豆,阿㝹樓駄,阿泥㝹豆,阿樓駄,阿㝹駄,阿泥㝹豆,阿泥嚕多、阿泥律陀。意譯為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無滅如意、如意無貪。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為佛之從弟,迦毗羅衛城之釋氏也。佛陀曾說佛的聲聞弟子中阿那律是天眼第一[1]。 《玄應音義》二十六曰:「阿那律陀,舊言阿那律,亦云阿㝹樓駄,亦言阿泥盧豆,皆一也。此雲無滅,亦云如意,甘露飯王之子,佛堂弟也。」 其傳見《法華文句》三,《阿彌陀經慈恩疏》上,《名義集》一。 參見[編輯] 十大弟子 參考文獻[編輯] ^ 《增壹阿含經》卷7〈16 火滅品〉:「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CBETA, T02, no. 125, p. 581, b12-13)
佛學名詞:優婆離 優婆離(梵:उपालि Upāli)又作優婆利,鄔波離,優波離,憂波利。譯曰近取,近執,羅漢名。悉達太子執事之人,持律第一之比丘。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了律藏,在《佛本行集經》五十三《優波離因緣品》有因緣記載。 另有一人,本為尼犍外道之弟子,見於《中阿含經》三十二《優婆離經》所說。 音義[編輯] 《注維摩經》三曰:「肇曰:優婆離,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也。」《二十唯識述記》下曰:「鄔波離者,此雲近執,親近於王,執王事也,如世說言朝延執事。」《彌勒上生經疏》下曰:「優波離,此雲近執,佛為太子,彼為大臣。親近太子,執事之臣,古人云佛家人,非也。」《淨名疏》五曰:「優波離,此雲上首,有翻化生。」 參見[編輯] 十大弟子
佛學名詞:羅睺羅 羅睺羅(梵文:Rāhula),又譯羅侯羅、羅怙羅、羅護羅或羅雲,意譯覆障或障月,相傳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生於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是釋迦牟尼佛的獨生子,和後來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學名詞:須陀洹 須陀洹(梵文:Srotāpanna,巴利文: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中的最初位階,從上座部到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門四果中的果位。
佛學名詞:斯陀含 斯陀含(梵文:Sakridāgāmi,巴利文:Sakadagami)是部派佛教修行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沙門四果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初果、預流果),此之後則為阿那含(三果、不還果)。
佛學名詞:阿那含 阿那含(梵文:अनागामिन् Anāgāmi),是一個佛教用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還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果,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
佛學名詞:羅漢(阿羅漢) 阿羅漢(梵文:अर्हत् Arhat,巴利文: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一一空一一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正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法苦、空、無我、無常,進而斷盡三界貪愛的我見、我執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一一空一一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佛學名詞:辟支佛 辟支佛(梵文: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 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佛教术语,其梵语音译为钵剌翳迦佛陀[1],俗语音译为辟支迦佛陀,或简称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译为独觉。是因过去世因缘,生在无佛之世,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独自以因缘观智慧悟道[2],进而修行直至证阿罗汉果但不教导世人之人。[3]
佛學名詞:精進(勤) 精进(梵文:विर्या,viriya,巴利文:viriya),又译勤,佛教术语,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1]。此外,六度之一,称毗梨耶波罗蜜,正精进也是八正道之一。它也是一种心所,被列入大善地法之一。
佛學名詞:忍辱(忍) 忍(梵文:kṣānti,巴利文:khanti),又译忍辱,佛教术语,有忍耐、原谅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六波罗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来解释;四加行中的忍,则是智慧之意。
佛學名詞:持戒(戒,尸羅) 尸羅(梵文:śīla,巴利文:sīla),又音譯為尸怛羅、翅怛羅,意譯為戒,佛教術語,佛教戒律,為波羅密的一種,也是三無漏學之一。
佛學名詞:佈施 布施(梵語:Dána),又稱為檀那、布施度或布施波羅蜜,是菩薩六度之一。以福利施與人,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主,也就是施與財物、飲食乃至佛法為本義。意即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給予眾生[1]。 菩薩道的修行,從實踐「布施」開始,「布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布施的內涵,佛經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其中以法布施最殊勝、無畏布施最高上。雖然法布施最為殊勝,但還是應以財布施為基礎,財布施可以量力而為,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慳貪」習性仍然深重,雖有能力行法布施,還是得回頭補修財布施,「布施度」方有圓滿之可能。無畏布施代表已捨棄一切、無執著、無我了。 修養自性,布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佛學名詞:真如(如) 如(巴利文與梵文:tathatā)或真如(梵文:bhūta-tathatā),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法(梵文: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佛學名詞:空性 空(梵文:śūnya)或空性(梵文:śūnyatā),是基本佛教术语,诸法的空性义为非真实性。
佛學名詞:三法印 三法印(梵文:Tri-drsti-namitta-mudrā),佛教術語,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出了三相作為一切存在之特徵。
佛學名詞:三無漏學(三學) 三學(梵語:śikṣā,巴利語:sikkhā)或三無漏學,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戒學(adhisīla-sikkhā)、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adhicitta-sikkhā)、增上慧學(adhipaññā-sikkhā)[1][2]。戒、定、慧[3],即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佛學名詞:五蘊(蘊) 蘊(巴利文:khandha,梵文:स्कन्ध,skandha,孟加拉語:স্কন্ধ,skandha),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1],佛教術語,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蘊(梵文:पञ्च स्कन्ध,pañca skandha),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
佛學名詞: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1]。
佛學名詞:八正道(八聖道分)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教術語,也叫或者,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佛學名詞:金剛乘(密宗) 秘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刚乘(梵文:वज्रयान Vajrayāna;藏文:རྡོ་རྗེ་ཐེག་པ་,威利:rdo rje theg pa;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兴起。印度的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它的别名甚多,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1]、秘密教[2][3]、秘密乘[4]、密乘[5]、金刚乘[6][7]、真言乘[8]、瑜伽密教、真言宗[9]。 历史上密教流传地域十分广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为兴盛。日本密教传承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有东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两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东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则是传承印度的后期密教,藏密流传于西藏与蒙古,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刚总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佛學名詞:小乘 小乘(梵文:हीनयान,Hīnayāna)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聲聞乘、緣覺乘的統稱,包括了所有部派佛教教派。也被用來專指現代的上座部佛教。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
佛學名詞:大乘 大乘(梵文:महायान,mahāyāna),亦稱「大乘教」,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佛教兩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信徒稱他們之外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藏傳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佛學名詞: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華嚴三聖」。 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佛學名詞: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文: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