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wanli eaglewanli
关注数: 676 粉丝数: 515 发帖数: 19,193 关注贴吧数: 187
2000年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史》对中国古代人口的估计 最新的人口学研究成果 书名           作者       出版日期      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 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葛剑雄 著       2002年12月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      冻国栋 著        2002年11月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吴松弟 著      2000年12月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      曹树基      著      2000年9月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清时期      曹树基      著 2001年5月 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      侯杨方 著       2001年11月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由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最近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试图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种尽可能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全书300余万字,分为六卷,分别为: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葛剑雄著),隋唐五代时期(冻国栋著),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著),明时期(曹树基著),清时期(曹树基著),1910-1953年(侯杨方著)。各卷独立成书,全书的体例基本统一,内容力求详尽。人口调查制度、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分布、人口与社会和历史的关系等方面,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在可能条件下兼及人口结构、婚姻、家庭.生育.人口素质和影响人口变化、分布、迁移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因素;近代部分还运用人口统计学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各卷的结论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思考。本书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加上大多数作者一二十年的研究积累和数年辛勤撰写,希望能成为各自领域的最佳成果。   
历史资料记载的从东汉后期到三国时期的人口变化数据 东汉后期的人口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56,486,856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三国的人口数据为:          魏国人口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国人口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 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据,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吴国人口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523,000户,2,400,000人。 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      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晋阳秋》中的数据。         西晋统一后的人口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参考消息》台湾面临少子高龄化挑战 《参考消息》台湾面临少子高龄化挑战 2010年11月2日《参考消息》台湾面临少子高龄化挑战 (台湾《工商时报》10月29日文章) MIC产业分析师曾家宏表示,1990年后出生的台湾女性,将面临3成无子、4成无孙的「9034现象」、「未来10年台湾将新增百万名老人」、「2009年台湾总生育率1 .03人是世界第2低」。    MIC曾做推估,2020年台湾将较2010年增加100万65岁以上老人,反观人口结构另一端的20岁以下年轻人口将减少100万,这正负100万的人口结构变迁,是台湾未来10年发展的一大挑战。    观察0至4岁人口数,减少程度更显得怵目惊心,2000年此年龄层人口尚有149.3万人,到了2010年6月仅剩98.6万人,检视368个乡镇市区0至4岁人口规模这10年的演变,仅12个乡镇正成长,其余呈现严重度不一的下降趋势,甚至有61个乡镇0至4岁人口规模不到10年前的一半。    据主计处定义15至49岁为生育年龄,则2000年与2009年育龄妇女人口数相当(分别为555万人与534万人),但若对照有偶之育龄妇女人数,在这9年间规模缩减了21.6%,变成215.7万人。若将比较时间溯及1990年,对照各年龄层育龄妇女之有偶比例可发现,各年龄层之有偶比例全面下滑,甚至有差距扩大之势。    每年新生儿总数滑落趋势也相当显著,从1990年的33万6,306人、 2000年的30万7,200人,到2009年为19万2,133人,减少幅度43%。母亲生育首胎之平均年龄,1990年为25.4岁,2000年为26.7岁,2009年为29.3岁,近20年间增加4岁;首胎年龄延后,也将冲击生育胎数;若比较这3个年度的生育胎次,2009年第三胎以上的人数显著降低,不及同年新生儿数的10%。    台湾少子高龄化影响推估:      ◎短期:儿少相关产业面临冲击      举凡妇产科、小儿科、补教业、出版业、童装业,及仰赖地域市场之业者,宜及早因应。不过也因为少子化,父母将投入更多资源栽培子女,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需求值得留意    ◎中期:2027年入学大学生总数只剩6成      近来陆生来台议题讨论热烈,赞成者的理由之一,是为了目前招生状况不理想之大专院校争取更多可能。但假设学生学习表现在某水平之上的比例是一定的,那么随著学生规模的萎缩,所谓「好学生」的数量势必随之减少:2009年(98学年度)大学校院总录取人数为111,339,假设该年入学大学生系于1991 年出生,当年新生儿人数为32.2万,至于2009年新生儿数为19.1万人,相当于1991年的59%,假设有意愿、也有能力阅读大学的人口比例不变,那么18年后、也就是2027年的大学生人数只剩2009年规模的5 9%,约6万6千人,届时招生不足、教职员过多、学生素质等都会是严峻课题。    ◎长期:人才短缺,扶养压力重    人口老化,高龄人口与青少年、劳动人口的消长,是否会造成大量青年因须投入低附加价值的照护工作,拖累国民经济成长的动力?引进更多外劳、甚至请机器人代劳是否可行?以「一句口号一百万」奖励生育,但对于未来人才短缺是缓不济急,相关单位宜即刻正视。(新闻来源:工商时报)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