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鹤 徐云鹤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1 发帖数: 13,432 关注贴吧数: 6
癸卯编辑诗作 香草栽培几十年,根深叶茂自娟娟, 如今许尔归去,满目名花待后贤(自己兰花) 委怀泉石亦无论,满目烟云寄所亲亲。 何日洞庭横画桨,桃源深处有遗民(自己山水稿) 飞泉涧壑破烟萝,半夜堂前新雨过, 咫尺绿荫初入夏,日长犹喜著书多。(自己山水稿) 白石经纶即我师,今将翰墨付秋思, 吴山有意虚无意,野寺疏林过雨时。(自己山水稿) 绿映茂林过雨苍,峰回路转钓溪长。 云烟临岸茆亭古,二老归来话夕阳。(自己山水稿) 家在青山隔翠螺,白云中断旧松萝, 年来问起同归隐,是处扁舟理钓蓑(自己山水) 雨后山花别有姿。流连不觉岁时移。 溪声绕屋宜归隐。野鸟窥人洗砚时。山花自己23.910 东海出云恰似石,襄阳拜石亦如云。 拨开云石浑难辨,写出疏烟赠与君。题石自己23.8。21 试笔偶成石一堆,薜萝断壁对崔嵬。 此身自许补天去,不受米颠谒拜来。题石自己23.8。21 魑魅揶揄未敢狂,绿袍乌帽一时妆 功名富贵终无定,谁把终南入醉乡。自己钟馗其一23.8。21 横剑敝袍慑诸魔,百邪避道猎平芜。 威名共仰承黄甲,梦入唐宗始作图。自己钟馗其二23.8。21 寒山尽处柳如丝。白马涧边日色移。 壑谷蜿蜒千尺雪。举杯相属慰心期。自己山水稿 牡丹花下置疏梅。富贵孤高不待催。 闻道牡丹真国色。春生梅占万花魁。自己梅花牡丹清供23.8。21 竹屋藏书万卷多。鸣琴。闲来对酒向谁何。 诗心契合青天色。坐待青云早晚过。{自己题山水231016} 东海出云恰似石,襄阳拜石亦如云。 拨开云石浑难辨,写出疏烟赠与君。题石自己 蟾宫丹桂掩香尘,玉兔跧藏总莫论。 最是中秋凉月澹,时闻捣药认前身。 自己画桂花玉兔扇23/8/27 如见昔时壁面僧,大千沙界默相乘 南无心证菩提果,即是诸天最上层(菩提自己1,19) 茅斋小隐傍汾湖,梅影乍舒道未孤, 多谢春风吹不尽,为君一写古香图。自己24,1,16
灵芝 题识:(一)文嘉(1501-1583)画:款署“文嘉为宾芝写”。 钤印:文嘉之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文嘉》55印,168页)(二)陆治(1496-1576)对题:“芝英饶五色,孕秀已多年。本自□家庆,由来产福田。光风吹惠泽,华晕起祥烟。世载俞庭瑞,芳名□后贤。”款署“嘉靖丙辰仲秋既望作于西□书斋。包山居士陆治”。 钤印:陆生叔平(三)文彭(1498-1573)画:款署“三桥文彭为宾芝作”。 钤印:文彭之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文彭》24印,162页)(四)文彭对题:“灵芝生山阿,团团如紫玉。和风一吹披,香霭纷相逐。祥景照璚□。灵光发丹谷,谁能果摘此,清庙献芳馥。文彭为宾芝书。” 钤印:文彭印、文寿承父(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文彭》14印,161页)(五)居节(明嘉靖-万历间,16世纪)画:款署“宾芝图。居节”。 钤印:居节印(六)居节对题:“烨烨标灵秀,英英发藻文。山间滋玉露,石上润春云。会意吾为主,忘形思逸群。高歌商岭句,谁操萃霞氛。居节”。 钤印:士贞父印、居节印(七)鲁治(明代,16世纪)画:款署“岐云生鲁治”。 钤印:鲁文治印(八)鲁治对题:“瑶草呈三秀,仙芝瑞九茎。载培足清赏,怡却静中情。癸丑中秋,岐云鲁治为宾芝画并题。” 钤印:岐云仙史、鲁氏中子、莲石斋(九)陈栝(明嘉靖间,16世纪)画:款署:“陈栝”。钤印:子正父 • 陈栝之印(十)钱允治(1541-?)对题:“烨烨商山空复春,流霞色映九茎新。采来窗下时相对,便与朱华作主人。钱允治”。 钤印:平父(十一)张燕翼(明代,16世纪)画:款署“张燕翼为宾芝兄作”。 钤印:白帢居士(十二)张献翼(明代,16世纪)对题:“独采北山芝,春风入瑶岛。秀色何煌煌?不羡金光草。张献翼为宾芝兄书。” 钤印:张生印(十三)钱榖(1508-1587年后)画:款署“钱榖为宾芝作”。 钤印:叔宝、悬罄室(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钱榖》17、29印,1502页)(十四)黄姬水(1509-1574)对题:“君是王乔后,烟霞有夙期。白云栖谷口,餐服九光芝。姬水”。 钤印:姬水、黄孟(十五)王榖祥(1501-1568)画:款署“谷祥”。 钤印:谷祥、冢宰之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王榖祥》5、16印,84页)(十六)王榖祥对题:“奕奕神芝五色云,煌煌三秀吐清芬。赓歌不羡商岩叟,自爱阶庭玉树群。谷祥。”钤印:禄之、冢宰之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王榖祥》10、16印,84页)(十七)戚勋(明代,16世纪)画:款署“戚勋为宾芝写”。 钤印:曲泉(十八)皇甫冲(1490-1558)对题:“为爱长生学驻颜,丹炉常在白云间。春来忽见生芝草,笑说今应得大还。皇甫冲”。 钤印:华阳山人、不庵逸叟(十九)郁乔枝(明嘉靖-万历间,16-17世纪)画:款署“丙戌初夏写。郁乔枝”。 钤印:仲迁、漫兴(二十)皇甫濂(1508-1564)对题:“山中瑶草嘉鬯,终岁无人自芳。莫辨丹丘樵径,时因鹤驾携将。皇甫濂。” 钤印:理山之印(二十一)陈柱(生卒年不详)画:款署“嘉靖丙寅夏日,泾野子陈柱制”。 钤印:泾野、子石父(二十二)皇甫汸(1497-1582)对题。“知君有灵气,采秀慕商山。倘得陵阳诀,犹能御鹤还。皇甫汸”。 钤印:百泉山人、丛囗山房(二十三)管忠(生卒年不详)画:钤印:管忠之印、管生(二十四)陈鎏(1508-1581)对题。“山中蕴藻芳,士也美芝房。独抱寻三秀,深采遇九光。馔调唯上液,室处但殊香。况此能令寿,谁论不老方。雨泉陈鎏题。”签条:文嘉、文彭、居节、鲁治、陈栝、张献翼、钱榖、王榖祥、戚勋、郁乔枝、陈柱 芝草十二幅 止叟重装 说
十二欢喜 著录:《三十年来之上海》P38,钱化佛口述,郑逸梅撰,上海书店印行,1983年。 款识:1.皆大欢喜。乙酉七月,朱峻写黄葆戊题,为化佛居士留念。 2.喜上眉梢。化佛先生属。徐小隐。 3.抬头见喜。化佛道长兄属。唐云。 4.喜气画兰。化佛居士属。虞琴。 5.开门见喜。化佛居士属画。仲山汪琨。 6.儿戏而喜。化佛道长正。沈子丞。 7.欢天喜地。化佛道翁先生属。叶曼叔。 8.恭贺新喜。化佛道长兄雅属。陈莲涛戏作。 9.喜气洋洋。化佛道兄雅属。文侯朱嘉。 10.从吾所喜。化佛道兄先生属。丙戌春,龙山逸叟。 11.红鸾天喜。化佛先生教正。董天野写。 12.万佛楼中喜重重。化佛先生法家属篆。辛卯暮春,慈厂居士支谦并识。 钤印:1.青山老农 2.小隐 3.大石居士 4.虞琴、姚虞琴 5.仲山 6.子丞 7.叶 8.陈莲涛印 9.文侯 10.□□ 11.□□室 12.谦 题跋:1.乙酉八月,日寇宣言投降,国人咸欣然色喜。化佛居士寄情翰墨,征诸画友绘此箑以志喜,并属为识语,以申其旨。余维日寇之降,海内外皆以和平相庆,而我国人来日方长,必能痛定思痛,乃不虚此一日之欢质,诸高明当不河汉斯言。丙戌春,孙智敏识于知足居。钤印:孙智敏印、知足斋 2.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化佛吾宗集喜之旨,厪才太史已阐明之,今为书喜之首见于书者,蓋喜之真谛,如是如是。丙戌春,崇威。钤印:崇威 说明 备注:孙智敏、钱崇威题跋。 作者简介:1.朱峻(1880-?),字蓉壮,晚号恒叟。江苏宜兴人。丹青师承程竺斋,晚复致力书法,子女皆工书画。 2.徐小隐(1905-1949),名华,浙江嘉兴新塍人,仲光勋弟子,善画,尤工花鸟,宗法南田。曾与郭兰祥等在嘉兴组织“擕李金石书画社”。 8.陈莲涛(1901-1994)浙江鄞县人。号虎道人、海石翁,上海著名国画家,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11.董天野(1910-1968),又名叶风、晋初,浙江慈溪人。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师从张大千。
系壁 “雍正甲辰恬斋仿刻”款说明紫檀系壁,所用木料色如犀角,木质厚重坚密,光华内敛,不可多得。造型仿古玉环,呈圆片状,中有孔,好倍于肉成环形,孔边做边抹形。环正面雕蟠螭一对,首尾相顾,体态矫健修长,双目炯炯有生气,背上毛发清晰可数,具有鲜明的清代螭纹特征。背面阳雕仿古卷云纹,古雅大方,刀法娴熟有力。环侧面纵向纵刻“元丰二年中岳外史米芾”款,横向纵刻“雍正甲辰恬斋仿刻”四行八字款。元丰二年(1079)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贬谪的那一年,米芾二十九岁,官于长沙,闲来以书画遣怀,《池北偶谈》所录米芾《弈棋图长歌》即为元丰二年所作。米芾曾监中岳祠官,故自号中岳外史,《黄庭内景经》即署“中岳外史米芾”款,绍圣元年(1094)所书露筋祠之碑款署亦用此号。这件紫檀系壁当然不曾经过米芾之手,米氏刻款亦是“雍正甲辰恬斋仿刻”而成,但其意非在伪造,而是借以追摹前贤,使观者思接幽古,体现了清代宫廷影响深远的仿古风气。清代工匠技艺绝伦,又每多巧思,至能突破材质之限,夺造化之奇。此系壁造型装饰皆取自古玉器,环体厚重端庄,蟠螭矫健灵动,虽是凿木成器,却深得古玉神髓,令人不禁赞叹。其清雅端丽的艺术风格,又与雍正朝的官窑瓷器、宫廷绘画等呼应一气,为当时造办严格遵循“内廷恭造”之式的又一明证。 备注:清宫旧藏 1911年出版物译文: 清澈透明水晶雕布袋和尚,掌管未来及收获的菩萨。一个丰满微笑着的老人,光头编了个小尾辫辫,留着长胡子。长袍披在身上,双手各拿一直寿桃桃。这件水精制品除了背部以外,几乎看不见水晶本身的纹路。除了露出的身体以外,都被艺术般的磨光打磨。特别是胡子和僧袍之间的对比强烈。布袋和观音一样,是菩萨之中的一位。高:10.5英寸,宽:6.5英寸。乾隆时期,H.S.whitaker先生收藏 1982年出版物译文: 水晶雕仙人像 18世纪,高:25.5cm Mary Marten女士收藏 这件水晶雕老人像可能是仙人,而又手捧寿桃,可能是寿老,寿老的特征一般都可从他高高的额头看出。 水晶最早源自西方是由水转变为的石头。魏朝和唐朝历史中都有提到波斯的水晶。之后成为宋朝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宋代的作家曾写道:建造了一座水晶宫,传说在这座宫殿苏州,所以苏州曾被人称作水晶宫。水晶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工艺,一些水晶雕菩萨象可以追溯到明朝,但大部分都为18世纪。
笔筒 笔筒造型古朴,雕凿自然,浑然自成,圆口圆身,色泽温润,包浆厚重。筒身刻有诗文,诗文为“研水生冰墨未干,画梅须画晚来寒。”落款为“金农”,钤印“吉金”。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三国时期以出现因其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落款之金农,系浙江仁和,一说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为清代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妻亡无子,遂不复归。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学养深厚,居“扬州八怪”之首。但其天性散淡,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本品有其钤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本品书法,古朴浑厚,是其书风再现。有其所创的漆书风格,字貌似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气韵磅礴,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典型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古拙淡雅,真率天成,令人爱不释手。 除诗文外,该器还雕有梅花,梅花数朵,三五成枝,独自开放。梅花是国人素来喜爱之花,松、竹、梅向有“岁寒三友”之称,该器吟咏主题即为梅花,秉性高洁,凌寒盛开,历代诗人均有名篇存世。本品题签主人金农,身世坎坷,不能得意,咏梅即为吟咏身世之不平,梅花严寒怒开,不畏风雪恶劣,正蕴含了诗人本人不畏时世艰难,却又无人赏识的尴尬境地,寄意诗画正为了留存心性。本品为黄花梨木雕啄而成,黄花梨木是清代笔筒常用材料,结实耐用,节理紧凑,美观大方,深得文人墨客喜爱。本品整体雕琢朴素无华,古朴清雅,体态不落俗套,润泽明朗,质感浓重,名人宝用,价值极高。
台静农 钤印:龙坡、台静农印信、定慧 题识:曾于吾师励耘老人壁上见东塾先生以篆法书此数语。静农。 释文: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好几年前我编《明报月刊》的时候,有一天在台湾报上读到台静农先生写的《伤逝》,十分喜爱,写信请他准许我转载。台先生回信说,《大成》的沈苇窗先生早已经来电要转载那篇文章,还请他写了《伤逝》两字:“此一小文,两处转载,似可不必,尊意以为如何?”结果《明月》当然没有刊登《伤逝》了;我倒保存了台先生那封用圆珠笔写的短简。 我始终没有见过台先生,却求得他给我写了一幅字。字一直挂在书斋里,晨夕相对,慢慢结交了台先生,先是淡交,后来竟深交了;人化成字,字成了人,七十三个字,字字都是我眼中心中的“台先生”。 我常想,字好字丑,难有定法,眼看心喜,就是好字。惦念一个人,一旦盼来了片纸只字,明明是涂鸦之作,也爱不释手;既然话都不投机,再漂亮的字看了也不会惬意。我很相信人讲人缘,字也讲缘。画大概也一样。每当张大千生日,台先生画一小幅梅花送他,张大千很高兴,说:“你的梅花好啊。”最后的一次生日,台先生画了一幅繁枝,求简不得,多打了圈圈,张大千竟说:“这是冬心啊。” 张大千说台先生是“三百五十年来写倪字的第一人”,那是中国传统的评价说法,仿佛好字好画非要有源头有师承不可。写字练基本功临摹前人遗墨,当是很有用的,不过最终还是要写出自己的精神个性才好。我看字也常常带着很主观的感情去看,尽量不让一些书法知识干预自家的判断;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字里的人。 台先生的字我看了觉得亲切,觉得他不是在为别人写,是为自己写。他的字幅经常有脱字漏字,但并没有破坏完美的艺境,可见他的书艺已经轮回投进他自己的人格世界里。钢琴大师荷洛维兹晚年弹琴也经常弹不准几个音,却能保住了整首曲子的独特气势,他说他不计较这些:“我是荷洛维兹!” 台静农的字是台静农,高雅周到,放浪而不失分寸,许多地方回执得可爱,却永远去不掉那几分寂寞的神态。这样的人和字,确是很深情的,不随随便便出去开书展是对的。他的字里有太多的心事,把心事满满挂在展览厅里毕竟有点唐突。台先生一定会说:“似可不必。” 沈尹默的字有亭台楼阁的气息;鲁迅的字完全适合摊在文人纪念馆里;郭沫若的字是宫廷长廊上南书房行走的得意步伐。而台先生的字则只能跟有缘的人对坐窗前谈心。我天天夜半回来,走进书斋,总看到他独自兀坐,像有话说,又不想说。台先生一直在那里。 ——《字缘》载于《董桥散文选》 著录:董桥《甲申年纪事》第60页,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蒲华 登录后可查看 登录后可查看 登录后可查看 款识:嘉业用光安和康乐 芳猷所立德惠福祥 应堂仁兄大人雅鉴 秀水作英蒲华书 钟鸣鼎食富贵延年 辛丑长夏胥山野史蒲华写牡丹 钤印:蒲华印信 蒲作英 作英 芙蓉庵 蒲华钟鸣鼎食图 蒲华(1839-1911),晚清“海派”画坛具有创造精神的代表画家。其画气势磅礴,可与吴昌硕媲美。蒲华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砚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剑胆琴心室、九琴十研楼。浙江省-嘉兴人。自小喜读书,能作文章,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其性格追求自由,与窒息个性的科举八股文格格不入,最终只得秀才,从此绝念仕途,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蒲华携笔砚出游四方,以卖画为生,最后寓居上海。蒲华的知友中友情最深的是吴昌硕。蒲华谢世时身旁无亲人,吴昌硕等为他料理丧事。 蒲华是少见的海派画家,性格豪爽不拘,风格大胆泼辣,虽然身前落魄,但是对后世包括海外的水墨画家,都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水墨画界。蒲华虽然一生落拓,但是交友广,人脉深,作品存世量很大,其中既有赠送的,应酬的,也有换酒钱打发房租的,种种不一,所以工整和粗糙的程度也相差很悬殊,品质的不稳定,使得蒲华的作品价格,一直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即使再粗粝,毕竟他是一流的水墨画大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影响力会更为显著。 《钟鸣鼎食图》是蒲华难得的清雅秀整之作,配合着金石拓片和钟鼎文字,愈发显得古意盎然,迥出尘表。牡丹是常见的富贵画材,这点毫无疑义,但是如何把这样富贵到堪称艳俗的牡丹花与古拙敦厚的青铜器拓片结合在一起,蒲华的尝试非常值得肯定,他选用了特别温和的色彩系列和比较规范细致的造型手段,使得二者相得益彰,体现出画家对画面强大的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牡丹花,一定要画得饱满喜人,才有富贵相,蒲华深谙此道,白牡丹花用高雅的淡墨细细勾勒,中间有微微一点的洋红,若有若无,着实引人怜爱。实际上,蒲华完全是把这幅周朝的青铜器钟鼎拓片,当成了一张笺纸,在上面轻松挥毫,所以这幅作品,等于是双壁合一。 清代建朝初期,因为文字狱兴起,文人纷纷避祸禁口,把精力放在考据古代文字上面,最终经过数次衍变,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干嘉学派,专事考古,不问政事,到了晚清,碑派书法经包世臣提倡,风行天下,在这种风气下面,才诞生了先用青铜器拓片做底,请名画家在上面加笔成画的艺术风尚,蒲华此幅,正是这种大的艺术背景下诞生的精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容小觑。 在原青铜鼎上进行拓片,也是比较繁难的一项工作,而且视觉效果要不能扁平,有立体感,势必要添笔,同时不能破坏原钟鼎文字和图案的细节,这方面,此画也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有心的藏家可以慢慢品味。
款识 款识,简称“款”,指在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题写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什么叫款识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彝(yí)器上的记载年代等的文字,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刻意追求款识的艺术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说。 事实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书画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识和印章三者构成,尽管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层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处理得好坏,将明显地影响通篇的艺术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补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焕发。在这里,署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会损害整个布局,甚至使作品归于失败。 款有双款和单款之分。双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单款只有下款,没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较多,而署款又只有下款廖廖数字的,就叫做穷款。一般说,款识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书者必要的记叙、受书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这些是上款的内容,还包括书写时间,书 一、题跋(bá) 题跋,也叫题记。实际上“题”是“题”,“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题”,放在正文后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 题跋有书家自己题跋和其他人题跋。他人题跋大多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给予评定,也有今人的墨迹为得到他人夸奖而请名家题跋的。 书家自己题跋的内容主要指书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书家自己或评点正文或记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简短文字。其中书家或评点正文或记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这常常是书家署款美学意蕴的主要所在,廖廖数语,但却耐人寻味,有时就像“诗之眼”,一两个字,其味无穷。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书家的跋语非常精美,这里略举数例,以供欣赏。 明代书家文征明行书《游虎丘诗卷》的跋:“夏月酷暑,无以为遣。偶得佳纸,援笔聊仿山谷墨法。”从这个跋语中,可以体会到书家“游于艺”的高雅而闲适的心境。 明书家董其昌自书《和子由论书》行草卷的跋:“山谷以东坡书为本朝第一,故书此诗。”书家崇敬苏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见。 清代书家郑板桥行书横披《难得糊涂》的跋(bá):“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辛酸的。 总之,题跋仅占一块小小天地,但它是书家心灵的印证,是书法艺术创作大展雄才之地,是书家和欣赏者彼此沟通思想和情感,使书法艺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礼语 礼语也叫敬语,指款识上常用的一些礼节性的词语,礼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受书者的尊称,常用的字词有大、尊、令、恩、仁、贤、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仁兄(自己的兄长),贤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类是书者的谦称,一种是谦虚地表明自己没有才华,常见的是给自己加上一个“愚”字,如愚父(我的父亲),愚兄(我的兄弟),愚儿(我的儿子)。一种是表明自己的辈份晚,常用的有后生、后学、晚生、末学等。 第三类是书者向受书者求教的词:常用的有正、教、鉴、雅、惠、属等,如正笔、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赐教、大鉴、赏鉴、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词语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语,如留念、存念、补壁。 款识中的礼语还有的在末尾写上“学书”、“拙笔”、“试笔”等字样的。
古代五大美男的惨局 潘安:被诛灭三族 潘安(247—300),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河南荥阳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擅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时人称他是一个忧郁的美男作家。 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那绝对就是个追星的架势。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妇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 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晋书·潘岳传》里记载有这个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丑男还有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张载是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左思则更惨,挨女人们一顿乱唾。张载和左思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掷果与掷石、乱唾绝然相反,这让潘岳的名声更大了。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司马炎建立西晋后,22岁的潘安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黄门侍郎,还做过多年的七品县令。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年)前后,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 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黄异庵 吴昌硕 (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又字俊卿、仓石,别号缶庐、苦铁,又署老缶、大聋。浙江安吉人。1872年,因慕金石书画鉴赏家吴云(平斋)之名,第一次来苏州,在观赏平斋所藏三代铜器“两罍”之余,结识一些名士。1880年第二次来苏,先寓居吴云听枫园住宅中,两年后搬至西庙巷,将继母、夫人由安吉迁居于此。与潘祖荫、吴大澄、杨见山(岘)、朱古微(强村)、顾麟士(鹤逸)、任伯年(颐)等交往密切,并从杨见山进修文艺,学习诗文。1895年参加“怡园画集”。为顾鹤逸刻印数十方,有“一丰亭长”、“顾麟士画记”、“西津仙馆”等,另篆书三榜“一丰亭”、“鹤庐”、“杨某柯竹之斋”。在苏期间,先后收赵石(古泥)、赵子云(云壑)等为徒。至1911年夏始离苏赴沪。其篆刻初从浙、皖诸家入手,上溯秦汉,不蹈常规,钝刀硬入,朴茂苍劲,前无古人,曲尽造化之功,有《缶庐印存》等。 徐新周(1853--1925年),吴县人,字星舟,别署星州、星洲、星周,室号耦花盦等。自幼嗜古,尤究心金石,后从吴昌硕学刻印,渐通六书,所作印谨守师法,不逾规矩,犹有其师中年时期之印作风貌,边款亦肖乃师。然细而察之,所刻线条不如缶翁浑厚恣肆,而是方匀坚实者多,且“秀”多“苍”少,但意味严正不俗,能自具面目。1918年,辑平生得意之印作160方成《耦花盦印存》四册,缶翁亲为撰序称赞。 王大炘(1869--1924年),吴县人,字冠山,因治斯冰之学,又以铁笔行藏,故号冰铁,并为世人所习称。一署巏山民,所居曰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大炘少居苏州萧家巷,二十余岁移家上海,与郑文焯、廉泉、端方、孙揆均、缪荃孙、章钰、陶湘、蒲华、袁克文、吴永以及流寓上海的韩国贵族闵泳翊等交善。其印艺一时为官员、儒士、藏家所爱。所辑《冰铁戡印印》,多有这些名家的序跋与诗赞,受到高度评价。 赵古泥 (1874--1933年),名石,常熟人。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因非常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他师法吴昌硕而不为缶师所囿,继承吴派印风而能另辟新境,以封泥的抽象形式,得汉金文、砖瓦文之精髓,出神入化,将缶翁的圆转浑穆,化为方折廉厉。于章法之经营亦别出心裁,终于形成印风特立的“稳”、“雄”、“阔”等艺术特色。他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又创“虞山印派”。有《赵古泥印存》、《拜缶庐印存》(40卷)、《泥道人印存》、《泥道人诗草》等传世。 赵云壑(1874--1955年),苏州人。原名龙,改名起,字子云,号壑山樵子,壑道人等。名苏州所居曰“耕心草堂”。寓居上海时,又取斋名云起楼,思寒斋等。云壑少时家境清贫,但受慈母张氏家习儒之影响,喜读书,有时操笔涂抹书画。30岁时,经友人介绍,拜吴昌硕为师,从此书、画、印兼修。印能得缶翁之神而不徒袭其貌,得精萃而稍出新意。曾辑《壑山樵人印存》,不规规于形似,重在得法。时东瀛人士以“缶庐第二”誉之。 费公直(1879--1952年),原名善机,字天健,号一瓢、霜红、双桥词人等,别署器志、秋明,室名秋明阁、双红豆簃,吴江同里人,世居周庄。1906年加入同盟会,也是南社社员。工诗善画,花卉得华喦遗法,秀雅轻灵。又擅篆刻,曾为柳亚子刻“李宁私淑弟子”印,现藏苏州博物馆。 周梅谷(1881—1951),苏州人,原名周容,别号百陶室主。周氏曾于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嘉余坊口设“寿石斋”,以鬻印刻碑为业数十年。他能书善画,博览金石,四十以后始问业于吴昌硕,因与同门赵古泥交谊最深,故治印刀法与古泥很相近。又擅仿古印,曾得旧牙章,遂以宋人篆法戏刻“东坡居士”四字,日本人见之如获至宝,以巨资购藏,并影印刊于纪念集中,周氏名声由此大震。生平刻印较多,但印稿不自珍惜,至晚年方有《古吴周梅谷周甲后留存》等印谱传世。 李尹桑(1882--1945年),吴县人,原名茗柯。以尹桑字行,别署桑、壶父、秦斋。因得一大银玺而狂喜,故更号玺斋。尹桑幼随父迁粤居广州,遂隶籍广东番禺。其父公暇雅好文翰,喜收藏,与当时在广东巡抚吴大澄幕中主广雅书局校书堂事的黄士陵交善,遂将茗柯拜牧甫。尹桑于牧甫之书印及文字训诂之学,靡不穷其原委。牧甫北归,尹桑又向南来之谭延闿请益,并随之游幕东南各省。中年归粤,潜心金石,日以摩挲古玺印、瓦当、泉货、造像等拓本为乐。篆刻上将黄牧甫开创的“黟山派”印风发扬光大。
文玩核桃 终极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 文:温柔魔鬼 终极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 name=image_operate_33121[转载]终极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 之前温柔跟大家探讨过文玩核桃上色的奥秘。今天,就来说说文玩核桃另外一个最神秘的地方——包浆挂瓷。 “上色”和“包浆”一直以来都是文玩核桃这个圈子中争论的焦点。对于一个老玩家来说,随着盘核时间的推移,有两个变化是最大的,一? 一、包浆的原理: 包浆,顾名思义:包裹着一层浆体。这个词的定义是很准确的,文玩核桃的包浆,确实是从表面这层浆体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这层“浆”的来源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了解人手掌分泌物的成份开始了。 1.手掌分泌物的成份 人手上的皮肤会分泌两种物质:汗液和皮脂。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的,对于文玩核桃的上色来说,汗液起主导作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文玩核桃上色浅析》一文。)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它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种脂类物质,主要有饱和的及不饱和的游离脂肪酸,甘油三脂、蜡类、固醇类、角鲨烯及液体石蜡等。皮脂排泄到皮肤表面,一部分附着在毛发上,起润泽毛发的作用;另外大部分皮脂和汗液混合后在手掌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状的皮脂膜,这种物质就是包“浆”的前身。 2.包浆与木质融合演变过程 乳状皮脂膜因为含有脂类和蜡类物质,其本身兼具“油”和“蜡”的属性,在接触白茬核桃的木质时,会迅速渗透进木质纤维中,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段时间会感觉核桃变色快、吸收感强。总是手感涩涩的,行话叫“咬手”。过了这个阶段,乳状皮脂膜与木质纤维受到填充物影响会进一步收缩,这是继新核桃下树阴干过程之后的进一步缩尺。一般根据核桃个头不同收缩比例也不一样。例如皮质不错的边40白狮子,下树阴干一个月会缩至边39左右,上色半年后又会缩尺0.3~0.5mm。以此类推,越大缩尺越厉害,皮质越差缩的越严重。随着混合物的水分逐渐蒸发,乳状皮脂膜还原为皮质混合物,其中多种脂类物质进入木质深层,进一步与木纤维融合,而另外一部分蜡类混合物析出到核桃表层堆积下来,凝固为类似结晶体的透明浆层,这就是俗称的“包浆”了。 从核桃入手盘玩几个月开始至几年之间,核桃的包浆会越来越深厚,面积也会随着核桃表面磨损而加大。深入木质深层的成份因为多为脂类,所以表现出“油”的特性,会伴随着“呼吸作用”深入核桃内部,最后进入核桃内腔,与核桃仁相遇。如果这时候核桃仁恰好处于内部水分完全散发干净的状态,遭遇脂类物质时会迅速与之交融,仁中油脂不断渗出,随着盘揉转动过程遍及内腔表面,同时也会受到“呼吸作用”的影响反向向外渗透,进一步完整、完善脂类物质与木质的融合,悄悄改变木质的构成。终极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 name=image_operate_30671352908527931 alt=[转载]终极解密文玩核桃包浆挂瓷的成因及原理 src="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12.sinaimg.cn%2Fmw690%2F7766542dhce7690104bfb%26690&urlrefer=b6db94c175a4f1d00f639b8c65e67b72" width=419 height=342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s12.sinaimg.cn%2Fmw690%2F7766542dhce7690104bfb%26690" real_src="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12.sinaimg.cn%2Fmw690%2F7766542dhce7690104bfb%26690&urlrefer=b6db94c175a4f1d00f639b8c65e67b72"] 3.详解文玩核桃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并非是核桃真的在呼吸,这个名词是温柔提出来的一种说法,意在使核友们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方法更好、更快的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愿大家都能理解温柔的一份苦心,呵呵~!^_^
兰花术语(给刚养兰的朋友) 1、 叶姿:指兰花叶片展开的姿态。 2、 假指环:又称叶柄环或叶柄痕,指叶柄下部的环形节。 3、 龙根苗:在野外自然环境下,通过兰花种子自然繁殖的或由龙根生长的兰花苗。 4、 兰荪:兰花果实的俗称。 5、 粉叶:兰花新长出来的苗色浅(如淡黄色)及至到了成苗后仍有些叶子仍呈浅绿色,这样的叶叫粉叶,一般情况下,粉叶类兰花其花色也是比较鲜艳的。 6、 原生草(种):指由原生状态下取得的下山草经人工栽培熟化并从未离开过本土(一般指国内)的兰草。 7、 一次根:从新芽上长出来的第一次根叫做一次根,这种根通常只有一条。 8、 二次根:假鳞茎开始结头时长出来的侧根叫二次根,通常有许多条。 9、 结头:假鳞茎膨大过程。 10、 鼻头:指叶的叶尖顶部主脉为中线的小三角。(待商榷) 11、 大棚苗:在兰场遮荫大棚内的自然环境下长成的兰苗,通常比较健壮,抗逆性较强。 12、 线艺兰期待品:具有不甚明显的线艺成分或有出线艺倾向的兰株。 13、 扣水增光:系指在秋末时段,对植株采取增加光照量,减少供水量,促使株叶老熟。达到植株体内的自由水减少,不会结冰的束缚水增多,提高植株抗寒力的一种栽培措施。 14、 组培苗:植物组织培养也称试管苗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具体是指植物的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和分化。 15、 圆瓣:萼片圆润,收根特紧,花瓣不起兜或微兜,这是与梅瓣区别所在。 16、 背银:是指某些兰草的叶背上布有一层似雾又似猪油膜状、呈银灰色的色彩。 17、 中骨:即指叶片的主脉。 18、 收根:是指兰花萼片从放角处(即有明显钝角处)开始向萼基逐渐明显收小,其萼基的宽度一般等于或小于放角处宽度的三分之一许。收根又有短收根、长收根和两端收根之分。 19、 放角:是指兰花萼片的端部或中部两侧有明显的钝角。 20、 返销草:又称返销苗,指原产于中国大陆,经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兰花种养者培育后销回中国大陆的兰苗。 21、 温室苗:是指在全封闭、高温高湿、人为控制温、湿、光照度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兰苗。 22、 肩:即专门指副瓣着生的形态:第一种呈水平状,称为“一字肩”,属上品;第二种,当舒瓣前后,二片副瓣微微下垂,称为“落肩”,这种形式较次;第三种,是花刚盛开,副瓣就大幅度下垂,与主瓣形成三角形,称为“大落肩”,属劣品;第四种,是副瓣微向上生,称为“飞肩”,属贵品。 23、 收根放角:收根系指兰花外三瓣的根部收细。 放角系指自瓣幅中间向瓣前端呈先放宽,且向内微卷,形成瓣端起兜状。 24、 罗衣:即是苞片,俗称“壳”或“包衣”是花梗基部与花轴相连的地方所产生的器官。 25、 唇瓣:俗称为舌,来源为以花喻人,似人的舌。 26、 激素苗:系指使用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类药物让兰草多发之苗,因是催生之苗,苗弱不易养。 27、 梅根绿背:指苞片的基部为梅瓣的色泽,背部为绿色。此术语出自‘出铃时色如茄皮者,梅根绿背,黄者素’。 28、 兰花外三瓣:中央竖直一瓣称为主瓣,左右横向排列两瓣称为副瓣。 29、 棱瓣:指萼片呈棱形,瓣端特别,大放角,紧收根。花瓣一般内捧。 30、 三格九品:三格一是正格;指一般正常的普通品种,二是逸格,指教为优秀的品种,三是奇格,指出现变化的奇异品种。 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1、 玉簪瓣:萼片修长,瓣端钝圆,腰略细,似簪往往碧绿如玉。 32、 锥形瓣:萼片瓣端突然收缩,宛如一柄锥子,属残变瓣形。 33、 素花:完全素心兰花的简称。素花是指花莛、苞片、萼片、花瓣、蕊柱、唇瓣(前裂片、侧裂片、子房),色泽单一而纯净(允许浮泛另一种颜色的无点斑状淡淡晕影),全无异色筋纹及点、线、块斑的兰花花朵。素花包括:桃腮素、艳口素、艳口桃腮素、彩鞘素(麻壳素)、赤芽素等。 34、 桃腮素:凡唯独处于唇瓣基部的侧裂片(俗称腮包),有浓淡不一的异色晕斑,或点、线、块斑,其余各部位均无异色筋纹及点、线、块斑的兰花朵。 35、鸡嘴:兰花花蕾在未开放前,蕾尖合拢紧贴.随着发育,逐渐微分,稍张状.这些姿态,称为"鸡嘴" 36、巧种和官种:捧端起兜有白头者为"巧种",捧端没有白头,或仅微有浅薄兜者为"官种". 37、先明艺与后明艺:一棵兰花,新芽或新苗体现出来的艺到了老苗其艺象淡化或转绿甚至一点艺迹也看不见了,这种艺叫先明艺;反之,新芽或新苗没有艺到了成苗或至老苗时才体现出来的艺叫后明艺。 38、麻壳素:素心兰中苞片仍有显色泽者。有两种麻壳素,一种是发新芽的时候,叶甲有杂色,而花色干净无任何杂色,另一种是发新牙,叶甲干净 ,而发花芽的时候,花芽的苞衣有杂色,但开花后,花上无任何杂色。这才是真正的麻壳素。 39、刺毛素:素心兰中唇瓣上唇之中裂片上隐有浅色晕斑者。 40、附生兰:根糸附着在树干,岩壁等非土壤物质上的兰花。 41、地生兰:根糸生长土壤中,依*根糸从土壤吸收水份与养料的兰花。 42 、半素舌:在彩心兰花中,惟独前半截唇瓣是纯净的单一色,无异色斑点块.而后半截有异色斑点块,趁为半素舌。 43、中放:中放,见鱼肚最宽处。 44、鱼肚叶:指兰叶二头收中间放状若鱼肚.这鱼肚非带鱼甲鱼的鱼肚,特指黄鱼鲫鱼等身材轻均称的鱼的鱼肚,另繁殖季节雌鱼肚子不算。
闲话郑板桥与袁枚( 闲话郑板桥与袁枚(2011-12-22 10:45:33) 转载▼ 标签: 郑板桥 袁枚 走狗 启功 难得糊涂 分类: 南腔北调 我在《郑板桥骂秀才》一文曾说:郑板桥曾经对袁枚作过一句总评,说他是“斯文走狗”。然而据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竟然顿足痛哭不已,真不知板桥知道,又将如何讥骂。郑板桥和袁子才不是一路的,且尿不到一个壶里…… 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的这段话就有一处谬误,一经细审,觉得论断也似乎拘泥了。 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顿足痛哭云云,这是我见到某个版本的《郑板桥家书》的“序”里所载,就采信了。事实恰恰相反,顿足痛哭的是郑板桥,他听到袁枚的死讯时的反应。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讲到这事:“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哭,以足蹋地,余闻而感焉。”《郑板桥文集》也有记载,板桥从友人处得知袁枚死讯,“但觉天地昏暗,云日黯淡,庭中之树木花草,室中之图籍器具,无一而不易色。此无他,奇才变灭,百物无光也。”《随园诗话》又载:“后廿年,与余相见于卢雅雨席间。板桥言‘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余故赠诗云‘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从袁枚的赠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虹桥修禊筵席上是谈到过这一趣事的。 至于板桥骂袁枚“斯文走狗”,则是见于他们同时代的舒仲山的笔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毕秋帆(毕沅,字秋帆,清代著名才子,状元,历任陕西、山东巡抚,湖广总督。)母亲的诗作,舒仲山在此条的批注中写到:“此等诗话,直是富贵人家作犬马耳……毕太夫人诗既不佳,事无可计,选之何为?所以郑板桥、赵松雪斥袁子才为‘斯文走狗’,作记骂之,不谬也。” 袁枚长袖善舞,门槛甚精,擅长和达官贵人吊膀子,除了打秋风,还可借以吓骗江浙酸丁寒士,自重声气。故“郑板桥、赵雪松作文贱之,不足取也。”(舒仲山语,同上) 有趣的是,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袁枚也称郑板桥为“走狗”,这是由郑板桥的一枚闲章(“徐青藤门下牛马走”)引起的,为此,历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像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都跟着蹚浑水,打了不少笔墨官司,这里就不饶舌了。 郑板桥一面高誉袁枚为“奇才”,以至闻其死讯顿足痛哭,私底下却又骂他是“斯文走狗”,耐人寻味。但我相信板桥都是发自真心,他不是真的糊涂,或者说还不够糊涂。草根派的郑板桥和袁枚这种人声气原不能相投,尿不到一个壶里,不过有时却也无妨喝到一个壶里,“难得糊涂”——这样一来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 启功曾说,板桥一向自爱,但他由于爱才心切,主动向“文学权威”袁子才投赠吹捧,结果反被袁氏奚落,这就不能不说是咎由自取了。“袁子才的诗文,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处世方法,也不能说‘门槛不精’。他对两江总督尹继善,极尽巴结之能事,但尹氏诗中自注说‘子才非请不到’,两相比较,郑公就不免天真多于世故了。”(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读着这段话,我心里就揣摩,启功先生是不是有所感而发,他是不是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年,他不也曾经被迫附和郭沫若,违心的写过一篇论辩《兰亭序》真伪的文章么?
古玩行买卖的行规行话 古玩行里的行规,基本上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很多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传下来的一种习惯。虽然是习惯,没有人强迫,但也要遵守,否则在这一行内就无法立足。接下来具体讲讲都有那些规矩需要遵守。   古玩行里的规矩很多,有一些很奇怪,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古玩商需要遵守的,一类就买家要遵守的,我们分开来讲。   一个对古玩有兴趣的人初到古玩市场,当踏入市场大门的时候规矩就来了!首先古玩市场承袭了自古来的传统,就是以地摊为主,摊床为辅。很多人第一次去古玩市场的感觉就是,又脏又乱,到处是人,卖啥的都有!通常逛地摊的时候要注意一个规矩,就是在走路的时候。如果你走进一趟地摊,突然想离开,那就要请你继续向前或者向后从地摊口出去,可别因为人家摊子小一脚跨出去。这样做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之种行为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古玩行卖的都是特殊商品,这些商品都是“无价”的(这里的无价是说价格不好衡量,不是无价之宝的意思)一但你要是给刮了碰了就不好说了,古玩行里经常能见到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多数是因为给碰坏了东西。   好了,学会了走路,继续逛摊子。到了一个摊位,开始看东西了,注意一个规矩,我总结叫做“手里的东西不看不问”这里说的手里不是古玩商手里的,而是说在这个摊位上其他买家、看官已经拿在手里的东西不要看,也不要问。很多新人不了解这个规矩,到了一个钱币摊子,看别人正拿着一本子钱币在那看,就凑过去也看,一眼看到个喜欢的,就上去拿人家本子说“哥们,让我看一眼这个”,这个时候如果人家客气的话,会对你说,请等我看完你再看,如果不客气可以直接骂你不懂规矩。如果等别人看完了,最好等卖家把东西收回去以后,你再从卖主手里要来看,最好不要从上一看官手上直接拿,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有些看官手脚不干净,好偷东西,如果他拿了东西后把剩下的交到你手上,你看完一还,卖家发现少了东西你就说不清楚了。   当你前一个看官已经选好了几样东西拿在手上,正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时候,如果你在现场请保持安静,有一些好事的,看有人讲价就过去问“买什么了,让我看看”或者直接问老板“你这个东西到底卖多少钱啊”。这样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双方讲价格的时候实际是一个心理较量的过程,你这么一掺和,弄的人家两个都紧张,买家会想,这小子干啥的啊,别是想撬行吧。卖家会想,这人啥意思啊,想捣乱啊,要是把那个买家挤兑走了,我东西卖谁啊!……最后,在这个规矩里说一个江湖大忌,那就是,当有买家已经选好东西和老板讲价的时候,假设一个东西老板要价1000,买家还到800,在人家僵持不下的时候你如果奏上去,对老板说“老板,这个东西1000我要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当时你遇到的卖家那个老板也是懂规矩的,就会一口回绝你,甚至会按800的价格卖给那个买家。   很多新入行的人,因为能力和信心的关系,通常喜欢和经验丰富的朋友一起逛市场,一是能给自己把把关断断真假,二是能帮着讲讲价格!和经验丰富的朋友一起逛市场要守的规矩:   首先,和朋友一起逛的时候,不要当着卖主的面,一个劲的问你的朋友这个东西对不对啊、价格多少合适啊,我买还是不买啊!因为在古玩行里是很忌讳当这人家的面评论人家东西不好,或者东西是赝品等。如果不管不顾的乱问,会让你的朋友非常尴尬,尤其是在你的朋友和古玩行的很多卖家都很熟悉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其次,不要借着朋友的关系砍价格,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和同逛的朋友不是非常亲密的情况下,往往都是因为有共同的收藏爱好才相识的兴趣友,能够陪你一起逛给你把关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有很多新人不了解规矩,只知道自己的这个朋友在这行里很有名气,卖东西的时候就要卖主看在你朋友的面子上给优惠价格。这样的做法是很错误的。其实在古玩行里,友情的利益一般都是分开算了,这个以后具体会讲,这里不再细说。一般新人的这种做法会让你的朋友和卖主都非常尴尬,可能一次两次会让你如愿,不过以后可能就不会有人愿意陪你一起逛了,或者以后知道你的卖家给你报价的时候就高开,到头来损失的还是你自己。
竹刻 陶渊明〈归去来辞〉 行书铭刻 「光绪十年九月,伯云携示梅雪草堂主人。伯滔书,匊邻刊,同观者芷塘、匊如、筱筠」 赏鉴款识 嘉庆二十二年(1817) 庞莱臣旧藏 —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言:「世人每谓刻书易而刻画难,实则刻书难于刻画,何止倍蓰。刻画稍有舛误,尚可修补掩饰。刻书则必须全神贯注,不容一刀走失也。」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浩浩三百余言,韩蛟门以行书均匀分布于秘阁正面,其疏密相间,奇正相杂之姿,贵能于参差中求平齐,宛如汉碑之阴,宽狭得宜,天成铸就,妙合自然。末有「冶泉先生鉴赏。丁丑仲夏鲛门韩潮书于凌霄花馆」,背面镌刻「光绪十年九月。伯云携示梅雪草堂主人。伯滔书。匊邻刊。同观者芷塘。匊如。筱筠」赏鉴款,知其时(1884)吴滔(伯滔)、胡镢(匊邻)、胡沅(芷塘)、李庆辰(筱筠)……等人俱为同好,名家铭刻,文人雅集,此亦左证。 韩潮,字蛟门,清代归安人。精于刻竹,善篆书、楷书。清代蒋宝龄《墨林今话》:「精刻竹扇边骨,小行楷可作数百字,圆转自如。尤善摹钟鼎款识阴阳文,浑朴无比。偶作写意花卉及墨蟹,脱略得新罗风趣。」吴昌硕于《吴昌硕石交集校补》云:「嘉道时善刻竹者,首推吾湖韩蛟门。蛟门刻竹法,以墨涂竹尽黑,随以刀画之。篆籀行楷,唯意所适,无不佳妙,逸态横生。石门胡匊邻告余云:蛟门之法今不传,世之刻竹皆匠也。」 胡镢(1840-1910),一名孟安,字匊邻,号老匊、废匊、不枯、晚翠亭长,浙江桐相乡崇德人。《西泠印社志稿》言胡氏:「石门诸生。工诗,善书,偶画兰菊,亦隽逸有致。精刻竹,治印宗汉,与吴昌硕相骖靳。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储》。宣统二年庚戌卒,年七十一。」
听雨楼词 听雨楼词 钱塘 孙云鹤 兰友 撰 孙云鹏,字兰友,一字仙品,钱塘人。春岩观察女,云凤妹,金玮室。工诗善画,受业随园。 自序此词上卷半属儿时所为,藏之箧中十馀年矣。次卷庚申后作,多伤离忆远,抚今追昔之言,录为自遣之计。去岁吴石华先生著《女文选》一书,于铁峰武妹处索去,既附名卷中,复钞是编,将并付枣,且徵鹤自序。昔先严有言:闺中儿女子之言,不足为外人道。然而积习未忘,人情不免。多年心血若听其散失无存,亦觉可惜,令自录而藏之。今之此举,固非所望,然不敢固辞者,盖因先严平日溺爱之心,且重违先生一时表彰之意,是以略加删校,并志数言。至于词之工拙,非鹤之所得而知也。嘉庆十九年甲戌岁七月,钱塘女史孙云鹤自序于广州邸舍。 卷上 贺新凉(答随园先生除夕告存诗)一纸飞书至。报随园、烟霞杖履,依然人世。梨枣思传多少客,挽住先生归辔。正好在、红尘游戏。混沌初分老蝙蝠,问生时、谁识何年始。郭璞算,虚言耳。贺诗此日应千纸。想开缄、梅花风里,猿欢鹤喜。诗世界宽无历劫,如此神仙有几。真别有、人间天地。明日岁华新又是,◆壶中、甲子从头起。松柏寿,自难纪。 菩萨蛮疏帘燕去芳菲歇。梧桐门掩清秋月。羁客梦难成。暗虫啼到明。薄霞消醉脸。灯淡银屏掩。风露小阑干。画楼寒漏残。 前调新槐绿润荧光小。银屏寒浅炉烟袅。漏断雨声残。烛花和泪弹。白云何处定。目尽归鸿影。今夜布帆风。乱山知几重。 更漏子绿阴浓,红雨乱。无奈春归人远。梁燕去,塞鸿来。闲阶生暗苔。长亭路。分襟处。惆怅画屏烟树。流水远,夕阳沉。倚栏千里心。 沁园春(口)薄染轻朱,艳传樊素,一点红凝。爱杏花楼畔,吹箫气怯,海棠风里,掩笛音清。玉甲偎腮,金钗剔齿,界破盈盈半颗樱。严妆罢,吮豪端螺子,染上微青。秋千欲上还停。怕汗湿冰肤喘未胜。忆午窗慵绣,彩绒半唾,春潮消渴,花露偷噙。敛黛将吁,低鬟欲笑,一度沈吟万种情。堪怜甚,更戏调鹦鹉,软语轻轻。 前调(指甲)云母裁成,春冰碾就,裹住葱尖。忆绿窗人静,兰汤悄试,银屏风细,绛腊轻弹。爱染仙葩,偶挑香粉,点上些儿玳瑁斑。支颐久,有一痕钩影,斜印腮间。摘花清露微沾。剖绣线、双虹挂月边。把霓裳悄拍,代它象板,藕丝自雪,掐个连环。未断先愁,将修更惜,女伴灯前比并看。销魂处,向紫荆花上,故逞纤纤。 少年游红袖传杯,琵琶度曲,常记共清游。杏子香中,海棠花底,低按小梁州。十年多少沧桑事,水逝与云流。引凤台空,弄箫人远,回首不胜愁。 点绛唇一幅轻帆,白萍香里西风满。洞庭秋晚。木落山容浅。隔浦人家,望处炊烟断。斜阳转。落霞孤雁。归梦潇湘远。 清平乐小庭深处。双燕窥帘语。柳到春阑无意绪。禁不住东风絮。杏梢残日啼莺。池塘草暖烟生。却忆年时景况,满城疏雨清明。 沁园春(题拈花微笑图)几叶华严,五千道德,今归一家。喜丹炉烧罢,长留诗卷,蒲团坐破,不著袈裟。称意如斯,无忧果尔,消受朝岚与夕霞。披图处,羡人间清福,几个如它。东风兰又生芽。正欢喜、庭前绕膝哗。写心中静境,半桥流水,眼前真趣,万树梅花。三味同参,夙根顿悟,却索芜词到绛纱。拈枝笑,把江毫剩彩,分与些些。 点绛唇(草)酥雨匀来,萋萋先遍江南地。杏花风细。漠漠和烟翠。燕子归来,休向高楼倚。斜阳里。天涯无际。离恨年年起。 前调(杨花)啼老莺声,乱飘晴雪无人径。小阑闲凭。扑袖东风冷。冉冉蒙蒙,昼永垂帘静。慵难整。雨馀烟暝。一片春愁影。 前调黄鹤楼头,塞鸿声里清秋暮。水边归路。人立斜阳渡。十二屏山,有个人凝伫。知何处。暝烟残雾。几点潇湘树。 菩萨蛮(中秋)纤云散尽蝉声歇。一杯自酹团圆月。人在小层楼。星河处处秋。阑干清影满。光近嫦娥远。来岁复如何。去年风雨多。 前调迢迢不断天涯路。今宵又向芦汀住。梦断酒初醒。雁声疑橹声。满蓬霜似水。渺渺情千里。残月在孤舟。故人何处楼。 前调一番凉意梧桐雨。流莺飞入帘深处。灯背小屏风。玉阶啼暗虫。漏残秋梦短。那更闻新雁。消尽水沉香。客愁今夜长。 昭君怨风起满庭飞絮。花落一帘春雨。芳草似离情。逐时生。昔日天涯旧路。欹枕屏山无数。故里又清明。语流莺。 齐天乐(题松枝引鹤图)长天过雨尘氛少,遥峰正衔西景。写倦黄庭,翻馀秋水,半榻茶烟人静。轻衫笠冷。趁满目烟霞,怡神适兴。万壑松涛,翠阴吹下羽衣影。翛然倚风长唳,亭亭尘外表,吟韵相应。珠树秋寒,瑶台夜永,清梦三更露警。高怀谁领。但自把松枝,引来幽径。却过前溪,为人留画境。 点绛唇(晚泛)欵乃声来,一行惊起冲波鹭。柳边柔橹。落日人争渡。水色山光,载得归南浦。天将暮。残钟何处。却指烟中树。 清平乐淡烟浓雾。一幅凄凉谱。人在江南啼鸟处。行尽绿芜春雨。杏花梢际帘钩。玉箫声里琼瓯。离梦不知近远,月明夜夜层楼。 点绛唇杏子寒轻,西楼人怯慵梳掠。钗头金雀。斗草还输却。红袖花前,扶上秋千索。闻清角。灯残月落。蓦地思量著。 前调村杵声寒,乡关梦断三更过。纸窗风破。一点残灯堕。静院无人,独自开帘坐。重门锁。梅花和我。对月成三个。 前调院宇深沉,碧纱窗挂残绒唾。昼长门锁,风软杨花堕。燕子初来,绣幕香泥涴。些儿个。别添功课。
红砚书屋序文 自古人才代谢,江山文藻之绮,绵历不绝。开禁兴邦,菁华于得失间递嬗,日渐摧冞。近文风丕变,诗运降戾,竟趋新声,茫茫未窥其门径,为旧体韵文者少数矣,为溯前贤胜流,风骚推激,嗣响难继,窃感兴衰如斯,文章有神又奈何哉。时人或以末技相视,余曰,非也,三百篇,楚骚,乃百世尊崇。诗须从性情出,贵在哲明之心,传神达意,不拾陈腐,或有寸进,此谨可与知者道也, 吴郡山川明秀,夙称人文渊薮,故艺事欣盛。昔日,沧浪结社,屡见云鹤侍茗左右,礼甚恭,意甚挚,文质彬彬,气禀清慧,时与更迭唱和,卓然不群。偶抚清琴一曲,非寻常雅士所能措手,老少相宜,古欢乍接,无逾于此,俚俗望之如同隔世。耋宿爱其年少多能,皆有所推誉。迄今同人星散,斯道弥光,不逮言。 后十数载,云鹤得金丈松岑天放楼旧匾,乃邑中吴湖帆先生榜题,常经营艺事,缔结同好,以提倡风雅为己任,怡情与丹青,士林翕然类聚。子早岁受业太初,秋岩,后执贽海上起潜,逸梅诸公,循循诱之,故学有本源。平素酷嗜读书,每两三过,辄力闚阃奥,又肆力与诗,能自出杼轴,疑神炼句,归于雅正,一语之工,情深而意远,展是篇什,咏物如绘,原于比兴之旨,令人寻味无穷,美感所寓,皆不落尘溷,清锵可诵处,随步晚唐佳境。古人云丰有宝剑,埋之生烟,子乃隽士,以倾嘉章,然气魄终小,匮乏鸿构,去大家有间。诗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诚如是。业精于勤,以俟他日。迄今即付剞劂而乞序,余年迈,诸事频怠,难以读竟,第念平日相交有素,证此因缘,遂贻数语而不辞也。 虞山九十五叟钱仲联于梦苕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