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鹤 徐云鹤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1 发帖数: 13,432 关注贴吧数: 6
超集对联 超集对联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对联网 春瘦三分轻阴便成雨 月明千里高处不胜寒 春水满塘生鸿鶒还相趁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春水满塘生鸿鶒还相趁 蝴蝶上阶飞风帘自在垂 独上西楼天淡银河垂地 高斟北斗酒酣鼻息如雷 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鴂 屡回头最可惜一泛江山 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鴃 屡回顾最可惜一片江山 满地横斜梅花政自不恶 一春憔悴杜鹃欲劝谁归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芳径雨歇流莺唤起春酲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空江月堕梦魂欲渡苍茫 一春憔悴杜鹃欲劝谁归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芳径雨歇流莺唤起春酲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空江月堕梦魂欲渡苍茫 宿鹭圆沙又是一般闲暇 乱鸭斜日古今无此荒寒 西子湖边遥山向晚更碧 清明时节骤雨才过还晴 笑索红梅香乱石桥南北 醉眠芳草梦随蝴蝶西东 一晌销凝帘外晓莺残月 无限清丽雨余芳草斜阳 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月满西楼独鹤还自空碧 日烘晴昼流莺唤起春酲 芳草接天涯几重山几重水 坠叶飘香澈一番雨一番风 高处不胜寒见姮娥瘦如束 无情应笑我搂虚空睡到明 寒雁先还为我南飞传我意 江梅有约爱他风雪耐他寒 今夕是何年霜娥相伴孤照 轻阴便成雨海棠不分春寒 千里归艎山映斜阳天接水 一声长笛雁横南浦月当楼 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 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醉明月下梦魂欲断苍茫 日暮更移舟望江国渺何处 明朝又寒食见梅枝忽相思 软语商量海燕飞来窥画栋 冷香摇动绿荷相倚满横塘 小楼吹彻玉笙寒自怜幽独 水殿风来暗香满无限思量 小院春寒燕子飞来窥画栋 空江岁晚柳花无数送舟归 燕子不归几日行云何处去 海棠依旧去年春恨却来时 燕子来时更能消几番风雨 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遥夜相思更漏残不如休去 群芳过后西湖好曾有诗无 亦爱吾庐买波塘旋栽杨柳 顿成轻别问后约空指蔷薇 有约不来空怅望兰舟客舆 劝春且住几回凭双燕叮咛 玉宇无尘时见疏星度河汉 春心如酒暗随流水到天涯 欲寄此情鸿雁在云鱼在水 偷催春暮青梅如豆柳如丝 海气百重楼岂独浮云能蔽日 文章千古事萧条异代不同时 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 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地犹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 梧桐更兼细雨能消几个黄昏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酒醒帘幕低垂烛影摇红夜将半 雨过园林如绣东风吹柳日初长 楼上几日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西窗又吹暗雨红藕香残玉簟秋 满身花影倩人扶我欲醉眠芳草 几日行云何处去除非问取黄鹂 试凭他流水寄情却道海棠依旧 但镇日绣帘高卷为妨双燕归来 垂杨还袅万丝金又恐被西风惊绿 断红尚有相思字试凭他流水寄情 呼酒上琴台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明朝又寒食正海棠开后燕子来时 冷照西斜正极目空寒故国渺天北 大江东去问苍波无语流恨入秦淮 泣残红谁分扫地春空十日九风雨 举大白为问旧时月色今夕是何年 酒酣鼻息如雷叠鼓清笳迤逦度沙漠 万里夕阳垂地落花飞絮随意绕天涯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罗衣特地春寒细雨梦回犹自听鹦鹉 殊乡又逢秋晚江上望极休去采芙蓉 笑倦游犹是天涯万里乾坤不如归去 惊客里又过寒食一桩心事会有诗无 最有味是无能但醉来还醒醒来还醉 本不住怎生去笑归处如客客处如归 歌扇轻约飞花高柳垂阴春渐远汀洲自绿 画桡不点明镜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 戏抛莲菂种横塘新绿生时水佩风裳无数 猛拍阑干呼鸥鹭五湖旧约烟蓑雨笠相过
梁故讨虏将军豫州刺史石乡侯徐府君墓志铭 楔子:夜读康南海《广艺舟双楫》,夫子言:“购碑当知握要,以何为要也?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又《宝南第九》云:“然而南碑又绝难得,其有流传,最可宝贵。”读到此节忽然一激灵:我是不是在90年代无意中购入南碑一纸?半夜起来翻箱倒柜,结果使我为之一振:《梁故讨虏将军豫州刺史石乡侯徐府君墓志铭》,名迹赫赫,灿然新整。顿时睡意全无,典籍披览,网上钩索,通宵达旦,贯殊析同所得数端,意不私密,补缀成文以就有道。《徐府君墓志铭》碑文通录 梁故讨虏将军豫州刺史石乡侯徐府君墓志铭:君讳度,字孝节,其先安陆人也,世袭忠贞,印绶相继。祖讳荣,字茂才,为江州令,穆似清风,清拟秋水。父庆之,字云臣,有隽才,举北兖州中正,旋告归迁,寓齐州,随即家焉。君生,有拔群之才,机悟超绝,文可经国,武可济世,初名法和,字子顺,为中军府主簿,非君志也,因投笔从军,始易今名。 历践戎行,寻除户曺,有暐畧之誉,迁湘州司马,转授卫将军。以平(王琳)之功,诏加讨虏将军,除豫州刺史、石乡侯。威镇边土,毗化一方,境内有高枕之安,城中无击柝之警。调赴广州,不幸中途遘疾,以太平二秊(公元557年,陈永定元年)二月廿八日薨于军次,春秋六十有七。即以其秊九月十有二日丁卯,归窆于本乡齐州城东廿里之吕乡。镌石志文,以期不朽,而为铭曰:河渎降气,诞生名流。立功立德,祚(出)封侯。家传儒雅,世袭箕裘。英灵一代,勋业千秋。珠沉星落,弗愧先贤。悲笳喝野,哀挽闻天。愁云结雾,绿霭凝勒石,陵海无迁。庙庭配享王佐徐度 (《南史》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也。少倜傥,不拘小节。及长,姿貌瑰伟,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为事。初从梁始兴内史萧介征诸山洞,以骁勇闻。陈武帝在交址,乃委质焉。侯景之乱,武帝克广州,平蔡路养,破李迁仕,计画多出于度。侯景平后,追录前后战功,封广德县侯。武帝镇朱方,除兰陵太守。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徐嗣徽、任约等来寇,武帝与敬帝还都,时贼已据石头,使度屯军于冶城寺。明年,嗣徽等又引齐寇济江,度随众军破之于北郊坛。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领吴兴太守。 文帝即位,累迁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天嘉元年(公元 560 年),以平王琳功,改封湘东郡公。及太尉侯瑱薨于湘州,以度代瑱为都督、湘州刺史。秩满,复为侍中、中军大将军。文帝崩,度预顾命,许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废帝即位,进位司空。薨,赠太尉,谥曰忠肃。太建四年(公元 572 年),配享武帝庙庭。子敬成嗣。 敬成幼聪慧,好读书。起家著作佐郎。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领度所部士卒,随周文育、侯安都征王琳,于沌口败绩,为琳所絷。二年,随文育、安都得归。父度为吴郡太守,以敬成监郡。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为巴州刺史。寻为水军,随吴明彻平华皎。太建二年(公元 570 年),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南豫州刺史,袭爵湘东郡公。五年,除吴兴太守。随都督吴明彻北讨,出秦郡,别遣敬成为都督,乘金翅自欧阳引埭溯江由广陵,齐人皆城守,弗敢出。自繁梁湖下淮,克淮阴、山阳、盐城三郡,仍进克郁洲。时号壮武将军。镇朐山。坐于军中辄科订,并诛新附者,免官。寻除安州刺史,镇宿豫。卒,谥曰思。子敞嗣。
吴昌硕诗稿 吴昌硕,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1844年出生于浙江安吉的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任知县仅一月即去。为了谋生,也为了寻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先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1913年,吴昌硕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艺名益扬。1927年,因中风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吴昌硕一生艺术创作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其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汉,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其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自出新意,雄浑精悍,刚柔并济;其绘画以花卉木石为主,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吴昌硕三十始学诗,苦吟数十年,所作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如其书画篆刻,诗有《缶庐诗》八卷,《缶庐集》五卷,《缶庐别存》题画诗。此次编辑出版《吴昌硕诗集》,辑录《缶庐诗》八卷,《缶庐集》中不见于《缶庐诗》之全部篇目(名之为《缶庐集》增辑诗作篇目),《缶庐别存》题画诗悉数收入,三大部分先后依次排列。 缶庐诗 缶庐诗自序 予幼失学,复遭离乱,乱定,奔走衣食,学愈荒矣。然大雅宏达,不肯薄视予,恒语以诗,心怦怦动。私读古人诗,仿为之,如盲人索途,茫然昧然,不知东西南朔也。积久成帙,无大题,无长篇,取遣寥寂而已。稍出示人,人怜而许焉,遂大喜,拟付手民,庶无负良朋之鼓励与十余年学吟之苦心。或宠以序,褒多而贬少。夫饰刍灵以衣冠,衣冠自衣冠,刍灵自刍灵耳,岂余所禁当哉?故勇于割爱,辄疏其缘起如此。《淮南子》曰:"使人信己者异,蒙衣自信者难。"倘谓自信,予何敢。光绪癸巳春王月,昌硕自记。 缶庐诗卷一 即事 野火连天百草摧,平原落日鸟飞回。将军军令如山重,猎骑翻从市井来。 鄣南道上 木落天气清,长涂策马行。浮云参野色,斜谷走溪声。树冷文殊宅,田芜晏子城。不堪频极目,虫鸟杂悲鸣。 独松关 古木参天石磴盘,南朝半壁叹偏安。空怜王气余荒垒,犹有风云护远峦。自古武臣言战 易,从来残局独支难。即今四海澄清日,地险何须问守官。 送施紫明先生北上 相送临江村,愁人几断魂。三春风雨晦,两岸树林昏。客思随沧海,长涂绕蓟门。别君思远道,携手复开尊。 庚辛纪事 遍地戈矛起,于今竟莫逃。涂争界牌出,界牌,广德州地名。营指石岐高。石岐,安吉县山名。昏黑见烽火,腥红认战袍。邻封沦陷尽,谁与建旌旄。 乡愚明大义,宁死不虚生。贼势如焚火,民心亦背城。持将钱镈器,御此虎狼兵。杀气腾昏晓,隆隆战鼓声。 百里陈云开,长驱大队来。红巾挥战纛,白日蔽尘埃。一炬尽焦土,几家沉劫灰。何方堪避地,有路是泉台。 荒窜入穷谷,终年隐姓名。潜身疑有术,御贼苦无兵。遍地惊烽燧,凭天断死生。古来同历劫,敢作不平鸣。 夜贼何方至,逢人但举刀。哭声殷风雨,乱走剧波涛。入谷愁无路,攀崖恐未高。桃源更何处,僵卧且蓬蒿。 风雪草堂低,嗷嗷倍苦凄。有家若县磬,纵饭亦充泥。颜色惨疑鬼,藩篱触类羝。空山鲜薇蕨,何处着夷齐。 苍生频履难,造物岂无因。异病来灾沴,全身信鬼神。招魂哀弱弟,埋骨痛慈亲。独子谁怜恤,依依向四邻。 五载离乡县,逢人失故吾。道旁尸偃仰,草际血模糊。月黑野狐出,天阴怨鬼呼。西风满怀泪,惨惨听啼乌。 骨肉余生几,追随父与儿。流离真琐尾,徼幸出艰危。弓冶延新泽,杯桊动旧悲。残书三五尺,喜下仲舒帷。 痛定还思痛,嗟予敢晏安。青毡犹坐守,黄卷未抛残。梦里无家别,生前行路难。吟诗多苦调,泪洒北风酸。 归舟 十畐蒲帆一苇航,归舟好趁晚风凉。夕阳初散溪云湿,知有人家住水乡。 晚步杨柳依依拂远汀,东风吹我过溪亭。亭中久坐无人到,隔岸遥山一抹青。 登高 年年频落魄,今岁更蹉跎。作客离情惯,登高感慨多。归心云压断,秋意雁惊过。极目萧条甚,茱萸恨若何。 秋兴 木落雁飞高,霜寒虫语细。卷帘月自明,爱此清秋味。 灵隐寺 樵路出诸天,亭空系冷泉。险疑山欲赴,清到磬无边。果落溪蝯啸,苔封石佛眠。何当假禅榻,尘梦涤秋烟。 归金麓山 夕阳逗林薄,独自返柴关。飞鸟恋故木,行云思旧山。逢人问亲友,方语杂荆蛮。时多楚人垦荒。惆怅清溪上,空余水一湾。 寒食登金麓山 故乡凭吊黯销魂,剩水残山冷一村。溪上草堂何处是,劫余耆旧几家存。荒原有鬼悲风 雨,寒食无人泣墓门。叹息平林栖凤地,年年杜宇换啼痕。
闲章 印文: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田黄为山型椭圆章重105克,色泽浓郁金黄自然,纹理细腻血筋明显,质感莹澈通透石性凝结属十分典型的桔皮黄田黄冻佳材。雕工虽简却极精致,据型借势以浮雕浅刻手法作山石小景,远山近景非常协调古趣盎然。印文:“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乃唐代诗人刘长卿《送上人》中的名句,印文与雕工十分呼应且是王福老最为著名的铁线篆,秀逸圆劲凝练委婉,如洛神临波嫦娥御风。边款:癸酉(1933)人日福厂作于麋研斋。此件田黄印章是集名人篆刻精美雕刻名贵印材于一身的收藏佳品,十分难得 王福厂(1880-1960)名禔,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又号屈瓠、罗刹江民,自称印庸,七十后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县人,久居上海,斋名为麋研斋。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布局喜匀称平稳,气韵淳朴茂密。篆刻初从秦汉入手,旋深邃于浙派,兼及明清各家。前期创作面目众多,既有深厚苍劲如小松、曼生之作,又有稳健茂密如让翁,悲庵之趣。40岁以后,博采众长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白文醇厚蕴藉,朱文秀逸圆劲,特别是铁线篆,凝练委婉如洛神临波,嫦娥御风,二十年代即名震京华,对后学之影响甚巨,至今学习者遍布海内外。1920年,因唐醉石推荐到北京,与唐氏一同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北京当时为政治、文化中心,冠盖云集。王禔篆刻受到极大推崇,如陈宝琛、宝熙兄弟,溥氏兄弟,陈仲恕、叔通兄弟,罗振玉、马叔平等名流,皆为其文字至交。1924年,由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叔平推荐,王禔参加了故宫博物院清点清宫文物的工作,为当时故宫的专门委员会15人委员之一。 重105克
重修商相大殿山门碑记 重修商相大殿山门碑记 佚 名 泉以马跑名,志异也,说者谓商相饮马于斯,而马跑泉涌,其文不雅,训古第未深考。盖古之君子读说命三篇,思其德而信之深,慕之至,以为异域殊疆,犹立庙祭祷焉,矧在生育之乡平?所以古人登高设险择此地,龙以蜿蜒而来,幽欲窃然而深葳,左有清流,右有急湍,前一涌泉滃然而布出,以其他最雄胜,故建庙于山之巅,与里人共游观之乐,遂赐其嘉名为马跑泉云。建庙以来,前人之述备矣,年深久远,宫殿圯毁,欲嗣而葺之,苦钱财无资。于是集腑捐赀,重修殿宇,增其旧制,又于山门作小楼数间,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岂非天造地设之一境欤!人谓傅圣之灵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君蒿凄怆,如或见之,各愿为之一新,踊跃欢聚,不历年而功竣焉。计其厘费大约用钱三百仟有奇,越咸丰九年已未春,东君李君希盛嘱予作文以记之,愧未亲谒形胜,知拟未能尽当,不揣固陋随,欲明修造之由,不使后人一无所考者,勒诸贞眠,他若不充连光景之词皆略而不陈,惧亵也。是为记。 [注]商相大殿(即傅圣庙),位于马跑泉上。 创建傅岩书院记 清?杜若拙 平古虞国,有商傅相版筑之迹在焉,《说命》三篇言治者不具论,其言学为六经之始,盖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岂徒资一邑之私淑乎!圣天子崇儒重道,文治修明,极山陬海澨,咸蒸蒸向风,又命修复所在书院,延立山长①以课诸生。平虽河东僻壤,蟠灵结秀,实名世发祥之地,书院缺焉。州守言公按部来平,缅怀往哲,广启方来,爰倡合邑绅士卜于城之东郊,即寅宾馆废址外,又购益民田,广轮②计八亩,创建书院一区,额曰:“傅岩”志地也。前为门三楹,南向。中讲堂,后藏书楼亦各三楹,楼左右翼以寝室各一楹,而列横舍于前后西相向凡十六楹。又于楼西别分一区,建傅相祠三楹,盖凡有国,各自祭其先圣先师,使学者以石瞻拜,知所宗法也。祠前为亭,园其顶以象文笔,又前甃林一方池引水,以象文波,池南则客厅三楹,游息谈宴之处也;庖含廪厩,悉皆错具,总其形势,外则负条面河,蛟欲腾而凤欲哕也;内则清泉流绕,茂树森疏,风浴之趣,盎然心目。鸠工于壬午九月,落成于今癸未八月。公又檄署邑侯李公清厘邑中旧有义田及田之在官而无主者,永拨为师生修善费,乃命砻石而以记属舍,余惟公之嘉惠邑人士,而经画造就者亦既至矣;而公之意则更有厚期者,傅岩之名,因版筑而志地也。夫筑以成基,於学亦犹是耳。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③,为修德者戒也。记曰:蛾子时术④,为积学者勉也。曰:一篑;曰:时术,皆言筑也。说之所以为筑,即说之所以为学。他日言“逊志时敏⑤”、“终始念典⑥”,即本其所以为筑者持献吾君耳。然则土希贤,贤希圣,亦视其风之自感与人之自命而已。今诸生居斯地也,聚斯堂也,敬业乐群,论学取友,厚植其基而层累其功,以通经稽古之勤,为明体达用之学,吾见异时者鼎臣、硕辅、鸿才、钜儒相望而起,安知霖雨之望,盐梅之任,不与有商比隆而奕世相辉映手?此公之意也。顾名而绎义,仰止而景行,其尚思所以无负于公者!若夫讲文课艺,师严其程,士励其业,日有孜孜为科名爵秩之阶梯者,抑末矣,岂公之所以厚期于我邑人士哉!是役也,余兄原任潜江令汝愚,同原任沛县令荆如棠,承公命经理其事。督工会计,则国学赵树棠,礼生高遴等十六人皆与有劳者。购地价值及备材输工费约三千金,义风一振,绅士云集,乡民亦多解囊者,盖公以实心实政处之有道,故事集而民不拢也。至所拨膳田则按卷清查,款目、章程、胪列井井,公另有石记其祥以垂久永云,时乾隆二十有八年岁次癸未八月日。 [注] ①“山长”:书院之领导负责者,相当于今之校长、院长也。 ②“广轮”:地之面积,东西为广,南北为轮。 ③“篑”:盛土之竹器也。篑,读Kui(匮)。 ④“蛾子时术”:蛾与蚁通,幼子时学习衔土之术。
紫砂泥料的种类及适用茶叶 紫砂陶土产于当地小山丘内。鼎蜀镇西北有两座小山丘,分别叫青龙山与黄龙山。青龙山是座优质的石灰岩山,用以生产的水泥及石灰品位优良。黄龙山的砂器,是相当优良的建筑用石料;在黄龙山的砂岩覆盖之下,蕴藏着宜兴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甲泥”!紫砂陶土主要产于甲泥矿内!紫砂天然陶土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及矿物组成成份,其主要成份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云母!类似中国南方瓷器原料的特点,属于粘土—石英—云母系!因此不须另行调配制成,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壤强度高,干燥收缩小,有利于烧成紫砂器的前提条件。 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而以紫泥为主。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色调!由矿里采掘而来的泥料,外观类似岩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经陈腐后能风化成细碎的颗粒。传统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过筛,加水拌和后经人工翻复捶炼直至达到理想的可塑性制成成品泥!现在是采用抛球式雷蒙粉碎机粉碎,过筛后加水拌和经真空练泥机制成成品泥! 宜兴紫砂壶驰誉于国际,一直是收藏家的最爱。朱-泥、红泥、紫泥、绿、缎、黑铁砂其统称为紫砂。因紫砂质地好,其烧制成器后,它的吸水率和排气率适中,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紫砂茶壶在洗涤时,冷热急变性好,不易爆裂,不易爆裂,比一般陶瓷器更适于用作茶具。紫砂壶之美,除了独特造型美外,还有其裸露在外的特有的肌理线条和材质色泽美。 甲泥是一种富硅高铁的沉积矿床,且顶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而称夹泥。因其泥块坚似铁甲,故俗名『甲泥』。甲泥与紫泥是同一层位,同一地质环境,同一条件下生成「氧化或强氧化」。它们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不同。甲泥为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紫泥则为用作紫砂陶器的生产。 指紫砂泥烧成中发生的色彩变化。紫砂泥包括紫砂、红泥、本山绿泥(缎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红、黄三种基泥, 由于矿区、矿层的不同,加工过程的差异,以及培烧时温度等诸因素,其发色变幻莫测,变化微妙,巧夺天工。 宜兴紫砂泥属沉积型陶土,可塑性指数在 10。47 - 17。5 之间,属中高可塑性。其矿物组成为富铁的黏土 -- 石英 -- 云母系。紫砂泥黏土矿物含量占 70% ,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赋予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能,生坏较高的机械强度,较小的干燥、烧成收缩和较宽的烧成范围,为行成宜兴紫砂独特的手工技艺,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晒泥:把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露天曝晒,任凭日晒风吹雨淋,因刚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其硬无比,性质刚烈,须露天曝晒,任凭日晒风吹雨淋自然风化瓦解,风化时间越久越好。陈腐:开采后的紫砂泥矿,经晒泥、筛选、辗碎、收集泥粉、过筛、和水搅拌、真空成条、把紫砂泥矿炼制成熟泥后,放置在阴湿的地方,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不令干燥,湿泥经过陈腐,成为「腐泥」。让水份均匀分布,使泥料腐化,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胶质,这种方法就是「养土」。养土的好处:可提高可塑性,减少在成型过程和生坏阴干时的开裂,其烧制成器后表皮结晶温润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 石黄嫩泥是从宜兴市丁山赵庄山石黄嫩泥矿中精选出来的嫩泥原料,内含二氧化硅、石英等多种特殊天然矿物成份。 紫砂,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 红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红泥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渐露锋,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朱红,泡茶鋉数日则如朱-泥,赞不绝口!
三地琴友 壬辰如月,久雨初歇,春寒依旧。与明涛兄,金宝,同先生共赴光福铜观音寺,约定南琴社以及沪上桐道堂琴友在此等候,时值观音生日,信众凭多,然游兴叠叠。山门靠左矮屋乃是顾家祠堂,据《吴门表隐》记载:陈黄门侍郎顾氏野王舍宅为寺,同道十数人登至铜观音殿止步,彼此叙说寺内文物,殿前经幢,是云鹤故旧原灵岩禅寺法因上人所书,上人为斯庙慧通方丈的恩师,廊前垂枝墨梅初绽,院内一株百年腊梅,老柯结子坠满枝头。数百年的老香樟枝叶婆娑,如接众生。片刻出寺,顺下街寻古访幽分别寻访了19号申宅(清代乾隆年建)、下街中段21号状元陆润庠读书处、上街2号顾鼎臣读书处绩断厅遗址以及小巨角街两处清末民初的周宅,这些古宅有的还尚称完好,有的已濒临坍毁,还有的仅剩遗迹,现状很是令人担忧痛惜。 我们去铜坑转了一下,众人在铜坑桥上远眺光福塔,体会铜坑水自然河岸带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风景,我还介绍了顾氏祖源地铜坑村的一些历史。 饭后我们奔赴玄墓山。圣恩寺即位于玄墓山山腹之中,圣恩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历史久远,故事众多,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对其尤为眷顾,故同时代的曹雪芹将其写入红楼梦,作为妙玉曾住过的寺院提及。新修复的圣恩寺现位于一部队的范围内,须经过岗哨卫兵登记后方能进入。一入山门,看到寺院虽新修复,但遗存古物还不少,首入眼帘是两棵英姿挺拔、苍郁葱葱的晋代古柏,我让裴、吴两师在柏前合影,以愿他们永葆艺术青春。寺内尚有不少古碑,我都一一拍照留存。裴师还在天王殿里发现了一口存放经卷的明代超大面条柜,十分欣喜,他在柜子前后内外上下打量琢磨许久,深有修复此柜的想法。大雄宝殿后的一层平台,是寺内最高处,众人登台凭栏远望,可见玄墓山北连邓尉山,南临太湖,东依米堆山,为左青龙;西邻长圻山,即右白虎。三山蜿蜒联缀,形成一个天然、硕大的畚箕湾,地势风水绝佳,湖山风光殊胜。古人向有“玄墓形势,三龙三凤,胜绝天下”之美誉。明人朱袠曾说:“吴之山惟玄墓最僻,亦最奇。”本想在平台置桌弹琴,但当天山风颇冷,只好作罢。平台一佛殿后,有一方奇石,其形嶙峋,峥嵘迭出,与山体相连,虽自然天成,却又似人工雕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稀有珍品天然假山奇石,俗称“真假山”,石前古时多有文人墨客雅集聚会,很得天趣。但目前周边正在修筑地坪,自然地貌已改易,所以雅集的环境已远不如昔。 最后一站是南山石壁永慧寺,当天佛事繁忙,但住持还是辟出五观堂让我们雅集,我们在堂内钱绍武写的心经书匾前依次抚琴,开场是裴吴两师的琴箫合奏《普安咒》,引来不少僧俗旁听。本次雅集的主题内容是中日两种丝弦的比较,日本是鸟语屋弦,国内的是太古弦,桐道堂鲍兄特地在前夜将两种丝弦上好两琴,我们则通过分弹两琴,体会两种弦手感、音质、张力等,然后就各自的特性作一些初步的交流探讨,目前桐道堂的丝弦试用情况已发博文。约五点,在寺院晚课前,我们出寺,下山时,在观音堂侧湖边平台稍作停留,谋划了一阵月夜在此春湖雅集的构想。 下山后,谒了不远处的吴梅村墓,此墓位于南山高家前村,墓碑仅刻:“诗人吴梅村之墓”字样,据记载:其生前曾嘱其子曰:“吾性爱山水,葬吾于灵岩邓尉间,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足矣。”碑以前为吴荫培所题,我们看到的是无锡冯其庸题写的新碑。墓周遍植梅树,都已含苞待放。
灵芝---采三秀兮山间 咏芝名作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诗中灵芝是圣洁、美好的象征。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山鬼》,即有“采三秀兮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词中“三秀”即为灵芝。三国的曹植可以算得上灵芝最狂热的崇拜者,他写下不少赞美灵芝的诗赋,如他在清纯高雅的《久咏》写道:“寻湘汉之长流,采芳岸之灵芝。”脍炙人口的燕乐曲《灵芝篇》更是世代流传:“灵芝生王地,朱草被骆滨,荣华相晃耀,光彩晔若神。”在曹植的另一名篇《洛神赋》中,他又这样描述:“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描写出神女采撷芝时安详而闲适的神态,以及诗人钟情于神女而激动不安的心情。 宋代是中国灵芝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以灵芝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数量之多,体裁之广,可谓空前绝后。灵芝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宋代文人的笔下得到最全面的体现,最生动的刻画和最深刻的阐发。宋代灵芝诗词较魏晋文人对灵芝简单的描写有更大的进步,作者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的灵芝美景,表现了作者爱好自然,追求健康,向往自由的感情。宋代陈仁玉所著《菌谱》序开中篇第一句就是:“芝菌皆气茁灵华三秀,称瑞尚矣。”北宋著名诗人秦观说:“草之有芝,犹鸟之有凤,兽之有鳞,从古相传,以为瑞物。”将灵芝比喻为传说中的凤凰、麒麟等灵禽祥兽,成为反映圣王德政或儒家伦理道德的“祥瑞”。到了明、清,描写灵芝的诗、文有的奇诡怪异,有的呈祥兆吉,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见解独到,寓意深刻。
但吃肉边菜 在中国人所作的全部佛教著作中,只有一部被奉为佛经,那就是《六祖坛经》。《坛经》 由不识字的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笔录而成。与其它佛经的深奥难懂不同,《坛经》的 语言和行文风格也一如禅宗顿悟派的教义一样,理深言浅,“直指心性”。其中象“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偈语,“不是风动,不是帆动, 仁者心动”这种充满禅机的思辨,不但可以使信徒开悟见性顿入法门,就是我们这些无缘 入门的凡夫俗子读来虽然无法明心见性,却可以常常茅塞顿开。加上文字背景中的故事, 仅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阅读《坛经》也是一种享受。 “慧能后至漕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 说法。猎人长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 ‘但吃肉边菜’”读初《坛经》中的这段文字时,对“但吃肉边菜”颇有不解:一代宗 师,不劝说猎人不杀生吃素也就罢了,自己竟然还“以菜寄煮肉锅”,吃沾满肉腥的“肉 边菜”?原则哪去了?戒律哪去了?几年后再读《坛经》,设身自己于六祖当时的环境,确 然有几分顿悟的感觉,“但吃肉边菜”向猎人随宜展示的正是六祖自身的佛性-不二法门!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 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既是佛性”但愿有一天,对人对事,我自己也能常常“但吃肉边菜”。
碑刻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转帖]辽金时期的主要碑刻 资料来源:张菊英 闻光《碑帖鉴赏与收藏》  《高丽园融国师碑》,正书。辽重熙十年(1041年)四月十七日卒,五月四日窆。正书,学欧书尚佳。   《沂州府普照寺碑》,立于皇统四年(1144年)十月二十日,在山东沂州府普照寺,集唐柳公权书。   《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隶书。明昌六年(1195年)立石,党怀英奉敕撰并书丹篆额。石存山东曲阜孔庙。   “杏坛”二大字篆书石碑,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甬道中央。《庄子·渔父篇》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教琴。”天圣二年(1024年)在这里建坛植杏,以纪念孔子在杏坛讲学的事。直至金朝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石碑。“杏坛”二大篆书,结体茂美,字苍劲古色,颇有精健。   《十方灵岩寺记》,隶书,党怀英撰并书篆。金明昌七年(1196年)十月十四日沙门广琛立石。《金史》本传云:“党怀英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习宗之。”还有《党怀英书诗刻石》。   《重修蜀先主庙碑》金·王庭筠书,行楷碑刻,永安四年(1199年)蒲察克温立于今之河北涿县。书法圆润劲健,出笔迅速,气息似米芾,妙处不减古人。 金 王庭筠书诗刻 (法华台五绝)   《王庭筠书诗刻》,王庭筠书,在大理双塔寺。此诗刻笔法劲健,纵横变化疏密有致。   《重修博州庙学记》,王去非撰,王庭筠书,党怀英篆额,刘义立于东昌(今属山东)。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称:“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诸人不及也。”   《重修中岳庙碑》金碑刻,大定十三年(1182年)立,郝史书,党怀英篆额。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书“书法方整遒劲,有唐人遗致。”   《灵泉观记》杨峻撰,刘光书。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党冲惠立石。高宇刻于同官县(今属陕西省)。清毕沅《关中金石记》称:“此记字法似褚、虞。金人碑刻之最佳者。”清王昶《金石萃编》著录。   《荣国公时立爱神道碑》正书。额阴文篆书四行。李晏撰,赵沨书,党怀英篆额。1958年在河北新城县北杨村出土,现存河北文化局。   《刘从益惠碑》,赵秉文撰并行书,金正大四年(1227年)此碑字体奇伟可观,见著录于《中州金石记》。   另外,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中,有不少辽金时期所刻的佛经石刻,为我国重要的佛教遗物。从石经书体来看,大多出自无名书家的优秀作品。   又有金著名书家任珣,名作有古柏行。
梅松 古者知人论世,是曰尚友;遇物能名,是谓大夫。故兰亭讌谭,文字擅美;宣和好古,谱录良多。夫集古之事,肇始于宋,永叔欧阳修德甫赵明诚,前启后续,其后历朝,代不乏人。乾、嘉以来,金石大兴,集古之癖,蔚然成风。道、咸而后,苏姑苏湖湖州为盛,若听枫山馆,有真率会耳;苕上潜园,惟六子杨见山、陆刚甫、姚子展、戴]淇园说: 子高、施均甫、淩子舆在焉。每遇良辰美景,各出金石鼎彝,叀瓦铜玉,摩崖碑刻,或摩挲其古意之盎然,或赏析其拓工之精美,证以典籍,补之史阙,而后濡墨品题,文采灿然,朱批纷然,百年之后,至今犹惹人念想无已;况前贤手泽,墨彩焕然,后之得者,莫不珍如拱璧,以为斯文在兹,一室风雅,尽俱於此。然斯道不传久矣! 姑苏徐君云鹤,儒雅士也,擅书画耽吟咏善鼓琴,素喜雅集,海内南北,良朋高晤,赏古鉴今,极无穷之驩,乐有涯之生。今徐君集古四十品,凡甲骨、画像、铜镜、玉器、瓦当、封泥、陶文、墓志、汉叀、摩崖、碑刻不一,聊作品题,掇为一编,萃天地之精气,铸古今于一炉,实有感于斯道之落寞,叹知己之难得,故慨然付以手民,引喤之功,实莫大焉,匪徒文人适情之雅也。是为序。岁次辛卯暮春,故鄣淇园于苕上松惠居之南窗,时杂花生树,满庭生意。
在线书法篆刻字典 1.汉典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dic.net%2F&urlrefer=19c260243b510e4e541324d7697efc96 2.大篆字体查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2F&urlrefer=c037dbc655e6a7ada8730e1e308d66ff 3.说文解字查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g-art.com%2Fimgbook%2Findex.php%3Fbookid%3D53%26columns%3D%26stroke%3D2&urlrefer=b8d198cb95e64ab78a6e796359bc4041 4.快典书法字典查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f.kdd.cc%2F&urlrefer=55892a3369b152fb17591c0fe96e028c 5.小篆字体查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youmade.com%2Fshufa&urlrefer=ef196cc7370ef3768d3b8b29e6b4b4c9 6.在线书法大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hufa.ssjjss.com%2F&urlrefer=bf9249c02d5cce012d0ca64198229938 7.9610书法字典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9610.com%2Fzidian%2Findex.htm&urlrefer=e1fc402ba956ec500e156786519f90a6 8.国墨书法字典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uomo.com%2F&urlrefer=0facb036aac670b89e519cfb4e64376d 9.文字源流浅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g-art.com%2Fimgbook%2Findex.php%3Fbookid%3D60&urlrefer=6cd79ac466cfd378aa51f5ea911228c5 10.在线康熙字典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ool.httpcn.com%2FHtml%2FKangXi%2F23%2FPWPWKOCQPWUYMEPWXV.shtml&urlrefer=f32363210423846cbb167299227f41cc
无量寿佛 释文:释家成道日心出家庵粥饭僧汲菩萨泉,新沐指爪,此雪山牛头,香熏之执笔,敬写长寿佛,一躯于无忧林中与四大,天下善昂子,永充供养云。 款识:杭郡金农 钤印:寿、生于丁卯、金农印信 鉴藏印:吴谷祥印、半丁审定、山阴陈年藏 签条:金寿门写寿佛像 半丁老人题 印:半丁老人 作者简介: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金二十六郎、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居士、昔耶居士等,仁和(今杭州)人,流寓扬州。 为扬州八怪之一 。尝署款曰金吉金,梵典金为苏伐罗,故镌一印曰苏伐罗吉苏伐罗 。又有印曰金牛 。乾隆元年(1736)荐举鸿博 。 金农,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 ,为扬州八怪之一 。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它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干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沈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 本幅金农《无量寿佛》设色纸本立轴,绘无量寿佛于菩提树下,无量寿佛端坐于枯草奇石之上,神态奇古,整幅作品干净利落,金农作长跋于画面右上角。《无量寿佛》原为王谷祥旧藏,后为陈半丁先生购得,现友情支持北京纳高拍卖,我们不胜感激。
《印谈》    《印谈》,一卷,明沈野著。沈野,字从先,吴郡 ( 今江苏苏州 ) 人。有印癖,治印谨严不苟,自称:“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至眉睫间隐隐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刀,庶几少有得意处。”惜所作今不复见。亦工诗,著有《卧雪集》、《闭门集》、《榕城集》等。沈野论印自有其高人一头处。是书有意识地强调文学修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作用。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对彼时就印论印,埋头耕石占主导倾向的印苑,是新鲜而深刻的见解,对开拓篆刻艺术的文学属性,力图多角度地丰富篆刻艺术表现力,有着积极的提示作用。      此编据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校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章兴废,绝类于诗。秦以前无论矣,盖莫盛于汉、晋。汉、晋之印,古拙飞动,奇正相生。六朝而降,乃始屈曲盘回如缪篆之状。至宋则古法荡然矣。我朝至文国博,始取汉、晋古章步趋之。方之于诗,其高太史乎。王厉城不多作,作必有绝古者,其诗之途迪功乎。乃至若献吉、仲默,未见其人也。      印章文字,非篆非隶,非不篆隶,别为一种,谓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直,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后世不晓,以许氏《说文》等篆,拘拘胶柱而鼓瑟;至好自用者,则又杜撰成之,去古益远。故晋、汉以后谓之无印章也可。      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必静坐读书者耶?曰:譬之时文,古文虽田叟稚子,随意道出,亦有奇语,石勒不识字,能作诗歌。印章亦尔。      印章工拙,殊为易辨,试以己作杂之古章,人不能辨,斯真古人矣。至离而合、合而离,则又难为俗人言也。余见古印,虽一字不辨者,必印于简编,玩其苍拙,取以为法。或以为字且不辨,何法之取,而玩之如是耶?余答曰:譬如郊祀、铙歌等章,多不易解矣,然自是可玩。余尝选汉人诗,无一章敢遗者,亦是此意。      徐声远不作诗,任其自至。作印当具此意。盖效古章,必在骊黄牝牡之外,如逸少见鹅鸣之状,而得草书法。下刀必如张颠作书,乘兴即作,发帚俱可。      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疴倭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或讥余刻印,徒敝精劳神,无益于世。余曰:吾亦偶寄吾兴焉耳。彼嵇生好锻、阮生好蜡屐,亦何益于世耶?要人当解其意表耳。      墙壁破损处,往往有绝类画、类书者,即良工不易及也。只以其出之天然,不用人力耳。故古人作书,求之鸟迹,然人力不尽,鲜获天然。王长公谓诗雕琢极处亦自天然,绝有得之语。      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      印最上用玉,其次铜,其次金银,兼之者石也,最恶者象牙。玉章虽妙,必刀刻乃得。自古言昆吾刀,恐古人玉章甚多,此刀亦不易数致。余闻用药引金入钢中,可以刻玉,至今有此法,可即试者。      今世富贵,但知有象牙而已,间或有用金石玉者,其意亦在适观耳,初不知印章之妙也。湖州司理谢在杭斋中,置印数匣,皆灯光、鱼冻,近日所仅见者。      石之贵重者曰灯光,其次曰鱼冻。灯光之价,直凌玉上,色泽温润,真是可爱。灯光之有瑕者即鱼冻,鱼冻之无瑕者即灯光,最是易辨。      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须读书。古人云:画中有诗。今吾观古人印章,不直有诗而已,抑且有禅理,第心独知之,口不能言。
燕山燕文辞 燕山燕 2010-05-12 13:21:26 鹤兄,今日找了一些词句,不知是否合用。发在您的QQ邮箱。 自选稼轩词句 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水龙吟》 谁做冰壶凉世界。《满江红》 对花情味只天知。《最高楼》 细写茶经煮香雪。《六么令》 柳外寻春,花边得句。五湖佳兴。《满庭芳》 少日春怀似酒浓。 茶瓯香篆小帘栊。《定风波》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临江仙探梅》 梅花得似人难老。《千秋岁》 酒满玉壶冰。《临江仙》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临江仙》 更把平生湖海,问儿童。《乌夜啼》 酒如春好。《感皇恩》 风月此时情。《小重山》 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生查子》 一身都是和气。《水调歌头》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 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水调歌头》 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 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水龙吟》 乐天诗句香山里,杜陵酒债曲江边。《最高楼》 何如信步两三杯。《鹧鸪天》 且与梅成一段奇。《鹧鸪天赋雪》 闲意态细生涯。《鹧鸪天》 淡中有味清中贵。《虞美人》 金玉旧情怀,风月追陪。 来岁菊花开,记我清杯。《浪淘沙》 长歌自深酌。《兰陵王》 深雪里,一支开,春事梅先觉。《蓦山溪》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水调歌头》 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哨遍》 古来惟有酒偏香。《鹧鸪天》 味无味处求吾乐。《鹧鸪天》 诗句到梅花,春风十万家。《菩萨蛮》 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飞。《新荷叶》 清欢未了,不如留住青春。《新荷叶》 裁诗未稳,得酒良佳。《玉蝴蝶》 祗共梅花语。《卜算子》 入手清风词更好。《临江仙》 羡君人物东西晋,分我诗名大小山。《鹧鸪天》 曲水流传第几杯。《鹧鸪天》 梅间得意,雪里寻思。《沁园春》 千载共心期。《婆罗门引》 春风看试几枪旗。《定风波》 未须愁菊尽,相次有梅来。《临江仙》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临江仙》 看取樽前,秋思如春意。《蝶恋花》 更把梅花比那人。《鹧鸪天》 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西江月》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西江月》 酒豪诗性两联绵。《鹧鸪天》 歌竹传觞,探梅得句。《苏武慢》
诗林奇珠潘伯鹰 潘伯鹰先生是现代诗坛最应引起注意但却最被忽视的一位大诗人。他早年以小说闻名于京津,战时以章士钊幕僚参加国共和谈,建国后主要精力则置于书法研究、教学与普及上,虽然一生作诗不辍,且曾于《学衡》上发表过《南冠集》并同章士钊合印过《游泸草》,但因逝后遗集长期无人整理,故而诗名不彰,鲜为大众所知。1972年,九十三岁高龄的章士钊自大陆去香港探亲时,身携潘伯鹰诗稿二册,拟将其影印出版,孰料其在港遽然辞世,出版诗集之事遂成为泡影。后来,由狮城名士潘受和儒商周颖南牵头,在和潘夫人张荷君邮寄诗稿往还数年之后,终于整理校订出潘伯鹰的十二卷诗稿,并由潘、周等人出资,交付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于1987年梓行,潘伯鹰生前的知交谢稚柳、蒋维崧二先生分别为诗集封面和扉页题写了书签,这便是最初的本子。我的好友汪奕如先生南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时,我特意请他在狮城为我寻购此书,可惜没有见到,只能在国大图书馆影印了全本。不想奕如归国时将之遗忘在宿舍,后来又辗转托人复印寄来。《玄隐庐诗》虽然早已面世,但在中国大陆依旧难以得见、无从寻觅,因而潘伯鹰家乡安徽黄山书社在2009年底将《玄隐庐诗》一千零九十九首悉数编校印刷、精装出版,并附刘梦芙先生长篇前言为之掘隐发微。这真可谓为诗民学者造一功德。      对潘伯鹰推崇备至的吴宓曾有一段论诗人情感之语:“窃谓人之于情,有二种境界……其始则如春风之和煦,夏雨之澎湃,奔赴充盈,不可遏抑。其后则如秋月之清幽,冬爽之严冱,凄切微婉,蕴藏不露。虽由事境之移易,实随年龄为变迁。始则我之观深,而倾向未来。后则人之念重,而追怀既往。”读竟《玄隐庐诗》,越发觉得此论不虚,这十二卷诗正循着潘伯鹰“年龄变迁”、“事境移易”的过程而显现出几层不同的诗境,要而言之,可概括为少务宏远、中造平淡、晚臻苍郁,所谓“内心外象,相触相发”,在此诗集中正可一览无余。      钱锺书先生曾说潘伯鹰“瓣香山谷”,若我们视之为对其壮暮年岁间诗作的评价,是十分恰当的。潘诗善于用典,大多妥当贴切,且能自出新意,深得江西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三昧,《玄隐庐诗》集中处处妙笔,可谓不胜枚举。潘诗不仅在技法、形式上自觉地受黄山谷影响,且潘伯鹰最以黄山谷的为人为敬重,潘曾选注黄庭坚诗一百五十首(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在书前那篇长达二十六页计一万七千字的“导言”中,他谈到黄山谷在新法盛行之时为百姓叫冤、又在旧派得势时称颂王安石“不朽”,不由得发抒慨叹:“这是极伟大的人格在放光……这是他的文学中人民性最突出的地方。这是我们古代士君子品质最优良的传统。我想,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会爱他敬他!”可见,潘伯鹰的“瓣香山谷”,并不仅仅是饾饤摹效、“诘屈其句以自隶于江西社”,而是在对山谷诗文静心沉味之时,在精神与意志上与之接达,以求得熏染陶冶。我们之所以谓潘伯鹰是伟大的诗人,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的诗造境极高、辞采丰茂,字句锻炼烹铸浑然天成,能时出妙语佳句,更重要的是他自觉地承继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以人民的视角、立场去看待世间万象,为下层民众号泣呼喊,并以写实讽喻来救济时弊。所以说,潘诗这种“著书将以通忧患”的旨趣是极高的,能直追汉唐先贤、扬发《诗》《乐》遗风,若在这一层面上仍言他“渊源某家”,实在是眼界窄鄙的浅见。      《玄隐庐诗》真力弥漫,情挚意远,满纸玑玉,元气淋漓,学诗者如果能日日抚诵、沉玩其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如今海外珠还,真可谓是诗界之一大幸事。作为“安徽省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之一,黄山书社版《玄隐庐诗》仍袭用新加坡版竖行繁体制式,潘序、许传、周跋皆存,虽亦未收新加坡版所遗漏的潘伯鹰的三首寺韵诗,似乎略有微憾,但终究不掩大功,洵为善举。
眉绿楼词联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擢福建司郎中。咸丰六年(1856),补湖北汉阳知府,又擢武昌盐法道。同治九年(1870),授浙江宁绍道台。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其词多抒写离愁别绪,意境清幽,风格细密。工于书法。书法溯源欧、褚,所藏碑版卷轴,乌阑小字,题识殆遍。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著有《眉绿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所著录书画皆为个人收藏,考辨多精审。晚年引疾回苏,1873年起建过云楼,收藏天下书画,筑“怡园”,集宋词自题园联若干,并其它集词联若干,辑为《眉绿楼词联》。后以别墅“怡园”为中心,依托过云楼,形成百余年来苏州文化活动中心。苏州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顾文彬家居十五年而卒,为著名大收藏家。解放后,家人将所藏书画捐献国家。 本词联集据1942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版《眉绿楼词联》录校制作。 挥毫记烛,鸣瑟传杯,放绣箔半钩,浑疑佩玉丁东,临枰抚瑶轸; 近竹敲茶,试香温鼎,把苔笺重谱,忘了牡丹名字,和露拨花根。   集吴梦窗、张玉田句。此联不存 风幕卷,金泥牡丹时,宴玉尘佳宾,锦衣乡社; 花香闻,水榭画栏外,倚翠楼烟霭,红柱溪桥。   集张子野词句 仙子驾黄虬,玉树悬秋,清梦重游天上; 中宵按瑶风,琼楼宴萼,古香吹下云头。   集吴梦窗词句          (以上为怡园湛露堂联) 还我渔蓑,依然画舫清溪笛; 急呼斗酒,换得东家种树书。   集辛幼安词句 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 拟招隐羊裘,寻盟鸥社,绿蓑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   集张贞居词句 度影入银塘,漫销凝四壁骊珠,两堤鸥暝; 何时共渔艇,闲记省一蓑松雨,双桨莼波。   集周草窗、姜白石句。此联不存          (以上为怡园画舫斋联) 问径松不语,天籁无声,石乳倒悬山,眼底烟霞无数; 谢杨柳多情,荷阴未暑,林霏散浮暝,水边楼观先登。   集张玉田词句 凝睇数归鸿,残照犹在庭角; 相思旧飞鹢,东风暗落檐牙。   集周美成、史梅溪句。此联不存          (以上为怡园松籁阁联) 一泓澄绿,两峡崭岩,浸云壑水边春水; 石磴飞梁,寒泉幽谷,似钴姆潭西小潭。   集辛幼安、张伯雨句          (以上为怡园抱绿湾联) 数曲阑干,人事回廊缥缈; 一奁越镜,他山小队登临。   集吴梦窗词句 云洞插天开,欲往何从,一百八盘狭路; 湘屏展翠叠,临流更好,几千万缕垂杨。   集辛幼安、周草窗词句 纡盘寻径,伛偻穿岩,欢游曾步翠窈; 玉洞鸣春,石床飞梦,长啸竟落松前。   集张玉田词句          (以上为怡园面壁亭联)
吴玉如诗稿 吴玉如诗钞——七律(232首)   弥望  《自书诗稿》2页 弥望凤城到处花,迂生鹿鹿若为耶。牢愁白发三千丈,绮丽青春百万家。自一个身信渺小,人无量数各生涯。心私放却学忘我,贫者士常乐以奢。 书愤   《自书诗稿》10页 剩水残山一局棋,世间甚处武陵溪。同为华夏分吴越,难答滕公事楚齐。 我自死心安朽腐,谁能系念到黔黎。家居洪浸今何日,涉想尧年未可稽。 春草二首  《自书诗稿》12页 不管弥天冷烧红,风温依旧碧茸茸。深幽穷巷无人迹,浓郁芳茵见化工。万里情殷山色外,一堤影乱柳光中。无私造物青青   茂林居士忆琴百绝句 少小青蛾不识愁,相当花叶自绸缪。百年结恨相思子,别鹄分鸾未白头。 阶日晴翻红玉佩,春风抽出绿杨枝。千丝密意谁从解,一寸芳心独自持。 惭愧才华作庆宵,拥书摘艶宿相招。螺痕酒晕非吾好,不比明珠爱绿绡。 津桥送别意如何,每向晴川惜逝波。笑乐常思相见日,试谁强记读书多。 钿蝉金凤鄙时装,翠管银笺尽料量。多少痴儿争欲婿,一生知己属吴郎。 犹记青庐红烛下,低鬟结愿侍书城。不依花艶惊郎目,卷轴丹黄过一生。 轻雷细雨香车共,紫竹林头霁色殊。带月流波光不去,远星隔岸接平芜。 依依嫁后诉从来,惆怅兰闺畏母猜。蓦地喜心时自慰,背闻大父说郎才。 笼灯就月是疑非,疑梦相逢喜乍归。幷坐清宵论细细,言长翻使泪沾衣。 十分春色在儿家,秀句吟成月正斜。圆顶碧文洞房夜,关情莫念旧京华。 装绵买布爱粗缯,贫日楼居最上层。称意当时胡不觉,剪裁夜伴读书灯。 吹绿东风染柳梢,良辰索句事推敲。最耽白石清空思,闲向春窗手自钞。 晴云指点觅孤踪,半日轻离意已慵。磨墨摊书春昼事,照帘花影一重重。 紫陌华灯试比肩,垂杨几树碧笼烟。雕璚镂玉浑闲事,旧恨新愁不可诠。 隐囊斜倚看多时,暖意纱幮月上迟。爱惜春华教莫睡,东风已过海棠枝。 诗肠未与世人同,神韵纡余避餖工。若此同心生不憾,琴娘词句绿窗中。 眷依日暮桥南路,冰橇冲寒度雪围。江上冻云吹不去,病中为我结毛衣。 屏风六曲别床遮,书满床头处士家。不厌高吟成独卧,几回伴剪烛灯花。 花气疏寮蝶梦迷,同扪残篆袅金猊。秋千院落斜阳晚,墙外飞红惜马蹄。 喜看奇峰起夏云,楼头徙倚薄红曛。远林野色长桥路,几度归来望见君。 小园人静多凉思,薄鬓轻衫总不佻。同倚阑干天际望,一棱秋月可怜宵。 青春曲子摸鱼儿,枕畔低吟一笑时。解识深恩无隐事,清愁叵奈梦中词。 疏钟韵秋声裏,辨鲁疏鱼到夜分。瓦砚藜床相对坐,不轻言笑自温文。 儿眉秀彻动人怜,拜佛时依祖母前。病久偏多思子泪,为卿藏去哭儿篇。 迎面朔风雪如掌,晓行三步两回头。牵帏不忍重依枕,归去双眉始解愁。 九月离怀百柬过,绿衣人惯却愁魔。一朝病剧飞书报,如此惊魂耐得麽。 海帆迢递风姨懒,大月船头恨不行。生怕相思添病重,石城已近转心惊。 相逢病榻百堪怜,半晌凝眸引手前。谓我心枯情不竭,只无眼泪枕函边。 弱腕扶郎思强步,床前咫尺晕垂头。明知撑扎缘何事,欲减郎心一段愁。     几边残烛坐更阑,瘦影支床枕未安。愁泪如珠禁不得,佯回头怕病人看。 迟郎湖上芙蓉满,待得郎来病已深。杨柳阴中城堞古,青天碧海夜消沉。 最伤倚枕气如丝,还间新斋笔砚宜。目录羣书由检点,从今卷束自为之。 眉棱瘦尽心胡细,记得郎来十日寻。一句伤心求早死,速郎归去慰亲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