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莲儿 赤莲儿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18,352 关注贴吧数: 3
《白狐》 《白狐》歌词/玉镯儿 曲/枫林合唱 刚辉 陈瑞 (女)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 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 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 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男)我是一介书生独醉江湖   十年寒窗 十年苦读   金榜题名时 功名利禄光宗耀祖   洞房花烛后 阴阳相隔人鬼殊途 (女)我爱你时 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 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 (男)能不能为我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永别时的那一次回眸   你听仙乐飘飘 仙乐飘飘   今生今世却只能虚度(男)我是一介书生独醉江湖   十年寒窗 十年苦读   金榜题名时 功名利禄光宗耀祖   洞房花烛后 阴阳相隔人鬼殊途 我爱你时 你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狐   失去你时 你已烟消云散万劫不复(女)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你看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 (男)能不能为我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看你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都化做虚无(合)女: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男:能不能为我再跳一支舞 女: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男:你是我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女:你看衣袂飘飘 衣袂飘飘男:你听仙乐飘飘 仙乐飘飘女: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男:今生今世却只能虚度
【文】仗剑江湖行 作者:sophi 支笔为篙,就着江南的云月,品一道茗中山水。   手中的睡莲濡湿了陈旧的书页。凭窗望去,不知季节衔住了谁的衣襟,任由雾气朦胧了亭台楼榭。耳边的丝竹依然萦绕,心中愁绪却已阑珊。听远处萧声隐约,看眼前兰舟已瘦,曾经的相濡以沫却等不到岁月的回头。抬望眼,惟有一雁渡寒空。   天色微暗。雨夜泠泠。小店无名。仓促的一场相识,却是宿命里注定的知交。无须盟约。而多次的相遇,我的问话,只你笑而不答。直到一日重又相见,待你的烟火灭了,我的清茶也尽了,一并起身,却是你斟茶,我点烟,竟都是为了对方。茶冷言尽,友人散去,只你的车位空给了我。那晚,温存的月光沁湿了薄衣,满空的星子都被击落。霜寒露重的花台,突然的一场月迷津渡。   你借着时光中最幽暗的隧道迩来,看见我书案上的那幅“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轻轻叹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谁能料到,懂我的桀骜,原来只你一人。二十年宛若游烟的生活簌的凝固成霜。你来自天籁的声音,凝重如城。在你温暖的手心,分明写着:寻觅敌不过偶遇。我寻了你寻了许久的梦魇,你还了我还之不尽的心愿。 在时光的深度里,我们又偶遇到许多惊人的相似,譬如都钟爱靡靡乐音、水墨丹青,都钟爱沉在月光迷离、霜寒露重天,都钟爱游走于午夜的街灯下,都钟爱晚睡,都钟爱咖啡和茶……你我都知道,每每入了夜,便是入了你我的城池。即便再黑再暗,你我也不会认错了对方。似乎是冥冥中的即定,我们今生互为路标,就算走开了再远,回头看时,也总有彼此,这是缘分,也是枷锁。   今夜,风卷帘动,月上柳梢,久不能寐。又一次藏你于暖身的口袋,筑出百般相思的情怀。掬一捧相熟的月光,雨珠盈睫。杯盏之间,纵醉出千言万语,更要向谁人诉?回望浅浅半载,却已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缘分的起落,本来是笃定的。只是沧桑历尽,身心圆滑之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这曾经的约定。就这样,燃尽了豆蔻,拼将了红颜来就你,却依然逃不开命中注定的分离。恍惚间,落泪如雨,沁湿了柔软的天际。我知道,你我只一步之遥,却已是咫尺天涯。 罚我,以你浅浅深深的足音,自斟自饮。罚我,以你凛凛冽冽的背影,守盼归期。缘起,许是为了前世的情谊未泯,缘灭,是否因为今世的情分已尽?在你的姿影中洗心濯面,泯灭了尘缘,消弭了自己,却仍是负了这有情的山水、无情的天地。天成的绝句,用你我的悲歌来添上这惊鸿一笔。这世上,恐怕只有我才读的懂你的轻狂,纵然你一腔抱负换了一身伤痕一笔徒劳,我也在原地等你,纵是海枯石烂也不见不散。倘使你养好了精神再要走,我也会为你牵来马匹备好美酒,送你上路。常人的律法是束不住你的,只我知晓,常人的律法也束不住我,只你掌着我的钥匙。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伴侣?到了初春时节,形影相吊,冷暖自知,总不忍卷帘看,怕见寂寞梨花落。一纸缠绵,总留遗憾。人海无边,怎一个等字了得。沉在暗香的岁月里,一任残酷的流年菲薄了你我相遇的历史,回首看时,才知:汉之广矣,谁可泳之?这理智的温婉,让我甘愿做这不阻你前行的女子。暂忘了感动,暂忘了答谢,只要记得走时不再回头,不惹我噙泪便好,留我独自守着这炎凉的人间。 你若忍心,我就认命。
浪漫诗人和一代才女 (转帖) 看《林徽因传》这本书时,我老在想,林徽因跟徐志摩是一对很好的恋人,本来也应该顺理成章成为夫妻,为什么林徽因回国后,就变成了梁启超的儿媳妇——梁思成的妻子?当徐志摩离开了第一任妻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热爱从英伦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物是人非,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虽然他们没有成为夫妻,但之间的情爱却也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这十年中,徐志摩的心一直燃烧着爱火,这是源于诗人特质的徐志摩还是源于他心中真正的爱呢?又或者,正因为是诗情和激情的幻变,才孕育出这样一个徐志摩,这样一个不顾世俗偏见、冒天下大不韪去争取“爱和自由和美’’的浪漫才子?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情义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感情?   在看书过程中这样的想法不断困扰着我,以至于书只看完一半,就马上揭到末尾,想寻找最终的答案。但是,很失望,文本最终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说法。在他们相识十二年的一个下午,徐志摩乘飞机去参加林徽因的一次演讲时因飞机失事而罹难,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留下多少的遗憾和无奈、留下多少的悲伤和概感!而我,却也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久久难以释怀。   最近,又将书重新读了一篇,又有了新的感觉。想来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而且这种单纯的情感又同自然界其他成千上万的情感纠缠在一起,很难一语囊括而无法言尽,倒是书中描述到徐志摩和梁思成以各自的才情吸引、追求林徽因的故事,却又勾起我另一番的感概。   徐志摩初识林徽因是在风景如画高贵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她只有16岁。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和、对诗情的理解、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烈士殉国、教家殉道、情人徇情,说到底是一个意思,同一种率真、同一种壮烈;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   将爱情当做一件伟大事业的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有别于世人,“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所以,他把满腔的情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但是,“命运是如此的鲁钝、盲目而任性’’,当徐志摩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心上人已罗敷有夫,也应了他的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命运于他是如此的无情和冷漠!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从此失去林徽因,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在陪伴诗哲去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海天无涯,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的一点时间里,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是呀,这样一种情丝、这样一种欲断还连的绵绵情丝,怎么能割断呢?!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梁思成的妈妈和姐姐都反对这门亲事,只有梁启超在极力撮合。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林徽因将徐志摩当成了挚心的朋友,而徐志摩却被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所激励,欲断的情思又一次被他紧紧系着,他写信写诗,满篇云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情。
鸡为何是“五德之禽” 鸡日为何是“六畜首日”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这种风俗是根据古代神话演变而来的。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人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现在农村里剪窗花最常见的也是公鸡。在《荆楚岁时记》上,对元旦剪鸡的风俗即有所记载,看来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今至少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为“说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   为什么这么个排法呢?古代典籍里找不到出处。但旧时民间《农家杂事》一书,说此种排法有三:一说是按人类驯服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类推。二说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鸡、狗体积较小,排在前面,牛、马体积较大,排在后面。三说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俗说,没有鸡狗不成家。老人们认为鸡、狗可以捡食家中撒掉的粮食,为主人消灾免罪,所以鸡、狗都养在屋里,接近于人,猪、羊次之,牛、马则另有栏和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最后。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里说,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成了神仙(其实他是因谋反被迫自杀的),飞升到天上去了,连家里的鸡狗都一起带到了云中,俗语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没说过猪羊牛马跟着主人升天的故事。   为什么牲畜反而排在前面,人倒排在六畜之后呢?这问题古书上也没提到过。中国创世神话老早就湮没了。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团造人这类创世神话都是直到后来才出现的,而且说的也很简单。但是能创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动物的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得晚,是合乎生物进化论的原理的。设若世界上要是没有植物和动物,那么人类怎能生活呢?所以这些动植物必须产生在人出世之前,这大概是人日排在六畜日之后的缘故。   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旧时农家重视六畜,正月初,头几天按六日向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还是到处风行的。还有的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认为鸡日天气晴和,是年鸡旺,阴晦则鸡有灾病;狗日天气晴和,是年狗旺,阴则狗有灾病。余者类推。当然,这种卜算,未必科学,仅是当年农民的一种说法而已。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常人春
【典藏】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作“仕女画”。早期的绘画,题材分科没有细目化,女性形象揉杂于人物画的创作中。随着画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以女性为题材的画家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在人物画科内建立起一个专门表现女性生活的分目。  尽管,画面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仕女画的画家们则更是在其作品中寄托了对于“美”的向往。他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而“美”的标准又因时而异,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因此,了解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时代特点,有助于仕女画的研究与鉴定。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世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亚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晋·顾恺之(传) 洛神赋图卷(局部)
《大唐华章》大气恢宏 婉约动人 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在天津的演出,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台大气恢宏而又婉约动人的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制作者们别具匠心的艺术思路:精心装饰的舞台,不同章节变幻的截然不同的艺术意境,舞蹈、音乐、服饰,还是灯光的布置,都显得如此的创意十足,风格独特,无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时尚诗乐舞”是用现代时尚的审美观念、艺术手段去诠释和表现传统诗歌、音乐、舞蹈等文化精髓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演出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被媒体称为“西方时尚混血东方古典”。《大唐华章》以盛唐文化为题材,谈古论今,结合东方自治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融入时代精神,用现代的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创作激情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诠释出“从唐朝的盛世看到今天的辉煌”这一深刻思想精髓,激励鼓舞今天的人们坚持大唐时期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史为鉴,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繁荣昌盛。  整台演出以表现盛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为主要内容,分《盛世风情》、《唐人雅韵》、《万方乐奏》三章,从民间、宫廷、中外交流三个版块,呼应和颂扬今天的太平盛世,鼓舞国人重振国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剧用李白的名句将五个章节巧妙地串联起来,每章音乐前都采用川剧进行高腔吟唱诗剧,悠长回荡,余音绕粱,营造出舒展、辽远、苍凉的氛围。独具异域风情的音乐、舞蹈,再加之为100多位演员精心设计的50余款、500多套集古典、现代、时尚、西方相融合的服装,都给人视觉、听觉以极大的冲击。
[推荐]一缕茗香绕往事 两腋清风吟茶情 一缕茗香绕往事 两腋清风吟茶情。上京。(一)广东人喜欢品茶,尤以潮汕地区最为出名。《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而潮汕人自小就学会品茶,这也许是潮汕人积淀着闽南、潮汕之“功夫茶”文化底蕴所熏染的缘故。我好茶品茶,血液里也掺和着茶的汤色流淌着。祖父嗜好茶,是我听父亲说的。而父亲对茶的嗜好,却是我耳濡目染的。从小时候懂事开始,我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叫中国茶文化。只知道品茶喝茶,是我家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生活程序。记得孩提时,每天的早晨,我就会被一阵敲打碎木炭的声音吵醒。继而是满屋子氤氲的炭烟,熏得我直流眼泪。当我听到几句咳嗽声时,我就知道,这是父亲在小火炉上起火烧木炭,准备煮水沏茶了。因为每天起火煮开水沏茶,是父亲一天生活的开始。上学以后,我也就自然参与父亲的茶事,帮父亲分担点煮茶的杂活。如:敲打碎木炭、起炉火煮开水、洗茶具等。家中一套茶具,是父亲的钟爱。一座泥塑做的红色小火炉;一个赤陶质的小“玉书”(烧水壶);小“孟臣”(紫砂壶)直径只有五厘米左右,像个小桔子似的(如独自斟酌或对品,茶壶愈小愈佳:“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三个白瓷“若琛”(小茶杯)如乒乓球切开两半的样子,小巧玲珑(潮汕人品茶,杯子始终只有三个,人多即轮流烫洗用之);茶盘是父亲自己制做的圆形竹木器,他还在器内画有两棵石榴,那石榴煞是可爱,裸露着秀色可餐、宛如珍珠玛瑙般晶莹熟透的籽儿。同时,父亲还制作了茶具六君子:“茶夹、茶漏、茶针、茶匙、茶则、茶具筒”等放置在茶几上。自从早上品茶有我的相伴后,父亲便喜上眉梢,品起茶来更津津有味。而那时候我还小,开始对茶的醇厚浓酽并不太适应。因为父亲总在小小的紫砂壶内放满茶叶,冲泡起来的茶汁也就浓酽似酒,我只能缓缓地慢呷一二杯。父亲对我说,品茶是有步骤的:“治器、纳茶、候汤、冲煮、刮沫、淋罐、烫杯、洒茶”等八道程序是要讲究的。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但这些讲究还是少不了。父亲品“功夫茶”从不用保温瓶里装好的开水,他深谙“水为友,火为师”的道理,总是用香蒲扇一边煽然着小火炉,一边煮着适宜的开水(火炉与冲茶的地方,还要恰到好处的保持一定的距离,如生炭的火炉靠冲茶位太近,怕影响品茶者的嗅觉和茶的香气。太远了,怕影响“水功、火功”和泡茶的不方便),还一边“候汤、冲煮”,待到“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苏轼:开水沸时称蟹眼,继之为鱼眼,烹茶沸水声音比作松风鸣)”时,掌握着火候及水温,才算可以沏茶,而沏的茶品起来要热汤厚味、烫唇舌、“哙烧”(潮语“够热”之意)。父亲在沏茶时还会慢条斯里地对我讲解如何品茶的要诀:“一品舌品,品出火功;二品牙品,品出滋味;三品喉品,品出韵味。”这“三品”也就成为我以后品茶的基本功了。《岩栖幽事》写道:“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父亲酷爱手工艺,他每天品完茶后,精神就饱满起来,继而会操起手工艺工具,制作起了他的业余绝活:如雕刻树根、竹编茶罐、花样的艺术烟斗等,其手工灵活、干净利索,全靠品茶“一人得神”之后的功夫了。父亲有我陪伴品茶时,那叫“二人得趣”。他会讲些本土有趣的民间故事“老虎姑婆”、“山狗家”给我听。同时,也免不了讲到品茶的典故和掌握“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如:倒入茶叶至紫砂壶,称为“佳人入宫”;壶嘴对着茶杯三起三落而冲开水称为“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称为“高山流水”;开水冲进装好茶叶的茶壶后,溢出茶壶口或殴口,用其盖拂去茶末儿,称为“春风拂面”或叫“推泡抽眉”;开水冲淋紫砂壶身上,称为“修身养性”;茶壶的茶汤对着杯子低洒巡行至八分满,称“关公巡城”,最后点点滴滴叫“韩信点兵”,还有“游山玩水”、“三龙护鼎”等等。父亲还有趣的手把手,教我如何利用“闻香杯”的“泰山压顶摇香”或“倒转乾坤”,去闻茶的香气来判断茶的优劣。其实,父亲如忙活起来,有时也管不了那么多花时间的“功夫茶”了,他虽知品第二道、第三道的茶才算得上精品,但他已无暇顾及了,他会一边工作,一边拿着茶壶直接在壶嘴吸吮茶汁。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