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莲儿
赤莲儿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18,352
关注贴吧数: 3
【图】中国古典建筑墙饰
【图文】解意名亭
【音乐中国】满族音乐历史发展的三大文化圈 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从史料记载中观之,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等文化背景的改变,使满族音乐的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本文拟以史料记载中的渤海族、女真族、满族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满族民歌、萨满音乐为表述对象,从“文化圈”的意义上去观照满族音乐。以此较全面的、历史的认识满族音乐,以期对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满族音乐提供参考。
【原创】想你在南方的雨里
【送smile】“想你”在南方的雨里 (制图)
【知识】“名”“字”“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图文】你的世界我来过
【中华文明】吧内上tb周刊的帖 (作者及链接地址) 【文化遗产】风筝历史探索 http://post.baidu.com/f?kz=91177188&x=1 作者: 妙道子 第二期
【饮食】元宵节12种雅趣汤圆 雪中送炭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外层,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汤圆味道较浓,所以就配以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喝一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佳的吃法。
【封神榜】356神共一回 第九十九回 姜子牙归国封神 蒙蒙香霭彩云生,满道讴歌贺太平; 北极祥光笼兑地,南来紫气绕金城。 群仙此日皆证果,列圣明朝监返真; 万古嵩呼 祀远,从今让国永澄清。 话说子牙借土遁,来至玉虚宫前,不敢擅入。少时,只见白鹤童子出来,看见姜子牙忙问曰:"师叔何来?"子牙曰:"烦你通报一声,特来叩谒老师。"童子忙进宫来, 至碧游床前启曰: "禀上老师!姜师叔在宫外求见。"元始天尊曰:"着他进来。"童子出来,传与子牙,子牙进宫,至碧游床前,倒身下拜:"弟子姜尚,愿老师圣寿无疆!弟子今日上山,拜见老师,特为请玉虚敕命,将阵亡忠臣孝子,逢劫神仙,早早对其品位,无令他游魂无依,终日悬望。乞老师大发慈悲,速赐施行,诸神幸甚,弟子幸甚。"元始曰:"我已知道了,你且先回,不日就有符敕至封神台来,你速回去罢。"子牙叩首谢恩而退。子牙离了玉虚宫,回至西岐。次日入朝,叁谒武王,备言封神一事,老师自令人赍来。不觉光阴迅速,也非止一日, 只见那日空中笙簧嘹 ,香烟氤氲,旌幢羽盖,黄巾力士,簇拥而来;白鹤童子亲赍符册,降临相府。怎见得?有诗为证: "紫府金符降玉台,旌幢羽盖拂三台; 雷瘟大斗分先后,列宿群星次第开。 讨察无私称至德,滋生有自序长才; 仙神人鬼从今定,不便朝朝堕草莱。"
【情感人生】一生中要打好的十八张牌
【经典】漫画浅析三字经
【珠圆玉润】男人爱不释手的烟斗
【图文】国学典藏---人间词话
【集】十八罗汉全图
【图文】 & * 请记得忘记 * & 回忆盛不下太多的往事 一路走来 注定要忘记许多 学会忘记是“去粗取精” 只有忘记那些本该忘记的 需要牢记的才会在心底永存 生命才会轻装出发
【有感而发】美言虽中耳,人贵于自知 (一)在某些帖子中看到老头,阡陌,情不了及一些吧友给我的评价,它们过高了,我自是不受!中华文明吧不是因个人兴盛也定不会因个人而衰亡,如若将贴吧比做江山那现在的你我难道不是客吗?还记得那句“江山是主人是客”,你我注定匆匆而江山依旧。一个客人,一段时间的活跃又岂能说因他让主家兴盛(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收到的消息比较多,除了几位熟悉的吧友与我共商吧务外其它的多是默注中华文明吧的朋友发的,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给于的关注,反而正因为有这些关注贴吧才变得更有意义,一个人要健康成长必定离不开其他人的关注,贴吧也一样。如其说“老头是文明吧的支柱,莲儿就是文明吧的灵魂”“文明吧有今生而活.有莲儿而盛. ”“文明吧有老头而在,有今生而活.有莲儿而盛.”到不如说“朋友的发帖是文明吧的支柱,悠久的华夏历史是文明吧的灵魂”“文明吧有大家的足迹而活,因大家的真心而盛”或“文明吧因大家的关注而在,因大家的回访而活,因有大家的爱护而盛”的实在!(三)莲儿是空手而来依着一颗真心,来的目的有二,一希望能尽华人本意,传承中华文明。二希望能交一些朋友,闲暇时一起渡过。一年来在吧里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给过我太多的关心,我很感动,在这我诚心的祝我的朋友也能开心健康如果我们真是朋友请不要给我过实的美言,真正的朋友并非言语上的相互美化,真正的朋友是在他需要你时你给他你能尽的帮助,不管遭遇如何终不离弃!(三)敬吧友:中华文明吧不宜“个人风气”过盛,如若一个大家庭有一个宗旨,那么其成员当尽力为宗旨奋斗而非在目标未达成前说攻论就!06已逝,愿我们能携手走过07!
【动态】易安居士诗 词 选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 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荷舞花影,衣渡荷香!
艺术】活了
【欣赏】傣家蜡染
【美图】有了你,阳光才显出它的美丽
【一绝】麦秸画
【图】花香四溢
【情侣作品】只因有你,我的花开不落幕
【图文】谁与谁擦肩而过?
【喜庆】中国结
【立春习作】乐器简介
【立春习作】乐器简介
【心语】请把我的祝福别在襟上 岁岁年年景相似 年年岁岁人不一 朋友请收下我的祝福:新年快乐! 此时我多想陪在你的身边陪你看春暖花开...
【图文】我的快乐是一种忧伤
【图文】繁华淡尽,你我相依
【新春第一图】江南之彩
【图】花卉片片 花开朵朵
【没什么】自得其乐也不错 误会是存在的,不解开也就一个误会而已。人要学会自得其乐,过年了大家都开心:)对于称呼如果计较那么多那么就没什么是不计较的了,如此计较之友交与不交都一个样!笑笑而过你我都为陌路人,就此别过!
【服饰】历代华服 极端 古朴 看透世情沧桑 【秦汉一黑色】 秦尚黑,大气古朴。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刘邦又以他的任人唯贤建立汉室。在政治经济法度方面汉王朝基本承袭秦的体制,东汉时正式制定了“章服制度”,各层官吏的服装从颜色到图案都有了严格规定,不得越雷池一步。经过先秦的理性思索后,秦汉人表现出征服世界的自信,衣饰趋向精美奢华。汉童谣唱:“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皆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由此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相当自觉。
【了解】几种春节及过年的说法 春节的来历(一)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图】中国版画中的黄河十景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传统版画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古代版画可追溯到西汉,到了明代中期,民间木版画有了空前的发展。三○年代初期,中国新兴版画兴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版画家。一九四九年以後,新兴版画迅速发展,专业版画家和业馀版画作者遍布全国各阶层。这时期创作的版画除了木刻之外,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也取得新的发展。近年来又发展出儿童版画、农民版画、版画藏书票等,获得各界好评。中国版画在新旧两代版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地区风格和流派。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作者:陈川 蒋陈阡)
【话题】“勾引孔子”是弘扬国学还是在辱没? 发布者:天河“勾引孔子”是弘扬国学还是在辱没?有个名为“国学辣妹”的女生,自称是白居易后人 、国学世家,说要立志献身国学,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在国子监孔子碑前搔首弄姿。粉色艳丽的装扮,劈腿扭腰的造型,类似芙蓉姐姐的著名的“S造型”……的一张张照片,让人惨不忍睹。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她的:“我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说食色,性也.我去慰他籍千年的寂寞,他也一定是很高兴的。”我想白居易先生要是在天有灵,听了“国学辣妹”的话后一定会骂娘:“我没有这样不知廉耻的后代。”孔圣人听了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你这是打着发扬国学的旗号,在辱没国学。”谁不知道国学的发扬无需靠搔首弄姿,更无需靠“勾引”我们的圣人。如果“国学辣妹”真的是国学世家,那她就是喝了儒家文化井里的水,却在向这圣洁的井里吐口水。“国学辣妹”说“要以重振国学为己任”,展示自己的“国学水平”,难道来几下劈腿扭腰,搔首弄姿,就算是展示“国学水平”?那我们的“国学水平”层次也就太低俗了。要我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文化枝繁叶茂,岂是这样一个“嘴上没毛”、缺乏文化修养的黄毛丫头所能振兴的?不过,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什么样人都在粉墨登场,自认识了孔方兄,就全忘了孔先生;得知“芙蓉姐姐”出了名,就全忘了羞耻;为了名利,就可往祖宗头上扣盆屎的大有人在。当然,吃着文化辱没文化先人的也不是“国学辣妹”一个,不是早有人骂圣人、“傍”名人而自己出名了吗?所以“国学辣妹”在孔子先生“面前”劈腿扭腰、搔首弄姿,要“勾引”也就并不奇怪。孔子先生是圣人,就是“国学辣妹”再怎样“最擅长勾引人”,也难“勾引”得上圣人。“国学辣妹”的确有股辣劲辣味,但这种“辣劲辣味”,却让人感觉没了国学的“劲”,多了庸俗低级的“味”,很厌恶。不过“国学辣妹”有句话我倒相信,她说“我的家庭很传统,我很新锐,我家里培养得我很传统,我自己又很新锐。……发展后来我有点人格分裂。有时候会像林妹妹,有时候就会像卡门。” 这种“人格分裂”不知和“精神分裂症”不是不是一样?如果是,奉劝“国学辣妹”赶紧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去精神病医院。由“国学辣妹”的举动,我还想到了不久前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孔子标准像,以及孔子的一些后人热衷于每年祭孔大典等等,其实这些都悖离了孔子的仁爱理想:不要“劳其民,伤其财,虚其荣,求其势”。 孔子一生谦逊,在文教极不发达的战乱的时代,他获取了常人不具有的知识,做出了常人不具有的思考,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仁义之道治国理想。我们为何不学习先祖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精神,而总是乐此于豪华名利之场呢?孔子先生说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他讲的是伯夷、叔齐,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而不肯苟且偷生。但是我们的一些国人为了名利,却如此不择手段,显然与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国学辣妹”的所为,不是发扬国学,而是在辱没国学。“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这是郁达夫对鲁迅评价的一段话,但愿郁达夫先生的这句话能再次警醒那些辱没伟人的人。
邮票上的《红楼梦》人物欣赏 邮票和小型张采用的是我国著名画家刘旦宅所创作的原画。刘旦宅擅长人物,亦精花鸟,兼工山水,尤以人物画成就为最高。早期多为工笔重彩,注重线描,充满浓重的金石韵味。20世纪60年代转向淡彩,70年代吸收了宋人梁楷的减笔泼墨。其画《红楼梦》人物题材作品有30多年的历史。对《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主图人物形象,刘旦宅工笔与写意结合、泼墨与线描并施,墨色浓淡有别,用笔粗细有致,干湿相渗,率意、优美、清秀。画面飞动的线描刚劲而不失秀逸。笔下的形象能超以像外,遗形取神。画家抓住了人物传神那一瞬间,把人物的喜怒哀乐描绘得栩栩如生,显得那些妩媚而不俗艳的女性形象格外生动可爱,充满魅力。
【地域文化】陕西十大怪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中华十大“怪吃”(组图) 一片柔肠和肝胆相照闽西山区农民宰了年猪,将一副大肠洗净、沥干,一片片切入沸滚的油锅。炸得脆脆的,蘸盐吃,唤作一片柔肠。另将一叶猪肝连胆洗净,放去半个胆的苦汁,另一半让它渗入猪肝。然后风干,切成大片,蒸熟,再改刀切小片,供吃。这种入口苦、回味甘的猪肝,唤作肝胆相照
四大美人与四大名菜(组图) 西施舌:西施故里有一种点心被称为“西施舌”。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糯米粉为包入枣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的馅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均可。这种点心特色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此餐,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子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美味非同凡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饮食文化】中国历代“八珍” 八珍,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后来指八种稀有而珍贵的烹饪原料。八珍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应该说中国历代“八珍”的内容各不相同。
【饮食文化】史上有影响的六种满族宴 满汉全席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筵席之一,也是清王朝最高级的国宴。它是由满点汉菜所组成。满点又称“满洲饽饽席”,以点心为主,菜肴品种并不丰富,烹调方法也较简单。后来在满席基础上加入一些汉族菜肴,使其在原料、品种、制法、口味、形象上都十分丰富多彩,称为满汉全席。此席在满清政权入关以后逐渐形成。创于康熙年间,相传清圣祖玄烨在皇宫内首尝,并御书“满汉全席”,使满汉全席名噪一时。当时满汉全席有宫内和宫外之别,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妃子、贵人等享用;近亲皇族子嗣、功臣(汉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员和皇帝心腹)才有资格参加宫内朝廷的满汉全席。宫外满汉全席,常常是由满族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和地方会议,以满汉全席招待钦差大臣,入席时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满汉全席规定菜肴总数为108件,其中,南菜54件,北菜54件,点菜不在其中,随点随加。满洲饽饽大小花色品种44道,一席使用面粉44斤8两,从主副食品种上可见满汉全席的规模了。
【舞蹈】羌族 缇ゅ北涔嬮镄勭缌镞忋€婇潚骞撮攨搴勩€? 锲涘窛锣傛倍钘忔棌缇屾棌镊不宸炵杈栧唴镄勮澶氱缌镞忔沩瀵紝閮藉潗钀藉湪缇ゅ北涔嬩腑銆? 缇屾棌鐢熸椿镄勫尯鍩熷洜闀挎湡涓庤棌镞忔瘮闾伙紝钥屾繁鍙楀奖鍝銆备娇缇屾棌镄勪竴浜涚敓娲讳范淇椼€佹枃鍖栫幇璞〃拰璇█鍧囱瀺鍏ヨ棌镞忔垚鍒嗐€备緥濡傦紝缇岃镄勨€滃浑鍦堣垶钬濇湰搴旂О浣溾€沧磼链椻€濓紝浣嗗洜闅忚棌淇楃幇鍦ㄨ�浜轰滑鍑犱箮閮界О浣滀简钬滈攨搴勨€濄€傜缌镞忊€滈攨搴勨€濈殑绉岖被寰埚锛屾湁渚涜€佷汉璺崇殑钬滆€佸勾阌呭箪钬濄€佹湁绀间华镐х殑钬滆繋瀹五攨搴勨€濄€佽缮链夐【鍚嶆€濅箟灞炰簬链鐢峰コ镄勨€滈潚骞撮攨搴勨€濈瓑绛夈€? 钬滈攨搴勨€濊垶镄勯槦褰一熀链憟鍦嗗湀钟讹紝浣嗘湁灏佸彛涓庝笉灏佸彛涔嫔垎锛涚敺濂冲垎娈电珯浣嶅拰闂撮殧绔欎綅镄勫尯鍒€傝垶阒熸墍阅囩敤镄勫舰寮忓拰鍚岖О锛屽镙规嵁涓鸿垶韫堜即鍞辩殑姝屾洸鍐呭钥屽畾銆傜缌镞忚垶韫埚熀链敱鑸炶€呰嚜宸辫竟鍞辫竟璺筹紝灏戞湁涔愬櫒浼村銆傞€熷害鍜岃妭濂忓彇鍐充簬姝岃瘝鍐呭鍜岃垶钥呯殑鎯呯华銆效洜姝わ紝鍦ㄩ潚骞翠滑镓€璺崇殑鍚勭钬滈攨搴勨€濅腑锛岃缮鍒嗗埆链夋瓕棰傜编濂界敓娲荤殑鎶掓儏阌呭箪锛屾湁澶瑰甫娓告垙镄勮叮锻虫€ч攨搴勫拰浠ヨ瘷璋愬菇榛朴€佹儏璋冩禄閮侊紝琛ㄨ揪鐢峰コ闂寸埍鎯呯瓑涓嶅悓褰一纺镄勯攨搴勩€? 姣忛€一勾杞讳汉璺斥€滈攨搴勨€濓紝楹〉満锲涘懆閮戒细鑱氶泦浼楀镄勪腑銆佽€佸勾濡囧コ锛屽ス浠竟鏅掑お阒宠竟杞昏交鍦颁负鑸炶箞钥呮瓕鍞便€效拰镦》殑阒冲厜鍜屾瓕鑸炵殑娆�箰锛屾妸濂逛滑鍙埚甫锲炲埌镊繁棰戦浣滆垶镄勫皯濂虫椂浠o紝骞哥鎲ф啲镄勫洖蹇嗕娇濂逛滑锲犲瞾链堣壈杈涜€屽竷婊℃矡绾圭殑闱五阅嶆柊鏁e彂鍑轰简鍏夊僵銆? 缇屾棌钬滈攨搴勨€濈殑椋庢牸鍜屾儏瓒o紝锲犱笉鍚屾沩瀵ㄨ€屽纾銆傜敋镊冲嵆浣挎槸闾昏繎镄勬沩瀵紝鍦ㄦ煇浜涜垶韫堢殑璺虫硶鍜岄镙间笂涔熷换铹舵湁鍒€备絾鍑℃槸链鐢峰コ鐢ㄤ簬琛ㄨ揪鐖辨儏鍜岄€夋嫨鎯呬汉镄勨€滈攨搴勨€濈被鑸炶箞锛岄兘鏄渶链夌壒鑹层€佹渶涓烘椿娉笺€佸厖婊℃浈姘斿拰鍚稿紩浜轰滑鍓嶆潵瑙傜湅镄勯泦浣撹垶韫堛€?
【舞蹈】鄂温克、鄂伦春族 充满模拟激情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民间舞 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伦春和鄂温克两个民族,分别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森林地区。 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民族的族源基本相同,都是源于古代亚洲北部古代匈奴部族支系室韦部落的后裔,在民族成分上与蒙古族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他们后来分别迁徙到不同的地域去生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地域的变化与周围其他不同民族的影响,使这两部分人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产生了各自的特点和差异,而分别出现了两个人口较为稀少,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和“山岭上的人”的鄂温克民族和鄂伦春民族。 鄂温克族最初居住在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至远东库页岛地区,大约在17世纪的清代才迁徙到我国境内。他们虽然大多数人居住在山林中,但也有些生活在山下的草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民族中同时存在以游猎为主和以农牧结合为主的两种生产方式。 鄂温克族人民喜爱歌舞,不论居住在山上还是山下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之时,用歌舞形式抒发情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生活在农牧区的鄂温克族中,有着专供妇女们自娱的游戏性舞蹈《奴该里》。舞蹈时一人为领舞,以一脚脚跟着地,紧接脚掌拍打地面的同时,另一脚踏地跟随的步伐贯穿于全舞,并不断即兴地变换各种模拟生活的姿态。如一手在额前搭凉棚,另一手反叉腰的“了望”姿态;全蹲双脚蹦跳,两手交替做一手叉腰一手揪自己耳垂,模拟“戴耳环”等舞姿和动作,然后由其他人边歌唱边模仿。为了加强舞蹈的欢快气氛和节奏感,领舞者还不时地带领大家呼喊“阿罕拜”、“得辉达”“罕达、罕达”等口号,使舞蹈更加刚健有力和富有情趣。动作速度的递增和模拟姿态难度的加大,定会有人逐渐跟不上领舞者的动作而败阵下来,受到事先规定好的惩罚。 《篝火舞》是居住在山上鄂温克人的自娱性舞蹈,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男女间隔地围篝火组成圆圈载歌载舞。《篝火舞》据说在过去步伐十分丰富,但现在只留下了舞速从慢到快的三种舞步。舞蹈的人们在歌声中沿顺时针方向缓步行走并作出向后扭身姿态,随后女子用双臂撑在男子下垂的手掌上,男子以两脚轮流踏跳前进的步伐携带女子围圆圈运转。在这欢乐的舞动之后,舞蹈进入高潮。人们紧紧靠拢密集的圆圈队形,两脚轮换向前踢出。每当踢右脚时,人们拉紧的手臂向后摆,头部向前聚拢;而踢左脚时,身体后仰、手臂前摆。这种动作随着伴唱歌曲的逐渐加快而越发困难,直至不能再继续进行为止。
【舞蹈】蒙古族 草原上的“安代”和《安代舞》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史的多种原因,在蒙古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着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的原始萨满教。 “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艺术殿堂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得以了解。 在过去古老的岁月中,草原人民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丰产与疾病的痊愈,都是通过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举行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来获得万物诸神的保佑。 蒙古族的原始萨满教,由于历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间百姓为获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现了相应不同程序的仪式,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巫师“萨满”的不同称谓。其中,“安代”便是在萨满教神职人员中,偏重于为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特有称谓。据说,东蒙草原上有名的“安代”季米叶老大爷,就曾治愈过数不清害相思病和忧郁症的年轻媳妇。 那么“安代”与《安代舞》,《安代舞》与患“精神疾病”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几者之间不但有着十分紧密与微妙的关系外,还有有关“安代”称谓来源,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 老艺人季米叶就曾经讲述过:很早以前,在一个叫郭尔罗斯的地方有一位老汉,早年丧偶,晚年只有一个女儿与他相依为命。老汉把自己所有的爱和清贫生活中的一切都给予了女儿。这个女儿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正处二八妙龄、俊美而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女儿,虽然生活清贫但也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一天,这个如花似锦、充满欢乐的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她不是不吃不喝就是吃喝起来没有停止;不是长时间地不说不笑,就是一说笑起来便没有尽头。老汉为此急得各处寻医、拜佛,但没有人能治得了宝贝女儿的病症。眼看着女儿一天天憔悴下去的样子,老汉心急如焚痛苦得每日落泪不止。这时突然听说,在很远的一个叫蒙古镇的地方,有人能够医治这种怪病。为了女儿的康复,不管是真是假老汉抱着这一线希望立即套上勒勒车,拉着女儿踏上了遥远的求医征途。谁知,好不容易到达蒙古镇后,不但没有找到能治这种病的医生,就连知道这种病的人都没有。无可奈何的老汉只得又拉着女儿奔赴他乡求治。 老汉千辛万苦拉着病况日下的女儿在来到库伦旗时,突然车轴断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老汉完全陷入了绝望。他痛苦地围绕着辘辘车,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不停地挥泪顿足、放声恸歌,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遭遇。老人的歌声慢慢引来了远近的人们,大家听后也极为同情地跟随在老汉身后围绕车子顿足悲歌起来。 这时,奇迹发生了,曾不省人事、奄奄一息的姑娘竟然慢慢苏醒过来,走下车子跟随在人们后面悄声歌唱着。也不知围绕车子边唱边走地转了多少圈,累得姑娘浑身发汗湿透了衣衫,但病情却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此后,父女二人在乡亲们的建议下便在库仑旗定居下来。后来这种以绕圈、唱歌跳舞进行治病的方法,从库仑旗传向了广阔的草原。 此外,也有“安代”是一种妖孽的名称,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的传说。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安代”在长时间为患者进行思想疏导和劝慰之后,当病人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一环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艺工作者把蒙古族这种载歌载舞的《安代舞》经加工、提炼,作为表演舞蹈引入了艺术殿堂,才使更广泛的舞蹈爱好者,欣赏到如此欢乐和优美的蒙古族《安代舞》。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在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号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 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图2],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中国网
【诗韵】琴诗集成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废琴》·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古韵】琴声十六法 注: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见于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琴声十六法实际上是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 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
<< 溪山琴况>> 注:明代徐上瀛作该文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之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以“气”为中介,使“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的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他认为宏细、轻重、迟速互存互用不可偏废,于前人思想有所突破。提出亮、采、润、圆之“美音”要求,重视想象、联想在弹奏与欣赏中之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等,也于前人思想有所发展。《溪山琴况》是古琴文化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时琴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
金声玉振——琴派一览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
枯木龙吟——琴制与造琴 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卾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习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面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是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系弦轴(雁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一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习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一起涂鸦】只许原创
【图】象棋大观 扑朔迷离的唐代象棋宝应象棋
【棋说】中国古代象棋具收藏与欣赏 象棋起源于中国,这似乎是已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近年来,有关象棋起源的争论在国外却骤然升温,其中“印度起源说”已对“中国起源说”构成极大威胁。实际上象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六博戏,即宋玉《楚辞·招魂》的“菎蔽象棋,有六博些”。接下的演变顺序为塞戏、北周象戏、唐代象戏、北宋象棋,定型于北宋末年。这一过程已由现在的证据而被广大专家接受并逐步形成共识。但出土实物非常缺乏,如据古词说“六博”是走在格子内的,倘若考古实物能证明此点,那么“六博”起源说可成立论。可见古象棋具的收藏与考证对于象棋史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棋具研究目前可说是一块处女地。由于搜寻难度大,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涉足的人还不多。而以实物为主体辅以史籍、古诗词等记载来研究棋史更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新路。本文中的藏品零星、琐碎,对于藏品的断代等仅是一家之言,有的论点难免武断、主观。藏者鼓起勇气抛砖引玉,正有待识者与方家的指正与批评。
一字漫表十二钗 一个“情”字话宝玉——“情不情(对无情之物有情)”的多情公子。这个是贴给情不了的呵呵
【图文】芙蓉女儿的悲哀 海棠海棠花有“睡美人”之誉。这一典故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诗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杨贵妃,碰巧杨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持而出,贵妃仍醉未醒,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这一厅趣妙喻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歌赋传颂,宋代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弱弱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再次艺术地把海棠比作睡美人。 史湘云----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多次把海棠这一典故加以套用、渲染,如第十八回,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红妆夜未眠”也是把海棠比喻为睡美人,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湘云真的在花众中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花瓣枕着......”表面写的是“芍药花”实即是指“海棠春睡”。因而在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春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实即说明了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
朋友,我这是怎么了? 我今天怎么了,守在电脑旁不想动,我就是这样发着帖等着,等着却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一生的承诺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