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索道 无极索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艰且难兮,一往无前!
关注数: 304 粉丝数: 682 发帖数: 37,652 关注贴吧数: 27
今天有些时间 为什么太极拳没有去MMA,因为太极拳的流传从澄甫公起,并不以打为重。而以养生,祛病,修心为主了。其实中华传统武术自宋以后,都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打压和禁止的。所以说,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只在民间暗中流传。直到清末,国民体质和精神深受鸦片和列强毒害欺压,清政府才开放了民间习武。而三大内家拳也在此期间开始不断流传开来。 而为了增强国民体质,很多的武术教学都被简化了。我们总是说,年青人,能早起锻炼,总比天天睡懒觉强。而对于太极拳,由于国家推广的导向以及门内传承的封建性,使得广大的爱好者对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并不清楚,甚至是想入非非的。 太极拳,能不能打。回答是肯定的。但这需要很多的环节做为铺垫,一步一步的实践才能得到的。 第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即便如郑子一般,也是在恢复体质后,才一点一点入门的。没有哪一个身体素质羸弱的学习者,能够学好任何一门传统武术的。 第二,要有良好的神经反应。我们说,神经反射弧比较长的人,在运动方面是有不足的。当然,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对够改善,甚至超越常人,但这都是要经过艰苦的学习的。 第三,要有三心二意的精神。三心者,信心,决心,恒心。二意者,无意,用意。 第四,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太极拳的学习之路并不平坦,甚至是反复迂回的。这就要求从学者有明白的引导者。否则,很难自学而得到太极拳的真谛。 我在其它的文章里提起过,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有条件允许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以武为业。如果儿子长成以后,愿意走这条路,我不反对他去参加各类比赛,当然,玩玩套路,没事推几下的,就免了。 最后,对后来者要说的,静心以学,善于求学。
元宵节前夜话 这段时间,贴子里的热闹程度与新年有得一拼了。但是质量却烂得无以复加。 不是练功有成者的体悟与指导,也不是新人初学者的求学与渴望。满屏尽被妄者占据。 满篇骨头论者有之,空谈科学论者有之,各种奇谭怪论也纷纷现场。吧务们都忙着过年去了?或本身也是迷途羔羊,不知太极拳为何物,太极功如何修习? 长此以往,于太极拳之发扬何益之有?对于初学后进者,又有什么帮助?除了让后来者更加混乱,还是更加混乱。 今夜被儿子打扰醒了,睡不着了,打几个字。也算是新年对后来者的一些助益吧。 一、太极拳是不是科学拳 太极拳是科学拳,不但是科学拳,还是一门对人体极有好处的科学拳。它的好处在于修习者不用跟玩杂技的专业人员一样苦练,就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调节自身的平衡。从而达到调中理气,恢复身体机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是很科学的,至于老一辈的前辈们对之阐述不清,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口口相传所致。而当代练功有成者,对于太极拳各个阶段的阐述则要清晰的多,起码我的几位前辈对太极拳的理解,还是很明确的。 太极拳的科学性在哪里?就在生活中。练了拳了,精神好了,做事更有条理了,为人更有内涵了。这就是练对了。反之,一定是有问题的。 二、驳骨头论者 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是心,一颗平常心,一颗善心,一颗爱心。而立身中正,抻筋扒骨,意气相和,心神合一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单纯的把抻筋扒骨当做宝典来看待,是对太极拳的阉割。它只是活络人体的一个方法而已,其它的武术就不用抻筋扒骨了?同时,其作者所述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是不是能达到太极拳所要的结果,并没有事实来考证。而从其头像上来看,还没有松开呢。 三、太极拳之入门 太极拳入没入门,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就是棚劲,没有这个,你就说破了天,也是假的。 四、太极拳的内涵 合天地之道,修以身心。吐故纳新,生生不息。中正平和,外松内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五、太极拳的体用 太极拳,不能活步,不能为用。不能接劲,不能为用。化打不能合一,不能为用。 六、太极拳的力量 太极拳要不要练力量?自己身上这一百来斤练好了吗?手上加把剑练好了吗?手上加把刀练好了吗?手上加根棍,练好了吗?手上加根大杆,练好了吗?这些都练好了,你还需要练力量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希望吧务们真正担当起应有的义务。
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有点时间,上来转转。看了满屏目的祖宗论,心里很不是滋味。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难道要靠争个正宗的牌子来证明自己学的有多好吗? 太极拳的核心,有也只有一种,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正如同植物与动物之分。但花草树木都是植物的范畴一般。 那么,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如同强行的把树木叫做植物,而把花草拒之门外一般。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把现在流行的太极套路表演当做区分太极拳流派的依据,甚至把一些不为人们常见的支系当做异类来对待。对于这类人,我只能说盲人摸象。 太极拳的核心,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根本,是太极拳内劲生发的源泉,是太极拳劲路运行的指引。 这也正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前辈在试后进的时候,在提的一句话——里面有没有东西。这个东西 ,就是棚劲。有了这个东西,再通过拳架的不断糅合,使之灵活多变,才能成为养生,防身的基础条件。 那么,这个跟谁是创始人有关系吗? 是姓陈的创拳,还是姓张的创拳,和你有没有练出棚劲来,有关系吗? 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练功的方法,目标都是一致的。好好学好自己的功课,把身体练好了,就行了。 在这里,我还是那句话,太极拳,不是哪一个人的杰作,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生活实践的结晶。 尊张三丰也好,拜陈王庭也罢,那都只是各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执着于谁创了太极拳,还能近于道吗?在这里天天搅动这一池混水的,在我看来,离道甚远了。
凑热闹贴 说什么正宗不正宗有意思吗?功夫练到了,就是正宗的。这个宗,不是祖宗的宗,与人无关,而是宗法的宗,是武学理法。什么是理法,良好的生活规律,正确的练功方法,一颗平淡无为的心,一身浩然正气的胆。天地万物,各有其理,各行其道。而太极拳如果一定要认一个祖宗出来,就是杨露禅了,因为有了他,才有了太极拳这个名字。前行者也好,后继者也罢,能把功夫练上身,才是好男儿,大丈夫。陈家拳也好,杨家拳也罢,各有个的修习方法,好好练吧,只是别练伤了就好。 现在国泰民安,老百姓们需要的是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完整的身体。从某种角度上讲,做为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多多少少受到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与现在所倡导的中医养生,发扬国粹的精神是吻合的。做为三大教的佛教,是从西面传过来的,大力提倡,是不合适的,再说了,佛教在中国,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最消极的宗教思想,禁制太多,也不利于发扬。而儒家思想,本就是中国这几年的主导传播文化,加上中国这几年的大力倡导,已经遍布世界。所以,现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推出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宗师也并不是不可以的。 再说陈家为宗的说法,从小处来说,不是不可以,因为杨露禅先生确实是跟陈长兴先生学的拳,一点儿没错。不管杨当时学的是不是现在流行的陈家拳,变或是失传了的陈家拳,多多少少,都对杨露禅有影响的,人不可忘本。但是,说到这里,有人会问,陈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就成了一个鸡跟蛋的关系了。为什么跟你学了,就要以你为宗?你跟别人学的呢?往上去追,怕是要追到原始社会,也不见得有个分晓。另外,陈家为宗的历史资料并不充分,只凭几张没有官方认定的东西,怎么能让全世界的人信服?能满足的只不过是极少数人的虚荣心和一个能赚钱的品牌罢了。即便是官方认证的东西,又有几件是没有一点水分的干货?再说了,陈家拳有其特点,练到高处,一样可以走遍天下。并不一定要顶着一个正宗的牌子。就如同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我们这一支来路不可靠一样,问题是我们这一支,代代出人才,并且能较好的保留杨家拳的特色,这就够了。其他的重要吗?当年陈家人练拳是为了保卫家园,强身健体,而今呢?是不是多了一些铜臭味了? 以上是从文化和思想上去分析的,下面我们说说拳理上的东西。 很多人都说太极拳和武当没关系,也举了很多的例证,比如说太极拳是外人传到武当的,武当没有拳之类的。那么我只能说一件事,你们跟本就不懂拳。也不懂拳理拳法。什么是理,什么是法?是支撑外形运动的根本所在。这个东西是决定拳的归属的最好证明。如果有心人,可以去看看武当其他被世人认可的武技,比如太乙五行拳,和传统武当剑这个总是无可厚非的正宗武当功夫了。如果是真的内行,可以从中看出它与太极拳的相通之处,就是内劲的运化是一致的。 有人问了,这个是怎么看出来的?失传的陈家拳,我是没看到过,就以现行的陈家拳来说,用以支撑外形动作的内劲运化与以上二者是不同的。这种认识,一定要内功修为达到一定层次的人,才能明白,也才能加以区分,用现代词汇,叫遗传基因。 这里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陈长兴先生的功夫,也不是只有一种,而太极拳做为他的绝技,一直没有在陈家族内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陈家人没有学到家,失传了。还有一种猜测,那就是陈家的拳,是不外传的,陈长兴也好,陈青萍也好,教给杨与武的,都是另一套拳,就是太极拳。问题是这么猛的拳术,怎么能不传给自己的后人呢?想不通呀,想不通。难道他们俩个真是受了什么戒训,不传不可传之人?而陈氏族人,没有一个当此大任的?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个猜测,更加的没谱了。其实国家完全可以统一这个问题,都叫太极拳,不以宗祖论,以后不叫这个氏,那个氏了,改叫张系,陈系,杨系,吴系的,多好。哈哈哈。只不过这样一来,太极拳就没什么风波了,不好玩,不好玩。 下面我来说一点好玩的东西大家来看看。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像陈家沟这样子习武的村庄并不少见。各地都有地方保护武装,这些人务农经商之余,练武强身保卫家园。而清初是对这种地方武装加以禁止的。直到清中后期,才有所开放,而到了清末期,清王朝已经顾不得什么约束地方武装了。甚至为了抗击外敌,对地方武装还大加肯定。但这已经改变不了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在古时,农民即要耕作,又要习武,遇到危险,就要上阵厮杀,有时间去教什么太极拳吗?从孩子起,到十五六岁就要保卫家园,什么能最快?当然是硬来硬往的武术,而陈家的一路,二路,炮捶,只是为了活动筋骨的,这些功夫都是比较容易练出来的,有时间上的优势。陈家的器械功夫,才是保卫家园的真东西,只不过好像没传下来。而杨露禅有时间,有耐性,有底子,才能得授太极拳。前六年去拙力,后六年得掤劲,再六年运化得神矣,这东西可不是我们今天在人面前随意卖弄的东西,是保命吃饭的。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时间有的是,但吃苦精神却不及前人百分之一。稍微有点感觉,就认为功夫上身了。去了一点拙力,就认为得到太极之柔了。平衡性稍有长进,就以为有了掤劲了。比普通人灵活了一些,就以为已经神明了。有功夫去搞什么正不正宗,多去检讨一下,自己练的真的是太极拳吗?我的体会,永远只能接近,而无法达到。走上这条路,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不归路。
练功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1、动 练功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1、动作标准,身体放松。 动作标准,这个比较好理解,身体放松则不然,很多人虽然动作做到位了,但是混身上下紧张的不得了,这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追求低架,一个是身体平衡能力弱造成的。这里要求我们在行功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追求什么低架出功夫之类的假象。而针对平衡能力弱的人,可以有相应的动作来增强。比如猫步,搂膝拗步之类的单一式子,其实最好的是爬,只不过很多人不会而已。 2、心中无念,丢去感觉。 不管是什么式子,心中不得有意念,所有的动作必须是身体自行做出来的,这时候,身体变化才能最客观的反应到我们的大脑里。大家都看过哈哈镜吧,我们的意念,就如同一面面哈哈镜,不能真实的反应我们身体的变化。丢去感觉,则是要把冷,热,酸,痛,麻,涨,气感,甚至是沉着感,这些无聊的东西丢掉,这些感觉只是我们身体不通畅,而练功要打通不通畅的地方,才会带来的肌体反应,如果不能丢掉,真正的身体变化就得不到反应和加强,特别是有些练习者,对气感趋之若鹜,有气则桎,不可取也。 3、放下包袱,呼吸自然。 我们的身体需要多少氧气,身体自己知道,不需要背上呼吸不如别人长,就是功夫不到位的思想包袱。正常呼吸就好,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呼吸自然会加长,不需要练。要练的是让自己的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块骨头都参与到整体呼吸中来。当然,这个刚开始不容易做到,可以一点一点来,先从腹部开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腹式呼吸,但这仅仅是体呼吸的一个构成而已。 这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四年行天下,里面太多的重复的所谓体会,不是这痛了,就是那儿痒了,要不就是有气感了,但是有几个人真真的去体会一下身体内部的变化的,猫步虽然不能直接起到开胯的作用,但对身体内部的改变是有作用的,如果走上三个月的话,应该明显的感觉到消化系统的改善,脊椎的拉伸,腿部肌肉的放松,前后平衡性的增强。其他的所谓这感,那感的,都无需在意,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要走得太低了,成年人了,再加上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没必要,走猫步是为了体会放松,全身在最小的消耗下,迈出一步,这一点刚开始是很难做到的,要一点一点体会。 从即日起,我会在这个贴子里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回答一些贴吧中无人回复的提问。希望还来得及。 今天先对四年行天下中第850楼中,午后之阳和弱女子smile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回复,这个问题比较大众化。 @午后之日 :我一坐下就觉得憋得慌,吸半口气! @弱女子smile :回复午后之阳:我也是啊! 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数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的,有些人天生肺活量小,或是有肺功能紊乱的,或是有肺病的,并不能依常人的方法去学习数息。而还有一些意念过重的,有精神疾病的朋友也不适合做这种引导功。道家崇尚自然,就是因为宇宙万物,各取其法,各行其道,各有个的规律。呼吸也是一样,自自然然,即使要训练,此类人员也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加深。还有,有些朋友坐姿身形不对,造成胸背紧张,呼吸时,腹部用力过度,一样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传武——被曲解的历史 一、传武无敌论 沉迷于武侠小说,把无知当功夫,整日里迷恋于气,招,术中。即便终日用功不辍,亦落入一个桎中。而大多嘴货连基本功都做不好,也自吹自己是练传武的。 二、传武无用论 这类人群虽然流着祖先的血,但已经没有了祖先的骨。如果传武无敌论是盲目的崇拜,那么传武无用论就是无知的否定。 三、传武不如现代搏击论 这类人群大多是两者都有涉猎的,但基本上还是以现代搏击为主,因为不管是自学还是拜师亦或是科班出身,现代搏击更加简单,规范,有明确的评测方法,可观赏性更强。 以上种种,各有其因,无意言非,现就我所知道的传武说两句。 传武主心道,心不正,业不授。我所知道的前辈,都是有绝活的。而这些绝活非至诚至善之人不可传。 传武重礼仪,礼不周,生路断。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习武同道之间,都是有完整的礼仪规矩的,不明礼仪不讲规矩,功夫再高也没饭吃。 传武需苦练,下苦功,得真传。一天最少四小时的训练,特殊阶段,在八个小时。这里的训练是专项的,对身,心,体,力都有严格的要求,其余时间,亦要保持功态。 传武不轻传,真功夫,看不见。内功的修习,没有明师手把手的教导,让你在他身上摸,同时不断的在你身上指正,就凭一纸文字,一万年也学不会。 传武可以打,打的准,打的狠。传武的打和现在世人对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传武中的打,一要准,二要狠。准体现在,拿,抓,闭,锁。狠体现在劈,打,踢,翻。 传武与搏击,没谁强,没谁弱。传武与搏击,都是科学的增强人体综合能力的方法。只有学习的人得不得法而已。 希望那些天天喊着自己玩的是传武的朋友们自省一下,你练的和传武有关系吗?
杨式太极 做为一门植根于中华古老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养生技击术,大众娱乐版的太极拳已经没有什么实战性可言了,更多的是注重养生。可以这么说,就算是一个没练过武的青年人,拼起命来,只怕现下里十个练太极的,有九个要倒霉的,还有一个已经跑路了。中华武术发扬传播了几十年,精华的东西越传越少,花花套子越来越多,此拳已非彼拳,正如现在的西湖早已不是当年的西湖了。何时能铅华退尽,重现中华武术本色? 这里把传统杨式太极拳学习步骤及要求说明如下,以供众拳友考评: 拜师——学习站桩(如是少年则从关节,韧带,体能练起)——中正过关后练习活步桩——活步桩过关后练习一百零八式行功桩(行功桩有正反顺逆大中小提赴等架流传于各个支系中)——学习单推——学习双推——学习活步推手——学习加手——学习大捋——学习小快架——学习散手(乱采花)。 以上是门内拳的大体学习进度,每个进度都要经过不断矫正,加深学**体来说正常学成需要十年,这里并不是说学习招式需要十年,所有的招式加起来,三个月就学完了。但是要把招式运用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十年功都不一定够,这里的十年指的是能够把所学灵活运用而已。也可以说,十年功换来的是能够出去挨打了。 至于太极拳是不是能打,要看个人学习的深浅了。但是我个人是不赞成用推手来打的,因为推手是问劲和试劲的,也可以说是养生的一种方法,两个人在一起,你来我往,也是一种按摩手段。要打,就用散手来打。但是因为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没有机会学习散手,所以常常被一些所谓挑战者击败,这是很正常的事,不丢人。我们只要端正好心态,认识到自己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有机会能够去完善,没有机会,能够自足常乐,也不失为人生的真谛。 最后,也希望以武会友的朋友在与人切磋时,能够出手有分寸。因为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是一个“仁”字。
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个好好的平台,被搞的乱七八糟。 平台本意是用来交流的,但现在挑事的,谩骂的,不懂装懂的,半瓶子晃荡的,让老人心寒,新人止步。 大部分练太极的,都是为祛病强身,消除亚健康的成年人。不可否认,养生太极拳在正确的方法下,对调节人体内部机能上,有其他运动不可取代的功能。几乎不受场地,运动器材,天气的影响。运动量可大可小。但做为养生教材的太极拳一旦被认为是太极拳的全部时,太极拳的技击性就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在这里我以自己的理解来发发言。任何武术,都要从娃娃抓起,勤加苦练,才能有好的效果。才能登的了世界搏击的擂台。太极拳技击要求更严,心性不纯,资质愚钝者不传。 来这里的也有从小就练武,身体素质好,技术全面的朋友,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建议,但有多少爱好者去真正学习并上身了? 站桩时,真的做到一任自然的要求了?行架中,周身果然一家了?推手里,舍己从人了吗?散手呀,空无透都做全了? 也有人问年龄与功夫的关系,连天地都有消亡的时候,何况人呢。是人,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孕育,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合理的运动,能减缓这一过程,但无法阻止它的发展。年龄和功力之间,还有一个体力。年龄在一个临界点时,体力下降,功力再高,也是走向衰老。 都在说用意不用力,连正常的体力都没有了,用意有什么用?在技能不相上下的时候,拼的就是体力。身大力不亏,一力降十会,大高个,有力气。是占有天生的优势的。那些认为学会太极拳就谁也不怕的主儿,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比你更有本事? 技巧、灵活、体力、悟性、心性无一不左右着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多养养生吧。多活一天是一天。 真正想要看太极拳上mma,就看谁舍得让下一代吃那份苦,受那份罪了。玩玩套路,搞搞推手,没事散手过两下的,就算了吧。
也谈科学与太极拳 近日里科学二字贴满了屏幕,我也来侃侃。 太极是文化是哲学,太极拳是武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太极拳之所以被亿万大众所接受,和它本身所包容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这不连流氓有了文化都高人一等,身为太极拳者,如能在生活工作中把其中的文化精髓运用起来,至少能让自己多一些快乐,少几分烦恼。 很多人都想用科学来解释太极拳,有为人者,有为己者。只不过在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时,都只是猜想。 下面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点有哪些是可以用仪器检测,公式分解的。 一、每个人的身高体重,骨架筋骨,上下比例都不具备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生活习惯,思想个性都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师父会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和感受,调整功法学习内容。这个工作不知道哪个机器能做的。 二、太极拳的修习能够改变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可能让一个鸡蛋去跟石头碰吗?不管是煮熟的蛋,还是变成化石的蛋。那么这个改造我们身体的功能有换算公式吗?起码我不知道。 三、现在科学的手段已经很多了,但有能准确衡量出精神力量的机器吗?别忘了人是万物之灵。 最后,要感谢科学,在不断充实知识的条件下了解我们自己,但很明显,这还远远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