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音306
和雅音306
关注数: 5
粉丝数: 67
发帖数: 5,925
关注贴吧数: 10
【 蔡礼旭---用智慧劝解人】:一女士成功劝丈夫吃素的故事 有位朋友(一位女士),她刚好听了我们的课程,了解到饮食应该少肉类、多素食,对身体会有很大的帮助。她听完之后很高兴,回去就跟她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再煮肉给你吃,我是为你的身体好,你要领情。当天回去,有没有魄力?很有魄力!但是太操之过急,会有反效果。所以一、两个礼拜以后,她到我们中心去找我,脸色不好看。 她跟我说:我先生真是不受教,我为了他好,希望他健康一点,所以就不煮肉给他吃,他居然不接受。发了些牢骚。 我就跟她倒了一杯水,然后她在喝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 她吓一跳,我说: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你的孩子愈来愈少机会可以跟他父亲相处,父子关系受到影响,你也要负责任。 我愈讲她愈纳闷,怎么会这样? 我接着就问她:你今天不煮肉给你先生吃,请问他还有没有吃? 她说:有!他都到外面去吃了。 我说:对!到外面去吃,可能又跑到酒店去吃,到时候那边有很多女生,刚好遇到不好的缘分,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状况?所以,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到外面吃东西,外面煮的都又油又咸,可能吃个三年血压上升,就得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先生每天都在外面吃,跟孩子都不能够有很好的沟通、很好的关怀,所以父子关系也是你搞砸了,你也要负责任。 她就很委屈的样子,我跟她说:你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先生、让家人更健康。那请问你,现在达到这个目的了吗?人很多时候目标都正确,但是路走到一半都忘记了,都在中途意气用事。 我就跟她说:你要让一个人接受一个观念,不是一下子的功夫,你要做得不露痕迹。比方说这个礼拜煮三样肉,下个礼拜把它变成两样,再下个月变一样,慢慢减少,让先生没有察觉。但是你把肉拿完了,端上来的菜要很好吃,所以你要赶快去跟别人学习,如何把素食做得比肉还好吃。你先生一边吃说:这道菜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你说这个叫素食什么什么菜,他会对素食就更能接受。 另外,这些正确的观念,你要常常一点一点去跟他沟通。比方说,女人就可以发挥自身的温柔,就跟先生说:你的健康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你的健康太重要,怎么吃得健康?雷久南博士这本书写得很好,或者哪个专家写得很好,里面有什么观念,你就一句、两句慢慢给他灌输进去,他就很能接受。我接着又跟她建议,我说:有时候你就带你先生一起来上课,上完课中午就留着跟大家(我们中心这些老师)一起吃饭。他就会觉得,你也吃素,他也吃素,他就不会觉得吃素是很希奇的事情。边吃的时候,旁边的老师就会跟他说:素食不错吧!他先生就会说:不错,不错!慢慢就有团体的气氛。后来她先生两、三个月以后,也很自然就吃素了。 所以,我们在关怀父母、关怀家人,也都不能操之过急。当然你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你自己的知识要足够,所谓知识就是力量。……
【蔡礼旭】:如何拒绝应酬 拒绝容不容易学?诸位朋友,你觉得拒绝容不容易?不容易。拒绝他人,我们可以拿出两大法宝,这两个法宝拿出来,一般朋友就不会为难你。 第一个法宝就是父母。比方说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实在是不想去,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两点,谈的都是什么?“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这些言语,你实在不想去,你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父母请出来。就跟他说:我已经答应我妈妈要回去,今天晚上陪她,我已经一、两个礼拜前就答应她了,所以我得回去。一般的朋友听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他会怎么样?他当然应该不会勉强你。说不定你这么一讲,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没有回去看我父母了。反而你这个拒绝还唤醒了他的孝心,这是第一个法宝。 第二个法宝是妻儿。当你不想去无谓的应酬,你可以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要跟我儿子讲两个德育故事,都已经跟他约好了,因为我现在一起跟他在做《弟子规》,来当我们的家规。《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孩子还小,我不会失信於他,所以我必须回去。当你把这两个王牌拿出来,基本上,朋友不会强你所难。假如两张王牌拿出来还是没用,还是硬要拉你去,怎么办?假如是这样的朋友,我看人生应该有所取舍,这样的朋友应该敬而远之。
【蔡礼旭】:学习《弟子规》要从我做起,正己化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有一个大学生他来听课,他们家就是这样的情境,他的老奶奶就住在一间破房里面。这一位年轻人非常难得,听完课回去之后,也没有说他父母的不是,他默默地把他的房间整理好。 诸位同学,你们想想,他是睡在他的床上舒服还是睡在沙发上舒服?自己至亲的奶奶睡在那样不好的环境中,而我们睡着很高级的床,那真的是睡不下去。假如真睡得下去,那说明已经走到另外一个麻木的状态了,那更惨了。后来,让奶奶躺到自己舒服的床上的时候,他自己睡在沙发上,很痛快。 不到几天的时间,他的父母就整个转过来了,很惭愧,对他的奶奶就特别孝顺。你看这一位大学生也是非常善巧,他没有去批评父母,他自己先做到,自然就感动了一家人。所以诸位同学,我们回到家里能不能拿着《弟子规》去要求别人?到时候你就变成瘟神。从我自己做起,正己化人。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陈大惠:色情泛滥对现代人的伤害 陈大惠:色情泛滥对现代人的伤害(
什 么 是 育 】 ------------------------蔡礼旭老师讲述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只看楼主 收藏 不好学是结果 原因在哪 一个家庭是否有好学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跟家长讲,假如你对孩子说,你赶快给我去念书,而你自己还在看电视,孩子当然会依依不舍,一边走还一边回头看。突然你说:“我数到三,再不去学习就要挨打了!”孩子这才很无奈地去学习。但孩子坐在书桌前,心在哪里?所谓是上行下效,父母不好学,而要孩子好学,很困难!孩子的内心会很不满,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听父母的话了。 身教者从 在我的记忆当中,父母也从未叮咛过我和姐姐要好好念书。在我儿时,看到父母吃完饭,休息一下就进房间读书。那时我年纪还小,当父母在书房里念书时,我和姐姐是不敢大摇大摆坐在那里看电视,很自然的,两个姐姐就带着我上楼去念书,久而久之,我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就成自然了。古人云:“身教者从,言教者讼。”你有身教,他就会跟着你学、你做;言教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没有做到,最后孩子一定不服从你的指导。现在孩子为什么教不好?因为大人没有以身作则。甚至孩子在劝你:“妈,不要打麻将了”,你还打他一顿,以后他还会不会听你的话?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能尊重你。 我记得我父亲五十几岁时,他的公司需要员工去考一张证券交易所的证件,有了这个证件才可以去领导证券所,于是公司派了很多人去考试。我父亲年纪最大,其他的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结果只有我父亲一个人考上了。我看着父亲五十多岁,每天看书,内心肃然起敬。所以,你今天回家先不要教孩子,你自己开始读《弟子规》、读经典,相信你的孩子走过你的身边,也会肃然起敬。家庭的学习风气,都要靠长辈、靠父母先身体力行,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孩 子 没 有 志 向 怎 么 办 】 孩子没有志向,我们做父母的要反思,我们有没有在孩子的心里表现出有志向的态度?因为要培养孩子有志向,是要在父母、长者立志的环境中去薰习。我在高中念书的时候,对中文很惧怕,因为在念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发了一篇作文范本,让我们做参考。我的老师介绍这篇文章时说:“这篇作文的作者是我们初三的学生写的,她叫蔡蓉青,在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语文程度为何如此悬殊?”我听了老师的话,真是无地自容,因为蔡蓉青是我的二姐。老师这么说,对我的内心是很大的冲击,从此我上国文课,头都抬不起来。所以,当老师的人不能用很犀利的言词对待学生,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 我从念初中起,就一直对语文没有信心。上了高中,有一次上课,我的老师叫着我的名字说:“蔡礼旭,你站起来,上国文课再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确实在求学过程中,我的语文一直都不好,但是在学习古文当中,我对两篇文章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孔明的《出师表》。当我读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时,本来还不大清醒的我,突然立即感觉到眼前一片光明,但这个光明只有几十秒的时间就熄灭了。当我又读到孔明的《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眼前又放光明了,但还是几十秒又不见了。虽然这个光芒没有持续,但是我从此喜欢上了圣贤学问,所以在十多年之后,当我又重新学习圣贤之教时,真的是法喜充满。因此,当孩子没有志向的时候,做父母、做老师的就一定要营造机会,让孩子去薰习圣贤的风范,孩子才会有远大的志向。 我想,假如从小老师就把范仲淹的故事、孔明的故事告诉我,我今天的成就一定更加不同。我们都是在升学主义、应试教育之下长大的,愈读书心量愈狭窄。回想起求学的过程,看到同学考得比我们的分数高时,自己的内心就不舒服,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下,把我们的心胸变小了。 在深圳有些孩子从小就读诵经典,他们在这种圣贤胸怀的氛围中薰习。有一天,老师问这些孩子说:“假如你有一亿元,你要做什么事情?”第一个,孩子说:“我要盖一间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圣贤的教诲。”第二个,孩子说:“我要盖一间医院,能让病苦的人得到好的医治。”第三个,孩子说:“我要成立一个电视台,能播放好的教育影响更多的人。”第四个,孩子说:“我以后要当蔡老师。”因为这个孩子六岁多的时候,我到深圳讲课,他常常都来听。有一位母亲听到她孩子的志向之后,也没有表现得很高兴,而是立刻问孩子:“你一定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这些事情吗?”让孩子去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钱的时候才能做。接着母亲又说:“请问蔡老师有没有一亿?”孩子就明白了,很多事你当下觉得可以做的,就要立刻去做。所以,我们引导孩子立志,绝对不是让他的志向立得很遥远。我们会告诉他,你可以当下立志做个孝子,当下立志做个好学生,当下立志做个好公民,这些都是让孩子有个人生目标,他就会积极学习。 您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志向?为什么这些孩子有这样的志向?环境的薰陶,环境的教育。因为他们的父母让孩子所接触到的,都是这些学习圣贤学问的长辈和小朋友,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志向。教育有言教、身教,还有环境的薰陶也很重要。 0
如 何 帮 助 子 女 立 定 人 生 志 向 人一定要立定志向,立志要从小立定才会有成就。范仲淹先生在小时候,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就问他:「请你看看我的命,以后可不可以当宰相?」算命先生从未遇过口气这样大的小孩,就跟他说:「你口气未免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问算命先生:「那你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这位先生很好奇,为何两个志愿差别这么大?就问范仲淹。范仲淹回答:「唯有良相、良医可以救人。」良相可以救一国的人;良医,可以随分随力救人的生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能是救了一个家的命运。算命先生听完以后很感动,因为范仲淹念念都是要救人,所以他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后一定会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也很懂得鼓励孩子,后来范仲淹真的当了宰相。 我们思考一下,范仲淹年轻的时候,他念四书五经是什么态度?是要念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而其他读书人是要念出什么?只为了求功名利禄,所以对于经教的领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范仲淹这样念了十年、二十年,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铿锵有力,而且针对国家的时弊,所以他能顺利的在仕途中步步高升。
蔡礼旭:穿著 代表文化的涵养 甚至是影响社会风气 有位女士那天上完课,到唐装坊,我们中心对面有位宋总,他事业做得很成功。后来因为接触到杨老师,老师跟他提到说衣冠,衣服、帽子,甚至鞋子,我们所有的穿著都是代表一个文化的涵养,甚至是影响社会风气。其实我们现在冷静到百货公司去看,看到这些年轻的女士,她们的头发、她们的衣著,大家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文化的修养没有?感受到什么?人都没有自信。要不很奇怪,好像都引不了人家的目光,都在那里奇装异服,鹤立鸡群,一定要裤子好像都得要破掉。有个老奶奶看到她孙女裤子都破掉,真可怜,就把它缝好,隔天听到一声尖叫,谁帮我缝回去的?还有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些现象,这个衣服的布也够,只是位置错了。裤子拖得很长,然后肚子没有布,假如把裤子那一块剪了贴在肚皮上,也就完整了。 有个女士很年轻,穿著高跟鞋,背是全露,在那里选鞋子。我们一位老师,长者,看了很不忍心,然后就走过去。能不能走过去说,你怎么穿这么少?当然不能这么说。所以人跟人,要帮人还真不容易,跟她要先取得信任,还要讲几句她喜欢的话,这个叫“必须先美其长”。先说说她的长处,她听了高兴,心情好了,你规劝她的话她就听得下去。而且这个规劝的话都为她著想说的,你去批判她的错误,年轻人脾气大,不能接受。所以一开始说,你现在挑的鞋子很漂亮,你眼光真好。这个年轻人一看是长辈,又称赞她,她就很高兴。然后接著跟她说,你们现在年轻,要好好保护身体。你看小孩生出来,医生哪里都不盖就盖哪?就盖肚脐。所以,肚脐是很重要的穴道。到时候感风寒,可能过了十年、二十年,一大堆病都出来了。你现在年轻不知道,可能到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一大堆什么感冒、什么病都会来,你要注意,穿衣服跟我们健康也有关。 而且脊椎两侧都是最重要的穴道,你现在这么穿,风吹进去了不得了,很多慢性病,都是感得风寒慢慢病变的。她一听很有道理。然后接著又跟她说,你要知道现在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根本没英雄。你穿这样很危险,会让很多人对你有不好的想法,所以你穿衣服也会影响自己的安全,而且你这样子穿很可能父母都会担心。她听一听,都是为她著想,点点头也都能够接受。 所以穿衣服很严重,为什么离婚率愈来愈高?为什么夫妻之间不忠诚愈来愈多?跟穿衣服绝对有直接关系。男人都已经没定功了,每天还这么多群莺在乱舞,哪有不兵败如山倒!像我们现在要做正人君子都不好当,眼睛都不知道要往哪里摆。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现在很可怜,歌曲都是靡靡之音,都要把耳朵捂起来,非礼勿听。所以诸位女士,请你们可怜我们这个想当君子的人,穿得让我们能够眼睛比较知道要摆哪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大家要相信,现在的男女已经没有定力了,不能只怪男人。要了解,连真正读过圣贤书的人,他在面对情欲、**的时候,他都要提起高度的警觉,他才不容易陷下去。 这位宋总他了解到老师的理念,他非常认同,他就在我们中心对面经营了唐装坊。而且是所有赚的钱全部捐给中心办教,他一分钱都没拿走。有这分道义,他做得很成功,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好像是五年的房租还有之前所花费的全部都回来了,现在也做得很好。他在做唐装坊,有些上完课的这些学员就会去买唐装。一进去买,其中有个妇女应该是四十几岁,她在那里挑半天,还跟他们说要挑质料比较好的,我要买贵一点的。就问她要送给谁,她说我要送给我婆婆。我们听了很安慰。那个商人,当顾客在挑这些好的东西,挑给婆婆,我们应该说买一送一,顺便提倡孝道。真的有时候买些吃的,老板听到她要买给婆婆,真的送给她,高兴!
莫钓鱼 小时候,特别喜欢到小溪边玩,看那清水绿草互相映彻,美丽清净,内心总有一种喜悦。偶然间,也会看到溪边有人钓鱼,显得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因为年少好奇,我们便常常会跑到钓鱼者身边,看他那专注的神情,也一起望向那飘浮的水漂。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鱼儿会上钩,一旦钓到了鱼,我们也会高兴得拍起手来,觉得钓鱼真是有趣,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活动。 然而,一次的经历,却使我完全改变了这种看法。 哥哥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平常爱好就是钓鱼,常常周六日就拿上鱼钩,带上网、桶、大袋子,独自到河边垂钓。然而,他虽然喜欢钓鱼,自己却不吃鱼,于是每次钓回来后,总是将鱼送给别人。 一个周六的傍晚,他又钓回许多鱼,便拿来要送给哥哥。我一看那鱼儿,似乎还很活跃,便赶快接了过来,赶紧把它们放进一个大水池里,放了满满一池水,让鱼儿在里面游着。 俯下身子去看,鱼儿游得很好,虽然被捕又经过途中一段时间,但还是挺有精神的样子。心想它们应该可以活下来,这样,我也可以养鱼了。 然而,第二天一早,我一打开房门,便闻到了一股腐烂的腥臭味,直扑鼻孔。连忙到水池去看,有些鱼已经飘在水面,翻起了白肚。竟然死了! 才过一个晚上就死了,我有点不敢相信,昨天傍晚还很好啊。心里虽然不舍,但也没办法,便将它们捞出来。这一捞,才发现,有条鱼儿的下巴竟然缺了口,掉下了一大块肉,再细一看,有一条鱼竟然整个嘴巴都坏掉了。我的心不由一紧,怎么会那么惨? 看看其他的死鱼,有的嘴巴缺一个小口,那撕破的肉皮,经过一晚浸泡已经腐烂,发出臭味;有的身上皮蹭破了,露出肉色。无法想像,嘴巴坏掉是什么感觉,皮开肉绽是如何感受,拿着它们,头皮不由得一阵发麻。 看看,还有一大部分鱼仍在游着,看起来挺好,经过了一晚没死,应该不会有问题了,于是准备留下来养。可没料到,不到一天,鱼儿竟接二连三地一一死去,到了下午,一条都没有存活下来! 这让我非常吃惊,我一直以为那鱼起码可以活下来,至少可以活下一大部分,可最后全部都死了。 哥哥朋友正巧过来,我告诉他这个情况,他便说,鱼钩本来就是铁制的,那么尖锐,刺进鱼的嘴里,直接就把嘴刺穿了,它哪里还活得成哪?何况载回来,路上又经过那么长时间。 我一听,更加惊讶,睁大眼睛,愣在那儿。因为我从来就不知道,钓鱼原来是这样的一回事。并不知道,原来鱼钩是直接刺破、穿透它的嘴,将它活生生地拉出水面。想像那铁钩刺破嘴,硬生生地将整个身体拉起来,那是如何地疼痛啊! 我突然间心里很难过,不知道钓鱼给鱼儿带来的竟是这么大的伤害。想到自己嘴里长个溃疡,或是舌头起个包,每每吃饭都会疼得直掉眼泪,难以忍受。那鱼儿却要忍受嘴巴刺破、裂开、坏掉、烂掉的痛楚,难以想像,它们多么痛苦呀!看它们在水池游着,好像没事的样子,却不知道,它们是没有办法叫出声来啊!我好像也才明白,为什么一条都活不下来! 眼泪想要掉下来,我马上转身离开了。一直以为那是休闲的放松方式,对鱼儿却是如此的残忍。 于是,等哥哥的朋友走了以后,我便将那些死鱼包好,带到附近一座小山,将它们埋了起来,不愿意吃它们,哥哥也没有反对。 从此以后,当见到有人钓鱼时,我的内心不再是觉得好玩、有趣,反而是难过与痛楚。一次,在池塘边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钓鱼,便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压制不住内心的难过,轻轻跟他说一声:「不要钓鱼。」 担心他听了会不高兴,于是一说完,我就走开了。以为他会不理会我,但我走了一段路后,扭身回头一看,他真的放下了鱼杆,起身离开了。那时,心里真是一阵的感动。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同样有血肉,同样有感触,怎么会不痛、不害怕又不颤抖呢?每每想起那鱼儿痛苦的死去,内心便很期望,钓鱼的人能放下鱼杆,给它们在水中自在游戏的自由! 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若能看到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草儿随着微风起舞,鱼儿在水里自由嬉戏,是一幅多么美丽又和谐的风景啊!当我们生活在这充满爱与和谐的环境时,身心也会感到轻松与快乐的,何不用心呵护这美好的一切,与动物更和谐友爱地相处呢?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