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三炮 深中三炮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11,183 关注贴吧数: 15
大艇中的“日耳曼尼亚”---Blohm & Voss Bv238 国际惯例,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蛇年健康,顺意,暴富! 当年有位小老头儿盯着日耳曼尼亚的微缩模型,边看边对着一旁的施佩尔感叹着这座理想之城的雄伟与壮观。虽然在柏林已经有了一些为后期建设做的拆迁和勘测工作,但对于当时的战争局势和罪行累累如风中残烛的第三帝国,这一股脑塞满了“古今欧陆”各种元素的幻想城也只能流于幻想了。 与此同时在柏林西北方200多公里的沙尔湖上,停泊着这么一艘有着类似命途的巨型机械,它也在项目前期建造了1/3.75的模型,也曾设想把计划中很nb的发动机配了个遍,并且从图纸到1号原型机建造完成也经历了漫长等待...它就是Bv238飞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造出来最重的飞机。首先是它的体积,可以从上面的图里看到Bv238和其他大型机体诸如b-29、b-36、He177、Me323的比较。作为起源于欧美洲际航线客运、专攻于大西洋空中/水面适航的高自持力军用多用途飞机,它的设计理念就是“强”和“大”。 “强”体现在41年项目初期,它计划使用4*2500hp Jumo223柴油发动机。和它的前辈Bv222不同,222C用柴油发动机是想着可以给任务中的U艇补个给啥的,而到了238则是你U艇过来给我补给!很快大家意识到Jumo223不太可能实现,于是动力方案换成了Db606。可因为606即使是巡航动力耗油也偏高,设计师的目光就又挪到了Jumo222上......熟悉这类故事的同学肯定知道,任凭剧情百转千回,二战德空可用的性能发动机也就那么几款,最终在41年7月方案敲定为6*Bmw801或Db603。即便如此最后唯一造出来的V1原型机还是因为盟军的空袭和自身发动机交付的原因,足足3年的工期,原型机在44年3月才进行了首飞。 另一设计元素“大”,则是为了保证足够坚固的机身和足够大的航程,在这里Bv运用了中空的翼梁兼职主油箱的二合一结构:根据不同的任务种类,主油箱和副油箱结合可提供4500~10000km的航程。 翼梁在机体中的安装方式,又提供了一条可从内部接触维护发动机的通道:圆形通道入口通道内部,可见右侧油箱。 v1原型机空重为54.7吨,设计内部可装载20枚sc250,外部机翼也设置有4个挂架可供挂载sc1000或遥控导弹,最大起飞重量为95吨左右。 自卫火力方面,原型机没有安装,但计划中根据不同机型,最多可安排由双联Mg151炮塔和双联/四联Mg131炮塔组成最多20门枪炮的设置。图中是侦察型,可见机身侧面共有四座可伸缩双联炮塔。 欧洲战场临近结束的最后几个月,盟军有刻意搜寻德空残存的大型飞机以防德三高级核心人物逃走。在由一支特殊部队负责的维护和伪装工作保护下,Bv238 v1安全的度过了44/45年的冬天,但还是在45年4月24日被raf的暴风战斗机发现并击沉。
51区回归!新款外星人Area-51台式机粗解 距离上一代的外星人51区发布已经将近7年过去了,戴尔终于在今年CES展会上带来了这款80L机箱的大家货---全新Alienware Area-51! 其实光看照片,因为无法直观感受其体积,所以这代51区看起来就像一个金属色版r16,和往年历代51区甚至是r13比起来,其外观设计都乏善可陈,似乎很难让人相信这是51区。但这家伙起售价毕竟也是4499美元,不管怎么说也应该有些诚意在里面吧(相对于戴尔来讲)?那我们只能继续看它的内部情况了:首先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全新的带屏水冷头和电源上新增的两个进气扇这次cpu的散热方案应该还是可以在240/360/420mm这三个水冷规格里选配。 这一代51区采用的是全拉式/正压风道散热(位于机箱顶部的cpu冷排风扇也是向机箱内吸气),而且没有一个向外排气的风扇,所以考虑到风道进和实际散热效果,个人认为可能只有选配420水冷才能完全达到这一代的设计性能预期。此外还可以看到这一次戴尔对主板上供电模块的散热也做了一定加强,散热鳍片的方向也符合其风道设计:其余的,2025年第一季度首发机器的cpu和gpu最高可选配至英特尔Core Ultra 9 258K和英伟达rtx508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戴尔直接给上了金士顿fury beast ddr5-6400的内存,不再是绿色裸条,但实际到底能跑到什么频率以及时序是多少还有待考察。
装甲军团的持弓护卫---二战德陆军防空单位杂谈 时间拨到1944年11月,正部署在匈牙利作战的503重坦营在作战日志中抱怨道:“由于恶劣的天气状况外加作战素质羸弱的我方步兵,使得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坦克只能和防空战车(Flak-Panzer)一起执行主战线的防御工作”。 从这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坦克兵的无奈,但步兵和坦克兵之间的不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从巴巴罗萨初期那段猪突猛进的阶段之后,随着战事逐渐焦灼拉锯,强调步兵伴随装甲行进、为己方装甲探明隐藏敌方反坦克火力和提供相应掩护的步坦协同战术成为了战场上保存性命、克敌制胜的关键。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步兵往往不这么想,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己方的坦克身披坚执锐,就是无所不能的存在;而以坦克手的角度,在一些地形上,完全未知的战场态势是相当危险的,任何贸然的前进都可能会导致致命失败。这么一来二去,步兵觉得坦克你又搁这墨迹啥呢,快上啊别跟个懦夫似的,坦克手觉得步兵兄弟别难为我了,求求你们和我一起上,包赢的。 那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也会对防空战车竖起大拇指,能跟自家坦克跟得那么紧。原因嘛自然是当时的防空战车本身就是基于四号坦克底盘改造而来(不会因为天气或地形原因像步兵那样和坦克脱节),而且在编制上也是随着1944年初,以普及黑豹坦克营到各装甲师为主要目的德陆军装甲部队的改组,以排为单位(Fliegerabwehr-Zug,6~8辆)划入装甲营(Abteilung)或团(Regiment)的。 纵观二战欧洲战场,能明显感觉到因为很多内因和外因,1944末往后德国地面部队的行动中就总伴随着各个单位之间步调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于坦克部队来讲,补给跟不上、步兵支援等于没有、侧翼完全暴露成了家常便饭。但正因为至少身边还有几辆可打近打远的防空战车,却也让不少本在绝境中的德军坦克手又多活了一轮。 在阿登反击战期间,就发生了两辆防空战车,挽救了一整个德军车队的事迹:44年12月18日中午,因为原定路线中萨尔姆河上的桥梁被美工兵炸断,派普战斗群选择绕道拉格莱兹。次日清晨,延绵2公里的德军车队正在山谷边的小道上行进着,谁知本来多雾的天气突然转晴,从云里再次出现的除了太阳还有美军的“草蜢”式观测飞机,后果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即是16架P-47,一字排开从山谷方向对德军车队展开了攻击。德军坦克无处可逃,面对着呈编队袭来的美军飞机,车队中两辆防空战车也是自身难保。但在当下他们能做的也唯有倾其全力朝空中喷吐火舌,无数次快速转变着炮塔方向,用弹幕射击的方式干扰美军飞机的接近。在美军飞机的枪炮炸弹声、德军的20mm高射炮和坦克车顶的机枪声中,德军医护兵也在马不停蹄地救护着伤者。可以称作奇迹的是,在持续了半个小时的空袭中,p-47的火箭弹和炸弹竟未能给德军车队的全部62辆作战车辆造成任何严重损失!德国人也声称击落了一架p-47。空袭结束后,指挥官派普亲自前来对防空炮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要知道不久前这位指挥官他自己也只能躲在车队前方一辆坦克下面寻求掩护。
戈帅一战有多瘦,宝马III就有多秀 镇楼为一战时期的赫尔曼-戈林,时任著名“里希特霍芬马戏团”JG I联队队长的他,或许是因为战时重务在身,又或许是越发紧张的局势总让自己精神紧绷,脸上的线条和神色中透露着藏不住的锐利。此刻他摆着经典双手插兜的造型靠着一架编号4253/18的福克D.VII(F)战斗机,而之后配发的长官专属座机,则是图下方那架通体白色编号为5125/18的同款飞机。 而上述提到的这款福克D.VII(F)的来头可不小,内部搭载的BMW IIIa发动机上高压缩比和渐进式三通道“高空化油器”的设计,使其中低空动力平顺的同时也保持了充沛的高空性能,这让福克D.VII成为大战中德二武装航空队装备过最优秀的战斗机,也是唯一能抗衡同时期协约国飞机的机型。 身为前线指挥官的戈林自然也对该款飞机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我为什么本贴标题会这样写的原因。那么下面来看看他当时是怎么夸的: 1918年7月20日给第7军空军总指挥的信中写到:“现在我们两个指挥中队装备了配有BMW IIIa的新飞机,而我认为当下之急是让整个联队都尽早装备它。宝马发动机的性能尤其是高空性能比奔驰(Mercedes D III,福克D.VII前期装备的另一款发动机)更好,飞行速度和爬升奔驰都没法和宝马比,这导致不同发动机的飞机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协同作战。试想一下,当那些飞奔驰发动机的飞行员看到飞宝马发动机的同僚们可以凭借更优的性能而甩下自己在那儿战斗和击落敌机,心里会怎么想?在我们里希特霍芬联队这样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的中流砥柱来说,这样的情形我认为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全员统一换发新飞机,所以请允许我再次请求加快宝马发动机的部署。” 同年8月2日,戈林又写到:“BMW IIIa发动机真的是大放异彩,除去一些已经被改善的小问题,它没什么可挑的。它每天的表现证明了其性能优于现在任何一款发动机,尤其是手册上在3000米以下不被允许使用的‘高空油门’,但我们经常在空战里不管高空低空地从头用到尾却也没见任何问题(除了震动变得更强了)。最近我们有个飞行员在绕过敌军观测气球时被斯帕德袭击了,在100米的高度上这被追的小伙子开着‘高空油门’飞了半个多小时,发动机的转速一直在满转1500-1600rpm,飞得比斯帕德要快,时候也没看到发动机有任何损伤。所以请立刻发配给我们联队更多的新发动机,也请制造商要重视我们的需求。” 但很明显仗打到那个节骨眼,工厂无法按量产出,戈林在11月再次发信敦促:“BMW IIIa发动机的出现,给了德国飞行员一个抗衡甚至力压一头协约国所有单座战斗机的机会,这款高空发动机要比之前的任何型号都要好,每一位战斗机飞行员都急切地需要它。” 所以这个BMW IIIa到底是怎么个强法,或是说它的一些设计是什么原理,不免地让人有些好奇。但在我搜索过一些资料发现,的确因为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导致了当时飞它的德军飞行员从心态到战术战法上的双重改变,就比如说会采取从敌机后下方接近再拉起抢占主动(利用爬升)、刻意俯冲到下方拉起射击(hanging by the propeller大法)的方式来打。所以上述行为除了要求一副坚固的机身和提供优秀升力且小翼载的机翼,那剩下的就是大马力了。这一点我在IL-2论坛上看到好事的网友做过分析,其中以战后美国NACA的测试为例,标称185hp的BMW IIIa,在给满一般油门和高空油门时,1400rpm时可达217hp,1600rpm时可达223hp(如果通过油品玄学解决早燃问题,在低海拔处动力可进一步推至230和250hp左右),稍高于当时协约国的斯帕德XIII的动力,双方势态上的变化是合理的。上图就是宝马发动机上“高空化油器”的结构图,其中17号杆是“一般油门推杆”,19号是“高空油门推杆”,我个人总结为渐进式三通道,意在飞行员同一时刻只需要操纵一根杆,2000米以下只操纵17杆,2000米以上17杆即推满,开始只操纵19杆。以爬升操作为例,三个混合室里13、10、14号节流阀为联动17杆的“一般节流阀”,其中10号为主阀,在17杆推进到1/2位的时候13、14阀逐渐打开。与此同时11、12号“高空节流阀”因边缘存在锯齿结构故不为密闭状态,在推进19杆时它俩会逐渐打开,形成一个混合气越来越多越富的过程,飞机下降时的操作则反之。 前文一直提到的“实战里开高空油门加力”的内容,也被当时的人称为在2000米以下的over gas过量油门位置,在宝马手册里提到在缠斗中若飞行高度从4000米降到2000米以下,是允许保持高空油门只操纵一般油门的,但非紧急情况下,在低空使用over gas会导致发动机受损寿命减少(震动、早燃和曲轴受损)。但很明显没人管这个,就是用。据称是NACA测试数据。
Panzerblitz的验明正身 Panzerblitz火箭弹对于二战时期的德空对地联队可谓是“老来得子”,因为自己总算找到了一款实用性相对非常高的机载反装甲武器,并在44年10月2日计划在同月10日完成测试、15日将有2w发装配部队:上图的资料是油管上一个频道名为Military aviation history的小哥提供,同时根据他视频的后续内容我也注意到了这里我想提及的重点:panzerblitz是基于什么型号火箭弹的改款。 根据可考记录和照片,确定有投入实战的是panzerblitz I,另有准度增强版(有效射程从200~800m提升至1200m)的II型和增强射程初速的III型分别只有训练记载和少量生产记录;根据英文维基和一些相关书籍,它们都介绍到panzerblitz是基于R4M空对空火箭弹推进,但光看样子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从左到右的火箭弹依次为:88mm战车噩梦(RPzB. Gr. 4322),panzerblitz I配RPzB. Gr. 4322加整流罩,panzerblitz I配130mm增强战斗部,panzerblitz II配130mm增强战斗部和panzerblitz II配RPzB. Gr. 4322。 配合进一步了解一些德语和俄语一手文件,可以发现I型的推进装置实际上是SS推动生产的德版“喀秋莎”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8厘米多管火箭),其直径为78mm,肉眼可见比R4M的55mm要粗,两者稳定尾翼也有明显不同。另外根据入役时间来看,R4M自己也是45年3月才投入实战,很明显来不及去做对地武器在44年末参加战斗,而截至45年2月,就至少出产了115架配有panzerblitz I的190F-8。 此前我强行认定这玩意儿是R4M改装带来的别扭现在终于疏通了。
二战德空在东线 东线德国空军的轰炸机联队有两款主力机型,Ju88和He111,此外还有Do17和后期少量的He177。自打1944年秋天起,因为战局恶化和产能的限制,此时东线轰炸机的部署和调用都已降低至了非常小的规模。 但把时间推回1941年6月22日,那时以Ju88为主力对列宁格勒的远程轰炸有效打击了苏军的通信网络,使得北线的苏军通讯基本陷入瘫痪。此外备受困扰的还有部署在西北方近北德文斯克战线的机械化第21军,在战后列柳申科将军的回忆录里就写到6月25~27日军队行军受到敌军轰炸机的频繁扰袭,让自己“深感不安”。回忆录中没有记录战斗第一天行军途中的非战斗损失,所以大致上可以把79辆T-26和BT-7的损失归为Ju88的功劳,此举成功推迟了苏军在该战线上的反击。 在后来7月5日针对苏军机械化第1军下辖的第3装甲师反击的战斗里,德空轰炸机的表现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地面部队:根据苏军的数据,当日该师83%的坦克被德军的坦克、火炮和炸弹摧毁(215辆)--对比德空轰炸机宣称了140个地面摧毁战果,排除水分德空轰炸机的实际战果应该也算可观;8月,德空轰炸机的行动又为地面部队突破卢加防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部基辅战线,来自KG51/54的Ju88和He111严重干扰了苏军在杜布诺、卢茨克和布罗迪地区的行动。6月26/27两日里因为德空轰炸造成的损失让机械化第9军不得不暂停进攻;6月26日,来自KG51的18架Ju88(也有说法是KG55的18架He111)直接摧毁了机械化第15军的指挥部,使得当日第8装甲师和机械化第4军无法与其获得联系...根据苏联邮政与通讯人民委员部的文件记载,卫国战争开始的头50天里,德军轰炸机摧毁西南部铁路造成的交通瘫痪(持续数小时或数日)达201次,单单41年8月份达39次。随后的1942年类似的情况还在重复上演,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德空的四个轰炸机联队。
关于Ta152H-0驾驶员身后的115L?85L?罐子的一些计算和日期 看吧里最近A兄和别人在说这个事儿,想起了自己之前看到过的信息,在此引用点粗数据进行计算,希望通过对照当时德空的计划/指导文件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数字化的解读。如果大家发现任何错误欢迎提出纠正~ 这里先说下我引用的密度数据: 航空汽油0.72kg/L GM-1(液态一氧化二氮)1.22kg/L 甲醇0.79kg/L,1:1甲醇/水混合液约取0.89kg/L 根据媳妇社76页内容:1944年8月23日福可沃尔夫公司的文件计划10月投产的H-0将会没有翼内油箱;没有mw-50;会从第一架就配备gm-1. 然后对于它81页的内容,如果结合另一处的资料,我个人觉得有些逻辑混乱。 根据Focke Wulf Jagdflugzeug Fw190A Fw190 Dora Ta152H书中415-416页的内容:1944年12月29日的德空第16号发展通知中提到,容积362L的后油箱限制装载280L。当装载mw-50或者gm-1时发动机需要加装58kg配重。 因为没交代清楚,现在我有两种假设:A.当使用mw或gm时,限制280和58配重同时需要落实; B.不使用mw或gm时也要限制280。 那么对于这两个情况我们分开计算。 1.限制280后减下来的燃油重量:0.72*(362-280)=59kg;发动机要加的配重58kg; 2.115L附加桶装gm-1:140kg;装mw-50:102kg;装汽油:83kg(均为不含桶自身的重量) 85L装gm-1:104kg(也不含桶的自重,由于85l型号只是用于gm-1的所以后两者就不算了)
狮鹫,导弹和海难 随着1941年底盟军为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配备了常态化的驱逐舰护航和空中掩护,德军Fw200(秃鹫式侦察/轰炸机)和U艇的日子越发的不好过了。为了至少避开航线后段来自英国的空中掩护,U艇往往选择向西深入大西洋去拦截盟军运输船队,可这恰巧也超出了德军手头Fw200的作战覆盖范围,导致41年12月中旬U艇很多时候得不到来自空中的指引和支援。 对于德军KG40轰炸机联队来说,昔日秃鹫侧向低空掠袭盟军船队的光景已不在,面对着盟军加强的防卫火力,秃鹫的掠袭对象从整个船队缩水成了单独舰只。就这样KG40还是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海军U艇提供可贵的侦察,指引它们向目标驶去。就这样一直到42年9月8日,1./KG40就接收了第一批两架He177(狮鹫式轰炸机),理想中Fw200做不到的遗憾可以由亨克尔新机来填补,可那时狮鹫的可靠性问题实在太多太严重,使得联队内它的禁飞令一直持续到43年5月初,同年9月戈林命令大西洋航空指挥部下达新作战任务时II./KG40显示有30架左右的可用He177。 狮鹫在北大西洋第一次经受战火的洗礼发生在43年11月21日,当日的行动也是较为少有的一次德空内部单位之间、德空德海之间的协同作战。自11月15起,FAGr5远程侦察机中队的Ju290就盯上了盟军航行在葡萄牙圣维森特角西南方海域上的SL139/MKS30混合运输舰队。结合情报部门以及空军的侦察信息,邓尼茨立刻组织26艘U艇前去拦截,但是由于行动中负责指引的Fw200遭受引擎故障使得U艇成功接触目标。与此同时盟军也截获了德军的电报,遂由部署在英伦本岛、直布罗陀、亚速尔群岛的飞行中队(装备了哈德逊、B-17和卡特琳娜)加强了对船队的空中掩护,并由19艘护卫舰只提供护航。 另一方面,德空Ulrich Kessler中将也集合手头力量去对付盟军船队。21日II./KG40通过来自Fw200(III./KG40)和Ju290(2./FAGr5)的接力侦察情报掌握了SL139/MSK30舰队的动向,随即由Mons少校带领25架He177(每架携带两枚hs293空对舰导弹)从法国西南部的梅里尼亚克起飞前往拦截。因为盟军舰队在1400公里以外的海域上,所以起飞前所有DB610(177A3开始发配的新引擎,相较DB606在可靠性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均得到了彻头彻尾的检查以力求出师顺利,并且在飞行前段还获得了来自ZG1的Ju88C-6的护航。在经过了四个半小时的飞行后终于抵达目标上空,但此时已经有两架狮鹫因为凯尔-斯特拉斯堡无线电引导装置故障而提前返航。 傍晚5点,狮鹫们首先向盟军船队末尾的两艘货船--4045吨的Marsa号和6065吨的Delius号展开了进攻。4架狮鹫在400-600米的高度上(当时云层较低,也是处在300-400米的高度)向Marsa号发射了8颗hs293并使其沉没,所幸船上50名船员仅一人牺牲其余均获救。Delius号则左前舷被炸弹命中,但动力舱未受损坏,后坚持抵达英国。另外两艘护卫舰,Calder号和Drury号也遭到了攻击但均成功躲开了炸弹命中。 II./KG40的这次攻势持续了40分钟,共计发射了40枚hs293,其中25枚没有命中目标。战后Stephen Roskill上尉编著的大不列颠海战史里所写道的“这次期待已久的德空和德海联合作战并未取得邓尼茨想要的成果,对于德国来说那时想要重新和我们抗衡已经太晚了,更不要说还想着让胜利的天平向他们倾斜。” 午夜时分II./KG40返航后统计发现共计损失3架狮鹫:一架途中燃油耗尽坠毁,两架被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224中队的B-24击落。那架由Wilson少尉驾驶的B-24当时正在执舰队的行护航反潜巡逻任务,突然发现德国轰炸机来袭,后来机组的报告中写道:护航舰的防空火力似乎缺乏准头,亨克尔都不采取规避机动。德国人采取的战法是从任意方向从4000英尺的高度上接近船只,然后下降1500英尺投弹,并保持固定航向飞行。每架亨克尔每轮攻击投掷一颗炸弹,往返攻击两轮--每架至少投掷两颗炸弹。“ 五天后II./KG40又将投入另一次行动,待续。
猎人之拳--二战末期德空光敏自动控制击发的斜乐曲 自动控制击发时机和命中示意图。 1945年4月10日I./JG400(著名的Me163飞行联队)执行了其最后一次的战斗任务,目标为拦截由230架加拿大皇家空军(RCAF)的哈利**斯和兰开斯特轰炸机组成的混合编队。在之后的德方截止到4月12日的行动报告里记录了当天的情况: 1945年4月10日,SG500 Jägerfaust 5cm反轰炸机无后坐力炮在莱比锡上空进行了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实战测试。傍晚6点我们侦测到由大批敌军轰炸机正在接近城市上空,一架装备了Jägerfaust的Me163B起飞前往拦截。该机迅速并未被察觉地从下方接近敌机,随着炮弹的发射,一架B-17(是极为兰开斯特)被击中并爆炸,其机组无一幸存。另有两架敌机也遭受严重的损伤不久后坠毁。我们的飞机即便在脱离时也仍未被察觉,直到在降落阶段才被p-51和p-47发现并追击,但机场附近的防空火力对敌机进行了有效的驱赶,Me163得以顺利降落。这是该机型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根据JG400档案记载前后至少3架Me163装备了Jägerfaust) 根据RCAF方时候的记录显示,当日只遭遇了少量敌机,433和415中队各失踪一架兰开斯特轰炸机,405中队队长Mussels的兰开斯特在受重伤后坚持返航并在英国迫降。 如果说“斜乐曲”类武器是为了拦截大批重型轰炸机诞生的另辟蹊径思路,那么用光敏元件来代替人去判断开火时机(影响普通斜乐曲发挥效果的最大环节)则大大提升了其实用价值和效率。实际上早在上述提到的这次战例之前,在1944年10月9日两架Fw190A8就装备另一款SG116 30mm无后座力炮进行了测试,在经历了一系列克服走火、电路短路、击发延迟、光敏管故障的问题之后,终于在45年2月19日在对He177靶机射击测试中取得了多轮进攻多次命中的成果。一般而言SG500每侧机翼会布置有五个发射管,但实际Me163上则是4个。发射之时炮管会向下弹射以抵消后坐力。
每日邮报旧闻之美国神油与RAF 2020似乎并不太平,但我还是给大家拜个晚年了,祝大家学习事业节节高,身体健康精神好!下面开始正题! 起因是看店期间无聊刷到一位新晋二战德空发动机学者(其id为他即将出版新书的名字)的FB贴子:其中的the press为英国每日邮报在09年的一篇文章--RAF fighter planes 'used super-fast fuel from the U.S. to win the Battle of Britain’。文章大致内容为: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里,在当年对抗德国侵略者的战斗中,RAF英勇的小伙子们是凭借着皮实的飓风和优雅的喷火赢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然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或许被我们忽视了:是美国人提供给的高质量燃油给了我们的飞机凌驾于德军飞机的性能优势,甚至有些美国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燃油援助,RAF甚至有可能输掉那场战役。 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军文作者Tim Palucka在期刊《Invention and Technology》发表的文中写道“美国当时援助给英国的100号航空燃油替代了之前使用的87号燃油,在最关键的时刻给英国飞行员提供了优势,让他们的飞机相较于敌人飞得更高/爬得更快,在战斗中更加灵活”。另一边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则认为此种论调是不全面的,只为给美国人树立一个主宰者的形象;实际上却是英国自己的工程师研发出了高品质燃油的制造方法。英国历史学家Michael Gething认为100号油是20世纪30年代由时任空军准将Rod Banks率先研发的,那时这种“高标油”被称作“Rod的鸡尾酒”,于1931年的施耐德大奖赛的水上飞机组中被测试使用,在1937年又督促RAF使用这100号燃油,而当时这种油英国自产有限,美国则有大批量生产。总之在“神油”的加持下,德国人不敢相信眼前对手开的飞机是几个月前他们在法国上空刚赢过的--因为他们或许不知道喷火在使用100号油时极速能提高55kph! 但也有英国学者质疑:如果美援“神油”是如此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为什么我们70年前却没有听说?高标燃油的确其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讲还是飓风和喷火战机的优良设计战胜了德国人的Me109。 一开始提到的学者在阅读过公开档案则表示,首先当时英国从很多不同的地方购入石油,其中大部分源于南美特立尼达(不缺原油)。其次英国自己也有炼油厂和四乙基铅厂,完全可自造100号燃油。所以说从宏观来看”美国人是否挽救了RAF“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太片面了--在1939年英国已从至少6种途径获取/储存了50万吨的100号燃油。而且还有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的地方是,美国援助的发动机润滑油的重要程度应该甚于其援助燃油的重要性。
简单地表达 发这个贴子其实我心里比较纠结,因为这么做: 1.和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了; 2.有点像翻旧账; 3.有点像裱人; 4.原本跟我无关。 Anyway,把这贴当成对一段话的解读、解说也不是不可以。各位同学如果看下来没发现啥硬伤不妨双击666,如果有错万望指正。 某位吧友在某吧发贴原文: “飞机航程应分为燃油里程与内油,而燃油里程又由多个因素左右,【1】 推导过程可以通过微分与积分进行,因爪机不推导了,而航程的公式是(v/sfc)*(l/d)*ln(W始巡/W终巡),我们大家看到三个因子,第一个便是巡航速度与燃油消耗率的比值,第二个是升阻比,第三个便是内油,抛开巡航速度,可以发现前两个因子是线性的,而第三个因子则是非线性的,也就是lnx,【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含数虽然单调递增,但随着x的增长逐渐缓慢,这可以从它的一阶导看出,因此,我们说,【3】 内油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它的效果会逐渐减退,说飞机加内油增加航程【4】 无非就是比提高前两项因素来的相对快些,更加直接。” 上文标了数字的下面会进行解读和主观替换,以达到简单地表达目的: 【1】微分和积分主要是对于趋势和总量的数学体现,对于飞行这个动态过程可以严谨、准确的表达。但这里可以说“推导过程可参见喂鸡Range (aeronautics)词条”。 【2】ln|x|的一阶导是1/x,直接看函数图像也能看出来啥意思。另,“W始重/W终重”在这里指的是随着一段时间燃油消耗飞机的前后重量比。 【3】这句比较有意思。首先“内油的增长是有限度的”--没错,油箱都有个量;“它的效果会逐渐减退”--乍一看感觉想的很远,W始重/W终重比值上升但带来不了暴增啊!但首先“W始重/W终重”的值有谁能达到2.718的,即便拿最大起飞重量和空重的比值能到1.8都叫你B-29了。硬要说的话这段区间(1,2.718)曲线还没那么平... 【4】说的对,但是得综合分析。ln W始重/W终重 一般也就大于0小于1,对于算航程的公式可以说权重不大,势必前两块儿的数字会更大,所以平飞速度、制动燃油消耗率(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升阻比对飞机航程影响会更大。但这么想未必有些急功近利,因为若要动力飞行,W始重/W终重无限趋近于1的话,要么因为时间太短,要么就是油箱里的油可以支撑的时间太短,动力飞行的距离也就趋近于0了,谈何航程。 或者换个角度,如今民用汽车,会利用混动技术来省油,不会说搞个大油箱;但是军用也一定要这么搞吗?设计师在费尽心思想着如何把动力单元、气动外形搞得更好更先进的同时,也不会抗拒把内油多设计点吧。 如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很多历史上的武器的具体性能和战史记录都有据可查,因为一个公式和一些脱离实际的结论来一味强调一些片面的理论,不是在分享知识、答疑解惑,更不是在传递事实或真理。 如果真的要搞一个话题,那么应该去找,有没有一个飞机是依靠油耗和气动来赢得性能和航程的。答案会是零式?野马?它们的内油多不多? 至于什么二级增压不好、性能不行或者不高效不划算之类的调调我想就没必要搞了,参考上面提到的“如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
被遗忘的“世界第四快”战斗机和二战中的罗马尼亚空军 题目起的很大,但是无奈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先搬运一点。 如果我之后还能找到更多更细的资料,或者同学们有相关文字那本贴还会继续填, 理想中大概会写成战争前中期罗马尼亚空军中109E、112B以及iar-80/81的一些半叙述半对比性的贴子。 嗯....说的我自己都快信了。Anyway,下面开始正题: 1939年7月20日,正值圣-以利亚节,在罗马尼亚科特罗森尼机场上,伴随着呼啸声,一架通体亮银色、全金属下单翼的飞机高速掠过观众席。席中的高官无不发出感叹:“我们罗马尼亚人自己造出了性能跻身世界一流的战斗机!她的速度能排世界第四!” 当然上面最后一句有我个人杜撰的成分,大家也不必过分纠结于罗马尼亚人的这个世界第四到底是怎么来的,能get到当时他们的那份欣喜和骄傲就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iar-80/81作为罗马尼亚在二战期间唯一一款自产并参加了实战的的战斗机,虽说在后世军迷心中的存在感偏低,但不管怎样它都留下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命运让它先后杠上了vvs、usaaf和德空这样庞大的对手。在iar-80/81参与一线作战那3年有余的时间里,驾驶它的飞行员一共声称了539个空战战果(另有90个未确认战果和168个地面摧毁),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274架自身损失(包括各种原因;iar-80/81总产量为450架)。而贯穿整个二战,罗马尼亚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共记录了1200架的声称战果,这么一看iar-80/81当之无愧是罗马尼亚二战期间最高效的战斗机之一。 作为二战东线战场的第三大空中力量,罗马尼亚出动了包括第1战斗机联队下辖的第5战斗机大队(装备He112B),第7战斗机大队(装备Bf109E)和隶属于第2战斗机联队的第8战斗机大队(装备iar-80)来参与巴巴罗萨行动中南路的作战。根据1941年6月22日的记录显示,当时罗马尼亚的战斗机部队的实力为(可用/不可用):23/1 iar-80,23/5 He112B和30/6 Bf109E,共计76/12架作战飞机。值得一提的是,装备了iar-80的第8战斗机大队只负责战斗机任务,而装备了德机的其他两个大队则兼顾了战轰和给轰炸机护航的任务。 激烈的战斗随着第一声炮响就开始了,这其中有一个比较激情的故事,在7月12日收复比萨拉比亚的战斗中,Vasile Claru中尉驾驶的iar-80(白“23”)在击毁3架I-16之后弹药用尽,随即撞向了另外一架敌机同归于尽。当天罗马尼亚人声称了6个战果,虽然无法确定Claru中尉的装机行为是以外还是有意而为,但他的事迹很快便被当局拿来做“为国家和国王献身”的典范。 在1941年6月22~10月16这段日子里,罗马尼亚空军共出动了4739架次的飞机,其中329次护航任务、193次短程侦查、113次护卫机场、112次拦截、80次自由狩猎、24次对地攻击和7次巡逻任务。另外还有2次由iar-81执行的俯冲轰炸任务。到41年末,罗马尼亚战斗机部队声称了375架战果,自身损失了59架飞机,这包括:20架iar-80/81,18架PZL P.11F,9架Bf109E,5架He112B,3架PZL P.24E,2架PZL P.11C和2架飓风战斗机。 之后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装备了iar-80的部队主要负责护航、侦查和自由狩猎任务,iar-81为俯冲轰炸任务。战役结束后两型飞机上共声称了45个战果,自身战斗损失11架,非战损18架。
关于43年9月9日德空拦截意大利舰队事件的粗略资料收集 前几天我在某个贴子中的发言引起了吧内几位吧友的热烈探讨,对此我表示不好意思。 实际上还是论据的出处问题,和几个关键信息点的落实。解决起来说难不难,简单也没那么简单,考虑到最近手头有些紧,所以这次找的都是网上的资源。下面由我带同学们梳理一下43年9月9日德空III./KG 100拦截意大利投降舰队任务的几个重点信息: 1.航程根据当天第三大队队长Bernhard Jope在出发前的任务简报记录,预测目标距离约为300公里;另外则有参与作战的飞行员回忆,从14:00飞机起飞、经过一个小时飞抵任务空域、到15:40~45第一颗炸弹命中罗马号。 2.出动飞机数量根据取得第一发命中的Do217驾驶员Heinrich Schmetz中尉回忆,当天是6架飞机从位于Istres的机场起飞,每机满内油携带的2枚Fritz x。上图为资料处处说明。系Flying Review international杂志1968年第二期中的访谈记录。 这里声明一点,我引用上面的材料并非全盘否认其他资料所说的11/12/15架的出动数据,只是为6架给大家提供一个明确的出处,考虑到是出自对Heinrich Schmetz本人的参访。 另外根据二战时期德空的轰炸机联队向下的编制,一般一个中队(Staffel)下辖三个小队(Schwärme),每个小队满编是6架飞机。考虑到不同资料显示的几个数据来看,当日III./KG 100的出动力量似乎不满一个中队。当然如果又要扯到出勤率那另说。 3.命中率还是上面的采访,此处给出的“30%的命中率”我觉得是个人经验,并非是十分严谨的数据。此外我之前提到的“9中3”应该也是用这个直接推算出来的,因为我目前还没有查到那天到底投了多少颗Fritz x,所以不好以此为定论。 另外根据德语喂鸡引用《Flugkörper und Lenkraketen》一书中的数据, Bei Versuchsabwürfen in Peenemünde und anschließend in Foggia traf man mit Fritz X bei 40 Abwürfen aus 4000 bis 8000 m Höhe zu 50 % in einen Kreis von 14 m (CEP50 = 14 m). Alle funktionstüchtigen Fritz X schlugen in einen Kreis von 26 m Durchmesser ein. 下面这份美军报告显示两份数据的出入似乎是直径和半径搞混了?还是美帝后来自测数据没德三的好? 4.Fritz x的其他性能参数以上,以往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星向】游ROM带来的关于手盗龙类腕部角度的思考 前两天Lz去多伦多拜访一位朋友,顺便去了下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其展品中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无疑是最大的亮点,这也是Lz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化石这东西,当时别提有多激动 其中有一个展台讲的东西比较有意思,就是讲到“究竟什么是鸟?”。关于这个话题我想恐龙吧的吧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是Lz比较在意的,就是手盗龙类里面(尤其是驰龙科)的很多恐龙的腕部角度(即前爪和尺骨桡骨之间的自然摆放角度)的还原问题。 可以说现在有不少画师,在画恐爪龙、犹他盗龙的时候是这样的:这里面自然状态下前爪掌心对着掌心的姿态是没问题的,但就是这个犹如鸡翅般的腕部的角度,有点让我感到费解。不是说否定手盗龙类和鸟类的亲缘关系,但就这样的前爪还能有多少抓握能力? 带着此疑问,我看到了这个展台,里面是大蓝鹫和斑比盗龙的骨骼,和一份现代鸟类/原始鸟类/驰龙科骨骼的对比图:其中第4项“Large semilunate carpal that allows the hand to fold up like a bird wing.”无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腕部角度”不正是跟“semilunate carpal”(半月形腕骨)有着极大的关系吗?有了它那前爪的确是可以呈“鸡翅”那样的状态待着,但根据这个表格,驰龙类是没有这个腕骨的,所以上面的那种画法是错的,或者说尺骨桡骨和前爪之间没有像他们画的那么明显的折角。 于是乎我又上网查了下半月形腕骨的相关资料,发现博物馆说的也不尽然正确,因为这个半月形腕骨在手盗龙类里也不是说没有,确切来讲,影响腕部角度的关键因素其实是腕部骨骼的演变,示意图如下(黄绿相间的骨头Semilunate就是半月形腕骨):可见从原始恐龙到兽脚类再到手盗龙类直至鸟类,腕骨数量从9块减至4块,并且种类、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Maniraptora手盗龙类往下的分支中,可汗龙、恐爪龙和义县龙都有这个半月形腕骨以及另外的舟月骨(scapholunar),并且根据其大小、形状、厚度、位置的不同影响着手腕的角度。粗略来讲,通过观察Aves鸟类三个品种和可汗龙的腕部,折角明显意味着上述两腕骨相对更厚、位置更靠外侧,反之则折角不明显。半月形腕骨演化的三个阶段,可见越来越往桡骨侧靠拢,手腕处折角自然越来越明显。不同种类恐龙的前臂骨骼结构示意图。 最后欢迎大家踊跃讨论,Lz水平有限,贴子中如有任何错误也请不吝指正!
撸爹对于活动的设定出了点问题 最近经过几次水生物活动和开了两个冰川展馆包(土狗和这回的犹猪),给我最直观的感想有二:1.水生物如果是传奇不练到40级效用会很鸡肋,限量也得20以上用起来才会比较省心。更不用说那些超稀以下的了,完全是摆设;2.从目前新解锁的两只冰川馆来看,冰川馆生物的活动还是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也看到了现在的冰川馆pk活动,但目前只是个人觉得没有参加的实力和兴趣而已,所以也就没碰过。 出于第一点的事实,我不免担心日后的冰川活动也将踏此后尘。作为一款谋求长期发展并且不断有新玩家涌入的游戏,如此设计活动机制是有问题的、违背初衷的。想当初我玩jw那么起劲就是因为跟着剧情任务走、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享受着建设壮大自己的恐龙队伍、去面对一个个新的挑战。所以我觉得,以后的更新里,就应该为水生和冰川补上这个环节,至于是什么样的形式,我想应该由撸爹给我们带来惊喜。 最后补一句,我以上的想法肯定局限性,毕竟现在公园是75级,可我的水生队伍自认为应该远不是75级玩家应有的水准。另外撸爹分配给不同等级玩家的活动对手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既然我有这样的想法,那总会有别的其他等级玩家也会有。所以权当发发牢骚抛砖引玉,赞同或是不赞同的同学顺便也可以畅谈下各自的感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