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三炮 深中三炮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22 发帖数: 11,272 关注贴吧数: 15
撸爹对于活动的设定出了点问题 最近经过几次水生物活动和开了两个冰川展馆包(土狗和这回的犹猪),给我最直观的感想有二:1.水生物如果是传奇不练到40级效用会很鸡肋,限量也得20以上用起来才会比较省心。更不用说那些超稀以下的了,完全是摆设;2.从目前新解锁的两只冰川馆来看,冰川馆生物的活动还是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也看到了现在的冰川馆pk活动,但目前只是个人觉得没有参加的实力和兴趣而已,所以也就没碰过。 出于第一点的事实,我不免担心日后的冰川活动也将踏此后尘。作为一款谋求长期发展并且不断有新玩家涌入的游戏,如此设计活动机制是有问题的、违背初衷的。想当初我玩jw那么起劲就是因为跟着剧情任务走、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享受着建设壮大自己的恐龙队伍、去面对一个个新的挑战。所以我觉得,以后的更新里,就应该为水生和冰川补上这个环节,至于是什么样的形式,我想应该由撸爹给我们带来惊喜。 最后补一句,我以上的想法肯定局限性,毕竟现在公园是75级,可我的水生队伍自认为应该远不是75级玩家应有的水准。另外撸爹分配给不同等级玩家的活动对手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既然我有这样的想法,那总会有别的其他等级玩家也会有。所以权当发发牢骚抛砖引玉,赞同或是不赞同的同学顺便也可以畅谈下各自的感受。
【蛋疼】Hs 129和Jabo之间的趣闻琐事 自打库尔斯克战役之后,东线形式随着毛子装备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的显著提升而变得日益严峻。尤其在坦克方面,毛子坦克越来越厚的装甲防护也使得汉斯对更大口径反坦克火炮的需求越来越高---当然空军那块儿也是这么想的。时任攻击机联队总监、前司徒卡ace的Ernst Kupfer中校(也是改组原编制、促建了SG联队的人)虽然赞成双发攻击机扛大炮的理念,但他对当时已经服役Hs 129却有着“又慢又笨”的评价。可从RLM技术部门的测试结果和前线部队的反馈来看,让Ju 88来上BK 7.5又着实太牵强,而Hs 129对其适应性却非常良好,装上以后对飞行性能没有任何明显的衰减。 另一方面,有趣的是,我们梅博士的老仇人、掌管德空技术研发的Erhard Milch元帅认为,双发机将需要过多的装甲来保护发动机、飞行员和油路(不符合个人情怀?),若是用一种由风冷发动机驱动的单发战斗机来装备反坦克武器,这样兼顾了速度和灵活性,岂不美哉?但是当时战场局势并没给汉斯什么研发新机型的时间,所以最符合米尔希要求的就是Fw 190A了。 但是,以上两种观点,都被笔者采访过的前129飞行员所强烈地情怀反对着,如Franz Oswald上尉(SG9联队,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所说:“Kupfer博士他对于Hs 129的优秀性能根本没有一点了解,谁特么会开飞机去从正面去打一辆坦克?(指Kupfer声称MK 103对毛子坦克正面威力不足)何况现在MK103就已经很够用了,也不是说非得上更大得口径。而且他根本就没飞过Hs 129他咋就敢说129飞得慢机动差了?还有米尔希元帅也没好哪儿去,双发机起码能保证在一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还能把飞行员带回来....他们咋就不和前线的飞行员聊聊了解下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呢? 说回Fw 190,虽然这些Jabo往往可以胜任对地、反装甲的任务,但是随着本土防空战的日益吃紧和加兰德对190装备对地部队的不满态度,对地联队中的190从未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数量。在武器配备方面,190所使用的双翼下MK 103,也是不能达到足够的精度去打击毛子坦克的薄弱部位(100m散布542平方厘米),而且吊舱带来的机动性上的衰退也得不偿失。另外虽说190飞得快,但这也意味着一波只能打1~2发炮弹...种种不足使得反坦克火箭成为了190的后期主要对地武器。 上面说到用于对地的190数量不足,所以为了保持一定的空中反装甲能力,分别挂37炮(打坦克)和带炸弹(打防空炮或其他固定火力目标)的司徒卡混搭编队模式倒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以Ju 88为平台的武器实验也一直没闲着,其中的成果和经验都给更为成功大炮版Hs 129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10月,原来各对地联队陆续该组成SG(详细可移步至tieba.baidu.com/p/3341979943),并且因为之后190D9的出现,战斗机联队开始“喜新厌旧”,这也恰巧促进了在44年夏季之后更多的风冷190资源被发放到了SG。加之随着反坦克火箭技术的日渐成熟(panzerblitz i&ii和R4H-1的出现),时任SG联队司令Hubertus Hitschhold中校决定全面换装190去代替司徒卡和Hs 129。但是由于C3燃油的供应日趋紧张(B4供应的相对稳定),使得全面换装190F/G看起来已不太现实,况且在那个时候此举即便成功也难以对战局再有什么大的影响。
再谈长88和蛋疼25的“精准度”问题 前不久找到一个有趣的网站:tankarchives . blogspot .ca,里面有很多毛子在二战时期(或者战后不久)的各种火炮、装甲测试文件截图和对应英文翻译,东西虽然展示的不尽深入全面,但数量大种类多,作为初、中级资料去阅读还是相当不错,特此推荐给同学们~ 言归正传:很久很久以前,随着几张散布图的出现,蛋疼25炮的精度问题由原来一直被不明真相群众黑成“很渣”,一下翻身获得了精度一流、略优于长88的成绩,大概是这样:意思是,1000m处开火10发,50%的炮弹(落点最集中的5发)散布半径(画圆)为24cm。100%(全部10发)散布半径为80cm;1900m处,50%散布半径为45cm,100%为120cm。 然后同一个网站(tankarchives . blogspot. ca/2015/03/ tiger-ii-trials-gunnery . html),我又翻出了这个有趣的数据(无奈没档案原图,无法判定来源,不过根据po主的说法就是源自奥格莱德缴获的那辆虎王做的测试):注释写道:“为了测定(长88)穿甲弹的精度,我们设置了两个(或多个)4m*4m固定靶,分别位于1000m处和2000m处(按随后表格理解应该不会是在1000m~2000m范围上分布的若干靶)。然后使用XX可变焦的望远瞄准镜对靶完成10次瞄准射击,瞄准时间不限、每次开火之后会重新调试瞄准。” 其结果如表格所示。可以看到,1000m,长88的瞄准射击的命中率为100%。然后50%散布半径为36cm或者43cm(两次实验),100%散布半径为48或67cm;2000m时,命中率为100%,50%散布半径为62cm,100%散布半径为93cm。 由此可见,虽然我现在还是不知道蛋疼25散布测试的具体操作步骤到底是怎样的,但这次新发现的长88测试至少把两者的数据结果拉到了同一个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进行直接对比了,而不是说拿一个所谓“2.5m*2m的靶”来做驴唇不对马嘴的比较:ok,东西就这么多,想说的也说完了,万望大神们轻拍
BMW 801润滑油散热系统概述 颓然间想起前一阵有个什么关于“滑油散热能否给风冷机辅助散热”的争论... (思考)当时俺心里想着:既然是散热,肯定是能散‘热’,那肯定就有辅助的,但是偏要上纲上线的确有些不自然。 所以,正好趁最近比较闲,大致翻了翻手头有关的pdf,梳理了一下BMW 801的滑油散热大致原理,估摸着原理明了了那很多观点也许就能稍微淡定一下...嗯,东西不多,直接开始:首先是一张关于发动机内部气流示意图,其中右上和右下的“蓝--黄--红”色顺序箭头代表了滑油散热的气流走向。内部情况是:排出热气缝大约为10mm。 随后是整套滑油散热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注:此处为801A滑油散热系统结构示意(Do 217用的)。图中泵A(打向散热器)和泵B(打过过滤器、打回发动机)是压力泵(各提供175psi出口压力,在节流阀控制下系统油压略超100psi,801D2为118psi),其余CDEF为回油泵(从发动机的各个地方抽回来)。随后工作机制由801D2展开:先说一个有趣的环节,原来检查飞机的润滑油余量也是靠看油尺,就跟汽车一样~见图中24,然后24所在的那一圈为润滑油箱。 接着是润滑油的循环原理:首先,润滑油被回油泵从油箱出来后进入恒温器(图中4),若是油温低于65度(温度探测针位于8),油会在流经加温器(图中5)随后由压力泵打向发动机;若是高于65度,则直接流入散热器(图中6)、恒温器把散热缝打开其散热作用,随后由压力泵打向发动机。油被打进发动机之后,会被3个回油泵抽回油箱,进而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