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生活的那些烦烦恼恼也都是生活的点缀,不过是冲击了自己的成见和固执,冲突了自己的思维与眼界,成为了所谓的看不惯想不通,生活的负累和沉重,这百味人生本来就是妙趣横生。 同样是窗前听雨,有的人看作风景,有的人活成伤心,做一个生活的伴随着,而不是压抑者。
怎样读经?方法正确可获福无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深度剖析: 美国大选折射美整个西方分裂 虽说美国的大选历来受到世界舆论及各国民众的关注,但2016年的美国大选无疑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瞩目的一次。美国社会在这次大选中呈现出了新的分裂趋势,传统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之争退居其次,而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之争已经充满了火药味,希拉里和特朗普这两位候选人在竞选中的个人攻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同选民之间的对峙和冲突也是空前激烈,选民间的暴力冲突时有所闻。特朗普甚至放言如果失败不会接受选举结果,这是对美国选举制度的公开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公正、理性自诩的美式民主选举结果能不能被社会平和地接受?2016年的美国选举会不会成为西方普选民主的一个转折点?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美国大选前夕到美国东西海岸作了10天的近距离观察。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学佛不是逃避现实、纠结过去,是让你重新审视,走好以后的路。 学佛也不是给你神通像超人一样飞,只是给你超平凡人的智慧。 学佛似乎像残酷的现实打破尘世这美丽的谎言,告诉你一切皆因果,所谓怨恨只是多余的,所谓恐惧也是附加的。 因果不是佛教的专利,它只是阐述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境随心转】 1.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2.觉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3.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4.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5.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6.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7.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学习佛法应当一门深入,还是博览群书呢?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有些人性格比较简单,信心非常具足,这种人就可以选择一门深入;有些人分别念比较多,甚至对佛教常生怀疑、邪见,这种人就必须广闻博学,以遣除内心疑惑。所以,这不能千篇一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转]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静权大师《天台宗纲要》:佛法中说的圆教,通教,别教是什么?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名四阿含),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语,其实就是经、律、论。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所以称做三藏教。
你信的是佛,还是鬼神。个人拙见,只作交流,请勿执着 我们信佛、学佛,是学习知识和实践知识,证得智慧。 但是会因为从前生活上种种所接触的对于佛教的错误宣传、或是提前听闻到一些善巧的应机言语,导致对佛教的片面接触,产生错误认识和理解。 所以先入为主的把学佛变成了学“鬼神”。 佛教承认六道众生的存在,但这些和我们一样都是烦恼众生,都是表相,我们要尊重。 六道众生的存在不是佛发明的,而是我们自己“发明”的, 因为我们的执着认识,而佛方便说六道一切种种众生。 还是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众生本来是佛,本性平等 一如,相上差别而已。 众生者,是名众生。 众生即是烦恼。有烦恼你就名叫众生,大解脱自在了就不名众生。 这个就需要着眼脚下,就是“我目前有烦恼,是众生”的眼下,通过方法来修证,佛已证得的种种方法来修证。 那有人就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那我们要自己来问自己,你需不需要舍,在世出世间的种种烦恼里面解脱了吗? 学佛,是骡子是马,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拉出来溜溜,便知分晓。
有人刻薄的嘲讽你,你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的鄙视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马上加倍证明你更厉害。有人对你冷漠忽视,你马上对他冷淡疏远。看,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你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一切!
一念取舍而忘我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来来去去,去去来来 经历了无数的事,遇到了无数人 酸甜苦辣,嬉笑怒骂 好的,坏的,平凡的,伟大的 都是因缘起灭 感恩一切的赐予,让我体验生命的真谛 原来一念取舍而万物现 空色不异 皆是我
恒东法师_晨曦开示 在滚滚红尘中,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在物欲横流中,坚持做一个干净的人。在众人都说人心叵测时,坚持相信人性的善良。在礼崩乐坏时,坚持信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在天下人都笑我傻时,坚持用简单的心,天真的眼睛看世界。坚持自己的心灵和信念。
【 好风清露 … 】
中国诗词书画院 【 好风清露 … 】
晨早开示:大安法师 <水到渠成>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抓住你当下这一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心和声相依,念清楚,听清楚,把数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这个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来越清净,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佛号念得非常清净,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安法喜。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和他人所左右。
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小和尚问方丈:什么样的人是佛?方丈答:说话不急不慢;吃饭不咸不淡;遇事不怒不怨;待人不分贵贱;得失很少分辨。小和尚不信:就这么简单?方丈说:就这么简单。“那不都成佛了?”方丈说:至今我尚未遇见。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叩拜,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清净心地;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不是颜面和乐,是心境舒展;清净,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布施,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爱心分享;信佛,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践行无我。
中国书画诗词院 「 小狐 … 」
恒东法师微博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
不念佛不知修行方便,不打坐不知根基重要。 不拜佛不知消业迅速,不听经不知法藏甚深。 不诵经不知佛之知见,不参禅不知本来面目。 不托钵不知檀越功德,不修庙不知祖师艰辛。 不用功不知内心散乱,不忏悔不知解脱自在。 不拜师不知传法重要,不收徒不知度生艰难。 不出家不知闲云野鹤,不持戒不知解脱逍遥。
莲池大师: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 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着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佛教有八生法,即八大人觉: ‘道当少欲,多欲非道; 道当知足,无厌非道; 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道当自守,戏笑非道; 道当精进,懈怠非道; 道当专念,多妄非道; 道当定意, 乱意非道; 道当智慧,愚痴非道’ 今天的我们能体悟多少呢?
经典_古诗词 曰: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恒东法师微博语 禅院草枯,小和尚央师撒草籽。师:天凉再说,随时。仲秋撒种,风卷不少。小和尚急,师:没事,吹走的多空壳,随性。撒完种,鸟来啄。小和尚打鸟。师:钻得深鸟吃不到,随遇。夜半秋雨,小和尚惦种子难睡。师说:冲到哪就哪发芽,随缘。一周后满园青嫩,小和尚高兴,师:该有的跑不掉,随喜。
恒东法师微博语 禅院草枯,小和尚央师撒草籽。 师:天凉再说,随时。 仲秋撒种,风卷不少。小和尚急,师:没事,吹走的多空壳,随性。 撒完种,鸟来啄。小和尚打鸟。师:钻得深鸟吃不到,随遇。 夜半秋雨,小和尚惦种子难睡。师说:冲到哪就哪发芽,随缘。 一周后满园青嫩,小和尚高兴,师:该有的跑不掉,随喜。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 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弘一法师
晨起开示:昌亮法师 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是体会到的空性和慈悲,是能救度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连风的声音也听不到,阳光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我们对任何事情升不起感恩,我们的耳朵没有聋,心却聋了,这是多么可怜哪!
何谓佛渡{有缘人}?<转>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直接把我们变成佛岂不痛快省事?他干吗要如此辛苦地讲经说法一辈子?正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万能者”,我们才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试想,这世上如真有个创造一切的主宰者,说明他很不慈悲,因为他也创造了魔性和苦难,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一种被创造的牺牲品?一种游戏的附产品?再说了,他不能将我们“创造”得同他一样,这个世界也并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观,可见他也不是万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好比我们溺水,他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在救我们或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学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再肯教,而学生不肯学,老师总不能变戏法式的将学生“弄得” 有知识。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的“神仙” ,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我们变得同他一样,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我们一种理论和方法,无法替我们“创造或发明什么”。 当然,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发展着,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更是同样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暂有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
恒东法师微博语 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 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做自己该做的事。 包容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是懦弱,也不是胆怯,而是谅人所难,扬人所长,恕人之过。 包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善待,善待别人的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学诚法师微博答疑 回复@迷糊yao: 业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从心而生的。读诵经典,让心清净了几分,业障就能消除几分。诵经、学佛不是跟佛菩萨做生意,只要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顺遂与幸福。佛法真正的内涵是修心,读诵经典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心好了,业好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学诚法师微博答疑 回复@迷糊yao: 业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从心而生的。读诵经典,让心清净了几分,业障就能消除几分。诵经、学佛不是跟佛菩萨做生意,只要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顺遂与幸福。佛法真正的内涵是修心,读诵经典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心好了,业好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聪明人一生最怕一无所有,智慧人一生追求心无挂碍。聪明人看人个个心怀鬼胎,智慧人处世时时是吉日良时。聪明人以七尺之躯生死作生死,智慧人以一念起灭生死作生死。聪明人呵护七尺之躯,智慧人呵护一念之间。
人身难得今以得,佛法难闻今以闻。今生得闻佛法,是自己多生多世修来的福报,也是三宝的加特。要好好的珍惜今生缘,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好好调伏自心 ,好好的念佛。勤修“戒定慧”,熄灭 “贪嗔痴”,此乃是人生第一快乐事。 🌻[蜡烛]🌻
一个苦者对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晨起开示:昌亮法师 闻慧,是你已经听闻的智慧。它是别人的智慧不是你的; 思慧,是你智力的推理,是你对别人的智慧的理解。两者都是有益的。但只有当你采取了第三阶段: 修慧,你自己亲证了那个境界时才真正受益。重复的见证会开发你的智慧,而智慧就是会带你到达最终目标的直接经验。 有人说我每次开示太过犀利,有人说太过尖锐,一针见血扎的喘不吃气了。有的人觉得我在说他,在指责他......这些都不是我的真实目的,我只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自己做佛,自己觉悟。 众生为了学法,东一头西一头撞头破血流,还是不见自性,听风是雨,甚至被人利用。当智慧心门开了,心明眼亮了,自自在在,活着观自在,死了莲花开,三宝无分别,都是因缘来,有聚亦有散,何必动心怀,再莫分别苦,不拖众业债......
日本遭遇重创求救中国,伊朗俄罗斯“落井下石” 纵观诸多贴吧都被无脑的喷子和别有用心的水军搅黄,妄起是非。愚在这里发一实事贴,供大家参考。 请大家不要被争论迷失了自己的智慧。
弘扬正气,正行中华 赞叹吧主!
【禅修问答】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相关佛经对于定业与不定业的开示 No. 1816 金刚般若论会释 (卷2) 论据一切悔不悔业定不定业。非胜心闻大乘法至诚恳励。如来生怨等。故瑜伽说。不业定中悔所损转业。名为不定。故未悔前别名定业。若已悔者名不定业。以经为正。以经就论。论说四业。定不定报。法门定故。所言悔损名不定者。不定业中有此悔故。由此处处皆言作业受果决定。诸佛神力所不能转。三乘通义。经说总灭唯大乘用。理亦无违。然依前说。但言作业受果决定。自不悔者神力不排。不说自悔而定受报。任意通取。涅盘经云。智者重业名不定故。若入圣已。及闻正法而自悔心业报不转。一切众生无得圣者。后师说言。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定业甚少。故得入圣。非排定业。令其不定方得入圣。若定业成不定。 No. 374 大般涅盘经 (卷31)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No. 375 大般涅盘经 (卷29) 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No. 197 佛说兴起行经 (卷1) 佛说头痛宿缘经第三闻如是。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佛告舍利弗。过去久远世。于罗阅只大城中。时谷贵饥馑。人皆舍取白骨。打煮饮汁。掘百草根。以续微命。以一升金。贸一升谷。尔时罗阅只。有大村数百家。名曰吱(九支反)越。村东不远。有池。名曰多鱼。吱越村人。将妻子诣多鱼池。止于池边。捕鱼食之。时捕鱼人。采鱼著岸上。在陆而跳。我尔时为小儿。年适四岁。见鱼跳而喜。时池中有两种鱼。一种名[麸-夫+孚]。一种名多舌。此自相语曰。我等不犯人。横被见食。我等后世。要当报此。佛语舍利弗。汝识尔时。吱越村人男女大小不。则今迦毗罗越国诸释种是。尔时小儿者。我身是。尔时[麸-夫+孚]鱼者。毗楼勒王是。尔时多舌鱼者。今毗楼勒王相师婆罗门名恶舌者是。尔时鱼跳。我以小杖打鱼头。以是因缘。堕地狱中。无数千岁。我今虽得阿惟三佛。由是残缘故。毗楼勒王。伐释种时。我得头痛。佛语舍利弗。汝知我云何头痛。舍利弗。我初得头痛时。语阿难曰。以四升钵。盛满冷水来。阿难如教持来。以指抆额上。污渧水中。水即寻消灭。犹如终德。犹不免于宿缘。况复愚曚未识道者。佛语舍利弗。汝当学是。及诸罗汉。一切众生。皆当学是。佛语舍利弗。汝当护身三口四意三。舍利弗。当学如是。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No. 310 大宝积经 (卷108) 以何缘故。释种破时。如来自言我头痛耶。善男子。或有众生作如是言。世尊不能利益亲族。亦不矜愍。不欲安隐而出家已。种族意断不欲救护。是诸众生以不知故作如是言。善男子。如来于诸苦本已到其边。如来知是众生心所念故。坐舍耶树下自言头痛。善男子。吾于尔时寻向阿难说我头痛。时有断见三千天子。复有无量好杀生者。皆共集会。为彼断见天子及好杀者。示现业障故作是言。吾以眼见他杀生心随喜故。今得头痛。说是法已七千人天皆得调伏。是名如来方便。
蝉语智慧 【境随心转】 1.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2.觉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3.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4.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5.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6.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7.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一人问禅师:“人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为什么?”“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惟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已经过去了;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支配。”珍惜今天,活在当下。
正知/正见/正觉/<转> 每当听说佛弟子信佛信的偏了,心里就替他们感到惋惜,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都有佛缘了还不能正信,这是多么的遗憾,末学不才,说说自己的理解,仅供参考,不妥之处多多包涵。 一、什么是随缘? 随缘就是大家常说的顺其自然。然而随缘不是放任,而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在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构成什么压力了。 比如说,学生要参加高考,平时就要努力备战,懒惰放任是不会考好的,那是不重视,但如果考完了,考不好,就念念不忘,愁眉不展,甚至寻死腻活,这就是重视过头了。“过分重视”在佛法中就叫“执着”。 其它事情也是如果,佛教不是消极的宗教,佛法也不是叫我们不努力。佛法是叫我们“放下”执着。不偏执两端,而取中道。 二、什么是放下?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执着。过去的痛苦积攒太多了就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影响以后的发展,正如一个人如果背着沉重的包袱就不会走的太远,当然这里的包袱指的都是些有害无益的过去的痛苦经历。有人说,自己的工作放不下,家庭放不下,孩子老人放不下,不能去当和尚去,这种想法恰恰是把放下理解成放弃了。切记,佛学不是消极的,是大智慧。 三、什么是不住相? 可以认为,相是一切事物的总称,不住就是不要过分执着,连起来就是说不要过分的在意出现在眼前的事物,注意了,不是不在意,而是不要过分在意。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不真实的。 比如,小孩子丢了一个玩具,痛苦不止,说这个玩具对自己太重要了,这是他这辈子最喜欢的玩具,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了,没了它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是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又有更满意的玩具了。 成年人也是如此,一个十分不想失去的工作,也许失去了它会发展的更好,苦苦抓了一辈子,为了抓住它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得不偿失。 亦或是爱情,眼前的人爱的死去活来,等几年后结婚了,发现她只是通往山顶的路上,百花之中擦肩而过的一朵而已。 四、什么是珍惜当下? 珍惜当下不是说抓紧时间享受生活,有钱赶紧吃点好的、穿点好的。而是说怀着感恩之心,珍惜眼前的时间,珍惜眼前的人,想象不久的将来可能就是世界末日了,或者也许会遇到什么灾难,那么还等什么,赶紧好好照顾家里人,陪陪自己亲近的人呀。 五、什么是平常心,清净心?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禅师,您怎样用功修道?”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源不解地问道:“哦?这样跟常人不都一样嘛?”禅师说:“当然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想睡觉,睡觉时想吃饭,种种思量,千般妄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安稳睡觉。” 功名利禄,胜负成败,毁誉得失,都只是过眼云烟,一切都是浮云啊。眼前的一时得失,有什么能真正抓得住呢?踏实的努力进取,终究会有收获的,何必计较一时?过多的机关算尽,这在佛法中就叫“妄想攀援”。只要熄灭妄想(不智慧的理想),放下攀援(不智慧的追求),就能心无杂念,活在当下,修炼一颗‘平常心’呀。这样才能在任何场合下,淡定从容,轻松自在。 六、总结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六祖坛经》: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华严经》: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行善过后要放下,就当没有发生一样。 积德行善是改变命运和运气的关键之一。生命的种子如果没有德水浇灌,就开不出智慧的花果;生命的水杯如果没有德水注入,就会干涸。行善要注意的是“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就是说行善要随缘,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做善事不求回报,这样得到的福报就多。
【十来偈】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 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为人们提供庇护荫凉。知识的根本是智慧,有智慧,知识的增长才能使生命丰美,并给他人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利益。若伤掉根本,单纯的知识积累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个体生命提供滋养,或为众生福利做出贡献。我们平时是否会更重视获取知识技能,而忽视涵养智慧呢?
<双友为伴。。> 「 水能淡性真吾友,竹解虚心是吾师 … 」
晨起开示:恒秋法师微博 人生不要把目标设置得太遥远,那样活得很累,不要把目标设置得太大,那样最终也是一种伤害。设置点小目标,一步一步走,不要太急,人生不要活得那么累。
【学禅小故事】 一个行路人走得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了出来,爬向那个沉睡的路人,昂头吐着红色的毒信子。就在这时,另一个过路人经过这里,他赶走了那条毒蛇,却没有惊醒行路人的好梦,就悄悄走开了。人一生很多时候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很多时候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中国书画诗词院 盲人看月不知明,愚人看事心不清。 莫言世间不公道,皆因心中秤不平。 摘
念自在[转] 素手纤纤, 蝶舞翩翩, 拈来兰花一指, 引明月中天。 袖挽香来, 朱砂点绛, 只为佛前一拜, 念观音自在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2013-12-17 20:30阅读:741 按天台说,极乐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四土是一个土,只是证境不同,所见不一。如在山顶所见城市与地面所见城市之差别。 下引印光大师之说,便于你参考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静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亦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 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己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静尽,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德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上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因极乐四土是一,只是见证不同。
祝佛门吧友师兄们中秋快乐!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推荐一些常用生活咒语: 爱生气的人常念:南无光德佛, 爱赌.博的人常念:南无无忧德佛, 爱忌妒,念:南无善明诚如来, 爱讲是非,念:南无善有怖功德佛, 有烦恼,念:南无斗战圣佛, 爱造口业,念:南无精进佛, 爱造意业,念:南无精进喜佛, 爱批评别人,念:南无现无愚佛, 怀孕时,念:南无妙色身如来。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 不读《楞严经》,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不读《法华经》,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
突然想到一件事 总听人说"真空妙有" 那"妙"在哪里? 又"有"在哪里?
师父开示:佛法不是故意强调苦,它只是叙述现实的情况。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来好事不坚牢。说快乐,是在过程中;说苦,是结果。站的高度不同,所见远近不同而已。其实佛教中也讲幸福快乐,痛苦止息就是快乐,比如,对治烦恼,慈、悲、喜、舍,就是在讲如何过得幸福快乐。知足少欲,心怀平等与慈悲,内心便有安稳快乐。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朗照四部洲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朗照四部洲。有僧住寺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朗照四部洲 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朗照四部洲。有僧住寺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