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大安法师微博语 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六根摄住,自念自听,念兹在兹,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声音要互动,要在一起。如果你的声音听不到了,这就是你心跑了。妄想杂念来了是正常的,不管妄念万千,只要念佛的字句分明,你功夫就能上轨道。
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为什么要日中一食?每个众生因什么轮回生死呢?就是一个淫欲心。淫欲心的多少决定了他生死轮回时所生的高低。佛经讲:百分之五十的淫欲心,就是立为人,横为畜生。百分之七十的淫欲心堕落水族里,或畜生道,主要堕落水族。百分之九十的淫欲心堕落地狱。如果少于百分之五十的升天。淫欲心的多少决定了他投生的高低。所以说淫欲是生死正因,什么是它的助因呢?饮食是它的助因。吃得越多,每天三顿饭,淫欲心强盛。所以佛讲:吃早食,也就是包括中午吃和早晨吃,这种食法升天,是天因。中午吃是佛因。下午吃,也就是晚上吃了,是畜生因。半夜时吃,是饿鬼因。 所以说饮食就是一个轮回的趋向。饮食不控制,你就每天参禅,做八个小时,那余下的十六个小时你干什么去了?这八个小时你能不能专心坐禅,咱先不管。那十六个小时怎么办?你都堕落?还是堕落的因。所以说饮食不控制,想真正的了脱生死是没有门的。 所以佛讲:要想成佛,日中一食。日中一食还不允许贪好的,还不允许分别食,还要经常忍饥挨饿,还要乞食生活,给什么吃什么,这才行呢。 光这样还不行啊,这个时间得控制到什么呢?不过正午,就是十二点。我们现在(夏天)的正午,从我们的表上来讲,正中午的时间大约是十一点四十五分。过了十一点四十五分就不允许吃了。 光这样行不行?还不行。吃完饭,口中一点塞牙缝的东西也不允许往下咽,舌苔上有味的东西不允许往下咽。要是反胃呕吐,呕吐出来的东西过了喉咙,都不允许往下咽。没过喉咙的可以咽下去,过了喉咙的都不允许咽。所以说这个饮食要求得很严很严的,没有开缘啊,没有开缘!因为这是在了脱生死,你不这么做,你想了脱生死没有门。就这么做能不能了脱生死?还得努力。也就是说像这一个杯有五个洞,哪个洞你都得堵住。你堵不住洞这杯水就漏掉了。所以饮食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人生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的八种苦果,也是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 生苦:人初出母胎,冷风割体,出生之后,老、病、死等众苦交集,身心倍受逼迫。 老苦:人至老年,颜衰色变,体力减退,肌肉松弛,发白齿落,五官失灵,举止言行,皆不如意,生起种种身心之苦。 病苦:一身是病,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或如烈火烧身,或如千针刺心,或如万蚁啮骨,真是痛苦不堪。 死苦:生命变坏而死,弥留之际又受身心上极其难忍受之痛苦。 怨憎会苦:怨家仇人,憎恶之事,不得不相遇聚集,受其扰害威胁而生诸苦。 爱别离苦:恩爱分离,骨肉离别,父子东西,夫妻南北,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所希求的往往得不到满足,所求越强,越不能得到,则痛苦越大。 五取蕴苦: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五蕴就是人的身心,也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汇合点,人生的一切痛苦都归结为五蕴之苦,即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 在八苦中,五取蕴苦既是其他众苦的总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场,即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中国禅宗则认为,未来的、过去的都不必在意。只有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才能拔苦得乐,幸福常驻。
贫贱富贵的前因与因果的三世性 贫贱富贵各有因,这是前生修来的。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尊贵的人?又有下贱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就尊贵了?什么原因令他就下贱了?有五种道路,令人走到下贱这一种的果报上。 这五种的路是: (一)骄慢。谈到这骄慢,对外面的人骄慢,这是一般人常有的;但这种的骄慢,是甚至对于自己的父母也骄慢,不恭敬父母。 (二)刚强。不敬师长,对师长不恭敬,没有一种诚敬的心。师长教化他,他也不听,这是刚强众生。 (三)放逸。就是不守规矩,不守规矩还不算呢,而且还不恭敬三宝,所以就去做下贱人。下贱是包括贫穷在里面,要是富有就不会下贱,因为他贫穷,所以就下贱了,因此常说贫穷下贱。 (四)偷盗。因为在前生欢喜偷东西,以偷东西为乐的生活。没有钱了,他就去偷,或者偷人家钱财、偷人家珠宝,偷来就把它卖了。卖了,就可以够维持一个时期的生活,可以什么事情也不做,每天吃、喝、嫖、赌、抽。吃,欢喜吃东西;喝,欢喜喝酒;嫖,就是找女人去;赌,是赌钱;抽,是抽鸦片,中国人叫大烟。偷了钱,他就不用做工;而这个钱用完了,再去偷;偷回来,就又不用做工了,就这样以偷盗来维持他的生活。这是第四个令他贫穷下贱的因素。 (五)负债。就是向人家借钱,逃避不偿还。做人啊,不要说多,就是一文钱也不能落到虚空,不能借了不还的。钱虽然是假的,可是你不能说,是假的就随便乱用,可要用它来做真事,一点都不可以马虎的。譬如说向人家借钱不还,你就逃到一边去了,以为这是便宜事。这不是便宜事,你负债逃避不偿还,等来生也就贫穷下贱了;因为你借人家的钱不还,自己将来就会受贫穷下贱的果报。 有以上这五种原因,受果报的时候,就会作下贱人,或者给人家做奴隶,或做婢使的人,很不自由的。也就是你这个身体给人做奴隶,你自己不能随便作主,不能想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听主人的指挥。 贫贱有这五种因缘,尊贵也有几种的因缘: (一)要普遍做布施,施惠普广。惠,是恩惠,对任何人都布施,都有一种慈悲心,很普遍地,广大地对一切人慈悲。 (二)要恭敬父母师长。不能说父亲生了我,我非常地仇恨他:为什么你要生我?真是混帐!自己骂自己的父母。或者对自己的师父生出一种心:“你这个师父,让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什么都要听你的话,这个太不公平了!”对师父有种种不满意。面对师父的时候又叩头,又顶礼;背着师父就乱讲起来了,这叫不恭敬父母师长。这是不生尊贵家的一个理由,你看厉害不厉害!你不要管我这个师父好不好,你不能讲的;你一讲,就有罪过,将来你就不会出生在尊贵之家。前面讲的是不恭敬父母师长,所以有贫贱的果报;这个就要恭敬父母师长,才能生尊贵家。 (三)要恭敬礼拜三宝。前面是不恭敬三宝,不礼拜三宝;这里是要恭敬三宝,要礼拜三宝和一切的长者。 (四)要忍辱,没有嗔恨心,还要柔和谦下。谁骂你一顿,你要欢欢喜喜,一点烦恼都没有,要忍耐;有人打你,更要修忍辱行,没有瞋恨心,不发脾气。所以要得到好的果报,那都是不容易的。然后又要柔和谦下,对任何人都很和气,很客气。 (五)是博闻经律,多多听经,多多闻法,多多学习戒律。有这五种的原因,所以做尊贵人。尊贵人既有钱,又有势力,但并不是说有钱有势,这就好了,这都是宿世修来的福报。这五种尊贵的原因,要是单有一种,就不会生到贫穷下贱的家庭去;要是完全有这五种原因,那就更好。 所以为什么有人就那么好?那么尊贵?这个富贵的人家,都是有德行,才能富贵;没有德行的人,就贫穷下贱,这是因为毁谤三宝,才会这样。所以你要是生尊贵家,这都是有德行的人,是前生修来的,不是今生这么简单就得到这种的福报。这样的人,也不须经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因为他有上列五种原因,所以就可以直接投生到尊贵的家庭里面。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象自然象征力大无比!
慈诚罗珠堪布语 利益众生不是外表上摆个样子给别人看,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在清净的发心之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比如说我们去放生。在外表上看,放生本来是一个利益众生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去放生的话,表面上是利益众生的行为,骨子里还是为了自己。同理,在任何一个问题上,修大圆满也好,修大手印等任何一个修法也好,如果核心是自己的利益,就不叫大乘佛法。
我们也许不能拥有最完美的环境,但我们可以给自己最美好的心境。 幸与不幸都是人生的财富,拥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生就是完整的人生 。
内心充满欢喜,才能把欢喜给别人; 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才能把慈悲传递出去。 自己有财,才能舍财; 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 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净慧长老:禅以悟为本 禅修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参禅,讲观心,讲开悟。禅以悟为本,禅以悟作为它的取向。如果禅修不是为了开悟,佛法就没有真实的意义。修行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觉悟人生,就是要从迷失中醒悟过来。开悟是什么呢?就是要真正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真正见到自家的宝藏。我们为什么迷失?就是因为有烦恼。烦恼由无明而起,有无明,就不能开悟,就迷失了自己的佛性。无明者,没有光明,就是黑暗。我们在黑暗中能够见到什么呢?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有黑暗呢?有烦恼。烦恼把我们本有的光明遮盖住了。没有光明,所以叫做无明。由无明而起惑,由惑而造业,由业而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苦果。就是因为惑业苦三者一环套一环,终而复始,使我们永远都在六道轮回中抛家散走,找不到归家之路。我们今天遇到佛法,特别是遇到禅宗一法,更要好好珍惜。 在我们河北石家庄,南有赵州,北有临济,这都是禅宗的古道场。真际禅林就是为了追念赵州和尚在燕赵大地弘扬禅法的历史伟迹而设立的。赵州和尚法讳从谂,圆寂后,朝廷赐号为真际禅师。真际禅林者,就是为了纪念赵州和尚。赵州和尚是禅宗的大德,是禅宗的祖师,是千百年来被所有参禅的人、学习禅文化的人、研究禅的人奉为祖师的一位禅师。我们有缘在此设立真际禅林,就是为了不忘赵州和尚的历史功绩,不忘赵州和尚在我们燕赵大地所撒播的禅宗的开悟的种子。 禅宗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当下就是佛,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一份勇气,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如果我们有这一份勇气,敢于说,我当下就是佛,那么你就会具有像佛那样的功德、像佛那样的庄严、像佛那样的智慧。可惜,大话好说,智慧没有!怎么办呢?要修。要把我们每一念心安住在当下,晓得我们每一念心在做什么,想什么,在什么地方。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所谓禅在当下,只要我们能够念念观照,念念观心,念念觉知,灵知不昧,禅、佛性,就在念念灵知不昧的那个地方。 马祖有一位弟子叫无业禅师,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学习大乘经典,一目十行而下,聪明绝顶,相貌堂堂,声音洪亮,对于三藏教典极为精通。他知道马祖门下禅风鼎盛,就前往参拜。见到马祖之后,就向马祖顶礼。马祖就说:“巍巍佛堂,可惜其中无佛!”无业禅师听到这话,就向马祖请教,他说:“大乘经典我已粗知其义,唯有禅门所说即心是佛我不明白!”马祖说:“就是那不明白的。”意思就是说,那个不明白的就是佛。无业禅师听了之后,还是不甚了然,进一步问:“祖师西来密传心印如何?”马祖就向无业禅师说:“你心里正喧闹得很,先下去,改一个时间再来。”无业禅师就向马祖作礼,离开丈室。正在这个时候,马祖就叫一声:“大德!”无业禅师马上回头看马祖一眼。马祖说:“是什么?”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无业禅师明白了:哦!原来这么简单!马上就顶礼马祖。马祖说:“你这钝汉!要我这样三番两次地来指导你才明白!一切现成哪!” 所以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己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我们听起来很简单,要放得下不容易,要认识到更不容易,要敢于承担那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古代的禅师确实是如此敢于承担。只要有决心,只要敢于直下承当,一切都是易如反掌。百丈禅师也是马祖的弟子,灵祐禅师在百丈座下任侍者。有一天天气寒冷,百丈就叫灵祐把火炉里的火拨一拨,看里面有火没有。灵祐就依教奉行,拿着火钳在火炉里拨来拨去,却见不到一点火种。百丈不相信,接过火钳亲自去拨炉中的灰,果然见到一星火种,就问灵祐:这是什么!也是在电光石火之间,灵祐禅师就开悟了。那一星火种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佛性。那一炉冷灰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烦恼。拨开烦恼,自然得见智慧之火! 所以各位一定要珍重自己,一定要珍惜因缘。我们得遇佛法,得遇禅宗,有此机会参加禅修,就要好好按照常住所规定的时间、所提示的方法,有耐心、有精进心、有信心,努力用功。坚持就能有成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有成果。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切都是从辛苦中来,修行亦复如是,不经一番辛苦、一番磨炼,烦恼去不掉,佛性难以显现。希望各位珍惜,努力用功! ( 净慧长老 )
世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 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在佛教中,对金钱如何看待呢? 他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它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关键要看用它的人怎么用。 在唐朝,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撰写了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其中就以草药为喻,说明金钱既不是好东西,也不是坏东西。用好了,就像草药可以治病一样,能济世救人、自利利他;用不好,就像草药会变成毒一样,能伤人性命、自害害他。 但可惜的是,如今许多人都没有把它用好,以至于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有些人拥有的钱越多,痛苦就越大。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也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钱财的本质如梦如幻、极其虚妄,愚痴的众生没有认识到,就容易被它欺惑。其实,钱财可以很快得到,也能很快就失去,看清了这一点后,智者又岂会拼命地贪执它? 唐朝有一位庞蕴居士,将家中的金银细软用船装着,全部扔到了湘江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庞蕴唱了一首偈子:“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当然,完全看破金钱,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佛陀在经中说,通过正当的途径积累财富,也是允许的。 比如,《杂阿含经》、《善生子经》中都提到了,我们所赚的钱应该分为四份:一份用于衣食温饱;两份用于投资盈利;还有一份要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可见,佛陀并没有要求把所有钱财全部抛弃,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蚯蚓一样,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是作为在家人,若不赚钱养家糊口,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 但即便如此,对金钱也不能过于崇拜。其实,金钱不像有些人想得那样“无所不能”。世人也说:“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却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 当然,金钱也并非一无是处。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就曾说:“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如果把钱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自己会活得非常自在;但若把钱当成人生的全部,明明已经衣食无忧,却仍不知满足、欲壑难填,这样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却偏偏选择后者,把金钱当成“主人”,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有一栋房子,还想再买一栋;有一辆轿车,还想再买一辆——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也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
生活的味道,从来就是苦乐参半。这世间没有能困惑人生的烦恼,但却有着至死不放的矫情。生活里真正的自尊,并不是拼命维护自己的脸面,而是检查自己的心,对误解和成见,不生分别,不生困惑,不生烦恼。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问禅师:“师父,怎样才能控制情绪,遇事不生气呢?” 禅师:“深信因果,则不生迷惑,一切恩怨皆因果所致,无迷则无嗔。生气,就好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痛苦。”
达摩祖师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你內心安适,就会宠辱不惊,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恒东法师微博语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恒阳法师微博语 没有人保证谁的命运是一帆风顺,路还是那么曲折,磨砺依旧存在,所有经历的阴霾也不一定就是命运的创伤,因为你有坚强的意志,所以必须面对那些重重障碍,总是那些环境,一颗好心态,管它好与坏,不急躁,不埋怨,不奢望,不失落。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活的怎么样世界还是那个原来模样。
寒山问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诸佛无心,惟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息则念念流入观世音大慈悲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得不成佛!故知放生因缘,非小善之所能比。凡我同愿,宜广行劝勉,善令群生同归悲化
叩拜,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我慢; 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与佛相应; 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 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 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展示; 清净,非摒弃欲望,而是知道取舍; 布施,非毫无保留,而是懂得分享; 祈求,不是向佛索取,而是完全信靠。
行走在红尘,回首已是淡定;笑立在风中,看尽风景。伸出手,想握住眼前的一切,殊不知,手握得越紧,得到的却是满手空;放开手掌,眼前的一切却是那么真实。 人海茫茫,红尘攘攘,我们无需辗转流连;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不必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重大节日】今天是3月18日(农历2月21日)普贤菩萨圣诞。值此吉祥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广做功德、吃素供灯、持咒诵经等,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祈愿世界和平安宁、无有灾厄!祈愿众生自种善因、自利利他、愿自他生命一切圆满!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蜡烛] [微风]
历经纷华世间情,探得幽心径清亭。 端坐湖心朦烟雨,胜过雾里山寺行。
#见佛转发# 春安吉祥!心存善念者,则好运常在![蜡烛]学佛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惠能当年进寺院见五祖时,第一句话说什么?——“我来求作佛”。这境界有多高啊!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到寺院烧香拜佛,求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佛经:众生内心污染和清净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如一杯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汁;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畜生众生看到的是住处;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看到的是佛母玛玛格;佛陀看到的是圆满大法界。内心越污染,所见现象越恶劣;内心越清净,所见现象越庄严
佛弟子拿念珠,念珠不是装饰品,是拿来不时念佛念三宝。不但如此,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发的念要纯洁,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开智慧。就像有人读经,刚开始读经文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其间的道理。
怎样在生活中发菩提心 发心是学佛的起始,更是修行的本根。我们通常将发心当作学佛的开端,将成佛作为最终道果。从开端到成道,有很长的路要去走。那么如何才能发起慈悲清静的菩提心?佛陀在经典中教导,发心要具备四缘、四因、四力。 首先是四缘。第一,如果能亲眼看到佛、菩萨所示现的不可思议的希有神变威力等现象,或者从可信之人处听闻佛菩萨的这些神变力量。由此见闻的增上之力,于是能发起坚固大菩提心。第二,如果能够听闻微妙的大乘菩萨藏教法,闻已生信,那么由于听闻正法和对佛陀智慧深信的缘由,于是能发起坚固大悲菩提心。第三,如果有人见大乘教法正法衰败,于是就想:“大乘菩萨教法如果能够常住于世的话,就能够灭除无量众苦,我应当发心护教,令正法久住”,由此因缘由护教之增上力,能发起深固大悲菩提心。第四,如果有人见末法时代,众生被烦恼扰乱,愚痴而无惭无愧,放逸诸行,不信正法;这些人于解脱之心尚难发起,况於无上正等菩提之成佛之心!由此因缘,为了令末世无量众生能随学佛法,于是能发起坚固大悲菩提心。 其次是四因。第一,发心必须具备菩萨种姓。第二,要有佛、菩萨、善友等这些善知识的摄受。第三,能够对众生多起悲心。第四,能长时忍受难行苦行之生死轮回之苦。 再次是四力。一、自力,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于佛陀的智慧深生爱乐。二、他力,即依靠善知识的作用能于佛陀的智慧心生向往。三,因力,由过去世一直坚持修习大乘教法,而今时能暂时得见诸佛菩萨,或者得闻佛菩萨之称闻赞扬,即能速疾发起菩提心。四、加行力,即于现世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并能如理思惟,经长时间的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功用而能生起菩提心。由自力和因力之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不会发生动摇。如果由他力和加行力之发心者,所发之菩提心仍会发生动摇。 如果依止以上四缘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由其他二力,则均能发起大乘菩提之心,进而发起“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宏愿。但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心甚难,发深固大悲菩提之心更难。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修行,于佛陀之甚深智慧发起愿乐之心,于众生发起悲悯之心,方能渐渐长养自己的菩提心。倘若真能发起菩提之心,则已经走在学佛之康庄坦途之上。
法讯:延参法师广州演讲“遇见未来” 2017年3月12日,延参法师在广州“拙见”分享平台演讲,新浪广东等媒体用天眼现场直播。 演讲中,延参法师谈到了中国禅宗在广东的源流,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禅是什么与禅在当代,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社会信念等诸多问题。 谈到禅,延参法师说,禅是生活的心平气和,禅是悲欢的超越,禅是满目青山,禅是人海茫茫,禅是故事流转,禅是每个人内心的提高与觉悟,是自己生活的更上层楼。禅是恩怨情仇的再塑造,让乐观、美好、向上的信念重组人生的大数据就是禅。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禅意,少一些误解和烦恼。 对于生命的价值,延参法师说,相信奇迹奇迹才能发生,相信幸福才能拥有幸福,相信美好,美好正在走来。生活里,每个人都应该去创造更加适合自己存在,去塑造更加强大的自己,这才是自己的生命工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于生命的重建,幸福的缔造和信念的坚持。 短短20分钟的时间,延参法师的演讲大开大阖,高浓度,正能量,笑点密集。主持人的访谈,与现场观众的互动,远超演讲时间的两倍多,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从延参法师上台第一句话到离开,现场掌声笑声不停。在自我调侃和自黑里,透着延参法师禅者的睿智与机锋,让人们真正获得了思想的受益,感受到了禅的魅力与精彩。
恒东法师微博语 别人对你不好,那很正常,因为别人没有对你好的义务,你不必放在心里;你怎样待人,并不代表别人就得怎样待你,因为别人有别人的价值观,你不能强人所难。与人相处,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很容易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滋生不良心态。
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 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
恒阳法师微博语 佛法不是谈玄说妙,不是卖弄玄机,佛法就是活生生的活法,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烦恼时的不纠缠,面对矛盾时的圆融,面对困难时的坚强,面对诱惑时的淡然。佛法就是让我们从无处安心到无处不安心,从迷到悟顺利转换,让念头的生灭温和承接。有句禅语说得好,无云生西岭,真佛道家常。
学诚法师微博答问开示 PING46903 师父好!一个朋友天天诵经,她说明白了生命真相就是无常和业力,但又常说:本无众生可度,人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总会有各种迷茫迷惑,诵经与生活,我与众生,好像隔了些什么。 回复@PING46903: 因为正见未明之故。修行首要是要发心、立愿,在愿力的基础上再谈放下执著,才能不偏不倚,中道而行。若先没有“立”就“破”,那就失去了修行的根基与动力,因都没有了,如何能得果呢?
我们可以清贫、平凡、不成功,但不必为此感到窘迫。只要真诚善良,坚持以自己谦卑的方式利益众生,内心就会安乐。人们终日计较忙碌,无非为追求快乐,而持久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和,不在名利的积累。真正能让我们远离孤独之苦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懂得关爱、宽容的心,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清净平等、慈悲忍让,都是助自己菩提道上减少障碍,冤亲债主太多,向我们讨债,这是应该受的果报! 所以要认真修行,要忍辱,要能让人,不要动意气。 结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烦,菩提道上障碍重重!要受许多折磨。
信心在哪里都显得尤为重要,坚定的信心来自于清楚的认识,当我们知道我们为何而信,我们的信心才会稳定而深入。 佛经中也有记载,佛陀要求弟子们对他所说的话不要盲信,而是要思考、验证他所说的话,就好象金匠们测试黄金纯度时那样敲它、烧它、拉它。
一、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涅槃的种类 现在再来把它的种类介绍一下:涅槃有二种,一、有余,二、无余,要详细明白它当分三段来讲: (一)就小乘方面: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以上为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此有余、无余同为一体,因同断见思,同证真理。其不同处,唯在有漏依身上灭,未灭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无余涅槃。 (三)就大小相对言;小乘所证涅槃为“有余”,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它是三惑全断,二种生死永灭,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无余涅槃。 又近代的学者说:果报身未灭为有余(虽惑断而身尚在)待果报身灭时,始称为无余的涅槃。 更对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 1、小乘灭生死而涅槃,大乘达生死即涅槃,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断界内见思,大乘并断界外(三界外)尘沙、无明,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此其二也。 3、小乘无身无智,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则身知具足,众德圆备,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此其三也。我来引一段经文补释这众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读者易懂。 “法华玄赞”二云:“一、真如之体灵明妙觉,名为般若”;彼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名为“解脱”;彼离分段变易故。小乘之涅槃唯离分段,未脱变易,故非圆满解脱。 据上所说,小乘涅槃所断的是见思烦恼,所灭的是分段生死,所证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断的是尘沙、无明烦恼,所灭的是变易生死,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此则以尘沙、无明为变易生死因,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 二乘人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萨及佛虽变易生死,息妄归真,而证无余涅槃。或云:“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之无余涅槃。 总之,二乘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槃,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称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无住涅槃,合前有余、无余为四种涅槃。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今略说明之:“性净涅槃”谓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无住涅槃”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 结语 如上所明,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不消说它当然是个无法估价的圣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义的人,竟以涅槃认为是死的别名,这是根本错误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就以小乘涅槃来说:并不是个个死了就能即证涅槃。请大家认识清楚为幸!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云消雾散,让人一步晴空万里。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相逢一笑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自杀第一钢刀。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将佛法用作教授,佛法便是理论; 将佛法用作仪式,佛法便是外相; 将佛法用作知识,佛法便是概念, 将佛法用作辩论,佛法便是观点; 当佛法成为活法,那才是真正的佛法。
今天是3月12日(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两千多年前的今天,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示寂。涅槃梵语音译,意为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逢此殊胜日请尽力行善,吃素放生、持咒诵经等。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世界无有灾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即微笑处事;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修禅问答】净尘问禅师:何谓观心如镜?为何人要学镜?禅师笑道:镜有三优,人却做不到。净尘说:请师父开示。禅师答:镜映实相,过不留影,人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镜映实情,不分贵贱,人能做到面对乞丐与国王同样恭敬吗?镜映实色,自不变色,人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吗?净尘叹服。
证严法师:对你一生影响重大的七件事,千万不要做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有几件事你千万不要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1、不孝顺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众! 2、贪淫好色。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 3、爱贪便宜,非常吝啬,很少做善事。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这种人没有博爱救苦之心,没有人缘,也必定缺少他人帮助,又怎能成就事业?纵然一时快活,可终究会财去财空。 4、经常杀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缘,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生活上的机遇? 5、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既然作为你的老师、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为他们这里讲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为,因为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者,又怎能若谷? 6、偷盗。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为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一支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偷盗,但即使“发家致富”了,最后终究还是落个悲惨贫穷的恶果。 7、常说假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贵在相互真诚,忌讳虚情假意。不论是六亲眷属、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时言语诚恳,真心善待,一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经常编造一些子无虚有的故事,或者养成了“说谎心不慌”、对任何人都能随口说假话的习惯性“条件反射”,有时往往会因一句随意的谎言而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如果上述7项与你毫不沾边,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贵之人,即使你现在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如果你有几项和上面一样,建议你立即改正,真心忏悔,不管你现在如何,你的未来肯定也会有极大的转变,人生的光明愈强。
【微笑的力量】 ①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素养。 ②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大度。 ③吃亏时开心一笑,是豁达。 ④无奈时达观一笑,是境界。 ⑤危难时泰然一笑,是大气。 ⑥被轻蔑时平静一笑,是自信。 有些问题,学会用笑容去化解吧。
《怖魔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何为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他们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轮回的路上,愿人人都怀有一颗慈悲的心。因为慈悲,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解脱。
学佛的人是讲因果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权力再大,实力再雄厚,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聪明也欺骗不了它,再厉害也对付不了它,都在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记得清清楚楚。“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所有的这些,到时候一定会现前,一定会报应的。
深度好文:如何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 写在前面的话:一个佛友对我说她的困惑,因为收入有限,当布施或者供养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囊中羞涩的感觉让她感觉很难过,也有很多同修因为这样的感觉而退失了道心。出离心的第一点是暇满难得,而不是财富难得,佛陀恰恰说的是富贵学佛难。而弘一法师的一句名言也恰恰是:(大意是这样的)我希望我的人生不圆满,不如意,正因为这些不圆满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能够提醒自己前行。 当你回家时,以菩提心而行,怀着这种觉知。这是如何享受生命,如何以有意义的方式过快乐的生活,不被自我所欺之道。
好文共享:佛教的十九种修持法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今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简述数条如下: 一、四念处: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觉,进一步觉察到我们的一切执着、一切贪嗔和无明。所以,四念处的修法从“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开始,不排斥一切见闻觉知,于“可念六境不起乐着,不可念六境憎恶”;不是厌离人生、厌离社会,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离社会而跑到深山林内隐遁的方式。四念处是闹中取静,以社会为道场,感情世界为关房的随缘任运修行法。 二、般舟三昧:是一种“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时靠在绳子上假寐。 三、闭关:在佛门中修行,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以后,方具闭关资格。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何功何德要人来护关。尤其闭关前半年要有大德开导、教化;如果没有正念、发心,也不可以闭关,要会用功才可以闭关,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闭关不可以当儿戏。 四、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过午不食。尤其在佛门中,自己修持,也要尊重别人不同的修行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各有各的修行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五、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每一处一住三至五年,再换一个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换一个地方,如此经过一、二十年后称为老参。如果不经过参学,规矩不懂,也没有威仪,就被称为新参,甚至常常被讥为冒失鬼。 六、化冬:在大陆丛林里,每到秋天,寺院僧众便开始拜访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称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粮便无须忧虑了。化冬比起每年举办一次以吃为主的供僧,意义更为深远。 七、普说:学僧单独向师父请法称独参。若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则称为普说。 八、小参:个别请求和尚慈悲开示教诲。 九、普参:类似今日的座谈会。 十、经行:饭后散步,可以在佛堂绕佛,或在斋堂,甚至庭院或林间小径皆可,速度由慢渐快,或自行调整均可。 十一、跑香:禅堂行香,目的在运动筋骨,调和身心。 十二、行脚:云水僧求法心切,四处参访问道,因古时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达目的地。 十三、苦行: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如打扫厕所、看管山林、夜巡、行堂、典座等。 十四、密行:个人的修持法门,不对外人宣说张扬。 十五、共修:大众一起修行,如参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十六、禁语:一般信徒在家中可行一时、一日、一区的禁语,体验一下宁静、美妙的无声世界。 十七、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礼寺院,都可称为朝山。 十八、打七:可分禅七、佛七,有克期取证的目的。如果时间不许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的参禅、念佛。 十九、止静:禅七或佛七时全体默然静坐,不许出声扰众,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其实每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有五分钟止静的时间,以做涤尘净虑、自我省思的功夫。 此外,早上起床,可在佛前上香供水,或诵念《般若心经》一卷,或诵读〈祈愿文〉一篇;晚上可以拜佛、诵经、打坐,可依家庭环境、时间而定,修行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持之有恒。平日生活中,随喜持诵佛号,如观音圣号,或持大明神咒;吃饭时,称念“佛光四句偈”,或“三称念”,或“五观想”,乃至小小布施、随口赞叹、与人为善、做事认真等,都是修行。
【分享】如瑞法师微博短文 《活着,好好地来做就好》 众生的这个心它是很复杂的。实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不管我们来上课学习,或者到念佛堂去念佛修行,慢慢这个心要把它变得单纯起来。这个单纯并不是说那种傻乎乎的,而是说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有智慧。就知道曾经自己的坏思想多多,太可笑了! 就像今天在念佛堂以《龙舒净土文》最后开示,原文大意说: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到了极乐世界享受诸乐时,再回头看看曾经是凡夫的时候,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的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受的种种的苦难,这实在是天地之差。就觉得那个时候怎么那么愚痴呢!本来没个事儿,自己还要去想个事儿,结果想出来的就去造作。造作了,就会受那种的果报。 今天我觉得那个文对我,也蛮受启发的。我们总说生死生死,何曾生过,又何曾死过?只不过就是我们起的这种妄想,只要你想的,你随着造作的这些事情因缘,完了以后就受这种的果报。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只不过是神识暂时的客舍,住一下。这一期的业报尽了,这个客舍就舍了,所以这个身体就坏了。那么又随着它所造作的某个因缘成熟,又去了。 如果我们要不把这些事情弄明白,就觉得:哇!真是死了,不想死啊等等。实际慢慢懂得,这个生死全都是自己所想的、所说的、所造作的。因此你究竟想怎样地生,完全自己可以来创造的。如果不学佛,就是听天由命;那学佛想造极乐世界的业,就好好地依于佛的教来做,发愿求生西方,阿弥陀佛一定会接引我们的。那这样对于我们这个生生死死,又有什么害怕的呢?只是说活着,好好地来做就好了。
恒朴法师微博语/这一生的坚持 因为自己那一点点幼稚的执着,却忽略了生活的全部,伤得深刻,苦得鲜活。
恒阳法师微博语 不要把生活活成一场精疲力竭,生活的方式在于用怎样的心去活着,阻挡快乐的往往不是当下的生活,只是一些不肯放下的焦虑罢了。一笑响亮亮,烦恼不再提。
扎西活佛微博语 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如何与自己的烦恼心斗呢?以慈悲 如何与自己的烦恼心斗呢? 以慈悲心斗嗔恨心,嗔心重的人,应多修慈悲心; 以无常观斗贪欲心,贪心重的人,应多修无常; 以缘起性空观斗痴心,痴心重的人,应多修缘起性空。 修慈悲心的人,其身上散发出的爱心能量,能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到轻松、喜悦、温暖。哪怕修十分钟的慈悲,也有无量的功德。
【开经偈与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开经偈与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唐·武则天。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时呈送给皇帝看(那时是武则天),武则天题的这四句“开经偈”。
修行,修的就是这颗心,心调柔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周围无一不是菩萨。一念苦,一念乐,一念得,一念失,胡思乱想,心乱如麻,欲望太多,是我们烦恼痛苦的根源,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没有谁能主宰你的情绪,要做自己的主人,做个智慧的主人,知足、宽厚、仁爱、快乐、无忧。
大安法师微博语 人有一种劣根性,就是嫉妒心,看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倒霉,心里就挺舒服;见到别人比较好,自己就难过。这其实是薄福之相。所以,我们要把心量打开,要有随喜的心。随喜的对境包括四圣六凡所有的善根功德,对于这些都要随喜,都要赞叹,成人之美。
恒朴法师微博语 佛像开光并不是邀请菩萨来佛堂值班,而是从内心开启思考生命的智慧与慈悲。
佛教提倡“过午不食”。就不吃晚饭。中医也说从下午4点到凌晨4点,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下降,晚上不要吃太多,否则食物就会变为废物。其实现代人的很多疾病,并非营养不良造成而是营养过剩导致,《短命条辩》亦云:“过饱伤人,饿治百病。”所以,让晚上有点饥饿感,才有助于延年益寿。
【结善缘】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善缘”,结缘却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人生追求的无非幸福和快乐,通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不是岁月累积,也非执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每件物,每份缘;能为人着想,助人为乐,生活必然回馈。
学佛,就是认识烦恼;修行,就是 学佛,就是认识烦恼; 修行,就是解决烦恼; 成就,就是战胜烦恼。 烦恼犹如盗贼,迟早偷走心中的善财. 贪欲会偷走知足之财,让你饱受贪婪之苦; 嗔恚会偷走爱心之财,让你饱受怨恨之苦; 愚痴会偷走才智之财,让你饱受无明之苦; 妒忌会偷走随喜之财,让你饱受嫉妒之苦; 我慢会偷走恭敬之财,让你饱受消福之苦。
【正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这句话,几乎成了一般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却不知后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致使谬种流传,遗害非浅。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
生活从来都是苦乐相伴,活好内心的温和和宽恕,这是对生活最客观的致敬,生活里总有些烦恼相伴,那些痛苦总难遗忘,不是痛苦多么深刻,而是自我的固执揪住不放,幸福在哪里,化解内心的障碍,眼前就是。#延参法师开示#
恒朴法师微博 “秀才读经,笑死老僧”,说的是佛法之义,非由文字见解,按文解义,其义远矣。认为可自读自悟者,皆是天然外道。何以故,以凡情解圣意,纵用三十年功夫,解出的不过是自心七分桎梏。祖师提醒,若于佛法不明,须急参善知识。亲师长,敬师长,借明师之眼,明我之路。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