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佛教中的“业”指的是什么? 一、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是我们的心。故有身业口业,就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却未必有身业口业存在。 二、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抓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抓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乘客之心,但是当一些乘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   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三、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又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在一个城市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然后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四、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可以肯定,称为定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   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使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个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五、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使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六十颂如理论》 圣龙树菩萨造 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归命三世寂默主 宣说缘生正法语 若了诸法离缘生 所作法行如是离 离有无二边 智者无所依 甚深无所缘 缘生义成立 若谓法无性 即生诸过失 智者应如理 伺察法有性 若有性实得 如愚者分别 无性即无因 解脱义何立 不可说有性 不可说无性 了知性无性 大智如理说 涅槃与生死 勿观别异性 非涅槃生死 二性有差别 生死及涅槃 二俱无所有 若了知生死 此即是涅槃 破彼生有性 分别灭亦然 如幻所作事 灭现前无实 若灭有所坏 知彼是有为 现法尚无得 复何知坏法 彼诸蕴不灭 染尽即涅槃 若了知灭性 彼即得解脱 若生法灭法 二俱不可得 正智所观察 从无明缘生 若见法寂静 诸所作亦然 知此最胜法 获法智无边 缘生性可见 是义非无见 此中微妙性 非缘生分别 佛正觉所说 有说非无因 若尽烦恼源 即破轮回相 诸法决定行 见有作有取 前后际云何 从缘所安立 云何前已生 彼后复别转 故前后边际 如世幻所见 云何幻可生 云何有所著 痴者于幻中 求幻而为实 前际非后际 执见故不舍 智观性无性 如幻焰影像 若谓生非灭 是有为分别 而彼缘生轮 随转无所现 若已生未生 彼自性无生 若自性无生 生名云何得 因寂即法尽 此尽不可得 若自性无尽 尽名云何立 无少法可生 无少法可灭 彼生灭二道 随事随义现 知生即知灭 知灭知无常 无常性若知 不得诸法底 诸法从缘生 虽生即离灭 如到彼岸者 即见大海事 若自心不了 异生执我性 性无性颠倒 即生诸过失 诸法是无常 苦空及无我 此中见法离 智观性无性 无住无所缘 无根亦不立 从无明种生 离初中后际 痴闇大恶城 如芭蕉不实 如乾闼婆城 皆世幻所见 此界梵王初 佛如实正说 后诸圣无妄 说亦无差别 世间痴所闇 爱相续流转 智者了诸爱 而平等善说 初说诸法有 于有求实性 后求性亦无 即无著性离 若不知离义 随闻即有着 而所作福业 凡愚者自破 如先平等说 彼诸业真实 自性若了知 此说即无生 我如是所说 皆依佛言教 如其所宣扬 即蕴处界法 大种等及识 所说皆平等 彼智现证时 无妄无分别 此一若如实 佛说为涅槃 此最胜无妄 无智即分别 若心有散乱 与诸魔作便 若如实离过 此即无所生 如是无明缘 佛为世间说 若世无分别 此云何无生 若无明可灭 灭已即非生 生灭名乖违 无智起分别 有因即有生 无缘即无住 离缘若有性 此有亦何得 若有性可取 即说有生住 此中疑复多 谓有法可住 若菩提可证 即处处常语 若住性可取 此说还有生 若谓法有实 无智作是说 若谓法有处 取亦不可得 法无生无我 智悟入实性 常无常等相 皆由心起见 若成立多性 即成欲实性 彼云何非此 常得生过失 若成立一性 所欲如水月 非实非无实 皆由心起见 贪嗔法极重 由是生见执 诤论故安立 离性而执实 彼因起诸见 见故生烦恼 若此正了知 见烦恼俱尽 当知法无常 从缘生故现 缘生亦无生 此最上实语 众生邪妄智 无实谓实想 于他诤论兴 自行颠倒转 自分不可立 他分云何有 自他分俱无 智了无诤论 有少法可依 烦恼如毒蛇 若无寂无动 心即无所依 烦恼如毒蛇 生极重过失 烦恼毒所覆 云何见诸心 如愚见影像 彼妄生实想 世间缚亦然 慧为痴所网 性喻如影像 非智眼境界 大智本不生 微细境界想 着色谓凡夫 离贪即小圣 了知色自性 是为最上智 若着诸善法 如离贪颠倒 犹见幻人已 离所作求体 知此义为失 不观性无性 烦恼不可得 性光破邪智 智离染清净 亦无净可依 有依即有染 彼净还生过 极恶烦恼法 若见自性离 即心无动乱 得渡生死海 此善法甘露 从大悲所生 依如来言宣 无分限分别
惟觉大和尚:修行需“定慧等持”不动心   编者按:「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八种境界之风。人往往逢顺境则喜,遇逆境则忧,受八风境界动摇而无法作主,故憎爱不断,烦恼不息。《大宝积经》云:「不为八风动,则不生憎爱。」又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如何面对境界风?当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见顺境不生贪爱,处逆境不起瞋恚,时时觉照以至念念清明,处处作主以达如如不动。 修行贵在实践,而且要定慧双修、定慧等持。定力和智慧要靠平时养成,如果平日没有熏修,遇到境界时就不易认清真相,没办法安然地通过考验。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心清净而不迷糊,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观察得很清楚,不会受外境迷惑而走错路。 八风吹不动 心水不生波 一般人容易被外在的境界风影响,受「八风」牵引而产生贪、瞋、痴、慢、疑等种种心念,因此身心不能安定,始终不得自在。 所谓「八风」,是指外面的八种境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称」,就是称赞,例如:有人说你很用功,修行很不错,听了这些赞叹,心里觉得很欢喜,这就是被「称」风吹动了;本来一潭清净的水,起了波浪,立刻就变成了众生境界。「讥」是讥笑、讽刺,「毁」是毁谤,听到别人嘲讽、毁谤自己而心生烦恼,本来平静的心被「讥」风、「毁」风一吹,心水就起了千层浪。「誉」,被人肯定,有了好名声,就认为自己很有功夫,这是被「誉」风吹动。「利」,利益现前,时来运转,这一高兴,心中起了惊涛骇浪,就蒙蔽了清明的智慧。「衰」,遭遇挫折、失败而忧愁烦恼,乃至于身体病痛,或失业、或与亲友别离,「苦」境现前,心就不得安宁。「乐」,事业、人际很得意,左右逢源,这时往往容易得意忘形,沉醉在顺境中就会失去觉照的心。凡夫众生经常被这八种境界风吹得心水生波,境界风一吹,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攀缘外境,妄想纷飞,风动水成浪,原本平静的心水就变得波涛汹涌。 《达磨二入四行观》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我们平日随顺道场的因缘来做事、修行,要怎么做到不动心呢?动心,就要只动善念、不起恶念,而且能处处作主,起了善念还要不执着,喜风吹不动、瞋风吹不生。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才是圣人。什么是有增有减?心生欢喜是「增」,心生后悔是「减」,有得失、有增减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不可能与真心相应。无增减的心则是喜风吹不动,心不会被赞叹的声音所转、所动摇,无动摇的心是圣人的心、是菩提心,以此真心修行才是「冥顺于道」。随顺于菩提道、解脱道,也就是冥顺于真如本性、清净法身。 定慧等持方能超凡入圣 过去,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在深山里打坐用功,修得四禅八定,由于定力启发了神通,他能用神足通在天上飞行。郁头蓝弗仙人每天都从山上飞到皇宫接受供养。皇妃看到仙人仙风道骨的模样,心中逐渐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养之后,皇妃恭敬地顶礼仙人,礼拜时,看到仙人的脚,觉得很可爱,就用手去摸了一下。而仙人看到貌美的皇妃,也动了凡心,这一动心,定力散了、神通消失了,飞也飞不起来,只好走路回家。 郁头蓝弗仙人觉得很惭愧,自己修道数十年,却在一刹那之间定力顿失。于是又发愿重新来过,继续再修四禅八定。当他走进山林准备打坐时,听到树上雀鸟的叫声,觉得很吵杂、很讨厌,就离开山林,到河边去静坐。到了河边,刚坐下来,就听到水里有鱼群跳来跳去的声音,扰人清修。他又离开河边另觅住所,最后总算找到一个没有树、没有水、没有鸟、也没有鱼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炼,终于又修成了四禅八定。不久,他就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天寿八万大劫。然而天寿享尽之后,仙人却堕入畜生道,变成一只狐狸。这是因为他当时遇到鸟声、鱼声的干扰,心中起了恶念:「这些鱼群、鸟群竟然来跟我作对,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由于曾经发了恶念,天福享尽、定力散失后,就堕落畜生道,变成狐狸,专门吃鸟和鱼。 虽然仙人修定、得了神通,但是因为一念不觉,贪爱心起,定力随之散失。事后虽然又发愿修定,而且得定、生天,但是天寿尽时,过去的恶业现前,仍不免要堕入恶道。所以,修行除了要有定力,还要有智能心,以般若智慧觉观、返照,漏尽心中的无明,才真正能够超凡入圣,获致解脱。 时时作主 与佛同在 古人说:「逃境安心,无有是处。」逃离眼前境界再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静心、安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安心呢?就是用返照自心的方法,知道妄想心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如心、菩提心。妄念现前了,怎么办呢?不理它、不随它就好了。但是,如何做到「心静如止水」?要知道水与波浪是一体的,如果把所有的波浪都除掉,哪里还有水?把妄念除掉再去找个寂静的心水,就如同把所有的波浪消除而去找平静的水,终究是找不到的。所以,境界风来了,不理它、心念不动,静下心来面对它,一方面不随境界风转,二方面心保持平静,就是不理它,任它来去,渐渐地烦恼波浪就止息了。如果起个心念去理它,想灭掉它,就形成了对立的两边,念头一动,心水又掀起波浪,一波接着一波,就像拍皮球一样,愈用力拍,皮球就弹得愈高;不拍,皮球就会慢慢停止下来。同样的道理,心念不动,烦恼波浪化成水,烦恼心转为菩提心,心水就平静了。只要不起妄念,保持当下这个觉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 「涅盘」是寂静的心、是没有生灭的心,「生死」就是自己生生灭灭的贪瞋痴的念头,现在不起贪瞋痴的念头、不起妄想,保持当下这个觉性,这个没有生灭的心就是涅盘,所以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每个人本来就具足这个不生灭的心,虽然这念心本来就是,但是还需要经过一番保养,这个心时时刻刻要存在,站得住、站得长,动境存在、静境也存在,顺境存在、逆境也存在,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一个月、两个月都存在,一年、两年也存在,乃至于有病的时候也存在、无病的时候也存在,始终如此才是保养成功。这念心没有生、没有灭,当然就没有生死了。 想要让身心安定自在,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使自己的心时时作主。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可以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养成,动静闲忙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主的心始终存在,就能坦然自在地面对一切境界。 一一一一惟觉大和尚开示
昌亮法师:末法时期:魔王及魔子魔孙灭法的手段 【末法时期:魔王及魔子魔孙灭法的手段】 末法时期魔王及魔子魔孙灭法的手段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公然与僧团对立。大肆借题发挥攻击僧团,分裂四众。以“挑拨离间”方式谩骂僧团,说僧团不清净,不修行,说妖魔鬼怪聚居,说劝人出家就等于劝到地狱等诋毁挑衅性言论,教唆俗家脱离寺僧。 二、在如来正教中混杂外典。以外道稍微相似的部分,自行定论,直接当成是佛法——胡说是佛说的——从此外典就流通得比佛经还要快还要多,正法经教渐渐隐没。 三、毁谤出家法,无视严肃之戒律。公然说在家成就快,出家不成就,欲放任自流行俗家法。大量推陈出新废除正统做法,声称佛教传统要随时代而变等。声称佛之戒律是灵活的、开缘的,出家可方便啖肉喝酒蒜烟等等破坏出家清规戒律言论。 四、以传播鬼神感应、假借附体、灵异、风水等方式,鱼目混珠的渗入,大量推崇鬼神附体现象,宣称祸殃灾难、末日恐吓等言论。 五、偏执、增上慢、狂慢,障碍佛法传播。拉拢抢夺诱导四众脱离正统教法的学修。 六、妄称无佛无魔,无善恶业果。错解妄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邪行邪说等都是佛法,助长佛门邪恶现象层出不穷。吹毛求疵,制造混乱。 七、教唆信徒不用护教、不必研究、不要讨论,儒释道是一家,修什么都一样,都是自性所变,没有两样。任何宗教都是佛菩萨,都是菩萨化身,所有典籍都是佛经。教人以恶取空成极端顽固分子,脱离对大众整体的护念。私心加重,不顾大局,破邪显正被视为多管闲事。 由此因缘,附佛外道有增无减。魔作沙门从此涌现。经教隐没,僧向俗化。外典兴盛,佛教衰亡。 是佛弟子应知有人诵持、宣讲,演说楞严一句乃至四句全句等,当知佛法正现,正法昌兴。当正思维发心,不得退失,当知维护正法。如是宣楞严者受外界干扰、攻击、毁坏、驱赶、陷害......种种障碍皆是魔众恐慌害怕发菩提心人多,恐魔宫不保。大家应当莫退正念,护持圆满,劝化众生识真实法! 南无阿弥陀佛……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合乎这四个条件的真理。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纲,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是涵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三条定律: 1、诸行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无常有“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佛法中的无常,并非“断灭”,而是“变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 2、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我”的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说“无我”。 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二种。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所以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彻知诸法无我。 3、涅槃寂静:这是灭除贪、瞋、痴三毒烦恼,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寂静”是远离烦恼,断绝苦患,也是涅槃的代名词。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于是流转生死;“我执”若除,则惑、业不起,当下即能证得涅槃实相。佛陀宣说三法印,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乐。 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切小乘经典都是以“三法印”来印证是否为佛说;大乘经典则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佛法的究竟与否。一实相印其实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所以有不同的立名,是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所以佛陀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究竟之理只有一个。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缘起论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昌亮大师:《到寺院如何上香,观想,礼佛》: 大家去寺院第一件事肯定是上香.然而,其实大多数人都缺乏正确的上香常识,因此才会被各种商贩钻空子利用.所以一直都很想写点文章普及一下上香的知识,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也能转告自己的家人,改正错误的观念。 首先,例举几种错误的上香方式:1.举着一大捆香一起烧.认为香越多越好2.烧特大型号的大粗香3.上香时双手像作揖般,于胸前上下晃动4.拿着香拜佛5.认为不同的香有不同的用处,比如[发财香],[学业香]以上都是在寺院十分常见的事情.常常会导致环境污染,容易失火,烫伤他人,以及加重寺方清理香炉的负担等等负面影响和潜在的危险。所以首先要讲的是,上香本身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上香本身的意义:修持戒,定,慧、恭敬佛、法、僧"香代表"戒,定,慧",烧香供佛,意味着发愿"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不宜超过三支.三支可用来代表戒定慧.其实一支细长的小香就已经足够了.上香主要是为了表达:向佛菩萨问好-用香气薰去自己身上所带的世俗恶味-比喻燃烧自己,广度众生。因此,香并不是用来贿赂佛菩萨的交易.不该怀着"你看,我今天给你烧了这么贵这么多的香,你可要帮我实现愿望"这样的功利之心。心中若是有十分想要跟佛菩萨说的话,只须在佛前安静,庄严地上一支清香,将其插在香炉中,再合掌在心中默默诉说即可。至诚供养的香没有贵贱之分,佛菩萨反而不喜欢那种很大很贵很夸张的一烧起来就乌烟滚滚的香。只要插在香炉里的香满了,寺院的师父们就要来[磨香炉]-----要把插在里面的被烧剩下的红色香脚一一拔出,再用专门的磨盘来把炉中的香灰抹平.如果来访的游客人人都一大把一大把地烧,就会加倍增重寺方的工作负担。以下是关于烧香的正确姿势。有的人只要一听说要教正确的姿势就会很反感地说"有那么多可计较的吗?心诚则灵就可以了,姿势这种形式化的东西不学也罢!"可是,如果连最起码的佛寺礼仪都不谦虚学习的话,还有何"心诚"可言呢?民间最常见的错误烧香姿势,是将香捧在胸前,上下作揖甩动,或者身体转向不同的方向,一边转一边甩动手里的香,意思是要拜各个方向的菩萨。这样上香有两个坏处,1,看起来不庄严.把佛事迷信化;2,作揖抖动双手时,被甩出来的香灰容易烫到别人,或者烫坏佛寺的设施。所以正确的上香姿势是,双手将香举到眉毛的高度,双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对准自己的眉心.香的顶端对准佛像。保持这个姿势,心中默念:1.自己问候的这位佛菩萨的名号.比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对佛菩萨行注目礼。2.默念上香偈:"愿此香云,普遍十方.供养三宝,护法龙天.普薰众生,同入佛智"(这个是专业的上香方式,比较适合在寺里工作的人使用.)然后,把香插到香炉中.再返回佛前,于佛两边的拜垫(蒲团)上跪下,合掌向佛诉说心中要说的话.然后三拜.起身问讯,再离开.专业佛寺工作人员则可在念完上香偈后持香离开,把香插在指定的地方.如出食台,往生殿等。 进殿礼仪:(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4)烧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修道不要争第一 现在参禅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做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人,不可争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现前,自然会有人评判你是第一 ,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这种胜负心,就与道相违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洼之处流去。虽然水对万物有利益,可是不争其功德。不论是飞潜动植物,或是胎卵湿化,一视同仁,供给所需,修道人,亦复如是,对一切众生,视为过去父母、未来的诸佛,要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拯救他们出离苦海。凡是众人所不愿意住的地方,而要去住,有这种的思想,就离道很近。凡是有胜负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违背了道。 修道人,要没有四相的心。无我相:谁在修道 ?修道的人也没有了。无人相:没有和人比赛的心。无众生相:我相没有了,人相没有了,所以众生相也空了。无寿者相:既然众生相也空了,哪来个寿者相 ?若是有争强论胜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从什么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这个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无四相心,即是菩萨。 修道人,要记住金刚经的四句:“一切有法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好像作梦,好像幻化,奸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露水,好像电光,皆是虚妄而无实体。一切的一切,皆应该这样来观察,才能明白真实的道理,就不会执著,不会打妄想。 在金刚经上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为什么不可得 ?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还管它干什么。现在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现在念念不停。你说这是现在,等你说完。现在又过去了,时间不会停留的。未来心为什么心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嘛!你说那是未来,可是它又来啦!连未来也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说的法子去修行,直截了当,可达到涅架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见的法为准绳,勇猛修习,这时候,“离言说相”:言说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话可说的,“离心缘相”:心缘的相也没有没有什么缘可攀的,“离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文字可代表,可说出来。既然说不出来,还有什么可回忆?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可认真?各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禅,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觉到开静的时间。”因为你在睡觉嘛 !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不要误认是境界。若有这个执着,则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当。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在楞严经上讲得非常明白。希望参禅者,要彻底研究五十种阴魔的来龙去脉。《楞严经》是参禅人的宝鉴。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钻研。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