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转】学佛心声:佛经让我的红尘之路多一些快乐的元素 我喜欢上佛经,是来源于父亲,每看见父亲参佛尊供,总会在旁偷笑。在记忆深处,父亲是威风凛凛挎枪的,反之做如此精细的动作,着实不解。所以在心里常笑父亲。有一次心情不好,我静静的坐在父亲的佛堂。静静的看着几尊佛,看着看着,越发的觉得威严;那自若的神态,让我不敢在痴傻的看下去。于是那一刻,我发现我喜欢上那威严而坐的佛了…… 开始看父亲的佛书,才发现佛经中的精华部分,实在是人生一直需要参悟的。因为人的贪念无时不在,所以佛要求人要学会放下,舍得。佛学中的大智慧,其实是红尘中的人谁都可以参悟到的,但是说做到,我想没几个人可以做得到的。人们大多迷恋都市的繁华,迷恋美女的浅笑依依,迷恋出手金银的阔绰,迷恋所有喜欢而得不到的东西…… 佛说:“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这话太浅白易懂了。但是你让人真正的去贯彻去执行,那实在是难上加难哪!“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烦恼,是佛家力求要消除的。可是谁人能消除掉呢?因为消除不掉,所以才会有了人类与人类的分争,才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才会有了今生与来世的对于得不到事物的企盼。这种痴傻是要不得的,在佛学里,要力求批评的。放不下世俗心,就难登修行的最高峰。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这是佛的理念。我想这话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家庭过日子,倒也相安无事,要是用在外交场合,岂不是弄个国土尽失。所以我一直理性的看待佛学,当然对于佛学的爱,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盘的接受,接受也要受环境的制约。 佛学一直是我心里的挚爱。总觉佛学的精典自己可以参透,但是一生都无法做到。因为一生都无法放下执着心的。这对于事物的过份执着是佛经中的大忌。在红尘中游走,我知我一生都无法放下,无法不去索取。我喜欢一切华美的东西,我喜欢一切可以让我舒服享乐的东西,我得不到的东西,只要我喜欢,我会一直惦念。这样的心态,既便是参透了佛学,又于事无益的。所以我说:我愚昧而顽劣!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这同样是佛的话。这话要是说给一直想自杀的人,得,那人没救了。佛学有许多的话,让人看着有点心灰而意冷。所以我对佛学总是挑肥拣瘦的接纳的。人生百年一场,生死,恩怨,哀痛……无一不会发生在自我身上,这也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快乐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享乐亦如此啊!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只拥有今天,所以要学会把握今天……  看淡春花秋月的人,是她早领略其美了。看淡物质享乐的人,我想在他的内心也真正的要达到了修行的标准了。在红尘中可以看淡物质享乐,实在难能可贵呀。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这话也是佛说的,这话我甚爱之。是呀,因为有了伤痛,才会有了对某种事物的清醒。也因此可以放下执着心。不惊叹花的美,是因为在花开后;可以看出其枯萎的本性。不惊叹浮华和奢侈所带给人的感官享乐,是因为看透了名牌和非名牌一样能遮风挡雨。人不管高低贵贱,一样要接受死神的邀请。每一种成熟都是心路历程的一种沧桑的见证……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佛经与我心,是一种规劝,一种检验,一剂清心的良方。虽然我做到的并不够,但是我总是力求让自己学着去做。我因此学会了宽容和豁达。琐碎的小事于我,学会了视而不见,天大的大事于我,是佛的旨意,我在意也无济于事…… 红尘前路,学会取舍的静静的往前走,便会发现春花秋月,各彰显其美。红尘之路,如白驹过隙,如何要计较那么多呢?岂不是失了做人的乐趣。“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佛的理念,其实就是你走向快乐的良药啊!我珍爱佛经,但是我不盲从,亦不执念于佛经。我却愿意从内心修正自己的品性,让我的红尘之路多一些快乐的元素。
祛除八种染污之心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的教诲非常严格,特别是积德行善时不能有八种染污之心。若是沾染八种染污心,去发菩提心也好,去积德行善也好,修炼任何的佛法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行菩提心行者一定要消除内心的八种染污。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看作水晶球一样的,有了行菩提心一切功德都能显现出来,若是有一点染污沾染水晶球的话,就显现不出来它清净的一面,同样,内心的染污沾染我们菩提心的功能,也就显现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我们要清净它,保护它,使用它,尝试它。任何对水晶球的沾染乃至不干净的灰尘都要去掉,而且必须要去掉。不怕自心不净,就怕妄念沾染。 我们对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造成染污的 “八种染污之心”要经常盯着,一旦它们出现的话必须要去掉,若是不去掉的话,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就会沾上染污,就变成了不干净、不清净的心,那时候,什么功德都显现不出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加以防范,不让它们在适合的时机沾染我们菩提心,不让它们染污我们的菩提心。 八种染污之心:《叶赤》云:“功名行善染污心、他得不悦染污心、今世私利染污心、善行回报染污心、他善嫉妒染污心、自善傲慢染污心、损害他人染污心、破戒高兴染污心。” 一,求功行善染污心:就是为了自己获得名誉、地位、福报乃至功名而去行善,就像病毒,为功名行善的心毒会沾染我们内心的清净心和菩提心; 二,他得不悦染污心:自己没有能力获得的东西,别人得到了,或者看到别人所具备的一切感到不喜悦而去诋毁,这种心态就像炮弹一样,不喜悦而去诋毁的心毒将会伤害他人,同时我们内心也会产生震动,让我们无法安下心来,这时候爱心与菩提心就不敢露面; 三,今世私利染污心:为了这一世的私利而布施或去做善事,这种心态就像中毒发痒一样,我们会越抠越痒,自私的心永不满足,自利的事永不结束。自私自利的心毒,会掩盖菩提心,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没有机会发菩提心; 四,善行回报染污心:为了得到回报给别人一时的帮助,就像吸毒。吸毒的人,希望通过吸毒能够获得快乐,可是,越吸越上瘾,最后很难戒掉,做善回报的心毒也是一样的,越做越上瘾,最后无法控制; 五,他善嫉妒染污心:对别人的善良产生嫉妒之心,就像毒气,嫉妒的心毒就是看不惯别人做善,也不会随喜; 六,自善傲慢染污心:对自己的善意产生傲慢之心,就像剧毒,傲慢的心毒就是只将自己的功劳和成就看得最重,而看不起别人的这样一种心毒,会让我们永不能看到菩提心的优点; 七,损害他人染污心:就是不加思考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犹如杀羊喂狗,是种内心的病态,这也是属于心毒,只看到对一方的好处,但却没有观到会伤害另一方; 八,破戒高兴染污心:因别人破戒而自己高兴,犹如猛毒,实际上,别人破戒不破戒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有些人,看到别人破戒就高兴,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中毒了,看到别人受戒行善就不高兴,看到别人作恶破戒就高兴,这些心态也是心病,也是心毒。上面所讲的心毒都会沾染我们的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严格要求去掉这些心毒。下面详细地解释八种正确的心态。
去掉八种染污之心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的教诲非常严格,特别是积德行善时不能有八种染污之心。若是沾染八种染污心,去发菩提心也好,去积德行善也好,修炼任何的佛法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行菩提心行者一定要消除内心的八种染污。 唯识宗对于行菩提心看作水晶球一样的,有了行菩提心一切功德都能显现出来,若是有一点染污沾染水晶球的话,就显现不出来它清净的一面,同样,内心的染污沾染我们菩提心的功能,也就显现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我们要清净它,保护它,使用它,尝试它。任何对水晶球的沾染乃至不干净的灰尘都要去掉,而且必须要去掉。不怕自心不净,就怕妄念沾染。 我们对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造成染污的 “八种染污之心”要经常盯着,一旦它们出现的话必须要去掉,若是不去掉的话,水晶球一般的菩提心就会沾上染污,就变成了不干净、不清净的心,那时候,什么功德都显现不出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加以防范,不让它们在适合的时机沾染我们菩提心,不让它们染污我们的菩提心。 八种染污之心:《叶赤》云:“功名行善染污心、他得不悦染污心、今世私利染污心、善行回报染污心、他善嫉妒染污心、自善傲慢染污心、损害他人染污心、破戒高兴染污心。” 一,求功行善染污心:就是为了自己获得名誉、地位、福报乃至功名而去行善,就像病毒,为功名行善的心毒会沾染我们内心的清净心和菩提心; 二,他得不悦染污心:自己没有能力获得的东西,别人得到了,或者看到别人所具备的一切感到不喜悦而去诋毁,这种心态就像炮弹一样,不喜悦而去诋毁的心毒将会伤害他人,同时我们内心也会产生震动,让我们无法安下心来,这时候爱心与菩提心就不敢露面; 三,今世私利染污心:为了这一世的私利而布施或去做善事,这种心态就像中毒发痒一样,我们会越抠越痒,自私的心永不满足,自利的事永不结束。自私自利的心毒,会掩盖菩提心,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没有机会发菩提心; 四,善行回报染污心:为了得到回报给别人一时的帮助,就像吸毒。吸毒的人,希望通过吸毒能够获得快乐,可是,越吸越上瘾,最后很难戒掉,做善回报的心毒也是一样的,越做越上瘾,最后无法控制; 五,他善嫉妒染污心:对别人的善良产生嫉妒之心,就像毒气,嫉妒的心毒就是看不惯别人做善,也不会随喜; 六,自善傲慢染污心:对自己的善意产生傲慢之心,就像剧毒,傲慢的心毒就是只将自己的功劳和成就看得最重,而看不起别人的这样一种心毒,会让我们永不能看到菩提心的优点; 七,损害他人染污心:就是不加思考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犹如杀羊喂狗,是种内心的病态,这也是属于心毒,只看到对一方的好处,但却没有观到会伤害另一方; 八,破戒高兴染污心:因别人破戒而自己高兴,犹如猛毒,实际上,别人破戒不破戒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有些人,看到别人破戒就高兴,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中毒了,看到别人受戒行善就不高兴,看到别人作恶破戒就高兴,这些心态也是心病,也是心毒。上面所讲的心毒都会沾染我们的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严格要求去掉这些心毒。下面详细地解释八种正确的心态。
佛教:一种关于幸福的教育 幸福是人类所有思想与行为的最后目标。佛教探索了人类在世间的位置与意义,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佛陀观察世间和生命的痛苦,思维痛苦的根源,经过生命的实践最后实现了生命的幸福。我将讨论欲望和道德、道德和理性、个人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与幸福自身。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佛教是一门生命的幸福以及实现幸福的学问,是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幸福在巴利文或梵文中是“sukha”,sukha的意思是幸福、舒适、自在。在佛教的经典中,幸福有两种不同的表达,一种是来自善法的幸福,一种是涅槃。涅槃远离了执著和欲望,是最高的幸福。佛教的幸福观包含了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所有幸福。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佛教的教义中,经济福利、社会和政治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这些要依道德的途径而获得。佛教强调幸福、和平与完善的社会,是来自道德和精神的发展。 一、欲望与道德 佛教不否定世俗生活的幸福,但是提倡合理有限制而非纵欲的中道生活。对于在家佛教徒来说,他们需要三方面的实践:正常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社会生活、德化的政治生活。 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保持人类生活舒适是一种必需。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告诉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即是拥有各种技能而获得财富,守护财富而不致损失,具足善知识和善友,量入为出而正命具足。[1]佛教强调金钱只有工具的价值,而且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而获得,依正确的方式而消费。 在家佛教徒的第二种实践,是合理的社会生活。人在社会中,与人有相互的关系,应依彼此的关系,各尽应尽的义务。生存于合理的社会中,人类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在《善生经》中,佛陀告诉善生,六种家庭和社会关系,如父子、夫妻、师生、亲友、主仆、信徒和宗教师的关系,彼此间有相互应尽的义务,因为这些关系是神圣的,值得尊敬和崇拜。[2]这六种关系包括了家庭、社会、文化和宗教。佛教通过强调世俗生活的神圣性和可敬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而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中国儒家伦理亦关注这些关系,但是缺少宗教师与信徒的关系,这表明中国伦理与印度伦理存在着很多差异,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强调宗教生活。 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经常追求性欲、名誉和长寿的快乐。佛教认识到性欲对人类的诱惑力,在佛教的戒律中,在家佛教徒必须遵守不邪淫戒,僧伽必须放弃性欲的愿望和行为。性作为夫妻爱情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一种满足的情感经历,但并不是家庭生活的唯一目标。在《善生经》中,佛陀教导了夫妻之道: 丈夫必须尊敬、礼貌、忠诚地对待他的妻子,将家务委托给她,而且要满足她的所需,如装饰品等。同时,妻子应该尽力于家务,善于管理仆人,保持作为一个妻子应当体现的价值;妻子不能浪费丈夫的收入,正确、忠诚地管理着这个家庭。如果夫妻能够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保持家庭幸福而没有冲突。[3] 从佛教来说,一夫一妻制是婚姻生活的理想形式,是纯洁和忠诚的形式,是理想的表现。除此之外,如相互信任、道德、自我克制和节俭等伦理,皆有助于加强婚姻的幸福和成功。相互信任意味着可靠性,道德代表着品德的力量,自我否定或无私地奉献给爱人体现了情感的成熟,节俭显示了理智的成熟。男人或女人为了爱情,不断地自我改变、自我否定、自我牺牲,这种情感和理智的成熟亦是佛教徒的修行。家庭是神圣和可敬的,对于在家佛教徒来说,也是修道的场所。感官的享受是绝对必需地,但并不是家庭生活的目标,道德是它的最终目标。 对于佛教来说,名誉和长寿是善法或善业的结果,但是强调追求它们是危险的。生命是无常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够生活多久。如果我们追求这些,我们将无法实现智慧的力量。 德化的政治生活是古代印度的政治理想,转轮圣王推动德化的政治,并且创造了人类的幸福。佛教的政治目标是和平、非暴力。 佛教幸福观的世俗生活,佛教关注经济、家庭、社会和政治等层面,从而提升生命的幸福。感官的享受是绝对必需地,但并不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目标,道德是它们的最终目标。 二、道德与智慧 在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中,幸福观经常讨论道德和智慧的关系。佛教强调,人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被外在的力量或神所控制。幸福,与其说是神超自然力量的礼物或某些神秘的结果,不如说是个人努力和道德实践的结果。道德生活成为永恒、内在的幸福,这种幸福带有理智和神圣性的特色。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无著解释了六波罗蜜的功用: 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具戒者于境界相中烦恼热息故;能破嗔恚故名忍,忍破嗔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摄持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了第一义谛故。[4] 能够破除贫穷、饥渴和嗔恚,能不遗余力地实践道德,控制自己的内心并且理解真理,这种人自然是最幸福的。 佛教的修行不仅是道德,而且是精神或理智的。特别在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中,其余五波罗蜜最终导向般若,般若是整个修行过程的指引。只有通过般若,人们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穆谛说般若波罗蜜是理智的、道德的和宗教意识的统一体。[5]般若能够破除作为烦恼与痛苦根源的概念建构,这就是涅槃或自由,最高的幸福。如果没有认识到绝对者,修行是不圆满的。在佛教幸福观中,般若或理智是导向幸福之路。 三、个人的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 智慧和慈悲是菩萨两大主要特征。智慧的直觉来自空性的内观,而且与真如合一。空性的解脱论直接聚焦于条件和关系的问题,突出显示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需要,相互之间需要和谐,以及我们生活的有情和无情世界需要和谐。无执作为空的智慧,而慈悲是无执的最高表达。空性是抽象的普遍真理,任何意志都无法预见它,它超越了好与坏、爱与恨、德行与邪恶等的二元性。慈悲是空性在现象世界的直接形式和具体表达,是善良、爱、纯洁的行为。菩萨准备为任何众生、在任何时候作出自己的牺牲,从而解脱所有的众生,并且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依大乘佛教的慈悲思想,我们可以讨论个人的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家佛教徒通过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义务,从而获得幸福。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承担所有义务的目标是个人的幸福,这是非常有限,而且是非常小的幸福。 从慈悲思想来说,个体的幸福是基于所有众生的幸福。任何人都喜欢幸福,我们生命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离开所有人的幸福而去追求幸福,幸福便变成没有根本,容易被外在力量所破坏。《华严经》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6] 慈悲的生起与修行,是一种心的实践。慈悲的最后完成,是在理解“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破除二元性而自然显现的。所以,真正的慈悲是在空性中发现,体证空性的同时,慈悲超越了世俗谛的情绪和感情。 人类存在于各种关系中,这代表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紧密联系着,我们的幸福、我们的生活依靠其它人,我们自然感恩于社会,所以我们发展出无私的精神、相互帮助、报恩的意愿。个人幸福的获得是来自所有人的幸福。 四、真正的幸福和幸福自身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幸福自身,而不是其它。依“空”的理论,幸福和痛苦是相互依存,而且二者都是执著。涅槃作为最高的幸福,超越了所有形式包括幸福和痛苦的二元性与相对性。当我们说“幸福在自身中”,我们也不能推测“幸福是什么”或“幸福究竟如何”。佛陀并不准备用一种特殊的感情或感觉来定义幸福,对于他来说,幸福是关系的存在。无论幸福在哪里获得,来源于什么,佛陀只是准备认识幸福。另一方面,佛陀不愿用抽象的途径解说幸福,这是佛陀的反本质主义的观点。 在《中论》中,龙树说: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7] 如果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它亦不能有真正的结束。假设在涅槃之前,现象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在涅槃之后,现象世界如此被改变致于不存在。这种假设是一种幻觉,必须越快越好地被抛弃。依一元论宇宙的理想,证明了绝对与现象、涅槃与轮回,没有稍许的不同。 真正的幸福是涅槃,不是存在的本质,非原因而产生的。如果幸福能够被产生,它是现象的,而且是无常的,当然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作为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道德、智慧和慈悲的结果。幸福是幸福自身。
春天,你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了吗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高度发达,科技空前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大家是否因此而增加了幸福感呢?答案恐怕并非肯定。大家反而感到烦恼重重、压力满满、内心浮躁而空虚,找不到心灵的家园。在物质的天堂里,心灵反而变成一片荒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没有获得心灵的正确引导,这是现代人最可怜的地方。 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心灵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同步发展,不断强大,否则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让心灵强大起来呢?佛教告诉我们——唯一的方法是生起菩提心!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物质,最缺乏、最需要的是菩提心。 我们再从无常的角度来观察一下:即使拥有成功的事业、富裕的生活、美丽的容貌、和睦的家庭,能代表我们的人生很成功吗?答案恐怕也并非肯定,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因死亡的到来而烟消云散。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那些已经故去的亲友——有些比我们年龄大,有些与我们年龄相当,有些甚至比我们年轻;有些去年还健健康康的,今年已经阴阳两隔;今年还在的,不知何时就会离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尤其在当今,各种绝症、怪病屡见不鲜,谁也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敲门。到那时,再高明的医生、再先进的医疗设备恐怕也无能为力,医生只会对我们说一句话:“Sorry。” 因此,面对如此无常的现实,真的没有任何一件世间事值得我们过分在乎、过分执著、过分操心。事实上,人生只有一件值得做的事——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让我们解脱生死的束缚;生起菩提心,才算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 从更广阔的视点看,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经历了无边的苦难,忍受了无数的折磨,祸根都是自私之心。而自私之心正是菩提心的对立面。虽然我们也曾做过许多微薄的善业,但由于菩提心不够强,那些善业都被自私之心毁灭了。今生,我们虽然成为佛教徒,但自私之心依然深重,菩提心依然不够强大和真实。 比如我们在某个殊胜日去放生,从日子的殊胜和放生的行为看,都是非常伟大的。但外在的形式并不能保证这次放生能成为解脱的因,因为我们还缺乏菩提心,我们内心还夹杂着希求健康、发财等等自私之心。这种现状是非常危险的、令人担忧的,解脱轮回的前景当然也不容乐观。 总之,生起菩提心才是人生最急迫的事。如果我们此生能种下菩提心的种子,无论还能活多久,菩提心都不会离开我们,而且下一生会逐渐发芽,再下一生会开花,最终必然会结果——证得菩提。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明白哪件事对自己最重要,糊里糊涂地就把珍贵的人生浪费了。而人身一失,万劫难复。这真是最令人遗憾、痛心的事。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用最简单的定义说,菩提心就是大慈悲与大智慧相结合的心。而要想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必须要依靠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方法,即使每天都在喊:“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利益有情!我要普度众生!”喊一千、一万、一亿遍也没有用。不仅是菩提心,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没有种下因,一定得不到相应的果。 关于修持菩提心的方法,佛教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论,而其中的《了义炬》《修心七要》《遥呼上师祈请文》等等,又是最有成效的殊胜方法。因此,能否生起菩提心,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能收获累累硕果。菩提心是佛教的核心,是解脱成佛的因。所以,要想收获成佛的果实,必须播下菩提心的种子。在流转不停的轮回历程中,我们此生的暇满人身就像万物复苏的春天。因此,身为佛教徒,我们要常常自问:你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了吗?
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的习俗大约始于周代,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最宜扫墓祭祖、春游踏青;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活动,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清明习俗的由来及演变,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十九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名利的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隐居。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样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因此,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而在寒冷的冬天,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同时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于是就定了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以增加抵抗力。   汉代以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里,还有一个“上已节”,节日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其日子正与寒食及清明重迭。“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今天,上已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么穷?佛: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么穷? 佛: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 佛: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给予别人一些东西! 1、颜施,即微笑处事。 2、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别人的话。3、心施,敞开心扉对人诚恳。 4、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 5、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 མི་དབུལ་པོ་ཞིག་གིས་སངས་རྒྱས་ལ་འདི་ལྟར་ཞུས་ཏེ།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 ང་དབུལ་པོ་དེ་ལྟར་ཆགས་དོན་གང་ཡིན་ནམ། སངས་རྒྱས་ཀྱིས། ཁྱེད་རང་གིས་གཞན་ལ་སྦྱིན་པ་མ་བཏང་བའི་རྐྱེན་གྱིས་དབུལ་བོ་ལ་འགྱུར་བ་རེད་ཅེས་ལན་བཏབ། སངས་རྒྱས་ཀྱི་གསུངས་དེ་ཐོས་རྗེས་དབུལ་པོ་དེ་ན་རེ། ང་ལ་སྦྱིན་པ་བཏོང་རྒྱུ་གང་ཡང་མེད་ན་ཅི་བྱ་ཞེས་དྲིས། སངས་རྒྱས་ཀྱིས། ཁྱེད་རང་ལ་རྒྱུ་ནོར་མེད་ཀྱང་སྦྱིན་པ་གཏོང་རྒྱུ་ཁ་ཤས་ཤིག་ཡོད་དེ། ༡ གདོང་གི་འཛུམ་མདང་གཞན་ལ་བསྟན། ༢ མིག་གིས་གཞན་ལ་དགའ་བས་བལྟ། ༣ ཁ་ནས་གཞན་གྱི་ཡོན་ཏན་བརྗོད། ༤ སྙིང་ནས་གཞན་ལ་ཕན་སེམས་བསྐྱེད། ༥ ལུས་ཀྱིས་གཞན་ལ་གུས་ཞབས་ཞུ་རྒྱུ་བཅས་ཡོད་པ་རེད་ཅེས་གསུངས་སོ། །
如瑞法师微博开示 《呼唤生命中善的种子》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呢?众生为什么也是形形色色这么多呢?佛法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愿力成佛的,只要我们去掉凡夫的毛病习气,就可以成佛。所以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人人都可以觉悟宇宙和人生的。 佛法讲众生平等,就是约我们这种觉悟的性体来讲的,事相上是不平等的。那谁让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产生的呢?佛法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神来主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当中,只要有思想,只要有语言,只要有行为,就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佛法揭示了因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所以,只要你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就一定有下一个生命的现象。 但是在获得下一个生命现象的时候,需要各种缘,缘就是条件的意思。就像今天你们来朝山,遇到我来给你们讲说佛法,我就是你们的一个善缘。你们听了以后,了解到文殊菩萨是什么意思等等。如果你再换一个地方,有人告诉你怎样为名为利去争去夺,他是不是就给了你一种外缘的力量?你也许就会受他的鼓动而想:不争白不争……所以,外缘对我们很重要。 佛教里说,学佛法应当找好老师给自己一个指点,这就有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给予我们好的佛法开示,在我们心里慢慢种上改变自我的种子。 因为每个人所做的就像种上种子一样的,缘具足以后要开花结果的,所以学佛和不学佛就有了差别。不学佛的人听天由命,做了之后,当遇到好的缘,可能现在有的人就受到好报了;遇到不好的缘,坏的种子就会发芽,得到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学了佛以后,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从因和果中间积极创造好的缘,这样就在不断地呼唤我们所种的善的种子,自然就遏止了恶的结果发生。
如瑞法师:《福报和智慧都离不开恭敬心》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这就要从恭敬开始学。恭敬,落实到生活当中,表现为敬人、敬事、敬物。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来到佛前,要想生起来一种恭敬心,这是很容易的;当我们来到一位领导的面前,好像就会有一种畏惧感,自然不敢乱动乱说;当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作为佛教徒,我们看到他很可怜,就会对他行布施。但此时能不能恭恭敬敬地去布施他?我们只能生起来一种怜悯心,把钱随便给了他,而不能恭恭敬敬地来布施他。 文殊菩萨讲:“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这是说恭敬是让我们培养一种平等心,不管对尊贵的人也好,不管对一个普通人也好,都能生起来一种恭敬心。 不仅对人要恭敬,我们做事情也是要恭恭敬敬的,乃至于对一个无情的东西,也是要恭恭敬敬的。弘一律师告诉我们:对佛像要作真佛想。到了佛像面前要谨守威仪,凡是供佛之处,不可以嘻笑、躺卧,乃至伸脚向佛坐等等。大师打譬喻说,在世间领导面前一般都不敢放逸,更何况在佛前呢? 我们一开始学习律仪,搭衣要恭恭敬敬的,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出自于一个恭敬心。正物就是要正心。当我们喝完水放茶杯的时候,也要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好;叠被子,也要叠得整整齐齐。那怎么样能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呢?用恭敬心来叠。总之,恭敬心要从处理一切事当中来培养,要从对待一切人当中来培养。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烦恼的事,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最亲密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 情绪本来就是一种飘浮不定的感受,随时都在改变,而当我们因为自己的委屈而伤害了别人,反而会加重自己和别人的不良情绪,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让我们主动给自己一个微笑,给别人一个微笑,让世界多一些微笑的因子!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所以看完之后,当你要和男女朋友、家人吵架时,要记得你们的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喔!
家中的佛像与香炉应怎样整理 家中佛堂的设立,是遵照佛陀的遗教,可在家中礼佛及早晚课诵。以示生活中不忘佛陀的教诲。 佛像有铜雕、纸画、木刻、石刻等各种材质,工匠的手艺又精巧、粗细不同,但我们见到佛像时,想到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教法与智慧,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而非以盲目崇拜偶像的心去面对。 正信的佛教徒没有迷信与崇拜的情结,所以没有一定要看日子,或是一年只能清理一次。我们人天天都要盥洗乾净,家居环境一星期中也得有数次的打理,更何况家里的佛堂?佛堂佛菩萨居住的地方,更是要乾净。 佛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遵从他的教诲,以清净心整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把佛堂整理的很乾净。平时做早晚课诵时,应该在早课上香前,用佛堂专用的清洁用具,将佛像、佛桌擦乾净。 至於能用水清洗否?则须视佛像的材质,以保护与尊敬的心情去处理,才可达最好的保存方式。此外,家中的佛灯代表光明,它应比佛像高呢?或矮呢?一般而言,灯通常不高过佛像的肩膀或耳朵,若是佛像不高,则可用底座把佛像垫高,来平衡对称的美感。香炉也要随时保持乾净,收香脚时,应先以纸先包好,以示隔绝;再丢入垃圾桶中。供花、供果则视自己方便为宜,当天收,过两天收都可以;收下来全家享用。民间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习俗,正信的佛教徒只要心中非常尊敬,是百无禁忌的,不用罣碍民间的禁忌与迷信,应该要自由自在的拥有这个信仰。
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识,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培养善因善缘。有关善因善缘,有四点意见: 第一、避免轻诺寡信:“人无信不立”,做人信用第一,所谓“诺千金”。别人有求于你,你能做到的当然要答应,做不到的,则要说明原委,千万不能轻易承诺之后却不当一回事。你不守信用,一次、两次,等别人对你失望,甚至对你记恨,从此不再和你来往,那时再想挽救便嫌迟了。所以一个人要守信,约会要守时守信,对别人的承诺更要信守不移。信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千万轻忽不得。 第二、严戒好言善辩:“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受人诽谤尚且不必急于辩解,何况平日无事。更无须与人争辩。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欢辩论,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只要一讲话,就口沫横飞。但是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舍。因为善于狡辩,乍听之下好像有理,但是经常狡辩,常常言过其实,自然别人心里有数,也就对你敬而远之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应该严戒好言善辩。 第三、待人宽大厚道:胸襟宽大,待人厚道,条条都是大路;心量狭小,对人刻薄,处处都是荆棘。做人宽大厚道,宽则得人,厚可载物;做人尖酸无情、得理不饶人,容易树敌。所以宽恕别人,其实就是释放自己。所谓“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一个宽大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第四、重视基本礼仪:人和人之间,不要以为“熟不拘礼”,其实所谓礼者,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于伦理。《三字经》说:“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家庭中,夫妻有夫妻之道,父母子女有父母子女之礼,君臣之义更不可废。乃至平日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长官部下之司,彼此见面了,一句“你好”、“你早”,甚至点个头、问个讯、合个掌,都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礼仪,都能给人一个心意上的尊重,都是人际之间不可少的交流。 爱惜自己的福报,就是珍惜自己的现在,广结人间的善缘,就是丰富自己的未来。当一个人遭遇逆境、挫折时,只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因,并且广结人际之间的善缘,就有美好的未来。
心善救下的菜花蛇,两次托梦让老人离开家门 据传在九符村有一老人,却是遇到了青蛇的两次托梦,也正是这托梦的催促才让老人幸免于难。 话说这老人是一地地道道农民,虽是年过半百,但每天依然在上山干活。有天早晨,老人大清早的就扛着锄头去房屋后面的山下锄草,结果刚到山下就远远的看到一只大黑猫在和一条菜花蛇对峙,似要打起来般。 “龙虎相斗,”老人脑海里响起了一个成语,也就没上前打扰,在那饶有兴趣的看着。 大黑猫一双眼睛聚精会神,俯着身子,蓄势待发,似乎等待菜花蛇的一个破绽,从而一击毙命。菜花蛇也有婴儿手臂大小,正高抬蛇头,不断吐着蛇蝎子,满是警惕之色。  大黑猫也是老奸巨滑,率先往前一步,前爪虚晃一下,菜花蛇蛇头急忙向前一咬,却是扑了个空,大黑猫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在菜花蛇扑空缩回的时候,身体已经动了,前爪对着蛇头就是一爪下去,菜花蛇正是收力时候,被一这突如其来的一爪打的侧翻在地。 大黑猫脚步轻盈,随即一个猛扑,直取菜花蛇七寸地方,老人都以为菜花蛇这下子完了,谁知这菜花蛇也不是好欺的,倒地的时候尾巴往头上一伸,护住了要害之地,大黑猫扑上来时菜花蛇尾巴立马缠住大黑猫,一圈翻滚后,菜花蛇已经大黑猫身上缠了三圈。 本以为大黑猫要被这菜花蛇给活活勒死了,谁知这大黑猫在被缠住的时候就猛的吸气,肚子胀鼓鼓的应对菜花蛇,突然间大黑猫又犹如泄气的皮球,身子一下子变小后猛的钻出了菜花蛇的缠绕。 菜花蛇直接被这招给整懵了,还没反应过来,大黑猫已经冲过来咬住七寸的地方,这时一场龙虎斗终于落下帷幕,大黑猫死死咬住了菜花蛇,双爪按住蛇的身躯。 菜花蛇剧烈挣扎,可慢慢的,身体就开始软了下来,眼神突然间看向老人方向,似乎露出了祈求之意。 老人看着那菜花蛇眼睛,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觉,觉得它就是在向自己求救,老人心善,于是走上前去,锄头往地上用力一砸,大黑猫直接吓的身体一颤,丢下菜花蛇就撒腿跑了。 “今天要是换别人你就死定了,不是被猫咬死的,是被人吃的,幸亏我不吃蛇呢。”老人虽然吃肉,但是只吃家禽,野外那些天生地养的,老人一律不碰。 菜花蛇抬头看了老人一眼,也是往山上慢慢爬去,老人独自嘀咕出声道:“大白天还乱跑,当那些捕蛇的眼瞎吗?这么大一条,可够炖一锅了。” 菜花蛇听到这话,身躯一顿,急忙飞奔而逃,消失在森林里。老人也没多想这蛇能真的成精,成精了哪能被猫抓住?只是觉得自己也不吃蛇肉,猫咬死了也不会真就吃掉,干脆救下吧,老人最后却是没想到以后这菜花蛇也能救他一命。 时间转眼而逝,又过了几年,老人早就把顺手而为救下那蛇的事忘记了,突然一个夏天的夜晚,老人却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出现一个青衣老者,缓缓走来对老人说道:“恩人,快点搬走,这连绵大雨,后山要坍塌下来了,切记啊!” 老人第二天早上起床看着屋外那已经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水,脑海里不由想到了昨晚的梦,“恩人?我有恩于谁了?”老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觉得仅仅是一个梦而已,也就不再去想了。 结果等到了夜晚,老人再次梦到了这青衣老者,老者看着老人一脸的焦急,“恩人,你怎么还不走啊,迟了就来不及了啊。” “你是?怎么叫我恩人?”老人疑惑的问道。 老者顿时有点恍然大悟般,开口说道:“原来是恩人忘记了,都怪我没能提醒你,恩人,我是那年你在后山从大黑猫嘴下救出的那条蛇啊!” 青衣老者这一说,老人瞬间想起了那场龙虎斗,一脸骇然的望着老者,哆嗦着说道:“你……你是蛇精?” “恩人莫怕,我怎么会害你,那年碰到恩人才救下了我,我一直不曾忘记,今日特来报信还恩。恩人赶紧收拾东西离开这里……” 老人再次醒来,却是一脸震惊,竟然真的遇到了妖怪,谁能想到当面随手救下的菜花蛇就是一条成精的蛇?老人再也不疑有他,叫上家人,连忙收拾好东西,到村口祠堂去住着。 老人房屋周围还挨着两户邻居,老人亦敲门提醒,给邻居说了自己做的梦,一家人思索再三,还是收拾好东西跟着老人离开了。  另一户人家听了老人的话却是哈哈大笑,讽刺的回应道:“做的梦都能信?那我还梦见我家财万贯呢,怎么没能灵验呢?真是愚昧、无知。” 老人再三劝阻,这邻居依然不肯走,老人一声叹息,扭头而去。 就在当天夜晚,后山真的坍塌了,无数泥石滚落下来,村里的人老远都听到了大地的振动,老人和挨着的两家房屋全部被掩埋,那没离开的一户人家,也全部葬身泥土中。 和老人一起离开那邻居,看着淹没的房屋,满脸的心悸,同时更多的庆幸。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金刚经》 一、殊胜地位 因为该经直指宇宙真相“空性”,而大乘佛教最后的归宿都要证悟空性,所以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会涉及的一部佛典,尤其是禅宗的必读经典。禅宗六祖慧能据传也是因为出家前偶闻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语句而当下顿悟出家,毛泽东讲话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如来说……即非……是名……”句式。由于其关涉智慧,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学不学佛、修不修行,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特别看重该经典。 二、说法缘起 公元前494年间,佛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应弟子须菩提长老的请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开示的对话纪录。 三、核心内容 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金刚经》自东晋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三十二分。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四、经典语录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金刚经》 一、殊胜地位 因为该经直指宇宙真相“空性”,而大乘佛教最后的归宿都要证悟空性,所以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会涉及的一部佛典,尤其是禅宗的必读经典。禅宗六祖慧能据传也是因为出家前偶闻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语句而当下顿悟出家,毛泽东讲话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如来说……即非……是名……”句式。由于其关涉智慧,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学不学佛、修不修行,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特别看重该经典。 二、说法缘起 公元前494年间,佛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应弟子须菩提长老的请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开示的对话纪录。 三、核心内容 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金刚经》自东晋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三十二分。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四、经典语录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瑞法师开示: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一点傲慢心生起来?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觉得我很了不起?自已的心念是最清楚的。慢慢把佛法的智慧用到生活当中,就会制止自己不好的行为,像杀盗淫;能够制止不好的语言,如两舌、恶口、绮语。 从三归五戒好好来做,一切恶从现在开始断,一切善要积极努力去行。看上去大家都懂,但哪一个人能从断一切恶好好地认真去做?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真正地学习佛法,像刚才说的,就是从我们的生活当中脚踏实地地去做。身不能去杀生,不能去偷盗,不能去邪淫。如果能这样,那你看看这个家庭会怎么样。有嘴巴不能打妄语,不能骂人,不能两舌挑拨离间,不能说那些无益的话,你可以看看自己把关得怎么样。 所以佛成道以后就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简单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第一句说“善护于口言”?很简单,我们看现在的人,犯过失最多的就是口。说话时这个话能不能说得得体?很容易就犯过失的。 就身心的行为来说,如果行为没有离开杀盗淫,口没有离开妄语、两舌、绮语,你说你的心能直接达到清净吗?所以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而是要从我们的行为,从我们的语言上来改变,慢慢地来改变自己。
如果你非常害怕你的师父,就该看看这篇文章 当作者初次到达的时候是下午,又害怕又忧虑。顺便提一下,我躺下休息并觉得想睡,然后阿姜曼尊者来迎接我。 “你为什么躺在这儿像只猪?”他说:“这不是猪圈,我这儿不养猪,也不是看管猪的地方。” 他的声音很响亮而有力,而他的表情又很令人害怕,我几乎被吓得不知所措。我非常害怕他,而鼓足了勇气才来到他这里,是因为我希望在他的引导和训练之下修习,现在因为他以对猪一般的数落来迎接我,恐惧更是大增了。非常害怕而厉害地摇晃着,我走了出去,看看四周,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没有看到任何人,我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场梦。当我后来向他叙述这件事时,他为此而慈祥地安慰我说,我一定因为第一次来见他,而被焦虑和恐惧所笼罩着。他说那就是这场恐惧之梦的原因。梦中我被警告,如果要过着比丘的生活,就不能像猪一样的活着。 大多数不知道生为人类是多么有价值的人们,都喜欢以冲动来行事甚于以理性来行事,很少想到礼仪和道德。在这名称的真正意义上,他们不值得被称为人类。因此有句泰语说,这样的人不值一泰铢的重量。他所缺少的就是能够检查冲动的东西。很遗憾的是由于这项短缺,人类已经可悲地降低到远下于他的地位,因此失掉了他做为人类的真正本性。剩下来的只是已经一直在腐朽的残躯渣滓而已。 “像你这样的情形,那些还能够被提醒的人才会出现这样的梦境,” 阿姜曼尊者说:“你应该高兴,然后把它视为有价值的一课。每当你再度被懒惰所屈服的时候,你就应该记住这个教训并克服它。我喜欢这个梦境,它是很稀有的,可以做为对抗粗心大意或过度自负的提醒者,它也是迈向精进而导致宁静的一项激励,如果你能够适当地运用这个梦境,你也许会比其他先到这里来的人,更快地达到你的目标。它是个好梦境,不是恶梦。” “当你跟老师相处的时候,不应该自取烦恼,忧虑过多。他的教导和警告是基于法义或正义,无缘无故的害怕他是没有用的,一个人所应该忧虑的是罪恶和它必然的痛苦,而不是老师的责备。无理的责备或批评别人,绝不是我的用意或乐趣。我的自我训练是基于佛陀所曾经开立的处方,我的弟子们的训练也奉行这个相同的方法,规避那条正道是错误而无益于任何人的。” “你留住在这里不要恐惧,只要尽你所能的自行精进,不要因任何事而受挫折,法是遍满宇宙的,属于每一个追寻它和为它奋斗的人。佛陀从未把它专授予任何一个特殊的团体,大家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它。经常提醒你自己这个有价值的教训,使你能够远离于猪的性格。道、果和涅槃就跟着接近了,迟早痛苦也就熄灭了。我很欣赏你善良的用意。我的方法是严厉的,但是从它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意志力。我自己受用这个方法,而现在我的弟子们也受用着相同的方法。” 法师简介:阿姜曼· 布利达陀(Ajahn Mun Bhuridatta),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1870年生于泰国乌汶省。阿姜曼年轻时拥有活泼的心智,在民俗艺术方面表现优异。成为比丘之后,追随森林比丘阿姜扫(Ajahn Sao)修习禅定,并严持戒律。当时,他所在地区的戒律已非常松弛,而禅定的力量更是受到很大怀疑。阿姜曼修行上的巨大成就,成功改变了人们对持戒、禅定的不解,他也因之成为僧团修行的典范。虽然所在寺院地处偏远,但阿姜曼仍成为受全泰国人民敬重的高僧。几乎二十世纪泰国最有成就、最受尊敬的禅师,不是他的弟子,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