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河北魏县白佛寺现在安居期间,每天下午在大斋堂由隆帼法师下午两点宣讲《妙法莲华经》。每天下午两点由隆正法师 隆贤法师等教学法器功课。本地居士们想学的可以随时来白佛寺免费听课 参与学习。——昌亮法师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沟通,很重要!然而,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怎么能先停下来真诚地沟通?所以,我想说:良好的情绪和氛围,也是必不可缺。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 纵有一肚子的情愫,没有良好的情绪,说得再多也只是发泄。特别是领导者,千万别让像个怨妇一样的抱怨和领导,打下这个基础你的工作很难开展。心里想着沟通,语调却阴阳怪气,不知道是沟通还是挑衅。嘴上喊着沟通,脾气却比谁都大,不知道是沟通还是吵架。要沟通,就诚心实意。平和的情绪,诚恳的语气。治得了你脾气的,是你爱的人;受得了你脾气的,是爱你的人。控制得了情绪,你就是主动的人;被情绪所控制,你就注定是被动。学会沟通,学会调整情绪,学会控制脾气。千万不要,把最坏的情绪给最亲的人!
你如理如法,加持就如影随形 摘自《灵峰宗论》讲义/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习佛陀教法时,如果不够系统全面,比如只是遇到一个小乘的修法,很可能就会局限其中。只有普遍地学习,才会在一刹那间想到:我不能得少为足,还需要勇猛精进,发大乘心。
法无咎,错在人心。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菩提书院网站,学佛者的家园。
【 山雨留清气 … 】 【 山雨留清气 … 】
《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所以发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与同修善友一起每日在微博上供养(评论中有蜡烛、鲜花等),只要有供养的心或供养的行为,便可积累非常大的功德。以此回向,愿求者如愿,愿苦者得乐,愿这世界吉祥安乐,愿每颗心充满善念!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语 比如说,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饭本身是无记法。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将肚子填饱了以后是为了去杀生、去参战、去行骗等等,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等,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做无记。 [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之子,其仗剑骑狮之像,象征智慧能断一切烦恼,以无畏无碍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生死苦海的众生。 。 文殊菩萨心咒:「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 常诵文殊心咒,开启般若智。
济群法师微博语 【佛法有多好】 我原先的教育程度不高,出家后虽然如饥似渴地学习,但只是知道佛法好,究竟有多好,并不清楚。通过多年修学,尤其在面向大众弘法的过程中,随着对社会的广泛了解,包括与各界人士的深度对话,才对佛法蕴含的大智慧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并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佛法的究竟圆满。我希望,大家也要通过这样的思考来建立文化自信。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认识,也是增上修学的动力。你觉得佛法有多好,才愿意花多少力气来学修。
济群法师: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则是对他的妄念发脾气,以我之妄念纠缠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罢了。因为自己执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无我,他惹谁了?若无他,谁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做过和他一样无耻的人、和他一样愚昧的人,和他一样凶狠的人。其时纵是恶人,我也希望别人理解我,爱护我,关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恶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应当理解眼前的恶人,虽然我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但我应当理解他、爱护他,关心他。 嗔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所以遇到这些人,我们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了就不骂了。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的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
雨中泛起般若舟 ——济群法师于北京广化寺开讲《<心经>的禅观》 6月17日清晨,雷声滚滚,一场大雨让京城什刹海弥漫在一片烟雨蒙蒙之中。穿过老北京熟知的燕京八景“银锭观山”,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走到胡同深处,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佛刹——广化寺就在眼前。这里,一场直抵般若精髓的佛法盛宴正在进行,济群法师在此宣讲《心经》。 《心经》,短短260多字,揽尽《大般若经》的精髓。言辞精炼,义理深邃,如此有名的经文,却有让人道不完、说不尽的内涵。法师说,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解脱,对空性的体认是最关键的环节,而《心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空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高级的禅观方法。如果说《金刚经》对于空性的修行基本上贯穿着整个菩萨道,那么《心经》,就是直接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入手,径直抵达空性智慧。 三个小时,说渊源,明辨析,讲故事,道义理,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如此深奥的道理,听下来竟然毫不晦涩难懂。相反,整个法堂,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清凉和喜悦。 法师自言,虽然多次讲《心经》,但从没有结合《心经》讲这么多禅修的内容,这是一次特殊的分享。 说至兴处,法师自己就笑起来,那笑声的背后,似乎传递了一个充满法喜的世界; 说至甚深处,法师拈来一个故事,故事讲完理自明,座下听众忍不住欢欣鼓掌; 说至不可说处,法师言语忽断,留白的几秒钟,让人久久回味。
【 凉日暑不变,空门风自清 … 】 【 凉日暑不变,空门风自清 … 】
如瑞法师:《你既无心,我便休》过去有一位禅师,参禅了很久也没 如瑞法师:《你既无心,我便休》 过去有一位禅师,参禅了很久也没有开悟。 有一次他路过一座青楼,听到一个妓女在那儿唱歌。其中的一句就是:“你既无心,我便休。” 禅师听到这句歌词以后,当下开悟。 “境不迷人,人自迷。”我们觉得好就去追逐,不是它迷于我们,是我们追逐于色相,追逐于好听的声音,或者好吃的味道等等。我们随着它转了,我们被境牵着走了,是因为我们的心被它所转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去实践一下。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去执着于所见到的境相,就不会受这个境相的影响。
您说佛不在外求,我们自心是佛,那么崇拜佛像,这个佛像就是佛吗? 〔成刚法师〕 问:您说佛不在外求,我们自心是佛,那么崇拜佛像,这个佛像就是佛吗? 成刚法师:它是这样,因为我们拜佛、念佛、诵经,这都是方便办法、手段,通过这个方便办法,能够降伏其心,把我们的无明、妄想、执着彻底地歇灭,那么将来我们成佛。 因为我们在修因地,就像到北京似的,我们知道北京的方向、位置、距离了,那么我们就得起行,或者坐火车,或者步行,或者坐飞机,采取方便,但是我们的步行、坐飞机、坐火车,这都不是北京,这是过程,我们不要妄想执着这些事情。但是我们离开步行、坐火车、坐飞机等办法,我们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北京不能现前,得不到北京的受用。所以我们拜佛、念佛,修一切佛法,这都是在修因地,正在往果地走,这都是方便办法。 我们成佛以后,佛不拜佛,佛不念佛,三世诸佛本来平等。就像我们没到北京,就不能(把这个方便办法舍掉),就像我们没过河,佛在《金刚经》里不说么:"我所说法,如筏喻者。"筏喻,就像船筏似的。我们没渡过这个生死苦海,我们不能舍弃船筏,如果已经渡过这个苦海了,究竟成佛,到达彼岸了,那么我们不能背着船筏走。法执不破,还酿成出世间的变易生死,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礼拜佛,在三宝地种福田,将来得不可思议的福报。供养佛,这都是修一切善法。我们虽然礼拜,但是也不妄想执着,虽然供养佛,表示我们孝敬之意,这就是随顺净缘,在走出离之路,在修因地上,不停地趣向无上菩提。这都是方便办法。 成佛了以后,本自具足,和三世诸佛平等,佛不念佛,佛也不拜佛。但是,在没成佛之前,这个生死的怨贼没有彻底地断除、歇灭,我们借助这个殊胜因缘,佛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光明,就会加被我们。就像我们生活在世间似的,既没有势力,也没有钱财,贫穷**,什么事情也不能办,但是我们有亲戚,有权有势,又大富大贵,我们借助他,跟他说一声,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将来我们也富贵起来了,自然就能独立了。 就像小孩似的,生到世间,得得到父母的养育,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养育,其命不过三天就不能活在世间了。因为这个小孩从幼儿到儿童时代,到少年一直到青年,他自己没独立的时候,不能离开父母。父母的指导、教养、养育使他能成人,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他现在已经到二十岁了,也有工作有家庭了,那父母就用不着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呀。我们现在有的人五六十岁了,父母不在了,依靠谁呀?那不就得独立吗!但是小孩生活不能独立的时候,正在成长过程中,都不能离开父母。 我们凡夫还没成佛,都不能离开佛,佛随时教诫我们,指导我们,我们才能修证自己。佛加护我们,我们才能免遭魔害,这一路才能顺利。当然要拜佛了,拜佛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方便办法、殊胜因缘,这不能离开。因为我们没成佛,就像小孩子似的,没长大成人不能离开父母。但是长大成人也不能依赖父母,就得自己独立,就像我们成佛了。 另外,礼拜、供养、诵经、坐禅、修行、慈悲喜舍,这都是去掉我们生死习气的过程,断妄的过程,断除生死的过程。炼法于心,没有这些个方便办法,我们无边的生死习气罪业,它自己不会跑掉。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语 虽然《普贤上师言教》里讲,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相违,本来就是矛盾的,因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间的事情去修行,这种机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将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处理一些家务事或其他世间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处理这些事,当然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难以做到。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里面同样也有很多成就者。不仅以前有,现在也有。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做呢?比如说,虽然平时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时你可以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两个是一点儿都不矛盾的。平时做一些世间的事情,虽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我们也有办法将它变成是利益众生的事。[慧灯之光一:三个差别]
《大醒入妙》[转]南柯一梦若大醒,平生早坐莲花境。禅来无我缠 《大醒入妙》[转] 南柯一梦若大醒, 平生早坐莲花境。 禅来无我缠自去, 无边法界无量心。
【佛教经典】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若忘初心,幻湮迷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拒本心,是谓自在。 ——《华严经》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身口意已经背负重罪要忏悔呢?这以下有六种情况,都必须要赶紧的利用时间,把这个罪忏掉,否则临命终的时候就不吉祥了,这有六种,这个是越后面越严重。第一、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你经常觉得心老是昏昏钝钝,表示你那个明了性的外面,有一层罪业在遮住你。正常人的心是明了性很强的。第二,无事而常起烦恼,这更严重了,不但是昏钝,你经常莫名其妙躁动不安。这个业力就比之前那个更严重,不但是遮蔽你,它已经有一种活动力开始活动了,因为罪业是躁动性的,善业是寂静性的。第三,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你见到有德行的君子,应该要随喜赞叹,结果你反而心虚,这个就是你罪业的第三种状态。但是到这个时候,问题都还不大,都只是一个业力的问题。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忏悔,继续造作下去,那就不是业力问题,就破坏善根了。前面三个是罪业的增长相状,四、五、六就是善根的伤害了。第四,或闻正法而不欢喜。你听到正法,应该要欢喜赞叹,结果你反而排斥,表示你已经是无惭无愧了,善根已经失掉了。第五,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帮助别人应该得到赞美,结果人家反而伤害你。《金刚经》说,你在弘法或者在做义工,你本来是在造善事,结果反而产生很多的问题,那表示你过去一定有罪业,这种情况就是好现象了,重报轻受了,当然也表示,你的罪业要忏悔,因为它善业跟罪业,两个互相冲击,它会先把罪业逼出来。第六个最严重,夜梦颠倒,妄言失志。这个人已经颠三倒四了,这个人根本谈不上善根了,已经没办法判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了,内心的观照善根完全丧失了。以上六种都是罪孽之相,就是有重大罪业之相,那怎么办呢。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要把握时机好好忏悔了,因为造罪要得果报,先有一个种子的过程,但种子是没有形相的,所以我们很难去看到内心的种子,到底我是不是有业种子,看不到,怎么办呢?佛菩萨的智慧,就是这个种子,当你有罪业种子的时候,有些征兆出来。山雨欲来风满楼,你看到大风吹就知道要下雨了,一种征兆。正常人的内心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修行的内心有三种功德,修行人你有修戒、定、慧,第一,明了性很强,你的心平常是明了的。第二,它是寂静的,明了,就是不暗钝,它是寂静,绝对不能躁动,你平常没有事,心是寂静,安稳的。第三是法喜,带有一种淡淡的欢喜,法喜不是外境的刺激,是你内心有一个法,念佛持咒,自然会产生一种法的力量的欢喜,由内心生出来,它不是靠外境刺激的。前面的六种情况,跟这三种功德都不相应,既不明了,也没有寂静,也没有法喜,合理的推论,你明了的心已经有罪业遮住了,有一片乌云遮住了,要赶紧处理了,这是判断忏悔的对象。 ————昌亮法师
来果老和尚:禅宗修学中的“破三关” 禅门修行常言“破三关”,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何谓“三关”?学人或以为高深莫测,讳莫如深,或以种种情境感触妄测三关,乃至信口开河,出言成妄,笼统真如,颟顸佛性。 道不可言,但文字可以指示道之所趣。今引虚云老和尚与来果老和尚所示宗门下豁破三关之关隘,以利学人,契证宗门。
如瑞法师:《对人生充满信心》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 如瑞法师:《对人生充满信心》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做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热情,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你有了热情,枯燥的工作可以变得丰富多彩。 一位飞行员对我讲:“我每天枯燥地飞上蓝天又回到地面,我真后悔,年轻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梦想?现在我这个梦已经实现了,但是我已经厌倦了。” 我说:“为什么你会这样呢?因为你缺少了信心、热情。你只把工作看成简单地飞上蓝天和落到地上。实际在你出家门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新的一天开始了,我又要架上飞机去飞行了,希望各行各业有缘乘坐我驾的飞机的人,能够跟我结一个善缘,能够发一个断恶修善、利益国家人民的愿……你想想,这些人带着你美好的祝愿飞向四面八方,为和谐社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不也是很好吗?因此我觉得,当飞行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乃至于做一个扫马路的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扫马路也是一种快乐。当你扫干净马路的时候,有多少人从你扫过的这条清净的马路上踏过!你把美好的祝愿送给他,这多好呢!所以说学佛觉悟以后就是让我们来调整心态。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会让我们情绪化。如果你没有智慧,就不能管理情绪。不能管理情绪,就会躁动或者感到失落,会产生种种问题。如果有了智慧,就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会感到非常有意义。 就像我们坐在法堂,如果没作任何联想,我们可能只是坐在法堂。如果我们今天作一个联想,联想法堂是由没见过面的建筑工人盖的,他们间接地为我们服务了,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他们吗?今天坐在这里的法师,还有义工们,是直接为大家服务的,大家应该感恩。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感恩直接和间接对我们有恩的人。 来这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了解了这个以后,就要对人生充满信心。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就会垂头丧气;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就没有人生的目标。建立起来对三宝的信心,对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敢于承担,学会吃苦,坚持到底!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佛门经典】世间无实,人分别起,此分别故,分别心生。由此心为 【佛门经典】 世间无实,人分别起,此分别故,分别心生。由此心为因,即有身生,以此心故,即有诸法。 ——龙树《破有论》
【佛门经典】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者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 【佛门经典】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者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弃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楞严经》
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是出口成章,说出许多深刻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境界达到很高。而是待人接物让人舒适,并且不卑不亢,保留自我的棱角又有接纳他人的圆润。成熟的人不需 要辩解,仅仅一个微笑就足够了。 ——昌亮法师
学诚法师微博答疑 唯心宇宙 师父,不懂“业果不是用来解释现在的”这句🙏请师父慈悲开示 ———— 回复@唯心宇宙: 很多人看到别人受苦,就说“那是他以前造的业”,于是失去同情心、慈悲心,甚至觉得帮助他会阻碍业力、干扰因果而不去帮忙。这就是错解了业果,错用了佛法。 佛法不是用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理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学说,而是一个指导身心的实践之法。每一句法,都是要用在自己身上的,都是要去使用、思维、引导行动的。了解了业果的道理,自己就应该更加坚定而欢喜地造善业、净业,而不是拿业果去评说别人的苦痛,自己远远做一个旁观者。
祝愿小朋友们得到文殊菩萨加持!增长智慧,健康聪慧!
昌亮法师微博语 过去,佛陀曾在毗舍离国弥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弘法。一天,有位比丘前来谒见佛陀,至诚顶礼后请示:‘世尊!帝释天王以何因缘,名为释提桓因?’佛陀表示:‘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行大布施,无论是沙门、婆罗门、贫穷者、困苦者,甚至是路边行乞的人,均能竭尽所能施予钱财、谷物、布帛、香花、卧具、灯具等,故名释提桓因。’ 比丘又问:‘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名富兰陀罗?’佛陀表示:‘释提桓因为人时,屡行布施,施予衣被、饮食、乃至灯具,以此因缘故名富兰陀罗。’接着,比丘再请示:‘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名摩伽婆?佛陀解释:‘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名叫摩伽婆,所以他也称为摩伽婆。’ 比丘问佛:‘世尊!释提桓因为何称作娑婆婆?’佛陀表示:‘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屡屡布施、供养众多衣服、布帛,以此因缘故名娑婆婆。’比丘又问:‘世尊!为何释提桓因也叫憍尸迦?’佛陀告诉比丘:‘释提桓因有一世当人时为憍尸族人,以此因缘故名憍尸迦。’ 比丘再度请示:‘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称舍脂钵低?’佛陀回答:‘有阿修罗女名叫舍脂,是天帝释提桓因的第一天后,所以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比丘又问:‘世尊!为何释提桓因又名千眼?’佛陀回答:‘释提桓因有一世当人时,聪明智慧,打坐时能思惟千种义理,观察无量无边,以此因缘,故名千眼。’ 最后,比丘问佛:‘世尊!释提桓因以何因缘又名因提利?’佛陀告诉大众:‘释提桓因为三十三天之王,以此因缘故名因提利。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因受持七种受:供养父母、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乃至等行惠施,以此因缘名天帝释。’比丘们听闻开示后,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 省思 天帝释提桓因心无吝惜、广行布施,舍人之所不能,平等普济一切众生,所以具足无量功德福报。修行即是要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而放下执着,时时以众生利益为念,无一己之私欲,方能成就利人无我,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连载更新】 六十颂如理论讲记 广超法师主讲 序 大众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放掌!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们: 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本有关中观的论著《六十颂如理论》个是,这本论由龙树菩萨所造的《六十如理论》。这个论,在藏经里面只有它的颂文。以前没有人讲解过,现在那我来尝试讲这本个论,是因为筹款的负责人——守月居士,他提出来的。因为这部论不是很长,不是很短,刚好适合,够时间讲完。所以,我就同意讲这部论。由于因为中观不适合初学佛法的人听,因为这样,所以我就规定要报名,当时是这样子规定,但我又不知道你们报名的情形怎样。如果 说到时候在讲的过程里面,如果有人问一些人的问题是属于一些初学佛法人的问题呢,我会不答。因为我不要浪费那些时间。
济群法师寄语 【多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为经验之谈。更何况,佛法博大精深,很多道理都是层层展开的。随着修学的提升,你再去读,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应该多听闻,多思考,确保理解没有偏差。
静观法师微博 情人佳节人纷纷, 唯独小僧守山门。 他人笑我缘太浅, 我道众生苦太深。 18.5.20
【佛门经典】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 【佛门经典】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 ——《密严经•妙身生品》
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萨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依靠众生而积累,智慧资粮依靠诸佛菩萨而圆满。对于追求解脱、成就佛果的人而言,众生给我们带来的恩德是与诸佛菩萨同等的。我们应当对众生怀着感恩之心去传递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从轮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觉醒。
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萨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依靠众生而积累,智慧资粮依靠诸佛菩萨而圆满。对于追求解脱、成就佛果的人而言,众生给我们带来的恩德是与诸佛菩萨同等的。我们应当对众生怀着感恩之心去传递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从轮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觉醒。
昌亮法师微博语 佛教的典籍,不是用来做学问或辩论,所有的典籍都是帮助我们实修。一切的典籍都是用来降服自心,我们应该如此去实践。就算只是学到一个法门,你都应该将它用来降伏自心;你可能只有机会听到一座法、一堂课,但是也要让这堂课变成是你降伏自心的方法
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感恩的心,恭敬的心,尊重的心,无求的心,知足的心,自信的心, 感恩的心,恭敬的心,尊重的心,无求的心, 知足的心,自信的心,善良的心,博大的心, 忏悔的心,忍辱的心,持戒的心,精进的心, 慈悲的心,喜舍的心,布施的心,禅定的心, 真诚的心,般若的心,清净的心,平等的心, 看破的心,放下的心,自在的心,随缘的心, 念佛的心,正觉的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 [转
传喜法师微博语 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因执着妄想,不能证得。虽然佛性不是佛陀创造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你有佛性,佛性是如意宝,你怎么天天抱着如意宝受苦呢?”所以觉醒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悉达多太子不做皇帝出家修行;他要唤醒众生的佛性,告诉人们修行成佛的方法。
奇闻异事:行走在悉尼街头的一袭僧衣,世界上第一位警察和尚的天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edia.weibo.cn%2Farticle%3Fid%3D2309404240349265571616&urlrefer=e5abb4c9ff03dfef613374f8953cf696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我们都自以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机浅薄、机缘不成熟的缘故。而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学了一点儿理论上的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行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如果这样,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强调的不是能否做到,关键是去做。走上这条道路以后,即使做得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观。 ——慈城罗珠堪布微博语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语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语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语 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慧灯之光七:寂止的修法]
法法非法空相实相念念不离尘不如念佛 法法非法 空相实相 念念不离尘 不如念佛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自作一首守大石,作神牛吞天地,不长肉 自作一首 守大石,作神牛 吞天地,不长肉
【佛门经典】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乾闼婆城。 【佛门经典】 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乾闼婆城。 ——《入楞枷经》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分享视频
延参法师微博语 做生命的勇者,突破自我的局限,达成那些阳光的愿望,活成一个豁达的人,自在的人,自我革新的人,努力去发现新世界的人。别过的那么脆弱与老气横秋。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转)
高山流水云雾绕,梵音阵阵似飘渺。 洗涤心身俗事抛,清茶浊酒任逍遥。
守枯石,作神牛 吞天地,不长肉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万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现在未来天人众, 吾今殷勤付嘱汝, 以大神通方便度, 勿令堕在诸恶趣。』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礼形像,得几种福利,唯愿世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等,略而说之。』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 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 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 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 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得七种利益: 一者、速超圣地, 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 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长本力, 六者、宿命皆通,七者、毕竟成佛。』 尔时,十方一切诸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如来,及大菩萨天龙八部,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大威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 是时,忉利天,雨无量香华,天衣珠璎,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已,一切众会,俱复瞻礼,合掌而退。
【七佛灭罪真言】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 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莎婆诃。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