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念佛被嘲笑讽刺怎么办?/大安法师  问: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请问,出离心是不是会显得孤僻?我要与这杀盗淫妄的世间一起过日子,觉得没意思,太痛苦,业障太深重。我吃素,天天听您讲经,念佛求往生,我成了边缘人。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没人赞叹反被嘲笑。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是一大事因缘,是要解决旷劫以来解决不了的大事。在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当中,有这种终极追求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你就不要去要求别人赞叹了,别人赞叹的是你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你去念佛,确实一般的凡夫不会赞叹你,但是天人会恭敬你,诸佛菩萨会护念你,护法善神会赞叹你。我们修行不是要求别人赞叹的。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能了解我,甚至嘲笑我,但你不要生气,因为你君子就是为己之学,就是希圣希贤。 那这种人,这种精神追求,可能颜回才够得上孔子的倾目。那可能世间人觉得颜回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很边缘化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的那么破败的地方,温饱都有问题,但是颜回安贫乐道,颜回活得幸福指数很高,颜回能够达到“三月不违仁”。所以,学佛的人在这个世间得要有一种气概,不怕孤独。孤独算什么?旷野里面的狮子就是孤独的,那些小动物都是要成群结队的。自古圣贤皆寂寞,这是必然的。 但你不能显得孤僻,虽然这样说,因为你追求的跟世间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完全不一样,但你要做到和光同尘。出离心不是孤独,出离心是从无我的般若智慧里面出来的,而且出离心里面又有菩提心——我知道在这里轮回很痛苦,但我的家亲眷属、一切有缘的众生都在这里挣扎,我要成就道业,我要去帮助这些人。你要发起这样的心。这时候你就有慈悲的能量,你就有同体的力量,你在这个世间绝对不会孤独,上与十方诸佛菩萨、护法善神在一起,下与五道众生在一起。要有点观世音菩萨的那样的一种情怀,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种同体的慈悲心你得要出来,这样你就在修一个大乘菩萨行,你不是仅仅在为自己修行,你在为所有的众生在修行。 你的每一句佛号都是为众生去念,你的每一次功德都要给众生去回向。所以,这里面你的心态是阳光的,是正面的,是慈悲的。绝对不是负面的:我觉得没意思,很痛苦,很孤僻,很怎样……,不是这个样子的。念佛人是快乐的,念佛人是充满光明的,念佛人是有深重的慈悲的。最终你的福德智慧透过念佛的能量出来,你不仅不会边缘化,而且所有的众生都会去找你。因为他有很多的痛苦,有很多的焦虑,有很多的问题,由于你念佛人有智慧有慈悲,你能帮他解决问题。良医门前病人多,你最终会成为一个良医。 所以,你在这个世间念佛,你的生命的尊严、你的生命的价值、你的生命的意义,由于我们一心归命到阿弥陀佛那去了,那个法界当中最大的能量场,最慈悲的力量,使我的生命提升了。这是件多么辉煌的事情。但即便在你开始没有上轨道之前,你吃素,吃素别人不会干涉你嘛。实际上你持戒,虽然他口头上在嘲笑你,哎呀,你怎么吃素啊?你看看你营养不够啊,你吃素,人生的幸福都没有啊,你又不喝酒,不喝酒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 虽然他口头上这么说,但告诉你,他内心深处会尊重这样的持戒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个人竟然做到了。他不是没有钱买肉吃,他是能够有吃肉的福报,但他能够自觉地放弃吃肉,这种人一定受人尊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当别人不信的时候,你这种信仰的明灯要点燃他人的内心的这盏信仰的灯,让他内心充满光明。每个人内心充满光明,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充满光明。
无明是怎么来的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楞严经节选>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 [楞严经节选] •••••••••••••••••••••••••••••••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