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当我们快乐时,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多拥有了什么,而是减少了一些烦恼和执着;当我们痛苦时,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和欲望。若我们能把握每一刻的当下,保持觉醒、珍惜拥有,以感恩之心善待周围一切的话,幸福在我们身边,快乐在我们心间,成就在我们掌中。
与君淚离别,相送到村口, 夕阳长身影,自此各天涯! 众生皆有情,怎能来杀戮, 大家来转载,劝众多吃素。
在老撾瑯勃拉邦街頭,一隻貓咪在佛塔畫像前伏身、頭面貼地跪拜著,發現有人在拍攝,稍微轉頭看一眼便又回頭繼續自己的修行,二個小時街道來回都見貓咪維持這個拜佛的姿勢。希望大家一起來善待眾生,切勿殺生,多多放生愛護生命,阿彌陀佛!!!
阿弥陀佛此行归 做一个快乐平淡的人,简单充实的人,不在烦恼中迷失,不因痴迷而颠倒,春夏经过,花开花落,相守着岁月,也相守着风景。 ____恒秋法师
阿弥陀佛此行归 做一个快乐平淡的人,简单充实的人,不在烦恼中迷失,不因痴迷而颠倒,春夏经过,花开花落,相守着岁月,也相守着风景。 ____恒秋法师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 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 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修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人生归根结底是为了快乐地生活。 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本来完美的世界,却看不到它的完美,而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来自内心的无明。 修行就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让痛苦减少,让幸福增加。 每一次痛苦的来临,都是发现美好的好机会。 只有用心修行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六种忏悔心】____恒东法师 1.惭愧心:想到过去所造业,心生惭愧。 2.恐怖心:想到自己所造恶业,将来要受业报,感到恐怖。 3.出离心:知道世间苦,想出离痛苦和轮回。 4.念佛报恩心:听闻佛法,深感庆幸。 5.冤亲平等心:对待一切人具有平等心。 6.大悲救苦心:为世间人造业感到难过,要帮助他们。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佛缘,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当你痛苦的时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恒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战胜痛苦,这是一种信念。可以说信念主导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间。拥有美好的信念,便是与佛有缘。
即将涅槃的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 说的是,应当端正诚直之心,思惟正法,以自我解脱和引导他人解脱。不得包藏覆盖自己的缺陷和过失,更不能靠神通等特异功能来迷惑众人,来博得声望和供养。
晨起拜佛,吉祥每天!《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特发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与同修善友每日在此供养(表情中有蜡烛、鲜花),供养功德不可思议!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求者如愿!苦者得乐!众生安康,同证菩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起了个念头。。
念佛被嘲笑讽刺怎么办?/大安法师 问: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请问,出离心是不是会显得孤僻?我要与这杀盗淫妄的世间一起过日子,觉得没意思,太痛苦,业障太深重。我吃素,天天听您讲经,念佛求往生,我成了边缘人。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没人赞叹反被嘲笑。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是一大事因缘,是要解决旷劫以来解决不了的大事。在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当中,有这种终极追求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你就不要去要求别人赞叹了,别人赞叹的是你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你去念佛,确实一般的凡夫不会赞叹你,但是天人会恭敬你,诸佛菩萨会护念你,护法善神会赞叹你。我们修行不是要求别人赞叹的。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能了解我,甚至嘲笑我,但你不要生气,因为你君子就是为己之学,就是希圣希贤。 那这种人,这种精神追求,可能颜回才够得上孔子的倾目。那可能世间人觉得颜回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很边缘化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的那么破败的地方,温饱都有问题,但是颜回安贫乐道,颜回活得幸福指数很高,颜回能够达到“三月不违仁”。所以,学佛的人在这个世间得要有一种气概,不怕孤独。孤独算什么?旷野里面的狮子就是孤独的,那些小动物都是要成群结队的。自古圣贤皆寂寞,这是必然的。 但你不能显得孤僻,虽然这样说,因为你追求的跟世间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完全不一样,但你要做到和光同尘。出离心不是孤独,出离心是从无我的般若智慧里面出来的,而且出离心里面又有菩提心——我知道在这里轮回很痛苦,但我的家亲眷属、一切有缘的众生都在这里挣扎,我要成就道业,我要去帮助这些人。你要发起这样的心。这时候你就有慈悲的能量,你就有同体的力量,你在这个世间绝对不会孤独,上与十方诸佛菩萨、护法善神在一起,下与五道众生在一起。要有点观世音菩萨的那样的一种情怀,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种同体的慈悲心你得要出来,这样你就在修一个大乘菩萨行,你不是仅仅在为自己修行,你在为所有的众生在修行。 你的每一句佛号都是为众生去念,你的每一次功德都要给众生去回向。所以,这里面你的心态是阳光的,是正面的,是慈悲的。绝对不是负面的:我觉得没意思,很痛苦,很孤僻,很怎样……,不是这个样子的。念佛人是快乐的,念佛人是充满光明的,念佛人是有深重的慈悲的。最终你的福德智慧透过念佛的能量出来,你不仅不会边缘化,而且所有的众生都会去找你。因为他有很多的痛苦,有很多的焦虑,有很多的问题,由于你念佛人有智慧有慈悲,你能帮他解决问题。良医门前病人多,你最终会成为一个良医。 所以,你在这个世间念佛,你的生命的尊严、你的生命的价值、你的生命的意义,由于我们一心归命到阿弥陀佛那去了,那个法界当中最大的能量场,最慈悲的力量,使我的生命提升了。这是件多么辉煌的事情。但即便在你开始没有上轨道之前,你吃素,吃素别人不会干涉你嘛。实际上你持戒,虽然他口头上在嘲笑你,哎呀,你怎么吃素啊?你看看你营养不够啊,你吃素,人生的幸福都没有啊,你又不喝酒,不喝酒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 虽然他口头上这么说,但告诉你,他内心深处会尊重这样的持戒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个人竟然做到了。他不是没有钱买肉吃,他是能够有吃肉的福报,但他能够自觉地放弃吃肉,这种人一定受人尊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当别人不信的时候,你这种信仰的明灯要点燃他人的内心的这盏信仰的灯,让他内心充满光明。每个人内心充满光明,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充满光明。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我们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你就会懂得:无所谓得到,也无所谓失去,只是一种经历;无所谓失败,也无所谓成功,只是一种体验。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都是风景与风情,活一场人生的轻松。
阿弥陀佛此行归 当他人的语气总是充满愤怒,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正满怀愤恨而饱受痛苦。很多人将愤怒怪罪于别人,但你仔细想想,并不是所有人对同样的事情都产生同等的情绪。从表面上看,别人是挑起自己愤怒的主因,真实的却取决于自己。一行禅师说:要真正了解与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慈悲地倾听与说爱语。这就是修行。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一个人烦恼时会说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但这是根本原因吗?不是,因为你的内心太复杂才起烦恼。正因如此,全部佛法的内容概括起来也只有一句话「自净其意」,千万教理的宗旨是净心,龙树菩萨说:请你调伏心性,因为心是根本。管理调伏好你的这颗心,外面再怎么复杂你将仍然是心平气和,快乐自在。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一个人烦恼时会说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但这是根本原因吗?不是,因为你的内心太复杂才起烦恼。正因如此,全部佛法的内容概括起来也只有一句话「自净其意」,千万教理的宗旨是净心,龙树菩萨说:请你调伏心性,因为心是根本。管理调伏好你的这颗心,外面再怎么复杂你将仍然是心平气和,快乐自在。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世间一切物质,佛法都叫“色”,“空”是一切物质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因缘的假和,包括我们的亲友爱人、功名权势、爱恨情仇等等都是依因缘而生,随缘尽而灭。人生的苦,都是因为一念执着,缘分尽了,还在强求,缘分未到,多生妄想。治疗痛苦烦恼的药方,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发菩提心的人念佛,虽只念一句等于无量句。与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念佛功德是天壤之别。因为发菩提心当下就是无量的。用无量的心念无量的佛,这样才与佛相应。如何真实生起愿菩提心?修愿菩提心的人心里不能有冤家仇敌。心里不能有恨,只能有爱。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做一个快乐平淡的人,简单充实的人,不在烦恼中迷失,不因痴迷而颠倒,春夏经过,花开花落,相守着岁月,也相守着风景。 ____恒秋法师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做一个快乐平淡的人,简单充实的人,不在烦恼中迷失,不因痴迷而颠倒,春夏经过,花开花落,相守着岁月,也相守着风景。 ____恒秋法师
如果我们有天眼,我们会为自己吃下的每一口肉哭得死去活来。因为能够成为我门桌上餐的,都是跟我们有缘的众生,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没有缘分,你根本吃不到也看不到。 --海涛法师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有人问禅师: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么?我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惟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两个人,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修行从释怀开始】 我们心里会有很多委屈需要释怀,修行就是从释怀开始。释怀自己的过去,释怀过去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东西,包容他就是包容你自己,“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秧”,你放过他就像把你的船解开缆绳,让你的船开足马力去航行。否则你的缆绳不解,你开足马力也是在原地打圈圈,根本跑不动。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禅宗破除迷信,强调自强自立,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误解佛教的人以为佛教相信命运,而且以为佛教所言无非是要人们不要反抗,不要努力,一切听任命运的安排算了。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禅宗破除迷信,强调自强自立,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误解佛教的人以为佛教相信命运,而且以为佛教所言无非是要人们不要反抗,不要努力,一切听任命运的安排算了。
【佛说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佛说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佛说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莽莽丛林,而是喧嚣人海。置身其中,太多的建议会让你不知所措,太多的指责和嘲笑会让你恼羞成怒,太多的恭维会让你飘飘然。每每这时,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你还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吗?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一个人脾气好,不爱发火,不跟人过不去,不但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也对你周围的人是幸福的。相反,好发脾气,老跟人抬杠,喜欢挑人毛病的人,不但一辈子磕磕碰碰,烦恼重重,他周围的人也跟着遭殃。
中国书画诗词院 [平安好运]...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入世修行,即在红尘之中修行,修口、修耳、修心、修行、修眼等等。修行即自律,道法自然,改造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和谐状态。修口,以善言对人,不与人争、吵,处处礼让与人;修心,则心正、心善而百毒不侵、海纳百川;修眼,令自己眼中存善,而将恶俗之物隔绝在外,不乱人心性;修耳,不偏听偏信。
春风一眼花已尽 雪藏三月香自来 莫伤花谢复又开 春华秋实才可爱
【闻息修禅】 只要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由观察呼吸, 进而观生命无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净业三福】 《观无量寿佛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无明是怎么来的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楞严经节选>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 [楞严经节选] ••••••••••••••••••••••••••••••• 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 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虚云法师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喜欢受苦,可是各式各样的痛苦,常常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不得不去接受和面对。世间上种种的事情,太多是不乐意,伟大的佛陀说:“此乃痛苦,当知痛苦”,只有明白一切苦难皆由自心种种业力生起,守护好自心,诚信因果,对众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才能离苦得乐。
“ 平安纳福…”
“ 平安纳福…”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佛教小常识】 礼佛时为什么要双掌合十?合掌又称“合十”,即把双掌及十指合拢于胸前,是表示自己诚心诚意的一种敬礼。佛教中十指表十法界,左右手表空、有,合在一起表空有不二、万法归一。合掌还表掌合于心、心合于道。合十!阿弥陀佛。
中国诗词书画院 举头看花花满目,出门见喜喜盈门…
心向大乘,落地人间 真正的慈悲,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理解与尊重,更是陪伴与鼓励。 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强者,每个人总有这么一些阶段,需要旁人用一份包容来传递向前的信心,相信生活的宽阔,相信明天会更好,莫嫌少年未更事,自古困苦玉汝成。___恒秋法师
真正的慈悲,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理解与尊重,更是陪伴与鼓励。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强者,每个人总有这么一些阶段,需要旁人用一份包容来传递向前的信心,相信生活的宽阔,相信明天会更好,莫嫌少年未更事,自古困苦玉汝成。
念不散,心不烦。 心不贪,意不乱。 名不求,利不贪。 交善友,广结缘。 遇分歧,善随缘。 和为贵,忍为先。 常念经,智慧现。 常观心,莫多言。 是非事,淡如烟。 做好人,布施怜。 行好事,不展现。 说好话,不妄言。 存好心,断恶念。 心皈依,五戒全。 断习气,养正见。 念弥陀,到彼岸。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 岁岁平安 ”
初五到,迎财神。 祈愿诸佛菩萨慈悲垂护,财神菩萨广开财门,愿大家多念佛拜佛、素食放生、孝敬供养、诵经持咒、施食布施、广行诸善、普利大众,等等善事! 以此善行善愿,祈求财神菩萨广开财门,快速圆满大家胜愿,财运亨通,富贵吉祥! 南无阿弥陀佛🙏🙏🙏!___恒愚法师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雪梅禅师语 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缺陷过失之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低贱愚痴之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学习。 不圆满是自己有烦恼,不清净是自己有业障。心有慈悲,没有看不起的人;心有智慧,没有看不惯的事。一切随缘,缘生緣灭,寒来暑往,真心不变。
我们对爱自己的人心怀感恩,却忽略了害自己的人也恩重如山,他让你不断强大,强大到足以承受各种风雨;我们愿意接受诸般赞美,却忘了诽谤声也功不可没,它让你的心沉静下来,面对一切宠辱不惊。再丑恶的东西也能转为正能量,关键在于心。
【修行三字经】 念不散,心不烦。 心不贪,意不乱。 名不求,利不贪。 交善友,广结缘。 遇分歧,善随缘。 和为贵,忍为先。 常念经,智慧现。 常观心,莫多言。 是非事,淡如烟。 做好人,布施怜。 行好事,不展现。 说好话,不妄言。 存好心,断恶念。 心皈依,五戒全。 断习气,养正见。 念弥陀,到彼岸。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